目的: 观察四妙勇安汤加味联合西药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疗效。方法:于2019年9月-2020年9月收治的80例乳腺癌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将上述患者按照简单数VX-765供应商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接受常规西药治疗,实验组Proteomics Tools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应用四妙勇安汤加味治疗。比较两组症状积分、治疗有效率以及上臂周径和水肿分级。结果:实验组治疗有效率为95.00%(38/40);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2.50%(29/40)。经对比可知,实验组治疗有效率相比较于对照组较高(P<0.05),两组差异满足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各项症状积分分别为:肢体麻木(1.36±0.78)、肢体疼痛(1.33±0.45)、肢体沉重感(1.22±0.32)、体肿胀感(1.45±0.65);对照组各项症状积分分别为:肢体麻木(2.32±0.54)、肢体疼痛(2.57±0.84)、肢体沉重感(2.12±0.57)、肢体肿胀感(2.32±0.78),经对比可知,实验组症状积分相比较于对照组较低(P<0.05)。实验组水肿分级:轻度34(85.00%);中度5AZD6738分子式(12.50%);重度1(2.50%);对照组水肿分级:轻度21(52.50%);中度:9(22.50%);重度10(25.00%)。经对比可知,实验组水肿分级相比较对照组较优(P<0.05)。结论:四妙勇安汤加味联合西药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疗效满意,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七味白术散对糖尿病大鼠肠道屏障和TLR4/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背景】七味白术散可用于治疗气阴两虚所致的消渴病,尤其近些年来,在改善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方面得到广泛使用。【目的】观察七味白术散对糖尿病大鼠肠道屏障和炎症因子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60只SPF级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二甲双胍组和七味白术散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0只。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的方法建立糖尿病大鼠Lorlatinib模型,空白组大鼠给予正常饮食,模型组、二甲双胍组和七味白术散高Ultrasound bio-effects、中、低剂量组给予高糖高脂饮食。造模成功后分别用二甲双胍和七味白术散灌胃处理,空白组和模型组生理盐水灌胃。观察治疗前后大鼠一般生存状况;药物干预4周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空腹胰岛素(fasting insulin,FINS)、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6 (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 (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采用Hematoxylin-eosin (HE)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结肠组织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法观察结肠组织occludin蛋白的表达位置及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回肠组织中zonula occludens-1 (ZO-1)、occludin、toll-like receptor 4 (TLR4)、nuclear factor kappa B (NF-κB)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造模后的各组大鼠空腹血糖值≥11.1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七味白术散低、中剂量组大鼠FBG有所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七味白术散高剂量组和二甲双胍组大鼠FBG均明显下降,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七味白术散低、中、高剂量组和二甲双胍组大鼠FINS、LPS、IL-6、TNF-α水平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肠道细胞排列紊乱,肠绒毛断裂不全且间隔稀疏,杯状细胞明显减少且分布不均,同时伴有中性粒细胞渗出,occludin蛋白平均光密度值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七味白术散高剂量组及二甲双胍组大鼠肠绒毛排列较为整齐,完整性较好,结肠杯状细胞数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中性粒细胞渗出减少,occludin蛋白平均光密度值均有不同程度升高(P<0.01)。Western Blot显示,与模型组比较,七味白术散高剂量组及二甲双胍组大鼠回肠组织ZO-1、Occludin蛋白表Laduviglusib生产商达量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LR4、NF-κB蛋白表达量均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七味白术散可以通过上调肠道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促进肠黏膜机械屏障修复,维持紧密连接的完整性,降低血清LPS水平,抑制TLR4/NF-κB通路,减少IL-6、TNF-α等炎症因子的释放,从而减轻机体炎症反应,改善胰岛素抵抗。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清丙二醛、CA-125水平与糖脂代谢及妊娠结局关系
