硒蛋白硫氧还蛋白还原酶2(TXNRD2)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生存预后的影响

目的:以硒蛋白硫氧还蛋白还原酶2基因(TXNRD2)为研究靶点,探讨TXNRD2与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细胞及免疫浸润的相关性,旨在揭示TXNRD2对人类恶性肿瘤发生和发展的影响,为肿瘤的免疫治疗和预后预测提供新的靶点。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基因型-组织表达(GTEx)数据库,癌症细胞系百科全书(selleck DocetaxelCCLE)和人类蛋白质图集等采集数据,描述33种肿瘤中TXNRD2的表达、预后、免疫微环境、免疫新抗原、肿瘤突变负担(TMB)和微卫星不稳定性(MSI)。采用Kaplan-Meier Plotter分析TXNRD2在肿瘤中的差异生存曲线。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皮肤黑色素瘤(SKCM)和脑下级脑胶质瘤(LGG)的总体生存率(OS)的影响因Computational biology素,采用多因素回归和Nomogram列ABT-199核磁线图建立SKCM、LGG预测评分模型。结果:TXNRD2在多种肿瘤中普遍高表达,且其可以预测多种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同时,TXNRD2表达水平与肿瘤免疫浸润、肿瘤微环境和免疫肿瘤抗原明显相关。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TXNRD2、年龄、种族和pTNM-stage是SKCM患者的总生存期的危险因素,TXNRD2、年龄、分级、放射治疗是LGG患者的总生存期的危险因素。除此之外,TXNRD2的会表达影响DNA修饰基因(MMRs)和甲基转移酶的表达。结论:TXNRD2对人类恶性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有重要影响,可为肿瘤的免疫治疗和预后预测提供新的靶点,从而为癌症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水下爆炸致潜艇内生物损伤的伤型特点及致伤机制研究

