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本课题主要研究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在有炎症、非炎症前列腺增生(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患者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BAY-73-4506.html中的表达差异性,探索OPN在BPH纤维化和炎症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分析OPN与男性下尿路症状(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s,LUTS)的相关性,了解OPN在BPH发病及临床进展中所扮演的角色,为早期进行积极干预,延缓甚至控制LUTS提供理论依据,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回顾性研究,研究对象入组包头市中心医院泌尿外科2021年5月-2022年12月主诉为进行性排尿困难而就诊,术前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后诊断为BPH,且符合手术适应症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the prostate,TURP)的患者120例,后入组的前列腺组织由我院病理科医生采用国际前列腺炎组织学分类诊断并进行分组。其中前列腺增生伴炎症组(炎症组)76例,单纯前列腺增生组(非炎症组)44例,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入组前列腺增生患者血清骨桥蛋白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技术(immunohistochemistry,IHC)测定入组患者前列腺组织中骨桥蛋白表达,分析骨桥蛋白在单纯前列腺增生及前列腺增生伴炎症中的表达差异。应用统计软件(SPSS26.0)对实验数据展开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经过正态性和方差齐性检验,对两组数据采用T/Z检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多变量)、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分析结果取双侧检验,显著性检验水准取α=0.05。结果:本研究结果显示前列腺增生炎症组骨桥蛋白在血液中的含量高于单纯前列腺增生患者组,P=0.0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severe deep fascial space infections0.05)。在免疫组化标记物OPN在前列腺增生组织表达情况中,OPN在前列腺增生炎症组与非炎症组的表达有差异(P=0.03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炎症组与非炎症组IPSS、SSS、VSS、QOL评分显著性不同,炎症组评分显著selleck激酶抑制剂高于非炎症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炎症组与非炎症组最大尿流率(maximum flow rate,Qmax)的比较显示,两组最大尿流率显著不同,非炎症组最大尿流率显著高于炎症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血液中OPN与IPSS评分呈正相关(P=0.013),即与下尿路症状呈正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随访中发现IPSS评分均比术前下降,Qmax均比术前升高,非炎症组下尿路症状较术前改善更加明显。经受试者特征性工作曲线分析,OPN在预测前列腺增生伴炎症的ROC曲线曲线下面积(AUC=0.751,95%CI=0.656-0.846),阳性判断值(cut-off值)为23.43,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3.64%和76.32%,约登指数为0.399。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OPN含量可以作为前列腺增生伴炎症的预测因子(OR=1.128,P=0.012)。结论:本课题分析骨桥蛋白与炎症的关系,分析炎症与下尿路症状的关系,进一步探索骨桥蛋白与下尿路症状的关系。本研究发现了OPN在前列腺增生伴炎症与单纯前列腺增生中血液中的含量及组织中的表达存在差异,且OPN在前列腺增生伴炎症患者的血液中的含量及组织中的表达均高于单纯前列腺增生患者。炎症组与非炎症组IPSS、SSS、VSS、QOL评分显著性不同,炎症组评分均显著高于非炎症组。炎症组与非炎症组Qmax存在差异,非炎症组Qmax显著高于炎症组。炎症组与非炎症组的下尿路症状存在显著差异,前列腺增生伴炎症的LUTS更加严重。血液中OPN含量与与下尿路症状呈正相关。两组患者术后随访中发现IPSS评分均比术前下降,Qmax均比术前升高,非炎症组下尿路症状较术前改善更加明显。OPN对前列腺增生患者是否伴炎症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为早期进行抗炎治疗,延缓甚至控制LUTS提供理论依据,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2种不同抗血小板方案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患者中的临床研究
