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2型糖尿病伴高血压病患者的疗效及对相关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0例2型糖尿病伴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降糖、降压治疗及慢性病常规管理,观察组在此治疗基础上,给予复方丹EMB endomyocardial biopsy参滴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炎症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及血糖相关指标[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空腹血糖(FPG)]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00%(94/100),高于对照组的65.00%(65/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TNF-α、IPEG300浓度L-1β、IL-6、IL-8水平及收Antineoplastic and I抑制剂缩压、舒张压、HbA1c、FPG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2型糖尿病伴高血压病患者复方丹参滴丸治疗,临床收效良好,能较好地改善患者机体的炎性反应,降低患者血压和血糖相关指标。
蕈状芽孢杆菌41-22噬菌体VMY 22裂解-溶原调控机制研究
通过研究细菌-噬菌体模型能有效认识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规律,丰富人们对该领域的了解。本论文利用已分离得到蕈状芽孢杆菌Bacillus mycoides 41-22及其对应的噬菌体VMY22研究了信号分子介导的裂解-溶原机制。论文研究发现,在41-22遭遇噬菌体VMY 22后,培Lapatinib纯度养基中会逐步积累能够显著影响VMY 22的裂解-溶原决策的小分子信号物质,并确定了该信号分子的最佳收集条件为为28℃培养72 h。研究证明蛋白酶K处理后可导致信号分子失活,初步证明了该信号分子应为小分子肽段;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该信号分子对裂解-溶原调节具有显著的量效关系。研究通过PCR等技术验证了该信号分子的能有效诱导噬菌体VMY 22以全长DNA的形式整合于宿主基因组中实现溶原感染,其诱导转化效率为87%,被VMY 22整合后的Bacillus 41-22获得了对噬菌EPZ-6438溶解度体的抗性。为了进一步探索该信号分子的作用机制,研究通过分级超滤法大量富集了该小分子物质,结合已经测序的41-22和VMY 22全基因组数据库,通过LC-MS/MS技术对该信号分子的结构进行了解析,初步推测了该信号分子可能的几种一级结构如下:TFDAQQGDGETK、VDKHETIVKETTL以adult thoracic medicine及NVDKHETIVKETTL。经过与已发表的信号肽分子比较证明该信号分子为新的信号分子,其可能存在新的裂解-溶原调控机制。本论文通过一组芽孢杆菌及其噬菌体的裂解-溶原调节研究,发现了一种新的有效调节裂解-溶原的多肽信号分子,对这一新信号分子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将能为我们更好地探索细菌-噬菌体相互作用规律提供新的知识,其理论成果也可为人类在面临病毒感染时的治疗和防疫提供借鉴。
产妇年龄与剖宫产和妊娠期糖尿病及子痫前期-子痫的关系:一项回顾性分析
目的 探讨高龄产妇与剖宫产、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GDM)和子痫前期-子痫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7年1月—2019年12月在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分娩的产妇(年龄≥18岁),按照产妇年龄分为4组:18~<35岁(参照组)、35~<40岁、40~<45岁、≥45岁(超高龄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校正潜在混杂因素分析各年龄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的风险。结果 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最终共纳入49 953例产妇。孕前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孕期增重、产次和受孕方式在不同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龄与剖宫产、GDM和子痫前确认细节期-子痫发生风险成正相关(P<0.05)。与18~<35岁组相比,超高龄组的剖宫产、GDM及子痫前期-子痫的发生率分别为66.18%、4VE-822价格1.18%和1academic medical centers0.29%。与18~<35岁组相比,发生风险增加1.78、1.90和3.15倍(剖宫产,OR=2.78,95%CI:1.67~4.65,P<0.01;GDM,OR=2.90,95%CI=1.74~4.83,P<0.01;子痫前期-子痫(OR=4.15,95%CI=1.67~10.31,P=0.002)。分层分析显示,超高龄与GDM的发生在自然受孕组中更为密切,而与剖宫产的发生在初产妇中有更强的关联性(交互作用P<0.01)。结论 超高龄产妇(≥45岁)与剖宫产、GDM和子痫前期-子痫的风险增加有关。而且分娩年龄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可能受产次和受孕方式的影响。
奥美沙坦酯片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老年高血压的临床效果
