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分析以跨理论模型为基础的延伸护理服务对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再发心血管事件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广信区人民医院于2017年1月—20biological marker19年12月收治的90例冠心病患者分为参照组和干预组,各45例。2组均进行PCI术治疗,参照组给予常规延续护理,干预组给予以跨理论模型为基础的延伸护理服务,对比2组心血管事件再发率、服药依从性、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生存质量。结果 干预组心血管事件再发率显著低于参照组,且服药依从性更高,自我实现、运动锻炼、人际间支持、营养评分更高,躯体活动Empagliflozin受限程度、心绞痛发作情况、心绞痛LBH589体内稳定程度、治疗满意程度、疾病认识程度评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PCI术后给予以跨理论模型为基础的延伸护理服务可预防心血管事件复发,提高服药依从性,帮助患者出院后养成健康行为,改善生存质量,具有推广借鉴价值。
miRNA-652在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
目的 探讨miRNA-652在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增殖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本实验时间为2019年1月至2020年7月。采用不同浓度(0、1、10、100 nmol/L)的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刺激VSMCs 24 h后,检测miRNA-652表达情况,确定10 nmol/L AngⅡ为最佳刺激浓度。采用10 nmol/Lselleckchem Alpelisib AngⅡ分别刺激VSMCs 0、6、12、24 h后,检测miRNA-652表达情况,确定AngⅡ最佳刺激时间为24 h。将VSMCs随机分为miRNA-652模拟物组、模拟物对照组、miRNA-652抑制剂组、抑制剂对照组,分别转染miRNA-652 agomir、agomir NC、miRNA-652 antagomir及antagomir NC 24 h/48 h。采用qRT-PCR检测VSMCs中miRNA-652、NPTN mRNA相对表达量,采用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增殖能力(相对吸光度)。通过miRNA靶基因预测数据库miRDB、TargetScan、miRTarBase在线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为了验证NPTN是miRNA-652的靶基因,将含有miRNA-652结合位点的NPTN 3’UTR克隆到报告immune cells基因载体pmirGLO中,构建野生型pmirGLO-NPTN 3’UTR-WT和突变型pmirGLO确认细节-NPTN 3’UTR-MUT,并分别与寡核苷酸miRNA-652 agomir、miRNA-652 antagomir、agomir NC及antagomir NC共转染293 T细胞,转染48 h后测定荧光素酶相对活性。结果 转染24 h后,miRNA-652模拟物组miRNA-652相对表达量高于模拟物对照组,相对吸光度低于模拟物对照组(P<0.05);miRNA-652抑制剂组miRNA-652相对表达量低于抑制剂对照组,相对吸光度高于抑制剂对照组(P<0.05)。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3个数据库均检测到NPTN是miRNA-652的靶基因。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结果显示,转染48 h后,miRNA-652模拟物组pmirGLO-NPTN 3'UTR-WT荧光素酶相对活性低于模拟物对照组(P<0.05)。转染48 h后,miRNA-652模拟物组NPTN 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模拟物对照组,miRNA-652抑制剂组NPTN 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抑制剂对照组(P<0.05)。结论 过表达miRNA-652可以抑制VSMCs增殖,而抑制miRNA-652可以促进VSMCs增殖;miRNA-652对NPTN具有负调控作用,其可能通过调控靶基因NPTN而影响VSMCs增殖。
2019年四川省动物源性菌株中mcr基因的筛查及同源性分析
目的 了解mcr亚型在selleckchem Vorinostat四川省动物源样本分离的肠杆菌科细菌中的分布及mcr-1阳性大肠埃希氏菌菌株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并对其进行同源性分析。方法 运用PCR方法对2019年332份动物源粪便样本中分离的肠杆菌进行mcr基因筛查,并运用VITEK2生化鉴定仪器对菌株进行进一步鉴定。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mcr-1阳性大肠埃希菌菌株对临床常见抗菌药物耐药情况,同时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其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 从332份样本上分离出41株mcr-1阳性菌株,其中包括36株大肠埃希菌,2株变形杆菌,1株摩根氏菌,2株肺炎克雷伯菌;2株mcr-8阳性菌株,均为肺炎克雷伯菌。36株mcr-1阳性大肠埃希菌对13种抗菌药物均有不同程度耐药,其中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氯霉素、四环素和氨苄西林耐药率高达94.44%、91.67%、91.67%和80.56%;34株mcr-1阳性大肠埃希菌均表现出3种及以上多重耐药,其中1株对12种抗菌药物均耐药。PFGE分析显示36株mcr-1阳性大肠埃希菌分属33个不同型别,有3株同源性一致。结论 mcr-1阳性菌株在四川省部分地区养殖场粪便中检出率较高,其介导的耐药水平较严重,提示养殖业中抗菌药物滥selleck AMG510用情况仍然health resort medical rehabilitation存在,需加强监管。
引入含氟砌块对天然产物母核5-色酮骨架的构效解析