目的 研究不同双联抗血小板方案(DAPT)在急性心肌梗死(AMI)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接受PCI的AMI患者,并用随机数字表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此网站,试验组PCI术后给予西洛他唑(每次50 mg,bid)联合替格瑞洛(每次90 mg,bid),对照组PCI术后给予阿司匹林(100 mg,qd)联合氯吡格雷(75 mg,qd);2组疗程均为6个月,比较2组血小板活化和血管内皮功能相关指标,并记录随访治疗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过程中共脱落5例,最终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纳入98例和97例。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支架再狭窄发生率分别为2.04%(2例/98例)和9.27%(9例/97例),MACE发生率分别为4.08%(4例/98例)和13.40%(13例/97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2组血小板抑制率(IPA)分别为(54.97±6.43)%和(52.38±6.12)%,血清一氧化氮(NO)分别为(64.29±8.12)和(59.61±8.45)μmol·L~Human hepatic carcinoma cell(-1),前列环素(PGI2)分别为(42.15±3.94)和(38.46±3.71) ng·L~(-1),最大血小板聚集率(MPAR)分别为(31.65±3.86)%和(32.97±4.25)%,血小板计数(PC)分别为(169.84±36.71)×10~9·L~(-1)和(172.63±38.94)×10~9·L~(-1),P-选择素(CD62MDV3100使用方法P)阳性率分别为(24.58±5.34)%和(27.13±5.82)%,血小板激活复合物-1(PAC-1)阳性率分别为(7.63±2.15)%和(8.45±2.69)%,血清内皮素-1(ET-1)水平分别为(61.03±5.97)和(65.39±7.14)ng·L~(-1),试验组上述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的药物不良反应主要有头痛、呼吸困难以及出血事件,对照组的药物不良反应主要有呼吸困难和出血事件。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1.22%(11例/98例)和9.28%(9例/97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患者PCI术后应用西洛他唑联合替格瑞洛进行治疗有利于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活化,减轻血管内皮功能损伤,降低支架内再狭窄和MACE发生风险。
恶性疟原虫对云南省傣族人群地中海贫血、G6PD缺乏症红细胞侵染率的比较研究
目的:本研究基于既往工作的基础,对云南省傣族人群地中海贫血、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的基因进行诊断,通过恶性疟原虫侵染患有这两种疾病的人以及正常人的红细胞,了解有缺陷的红细胞和正常红细胞之间的原虫侵染情况是否存在差异,以此了解疟疾流行程度与上述疾病的关系。方法:1.采集云南省德宏州盈江县弄璋镇傣族人群的全血样本;2.对全血样本进行地中海贫血的基因诊断、G6PD缺乏症的酶活性检测以及基因突变位点分析;3.使用恶性疟原虫株3D7对患有地中海贫血、G6PD缺乏症疾病的人以及正常人的红细胞进行侵染。4.应用光学显微镜、分析型流式细胞仪、化学发光仪、酶联免疫检测仪对体外培养的疟原虫进行形态学观察、感染率以及疟色素含量的测定。5.应用透射电镜技术对培养过程中的红细胞和疟原虫内部结构变化进行深层次分析,了解它们在微观视野中的变化。结果:1.基因诊断结果:地中海贫血基因诊断结果:52份样本中selleck LEE011有地贫患者共28例。其中α-地贫的占比最高,α复合β地贫的占比最少,二者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5,Fisher's exact test)。G6PD缺乏症的基因型、构成比结果:本次样本中,G6PD缺乏症患者共有29例,女性占比高于男性,统计学分析有显著差异性(P<0.0001,Fisher's exact test);G6PD基因突变位点以1311 C>T位点占比最高,和392 G>T位点的占比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Fisher's exact test)。2.光学显微镜结果显微镜观察样本血涂片:1)地中海贫血、G6PD缺乏症以及同时具有两种疾病的患者:它们的红细胞在体外培养Adenovirus infection恶性疟原虫96小时后,观察红细胞外形,大多出现了细胞皱缩、畸形的情况;观察疟原虫生活史红内期发育阶段,疟原虫出现了发育迟缓以及入侵、寄生红细胞困难等问题,导致虫体胞质分散呈现不健康的状态。2)正常红细胞:观察红细胞外形,形态正常,并未出现红细胞淡染区消失或其他特殊形态;观察疟原虫生活史红内期发育阶段,疟原虫发育时期较一致,虫体状态较好。原虫密度的统计学分析:正常人红细胞比地中海贫血、G6PD缺乏症以及同时具有两种疾病的患者红细胞培养的恶性疟原虫的原虫密度高,统计结果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One Way ANOVA)。但有缺陷的红细胞培养恶性疟原虫,原虫密度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3.原虫感染率结果:1)流式细胞仪:地中海贫血比G6PD缺乏症、合并两种疾病的的患者红细胞的原虫感染率低,统计学结果具有显著差异(P<0.05,One Way ANOVA)。正常人比地中海贫血、G6PD缺乏症、合并两种疾病的患者的红细胞的原虫感染率高,统计学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01,One WayMRTX1133供应商 ANOVA)。2)化学发光仪:地中海贫血和G6PD缺乏症、合并两种贫血的患者的红细胞之间比较原虫感染率,结果没有统计学差异。正常人比地中海贫血、G6PD缺乏症、合并两种疾病的患者红细胞的原虫感染率高,统计学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01,One Way ANOVA)。以上原虫感染率的比较结果均证明,正常红细胞更容易被疟原虫侵染。4.透射电子显微镜结果:有缺陷的红细胞(地中海贫血和G6PD缺乏症、合并两种贫血的患者的红细胞)培养后多出现外形显著改变,形态奇异,呈不规则形、长尾状等。除了外形多变,胞质内空泡多见且细胞膜表面不完整,有局部或多处崩解。正常人的红细胞电镜下外形规则、大小均一,胞膜完整少有开口。结论:1.云南省傣族人群的样本中,α-地贫比β-地贫的占比高;G6PD缺乏症的5个常见的基因突变位点的类型以1311 C>T为主;2.有缺陷的红细胞在培养恶性疟原虫后多出现红细胞变形以及原虫发育迟缓等问题,而正常人的红细胞培养疟原虫后依旧保持外形正常,且原虫发育不受限。3.正常红细胞相比地中海贫血、G6PD缺乏症患者的红细胞,恶性疟原虫更易侵染。4.电镜下,有缺陷的红细胞在培养后,红细胞外形多变,胞质内出现许多大空泡。