第一部分水下爆炸致潜艇内生物损伤急性期的伤型特点及致伤机制研究目的:建立水下爆炸致潜艇内生物损伤动物模型,探究水下爆炸致潜艇内生物损伤急性期的伤型特点及致伤机制。方法:采用缩尺比为1:3的潜艇舱段模型,内设甲板与支架,模拟潜艇内吊床、甲板与底舱三种战位的作战环境。设置两种爆炸攻角(水平0°以及斜向上45°),并采用TNT炸药作为爆源,从而模拟潜艇遭受爆炸冲击波打击时的力学环境。实验动物选取比格犬(n=15),绵羊(n=10),新西兰兔(n=10)以及SD大鼠(n=150),每种动物随机分为A、B、C、D、E组,A-D组为实验组对应4次爆炸实验,E组为对照组。每组中将比格犬(n=3)布放于吊床顶层战位(n=2)和甲板战位(n=1),绵羊布放于吊床中间层战位(n=2),新西兰兔(n=2)及SD大鼠(n=30)布放于底舱战位。爆炸后,对实验动物进行生命体征监测、损伤标志物测定、病理学检查等,明确伤后急性期的伤型特点。此外,模型内设有加速度测量装置及高速摄像系统,可明确爆炸瞬时模型内的动力学情况。结果:三种战位中吊床战位的实验动物伤势最重,可出现精神状态不佳、活动能力下降、食欲不振等表现;其生命体征可表现为体温低、呼吸慢、心率慢、血压低的脑干抑制现象,甚至出现一过性呼吸暂停。实验组动物的颅内压在伤后出现瞬时升高,并在随后的几小时内缓慢下降。脑组织含水量也在伤后24小时明显高于对landscape genetics照组。实验组动物伤后血浆中脑组织损伤标志物NSE和S100β的浓度于伤后30min便出现升高,24h达到峰值,之后开始缓慢下降;胶囊内镜、影像学、病理学等检查提示实验组动物的伤情涉及全身多处组织器官。高倍镜下可见炎症细胞浸润、细胞核固缩或者核溶解等急性变性坏死改变。电镜下观察血脑屏障可见其通透性增高,周围星形胶质细胞终足肿胀,内皮细胞内的胞饮小泡增多,细胞间的紧密连接开放。水下爆炸测量系统显示在爆炸瞬时,实验动物可产生一定的速度、加速度及位移,撞击周围结构产生撞击伤或坠落至甲板产生坠落伤。结论:水下爆炸对潜AZD1152-HQPA抑制剂艇的打击可分为两个阶段——液体冲击波和气泡脉动,其中气泡脉动载荷对潜艇内生物的影响远小于液体冲击波载荷。同时液体冲击波载荷可进一步转化为基础冲击载荷(固体冲击波)和运动载荷,运动载荷使潜艇内生物产生一定的速度、加速度及位移,撞击舱壁或从高处坠落,这种二次损伤的严重程度要高于模型内冲击环境的直接作用(固体冲击波)。且损伤主要表现为涉及全身多处组织器官的撞击伤联合坠落伤的复杂伤型,因此超早期的生命支持及MDT诊治对伤后急性期挽救生命至关重要。第二部分水下爆炸致潜艇内生物慢性颅脑损伤特点及损伤机制研究目的:探究水下爆炸致潜艇内生物损伤后运动、感觉等能力的变化规律以及伤后远期慢性颅脑损伤所致的学习、记忆等认知功能改变情况,并明确伤后远期出现这种神经退行性病变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根据第一部分的研究结果——45°攻角所致的颅脑创伤更为严重,遂选取B组、C组和E组底舱战位的SD大鼠各30只。因B组和C组工况相同,遂合并为一组(致伤组)。致伤组(n=60)及对照组(n=30)每组又按照伤后不同时间分为6个亚组:伤后1天、3天、7天、14天、28天、42天。对各个亚组的大鼠进行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 NSS评分)以及行为学检测,并取脑组织测定大脑皮层及海马组织中β-淀粉样蛋白含量和AQP4的表达量,以及通过免疫荧光技术明确AQP4在脑组织中的分布情况。结果:致伤组大鼠在伤后第1天其m NS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在转棒上的持续时间也明显降低,之后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好转,至伤后第42天基本恢复至对照组水平。水迷宫实验的平台可见期示伤后14天的大鼠游到平台所用的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增加,伤后28天情况有所好转,至伤后42天已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平台隐藏期示伤后14天的大鼠在经过5天的训练后,其找到隐藏平台所用时间的缩短程度小于对照组,而伤后28天及42天的大鼠找到平台所用的时间基本无明显缩短。无平台探索期示伤后14天的大鼠穿过原平台的次数以及在目的象限滞留时间占比明显少于对照组,而对于伤后28天及42天的大鼠,这种情况又进一步加重。ELISA结果显示,伤后14天至42天大鼠大脑皮层及海马组织中Aβ-42的含量均高于对照组且呈逐渐增加的趋势。WB结果显示,脑组织中AQP4的表达量也在伤后14天至42天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免疫荧光示伤后14天、28天及42天的大鼠其脑组织中AQP4和GFAP的荧光强度均高于对照组,且AQP4在星形胶质细胞上的定位可从终足转移到胞体上,而对照组无此异常改变。结论:水下爆炸可致潜艇内生物在颅脑创伤后短期出现运动、感觉、反射等能力的下降,但之后会逐渐好转直至恢复正常。而在伤后远期,慢性颅脑损伤所带来的学习、记忆等认知功能下降会持续较长时间,而这种神经退行性病变可能与AQP4在星形胶质细胞上的分布有关。因AQP4从终足转移都胞体上,使胶质淋巴系统清除脑组织代谢产物的功能受损,Aβ等神经毒性蛋白在组织间隙大量堆积,从而持续对神经功能造成损害。综上,减少速度、Pexidartinib分子量加速度、位移等运动载荷对潜艇内生物的影响,例如安全带的使用,可一定程度上避免撞击或坠落等二次损伤的发生。即便发生损伤也应尽早进行基础生命支持,并注意全身多个组织器官的诊治。而在伤后远期,维持AQP4在星形胶质细胞终足上的定位可能是改善慢性颅脑损伤神经退行性病变症状的潜在治疗机制。