目的 观察奥美沙坦酯片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老年高血压的临床效果。Enasidenib核磁方法 选取2018年11月—2019年12月济Panobinostat采购南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2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常规组各100例。常规组采用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试验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采用奥美沙坦酯片治疗,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0 d。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压(收缩压、舒张压)、胰岛素抵抗指数、微量白蛋白、血肌酐,不良反应及总满意度。结果 试验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1.00%,高于常规组的75.Biomolecules00%(χ~2=9.071,P=0.002)。治疗30 d后,2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均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低于常规组(P<0.01);2组患者的胰岛素抵抗指数、微量白蛋白及血肌酐均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低于常规组(P<0.01)。试验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0.00%,低于常规组的40.00%(χ~2=9.523,P=0.002)。试验组患者总满意度为95.00%,高于常规组的80.00%(χ~2=10.285,P=0.001)。结论 奥美沙坦酯片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老年高血压可有效控制患者的血压,改善代谢指标,不良反应少,整体治疗效果显著,进而提高患者满意度。
新诊断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肠道菌群变化
目的:通过对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合并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HUA)患者的临床特征及Joint pathology肠道菌群组成分析,旨在为该疾病的预防及微生态治疗提供新依据。方法:纳入103例单纯新诊断T2DM患者,98例T2DM合并HUA患者。按照入排条件,选取年龄及性别匹配的新诊断T2DM合并HUA患者(DMUA组)及单纯新诊断T2DM患者(T2DM组),同期纳入年龄及性别匹配的HUA患者(HUA组)及健康志愿者(Control组)。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及生化检测结果,通过卡方检验、方差分析、Tukey-HSD检验及Wilcoxon秩和检验法进行分析。并分别采集4组研究对象的粪selleckchem Tamoxifen便标本,用16S rRNA高通量更多测序方法检测4组研究对象的肠道菌群,并用生物信息学进行分析。结果:(1)临床特征比较:DMUA组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水平较T2DM病程>5年组显著升高,同时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胰岛素、C肽水平、动脉硬化指数及脂肪肝发生率较单纯新诊断T2DM组显著升高。此外,与T2DM组相比其发病年龄更早,但其糖化血红蛋白显著降低。与T2DM组、HUA组及Control组相比,DMUA组高密度脂蛋白显著降低而甘油三酯明显升高;与T2DM组、HUA组相比,DMUA组动脉硬化指数显著升高。(2)肠道菌群分析:DMUA组α多样性指数比Control组显著降低。DMUA组与Control组及HUA组相比β多样性存在明显差异。在菌群丰度分析中,DMUA组与HUA组相比,f_Prevotellaceae和g_Megamonas显著增加,而p_Bacteroidetes、c_Bacteroidia、o_Bacteroidales、f_Bacteroidaceae、g_Bacteroides、f_tannerellaceae和g_Parabacteroides明显减少。DMUA组与Control组相比,c_Clostridia、o_Clostridiales、f_Peptostreptococcaceae、g_Romboutsia显著减少。结论:新诊断T2DM合并HUA组与长病程的T2DM合并HUA组及单纯新诊断T2DM组相比,更易出现脂代谢异常。DMUA组的肠道菌群结构与T2DM组、HUA组及Control组存在差异,可能与新诊断T2DM合并HUA患者疾病的发生发展存在一定的联系。
前列腺素类降眼压药物的长期使用对兔眼球结膜厚度的影响
