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帕金森病是全球范围内第二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同时也是增长最快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流行病学研究揭示帕金森病新发病例数量的快速增加与环境污染密切相关。帕金森病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手段,基于基因修饰或毒素的啮齿动物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帕金森病机制及治疗研究,但很少能复制帕金森病临床及病理特征。二硫化碳(CS2)是一种常用的工业有机溶剂,在过去的职业中毒病例报告及横断面研究中被认为可以引起帕金森样疾病,但尚未证实。本研究利用动物试验验证CS2暴露是否可以引起大鼠典型的帕金森样运动症状及病理改变,探究CS2引起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的可能机制,以期促进帕金森病病因研究。材料和方法本研究选用Wistar大鼠,进行持续8周灌胃给药CS2,建立亚慢性Rapamycin作用暴露剂量模型,记录震颤现象,并进行步态评分及转棒实验。然后利用电镜、免疫荧光及免疫印迹实验检测黑质致RSL3化学结构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及α-synuclein聚集以验证帕金森病病理特征,通过TUNEL实验及细胞死亡相关蛋白表达以探讨多巴胺能神经元丢失途径。并使用SH-SY5Y细胞系探讨了程序性坏死抑制剂NEC-1对CS2暴露的保护作用。结果 1.神经行为学研究显示CS2暴露大鼠Population-based genetic testing表现出运动迟缓及全身静止性震颤等典型帕金森样运动症状。2.神经病理检测发现,CS2暴露致大鼠黑质致密区多巴胺能神经元显著损伤,表现为神经元数量显著减少,致密区范围缩小并伴有线粒体及突触丢失。3. CS2暴露致大鼠黑质致密区多巴胺能神经元出现路易体改变,表现为α-synuclein显著堆积并发生过度磷酸化修饰。4. CS2暴露致大鼠黑质致密区多巴胺能神经元程序性坏死通路激活,表现为MLKL及其磷酸化表达显著增加,TUNEL检测显示细胞显著死亡。5. CS2暴露可引起SH-SY5Y细胞系程序性坏死,并且可以被NEC-1挽救。结论本研究证实二硫化碳作为一种环境危险因素,可以通过引起大鼠多巴胺能神经元丢失导致帕金森样症状,这种神经元丢失是通过程序性坏死驱动的。本研究建立了一种潜在的可靠的帕金森病环境危险因素暴露模型,促进了帕金森病病因研究。
遗传性压迫易感性神经病临床与神经电生理特征分析
目的 总结分析遗传性压迫易感性神经病(HNPP)临床特征和神经电生理演变过程,以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参考。方法与结果 研究对象为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经北京医院AZD6738抑制剂基因检测确诊的3例男性HNPP患者,发病年龄(确诊年龄)分别为13(25)、57(57)和20(71)岁,至2020年12月随访时病程18、6和56年。致病基因均为PMP22,呈全基因杂合缺失突变。首发症状为腓总神经麻痹,早期发作后可自行恢复至正常状态;神经电生理改变以易嵌压部位的周围神经传导阻滞为核心特征,同时伴有多发性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感觉神经电位波幅降低、远端潜伏期延长,受累神经数量超过临床症状范围;至疾病晚期,发作后症状可持续存在。结论 HNPP患者病程早期呈现的神经电生理异常范围超过临床表现的特征有助于早期诊断,病程中出现易嵌压部位的周围神经更多传导阻滞有助于与吉兰-巴雷综合征、多灶性运动神经病、多灶性获得性脱髓鞘性感觉运动神经病和腓骨肌萎缩症1A型等疾病medical audit相鉴别。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巴元明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核心药物的作用机制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巴元明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 CRF)核心药物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医药整合药理学研究平台(integrative pharmacology-based research platfor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IP)V2.0数据库检索巴元明治疗CRF核心药物(黄芪、党参、生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白茅根、茜草、金樱子、芡实、黄柏、穿山龙)的化学成分,进而筛选核Oil biosynthesis心药物的作用靶点。