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半枝莲总黄酮(TF-SB)对高糖诱导的足细胞(MPC-5)损伤及Smad4/PKM2/HIF-1α信号通路的Oral probiotic影响。方法:首先采用CCK8法分析TF-SB对MPC-5细胞的安全性及药效浓度。随后MPC-5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TF-SB组,除空白组外,模型组和TF-SB组采用高糖诱导建立MPC-5细胞损伤模型,分别检测TF-SB对MPC-5细胞ATP、凋亡和ROS水平的影响,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细胞因子(IL-1β、TNF-α、MCSCH772984浓度P-1)含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糖酵解基因(GLAlisertib供应商U1、PFK1和HK1)表达丰度,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Smad4/PKM2/HIF-1α信号通路中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MPC-5细胞ATP含量、GLU1、PKF1和HK1表达丰度显著下降,凋亡和ROS水平、IL-1β、TNF-α与MCP-1的含量均显著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TF-SB组ATP含量、GLU1、PKF1和HK1表达丰度显著升高,凋亡和ROS水平、IL-1β、TNF-α与MCP-1的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此外,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Smad4、HIF-1α蛋白表达及细胞核中PKM2表达显著升高,细胞质中PKM2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TF-SB组Smad4、HIF-1α表达及细胞核中PKM2表达显著降低,而细胞质中PKM2表达显著升高(P<0.01);结论:TF-SB通过抑制Smad4/PKM2/HIF-1α信号通路,促进MPC-5细胞线粒体活性并诱导糖酵解,进而抑制炎症的分泌,达到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作用。
大黄■虫丸治疗糖尿病肾脏疾病的效果
目的:观察大黄■虫丸治疗糖尿病肾脏疾病(DKD)的效果。方法:选择 2018 年 8 月 -2021 年 6 月就诊于江苏省中医院的 64 例 DKD 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n=38)和治疗组(n=26)。共脱落 12 例患者,最终实际分析病例对照组 34 例,治疗组 18 例。 两组均予以基础治疗,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给予大黄■虫丸。比较两组临inborn genetic diseases床疗效,治疗前及治疗4、8、12 周尿微量白蛋白 / 尿肌酐(UACR),治疗前及治疗 12 周血清肌酐(Scr)、BUN、e GFR、糖化血红蛋白(HICI 46474体内实验剂量b A1c)、血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 12 周后,治疗组西医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中医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与治疗 4、8、12 周 UACR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 8 周与治疗前相比 UACR 增加(Z=-2.768,P=0.006)。治疗 12 周,两组 BUN、Scr、e GFR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及治疗 12 周 Hb A1c、ALB、Hb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 12 周 ALB 比治疗前高(t=-2.745,PLY2835219试剂=0.014)。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肝功能指标无明显异常。结论:大黄■虫丸治疗DKD 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能有效改善中医症候积分,稳定肾功能,提高血清 ALB 水平,无明显不良反应。
电针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结肠Notch/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目的:观察电针对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小鼠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及其与炎性相关Notch/NF-κB信号通路的关系,探讨电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相关机制。方法:雄性C57BL/6J小鼠采用葡聚糖硫酸钠饮用法复制UC小鼠模型,模型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组,每组6只,另设6只为空白组。电针组于“足三里”给VX-765半抑制浓度予电针治疗,每日1次,每次30 min,连续治疗7 d。