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可切除肝癌伴门静脉癌栓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老年可切除肝癌伴门静脉癌栓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入选对象254例,均为接受了肝癌根治性切除+门静脉切开取栓、门静脉癌切除、右半肝或左半肝切除的老年SAG分子式患者,治疗完毕后均进行了随访,每半年随访1次,汇总收集的资料中Decitabine涉及到多项内容[性别、分化程度、肿瘤直径、癌栓分型、合并肝硬化、甲胎蛋白、术后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肝内转移、癌栓类型]。[结果]随访结束后,生存患者共84例(生存组),死亡患者共170例(死亡组)。2组性别、分化程度、癌栓类型、甲胎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生存组比较,死亡组低分化、肿瘤直径≥8 cm、患有肝硬化的例数均infection fatality ratio超过生存组,并且手术完成后,行TACE例数、出现肝内转移、浸润癌栓类型均超过生存组(P<0.05)。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的指标归入多因素分析,表明低分化、肿瘤直径≥8 cm、术后TACE、肝内转移、浸润型癌栓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结论]影响老年可切除肝癌伴门静脉癌栓预后的主要因素是分化程度、肿瘤直径、术后TACE、肝内转移和癌栓类型。

PD-1抑制剂联合仑伐替尼治疗老年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疗效研究

目的 探讨应用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抑制剂联合仑伐替尼治疗老年中晚期原发性肝癌(PLC)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7年2月~2020年2月我院收治的56例PLC患者被分为对照组28例和观察组28例,分别给予仑伐替尼治疗或替雷利珠单抗联合仑伐替尼治疗。评估客观缓解率(ORR)和局部控制率(LCR)。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细胞PD-1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表达,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F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结果 在治疗3月末,两组ORR(42.9%对25.0%)和LCR(78.6%对64.3%)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CD3~+、CD4~+和CD8~+细胞百分比显著高于对照组,而CD4~+/CD8~+细胞比值及细胞PD-1和CTLA-4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清aFGF、bFGF和VEGF水平分别为(4.1±0.8)pg/L、(Fecal immunochemical test5.1±1.0)pg/L和(13.5±2.7)ng/m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5.3±0.9)pg/更多L、(6.1±0.8)pg/L和(18.6±3.1)ng/ml,P<0.05】;在治疗后2年末,两组无进展生存期(PFS)分别为15.0个月和17.9个月,无进展生存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10.7%对21.4%,P>0.05),对照组总体生存期(OS)为18.9个月,观察组为25.7个月,观察组累计生存率显著获悉更多高于对照组(60.7%对25.0%,P<0.05)。结论 应用PD-1抑制剂联合仑伐替尼治疗老年中晚期PLC患者可通过抑制免疫检查点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延长生存期。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积分联合Tei指数在冠心病筛查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积分联合Tei指数在冠心病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9月营口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14例疑似冠心病患者,均行颈动脉超声与心脏彩色多GSKJ4小鼠普勒超声检查,以冠状动脉造影为金标准,将其分为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按照病变支数的不同将冠心病组患者分为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与多支病变组。比较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不同病变支数组冠心病患者的[颈Dinaciclib体外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积分及Tei指数并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颈动脉IMT、斑块积分联合Tei指数在冠心病筛查中的诊断效能。结果 冠心病组患者颈动脉IMT、斑块积分及Tei指数均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患者(P<0.01)。多支病变组患者颈动脉IMT、斑块积分及Tei指数明显高于双支病变组与单支病变组患者,且双支病变组患者上述指标均明显高于单支病变组患者(P<0.01)。冠心病患者病变支数与颈动脉IMT、斑块积分、Tei指数均呈正相关(r=0.812、0.753、0.798,P<0.01)。颈动脉IMT、斑块积分、Tei指数单独及联合诊断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81、0.765、0.703、0.897,联合诊断的AUC最大。结论 genitourinary medicine颈动脉IMT、斑块积分联合Tei指数能够有效提高对冠心病的诊断效能,在冠心病筛查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二氧化硅致肺泡巨噬细胞自噬对其自身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和转化生长因子-β的影响

目的:研究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A)对二氧化硅(SiO_2)诱导的肺泡巨噬细胞自噬的激活,是否对自身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产生影响。方法:收集SD雄性大鼠肺泡巨噬细胞灌洗液,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Feather-based biomarkers,SiO_2刺激组(SiO_2组),自噬抑制剂组(3-MA组)。采用体外暴露肺泡巨噬细胞染尘法,染尘成功后12 h给予10 mselleck LY2835219mol/L 3-MA干预。分别于干预后6、18、24 h和36 h用胰酶消化并收集体外培养的肺泡巨噬细胞。采用H-E染色观察肺泡巨噬细胞形态学改变;免疫细胞化学检测肺泡巨噬细胞中TNF-α和TGF-β的定位表达;免疫印迹检测肺泡巨噬细胞中TNF-α和TGF-β的蛋白定量。结果:SiO_2组与对照组相比肺泡巨噬细胞体积增大,胞质丰富,部分细胞胞质内可见矽尘吞噬颗粒。3-MA组较SiO_2组肺泡巨噬细胞形态改变减轻。与对照组相比,SiO_2组各时间相肺泡巨噬细胞中TNF-α和TGF-β的蛋白表达显著升高,于SiO_2刺激后6 h开始升高,18 h达高峰,24 h与36 h回落,但仍高于对照组水平。3-MA组可以显著下调SiO_2组对应时间点肺泡巨噬细胞中TNF-α和TGF-β的表达。结论:自噬抑GW-572016制剂3-MA抑制肺泡巨噬细胞自噬后可以下调肺泡巨噬细胞中TNF-α和TGF-β的表达及释放,进而促进炎症损伤的修复。

