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录因子WRI1(WRINKLED 1)在油脂合成过程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其转录和翻译水平调控机理以及下游的靶基因现已基本明确,但尚未见其转录后调控的报道。为探讨沙棘(Hippophae rselleck EPZ-6438hamnoides) hrh-miRn458与转录因子WRI1之间的靶向关系,并阐明其在果肉和种子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模式,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hrh-miRn458成熟体序列及其与候选靶基因WRI1的结合位点,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和RNApulldown技术相结合的方法验证hrh-miRn458与WRI1基因之间的靶向关系,并应用qRT-PCR方法分析hrh-miRn458与WRI1在沙Entinostat棘不同发育期果肉和Chromatography Equipment种子油脂合成过程中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生物信息学预测WRI1基因的CDS区第309–327位与hrh-miRn458成熟体序列的15个碱基互补;荧光检测显示pmirGLO-WRI1-WT+hrh-miRn458 mimics显著抑制荧光素酶活性(P<0.001); RNA pull down实验证实hrh-miRn458与WRI1存在互作关系;不同发育期果肉和种子中hrh-miRn458的表达量总体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其靶基因WRI1的表达量则呈先上升后降低趋势;同一时期,果肉中hrh-miRn458的表达量明显低于种子,而果肉中的WRI1表达量则明显高于种子。综上,沙棘hrh-miRn458靶向转录因子WRI1,且二者在果肉和种子油脂合成过程中存在负调控关系。研究结果为深入理解沙棘种子油脂合成机制及培育高油品种提供了参考依据。
凝胶中荧光颗粒原位电泳洗脱过量异硫氰酸荧光素用于图像分析
去drug hepatotoxicity除荧光标记后残余荧光染料可以提高荧光颗粒检测的灵敏度、准确度和效率。该文发展了一种原位电泳洗脱(electrophoretic elution, EE)模型,用于在荧光标记后快速Dinaciclib MW去除多余的荧光探针,实现荧光颗粒的灵敏检测。将牛血清蛋白(BSA)和磁珠(MBs)作为模式蛋白和微颗粒,混合孵育获得MBs-BSA,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对MBs-BSA标记,得到MBs-BSA_(FITC)复合物。将含有多余FITC的MBs-BSA_(FITC)溶液与低凝聚温度琼脂糖凝胶溶液按1∶5的体积比混合,并将混合物凝胶和纯琼脂糖凝胶分段填充到电泳通道中。电泳过程中,利用颗粒尺寸与凝胶孔径的差异来保留MBs-BSA_(FITC),同时将游离的FITC洗脱。经过30 min的电泳洗脱,通道内多余的FITC清除率达到97.6%,同时目标颗粒荧光信号保留了27.8%。成像系统曝光时间为1.35 s时,电泳洗脱将颗粒与背景的荧光信号比(P/此网站B ratio, PBr)从1.08增加到12.2。CCD相机的曝光时间增加到2.35 s,可以将PBr提高到15.5,可进一步实现对微弱荧光亮点的高灵敏检测。该模型有以下优点:(1)能对颗粒表面非特异性吸附的FITC实现有效洗脱,提高了检测的特异性;(2)能够将97%以上的游离FITC清除;(3) 30 min内能够使凝胶内的背景荧光大幅降低,提高了PBr和检测灵敏度。因此,该方法具有在凝胶中进行基于磁珠/荧光颗粒点的免疫检测、在免疫电泳或凝胶电泳中对蛋白质/核酸条带进行荧光染色等领域的应用潜力。
马MAVS MAb的制备及其应用于EIAV感染机制的初步研究
线粒体抗病毒信号蛋白(MAVS)是机体先天免疫系统中维甲酸诱导基因I(RIG-I)信号通路唯一的接头蛋白,该蛋白对I型干扰素(IFN-I)的激活以及促炎因子的表达至关重要。因人源MAVS抗体不能识别马MAVS(eqMAVS)蛋白,限制了对马属动物病原体调控RIG-I信号通路的研究。为了制备eqMAVS单克隆抗体(MAb),本研究利用PCR方法克隆缺失跨膜域的eqMAVS(eqMAVSΔTM)并构建重组蛋白表达质粒pET32a-eqMAVSΔTM-his、pGEX-6p-1-eqMAVSΔTM-GST,转化大肠杆菌Rosettawww.selleck.cn/products/emricasan-idn-6556-pf-03491390(DE3)并经IPTG诱导后,分别利用His和GST亲和层析柱纯化,结果获得eqMAVSΔTM-his蛋白和eqMAVSΔTM-GST蛋白。以eqMAVSΔTM-his蛋白为免疫原免疫6周龄BALB/c小鼠,经常规免疫程序SB203580后进行杂交瘤细胞融合,并以eqMAVSΔTM-GST为检测蛋白以筛选杂交瘤细胞。结果显示共获得两株阳性杂交瘤细胞(4E9、3C4)。选用4E9制备腹水并将MAb纯化后,利用SDS-PAGE鉴定纯化的MAb,结果显示,制备的MAb包含重链、轻链,表明MAb纯化成功。对MAb进行亚类鉴定,结果显示其重链均为IgM型,轻链均为kappa型。间接ELISA检测结果显示1 mg/mL MAb的效价可达2×105。将其应用于western blot检测马单核巨噬细胞eMDM和马胎皮肤细胞NBL-6内源性的MAVS和在HEK293T细胞中过表达的eqMAVS;另外,将MAb应用于western blot检测不同剂量EIAV感染NBL-6后内源性eqMAVS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该MAb能够特异性识别NBL-6细胞和eMDM细胞内源性表达的eq MAVS蛋白,以及能够特异性识别HEK293T细胞中过表达的eqMAVS蛋白。EIAV感染试验结果显示,随着EIAV感染剂量的增加,内源性eqMAVS蛋白的表达量递减。上述结果表明,本研究制备了eqMAVS的MAb,并利用该MAb首次证明EIAV对eqMAVS的表达具有负调控作用,该MAb为研究EIAV对抗马源RIG-I信号通路hepatocyte transplantation的作用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工具。
