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牙周炎患者牙周病原菌检测情况分析

目的 检测老年2型糖尿病(T2DM)合并牙周炎患者牙周病原菌情况,并分析牙周病原菌感染与T2DM的关系。方法 选取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4月-2021年9月接收的61例单纯性牙周炎老年患者作为单纯组,另选取同期37例T2DM合并牙周炎老年患者作为合并组,检测两组患者龈下菌斑病原菌情况,包括伴放线杆菌(Aa)、直肠弯曲杆菌(Cr)、具核梭杆菌(Fn)、牙龈卟啉单胞菌(Pg)、微小消化链球菌(Pm)、中间普更多氏菌(Pi)、变黑普氏菌(Pn)、福塞氏坦氏菌(Tf),并比较两组病原菌数量,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究T2DM合并牙周炎患者牙周病原菌数量与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血糖(FPG)的相关性。结果 合并组龈下菌斑除Fn外,其余病原菌检出率高于单纯组Aa(24.32%vs.0.00%)、Cr(100.00%vs.81.97%)、Pg(100.00%vs.83.61%)、Pm(29.73%vs.4.92%)、Pi(59.46%vs.37.70%)、Pn(78.38%vs.42.62%)、Tf(94.59%vs.55.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组龈下菌斑除Fn外,病原菌数量高于单纯组Aa(1.4selected prebiotic library1±0.43vs.0.43±0.12)CFU/mL、Cr(2.04±selleck CP-4567730.39vs.1.32±0.35)CFU/mL、Pg(4.65±0.81vs.3.49±0.34)CFU/mL、Pm(1.73±0.40vs.1.14±0.31)CFU/mL、Pi(2.43±0.63vs.1.51±0.48)CFU/mL、Pn(5.67±0.83vs.2.93±0.65)CFU/mL、Tf(2.86±0.76vs.1.71±0.42)CF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组HbAlc(5.98±1.05)%、FPG(5.81±1.61)mmol/L水平高于单纯组HbAlc水平(9.75±2.18)%、FPG水平(10.93±3.05)mmol/L(P<0.05)。经Pearson分析结果显示,Aa、Cr、Pg、Pm、Pi、Pn、Tf数量与HbAlc水平呈正相关(r=0.523、0.674、0.406、0.514、0.662、0.447、0.470,P<0.05),Aa、Cr、Pg、Pm、Pi、Pn、Tf数量与FPG水平呈正相关(r=0.679、0.307、0.624、0.450、0.453、0.387、0.695,P<0.05)。结论 老年T2DM合并牙周炎患者相较于单纯牙周炎患者具有更高的龈下菌斑病原菌检出率,且多数病原菌数量较高,其病原菌数量与患者血糖水平存在明显相关性,提示血糖水平可影响老年牙周炎患者病原菌情况。

脂多糖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胶原代谢的影响

目的探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胶原代谢的影响,以了解LPS在增生性瘢痕形成中的生物学作用。方法取正常皮肤行成纤维细胞培养后,分为1个对照组及6个实验组。实验组分别与终浓度为0.005、0.010、0.050、0.100、0.500和1.0NSC 12771600μg/ml大肠杆菌LPS(E.coli055:B5)培养,对照组DMEM培养。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测定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mRNA及胶原酶mRNA的表达,并以同一个体相同代数的瘢痕组织成纤维细胞做对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LPS刺激浓度在0.005~0.1μg/ml时,促进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mRSBE-β-CD小鼠NA表达(0.323±0.041,0.303±0.063,0.391±0.071,0.344±0.086,0.488±0.059,0.401±0.087,0.616±0.107,0.434±0.084,0.823±0.092,0.542±0.082),抑制胶原酶mRNA表达(0.598±0.068,0.556±genital tract immunity0.049,0.441±0.043,0.372±0.083,0.260±0.027),且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性;当LPS刺激浓度为0.5μg/ml,上述作用下降(0.451±0.063,0.374±0.072,0.360±0.062);而当LPS刺激浓度到达1.0μg/ml时,抑制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mRNA表达(0.162±0.025,0.171±0.061),促进胶原酶mRNA表达(0.444±0.114)。LPS刺激浓度在0.1μg/ml时,成纤维细胞(0.823±0.092,0.542±0.082,0.260±0.027)Ⅰ、Ⅲ型前胶原mRNA和胶原酶mRNA表达与同一个体增生性瘢痕组织成纤维细胞(0.829±0.049,0.569±0.038,0.277±0.059)近似。结论 LPS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mRNA和胶原酶mRNA的表达,其直接调节可能是参与增生性瘢痕形成的重要机制。