观察各组小鼠的一般情况,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HE染色法观察各组小鼠结肠组织形态变化,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TNF-α、IL-6含量,免疫荧光法检测结肠组织Claudin-1蛋白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肠组织黏液蛋白(Muc)-2、Notch-1、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结肠组织Notch-1、Hes-1、NF-κB、TLR-4、AKT mRNA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DAI评分升高(P<0.001),血清中TNF-α、IL-6含量升高(P<0.01,P<0.001),结肠组织中Claudin-1蛋白阳性表达、Muc-2蛋白表达均减少(P<0.01),Notch-1、MMP-9蛋白表达水平及Notch-1、Hes-1、NF-κB、、TLR-4、AKT mRNA相对表达量均升高(P<0.01,P<0.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DAI评分降低(P<0.001),血清中TNF-α、IL-6含量降低(P<0.01,P<0.001),结肠组织中Claudin-1蛋白阳性表达、Muc-2蛋白表达均增加(P<0.05),Notch-1daily new confirmed cases、MMP-9蛋白表达水平及Notch-1、Hes-1,NF-κB、TLR-4、AKT mRNA相对表达量均降低(P<0.05,P<0.01,P<0.001)。HE染色结果显示,空白组小鼠结肠上皮完整,杯状细胞丰富,无Lorlatinib试剂炎性细胞浸润;模型组结肠黏膜结构模糊,存在大小不等的缺损,杯状细胞脱落,炎性细胞大量浸润;电针组结肠损伤较模型组明显改善。结论:电针能促进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小鼠肠黏膜屏障功能的恢复,以及减轻炎性反应,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Notch/NF-κB信号通路的过度活化相关。
NGF、NCAM、CXCL12/CXCR4在涎腺腺样囊性癌嗜神经侵袭中作用的研究
目的:探讨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SACC)中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神经细胞黏附分子(neur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NCAM)、趋化因子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 cell derived factor 1,SDF-1;系统命名趋化因子12,CXC chemokine ligand 12,CXCL12)及其特异性受体4(CXC chemokine receptor type 4,CXCR4)表达与嗜神经侵袭的关系。方法:选取临床病理资料齐全的SACC 60例,分为嗜神经侵袭组(36例)和非嗜神经侵袭组(24例),制作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技术检测两组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神经细胞黏附分子(neur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NCAM)、CXCL12/CXCR4蛋白的表达,分析指标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结果:NGF、CXCL12、CXCR4蛋白在SACC嗜神经侵袭组阳性表达率均高于非嗜神经侵袭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GF、CXCLLandfill biocovers12、CXCR4表达与患者性别、组织学类型、肿瘤发生部位及大小均无关(P>0.05)。SACC中NGF与CXCL12的阳性表达相关(r=0.279,P<0.05),也与CXCR4阳性表达相关(r=0.451,P<0.05),但CXCL12与CXCR4无明显相关(r=0.254,P=0.0selleck HPLC5)。NCAM在两组SACC中均呈阴性表达。结论:NGF、CXCL12/CLY294002化学结构XCR4过表达共同参与了SACC的嗜神经侵袭过程。
三亚某酒店方舱医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目的GSI-IX说明书:分析海南省三亚市某酒店方舱医院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者(奥密克戎变异株BA5.1.3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为优化疫情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22年8月10日至8月30日三亚市某酒店方舱医院收治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的流行病学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截至2022年8月30日,该酒店方舱医院共收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者703例,其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结果显示:男性328例,占46.7%,女性375例,占53.3%,男女比例0.87:1,年龄跨度为8个月至85岁,M(P_(25),P_(75))为37(20,49)岁,以31-59岁人群为主,占51.4%;无症状感染者占39.8%,轻型感染者占60.2%,主要临床症状为咳嗽24.8%(105/423)、发热18.7%(79/423);8.8%的感染者有慢性基础疾病史,高血压和糖尿病最常见;累计出院416例感染者,总体住院时间的M(P_(25),P_(75))为14(10,15)天;未接种COVID-19疫苗者占10.1%,完成1次疫苗接种者占5.0%,完成2次疫苗接种者占3更多6.3%,完成3次疫苗接种者占48.6%,≥60岁感染者中完成2次和3次疫苗接种的仅占10.1%和8.8%。