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TLR4/NF-κB信号通路变化及意义

目的 探究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Toll样受体4(Toll like receptor 4,TLR4)/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信号通路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取作者医院2018-05/2021-06月收治的6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6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TLR4/NF-κB信号通路相关因子表达,分析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TLR4/NF-κB信号通路相关因子与神经功能损害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的关系。比较不同预后患者发病第1、3、7、14天外周血TLR4/NF-κB信号通路相关因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评价TLR4/NF-κB信号通路相关因子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分析TLR4/NF-κB信号通路相关因子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不良风险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TLR4 mRNA、NF-κB mRNA表达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入院当天NIHSS评分为(11.24±3.12)分,根据Pearson相关性模型分析可知,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TLR4 mRNA、NF-κB mRNA表达均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关系(P<0.05)。不同组别间患者TLR4 mRNA、NF-κB mRNA相对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_(组间)=8.037、19.348,P均<0.001)点击此处,不同时间点患者TLR4 mRNA相对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_(时间)=5.128、16.207,P均<0.001),且时间与组间存在交互效应(F_(交互)=6.497、18.032,P=0.015、<0.001)。预后不良组患者发病第1天TLR4 mRNA、NF-κB mRNA相对表达量较预后良好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患者发病第3天、7天、14天TLR4 mRNA、NF-κB mRNA相对表达量均高于预后良好组患者(P均<0.05)。预后不良组患者、预后良好组患者发病第3天TLR4 mRNA、NF-κB mRNA相对表达量升至最高(P均<0.05);发病第7天、14天TLRspine oncology4 mRNA、NF-κB 购买LY2835219mRNA相对表达量均较发病第3天明显下降,且发病第14天降至最低(P均<0.05)。以预后不良作为阳性样本,预后良好作为阴性样本,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发病第3、7、14天TLR4 mRNA、NF-κB mRNA联合预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的AUC分别为0.854、0.894、0.915,较各指标单独诊断价值明显提高。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LR4 mRNA、NF-κB mRNA仍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不良有关(P均<0.05)。结论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TLR4/NF-κB信号通路被激活,TLR4 mRNA、NF-κB mRNA表达明显上调,且TLR4/NF-κB信号通路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早期脑损伤有关,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思路,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DENV-2对HUVECs自噬小体形成和自噬体-溶酶体融合及溶酶体降解途径的影响

目的 探讨登革2型病毒(DENV-2)对原代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自噬小体形成、自噬体-溶酶体融合及溶酶体降解途径的影响。方法 于DENV-获悉更多2感染HUVECs 36 h时,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HUVECs中自噬小体形成情况;于DENV-2IOP-lowering medications感染HUVECs 12、24、36及48 h时,采用Western blot检测HUVECs中的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Ⅱ(LC3-Ⅱ)表达水平;于DENV-2感染2、4、6、8、10、12、18、24、30、36及4 8 h时,采用Western blot检测HUVECs中自噬选择性底物p62蛋白表达水平;于DENV-2感染后24、36及48 h,采用Western blot检测HUVECs中突触融合蛋白17(STX17)、突触体相关蛋白29(SNAP29)、囊泡相关膜蛋白8(VAMP8)的表达水平;采用溶酶体红色荧光探针(Lysotracker red)染色法观察DENV感染后HUVECs内溶酶体的p H变化; DENV-2感染HUVECs 24、36及48 h给予自噬抑制剂CQ处理或不处理的HUVECs中LC3-Ⅱ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透射电Liraglutide供应商子显微镜结果显示,DENV-2感染可诱导自噬小体的形成;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DENV感染后12、24、36及48 h时LC3-Ⅱ表达显著增高(P <0.05); p62表达水平在感染早中期无明显变化,30 h后显著增高(P <0.05),36 h到达峰值; DENV-2感染后各时间点STX17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P <0.05);感染24 h时,SNAP29、VAMP8蛋白水平增高(P <0.05),但随后36 h和4 8h蛋白表达均下降(P <0.05); Lysotracker red染色结果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DENV-2感染阻碍了溶酶体正常酸化。结论 DENV-2感染可激活HUVEC自噬,诱导自噬小体的形成,但DENV-2阻碍了自噬-溶酶体融合,抑制溶酶体正常酸化。