从TCMIP V2.0数据库获取CRF疾病靶点,将核心药物作用靶点与CRF疾病靶点进行匹配,所得靶点即为核心靶点。通过TCMIP V2.0数据库构建核心药物作用Colforsin作用靶点与CRF疾病靶点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PPI)网络,计算网络拓扑特征值从而筛选关键靶点。构建“核心药物-活性成分-关键靶点”的多维关系网络,采用David v 6.7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 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 KEGG)富集分析。结果:12个核心药物含有356个活性成分,CRF相关疾病靶点13个;将核心药物作用靶点与CRF疾病靶点进行匹配,得到136个核心靶点;经过拓扑分析筛选得到6KPT-330细胞培养2个关键靶点,包括腺苷酸环化酶1、多巴胺D2受体、蛋白激酶B1等;GO分析共获得170个功能(P<0.01),包括信号转导、凋亡过程负调控、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等;KEGG分析共获得105条通路(P<0.05),包括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近端小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代谢通路、Ras信号通路等。结论:巴元明治疗CRF的核心药物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特点,其可作用于腺苷酸环化酶1、多巴胺D2受体、热休克蛋白αA1等靶点,调控近端小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代谢通路、Ras信号通路等通路。
康复新液辅助治疗儿童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血清学指标的变化及不同分型的临床价值研究
目的:观察康复新液联合三联疗法治疗儿童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对血清胃蛋白酶原Ⅰ、Ⅱ(PGⅠ、PGⅡ)、胃泌素17(G-17)的影响及Hp不同分型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6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儿科就诊的208例~(13)C呼气试验阳性患儿为观察对象,观察不同Hp分型在患儿selleck LY2157299中的发病情况、严重程度及根除率的差异。将其中符合治疗指征的76例Hp相关性胃炎患儿纳为实验对象,采用随机对照法分为对照组(34例)和观察组(42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三联药物治疗,观察组患儿在该基础上加用康复新液治疗。两组患儿的疗程均为两周。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临床疗效、Hp根除率、胃黏膜病变情况)及血清PGⅠ、PGⅡ、G-17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有效率为88.10%,对照组患儿的有效率为67.65%,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获悉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良反应方面,观察组的发生率为7.14%,对照组的发生率为5.8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ultural and biological practices治疗前两组患儿的PGⅠ、PGⅡ、G-17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PGⅠ、PGⅡ、G-17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与HpⅡ型感染相比,HpⅠ型的发病率更高、临床症状更严重,但根除率也更高。结论:康复新液联合三联疗法治疗儿童Hp相关性胃炎能够明显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提高Hp根除率,降低血清PGⅠ、PGⅡ、G-17的水平。在临床上对Hp感染进行分型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较大指导意义。