结论:Avian infectious laryngotracheitis此次毒株为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BA5.1.3,国内首次报道,传染性和隐匿性更强,各年龄段人群普遍易感。因此需要加强个人防控,做好外防输入和内防扩散;加强核酸检测,做到及时发现和早期处理;加强COVID-19疫苗接种工作,提高疫苗接种率,减少感染率。
墨玉县维吾尔族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病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新疆墨玉县维吾尔族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患病现状,为当地人群慢性病的危险因素控制和健康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9年新疆墨玉县维吾尔族成人全民健康体检数据中的Bio-inspired computing2型糖尿病患者为调查对象。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影响因素。结果 2019年墨玉县维吾尔族2型糖尿病患者共14 659例,患病率为4.96%;2型糖尿病患者中,合并冠心病患者共767例,患病率为5.23%。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1.218,95%CI:1.042~1.424)、年龄[40~59岁(OR=3.254,95%CI:2.151~4.922);≥60岁(OR=4.3GSK126使用方法82,95%CI:2.860~6.712)]、婚姻状况[已婚(OR=12.798,95%CI:1.772~92.415);离婚/其他(OR=16.659,95%CI:2.276~121.948)]、有冠心病家族史BAY 73-4506小鼠(OR=3.878,95%CI:2.773~5.423)、高血压(OR=3.295,95%CI:2.698~4.024)、肥胖(OR=1.264,95%CI:1.084~1.475)、嗜糖(OR=1.995,95%CI:1.490~2.670)、嗜油(OR=2.406,95%CI:2.025~2.860)、嗜盐(OR=1.447,95%CI:1.151~1.820)是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影响因素。结论 维吾尔族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较多,建议当地医疗卫生部门应重视2型糖尿病、冠心病的防治,提高居民健康意识,改变居民不良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降低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患病风险。
壮族人群糖尿病足部溃疡危险因素前瞻性研究
目的 前瞻性研究壮族人群糖尿病足部溃疡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法选取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城市壮族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共332例符合纳入标准接受SBE-β-CD说明书了足部检查并进行了每6个月1次,共为期2年的随访。比较发生足部溃疡患者与未发生足部溃疡患者的一般社会资料与实验室检查结果及糖尿病足风险因子筛查结果。结果 34例发生了足部溃疡。发生足部溃疡患者在性别、文化程度、高血压、糖化血红蛋白、眼底病变、糖尿病肾病、周围神经病变、白细胞计数、下肢动脉粥样斑块与未发生溃疡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nsects infection model)。在多因素分析中,CCRG 81045试剂病程、体重指数、合并糖尿病肾病、周围神经病变及下肢动脉粥样斑块是影响糖尿病足部溃疡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发生足部溃疡患者最常见合并的并发症为下肢动脉粥样斑块(61.8%)及高血压(55.9%)。结论 病程长、超重或肥胖、合并糖尿病肾病、周围神经病变及下肢动脉粥样斑块的壮族人群更易发生糖尿病足部溃疡。临床工作中医护人员应进行早期识别提前预防,降低发生率。
艳山姜挥发油调控NF-κB信号抑制LPS诱导的视网膜Müller细胞炎症反应
目的:探索艳山姜挥发油Tibetan medicine对LPS诱导的视网膜Müller细胞炎症反应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LPS诱导视网膜Müller细胞发生炎症反应,给予低、高剂量艳山姜挥发油进行干预,分组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艳山姜挥发油低剂量组(1μg/L)、艳山姜挥发油高剂量组(5μg/L)。Western Blot法检测炎症因子和ELISA法检测Müller细胞中炎症因子TNF-α、IL-6、IL-1β的表达和分泌。Western Blot法检测NFAlisertib IC50-κB信号分子TLR4、IκBα、pIλBα、P65、p-P65蛋白表达,IF法观察P65入核情况。进一步采用NF-κB特异性抑制剂PDTC处理Mselleck产品üller细胞后,检测IκBα、p-IκBα、P65、p-P65、TNF-α、IL-6、IL-1β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艳山姜挥发油抑制LPS诱导Müller细胞炎症因子TNF-α、IL-6、IL-1β的合成与释放,抑制IκBα、p-IκBα、P65、p-P65蛋白表达,改善炎症反应。采用NF-κB特异性抑制剂PDTC干预后可抑制上述蛋白表达,且艳山姜挥发油+PDTC组与PDTC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艳山姜挥发油可抑制LPS诱导的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炎症反应,其作用机制与NF-κB信号的激活相关。