目的:分析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血清丙二醛(MDA)、糖类抗原125(CA12selleck产品5)水平及与糖脂代谢和妊娠结局关系。方法:收集2020年1月-2021年1月本院妇科就诊的GDM患者58例为GDM组,正常孕妇58例为正常组,检测血清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CA125、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MDA水平。比较两组妊娠结局。Pearson相关性分析GDM患者血清MDA、CA125水平与糖脂代谢指标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预测GMD患者不良妊娠结局的效能。结果:GDM组血清MDA、CA125、TG、TC、FBG、FINS、HbA1c水平均高于正常组,MDA、CA125水平与TG、TC、FBG、FINS、HbA1c均呈正相关,发生不良妊娠结局(44.8%)高于正常组(29.55),不良结局组血清MD、CA125水平高于结局良好组(均P<0.05)。血清MDA、CA125预测GDM患者不良妊娠结局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6、0.744Hepatic stellate cell,敏感度分别为80.8%、88.5%,截断值分别为6.078 nmol/ml、14.031 U/ml,两项联合检测的特异度最高为81.3%。结论:GDM患者血IACS-10759清MDA、CA125水平异常,与糖脂代谢指标有关,可作为预测不良妊娠结局的重要指标。
大田县居民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及其与发病的关联性研究
目的 了解福建省大田县居民心血管病(CVD)危险因素分布、聚集及其与发病的关系,为制定本地区CVD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国家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大田县项目点2018年数据,分析CVD常见危险因素(吸烟S、饮酒A、超重Ov、肥胖Ob、高血压H、糖尿病G、血脂异常D)的聚集特征;并通过logiATM/ATR抑制剂stic回归分别分析常见危险因素聚集个数及聚集组合与CVD患病的关系。结果 共纳入13 838名35~75岁常住居民的筛查数据,CVD患病率为1.6%,男性(2.4%)高于女性(1.0%)(P<0.001),随年龄增加呈增高趋势(P趋势<0.001)。检出率前3位的CVD常见危险因素为Ov(38.7%)、H(36.7%)、S(22.2%)。具有至少1个CVD常见危险因素者的占比为77.7%,其中具有1个、2个和≥3个CVD常见危险因素者分别占34.1%、26.8%和16.8%;男性、农民、年龄≥55岁者常见危险因素聚集个数较多。控制人口学特征selleck后,与无常见危险因素者相比,具有2个和≥3个常见危险因素者患CVD的风险增加,OR(95%CI)分别为1.6(1.0~2.6)和2.0(1.2~2.1);CVD患病风险较高的常见危险因素组合为DHGS、DHS、DG,OR(95%CI)分别为11.7(1.9~71.7)、9.1(2.1~39.7)和7.5(1.5~36.9)。结论 大田县居民CVD危险因素检出率与聚集程度较高,尤其是男性、农民、年龄≥55岁者。多个危险因素聚集使CVD患病风险骤增,尤其是包含biofortified eggsD、H的组合。
利拉鲁肽与二甲双胍对肥胖糖尿病患者疗效、β细胞功能及体重下降幅度对比
目的 研究利拉鲁肽与二甲双胍对肥胖糖尿病患者疗效、β细胞功能及体重下降幅度对比。方法 从2019年3月-2020年3月选取茂名市人民医院肥胖2型糖尿病(T2DM)患者120名,以随机数字表法分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60例,试验组60例。对照组biological implant用二甲双胍治疗,试验组用利拉鲁钛治疗,连续治疗24周之后对比两组前后患者的体重指数(BMI)、体重、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BG)、胰岛素抵抗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gsk-j4-hcl.html指数(HOMA-IR)及空腹血糖(FPG)的变PD-0332991体内实验剂量化。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HbA1c、FBG、HOMA-IR、HOMA-β、FPG、体重、BMI指标水平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HbA1c、FBG、HOMA-IR、HOMA-β及FPG指标水平优于治疗前(P<0.05);试验组中HOMA-IR、HOMA-β指标水平与对照组相差不多,试验组HbA1c、FBG及FPG检测结果优于对照组;对照组中体重、BMI指标低于试验组(P<0.05)。结论 利拉鲁肽与二甲双胍在临床上治疗T2DM疗效均较好,但利拉鲁肽在降低患者空腹高血糖优于二甲双胍,两者改善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相差不大,减轻患者体重方面二甲双胍优于利拉鲁肽。