吸电子基团调控苯基喹啉类铱配合物的合成及光物理性能
以2,2,6,6-四甲基庚二酮(tmd)为辅助配体,2,4-二取代基苯基-4-甲基喹啉(2,4-2R-mpq)为主配体,在主配体中苯基的2Taxus media位和4位同时引入氟(F)、甲氧基(MeO)或三氟甲基(CF_3),合成出3个铱磷光配合物(2,4-2R-mpq)_2Ir(tmd)(R=F (1)、MeO(2)、CF~3(3))。通过元素分析、核磁共振谱和NSC 119875研究购买单晶X射线衍射表征了配合物的组成和分子结构。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光致发光光谱和理论计算对配合物的光物理性能进行了研究。CP-456773纯度结果表明:3个配合物的晶体均为三斜晶系,空间群均为■,呈稍微扭曲的八面体构型。配合物1、2和3在溶液状态下的发射波长分别为570、582和604 nm,溶液中量子产率分别为96%、80%和80%。在主配体中苯基的2位和4位同时引入F或MeO,配合物电子云发生聚集,而引入CF_3,配合物的电子云分散。与配合物3相比,配合物1和2的发射波长发生了显著的蓝移。
四种活性基团修饰多吡啶钌配合物的合成及抗菌活性研究
细菌耐药已经成为影响人类生命健康安全的一个严重问题。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的滥用,细菌已经进化出不同的耐药机制。开发具有多靶点的抗菌药物是克服细菌耐药的有效手段之一。金属配合物因其优异的体外抗菌作用在治疗细菌感染方面具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其中,多吡啶钌配合物因低耐药性、多靶点等优点逐渐进入研究者的视野。此外,小分子活性基团在抗菌药物研发中被广泛应用,显示出多方面优势。基于此,本文结合金属钌和小分子活性基团在抗菌方面的优势,设计并合成了四种活性基团修饰的多吡啶钌配合物,并对其结构进行表征。然后,探究了钌配合物的体外抗菌活性、抗菌机制、体内抗菌疗效及毒性情况。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合成了含有苯并噻吩修饰基团的配体L~1,并以dmob、dtb、dpa为辅助配体合成了三种钌配合物[Ru(dmob)_2(L~1)](PF_6)_2(Ru1)、[Ru(dtb)_2(L~1)](PF_6)_2(Ru2)、[Ru(dpa)_2(L~1)](PF_6)_2(Ru3)(dmob=4,4′-二甲氧基-2,2′-联吡啶,dtb=4,4′-二叔丁基-2,2′-联吡啶,dpa=2,2′-二吡啶胺),并通过~1H NMR、~(13)C NMR、HRMS(ESI)、IR(KBr)对其结构进行表征。随后研究了Ru1-Ru3对金葡菌的抗菌活性。结果表明,Ru1-Ru3对金葡菌具有很好的抗菌作用(MIC=1.5-12.5μg/m L),Ru3具有最好的抗菌活性(MIC=1.5μg/m L)。同时,测定了Ru1-Ru3对金葡菌生长曲线的影响,进一步验证Ru1-Ru3的抗菌活性。此外,Ru3对金葡菌生物被膜的形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溶血实验中,Ru3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毒素的分泌具有明显抑制作用。更重要的是,金葡菌对Ru3不易产生耐药性,经过20代连续培养后,Ru3对金葡菌的MIC基本不变,但氨苄青霉素钠对金葡菌的MIC增加了1000多倍。最后,通过棋盘法研究发现Ru3可以增加金葡菌对部分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的敏感性。2、合成了含有联苯修饰基团的配体L~2,并以dtb、dmob、bpy、dmb为辅助配体合成了四种钌配合物([Ru(dtb)_2L~2](PF_6)_2(Ru4)、[Ru(dmob)_2L~2](PF_6)_2(Ru5)、Ru(bpy)_2L~2](PF_6)_2(Ru6)、Ru(dmb)_2L~2](PF_6)_2(Ru7)(dtb=4,4′-二叔丁基-2,2′-联吡啶,dmob=4,4′-二甲氧基-2,2′-联吡啶,bpy=2,2′-联吡啶,dmb=4,4′-二甲基-2,2′-联吡啶),并通过~1H NMR、~(13)C NMR、HRMS(ESI)、IR(KBr)进行表征,且成功获得了Ru4的晶体结构。随后研究了四种钌金属配合物对金葡菌的抗菌活性。结果表明,Ru4-Ru7对金葡菌具有很好的抗菌作用(MIC=15.6-100μg/m L),配合物Ru4具有最好的抗菌活性(MIC=15.6μg/m L)。生长曲线和时间杀伤曲线表明,Ru4具有快速杀菌的作用,且杀菌效果随时间和剂量依赖性增强。机制研究表明,Ru4通过破坏金葡菌细胞膜发挥抗菌作用。此外,Ru4对金葡菌生物被膜形成和溶血毒素分泌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耐药实验中,与氨苄青霉素钠和氧氟沙星相比,金葡菌不易对Ru4产生耐药。