基于AMPK/SIRT1通路介导的自噬途径研究清肺止咳方治疗急性支气管炎小鼠模型的作用机制

目的:基于AMPK/SIRT1通路介导的自噬途径研究清肺止咳方对急性支气管炎小鼠模型的治疗机制。方法:60只C57BL/6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清肺止咳方组、清肺止咳方+Compound C组、雷帕霉素组,雌雄各半,每组12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小鼠以自制烟熏箱刨花和烟叶各50 g烟熏,每天刺激2次,每次30 min,共1 w,制备急性支气管炎小鼠模型。造模后清肺止咳方组灌胃1.08 kg清肺止咳方,清肺止咳方+Compound C组在清肺止咳方组基础上注射15 mg/kg AMPK抑制剂Compound C,雷帕霉素组注射4 mg/kg自噬激活剂雷帕霉素,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灌胃等体积蒸馏水,1次/d,连续1 w。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学;ELISA法检测血清及BALF中IL-1β、IL-18水平;透射电镜观New genetic variant察肺组织中自噬小体情况;免疫组化检测肺组织中细胞自噬相关蛋白LC3Ⅱ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肺组织中AMPK、p-AMPK、SIRT1蛋白表达。结果:模型组肺组织肺泡壁出现断裂,组织间水肿明显,中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出现渗出现象;清肺止咳方组、雷帕霉素组肺泡结构正常,组织水肿、炎症细胞症状缓解;清肺止咳方+Compound C组病变介于模型组和清肺止咳方组之间。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血清及BALF中IL-1β、IL-18水平及肺组织中selleck激酶抑制剂自噬小体数量LC3Ⅱ蛋白阳性率、p-AMPK/AMPK水平、SIRT1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血清及BALF中IL-1β、IL-18水平显著降低,PD-0332991使用方法肺组织中自噬小体数量LC3Ⅱ蛋白阳性率、p-AMPK/AMPK水平、SIRT1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与清肺止咳方组比较,清肺止咳方+Compound C组血清及BALF中IL-1β、IL-18水平显著升高,肺组织中自噬小体数量、LC3Ⅱ蛋白阳性率、pAMPK/AMPK水平、SIRT1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结论:清肺止咳方能激活AMPK/SIRT1通路介导的自噬途径从而缓解急性支气管炎小鼠肺组织炎症损伤。

基于电化学DNA传感器的核酸快速检测新技术的研究

当前,发展快速、准确的核酸检测新技术成为防控大规模疫情爆发的迫切需求。近年来,电化学DNBaf-A1A传感器凭借响应速度快、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等优点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然而,基于DNA杂交的电化学检测方法普遍耗时较长。因此,缩短杂交时间,可以大幅度提高检测效率,进而突破现有的基于杂交的电化学DNA传感器存在的瓶颈。本论文为实现核酸快速检测,开展了以下研究。可控电场可以加速DNA的运动,增加碰撞机率,从而缩短杂交时间。本论文基于电场辅助杂交技术,建立了一种固定化的电化学DNA传感器,可以实现DNA的快速、准确检测。为了实现快速杂交检测,将经过捕获探针修饰后的工作电极进行浸泡处理,以改善工作电极表面的电荷状态,减弱其与靶标DNA的静电排斥。同时,引入肽核酸(Peptide nucleic social impact in social mediaacid,PNA)作为检测探针,它骨架是电中性的。相比于DNA探针,PNA与靶标DNA间的结合力更强,由于PNA的骨架是电中性的,PNA-DNA双链之间不存在静电排斥。通过电场的施加和PNA的引入,大幅度提高了杂交效率,可以在90 s内实现核酸的快速杂交检测。此外,当靶标DNA出现碱基错配时,PNA的结合力会迅速下降。结合邻近依赖性表面杂交技术使得该型传感器具有识别单碱基错配的能力。该型传感器有望实现快速、准确地检测DNA。上述电化学DNA传感器虽然实现了快速杂交检测,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采用固定化的电化学检测策略,杂交过程发生在固-液两相界面,相较于均相杂交,杂交效率不高、适用性不强且电极的预处理过程耗时较长。因此,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论文构建了一种以链霉亲和素包被磁珠为载体的电化学DNA传感器,从而实现了对靶标DNA的快速提取和检测。该型传感器采用无固定化的电化学检测策略,缩短了电极预处理的时间。利用电场辅助杂交技术实现溶液中核酸的快速杂交,即均相杂交,使得杂交效率进一步提高。电场辅助杂交90 s的杂交效果与被动杂交2 h的相当。杂交完成后形成“三明治”杂交体,E-616452 MW使用链霉亲和素包被磁珠对“三明治”杂交体进行吸附,将靶标DNA提取出来。一般情况下的偶联过程需要30 min,利用电场辅助技术可以在5 min内实现磁珠与杂交体的快速偶联。此外,为了避免洗脱过程中出现的损耗,将碳纳米管和吡咯修饰到磁性工作电极表面,以改善工作电极的导电性,无需酶的使用即可实现免洗脱电化学检测。整个核酸提取和检测过程仅需400 s,用时较短;检测限为10 p M,灵敏度较高;具备识别两碱基错配的能力,特异性较高。更重要的是,在复杂溶液环境中也表现出较好的检测性能。该型电化学DNA传感器的成功构建在分子生物学、分子诊断、检验检疫和食品安全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为新冠病毒及其它常见病原微生物的现场快速检测提供了新的检测思路和技术支撑。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枇杷叶防治Ⅱ型糖尿病的作用机制