氮卓斯汀滴眼液治疗变应性结膜炎的临床效果及对视力状况的影响
目的 研究探讨氮卓斯汀滴眼液治疗变应性结膜炎的临床效果及对视力状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01月-2023年04月本院收治的84例变应性结膜炎患者为对象,随机分为观察寻找更多组、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以常规抗过敏治疗,观察组增加氮卓斯汀滴眼液治疗。评估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症状评分、视力状况水平、炎症因子、治疗安全性。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48%(38/42),高于对照组为71Roxadustat半抑制浓度.43%(30/42)(P<0.05)。治疗后,观察组眼痒、异物、充血、流泪等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最佳矫正视力(BCVA)高于对照组,眼压(IOT)、视网膜电图振荡电位(OPs)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炎症因子嗜酸性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半胱氨酸白三烯受体1(CysLTR1)、白介素-6(IL-6)水平低于对照组pediatric oncology(P<0.05)。治疗期间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29%(6/42)、9.52%(4/42)(P>0.05)。结论 氮卓斯汀滴眼液治疗变应性结膜炎的临床效果良好,可改善患者的症状评分,提升患者的视力水平,抑制炎症因子水平,治疗安全性良好。
临床应用高频超声诊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价值
目的 评价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采用高频超声诊断的有效性。方法 随机选取2022年4月—2023年4月临沂老年医院接诊的90例疑似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分别实行selleck KD025X线诊断和高频超声诊断,以关节镜检查结果作为诊arsenic remediation断金标准,分析两种检查方式诊断效果。结果 关节镜检查阳性率为Fulvestrant价格86.67%;X线诊断阳性率为73.33%;高频超声诊断的阳性率为85.56%。高频超声诊断的敏感度97.44%、特异度91.67%、准确性96.67%高于X线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145、8.711、24.356,P<0.05)。高频超声诊断在非骨性结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病变(肌腱病变、关节腔积液、滑膜增生、软骨退行性病变、腘窝囊肿)检出率高于X线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诊断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病变(关节边缘骨质增生、关节面下骨囊性变、关节间隙狭窄)检出率高于高频超声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采用高频超声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率。
不同预冲方法及卸灌方式对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中凝血的影响
<正>规律血液灌流(HP)联合血液透析medical check-ups(HD)是一种血液净化方式,应用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但该治疗的严重并发症是体外凝血。本文探讨不同预冲方法及卸灌方式对其凝血的影响,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择2019年12月—2021年6月在我院接受HP联合HD治疗的患者20例,共进行120次治疗。患者对本研究知情www.selleck.cn/products/PLX-4720同意,排除严重凝血障碍、消化道出血、Nirogacestat生产商严重血小板减少、心脏功能异常、肿瘤、对灌流器过敏者。其中,男17例、女3例,年龄37~70岁、平均(53.0±0.5)岁,原发病:慢性肾小球肾炎11例、糖尿病肾病3例、高血压肾病3例、多囊肾2例、痛风1例,透析时间34个月~14年。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0例(60次治疗)。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衡可比。
冰冻血小板活化、功能及代谢情况分析
目的 分析冰冻血小板活化、功能以及代谢情况变化。方法 随机选择30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新鲜单采血小板30袋留样10 m L为新鲜血小板组,冰冻血小板30袋42℃水浴融化留样10 m L为冰冻血小板组(解冻后)。比较两组的PAC-1、CD62P、血栓弹力图(TEG)参数、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大型血小板比率(P-LCR)、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p H及生化指标。结果 冰冻血小板组的PAC-1、CD62P明显高于新鲜血小板组(P<0.05)。两组的凝血反应时间(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冰冻血小板组的血块形成时间(K)明显长于新鲜血小板组,AN确认细节G、血块最大强度(MA)明显低于新鲜血小板组(P<0www.selleck.cn/products/SB-203580.05)。冰冻血小板组的PLT低于新鲜血小板组,MPV、P-LCR、PDW高于新鲜血小板组(P<0.05)。两组的p 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冰冻血小板组的葡萄糖水平低于新鲜血小板组,乳酸、乳酸脱氢酶水平高于新鲜血小板组(P<0.05)。结论 冰冻血小板在toxicogenomics (TGx)冰冻保存、解冻复融过程出现血小板损伤,膜脂质、血小板形态和生化性质发生不可逆性改变,导致血小板正常功能受损,从而会影响其临床输注效果。