同时,Ru4可以增加金葡菌对部分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敏感性(巴龙霉素、妥布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庆大霉素)。随后,在老鼠皮肤感染模型中,Ru4显示出优异的体内抗菌效果,促进小鼠感染伤口愈合。最后,组织病理学分析表明,Ru4对小鼠皮肤组织没有刺激性。3、合成了含有苯酚修饰基团的配体L~3,并以dip、dph、phen为辅助配体合成了三种钌配合物[(Ru(dip)_2(L~3)](PF_6)_2(Ru8)、[Ru(dph)_2(L~3)](PF_6)_2(Ru9)、[Ru(phen)_2(L~3)](PF_6)_2(Ru10)(dip=4,7-二苯基-1,10-菲啰啉,dph=2,9-二甲基-1,10-菲啰啉,phen=1,10-菲啰啉),并通过~1H NMR、~(13)C NMR、HRMS(ESI)、IR(KBr)进行表征。体外抗菌实验表明,三个配合物对金葡菌具有很好的抑菌效果,其MIC为6.25-100μg/m L,且活性最确认细节好的Ru8为6.25μg/m L。随后通过杀菌实验、生长曲线、时间杀伤曲线检测了Ru8-Ru10对金葡菌的杀伤作用,结果显示,钌配合物2 h可以杀死50%以上的金葡菌,在24 h可以完全杀死金葡菌,且杀菌能力呈剂量依赖性趋势。机制研究表明,Ru8不仅可以通过破坏金葡菌细胞膜,导致细菌内容物泄露,而且可以释放ROS进一步发挥杀菌作用。此外,Ru8不仅可以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形成,而且可以抑制溶血毒素的分泌。在耐药实验中,连续传代20次后,金葡菌对Ru8不易产生耐药性,而卡那霉素对金葡菌的MIC增大了250倍。棋盘实验表明,Ru8与大多数抗生素具有联合用药效果(阿米卡星、巴龙霉素、妥布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氨苄青霉素、头孢氨苄、多粘菌素B)。最后,通过大蜡螟虫和小鼠对Ru8进行毒性和体内抗菌活性分析,结果表明Ru8可以显著提高大蜡螟虫的存活率,促进老鼠皮肤伤口愈合,而且毒性很低。4、合成了含有金刚烷修饰基团的配体L~4,并以bpy、dmb、dpa为辅助配体合成了三种钌配合物[Ru(dpa)_2(L~4)](PF_6)_2(Ru11)、[Ru(dmb)_2(L~4)](PF_6)_2(Ru12)、[Ru(bpy)_2(Lviral immune response~4)](PF_6)_2(Ru13)(bpy=2,2′-联吡啶,dmb=4,4′-二甲基-2,2′-联吡啶,dpa=2,2′-二吡啶胺),并通过~1H NMR、~(13)C NMR、HRMS(ESI)进行表征。随后,研究了三种钌配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其MIC为1-6.25μg/m L,Ru13具有最好的抗金葡菌活性(MIC=1μg/m L)。时间杀伤曲线和生长曲线ABT-263化学结构表明,Ru11-Ru13具有很好的抑菌效果。机制研究表明,Ru13主要通过破坏细菌细胞膜和释放ROS抑制细菌生长。更重要的是,Ru13不仅会抑制金葡菌溶血毒素的分泌,而且可以抑制生物被膜形成。联合用药实验表明,Ru13可以增加金葡菌对多粘菌素B的敏感性。最后,小鼠背部伤口感染模型中,Ru13显示出与万古霉素相当的体内抗菌效果,在发挥体内抗菌的同时不会对小鼠各器官产生刺激性。
糖尿病肾病与其他类型肾病患者肾组织中Smad1蛋白表达的比较
目的 比较糖尿病患者及其他类型肾病患者肾组织中Smad1蛋白表达量的差异,以及与相应尿Smad1蛋白含量的关系。方法 收集通过肾活检确诊的糖尿病肾Emricasan病患者(DN组9例)及其他类型肾病患者,包括局灶性肾小球硬化性肾病(FSGS组5例)、IgA肾病(IgA组12例)、微小病变型肾病(MNP组10例)的尿液及肾活检组织。ELISA以及免疫组化、免疫荧光等方法检测尿Smad1蛋白含量、肾活检组织Smad1蛋白的表达情况以及可受Smad1调Pollutant remediation节的胶原蛋白4(Col4)、α-平滑肌肌球蛋白(α-SMA)的表达情况。结果 DN组及其他3种肾病的患者均检测到尿中有Smad1蛋白的排泄,均高于健康人群(47例)(P<0.05)。4组肾病患者的肾活检组织不同区域(包括肾小球与肾小管区域)均有Smad1蛋白的表达,而DN组肾小管区域的Smad1蛋白的表达含量高于其他3组的水平(Decitabine作用P<0.05)。4组肾病患者肾活检组织中不同区域均有Col4、α-SMA蛋白与Smad1蛋白共同表达。结论 不同肾病肾组织的不同区域都有Smad1蛋白表达的上调,与肾损伤有关。
糖尿病肾病与其他类型肾病患者肾组织中Smad1蛋白表达的比较