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应用麝香乌龙丸对其血清白细胞介素1、转化生长因子β_1、基质金属蛋白酶3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麝香乌龙丸对膝关节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 IL-1)、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1)、基质金属蛋白酶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3,MMP3)、基质金属蛋Pexidartinib使用方法白酶抑制剂1(tissue inhibitors of metalloproteinase1,TIMP-1)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观察对象来自于2016年3月至2018年6月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门诊的KOA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即治疗组(麝香乌龙丸治疗)46例和对照组(抗骨增生片治疗)46例。治疗组采用麝香乌龙丸治疗,每次30粒,2次/d;对照组采用抗骨增生片治疗,每次4片,2次/d。治疗周期均为8周。取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血购买NSC 125973清中IL-1、TGF-β1 、MMP3、TIMP-1的含量,并统计分析两组治疗后相关指标的差异。结果治疗组完成46例,对照组完成44例。治疗后,IL-1水平分别为治疗组(30.99±2.Hereditary anemias80) μg/L、对照组(32.90±2.84) μg/L,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1,P0.001);TGF-β1水平分别为治疗组(214.87±17.30) μg/L 、对照组(208.85±15.53) μg/L ,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3,P=0.08);TIMP-1水平治疗组(139.60±6.79) μg/L 、对照组(135.09±6.16) μg/L ,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9,P0.001);MMP3水平治疗组(1.19±0.10) μg/L、对照组(1.23±0.06) μg/L ,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8,P=0.03);TIMP1/MMP3比值治疗组111.04±8.81、对照组118.46±12.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4,P0.001)。结论麝香乌龙丸可以降低IL-1 、MMP3水平;升高TGF-β1 、TIMP-1和TIMP1/MMP3比值的表达水平,从而起到保护关节软骨、改善KOA患者膝关节功能的作用。
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连翘抗炎作用机制
文章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连翘抗炎作用机制。通过TCMSP数据库收集连翘化学成分,并以OB≥30%,DL≥0.18筛选连翘化学成分。采用PharmMappAlpelisib体内er数据库预测连翘作用靶点。以“inflammation”为关键词使用OMIM数据库和TTD数据库检索炎症相关靶点,并用Cytoscape 3.8. 1软件构建“活性成分-靶点”网络。通过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质相互获悉更多作用分析,并使用Cytoscape 3.8. 1软件构建蛋白相互作用网络。最后使用DAVID数据库对连翘抗炎作用靶点进行通路富集分析,以探究连翘Medicaid patients抗炎的作用机制。结果为经筛选得到良好的连翘活性成分21个,预测到45个潜在的抗炎靶点。其中连翘抗炎的主要靶点为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14(MAPK14)、SRC蛋白激酶(SRC)、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1(MAPK1)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等核心靶点。经GO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连翘参与的抗炎信号通路主要有癌症通路、催乳激素信号通路、结核病、破骨细胞分化、丙型肝炎、PI3K-Akt信号通路等。本研究得连翘的抗炎作用潜在机制可能是槲皮素,连翘苷,木犀草素等活性化合物通过作用于SRC、MAPK14、MAPK1、IGF1、EGFR等靶点调控多条信号通路发挥作用。
扇贝废弃液多糖的分离鉴定及消化吸收情况的研究
扇贝是重要的海产资源,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本文以扇贝废弃液多糖为原料,对扇贝废弃液多糖进行分离纯化以及模拟消化实验,分别得到峰Ⅰ、峰Ⅱ、峰Ⅲ,以及唾液、胃液、肠液消化多糖。从除蛋白方式、基本成Serologic biomarkers分、结构分析、抗氧化活性以及细胞免疫活性五个方面进行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扇贝废弃液多糖原料,对比了酶解法、三氯乙酸法以及Sevage法除蛋白后多糖纯度及回收率,发现碱性蛋白酶的提纯效果要优于其他种类的酶,且相较于Sevage法来说,TCA法比较适于提纯扇贝废弃液多糖。经过结构解析,发现除蛋白方式对多糖的结构影响较小。(2)将扇贝废弃液多糖进行二次醇沉,得到分离纯化原糖。利用DEAE-sepharose fast flow对其进行分离纯化后得到3个不同的组分,峰Ⅰ纯度最高,峰Ⅲ含有大量糖醛酸及蛋白质。分离纯化后,峰Ⅰ的三螺旋结构发生解旋,且多糖热稳定性降低,多糖更容易分解。由分子量和扫描电镜可以看出,分离纯化后峰Ⅰ、峰Ⅱ及峰Ⅲ的结构复杂。在对Raw 264.7细胞活力实验中,峰Ⅰ、原糖、峰Ⅲ对于巨噬细胞均有增殖作用,而峰Ⅱ对细胞活力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进行NO含量以及吞噬能力的检测,发现4种多糖均能提高免疫活性且峰Ⅲ的免疫活性最好。(3)扇贝废弃液多糖经过连续的模拟唾液、胃液、肠液消化,消化液中还原糖含量逐渐增加,有少量葡萄糖醛酸、半乳糖醛酸及葡萄糖游离,蛋白含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从分子量的检测结果可以看出,扇贝废弃液多糖在体外模拟消化体系中分子量变化显著,<10 k Da多糖片段大量存在,多糖样品碎片化严重,结合红外光谱、DSC、刚果红实验结果可知,多糖经过消化后,糖苷键信号减弱,说明模拟消化使多糖的糖苷键断裂,形成很多小分子的片段,多糖的热稳定性降低,且肠液消化多糖的三螺旋结构发生解旋。(4)4种多糖均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且多糖浓度越高,抗氧化活性越强。在ABTS、DPPH与铁还原力的检测中,Liproxstatin-1半抑制浓度都是肠液消化>唾液消化>原糖>胃液消化,当样品浓度达到4 mg/m L时,经唾液消化的样品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最强,达到89.27%,扇贝废弃液多糖经Laduviglusib细胞培养过体外模拟消化后,亚硝酸根清除能力消失。推测可能由于多糖在消化体系中,空间结构遭到破坏,导致消化样品没有亚硝酸根清除能力。在Raw 264.7细胞活力实验中,随着4种多糖浓度的增大,细胞活力均有增强,说明4种多糖对于巨噬细胞均有一定的增殖作用,当多糖浓度达到200μg/m L时,NO含量显著提高且唾液消化多糖NO含量最高,4种多糖对巨噬细胞的中性红吞噬能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说明扇贝废弃液多糖经过消化后能够提高免疫活性且唾液消化多糖的免疫活性最好。