附子理中丸对伊立替康肠道毒性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目的:本研究通过建立伊立替康(CPT-11)炎症性腹泻大鼠模型,以附子理中丸作为干预药物,通过IκB/NF-κB途径观察和研究附子理中丸抗炎止泻的效应和分子生物学机制。为临床上缓解伊立替康的限制性毒性作用提供新的策略以及一定的理论基础。方法:将56只Wistar雄性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小檗碱组,IKK-β抑制剂组,附子理中丸低、中、高剂量组,每组各8只大鼠。除对照组外,其余大鼠按照125 mg·kg~(-1)体质量腹腔注射伊立替康溶液连续5 d建立炎症性腹泻模型,对照组大鼠则腹腔注射相同剂量生理盐水;待造模成功后,对各组大鼠灌胃相应的药物给予治疗,对照组大鼠则灌胃等量生理盐水,连续30 d。之后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结肠组织病理学变化;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观察各组大鼠结肠组织中各种超微结构的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selleck NMR)测定各组大鼠结肠组织中的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2,COX-2)、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n,q RT-PCR)检测各组大鼠结肠组织中NF-κB亚单位p65和p50、IKK-β、NLRP-3、Caspase-1、GSDMD、ASC m RNA的相对表达量;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各组大鼠结肠组织中NF-κB亚单位p65和p50、IKK-β、NLRP-3、Caspase-1、ASC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1)HE染色可以观察到模型组的大鼠结肠组织的肠黏膜较对照组的腺体排列紊乱,隐窝缺失,上皮细胞减少,炎症细胞有大量浸润,小檗碱组,IKK-β抑制剂组,附子理中丸低、中、高剂量组较模型组大鼠的结肠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2)透射电子显微镜可以看到模型组较对照组的肠黏膜上皮细胞损伤相对明显,细胞膜局部破损,细胞器明显肿胀;微绒毛大面积退化、缺失,小檗碱组,IKK-β抑制剂组,附子理中丸低、中、高剂量组较模型组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3)ELISA法可以得出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的IL-1β、IL-18、TGF-β1、COX-2、TNF-α含量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小檗碱组,IKK-β抑制剂组,附子理中thylakoid biogenesis丸低、中、高剂量组较模型组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中IL-4和IL-10含量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小檗碱组,IKK-β抑制剂组,附子理中丸低、中、高剂量组较模型组相比均有AZD9291不同程度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q RT-PCR法表明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的p65、p50、IKK-β、NLRP-3、Caspase-1、GSDMD、ASC m RNA的表达水平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小檗碱组,IKK-β抑制剂组,附子理中丸低、中、高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m RNA表达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的p65、p50、IKK-β、NLRP-3、Caspase-1、ASC的蛋白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模型组相比,小檗碱组,IKK-β抑制剂组,附子理中丸低、中、高剂量组大鼠结肠组织的p65、p50、IKK-β、NLRP-3、Caspase-1、ASC蛋白表达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附子理中丸可以改善伊立替康诱导炎症性腹泻大鼠的肠黏膜结构,这可能与其减少促炎因子的含量,增加抗炎因子的含量,以及下调IκB/NF-κB途径的p65和p50、IKK-β这一机制相关。