为探究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叶用于防治Ⅱ型糖尿病的作用机理,本研究采用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技术,利用TCMSP、Uniprot、Genecards、Venny 2.1.0、DAVID等数据库检索枇杷叶与Ⅱ型糖尿病的共同靶点,绘制相互作用关系网络图,并进行基因本体论(GO)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通过AutoDock Tools进行分子对接验证。从TCMSP数据库收集得到19种活性成分和294个相关靶点,通过VennySAG试剂 2.1.0数据库得到89个Ⅱ型糖尿病与枇杷叶活性成分的交集靶点,对应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槲皮素、山奈酚、β-谷甾醇等10个活性物质,进而构建了“活性成分-疾病靶点”网络图。研究发现,枇杷叶活性成分主要通过调节氧化应激反应、丝氨酸/Unlinked biotic predictors苏氨酸激酶活性、对脂多糖反应和上皮细胞增殖等来调控晚期糖基化产物-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AGE-RAGE)、缺氧诱导因INCB018424配制子-1(HIF-1)和蛋白磷脂酰肌醇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等信号通路,从而对Ⅱ型糖尿病发挥调节作用。与α-葡萄糖苷酶的分子对接结果表明,主要活性成分与靶点结合能均小于-9.0 kcal·mol~(-1),具有非常强烈的结合活性。通过体外酶活性试验测得EGCG、槲皮素、山奈酚等7个活性成分对α-葡萄糖苷酶的半抑制浓度为1.11~80.04μmol·L~(-1),抑制效果均优于阿卡波糖,可作为高效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是枇杷叶防治Ⅱ型糖尿病的主要活性成分。本研究结果为开发降血糖药物提供了研究思路。

虫类中药在肿瘤治疗中的机制研究进展

虫类药具有祛毒邪、破瘀血、消徵积等特性。近年来,虫类药治疗恶性肿瘤的作用机制研究不断有新的进展。虫类药可以通Wound infection过抗β-连环蛋白(β-catenin)激活,诱导促凋亡蛋白增加表达量,降低抗凋亡蛋白表达量,影响肿瘤细胞信号传导,阻滞细胞周期,阻断细胞侵袭,调节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等途径抑制肿瘤细胞增殖;通过调节细胞凋亡因子,与肿瘤细胞代谢相关信号蛋白和基因等过程介导肿瘤细胞内在凋亡途径,进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通过调节脂质、蛋白质和核酸的生化水平,降低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等肿瘤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通过调节相关信号通路、增强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的作用、调控氧化应激过程等途径增加放化疗的敏感性;通过抗肿瘤细胞粘附、迁移、侵袭以及提selleckchem SCH727965高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水平等途径抗肿瘤转移;通过增加荷瘤动物脾脏指数和白细胞、淋巴细胞数量以及抑制局部肿瘤微血管形成寻找更多等途径增强免疫系统功能而发挥抗肿瘤活性。

