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PK1、PI3K表达与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5年预后关系研究

目的 探讨造血祖细胞激酶-1(HPK1)、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与乳腺癌根治术患者5年预后结局的关系。方Imaging antibiotics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琼海市人民医院经乳腺癌根治手术治疗的144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手术后获悉更多均对病灶GSK2118436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根据患者5年随访结局中是否出现复发转移将其分为转移组33例、非转移组111例。并对比两组患者的HPK1、PI3K蛋白阳性表达率差异,采用生存分析法分析不同HPK1、PI3K蛋白表达的乳腺癌患者无进展生存期差异,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HPK1、PI3K蛋白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随访5年,144例乳腺癌患者,出现术后肿瘤转移26例、术后复发7例,全部纳入转移组。转移组病灶组织中的HPK1蛋白阳性表达率为24.24%,显著低于非转移组患者(60.36%),PI3K蛋白阳性表达率为66.67%,显著高于非转移组患者(46.8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HPK1蛋白阳性表达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长于HPK1蛋白阴性表达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PI3K蛋白阳性表达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与PI3K蛋白阴性表达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临床分期越高、发生淋巴结转移、发生脉管侵犯是乳腺癌根治术后发生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HPK1蛋白阳性表达可降低乳腺癌根治术后发生复发转移的风险(P <0.05)。结论 HPK1蛋白表达下调与乳腺癌患者根治术后转移复发具有密切联系,PI3K蛋白表达变化与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转移复发的关系尚需要进一步研究。

乳腺癌组织MAL2和IGF-1R蛋白表达与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乳腺癌组织 T 细胞分化蛋白 2(mal T-cell differentiation protein 2,MAL2)、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1受体(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 1 receptor,IGF-1R)蛋白表达与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营口市中心医院 2015 年Humoral innate immunity 3 月~ 2016 年 3 月收治的 131 例乳腺癌患者,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乳腺癌患者癌旁正常组织和癌组织MAL2 和 IGF-1R 蛋白表达水平,分析 MAL2 和 IGF-1R 蛋白水平与不同病理特点及预后的关系,并采用 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乳腺癌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乳腺癌患者癌组织 MAL2(77.86%),IGF-1R 蛋白(80.15% ) 阳性率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 (17.56%,21.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482,9GNE-140体外0.540,均 P<0.05);在不同乳腺癌 TMN分期以及分化程度上 MAL2 和 IGF-1R 蛋白阳性表达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_(MAL2)=33.545,16.188,χ~2_(IGF-1R)=6.533,12.422,均 P < 0.001)。131此网站 例乳腺癌患者随访期间,预后较差患者 59 例,预后良好患者 72 例;预后较差组患者MAL2(94.92%),IGF-1R(91.53%)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36.11%,41.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8.110,8.727,均 P<0.05)。中低分化、III ~ IV 期、MAL2 蛋白阳性表达和 IGF-1R 蛋白阳性表达是患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MAL2 和 IGF-1R 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具有较高的表达水平,且与乳腺癌患者 TMN 分期和分化程度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可能是患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之一。

针灸预处理防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及致死率不断增长,其病因多为心脏冠脉循环发生阻塞,导致心肌供血不足,临床治疗均采取手段恢复心肌供血,而梗塞区血流恢复再灌注会导致严重的再灌注损伤,严重危害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因此,目前对心血管疾病的研究重点之一就是解决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问题。大量medication delivery through acupoints实验研究表明寻找更多,针灸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能起到积极的保护作用。本文对近年来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针灸预处理方式进行了梳理,具体疗法体现出以电针治疗为主,向温和灸、麦粒灸等多种手段干预发展,选穴方面内关穴是选用频率最高的腧穴,且内关穴治疗再灌注损伤具有特异性,也有学者对预处理的介入时间进行了对比。此外,研究指出针灸预处理的作用机制主要涉及调控selleckchem AZD2281细胞自噬、抑制细胞凋亡、抑制氧化应激、减轻炎性损害、调节腺苷受体以及神经调控。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数据分析方法研究中药调控冠心病发展的铁死亡关键基因

目的 运用网络药理学和数据分析的方法筛选中药调控冠心病发展的铁死亡关键基因。方法 通过FerrDb数据库和文献检索查找铁死亡相关基因,利用OMIM、GeneCards、DurgBank、Disgenet数据库筛选冠心病相关的疾病基因,并取二者的交集基因,并利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 3.8.2软件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利用拓扑学分析得到Degree值排名前20的“铁死亡-冠心病”关键基因。利用Matescape平台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R软件制作气泡图和柱状图。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UniProt数据库和频数分析得到含有“铁死亡-冠心病”关键基因的关键中药,并利用Cytoscape 3.8.2软件构建“中药-成分-靶点”网络图,利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 3.8.2软件构建“中药-冠心病”PPI网络,利用拓扑学分析得到Degree值排名前10的“中药-冠心病”systemic biodistribution核心基因,并对2次得到的核心基因取交集,最终得到中药调控冠心病发展的铁死亡关键基因。结果 共获得259个铁死亡相关基因靶点,955个冠心病疾病基因,161个“铁死亡-冠心病”交集基因,20个“铁死亡-冠心病”关键基因。铁死亡在冠心病发展中主要涉及氧化反应和炎症反应,涉及的通路主要为流体剪应力和动脉粥样硬化通路、自噬R428相关通路及铁死亡通路。获得含有“铁死亡-冠心MRTX849分子量病”关键基因的中药498种,其中麻黄、芫荽、余甘子、黄芩、丹参、青蒿、葛根包含的关键基因最多,最终得到中药调控冠心病发展的铁死亡关键基因8个,即TP53、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2(PTGS2)、白细胞介素6(IL-6)、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1(MAPK1)、MAPK3、MAPK8。结论 中药从铁死亡途径调控冠心病的关键基因为TP53、PTGS2、IL-6、STAT3、VEGFA、MAPK1、MAPK3、MAPK8.