基于GC-MS的血清代谢组学探究夏枯草茎叶酚酸抗慢性盆腔炎的作用机制

目的 基于GC-MS的血清代谢组学探究夏枯草茎叶酚酸抗慢性盆腔炎的有效成分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本实验采用60只雌性大鼠,采用混合菌液加机械损伤对40只大鼠进行慢性盆腔炎造模处理,正常组10只大鼠不做处理,假手术组10只大鼠只做GSK2118436 MW机械损伤。造模成功后,将模型大鼠分为模型组、康妇炎胶囊组、头孢克洛分散片组和夏枯草茎叶酚酸组,每组10只,连续给药21 d;取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夏枯草茎叶酚酸组、康妇炎胶囊组、头孢克洛分散片组大鼠血清进行代谢组学分析,并对筛选后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功能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夏枯草茎叶酚酸能修复慢性盆腔炎组织病理损伤;代谢组学鉴定出47种代谢物,主要以糖类、氨基酸、有机酸、脂肪酸、多元醇等多种内源性物质为主;多因素分析表明,夏枯草可改善炎症大鼠血清代谢产物异常。主要差异代Q-VD-Oph试剂谢通路为氨基酸代谢、抗坏血酸和醛糖二酸代谢途径,主要差异代谢物为尿素、葡萄糖酸、D-葡萄糖醛酸、L-赖氨酸、甘氨酸、L-丝氨酸、L-苏氨酸、L-脯氨酸、L-苯丙氨酸等,还影响机体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生物合成,抗坏血酸和醛糖二酸代谢,苯丙氨酸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GO功能分析表明,对激素的反应、细胞对Infected wounds氮化合物的反应和磷酸化的正向调节等是主要参与的生物过程。KEGG通路富集结果显示,PI3K-Akt信号通路、甲状腺激素信号通路和内分泌抵抗等为主要富集的通路。结论 夏枯草茎叶酚酸对慢性盆腔炎大鼠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作用于COBT、ADH1C、MAOB等靶点,干预PI3K-Akt信号通路、甲状腺激素信号通路和内分泌抵抗等信号通路,引起差异代谢物变化有关。

土壤微塑料与重金属复合污染机理及其植物生理效应研究进展

微塑料能够吸附土壤中的重金属并形成复合污染,改变单一污染物的环境行为,进而影响植物生长发育。本infant microbiome研究综合评述了土壤微塑料与重金属的复合污染机理、关键控制因素及其对植物的生理影响。土壤中的微Alpelisib说明书塑料可作为载体吸附重金属,影响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改变重金属在土壤-植物系统中迁移行为,且该过程与微塑料种类、形貌、粒径、老化程度以及重Wnt-C59金属种类、浓度、生物有效性等因素密切相关。土壤微塑料与重金属能够吸附在植物表面或进入植物体内,影响植物生长,改变光合作用强度,诱导氧化应激和抗氧化活性酶变化,影响植物代谢和营养吸收等。同时,植物体内富集的微塑料与重金属可沿食物链进行迁移,威胁人类生命健康。本文最后对土壤微塑料与重金属的复合污染的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40例ICC患者病理标本中ROS酪氨酸激酶的阳性表达特点与意义分析

目的:探究RO更多S酪氨酸激酶在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组织中的表Rapamycin NMR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取2018年9月至2021年5月之间的40例ICC患者的病理标本开展检测研究,对病理标本做免疫组化检验,分析各组织ROS表达情况,并分析患者各项临床指标与ROS表达的相关性,对比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ROS的阳性表达差异性。结果:40例ICC患者,癌组织ROS阳性表达19例,占47.50%,癌旁组织ROS阳性表达1例,占2.50%,ICC患者癌组织ROS阳性表达率高于癌旁组织ROS阳性表达率(P<0.05);ROS表达阳性与阴性患者在年龄、性别、肿瘤组织大小、分化程度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Medicago truncatula.05),ROS阳性者在TNM分期Ⅲ期占比高于ROS阴性,ROS阳性者淋巴结转移率高于ROS阴性者,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C的发生发展过程可能有ROS的参与,ROS的阳性表达与组织侵袭有关,应当重视其在ICC预后中的作用。