目的 比较糖尿病患者及其他类型肾病患者肾组织中Smad1蛋白表达量的差异,以及与相应尿Smad1蛋白含量的关系。方法 收集通过肾活检确诊的糖尿病肾Emricasan病患者(DN组9例)及其他类型肾病患者,包括局灶性肾小球硬化性肾病(FSGS组5例)、IgA肾病(IgA组12例)、微小病变型肾病(MNP组10例)的尿液及肾活检组织。ELISA以及免疫组化、免疫荧光等方法检测尿Smad1蛋白含量、肾活检组织Smad1蛋白的表达情况以及可受Smad1调Pollutant remediation节的胶原蛋白4(Col4)、α-平滑肌肌球蛋白(α-SMA)的表达情况。结果 DN组及其他3种肾病的患者均检测到尿中有Smad1蛋白的排泄,均高于健康人群(47例)(P<0.05)。4组肾病患者的肾活检组织不同区域(包括肾小球与肾小管区域)均有Smad1蛋白的表达,而DN组肾小管区域的Smad1蛋白的表达含量高于其他3组的水平(Decitabine作用P<0.05)。4组肾病患者肾活检组织中不同区域均有Col4、α-SMA蛋白与Smad1蛋白共同表达。结论 不同肾病肾组织的不同区域都有Smad1蛋白表达的上调,与肾损伤有关。
基于NF-κB/MLCK信号通路探讨调肝和脾方对IBS-D肠粘膜屏障的调控作用及相关机制
背景: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被归类为一种功能性疾病,尽管其并未显示明显的器质性改变,然而周期性的症状发作却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困扰,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因此,IBS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尽管目前现代医学尚未找到彻底的治愈方法来应对IBS-D,但针对这一病症,已有一系列E coli infections治疗方法被提出。针对症状较轻的患者,通常采用非药物治疗方法,此外,对于临床症状明显的患者,常根据其具体症状进行对症药物治疗。然而,目前的治疗方法往往只针对单一症状发挥作用,对于临床症状较为复杂的患者而言,往往需要联合应用多种药物制剂。这种多药联合治疗的疗效常常不稳定,且存在复发率较高等问题。与之相比,中医在治疗IBS-D方面拥有悠久的历史,中医药具有多靶点作用、疗效显著以及安全性高等优势,或可从中开发寻找IBS-D治疗的补充和替代药物。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中药复方调肝和脾方治疗IBS-D的临床疗效,应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对调肝和脾方治疗IBS-D的作用靶点和分子机制进行预测分析,并结合动物实验验证,探讨调肝和脾方对IBS-D结肠黏膜屏障功能作用的相关机制,评估中医药在治疗IBS-D方面的潜在疗效和可行性,探讨中医药在治疗IBS-D中的角色。通过本研究,旨在为IBS-D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选择,从而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方法:1.将我院60例肝郁脾虚型IBS-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西药匹维溴铵口服,观察组口服调肝和脾方,疗程均为4周,每2周就诊一次,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单项中医症候评分、总体症状评分、焦虑抑郁评分、粪便情况、炎症指标、肠粘膜屏障指标。2.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调肝和脾方治疗IBS-D的可能作用靶点和分子机制,获得调肝和脾方与IBS-D的交集靶点;构建“药物一靶点一疾病”蛋白互作网络,筛选出调肝和脾方治疗IBS-D的核心靶点,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3.将雄性SD大鼠50只分为5组,每组10只,包括:正常组(SHAM组)、模型组(MG组)、中药调肝和脾方低剂量组(L-TGHPF)、中药调肝和脾方中剂量组(M-TGHPF)和中药调肝和脾方高剂量组(H-TGHPF)。采用番泻叶煎煮液灌胃联合束缚应激法进行造模,观察大鼠粪便含水量、体重变化、腹壁撤离反射(AWR)评分,评价肠道功能及肠道敏感程度,同时评价验证模型。检测肠道屏障功能指标D-乳酸含量、炎症因子TNF-a、IL-6、紧密连接蛋白闭锁蛋白(Occludin)、闭合蛋白-1(Claudin-1)的表达以及NF-κ B/MLCK信号通路蛋白表达情况,电镜下观察、对比肠粘膜微结构情况,评价中药调肝和脾房对IBS-D的治疗效果及探索其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1、临床研究:本研究旨在评估中药复方调肝和脾方治疗IBS-D患者的临床效果。研究发现,中药治疗组与西药对照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情况方面均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①症状改善情况:治疗初期,中药治疗组在2周内显示出症状明显的改善,包括排便次数的减少、腹胀感的减轻以及食欲的增加(P<0.05)。