伏诺拉生用于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的系统评价

目的 系统评价伏诺拉生(VPZ)用于幽门螺杆菌(Hp)根除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治疗Hp感染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PubMed、中国知网、维普网和万方数据等,检索时限为建库起至2022年7月。收集VPZ根除治疗(试验组)且以质子泵抑制剂(PPI)作为对照(对照组)的随机对照试验,提取资料并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5.1.0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进行质量评价,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9项研究、合计2 134例患者。在意向治疗(ITT)分析和符合方案(PP)分析中,试验组患者的VE-822试剂Hp总体根除率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分别为87.5%vhexosamine biosynthetic pathways. 76.2%[RR=1.14,95%CI(1.06,1.21),P<0.001]和92.4%vs. 80.5%[RR=1.11,95%CI(1.03,1.21),P<0.01]。在初始治疗亚组的ITT和PP分析中,试验组患者的Hp总体根除率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分别为88.4%vs. 76.5%[RR=1.FG-4592价格15,95%CI(1.09,1.22),P<0.000 01]和92.8%vs.80.9%[RR=1.12,95%CI(1.03,1.23),P<0.05];在补救治疗亚组的ITT和PP分析中,两组患者的Hp总体根除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三联疗法亚组ITT和PP分析中,试验组患者的Hp总体根除率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分别为88.3%vs.75.6%[RR=1.16,95%CI(1.08,1.25),P<0.000 1]和92.6%vs. 77.6%[RR=1.15,95%CI(1.04,1.28),P<0.01];在四联疗法亚组ITT和PP分析中,两组患者的Hp总体根除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总体不良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分别为34.2%vs. 40.9%[RR=0.84,95%CI(0.70,0.99),P<0.05];两组患者的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PPI疗法比较,含VPZ的三联治疗方案效果更优,尤其对于初治患者而言;但在补救治疗及含铋剂四联方案中,VPZ无显著优势。含VPZ抗Hp治疗方案的安全性及耐受性良好,甚至优于PPI。

血清25-羟维生素D_3、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及抗心磷脂抗体与子痫前期的关系研究

目的 探究血清25-羟维生素D_3、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和抗心磷脂抗体与子痫前期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佛山市高明区人民医院进行规律产检并生产的120名孕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病情况分为子痫前期组(n=60)和正常对照组(n=60)。比较两组孕妇的血清25-羟维生素D_3含量、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抗心磷脂抗体阳性率。结果 子痫前期组的血清25-羟维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PD-0325901.html生素D_3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而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抗心磷脂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痫前期组发生不良结局的selleckchem概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25-羟维生素D_3<30ng/ml、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阳性、抗心磷脂抗体阳性及年龄是子痫前期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维生素D的缺乏、高水平的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及抗心磷脂抗体与子痫前期的Pediatric spinal infection发生相关,孕检一旦发现要及时提防子痫前期的发生,降低不良妊娠结局的概率。

丹参注射液结合保护性肺通气治疗肺癌晚期合并冠心病的分析

目的 分析丹参注射液结合保护性肺通气对肺癌晚期合并冠心病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某院收治的82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实施保护性肺通气,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丹参注射液。Dinaciclib使用方法观察两组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血流动力学指标及炎症因子变化。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5.12%高于对照组75.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的心率(HR)与平均动脉压(MAP)值均在正常范围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immune efficacy疗后观察组C-反应蛋白(CRP)水平Wnt-C59试剂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丹参注射液结合保护性肺通气治疗肺癌晚期合并冠心病安全性高,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基于生物信息学、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芦丁抗新冠肺炎和乳腺癌的分子机制

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中药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方法探讨芦丁抗新冠肺炎(COVID-19)和乳腺癌(BC)的分子机制。首先通过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下载BC转录组数据,通过Genecards数据库、OMGW-572016采购IM数据库、KEGG数据库和NCBI数据库基因组模块收集COVID-19相关靶点,将两组数据取交集,筛选出BC/COVID-19相关疾病靶点,并进行临床相关性分析。此外,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Swiss Target Prediction、TargetNet、Batman和Drugbank获悉更多数据库搜集和筛选出芦丁相关药物靶点,与疾病相关靶点取交集,获得药物疾病共同靶点。使用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分析,R语言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与KEGG通路富集分析,AutoDock Tools进行分子对接。结果显示,通过筛选得出疾病相关靶点394个,药物相关靶点16 392个,交集得出药物-疾病共同靶点332个。将332个靶点进行PPI网络分析,得出核心基因靶点CXCR4、SOCS3和PIK3R1等共12个。分子对接结果表明,芦丁与关键靶点CXCR4和SOCS3的对接亲和度最高,均为36.8192 kJ/mol。GO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表明,芦丁发挥的抗乳腺癌和抗COVID-19作用主要与白细胞迁移与活化的调节和炎症反应的调节等有关,且药物证明了芦丁多靶点、多通路抗乳腺癌和COVID-19的分子机制,可为进一步Gene Expression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