天然抗菌物质与射频联合对高/低水分食品杀菌作用及机理研究

食源性致病菌如沙门氏菌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威胁人类健康。射频技术凭借体积加热和穿透深度大的特点,可使大体积样品整体快速加热,对高/低水分食品均能实现高效杀菌。射频技术因其本身的热效应以及加热不均匀引起的局部过热会导致热敏性食品品质下降,因此限制了射频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广泛应用。天然抗菌物质绿色安全,对品质损害小,但食品基质中复杂成分会抑制其抗菌功效,导致单独使用时杀菌效率低。因此,为增强杀菌效果,并保证食品品质,本文在分析天然抗菌物质与热处理在高/低水分基质中单独及联合杀菌规律的基础上,开发了天然抗菌物质与射频加热联合杀菌技术,并在高水分食品(猪肉)和低水分食品(苜蓿种子)中进行了适用性分析。最后从细胞水平和代谢水平对天然抗菌物质与射频加热的协同杀菌机制进行了解析,进而为联合杀菌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具体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构建三种基质,分别是高脂流态高水分基质(水调芝麻酱)、高脂流态低水分基质(纯芝麻酱)和颗粒低水分基质(芝麻颗粒),在不同基质中进行天然抗菌物质与热处理单独及联合杀菌规律研究。结果发现,牛至精油和ε-PL对沙门氏菌具有较好的体外抗菌效果,对Salmonella Montevideo CICC 21588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0.03125%和0.06250%(w/w),但在食品基质中抗菌效果均降低。精油的抗菌效果在高脂流态基质中被严重削弱,但精油气相对低水分颗粒表面微生物具有较好的抗菌效果。ε-PL在高脂流态低水分基质中抗菌效果较差,但在高脂流态高水分基质中抗菌效果强于精油。Weibull模型可用于拟合S.Montevideo在三种基质中的热致死曲线(R~2=0.973-0.998,RMSE=0.021-0.279)。在高水分基质中,菌的热致死曲线呈上凸形状(p>1),细胞亚致死损伤较多;在低水分基质中,菌的热致死曲线呈下凹形状(p<1),细胞亚致死损伤较少;此外,在高水分流态基质中,热处理与牛至精油或ε-PL对S.Montevideo有显著的协同杀菌效果,而在低水分流态基质中,则无协同杀菌效果。这些结果表明有无协同杀菌效果与热处理后微生物的亚致死损伤相关。(2)在前期单独及联合杀菌规律的研究基础上,开发了射频加热与天然抗菌物质联合杀菌技术,并在高水分食品——猪肉中进行了适用性分析。首先超声制备了肉桂精油纳米乳液(CEON)并进行了表征,并探讨了CEON和ε-PL对生猪肉冷藏期微生物数量、菌群结构和肉品质的影响,并分析了射频加热联合CEON和ε-PL对猪肉中微生物灭活和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备的纳米乳液物理稳定性和抗菌效果较好。CEON与ε-PL对S.Montevideo CICC 21588和隆德假单胞菌具有相加的体外联合抑菌效果。CEON和ε-PL浸泡处理能抑制生猪肉在冷藏期菌落总数的增长,降低S.Montevideo数量。结合高通量测序分析发现,0.25%CEON和0.125%CEON+0.25%ε-PL对发光杆菌属抑制效果优于假单胞菌属。0.5%ε-PL对发光杆菌属的抑制效果较差。CEON和CEON+ε-PL处理组能减缓生猪肉中挥发性盐基总氮(TVB-N)累积和p H上升速率,而ε-PL单独处理并没有显著延缓猪肉品质劣变。射频蒸煮能节省蒸煮时间,射频蒸煮猪肉品质与水浴Nirmatrelvir蒸煮相似。射频加热联合CEON+ε-PL对猪肉中S.Montevideo和菌落总数有协同杀灭作用。CEON+ε-PL不影响射频蒸煮猪肉中TVB-N含量、p H值、蒸煮损失和外观,但能减少TBARS生成,增强猪肉的硬度、弹性和咀嚼性,并抑制射频蒸煮猪肉在冷藏期间菌落总数的生长。高浓度CEON(0.25%)影响射频蒸煮猪肉感官品质,改变射频蒸煮猪肉中的挥发性成分。(3)MK-1775体内射频加热与天然抗菌物质的联合杀菌技术在低水分食品——苜蓿种子中进行了适用性分析,探讨了精油气相与射频加热对苜蓿种子表面沙门氏菌数量、种子发芽率和芽苗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肉桂精油气相处理对苜蓿种子中的S.Montevideo CICC 21588具有较好的杀菌效果。射频加热后种子发芽率和S.Montevideo的耐热性随样品水分含量、目标温度和保温时间的增加而下降。Weibull模型较好拟合种子上S.Montevideo的热失活曲线(R~2=0.952-0.999,RMSE=0.025-0.231,p<1)。根据精油气相杀菌效果,选择了合适的处理条件(肉桂精油气相浓度为0.83μL/m L,处理3 d)。根据射频处理下发芽率变化、菌失活曲线以及温度分布,明确了合适的射频处理条件,即水分含量为7.52%w.b.、9.53%w.b.和11.45%w.b.的种子间歇升温至冷点温度分别达65℃(RF55-60-65),60℃(RF50-55-60)以及55℃(RF45-50-55)并保温20 min。两者按先后顺序联合处理对S.Montevideo具有相加的联合杀菌效果,冷点区域目标菌约下降4 log CFU/g,且各单独处理和联合处理均没有显著增加沙门氏菌的亚致死损伤细胞。各联合处理后,种子发芽率在90%以上,萌发后苜蓿芽的芽长、鲜重、总酚含量、抗坏血酸含量和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无显著变化。肉桂精油中挥发性成分在苜蓿芽中无残留,联合处理不改变苜蓿芽的挥发性成分。(4)从细胞水平解释了天然抗菌物质(CEON或ε-PL)与射频加热对沙门氏菌的协同杀灭机制。结果表明,射频加热过程对细菌细胞造成亚致死损伤,同时促进天然抗菌物质(CEON或ε-PL)与细菌细胞的相互作用,从而对S.Montevideo CICC 21588表现出协同杀灭作用。射频加热与ε-PL协同杀菌机制genetic fate mapping主要体现在促进细胞形态的改变,增加细胞膜通透性,增加ATP外泄,降低胞内ATP水平,增加胞内ROS水平以及降低胞内核酸物质含量。与单独射频处理相比,经射频加热与CEON联合处理后,虽然细胞膜通透性以及胞内ROS水平都有所增加,但其变化水平小于射频加热与ε-PL联合处理组。此外,射频加热与CEON联合处理后胞外ATP水平比单独射频处理组低,表明射频加热与CEON联合处理主要的协同杀菌机制是显著抑制了胞内ATP的合成。(5)基于代谢组学阐明了射频加热和CEON或ε-PL对沙门氏菌的协同杀灭机制。通过对处理组与空白组之间差异代谢物数量和变化水平进行分析,与射频加热和抗菌物质(CEON或ε-PL)单独处理相比,射频加热和ε-PL或CEON联合处理对细胞代谢的干扰有增强作用,从而表现为协同杀菌作用。通过KEGG富集结果表明,联合处理主要增强对核苷酸代谢、氨基酸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辅因子和维生素代谢、辅因子的生物合成、脂质代谢和膜转运途径的干扰。此外,射频加热与ε-PL联合处理对细胞代谢物的影响区别于射频加热与CEON的联合处理。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复方仙草颗粒治疗足细胞损伤的作用机制