目的探讨前列腺素类降眼压药物的长期使用对兔眼球结膜厚度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表法将24只清洁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拉坦前列腺素组、盐酸卡替洛尔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8只,均取左眼作为实验眼,其中前2个组分别采用拉坦前列腺素滴眼液selleck HPLC和盐酸卡替洛尔滴眼液点眼,每天1次,每次1滴,持续2个月;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点眼前及点眼后2个月,采用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分别测量拉坦前列腺素组和盐酸卡替洛尔组实VX-661分子式验兔左眼球结膜全层厚度。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点眼后2个月各组实验兔球结膜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和MMP-3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变化。结果 OCT检测结果显示,点眼前拉坦前列腺素组和盐酸卡替洛尔组球结膜厚度分别为(178.88±5.23)μm和(184.94±11.85)μm,点眼后2个月分别为(124.19±11.29)μm和(183.31±8.71)μm;点眼后2个月拉坦前列腺素组兔眼球结膜全层厚度较点眼前及盐酸卡替洛尔组点眼后2个月明显变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拉坦前列腺素组MMP-1和MMP-3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均较空白对照组和盐酸卡替洛尔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长期waning and boosting of immunity点用前列腺素类滴眼液可使兔眼球结膜厚度明显变薄,其机制可能与球结膜组织中MMP-1和MMP-3表达水平升高有关。
心痛泰对痰瘀互结证腹主动脉易损斑块模型兔病理性血管新生及HIF-1α/VEGF/VEGFR2信号通路的影响
目的 探讨心痛泰治疗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将60只清洁级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氟伐他汀组及心痛泰低、中、高剂量组6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兔采用高脂喂养+腹主动脉球囊损伤法建立痰瘀互结证腹主动脉易损斑块模型。造模后心痛泰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心痛泰含生药1.87、3.73、7.46 g/(kg·d)灌胃,氟伐他汀组给予氟伐他汀1.87 mg/(kg·d)灌胃,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给予10 ml/d超纯水灌胃,各组均连续灌胃8周。采用HE染色观察易损斑块中病理性血管新生的变化;采Enterohepatic circulation用痰瘀互结证中医证候评分表计算证候积分;测定斑块成分Roxadustat采购(包括细胞外脂质、泡沫细胞、胶原成分、平滑肌细胞各占所在斑块面积的百分比),并计算斑块易损指数;免疫组化法测定斑块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 (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 (VEGFR2)、血管生成素2(Ang-2)、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蛋白免疫印迹法测定斑块组织中HIF-1α、VEGF、VEGFR2、Ang-2、FGF蛋白表达。结果 HE染色显示,假手术组腹主动脉无斑块形成;模型组可见动脉弹力层破坏,内膜下有明显的泡沫细胞,斑块纤维帽破裂;与模型组相比,心痛泰各剂量组和氟伐他汀组斑块组织处的空泡化明显减轻,动脉内膜和斑块的结构更加稳定。与模型组比较,心痛泰各剂量组和氟伐他汀组各证候评分及总积分下降,细胞外脂质含量、泡沫细胞含量降低,胶原含量、平滑肌细胞含量增加,斑块易损指数及HIF-1α、VEGF、VEGFR2、Ang-2、FGF阳性表达降低(P<0.05或PBemcentinib说明书<0.01);且心痛泰中、高剂量组和氟伐他汀组各指标改善优于心痛泰低剂量组(P<0.01)。心痛泰中、高剂量组和氟伐他汀组组间两两比较,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痛泰可能通过下调HIF-1α/VEGF/VEGFR2信号通路,减少病理性血管新生,稳定易损斑块,从而改善动脉粥样硬化之痰瘀互结证。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体外实验探讨柴胡-黄芩-人参治疗流行性感冒的作用机制研究
目的 采用网络药理学和体外实验探讨小柴胡汤扶正祛邪的核心配伍“柴胡-黄芩-人参”治疗流行性感冒的作用靶点及信号通路。方法 筛选“柴胡-黄芩-人参”有效成分并对应靶点基因,并检索流感疾病靶点。应用Cytoscape3.6.1软件构建“柴胡-黄芩-人参”-流感-靶点-通路网络,筛选核心靶点基因,进行GO功能和KEGG富集分析。根据网络药理学结果,基于自噬途径以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的狗肾(MDCK)细胞为研究对象,以柴胡-黄芩-人参和自噬抑制剂3-MA为干预药物,孵育12 h后,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自噬标志蛋白LC3-Ⅰ、LC3-Ⅱ及自噬降解底物P62的表达量。结果 预测获得“柴胡-黄芩-人参”治疗流感的靶点102个,其主要活性成分有豆甾醇、β-谷甾醇、二甲氧基黄酮、千层纸甲素A、黄芩新素、荠苎黄酮、汉黄芩素等,其核心基因为AKT1、IL6、VEGFA、TNF、TP53、JUN、CXCL8等54Berzosertib价格个,涉及生物过程及相关代谢通路多与炎症反应、各种代谢、免疫反应、细胞死亡等相关。根据以上网药预测结果及相关文献,筛选自噬途径进行细胞生物学层面的实验验证,结果显示,甲型H1N1病毒感染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LC3-Ⅱ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柴胡-黄芩-人参”颗粒剂与病毒感染组相比,有下调LC3-Ⅱ蛋白表达的作用(P<0.01),并上调自噬降解底物P62蛋白的表达(P<0.05)。结论 小柴胡汤扶正祛biomedical optics邪的核心配伍“柴胡-黄selleckchem芩-人参”对流感病毒抑制(如干预病毒吸附)和宿主因素调节(如免疫应答、活性氧调节、细胞死亡、各种代谢等)两方面都发挥着抗流感的作用,尤以调节宿主内环境的稳态(如自噬)为主,并通过体外实验初步验证,“柴胡-黄芩-人参”可能是通过调节AKT抑制甲型H1N1流感病毒诱导的细胞自噬,从而调控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致病作用,这也正与其体现的“扶正祛邪”治法高度吻合。