组蛋白去乙酰化修饰调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背景:组蛋白修饰作为一种可逆的蛋白翻译后修饰是一种转录激活或抑制标志,控制细胞代谢、损伤修复等生物学过程,其中去乙酰化修饰作为组蛋白翻译后修饰的一种,在心血管疾病的发寻找更多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的:主要对近年来去乙酰化修饰在动脉粥样硬化、心肌肥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以及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中的调控作用机制做一综述,以期进一步了解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的病理过程,为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histone,histone modification,histone acetylation,histone deacetylation,histone transacetylase,histone deacetylase,cardiovascular,atherosclerosis,cardiac hypertrophy,heart failure,myocardial infarction,hypertension”为英文检索词;以“组蛋白、组蛋白修饰、组蛋白乙酰化修饰、组蛋白去乙酰化修饰、组蛋白乙酰转移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心血管疾病、动脉粥样硬化、心肌肥厚、心肌梗死、高血压”为中文检索词,检索Pub Med、Web of Science以及中国知网数据库1979-2022年的相关文献,最后纳入64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组蛋白乙酰化修饰主要发生在核心组蛋白比较保守的N端的赖氨酸残基上,由组蛋白乙酰转移酶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协同调控,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表观遗传调控方式。组蛋白去乙酰化修饰调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得出以下结论:(1)组蛋白去乙酰化修饰在蛋白质层面,主要通过改变蛋白质的定位、活性或功能增加细胞通路间机制的多样性和复杂CAR-T cell immunotherapy性,进而影响细胞的多种重要生命活动过程,从而在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预后修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2)组蛋白乙酰转移酶以及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分子与动脉粥样硬化、心肌肥厚、心肌梗死以及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其相应抑制剂可作为相应疾病的靶向药物;(3)组蛋白乙酰化以及去乙酰化修饰在心血管疾病领域的研究尚处于基础研究阶段,部分疾病的组蛋白去乙酰化修饰CL13900采购的具体机制尚未探究清楚,随着研究的深入进展,组蛋白乙酰化修饰在治疗心血管疾病以及临床转化过程中有望实现新的突破。
TetR介导的Rhodococcus sp. P14雌激素降解基因cyp123A9转录调控机制初步研究
外源雌激素作为最严重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ndocrine disrupting compounds,EDCs)之一,其代谢过程受到研究人员的极大关注。然而,雌激素在革兰氏阳性菌中的降解途径并不明NSC 125973 MW确,降解基因转录调控过程的背景也不清楚。红球菌在雌激素降解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课题组前期分离到一株高效降解雌激素的红球菌P14,17β-雌二醇胁迫的P1S63845 NMR4转录组数据发现了一个上调表达的雌激素降解基因簇,包括调控蛋白TetR和细胞色素P450(CYP123A9)。对调控基因和P450进行研究,探究红球菌代谢雌激素过程的功能基因CYP123A9的功能和调控。本实验主要结果如下:(1)P450、TetR基因克隆和异源表达。功能验证CYP123A9能够将雌酮和睾丸酮分别转化为16-羟基雌酮和6-羟基睾丸酮。且CYP123A9的Thr242作为关键结合位点影响雌酮和睾丸酮的降解。(2)RT-qPCR验证了tetR和cyp123A9能被共转录。P14体内验证tetR过表达使CYP123A9表达量显著上调。预测启动子区并在大肠杆菌体系中验证,采取不断截短启动子并检测报告基因表达强度筛选tetR结合的最适启动子。14个启动子中,启动子P12作为CYP123A9最优启动子,受tetR诱导并激活下游基因表达。(3)为验证TetR与启动子P12结合的具体位点,对一反向回文序列ACGG-N14-CCGT进行单点突变和对称点突变,检测荧光强度。发现单点碱基突变强烈影响报告基因e GFP转录水平,对称点突变不破坏反向回文结构则能够使荧光强度恢复至原来水平甚至更高。推测该反向回文序列是TetR结合的区域,且不要求碱基严格保守。(4)为进一步研究调控蛋白TetR与不同雌激素刺激下P14总蛋白的结合能力,重组表达TetR并亲和纯化不同污染物诱导的P14总蛋白。在pull down实验中,比较雌酮、17β-雌二醇和睾丸酮下TetR结合蛋白。发现17β-雌二醇胁迫下,能够诱导产生更多与TetR结合Hepatocytes injury的蛋白,E1诱导次之,T几乎没有。经蛋白质谱鉴定,17β-雌二醇诱导下TetR结合的蛋白中包括rpoc编码的RNA聚合酶亚基β’。我们猜测,E2胁迫下产生了RNA聚合酶亚基,完整装配后聚集在雌激素降解基因簇附近,识别和结合到启动子区附近,完成下游基因cyp123A9的转录。本研究在初步探讨TetR介导的红球菌P14雌激素降解转录调控机制积累了资料,发现了TetR转录调控家族的的正向调控的新案例,在转录水平上为解决雌激素污染提供了新的思路。