老年住院慢病患者多重用药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 探讨北京市老年住院慢性疾病(简称慢病)患者多重用药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抽取北京市5家三级甲等医院4个科室(神经内科、老年科、心内科、内分泌科)中年龄不小于65岁,至少患高血压、高脂血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脑梗死、2型糖尿病中的1种,并于2017年3月、6月、9月、12月首周出院患者的临床基本信息。统计住院期间使用5种及以上药物患者的临床基本信息,计算多重用药发生率,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912例患者,其中男455例,女457例;中位年龄74岁;中位用药品种数为9种。多重用药发生率为93.42%。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出院诊断疾病数、查尔森合并症指数(CCI)评分、高血压、2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SB431542核磁血症是多重用药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出院诊断疾病数、2型糖尿病、冠心病是多重用药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多病共存、患有2型糖尿病或Iodinated contrast media冠心病的老年慢病住院患者更易发生多重用药,临床应重点关注相关人群,减少过度治NN2211核磁疗,提高用药的合理性。

非内分泌科护士胰岛素泵使用的知信行现状与培训需求分析

目的 调查非内分泌科护士胰岛素泵使用的知信行现状和培训需求,为胰岛素泵的系统化培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便利整群抽selleck化学样法,对790名非内分泌科护士采用自行设计的胰岛素泵使用知信行问卷、胰岛素泵使用的培训需求问卷进行调查。结果非内分泌科护士胰岛素泵使用的知识得分为(70.53±15.97)分,态度得分为(90.15±9.92)分,行为得分为(84.99±14.93)分,知识、态度、行为之间呈正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是否有内分泌科工作经验、是否操作过胰岛获悉更多素泵、是否知晓糖尿病相关知识是非内分泌科护士胰岛素泵使用Medicines information知信行总得分的影响因素(P<0.05)。理论知识培训需求最高的是胰岛素泵治疗的血糖控制目标、胰岛素泵常见问题及原因;操作技能培训需求最高的是输注管路分离、胰岛素泵的日常检查、胰岛素泵常见问题的紧急处置;最需要的培训形式包括院内专题培训、经验分享座谈会。结论 非内分泌科护士胰岛素泵使用知识的掌握程度较低,态度较积极,行为有待改善。应建立一套包括三级组织体系、多样化培训形式、个性化培训方案的胰岛素泵培训体系,多方位、多角度地完善胰岛素泵的管理与监督机制。

脓毒症患者血浆中性粒细胞明胶蛋白酶相关载脂蛋白浓度的测定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血浆中性粒细胞明胶蛋白酶相关载脂蛋白(Neutruphil gelatilase associated lipocalin, NGAL)浓度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ICU内诊断脓毒症患者14例(脓Staurosporine生产商毒症组)及非脓毒症危重患者24例(非脓毒症组)纳入研究, 同时选取17例健康成年人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血浆中NGAL浓度, 同时进行www.selleck.cn/products/imidazole-ketone-erastin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和序贯器官功能衰竭评分(SOFA), 并记录Cryogel bioreactor预后。NGAL浓度的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结果入ICU时, 脓毒症组、非脓毒症组NGAL浓度分别为(131.4±116.4)ng/mL、(48.7±30.8)ng/mL, 健康对照组为(39.07±12.74)ng/mL, 脓毒症组NGAL与另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280、3.313, P=0.003、0.021);而脓毒症组与非脓毒症组间WBC计数[分别为(12.6±5.7)×109/L、(15.6±5.8)×109/L]和SOFA评分[分别为(7.7±3.3)分比(8.6±3.4)分],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554、-0.802, P=0.129、0.428);入ICU时, NGAL和WBC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0[95%可信区间(95%CI)0.566~0.913, P=0.015]和0.345(95%CI 0.158~0.533, P=0.116);以NGAL=99.4 ng/mL作为预测脓毒症临界点, 其敏感度为50.0%, 特异性为85.2%。结论脓毒症患者NGAL浓度比非脓毒症患者及健康成年人的均显著升高, NGAL可能是感染的另一敏感生化指标。