盐酸氨溴索辅助常规化疗治疗肺结核的效果
目的 观察盐酸氨溴索辅助常规化疗治疗肺结核的效果。方法 选择2021年1月—2022年1月于湖南省胸科医院就tick borne infections in pregnancy诊的肺结核患者Fer-1半抑制浓度8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化疗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化疗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辅以盐酸氨溴索治疗,1周为1个疗程,2组均连续治疗2个疗程。比较2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8(IL-8)、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降钙素原(PCT)、白细胞(WBC)计数、中性粒细胞比率,咳嗽、喘息消失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56%,高于对照组的78.05%(χ~2=7.288,P=0.006);治疗2个疗程后,2组TNF-α、IL-8、hs-CRP、PCT、WBC水平及中性粒细胞比率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咳嗽、喘息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4.88%,低于对照组的26.83%(χ~2=7.404,P=0selleckchem.006)。结论 盐酸氨溴索辅助常规化疗治疗肺结核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基于m7G相关lncRNA的胃癌预后模型的构建及综合分析
目的:应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确定Enasidenib一个基于m7G(n7-methylguanosine,m7G)甲基化修饰相关的lnc RNA的预后模型,并验证该模型预测胃癌患者生存率的准确性。方法:使用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 databasearly life infectionses,TCGA)数据库获取胃癌患者的基因表达矩阵和一般临床信息。通过“GENCODE”数据库下载包含lnc RNA的基因注释文件。从获得的基因表达矩阵中提取m7G甲基化的调控基因及胃癌患者所有lnc RNA表达数据,并使用R软件中的”corrplot”包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获得m7G相关的lnc RNA(R>0.3,P<0.05)。使用R软件中的"survival"包进行单变量Cox分析以筛选与胃癌患者生存相关的m7G相关lnc RNA(prognostic m7G-related lnc RNA)。使用R包"glmnet"进行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回归分析并且设置了10倍的交叉验证来确定预后模型并获取危险评分系数,利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构建诺莫图(Nomogram)。根据中位风险评分系数,将胃癌患者划分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此外,利用Kaplan-Meier分析、单变量和多变量Cox回归分析、诺莫图的校准图、接受者操作特性(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来验证风险模型的可靠性。进一步使用q-PCR在体外细胞系内验证预后模型中m7G相关lnc RNA的表达情况。数据分析主要使用R软件(4.0.3版)和Perl软件(5.3版)进行。在本研究中,使用了单变量和多因素的Cox回归、Lasso回归、KaplanMeier法、PCA和ROC分析。Kruskal-Wallis检验用于比较不同组间的差异。Pearson系数用于评价相关性。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和***P<0.001)结果:1.本研究从TCGA数据库获取了胃癌患者样本441例,删除生存时间小于30天及表达数据和临床数据缺失样本,最终获得了包含337例样本的表达矩阵。2.从已有的研究中确定了22个基因作为m7G甲基化调控基因,通过相关性分析共筛选得到442个m7G相关lnc RNA,其中25个lnc RNA与胃癌患者生存相关(P<0.05),通过Lasso回归分析最终确定了包含7个lnc RNA(AL161785.1,LINC01094,CHROMR,AP001528.1,AC245041.1,AL355574.1,AC0PF-02341066分子量05586.1)的预后模型。3.多因素和单因素COX分析表明预测模型的危险评分是一项独立危险因素。诺莫图的矫正曲线表明该预测模型具有一定的准确性。Kaplan-Meier曲线表明高风险组生存时间较低风险组短(P<0.05)。PCA分析表明危险评分可以有效的区分高低风险人群。ROC曲线表明预测模型的危险评分预测生存时间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及准确性。q-PCR结果表明CHROMR、LNC01094、AC245041.1和AL355574.1在肿瘤细胞系中的表达水平明显更高,而AC005586.1、AL16178.5和AP001528.1则相反。结论:本研究基于TCGA数据库筛选出7个与胃癌患者预后相关性较高的m7G相关lnc RNA,并基于此构建了胃癌患者预后模型。经过验证,该模型对胃癌患者预后的预测能力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和特异性。目的:探索胃癌患者中基于m7G相关的lnc RNA的预后模型与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细胞浸润、免疫检查点及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关系。