浸润性乳腺癌超声征象与分子分型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浸润性乳腺癌超声特征与分子分型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75个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浸润性乳腺癌病灶,根据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将其分为三阴性型、Luminal A型、Luminal B型、HER2过表达型,回顾性对比4组病灶的超声特征,包括位置、大小、边缘、形态、方位、后方回声、高回声晕、钙化等,以分析浸润性乳腺癌超声特征差异。结果 selleckchem Alpelisib4组病灶除在位置上无差异外,其他PR-171使用方法超声特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三阴性型病灶体积较大,形态规则,边缘光整,多呈平行位,高回声晕及微钙化罕见,后方回声多增强;Luminal A型和B型病灶体积较小,多形态不规则,边缘不光整,约半数可见微钙化,但A型是高回声晕最常见的分型,B型高回声晕少见,是非平行位生长最常见的分型。HER2过表达型病灶体积较大,多形态不规则,边缘不光整,呈平行位,高回声晕罕见,是微钙化发生率最高的分型。结论 不同分子分型浸润性乳腺癌具有较为典型的超声特征,可以为临床提供一定的参考信bioequivalence (BE)息。

计算机模拟纳豆源多肽与DPP-IV和SARS-Co V-2 Mpro的相互作用

兼具糖尿病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患者病死率明显acquired antibiotic resistance偏高,抑制Ⅱ型糖尿病关键酶二肽基肽酶4(DPP-IV)和新冠肺炎病毒主蛋白酶(SARS-Co V-2Mpro)的活性能缓解相应的病症。本研究采用Uni Prot、NCBI和PDB数据库检索纳豆蛋白,基于BIOPBP-UWM数据库开展计算机模拟胃肠道蛋白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和胰凝乳蛋白酶)水解纳豆蛋白的研究,最后利用分子对接技术分别研究纳豆蛋白源多肽与DPP-IV和Erdafitinib molecular weightSARS-Co V更多-2Mpro的结合能力,分析参与相互作用的氨基酸残基与分子作用力类型。结果发现,糖转运蛋白与两种酶具有良好的结合效果。特别地,序列为ISQPR、TIPVR和STVTR的多肽对两种酶都具有较高的结合分数(≤-130),被鉴定为DPP-IV和SARS-Co V-2Mpro的双重抑制肽。因此,纳豆蛋白具有缓解Ⅱ型糖尿病病症和作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人营养补充剂的潜力。

乳腺癌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表现与生物学预后因子的关系

目的 分析乳腺癌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ABVS)表现与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肿瘤抑制蛋白p53、雌激素诱导蛋白p S2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关系。方法 收集术前行ABVS检查的84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生物学预后因子ER、PR、p53、pS2及PCNA的表达情况,分析ABVS表现与ER、PR、p53、p S2及PD-Lin-MC3-DMA半抑制浓度CNA表达的关系。结果 84例乳腺癌患者中,ER、PR、p53、pS2及PCN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7.86%、60.71%、60.71%、65.48%及64.29%。肿块大小≥2 cm乳腺癌患者的PCNA阳性表达率高于肿块大Adezmapimod小﹤2 cm的患者(P﹤0.05)。有肿块内钙化乳腺癌患者的ER、PR、p53阳性表达率均高于无肿块内钙化的患者,pS2阳性表达率低于无肿块内钙化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毛刺征乳腺癌患者的ERflexible intramedullary nail、PR、p53、pS2及PCNA阳性表达率均高于无毛刺征的患者(P﹤0.05)。有淋巴结转移乳腺癌患者的PR阳性表达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p53、pS2阳性表达率均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BVS表现与ER、PR、p53、p S2及PCNA的表达均具有一定的关系,对治疗方案的制订和预测预后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BET选择性抑制剂38号化合物对急性肝损伤小鼠保护作用研究