HTRA1相关脑小血管病的临床特征分析及发病机制研究

背景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是指一组由不同病因所致的、脑小血管和脑实质受累的、以反复脑卒中发作和血管性认知障碍为特征的综合征。NOTCH3基因突变引起的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erebral autosomal dominant arteriopathy with subcortical infarcts and leukoencephalopathy,CADASIL)是最常见的单基因遗传性CSVD,以偏头痛、反复发作性缺血性脑卒中、认知障碍和情感障碍为常见症状。然而,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部分具有CADASIL相似临床表型的患者并未携带NOTCH3基因突变,而是携带HTRA丝氨酸蛋白酶1(Htr A serine protease-1,HTRA1)基因杂合突变。这种由HTRA1基因杂合突变引起的、发病较晚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的CSVD称为HTRA1相关脑小血管病(HTRA1-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HTRA1-CSVD)。研究表明,近5%的具有家族史的CSVD与HTRA1基因杂合突变有关,但目前对HTRA1-CSVD的临床认知有限,且它的发病机制并不十分清楚。目的对临床上疑似CADASIL但NOTCH3基因2-24号外显子致病突变检测为阴性的河南汉族CSVD患者进行HTRA1基因筛查,分析并总结HTRA1-CSVD患者的临床特征。研究HTRA1基因杂合突变对细胞表型的影响,探讨HTRA1-CSVD可能的发病机制,为阐明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寻找潜在靶向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首先采用Sanger测序以及全外显子组测序对临床上疑似CADASIL但NOTCH3基因2-24号外显子致病突变检测为阴性的130例河南汉族CSVD患者进行HTRA1基因全部外显子的筛查,对筛查到的HTRA1基因杂合突变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以及致病性评估。回顾性分析了HTRA1-CSVD患者详细的临床资料,并总结临床以及影像学特征。最后,体外构建野生型(Wild type,WT)、突变型(G283R和S328A)HTRA1过表达质粒,转染人胚胎肾293T(Human embryonic kidney 293T,HEK 293T)细胞,并观察HTRA1基因杂合突变对HTRA1蛋白酶活性、TGF-β1信号传导及细胞凋亡的影响。使用Graph Pad Prism 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和绘图。数据采用未配对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比较确认细节,并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p<0.05被认为差异具有显著性。结果本研究发现了6种HTRYouth psychopathologyA1基因杂合突变,分别是c.242G>A(p.G81D),c.412C>T(p.R138C),c.715G>A(p.E239K),c.847G>A(p.G283R),c.923G>C(p.G308A)和c.992C>T(p.P331L),其中5种突变为首次报道。6例携带HTRA1基因杂合突变的患者,分别来自6个无相关家系,其中2例女性,4例男性。首次缺血性脑卒中年龄为42~71岁,均存在脑卒中或血管性痴呆的家族史。临床特点主要是复发性缺血性脑卒中(5例),认知功能障碍(5例),情绪障碍(4例),脱发(2例)及脊椎病(4例)。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显示6例患者均有脑白质高信号和腔隙性脑梗死,5例有脑微出血,4例有脊椎受累。我们通过体外实验发现G283R突变组HTRA1蛋白酶活性较WT HTRA1组明显降低(p<0.0001),与S328A突变组HTRA1蛋白酶活性相当,这可能与G283R突变对WT HTRA1蛋白酶产生了显著的Talazoparib体内实验剂量显性负效应(p<0.05)有关。与WT组相比,G283R突变组中TGF-β1/Smad信号传导上调(p<0.05),cleaved caspase3蛋白和BAX蛋白的表达水平升高(p<0.05),而BCL-2蛋白的表达水平降低(p<0.01),细胞内线粒体膜电位明显降低(p<0.01),细胞凋亡水平显著增加(p<0.01)。而这些改变可以被SB431542(TGF-β1/Smad信号通路抑制剂)明显改善(p<0.05)。结论1、对临床疑似CADASIL的CSVD患者,当NOTCH3基因2-24号外显子致病突变检测为阴性时,需要进行HTRA1基因的筛查。2、G283R HTRA1杂合突变通过产生显性负效应引起HTRA1蛋白酶活性丧失,导致TGF-β1/Smad信号传导上调,进而可能通过线粒体功能障碍诱导细胞凋亡。3、TGF-β1/Smad信号传导抑制剂有望成为治疗HTRA1-CSVD的潜在治疗药物。

