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IgG4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条带免疫印迹法(IBT)分别检测SLE患者外周血中IgG4及IgG4型自身抗体水平,并与健康体检者对照,分析IgG4与SLE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在此网站59例SLE患者中,有30例IgG4型自身抗体阳性,而健康体检者中则无。SLE患者血浆IgG4水平较健康体检者升高(P<0.05)。血浆IgG4水平升高组SLE患者间质性肺炎和胰腺受累(包括血immune recovery胰淀粉酶和脂肪酶升高)MLN4924 IC50的发生率均高于血浆IgG4水平正常组(P<0.05)。IgG4型自身抗体阳性的SLE患者雷诺现象、血液系统受累及间质性肺炎的发生率高于IgG4型自身抗体阴性患者(P<0.05)。结论:SLE患者血浆IgG4水平较健康体检者升高,血浆IgG4水平升高的SLE患者更易出现间质性肺炎及胰腺受累;SLE患者血清中存在IgG4型自身抗体,且IgG4型自身抗体阳性的SLE患者更易出现雷诺现象、血液系统受累及间质性肺炎。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厚朴酚治疗胆管癌的分子机制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筛选厚朴酚作用胆管癌的具体靶点,探讨厚朴酚治疗胆管癌的潜在机制。方法:基于TCMSP、Swiss Target Prediction、STITCH、GeneCards和DisGeNET数据库筛选出厚朴酚以及胆管癌的靶点基因,通过Venny 2.1.0平台分析得到两者的共同靶点。利用STCobimetinib浓度RING数据库探索厚Angioimmunoblastic T cell lymphoma朴酚以及胆管癌共同靶点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使用CytoScape3.9.1软件筛选Top10-Hub(核心)靶点。通过DAVID数据库对厚朴酚和胆管癌的共同靶点基因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使用Auto Dock Tools-1.5.6软件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可信性。结果:厚朴酚治疗胆管癌的交集靶点基因47个,核心靶点为AKT1、IL6、CASP3、CCND1、PTGS2、EGFR、ERBB2、MMP9、MMP2和KDR。GO生物过程富集分析中共得到230条结果,主要包括负调控凋亡过程、正向调节细胞增殖selleck激酶抑制剂和蛋白质自身磷酸化等。KEGG信号通路分析得到120条,主要涉及癌症信号通路、内分泌耐药和膀胱癌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核心靶点与厚朴酚的结合能均<-5.0 kcal/mol,表明整体结合情况良好。结论:厚朴酚可以通过调控PTGS2和MMP9等关键分子影响胆管癌细胞的凋亡和增殖等生物学过程,进而发挥治疗胆管癌的作用。
辛伐他汀对帕金森病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究辛伐他汀介导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AMPK/PGC-1α)通路对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SD大鼠建立帕金森病大鼠模型,建模成功后分为模型组、阳性药物组(1.67 mg·kg~(-1)多巴丝肼)、低剂量实验组(10 mg·kg~(-1)辛伐他汀)、高剂量实验组(20 mg·kg~(-1)辛伐他汀)、抑制药组(20 mg·kg~(-1)辛伐他汀+0.25 mg·kg~(-1)的AMPK抑制药BML-275),并选择10只正常大鼠作为对照组。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多巴胺(DA)、3,4二羟基苯乙酸(DOPAC)、高香草酸(HVA)、5羟基吲哚乙酸(5-HIAA)、5羟色胺(5-HT)水平,selleckchem Dorsomorphin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酪氨酸羟化酶(TH)、AMPK/PGC-1α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用免疫组化法检测TH表达水平,用试剂盒检测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结果 对照组、模型组、高剂量实验组、抑制药组DA分别为(495.63±34.30)、(207.53±24.10)、(429.39±44.89)和(285.55±20.79) pg·mL~(-1),DGW-572016半抑制浓度OPAC分别为(33.38±2.48)、(17.70±1.31)、(29.12±1.72)和(20.67±1.45)ng·mL~(-1),HVA分别为(58.75±6.25)、(25.27±2.00)、(46.16±2.83)和(30.58±1.91)ng·mL~(-1),5-HT分别为(5.62±0.45)、(2.37±0.13)、(4.42±0.26)和(3.23±0.29)ng·mL~(-1),5-HIAA分别为(11.11±1.08)、(3.88±0.30)、(7.99±0.63)和(6.04±0.51)ng·mL~(-1Gut microbiome),p-AMPK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0.98±0.06、0.35±0.04、0.80±0.05和0.21±0.02,PGC-1α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1.12±0.11、0.40±0.04、0.90±0.08和0.58±0.05。对照组上述指标与模型组比较、模型组上述指标与高剂量实验组、抑制药组比较,在统计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辛伐他汀可通过调节AMPK/PGC-1α通路改善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神经功能。
ACR在糖尿病肾病患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albumin/urine creatinine ratio, ACR)在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 DN)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5月—2022年5月鸡西鸡矿医院收治的55例DN患者作为DN组,另选同期2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type 2, T2DM)患者55例作为T2DM组。采集所有入选对象尿液标本,检测尿微量CD47-mediated endocytosis白蛋白(microalbuminuria, MALB)、尿肌酐(urinary creatinine, UCR)及MALB/UCR(ACR)。比较两组MALB、UCR及ACR水平,并绘制ROC曲线风险MALB、UCR及ACR诊断DN的临床价值。结果 DN组的MALB为(108.59±7.25)mg/L、UCR水平(2.72±0.27)g/d、ACR水www.selleck.cn/products/mcc950-sodium-salt平(39.92±3.54)mg/g,均高于T2D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绘制ROC曲线显示,MALB、UCR、ACR诊断DN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83、0.698、0.92LY2157299纯度6,ACR诊断价值最高。结论 ACR在DN诊断中具有较高价值,能够辅助临床及早明确诊断,以便于及时开展针对性治疗。