目的 通过网络药理学结合分子对接的方式,分析复方仙草颗粒治疗足细胞损伤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筛选复方仙草颗Femoral intima-media thickness粒组方中各味中药的有效活性成分及对应作用靶点。在GeneCards?、OMIM?、PHARMGKB数据库检索足细胞损伤相关靶点。对有效活性成分的作用靶点及足细胞损伤的相关靶点取交集以获得交集靶点。针对有效活性成分与交集靶点,利用Cytoscape 3.9.1软件制作成分-靶点网络并获得关键有效活性成分。通过STRING数据库及Cytoscape 3.9.1软件构建交集靶点的蛋白-蛋白互相作用网络,再利用Cytoscape 3.9.1软件的CytoNCA插件筛选核心靶点。通过R 4.0.确认细节5软件对交集靶点进行基因本体论(GO)功能富集分析,通过Metascape数据库对交集靶点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应用SYBYL-X软件2.0的Surflex模块对关键有效活性成分和与足细胞损伤关联最大的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 共收集到133种有效活性成分、234个有效活性成分的作用靶点、1 733个足细胞损伤相关靶点,取交集后获得102个交集靶点。最终筛选得到3个关键有效活性成分(槲皮素、山柰酚、柚皮素)及17个核心靶点,其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子3(STAT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A、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2(PTGS2)是与足细胞损伤关联最大的核心靶点。GO功能富集分析提示交集靶点主要涉及氧化应激等生物过程,囊泡等细胞组分,以及酶结合、抗氧化活性等分子功能;KEGG通路富集分析提示交集靶点涉及的主要信号通路包括糖尿病并发症中的终末期糖基化终产物(AGE)-AGE受体信号通路、核因子κB信号通路、VEGF信号通路、叉头框O蛋白信号通路、AMP依赖的蛋白激酶信号通路、坏死性凋亡等。EGFR、MMP9、PTGS2与槲皮素、山柰酚之间,以及EGFR、MMP9与柚皮素之间均有一定的结合活性。结论 复方仙草PD-0332991研究购买颗粒治疗足细胞损伤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协同作用的特点,复方仙草颗粒的多个有效活性成分可能通过EGFR、MMP9、PTGS2、STAT3、VEGFA等主要靶点作用于多个信号通路,来发挥抗氧化应激、抗炎及抗细胞凋亡等作用,从而减轻足细胞损伤。