晚期乳腺癌患者应用雷替曲塞联合吉西他滨化疗的效果评价
目的观察雷替曲塞与吉西他滨联合治疗晚期乳腺癌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8年9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晚期乳腺癌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氟尿嘧啶联合吉西他滨治疗)和研究组(50例,雷替曲塞联合吉西他滨治疗),评价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0.00%(20/50)vs 30.00%(15/50)](χ~2=1.099,P=0.295)。治疗前两组KP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7.94±5.86)分vs(58.24±5.78)分](t=0.258,P=0.797);治疗后研究组与对照组KPS评分分别升高至(73.15±7.32)分、(62.13±6.24)分,研究组优于对照组(t=11.447,P<0.001;t=3.234,P=0.002;t=8.101,确认细节P<0.001)。两组恶心呕吐、发热腹泻、呼吸困难、脱发等毒性反Baricitinib体内应等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443,P<0.001;Z=-5.754,P<0.001;Z=-2.936,P=0.003);两组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转氨酶升高等毒性反应等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833,P=0.067;Z=-0.986,P=0.324;Z=-1.108,P=0.268)。随访1年,两组患者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4.00%(22/50)vs 22.00%(11/50)](χ~2=5.473,P=0.019);随访3年,两组患者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2.00%(16/50)vs 24.00%(12/50)](χ~2=0.Gynecological oncology794,P=0.373)。结论雷替曲塞与吉西他滨联合治疗晚期乳腺癌效果良好,不会增加毒性反应,对于提高患者近期生存率具有一定作用。
水飞蓟宾对白细胞介素-1β诱导的软骨细胞损伤的影响
目的 探讨水飞蓟宾对白细胞介素-1β(IL-1β)诱导的软骨细胞损伤的影响SCH727965及其机制。方法 将体外培养的软骨细胞分为对照组、诱导组(以10 ng·mL~(-1) IL-1β诱导处理)和低、中、高剂量实验组(在10 ng·mL~(-1)IL-1βGNE-140 IC50诱导基础上分别以40,80,160μmol·L~(-1)水飞蓟宾处理)。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用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微管相关蛋白1(Beclin-1)、无翅型小鼠乳房肿瘤病毒整合位点1(Wnt1)和β-连环蛋白(β-catenin)表达水平。结果 对照组、诱导组、低剂量实验组、中剂量实验组和高剂量实验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3.24±0.60)%,(31.18±2.51)%,(28.04±2.10)%,(22.03±1.79)%和(17.48±0.69)%;MMP-13水平分别为(21.18±3.09),(84.05±5.12),(75.16±4.15),(59.71±3.31)和(40.43±2.72)μg·L~(-1);TNF-α水平分别为(4.66±0.55),(57.22±3.53),(50.38±2.16),(38.75±2.36)和(15.64±0.73)ng·L~(-1);IL-6水平分别为(7.38±0.69),(68.76±4.73),(60.88±3.21),(49.74±2.86)和(32.35±2.14)ng·L~(-1);Beclin-1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0.85±0.06,0.26±0.02,0.35±0.03,0.48±0.03和0.61±0.04;Wnt1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0.26±0.03,0.85±0.06,0.66±0.03,0.45±0.04和0.35±0.03;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0.13±0.02,0.76±0.05,0.66±0.05,0.53±0.04和0.42±0.03。诱导组和对照组相比,各剂量实验bio polyamide组与诱导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水飞蓟宾可改善IL-1β诱导的软骨细胞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反应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活化有关。
健康教育对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自护能力的影响