经过4周的治疗,该组患者的排便次数、腹胀感和食欲状况相较治疗前和治疗初期进一步改善(P<0.05)。此外,治疗4周后,腹痛、脘腹痞满、倦怠乏力和急躁易怒等症状也显著改善(P<0.05),且相较于治疗初期,治疗4周后对腹痛、食欲不振以及急躁易怒的改善更为明显(P<0.05)。对照组在治疗4周后,腹痛、排便次数、腹胀、脘腹痞满和食欲不振等症状均较治疗前有所减轻(P<0.05),特别是腹痛、排便次数和腹胀症状相较治疗初期缓解更为显著(P<0.05)。与西药对照组相比,中药治疗组在治疗2周后对排便次数和腹胀的改善效果更为明显(P<0.05)。治疗4周后,中药治疗组在排便次数、腹胀、食欲不振和急躁易怒等症状的缓解方面显著优于西药对照组(P<0.05)。②情绪改善情况:中药治疗4周后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P<0.01),西药对照组在治疗4周后抑郁情绪也有所缓解,而中药治疗组在抑郁情绪改善方面相较于西药对照组表现出更为显著的优势(P<0.05)。③粪便性状情况:中药治疗不仅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表现出优势,还有效改善了粪便性状(P<0.05)。与之相比,西医治疗在改善粪便性状方面表现不明显,治疗前后粪便性状评分变化缺乏统计学意义(P>0.05)。④炎症水平变化:中药治疗在减轻炎症水平方面也表现出优势,治疗4周后IL-6、TNF-α和CRP水平明显下降(P<0.05),且与西药对照组相比,中药治疗组的炎症水平下降更为显著(P<0.05)。⑤肠粘膜屏障功能情况:治疗4周后,中药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的血清D-乳酸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说明两组均可保护肠道屏障,且差异不明显(P>0.05)。2、网络药理学研究:通过TCMSP数据库的靶点预测,获得了调肝和脾方的275个作用靶点。结合GeneCards和OMIM数据库的数据,获取了 IBS-D的3274个疾病靶点。通过交叉比对,获得了调肝和脾方可能的167个治疗IBS-D的靶点。将这167个靶点基因输入String数据库(https://string-db.org/)进行蛋白-蛋白相互作用预测,从中鉴定出了核心靶点,其中包括IL6、TNF、AKT1、TP53、STAT3、JUN、MAPK3、CASP3、EGFR、IL1B LY294002核磁等。此外,我们还进行了 GO和KEGG的富集分析,结果显示GO生物功能富集主要涉及蛋白结合等方面,而NF-κB信号通路被确认为其中的一个重要信号通路。3、实验研究:本实验旨在探究中药调肝和脾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大鼠模型的影响。①大鼠粪便含水量变化:造模前(T0)各组大鼠粪便含水量无明显差异(p>0.05)。造模后(T1),各组大鼠粪便含水量较对照组显著增NVP-TNKS656作用加(p<0.01)。治疗后(T2),中、低剂量调肝和脾方组大鼠粪便含水量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而高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此外,高剂量组的粪便含水量显著低于低剂量组(p<0.05),显示中药剂量与粪便含水量改善程度相关。②大鼠体重变化:在造模后(T1),模型组的体重增加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治疗结束后(T2),模型组大鼠体重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1),而高剂量中药组的体重明显高于Sham组(p<0.05),中、低剂量中药组与Sham组比较无显著差异。③肠道扩张敏感性(AWR)评分变化:模型前各组大鼠肠道扩张敏感性无显著差异(p>0.05)。模型后,模型组及不同剂量的中药组肠道扩张敏感性均显著增加(p<0.05)。治疗后,模型组及中、低剂量中药组肠道扩张敏感性仍显著增加(p<0.01),而高剂量中药组与模型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剂量中药治疗后,高剂量组对大鼠肠道扩张敏感性的改善作用更为显著(p<0.05)。④炎症水平变化:高剂量中药组在TNF-α、IL-6水平方面较低剂量中药组显著降低(p<0.01),而与模型组相比,高剂量中药组的TNF-α、IL-6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⑤肠道黏膜紧密连接蛋白表达变化:高剂量中药组的Occludin水平较低剂量、中剂量组明显升高(p<0.05),而Claudin-1蛋白在中药不同剂量治疗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另外,高剂量中药组的NF-κB/MLCK蛋白表达水平较低剂量、中剂量组明显降低(p<0.01)。