为应用该预后模型辅助判断胃癌患者的病理分期及对治疗的敏感性提供依据。方法:根据危险评分中位数对胃癌患者进行分组。使用GSEA软件(3.0版)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从TCGA数据库收集第一部分中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数据(TNM分期,AJCC(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分期,GRADE分级,性别,年龄,生存时间),使用Perl编程语言获得免疫浸润细胞矩阵,使用R包“CIBERSORT”进行免疫浸润分析,“p RRophetic”包用于比较治疗胃癌的化疗药物的IC50值的差异。相关性分析方法同第一部分,Pearson系数于评价相关性。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和***P<0.001)。结果:两组之间在肿瘤T期、N期、AJCC分期和患者年龄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免疫细胞方面,高风险组的记忆性CD4 T细胞(CD4 T cells resting)、单核细胞(monocytes)、M2型巨噬细胞(M2 macrophages)、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肥大细胞(mast cells resting)和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s)浸润丰度较高,低风险组的M0型巨噬细胞(M0 macrophages)和滤泡辅助性T细胞(follicular helper T cells)浸润丰度较高(p<0.05)。高风险组的免疫检查点基因表达水平较低风险组高。风险评分与多西他赛(Docetaxel)和顺铂(Cisplatin)的药物半抑制浓度(IC50)呈负相关,风险评分高的患者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较低。结论:1.本模型可初步识别高低风险组人群的病理分级特征及肿瘤分期特征,对胃癌早期的诊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以作为预测胃癌患者预后及早期诊断的生物标志物2.本研究筛选的7个lnc RNA可初步识别胃癌患者免疫细胞浸润程度及免疫检查点基因表达水平。同时提示了7个m7G相关lnc RNA与胃癌免疫浸润及免疫逃逸相关并导致肿瘤进展及预后不良,对GC进展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3.本模型构建的风险评分可用于评价患者对多西他赛和顺铂的耐药性,有助于未来的个体化治疗决策的制定。
熟地黄通过抑制自噬和铁死亡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神经功能损伤
目的:探讨熟地黄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神经功能损伤的影响,并探究其作用机制。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熟地黄低剂量组(3.5 g·kg~(-1))、熟地黄高剂量组(7 g·kg~(-1))和尼莫地平组(0.01 g·kg~(-1))。参照改良线栓法制备大鼠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采用Zea-Longa5评分法进行神经功能评分,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TTC)染色检测大鼠脑梗死体积,immediate memory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尼氏selleck HPLC染色观察脑组织形态结构及损伤情况,同时检测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活力和氧化应激相关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丙二醛(MDA)以及脑组织中铁含量变化情况;为进一步探究熟地黄干预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神经功能损伤的可能机制,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缺血侧脑组织中自噬相关蛋白:自噬效应蛋白(Beclin-1)、自噬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LC3B)、泛素结合蛋白P62 (P62),铁死亡相关蛋白:转铁蛋白(TF)、转铁蛋白受体1(TFR1)、铁蛋白重链1(FTH1)、铁转运蛋白1(FPN1)和神经功能损伤相关蛋白: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酪氨酸激酶受体B(TRKB)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升高,脑梗死体积显著升高,大脑皮层细胞出现细胞核固缩及空泡现象,熟地黄可降低神经功能评分,显著降低脑梗死体积,改善大脑皮层细胞病理现象;试剂盒检测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LDH、MDA和铁(Fe)含量显著升高(P<0.01),SOD、GPX4含量显著降低(P<0.01),熟地黄可显著改善这一趋势(P<0.05,P<0.01)。缺血侧脑组织中自噬、铁死亡、神经功能损伤相关蛋白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脑组织中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LC3-II/LC3-I表达显著升高(P<0.01),P62表达显著降低(P<0.01);铁死亡相关蛋白TF、TFR1表达显著升高(P<0.01),FTH1、FPN1表达显著降低(P<0.01);同时神经功能损伤相关蛋白BDNF、TRKB表达降低(P<0.01),给予熟地黄后上述蛋白表达均得到改善。结论:熟地黄可能AM-2282核磁通过下调脑组织自噬水平,抑制铁死亡,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神经功能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