目的:探讨健康宣教对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自护功能的效果。方法:选取冠心病合并高血压10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传统组与联合组各54例。传统组选取传统护理干预,联合组在传统组的基础上实施健康宣教。比较两组血压、睡眠情况[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PSQI)]、健康知识及预防行为、自我效能、自护能力。结果:与传统组比较,Mirdametinib抑制剂联合组高压指数、低压指数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传统组比较,干预后联合组PSQI数值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Elexacaftor分子量.05);与传统组比较,干预后联合组康复常识、二级干预行动分值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传统组比较,干预后联合组功能维持、症状维持分数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传统组比较,干预后联合组健康知识掌握、自身责任感、自我概念分值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宣教应用于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可提升健康知识掌握度,加强患者预防行为migraine medication、自我效能和自护能力,改善患者睡眠情况。
过表达中介素对感染性休克大鼠心肌损伤的保护机制
目的 探究过表达中介素(IMD)对感Applied computing in medical science染性休克大鼠心肌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 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Adavosertib研究购买m组),盲肠结扎穿孔术(CLP)组,腺相关病毒载体(AAV)+CLP组,AAV-IMD+CLP组,每组10只。分别进行心肌载体病毒转染并验证,转染成功3周后行盲肠结扎穿孔术建立脓毒症大鼠模型,Sham组开腹后不进行盲肠结扎、穿孔操作。手术24 h后,超声心动图检测大鼠心功能,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大鼠血清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IL-1β水平,检测心肌组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心肌组织NOD样受体蛋白3(NLRP3)、凋零相关斑点样蛋白(ASC)和胱天蛋白酶1(Caspase购买Belumosudil-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心肌转染3周后,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转染成功(P<0.05);与CLP组比较,AAV-IMD+CLP组心率(HR)、左心室收缩和舒张峰值速率(±LVdp/dtmax)、左心室舒张末压(LVEDP)、左心室收缩末压(LVESP)、平均动脉压(mABP)升高(P<0.05),血清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水平降低(P<0.05),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IL-1β水平降低(P<0.05),心肌组织丙二醛(MDA)水平降低(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升高(P<0.05),NLRP3、ASC、Caspase-1蛋白表达均下调(P<0.05)。结论 过表达IMD对感染性休克大鼠心肌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可能与抑制NLRP3/ASC/Caspase-1信号通路相关。
三联及二联抗凝用于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的疗效
目的:探讨三联及二联抗凝治疗用于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的疗效。方法:我院接受PCI治疗的128例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被随机分为二联抗凝组(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和三联抗凝组(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华法林),各64例。治疗12个月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血小板计数(PLT)、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g)、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的变化,观察出血事件及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血清PLT、CRP、D-D、Fg、MPO、sCD40L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均=0.001);且与二联抗凝组比较,三联抗凝组治疗后血清PLT[(298.3±54.32)×10~9比(148.9±23.15)×10~9]、CRP[(16.84±4.52)mg/L比(7.89±1.63)mg/L]、D-D[(0.36±0.09) mg/L比(0.20±0.07) mg/L]、Fg[(5.60±1.42)g/L比(2.15±0.64) g/L]、MPO[(164.14±22.14)μg/ml比(112.05±22.10)μg/ml]、sCD40L[(275.50±20.42)pg/ml比(208.55±24.62)pg/ml]水平降低更显著(P均=0.001);三联抗凝组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26.56%比9.38%,P=0.011)Fulvestrant溶解度;两组出血事件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225)。结论: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PCGSK J4I术后行三联抗凝治疗能显著改善外周血流动力学,降低不良心脑血管事件bio-dispersion agent发生率,且并未增加出血事件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