目的 探讨溴域和末端外结构域(BET)选择性抑制剂38号化合物对CCl_4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ALI)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使用脂多糖(LPS)刺激Raw264.7巨噬Biomedical engineering细胞,诱导急性细胞炎症模型,设对照组、LPS处理组和LPS与38号化合物共培养组,提取细胞RNA,采用RT-qPCR法检测炎症相关细胞因子mRNA水平。构建CCl_4诱导的ALI模型,将24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药物干预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抗F4/80和抗Ly-6G阳性细胞。结果 LPS刺激细胞模型组IL-1βmRNA水平为(23246.0±1185.0),显著高于对照组【(1.1±0.1),P<0.05】,细胞IL-6 mRNA水平为(7740.0±322.2),显著高于对照组【(1.1±0.4),P<0.05】,TNF-αmRNA水平为(132.2±2.7),显著高于对照组【(1.0±0),P<0.05】,而38号化合物干预处理后细胞IL-1β、IL-6和TNF-αmRNA水平均显著降低,在80 nM处理组分别为(2409.0±147.6)、(66.0±2.1)和(36.7±1),在40 nM处理组分别为(4790.0±206.4)、(314.1±10.7)和(47.0±1.5),在20 nM处理组分别为(10079.0±500.3)、(1112.0±22.0)和(73.0±1.8),在10 nM处理组分别为[(13794.0±1025.0)、(2576.0±46.3)和(96.8±7.2),P<0.05],呈现浓度依赖性;ALI小鼠血清ALT和AST水平分别为(8281.0±2710.0)U/L和(5330MK-4827小鼠.0±2435.0)U/L,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51.5±7.0)U/L和(215.3±12.4)U/L,P<0.05],而干预组分别为(3634.0±713.9.0) U/L和(2876.0±667.1)U/L,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ALI小鼠模型肝组织结构紊乱,寻找更多炎症反应明显,肝细胞大片坏死,大量的炎症细胞聚集,而药物干预组上述病理学变化均较模型组减轻。结论 BET选择性抑制剂38号化合物能减轻由CCl_4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改善肝功能和肝组织结构的破坏,对小鼠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了炎症相关的细胞因子表达,从而减少了炎症细胞的聚集有关。

基于竞争风险模型的浸润性乳腺癌全乳切除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利用竞争风险模型分析浸润性乳腺癌(IBC)全乳切除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绘制列线图进行患者生存率的个体化预测。方法 提取SEER数据库中诊断为IBC并行全乳切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基于竞争Docetaxel采购风险模型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预后影响因素,绘制列线图预测患者术后3年及5年的生存率,采用C-index、ROC曲线及校准曲线验证预测能力。结果 纳入全乳切除手术的IBC患者129 808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种族、婚姻状况、组织学分级、T分期、N分期、M分期、ER状态、PR状态、分子亚型、放疗及化疗为患者独立的预后影响因素selleckchem;利用预后影响因素绘制列线图,3年、5年的C-index分别为0Liver immune enzymes.853、0.823,ROC曲线AUC值分别为0.821、0.818,校准曲线显示预测与实际情况拟合良好。结论 竞争风险模型能够有效识别IBC全乳切除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以此为依据绘制的列线图具有良好的预测性能,可为临床医生评估患者预后及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TLR4/NF-κB信号通路变化及意义

目的 探究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Toll样受体4(Toll like receptor 4,TLR4)/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信号通路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取作者医院2018-05/2021-06月收治的6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6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TLR4/NF-κB信号通路相关因子表达,分析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TLR4/NF-κB信号通路相关因子与神经功能损害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的关系。比较不同预后患者发病第1、3、7、14天外周血TLR4/NF-κB信号通路相关因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评价TLR4/NF-κB信号通路相关因子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分析TLR4/NF-κB信号通路相关因子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不良风险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TLR4 mRNA、NF-κB mRNA表达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入院当天NIHSS评分为(11.24±3.12)分,根据Pearson相关性模型分析可知,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TLR4 mRNA、NF-κB mRNA表达均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关系(P<0.05)。不同组别间患者TLR4 mRNA、NF-κB mRNA相对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_(组间)=8.037、19.348,P均<0.001)点击此处,不同时间点患者TLR4 mRNA相对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_(时间)=5.128、16.207,P均<0.001),且时间与组间存在交互效应(F_(交互)=6.497、18.032,P=0.015、<0.001)。预后不良组患者发病第1天TLR4 mRNA、NF-κB mRNA相对表达量较预后良好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患者发病第3天、7天、14天TLR4 mRNA、NF-κB mRNA相对表达量均高于预后良好组患者(P均<0.05)。预后不良组患者、预后良好组患者发病第3天TLR4 mRNA、NF-κB mRNA相对表达量升至最高(P均<0.05);发病第7天、14天TLRspine oncology4 mRNA、NF-κB 购买LY2835219mRNA相对表达量均较发病第3天明显下降,且发病第14天降至最低(P均<0.05)。以预后不良作为阳性样本,预后良好作为阴性样本,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发病第3、7、14天TLR4 mRNA、NF-κB mRNA联合预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的AUC分别为0.854、0.894、0.915,较各指标单独诊断价值明显提高。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LR4 mRNA、NF-κB mRNA仍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不良有关(P均<0.05)。结论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TLR4/NF-κB信号通路被激活,TLR4 mRNA、NF-κB mRNA表达明显上调,且TLR4/NF-κB信号通路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早期脑损伤有关,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思路,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