泛癌症分析ANLN基因的表达与预后意义

目的VX-445使用方法:泛癌症分析肌动蛋白结合蛋白(ANLN)基因的表达、预后及其潜在作用机制。方法:应用TCGA及GTEx数据库及Oncomine和TIMER网站泛癌症分析ANLN的表达变化及预后关系;通过Coexpedia网站获取ANLN的共表达基因,应用Metascape网站进行基因本体(GO)和KEGG信号通路分析;通过R软件分析获得ANLN与DNA甲基化的相关性。结果:ANLN在肾上腺皮质癌、乳腺癌及结直肠癌等26种肿瘤中高表达(P<0.001),而在急性髓细胞样Wound Ischemia foot Infection白血病中低表达(P<0.001)。ANLN表达不利于肾上腺皮质癌、膀胱癌、宫颈鳞癌和腺癌等13种肿瘤的预后(P<0.05),而利于胸腺癌的预后(P=0.000 53)。ANLN的共表达基www.selleck.cn/products/incb28060因主要富集于细胞分裂、DNA复制及细胞周期相变等基因模块;其参与的信号通路主要包括细胞周期、DNA复制及p53信号通路等。此外,泛癌症分析显示ANLN与DNA甲基化过程中的甲基转移酶具有一定相关性。结论:ANLN在泛癌分析中普遍高表达,而在急性髓细胞样白血病中低表达。且ANLN表达利于胸腺癌的预后,而不利于肾上腺皮质癌、膀胱癌、宫颈鳞癌和腺癌等13种肿瘤的预后,可作为上述肿瘤的潜在预后标志物及治疗靶点。

沙格列汀联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效果

目的 探讨沙格列汀与胰岛素联合用药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效果。方法 选择2021年8月至2022年4月沁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8例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NSC 127716价格组39例。对照组采用胰岛素治疗,观察组采用胰岛素联合沙格列汀治疗。比较两组血糖指标(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糖波动指标(immune architecture平均血糖波动幅度、日间血糖绝对差均值)、血糖达标时间selleck RSL3、胰岛素用量均值及低血糖发生率。结果 两组治疗前血糖指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有改善(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血糖波动指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平均血糖波动幅度、日间血糖绝对差均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糖达标时间更短,胰岛素用量均值更低,低血糖发生率更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2DM采取沙格列汀联合胰岛素治疗,可更好地避免血糖波动,缩短血糖达标时间,减少胰岛素用量,有效避免低血糖发生。

赋能教育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及心理弹性的影响

目的 分析赋能教育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与心理弹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21年4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86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健康教PF-02341066育,观察组患者以赋能教育模式开展健康教育,分别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自我管理行为与心理弹性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血糖监测评分为(60.40PR-171分子式±5.10)分,高低血糖处理评分为(61.80±5.60)分,运动依从medical reference app性评分为(65.80±4.80)分,饮食依从性评分为(67.40±4.80)分,均明显高于干预前,也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乐观性评分为(13.60±1.50)分,力量性评分为(28.60±4.10)分,坚韧性评分为(44.50±6.80)分,均明显高于干预前,也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采用赋能教育可有效改善其心理弹性,有助于帮组患者建立应对疾病的积极心理状态,并能够提高其自我管理行为,从而为改善分娩结局奠定良好作用。

胱抑素C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研究血清胱抑素C与代谢综合征Carcinoma hepatocellular(MS)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IACS-010759—2011年4月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患者和体检者的病历资料共506例,其中代谢综合征患者191例、代谢异常患者210例,健康体检者105名。按照血清胱抑素C水平又将入选者分为3组:下三分位数组(T1组)165例,中分位数组(T2组)172例,上三分位数组(T3组)169例,检测体重指数(BMI)、腰围、ZD1839临床试验腰臀比、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肌酐、估计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尿微量白蛋白(MAU)、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差及胱抑素C,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T1、T2、T3三组间BMI、腰围、腰臀比、FPG、HbAlc、LDL-C、TG、肌酐、eGFR、MAU、收缩压、舒张压和脉压差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随着三分位数水平的增加,T1、T2、T3组MS患病率均显著增加(均P<0.01)。(3)T1、T2、T3三组间患者的MS组分积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随着MS组分评分分值的增加,患者的胱抑素C水平逐渐增加,即MS组分值越高,患者血清的胱抑素C水平越高。(4)MS组患者的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腰围、LDL-C、FBG、HbAlc和血压密切相关(均P<0.05),与TG水平无明显相关(P=0.059);与HDL-C水平负相关(r=-0.352,P=0.01)。(5)腰围、胱抑素C、LDL-C、MAU和脉压差与MS显著相关,其中胱抑素C与MS的OR=2.943(95%CI 1.276~3.914)。结论胱抑素C与MS显著相关,随着MS积分的升高,胱抑素C呈上升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