基于无酶串联DNA电路的生物分子检测与成像
背景:生物分子是自然存在于生物体中的分子的总称,是组成生命的基本单位。对关键生物分子进行活体原位成像,有利于实现其生物功能解析及新型诊疗试剂的开发。近年来,虽然核酸适配体传www.selleck.cn/products/Puromycin-2HCl感器在分子检测领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其在高灵敏、高准确性活体分子成像方面仍然受限。核酸串联扩增分析是指以核酸分子作为元件构建功能模块的一类新兴的传感分析技术,一般由靶标捕获识别和信号串联扩增输出的两个功能模块组成。将不同的核酸扩增线路进行串联,可形成DNA电路。DNA催化电路具有设计简单、稳定性好、高度可编程性等优点,可灵活串联,在等温条件下对单个分析物进行多重转换输出放大信号,为胞内分子原位放大检测提供了有效手段,在生物分子成像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目的:构建具有高灵敏性、高特异性和普适性的适配体传感器用于活体内生物活性分子的检测与成像。方法:利用DNA催化电路高Tubing bioreactors度可编程性等优点和核酸适配体对配体的高特异性和亲和性的特点,构建基于无酶串联DNA电路的适配体传感器用于生物分子检测与成像。首先,通过凝胶电泳实验、原子力显微镜成像和荧光实验验证该适配体传感器的可行性;其次,对该适配体传感器进行条件优化使其具有最佳的传感性能;接着,以三磷酸腺苷(ATP)为靶标分子,探究该适配体传感器对ATP体外检测的灵敏性,同时引入ATP的类似物,探究该适配体传感器对ATP的检测特异性;另外,将该适配体传感器进行简单的修改和设计用于检测其他生物分子(例如:凝血酶和细胞色素C),研究其普适性;然后,使用转染试剂将该适配体传感器转入He La细胞中,探究其用于胞内ATP成像的效果;最后,将该适配体传感器封装在肿瘤靶向性纳米载体中,探究其在活体肿瘤内对ATP成像与定位的效果。结果:(1)该适配体传感器是切实可行的,可以在体外灵敏地检测ATP,最低检测限是106 n M;(2)与ATP类似物相比,该适配体传感器对ATP具有明显的响应性,可以很容易的将ATP与其他相似的生物分子区分开来,特异性地识别并结合ATP分子;(3)重新设计修改后的适配体传感器对凝血酶的检测限可低至5 p M,对细胞色素C的最低检测限为0.1μM,表明该适配体传感器可以作为一个通用的检测平台用于其他生物分子的检测;(4)共聚焦成像以及相应的荧光信号散点图和统计直方图结果显示该适配体传感器在活细胞内对ATP优秀的检测性能;(5)活体成像结果以及小鼠肿瘤部位荧光信号的定量分析图显示该适配体传感器能够以高空间选择性实现肿瘤靶向ATP分子成像。结论:本文成功构建了具有高灵敏性、高特异性和普Entinostat适性的适配体传感器,通过肿瘤靶向载体递送,该适配体传感器实现了活体肿瘤内ATP分子的高灵敏成像与精准定位,在其他关键生物分子的原位可视化与相关生理过程研究领域具有巨大应用潜力。
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
目的 探究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治疗中,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的用药治疗效果。方法 将宁夏宝石花医院2020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106例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行阿司匹林治疗)与研究组(行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genetic obesity各53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血压及血脂改善情况。结果 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为96.23%,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81.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经治疗后两组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中,研究组颈动脉狭窄程度的改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经治疗后两组患者血脂、血压评价指标均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治疗后的血脂、血确认细节压指标更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在高血压合并粥样动脉硬化治疗中,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的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血脂、血压及颈动脉狭窄程度情况,IACS-010759化学结构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