2012-2022年中国幽门螺杆菌流行病学Meta分析

目的 综合评价中国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现状,以期提供高级别的流行病学证据,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于2012—2022年发表的有关幽门螺杆菌流行病学的文献,采用R.4.2.1软件进streptococcus intermedius行Meta分析,使用随机效应模型汇总合并,最终得到其合并感染率及95%置信区间。结果 共纳入6获悉更多8篇文献,总样本DNA Methyltransferas抑制剂量为258 631例,其中107 127例幽门螺杆菌阳性。Meta分析结果显示,2012—2022年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42.11%[95%CI(38.86%,45.37%)];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从地理区域来看,西北地区感染率最高,为45.71%[95%CI(37.80%,53.62%)],东北地区感染率最低,为26.00%[95%CI(15.69%,36.30%)];从检测方法来看,用尿素呼气实验检测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最高,为45.36%[95%CI(41.81%,48.92%)],用粪便抗原方法检测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最低,为30.10%[95%CI(6.04%,54.16%)];2012—2016年报告的感染率为45.27%[95%CI(40.56%,49.88%)],2017—2022年报告的感染率为39.14%[95%CI(34.17%,43.57%)]。结论 2012—2022年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约为42.11%,相比之前54.76%已有所下降,不同地理区域及检测方法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不同。

达格列净联合依那普利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的疗效探析

目的 探析对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应用达格列净联合依那普利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100例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单一应用依那普利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达格列净联合依那普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血压(收缩压、舒张压)、血糖[空腹血糖(点击此处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胱抑素C(Cys-C)、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4.0%高于对照组的78.0%,差异具有统计学Targeted biopsies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FBG、HbA1c、TC、TG均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的收缩压(120.75±8.95)mm Hg(1 mm Hg=0.133 kPa)、舒张压(75.37±6.37)mm Hg、FBG(6.44±1.75)mmol/L、HbA1c(6.60±1.58)%、TC(4.29±0.84)mmol/L、TG(1.22±1.16)mmol/L均低于对照组的(128.93±9.59)mm Hg、(82.73±7.04)mm Hg、(8.32±3.06)mmol/L、(7.91±1.98)%、(4.66±0.87)mmol/L、(1.82±1.59)GW4869溶解度m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ys-C、Hcy均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的Cys-C(0.95±0.50)μmol/L、Hcy(12.83±6.82)mg/L均低于对照组的(1.33±0.79)μmol/L、(26.25±11.73)m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应用达格列净联合依那普利治疗效果显著,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满足临床及患者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