⑥电镜观察结果:正常组大鼠结肠粘膜上皮形态正常,微绒毛排列整齐、紧密、清晰,长度一致,且未出现脱落现象;模型组大鼠肠粘膜微绒毛长短不一,排列无序且杂乱,局部出现断裂现象。与模型组大鼠相比,高剂量中药组的结肠微绒毛排列更为紧密,长度更一致,而低剂量、中剂量中药组次之。结论:1、中药调肝和脾方在治疗IBS-D患者中显示出潜在的临床优势,能够在改善临床症状、情绪状态、粪便性状、炎症水平及保护肠粘膜屏障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这为IBS-D的综合治疗提供了有益的参考。2、调肝和脾方在治疗IBS-D中的核心作用靶点涉及IL6、TNF等炎性因子,NF-κB信号通路被确认为其中的一个重要信号通路,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线索。3、中药调肝和脾方可改善IBS-D模型大鼠的病理状态,其作用可通过调节肠道敏感性、降低炎症水平、干预黏膜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和Claudin-1表达、保护肠粘膜屏障来实现,其机制可能与调肝和脾方调控NF-κB/MLCK信号通路有关,深入了解这一信号通路的作用机制将有助于开发更精确、针对性的治疗策略,从而更好地满足IBS-D患者的需求。
益气活血解毒法治疗急性虚证型脓毒症及对其免疫功能影响的临床观察
目的:通过观察益气活血解毒法生成的益气回春汤治疗脓毒症急性虚证型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诊治前后患者体内免疫功能变化,为临床脓毒症免疫功能紊乱者提供更有意义的中医方案。方法:将68例符合脓毒症免疫功能紊乱(急性虚证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脱落后试验组共32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45.91±14.06;对照组33例,男性18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50.24±12.17。对照组患者依据《国际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管理指南(2021)》进行西医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益气回春汤;两组疗程均为7天。观察治疗前后第3、7天乳酸(LAC)、中性粒细胞/白蛋白比值(NAR)、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SOFA、APACHEⅡ、中医证候评分变化,最后对疗效及安全性指标进行评价。结果:1.治疗后经组内比较,第3天两组患者PCT、CRPMedidas posturales、Lac、NAR、SOFA、APACHEⅡ、中医证候评分与治疗前比均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第7天两组患者PCT、CRP、Lac、NAR、SOFA、APACHEⅡ、中医证候评分与治疗前比均显著改善,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P<0.01)。与selleck合成第3天比,第7天两组患者PCT、CRP、Lac、NAR、SOFA、APACHEⅡ、中医证候评分变化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2.治疗后经组间比较,试验组第3天、第7天PFer-1 NMRCT、CRP、Lac、NAR、SOFA、APACHEⅡ、中医证候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3.试验组、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0.6%、78.8%,两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住ICU时间经组间比较,试验组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试验组中的益气回春汤安全性良好,未产生明显不良事件。结论:1.根据益气活血解毒法所研制的益气回春汤可以提高脓毒症(急性虚证型)免疫功能紊乱患者的临床疗效。2.益气回春汤可以降低脓毒症(急性虚证型)免疫功能紊乱患者的SOFA评分、APACHE-II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总体疗效优于单纯西医综合治理,明显改善预后。3.益气回春汤可以起到缩短脓毒症(急性虚证型)免疫功能紊乱患者ICU住院时间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