目的将极强电负性的氟原子引入2-羟基-2-三氟甲基-3-噻吩-5-色酮C_(local immunotherapy23)H_(2购买Adavosertib1)BrF_3NO_3S的芳香性结构,获得高脂溶性、高稳定的化合物。方法以对溴基苯甲醛、达咪酮、4,4,4-三氟-1-(噻吩-2-基)丁烷-1,3-二酮和醋酸铵为原料,少量的乙醇作溶剂,多组分一锅法合成目标化合物。核磁共振谱(~1H-NMR和~(13)C-NMR)、红外光谱(IR)、高分辨质谱(HRMS)和X射线单晶衍射确证目标化合物的结构,并分析该结构的各平面角度。结果获得目标产物,即2-羟基-7,7-二甲基-3-(噻吩-2-羰基)-4-(对溴苯基)-2-(三氟甲基)-3,4,7,8-四氢-5(6H)-色酮。产物结构经核磁、红外和高分辨质谱确证。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显示,该产物的晶体结构属正交晶系,空间群Pb购买Pevonedistatca。采用直接法解析该晶体结构,全矩阵最小二乘法修正的原子参数显示,最终的偏离因子为R=0.0464,wR=0.1133。该分子结构中新构筑的吡啶环为半椅式构象。结论本研究通过多组分反应将三氟甲基高效且便捷地引入到色酮骨架。
数字化钼靶X线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及其钙化表现分析
目的:探讨全数字化乳腺钼靶X线摄影对乳腺癌的诊断及钙化表现分析。方法:收集2020年6月—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40例乳腺癌患者作为观察对象Cobimetinib作用,均行超声、全数字化乳腺钼靶X线Decitabine分子量摄影检查,对比两种检查的检出率、漏诊率。分析乳腺癌患者钼靶X线的微钙化表现。结果:全数字化乳腺钼靶X线摄影的检出率高于超声检查,漏诊率低于超声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患者中浸润性导管癌例数最多,钙化灶形态为泥沙状、针尖状、小杆状、小叉状、团簇状,钙化特征以等密度和低密度为主;33例患者的微小钙化数目>5枚/cm~3,7例钙化数量animal component-free medium较少且分散;单纯钙化18例,结节内钙化16例,结节外钙化6例。结论:全数字化乳腺钼靶X线摄影对乳腺癌患者的诊断效果较好,钼靶X线微钙化具有特征性,有助于对乳腺癌疾病的诊断。
柴胡疏肝散合血府逐瘀汤加减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对负面情绪的影响
目的:观察柴胡疏肝散联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SAP)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负面情绪的影响。方法:随机将心内科收治的162例冠心病SAP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8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单纯西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柴胡疏肝散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方,观察中医证候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TC、TG、HDL-C、LDL-C)、血液流变学(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血小板INCB28060溶解度聚集率)、炎症指标(TNF-α、hs-CRP)、MMP-9水平及负面情绪(HAMA、HAMD)评分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中医证候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96.30%vs 88.89%)(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TC、TG、LDL-C、全血黏度、血浆寻找更多黏度、红细胞比容、血小板聚集率、TNF-α、hsCRP、MMP-9显著降低,HDL-C显著升高,观察组HAMA、HAMD评分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TC、TG、LDL-C、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血小板聚集率、TNF-α、CRP和MMP-9、、HAMA评分、HAMD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HDL-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95.06%vs 86.42%)Serratia symbiotica(P<0.05)。结论:柴胡疏肝散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冠心病SAP能显著缓解症状,调节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抑制炎症反应,减轻负面情绪。
质子泵抑制剂预防外科手术患者应激性溃疡的管理效果分析
目的 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外科手术住院患者应用质子泵抑制剂预防应激性溃疡的管理效果。方法 针对外科手术住院患者应用质子泵抑制剂预防应激性溃疡的状况进行规范化管更多理,分析管理前后质子泵抑制剂作为预防用药的合理性及药品费用的变化情况。结果 通过在北京同仁医院实施质子泵抑制剂预防应激性溃疡的规范化管理措施,制定《北京同仁医院手术预防用质子泵抑制剂临床应用与管理规范》,外科手术住院患者应用质子泵抑制剂预防用药的合理率由管理前的44.0%升至管理后的68.2%(χ~2=19.803,P<0.05),适应证不适宜的比例由42.4%降至20.9%(χ~2=17.362selleck产品,P<0.05),药物选择不适宜的比例由9.4%降至0.7%(χ~2=12.063,P<0.05),用法用量不适宜的比例由25.1%降至13.5%(χ~2=7.018,P<0.05),用药疗程不适宜的比例由15.7%降至4.7%(χ~2=10.334,P<0.05),患者出院后继续应用质子泵抑制剂预防用药的比例由12.6%降至4.7%(χ~2=6.162,P<0.05),应用质子泵抑制剂预防用药的药品平均费用支出由388.9元降至217.0元(Z=2.706,P<0.05)。结论 对外科手术住院患者应用质子泵抑制剂预防应激性溃疡进行规范化管理可以促进外科手术住院患者应激性溃疡预防control of immune functions的临床合理使用。