腋窝淋巴结阴性乳腺癌280例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临床腋窝淋巴结阴性(cN0期)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病人的临床病理特征,为病人手术方式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黄山市人民医院甲乳外科就诊的cN0期乳腺癌病人280例,接受行腋窝前哨淋巴结活检(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SLNBAZD9291半抑制浓度)或腋窝淋巴结清扫(axillary lymph node dissection,ALND),根据术后腋窝淋Adezmapimod使用方法巴结病理结果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腋窝淋巴结状态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关系。结果 27.86%(78/280)cN0期urogenital tract infection乳腺癌病人术后病理证实腋窝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提示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Ki67水平及脉管瘤栓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相关,其中Ki67低表达阳性25例、阴性101例,Ki67高表达阳性53例、阴性101例(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脉管瘤栓和肿瘤T3期是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OR=17.80,4.52。95%CI:(9.07,36.58)(1.09,19.67)]。结论 具有脉管瘤栓和T3的cN0期乳腺癌病人,腋窝淋巴结转移风险高,可以倾向考虑多种示踪剂联合使用或低位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更准确评估腋窝淋巴结情况。

益气健脾汤联合TAC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在晚期乳腺癌的治疗中采用益气健脾汤联合TAC方案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20年2月在我院就诊的晚期乳腺癌患者98例,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给予TAC方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益气健脾汤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SF-36生活质量评分、免疫功能、疾病缓解率以及髓内毒性发生率。结endocrine autoimmune disorders果:治疗前,两组SF-36Dolutegravir抑制剂各项评分以及免疫功能各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治疗,观察组的SF-36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CD4~+、CD4~+/CD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CD8~+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疾病缓解率为90%高于对照组的67%,P<0.05;观察组髓内毒性如中性粒细胞的减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Telaglenastat说明书在晚期乳腺癌的治疗中,采用益气健脾汤联合TAC方案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指标,促进疗效的提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运脾方对2型糖尿病患者一级亲属代谢影响的研究

目的探究运脾方对2型糖尿病患者一级亲属代谢影响。方法研究合计纳入河北省中医院内分泌科门点击此处诊及住院收治的119例2型糖尿病患者一级亲属(2019年1年~2020年1月),均为非糖尿病,并将受试者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随机数字表法),对照组60例受试者均行个体化的健康教育,观察组59例受试者均行个体化的健康教育+运脾方治疗,时间3个月,比较两组受试者治疗前后腰围及体质指数(BodyMassIndex,BMI)指标变化及空腹血尿酸指标变化、血压变化、糖代谢指标及脂代谢指标变化、治疗前后生活质量(theshort-form36itemhealthsurveyquestionnaire,SF-36)指标变化及受试者对本次干预满意率情况、不良反应情况。随访2年,观察组脱落3例,剩余56例,对照组脱落2例,剩余58例,比较两组受试者糖尿病发生情况、冠心病及高血压、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结果两组受试者治疗前腰围及BMI指标、空腹血尿酸指标、收缩压及舒张压、空腹血糖(fastingbloodglucose,FBG)及空腹胰岛素(Fastinginsulin,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InsulinResistanceindex,HOMA-IR)等血糖代谢指标、总胆固醇(TotalCholesterol,TC)、甘油三脂(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liptein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等脂代谢指标、生活质量(SF-36)指标等比较,P>0.05,治疗后各组受试者腰围及BMI指medroxyprogesterone acetate标、空腹血尿酸指标、收缩压及舒张压、FBG、FINS、HOMA-IR、TC、TG、HDL—C、LDL—C、SF-36评分等指标均改善,观察组受试者治疗后腰围及BMI指标、空腹血尿酸指标、收缩压及舒张压、FBG、FINS、HOMAEmricasan-IR、TC、TG、HDL—C、LDL—C、SF-36评分等指标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受试者;观察组受试者满意率(96.61%)高于对照组(83.33%),P<0.05;两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P>0.05;2年后,观察组受试者糖尿病发生率(5.36%)低于对照组(18.97%),脑卒中及冠心病、高血压等其他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5.36%)低于对照组(20.69%),P<0.05。结论运脾方对2型糖尿病患者一级亲属代谢具有积极影响,可较好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一级亲属糖代谢、脂代谢等指标,受试者生活质量改善,十分认可,且还可预防患者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值得深入研究。