血清胆碱酯酶在189例晚期胃癌患者预后预测中的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血清胆碱酯酶(cholinesterase,CHE)水平在晚期胃癌患者预后预测中的价值,建立晚期胃癌患者预后预测模型并验证。[方法]回顾性收集2011年5月至2019年12月在马鞍山市人民医院诊治的189例晚期胃癌患者临床资料intraspecific biodiversity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利用X-tile程序软件计算出CHE的最佳截断值(cut-off值),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分别评估CHEGPCR & G Protein抑制剂、白蛋白(albumin,ALB)、血红蛋白(hemoglobin,HB)、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等临床病理参数对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的影响;采用多因素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筛选晚期胃癌独立预后影响因素;通过R软件绘制列线图并验证。[结果]CHE的最佳截断值为3 611 U/L,CHE与年龄、ECOG评分、ALB、NLR、HB相关(P<0.05)。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HE、ALB、NLR、ECOG评分、是否接受一线化疗与预后相关。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ECOG评分、CHE、NLR、HZD1839抑制剂B以及是否接受一线化疗是影响晚期胃癌预后的独立因素;基于上述6个参数构建的列线图预测OS的C指数为0.753(95%CI:0.722~0.784),校准曲线基本沿45°线分布。[结论] CHE在晚期胃癌患者的预后评估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基于CHE等参数构建的列线图可较为准确地预测晚期胃癌患者预后。
清肝滋肾方调节肥胖型高血压Irisin水平及改善代谢紊乱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清肝滋肾方联合常规降压西药治疗对肥胖型高血压患者的鸢尾素(Irisin)表达水平及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肥胖型高血压阴虚阳亢证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生活方式干预及持续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清肝滋肾方,疗程均为8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临床疗效、人体测量学指标[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DBP)、体质量(Weight, WT)、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 WC)]、代谢特征指标[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 FB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 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selleckchem PLX5622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鸢尾素(Irisin)、血清脂肪因子[脂联素(Adiponectin, ADP)及瘦素(Leptin, LEbiohybrid structuresP)]以及安全性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下降(P<0.05,P<0.01),且观察组在改善头痛眩晕、急躁易怒、潮热盗汗、腰膝酸软、口燥咽干、五心烦热、便秘尿黄症状及总积分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P<0.01);观察组中医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Irisin水平明显升高(P<0.01selleck HPLC),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SBP、DBP明显下降(P<0.05),优于对照组(P<0.05);2组WT、WC、TC、TG、LDL-C、ADP、LEP水平均明显改善(P<0.05,P<0.01),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2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清肝滋肾方联合常规降压西药能调节肥胖型高血压阴虚阳亢证患者Irisin表达,改善代谢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