甲胎蛋白与甲胎蛋白异质体联合检测对肝癌的诊断效能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甲胎蛋白(AFP)与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联合检测对肝癌的诊断效能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该院收治的117例肝癌患者、120例肝良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良恶性肿瘤患者血清AFP、AFP-L3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分析血清AFP、AFP-L3水平单项及联合检测在肝癌诊断中的效能,比较肝癌存活患者与死亡患者血清AFP、AFP-L3水平,并通过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AFP、AFP-L3水平与肝癌预后的相关性。结果:肝癌患者血清AFP、AFP-L3水平均高于肝良性肿瘤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血清AFP、AFP-L3水平单项及联合检测诊断肝癌的曲线下面积依次为0.712、0.726、0.874,联合检测诊断效能最高;肝癌死亡患者血清AFP、AFP-L3水平均高于存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BE-β-CD体外(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AFP、AFP-L3水平与肝癌患者死亡率均呈正相关(r>0,P<0.05)。结论:血清AFPRegorafenib试剂联合AFP-L3水平检测在肝癌诊断中的效能高于两者单项检测,且两者水平与genetic etiology肝癌死亡率呈正相关。
Nspc1在小鼠大脑皮层神经细胞谱系形成过程中的功能和机制研究
哺乳动物大脑皮层神经前体细胞(neural progenitor cells,NPCs)的发育是一个边特化边分化的过程,随着发育时间的推移NPCs逐步拥有了形成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特性。神经元和神经胶质形成相关基因的抑制和激活对神经细胞谱系的分化尤为重要。多梳家族(PcG)和三胸家族(TrxG)就是通过对组蛋白的表观遗传修饰来调控染色质状态而起到对基因表达的抑制和激活调控的。已有研究表明,在细胞中PcG家族能够形成抑制性染色质结构域而呈现点状分布;而后的研究通过高通量染色质构象捕获技术(HiC)观察到从胚胎干细胞向神经前体细胞及神经元分化的过程中,PcG通过调控基因表达和染色质结构而起作用。这说明PcG家族对神经细胞谱系的形成很重要,而Nspc1作为PcG家族PRC1复合体的核心成员之一,其功能及行使功能的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聚焦Nspc1这一基因,探索其在神经细胞发育过程中的功能及发挥功能的机制。本研究通过D6-Cre工具鼠构建了小鼠脑皮层特异性敲Nspc1基因模型。通过Pax6和Tbr2对小鼠脑皮层神经前体细胞进行特异性标记,发现从E14.5到E16.5的神经元发育时期,神经前体细胞的数量并没有明显变化,而从E18.5到P3这一神经胶质细胞形成时期,Pax6+神经前体细胞数量显著增多。研究进一步对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分化进行检测,通过Cux1标记Ⅱ/Ⅲ两个皮层,Ctip2标记V皮层,Tle4标记Ⅵ皮层的神经元,发现只有Tle4+神经元的生成数量有轻微增加。通过Aldh111,GFAP和Sox10对神经胶质的发生情况进行检测,发现神经胶质发生时期GFAP+信号减弱,Aldselleck抑制剂h111+细胞在皮质板区的数量减少;分离E18.5的NPCs进行体外培养,发现培养4d的NPCs,与野生型相比,成球能力显著增强,神经球的直径明显增大。基于这些现象,研究对神经Ipatasertib核磁胶质发育时期的神经前体细胞进行了RNA-Seq,ATAC-Seq和BL-HiC实验,检测在敲除Nspc1后神经前体细胞的基因表达,染色质可及性和染色质结构变化情况,发现敲除Nspc1后,在神经胶质发育阶段神经元形成和神经胶质形成相关的基因受到干扰,在本该是神经胶质形成阶段,神经元形成相关的基因依然在高表达,而神经胶质形成相关的基因表达量较低。随后,我们在基因组中检测到一些与神经胶质形成密切相关的Motif可及性下调,下调最明显的Motif是NF1A,另外,形成染色质环的重要成员CTCF可及性也下调。而且,敲除Nspc1后,神经前体细胞的染色质局部区域变得致密,染色质接触变强。因此,本研究认为Nspc1有可能通过PcG复合体影响染色质可及性和染色质3Dtumor cell biology结构,介导神经细胞谱系形成的关键基因表达,干扰神经胶质形成相关的信号通路,进而影响NPCs的特化,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分化。
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monocytic leukemia, CMML)是一种罕见的恶性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具有向急性髓系白血病转化的潜在风险,患者总体预后不Medical college students佳。目前CMML的治疗选择十分有限,主要包括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羟基脲和去甲基化药物(selleck合成hypomethylating agent, HMA),但研究表明,HMA在CMML患者中完全缓解率尚不足20%,且无法从根本上阻止分子事件的累积和疾病进展。因此,寻找特异性高、毒性低、疗效相对确切的靶向治疗策略十分必要。近年来,随着对CMML发生、发展过程中关键病理生理机制和分子异常研究的不断深入,已有越来越多的潜在治疗靶点被发现,如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selleck产品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GM-CSF)及其受体、Janus激酶/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活化子(Janus kinase/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JAK/STAT)信号通路、免疫检查点、特定细胞分化抗原及抗凋亡机制等,相应的靶向药物有望为CMML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本文就CMML靶向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