郑州市1例内脏利什曼病病例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 对河南省郑州市1例内脏利什曼病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以确定感染来源、明确传播链、评估传播风险。方法 收集郑州市1例内脏利什曼病患者临床资料,显微镜下检查患者骨髓穿刺液涂片,并对患者居住村庄重点人群和村庄内所有犬只采用rk39内脏利什曼病快速诊断试剂进行血清抗确认细节体检查和PCR检测。在患者家附近悬挂诱蛉灯,同时人工捕捉白蛉,对捕捉到的雌性中华白蛉进行PCR检测。采用巢式PCR对患者、阳性犬只和阳性白蛉DNA扩增内转录间隔区1(ITS1)基因并进行序列比对,同时基于ITS1基因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 患者反复不规则发热、全血细胞减少、血红蛋白偏低,骨髓穿刺液涂片查见大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确诊为内脏利什曼病。采用rk39快速诊断试剂及PCR法共筛查患者居住地疫点范围内324名居民,抗体检测及PCR结果均为阴性。采用上述两种方法筛查疫点内犬只201只,其中rk39诊断阳性率为21.39%、PCR阳性率为13.93%。在疫点捕捉2 065只雌性中华白蛉进行利什曼原虫PCR检测,阳性率为0.82%。患者、阳性犬只和阳性白蛉ITSVorinostat核磁1基因序列与婴儿利什曼原虫序列同源性为100%,确定感染虫株为婴儿利什曼原虫。结论 郑州市内脏利什曼病患者、犬只和白蛉中存在婴儿利什曼原虫感染,证实当地存在婴儿Programed cell-death protein 1 (PD-1)利什曼病完整传播链,且传播风险较高;需强化防控措施,防止利什曼病在当地传播。

早期康复护理在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研究早期康复护理在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中的具体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0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的56例乳腺癌根治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观察组使用早期康复护理,对照组使用常规术后护理,比较两组的并发症发作率、炎性因子指标水平及肩关节功能。结Proteasome抑制剂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炎性因子指标的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GNE-140-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低于对照组,肩关节功能的外展活动度、向上外展活动度、屈曲活动度、后伸活动度、内旋活动度、外旋活动度、肩胛骨上提空间均大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绕programmed necrosis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的肢体活动障碍应用早期康复护理,可促进患侧肩关节活动度的好转,规避并发症风险,调节炎性因子水平,故此值得推广。

防龋基因疫苗pVAX1-GbpA/GBD缓释温敏型水凝胶不同途径免疫兔的效果研究

目的:比较不同免疫途径下防龋疫苗pVAX1-Gbselleck合成pA/GBD聚乳酸乙medical consumables醇酸-聚乙二醇-聚乳酸乙醇酸(PLGA-PEG-PLGA)水凝胶免疫兔后的免疫效应。方法:将重组质粒pVAX1-GbpA/GBD与空载体质粒pVAX1分别与PLGA-PEG-PLGA水凝胶震荡混匀。28只兔子随机分为7组:股四头肌注射疫苗组、口服疫苗组、鼻腔滴注疫苗组和颌下腺区皮下注射疫苗组、阴性对照组1股四头肌注射空载质粒pVAX1的水凝胶组、阴LY2157299半抑制浓度性对照组2口服空载质粒pVAX1的水凝胶组、空白对照组股四头肌注射生理盐水组。相同剂量进行3次免疫,第1次免疫1周后进行第2次免疫,2周后第3次免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免疫前后唾液中和血清中的特异性IgA和IgG型抗GTF抗体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注射部位pVAX1-GbpA/GBD蛋白的阳性表达。结果:(1)防龋基因疫苗pVAX1-GbpA/GBD水凝胶经不同途径免疫兔后,免疫后2周4组防龋基因疫苗组的唾液中特异性IgA抗体和IgG抗体水平显著升高(P<0.05);IgA型抗GTF抗体水平在第6周达到最高,口服组在第4周IgA型抗GTF抗体水平高于其它6组;颌下腺注射组在第6、10周IgA型抗GTF抗体水平高于其它6组;口服组与颌下腺注射组在第8、12周IgA型抗GTF抗体水平高于其它组(P<0.05),但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免疫后2周4组防龋基因疫苗组的血清中特异性IgA抗体和IgG抗体水平显著升高(P<0.05);IgG型抗GTF抗体水平在第8周达到最高,口服组在第3、6、10周IgG型抗GTF抗体水平高于其它6组(P<0.05);颌下腺注射组在第4、8周IgG型抗GTF抗体水平高于其它6组(P<0.05)。(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4组防龋基因疫苗组的免疫部位可见pVAX1-GbpA/GBD目的蛋白的阳性表达,口服疫苗组的小肠黏膜部位的上皮细胞胞浆和颌下腺注射组的导管区域的细胞胞浆内中pVAX1-GbpA/GBD蛋白染色明显,表达强烈。结论:防龋基因疫苗pVAX1-GbpA/GBD水凝胶经4种途径免疫兔后均能诱导兔机体产生有效的免疫反应且维持较长时间,其中口服组与颌下腺注射组诱导的抗体水平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