硫辛酸联合缬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及对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的影响
目的 探讨硫辛酸联合缬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及对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32例糖尿病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6例。RAD001对照组患者给予缬沙坦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硫辛酸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两周。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氧化应激指标[总抗氧化能力(TAC)、超氧化GSK J4细胞培养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和炎症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统计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TAC、SOD水平明显升高,MDA水平显著下降,且观察组患者TAC、SOD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MDBioaccessibility test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hs-CRP、IL-1β、TNF-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出现不良反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给予糖尿病肾病患者硫辛酸联合缬沙坦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有助于减轻患者氧化应激反应,对于降低血清炎症因子释放也有着重要作用。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实验验证探讨喉咽清治疗咽炎的作用机制
目的 运用网络药理学并结合动物实验探究喉咽清治疗咽炎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TCMSP(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数据库检索喉咽清的化学成分,并通过文献检索补充潜在活性成分,再经TCMSP及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预测成分作用靶点,建立靶点数据;通过GeneCards数据库筛选出抗炎相关靶点;用Cytoscape3.9.0软件构建“化合物-靶点(基因)”网络可视化关系图;采用STRING数据库对靶点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分析,使用Cytoscape3.9.0软件中的CytoNCA插件对STRING数据库导出的PPI网络进行degProgrammed ribosomal frameshiftingree值算法分析,将degree值排名前30的网络靶点作为喉咽清的抗炎核心靶点,并构建“核心靶点-活性成分”网络图;通过DAVID分析平台进行基因本体(GC59细胞培养O)分析和基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了解喉咽清抗炎的潜在生物过程及其通路;利用Autodock软件进行半柔性分子对接反向验证。在动物实验中,以15%的浓氨水诱导咽炎大鼠模型,经喉咽清灌胃处理后,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一氧化氮(NO)、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beta(IL-1β)的表达,HE染色观察大鼠咽部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 从喉咽清中共筛选得到65个活性成分,关键靶点涉及PTGS2、AKT1、MAPK3、STAT3、IL-6、TNF、NFKBIA等。KEGG通路富集结果显示喉咽清主要作用于Pathwaysincancer、HepatitisB、TNFsignalingpathway等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β-蜕皮甾酮、齐墩果酸、山奈酚、竹节参皂苷IVa等核心化合物与关键靶点同时满足空间匹配与能量匹配。动物实验表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大鼠咽部炎性改变明显,血清IL-6、IL-1β水平升高;与模型组相比,地塞米松5mg·kg~(-1)组、喉咽清1.34g·kg~(-1)、2.67g·kg~(-1)组大鼠咽部炎症减轻,地塞米松5mg·kg~(-1)组、喉咽清1.34g·kg~(-1)、2.67g·kg~(-1)组血清IL-6含有量降低(P<0.05)。结论 喉咽清可能是通过调控肿瘤合成途径、乙型肝炎、肿瘤坏selleck E7080死因子等信号通路,对细胞代谢的多个过程产生影响,抑制炎症因子的表达,发挥抗炎作用。初步推测并验证了喉咽清治疗咽炎的主要靶蛋白与通路,为后续进一步验证喉咽清靶向抗炎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