芪苓通络方联合醋酸泼尼松对肾病综合征患者水肿、中医证候积分、生化指标及炎性因子的影响
目的 探讨芪苓www.selleck.cn/products/3-methyladenine通络方辨证加减联合醋酸泼尼松片对肾病综合征患者水肿症状、中医证候积分、生化指标、炎性因子水平及临床总有效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1年12月丹东市中医院收治明确诊断为肾病综合征患者118例,依据患者就诊时间将其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59例,对入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对症基础治疗,对照组在基础治疗前提下加用醋酸泼尼松片足量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芪苓通络方辨证加减治疗,两组治疗周期均为4周,疗程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水肿情况、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情况、生化指标[24 h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Alb)、血肌酐(Scr)]、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8(IL-18)、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水平,同时对两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进行对比。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平均24 h总尿量均比治疗前明显增加,且观察组患者尿量比对照组增加更明显;两组患者体质量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观察组下降更明显;观察组患者水肿消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患者24 h尿蛋白定量、血清Scr值、TNF-α、IL-8、IL-18、TGF-Smoothened Agonist NMRβ水平及疲惫乏力、浮肿、畏寒肢冷、纳呆少食等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低于治heart-to-mediastinum ratio疗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Alb指标均显著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较对照组升高更明显。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提示上述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症治疗基础上,应用足量激素治疗肾病综合征是经典的治疗方案,疗效确切,但在此基础上联合芪苓通络方辨证加减中药汤剂,疗效更显著,不论是水肿情况、中医证候积分还是对患者肾功能及炎性因子水平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单纯激素治疗,因此建议临床治疗肾病综合征时,尤其是需足量激素治疗时,应优先考虑联合中药汤剂治疗。
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联合血管切除重建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荟萃分析
目的 用荟萃分析的方法评价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联合血管切除重建术除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围术期安全性和远期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avian immune respon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关于联合血管切除重建与不切除血管根治性切除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对照研究,检索时间限定为2010年1月1日至2021年3月1日。对纳入的文献数据采用RevMan 5.3进行分析,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 共纳入21篇文献(均为回顾性研究),共4 124例患者,血管切除重建组1283例,包括门静脉切除重建组718例、肝动脉切除重建组302例和联合切除重建组263例,未切除组2841例。血管切除重建组与未切除组在术后总体并发症(OR=1.16,95%CI:0.98~1.37,P=0.08)、术中失血量(MD=150.92,95%CI:-9.19~311.04,P=0.06)、术后死亡率(OR=1.37,95%CI:0.97~1.93,P=0.07)和术后复发率(OR=0.78,95%CI:0.37~1.64,P=0.52)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术后1、3和5年生存率(OR=0.68,95%CI:0.51~0.90,P<0.01;OR=0.62,95%CI:0.50~0.75,P<0.01;OR=0.54,95%CI:0.43~0.68,P<0.01)和R0切除率(OR=0.63,95%CI:0.52~0.76,P<0.01)方面,血管切除重建组均小于未切除组。门静脉和肝动脉切除重建组亚组的5年生存率(OR=0.51,95%CI:0.36~0.73,P<0.01;OR=0.55,95%CI:0.39~0.76,P<0.01)均小于未切除组;肝动脉切除重建亚组术后死亡率(OR=1.89,95%CI:1.04~3.42,P=0.04)大于未切除组。血管切除重建组肝功能衰竭发生率(OR=1.91,95%CI:1.09~3.36,selleckP=0.02)大于未切除组。结论 肝门部胆管MAPK抑制剂癌根治术联合血管切除重建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总体上来说是安全的,联合血管切除重建的术式可以改善局部进展期患者预后,延长患者生存期,有肝门血管侵犯的肝门部胆管癌不应是手术的禁忌证。
孕康口服液通过TGF-β/Smads信号通路调节产后肾虚小鼠的复旧作用分析
目的:探究孕康口服液对产后肾虚小鼠injury biomarkers的作用。方法:将妊娠后小鼠随机分为4组,即模型组、孕康低剂量组(6 mL·kg~(-1))、孕康中剂量组(9 mL·kg~(-1))、孕康高剂量组(12 mL·PF-02341066体内实验剂量kg~(-1)),睡眠剥夺与强迫游泳复合造模制备ABT-199分子式产后肾虚小鼠模型,造模同时灌胃给药,另设9只雌性ICR小鼠为正常组。检测小鼠动情周期、自主活动、背温、抓力、骨强度、舌苔色;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雌二醇(E_2)、孕酮(P)、促卵泡生长激素(FSH)和促黄体生成素(LH)水平;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卵巢、子宫组织形态学改变;免疫组化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卵巢和子宫转化生长因子(TGF)-β、Smad2/3蛋白表达。结果:模型组小鼠呈现动情周期延长,自主活动、背温、抓力、骨强度降低,小鼠舌薄白等症状。孕康口服液能缩短模型小鼠动情周期;提高自主活动、背温、抓力、骨强度;改善舌苔薄白;升高血清E_2、P水平,降低血清FSH、LH水平;降低卵巢卵泡闭锁率,促进子宫修复;降低卵巢及子宫组织TGF-β、Smad2/3蛋白表达。结论:孕康口服液对小鼠产后肾虚具有改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TGF-β/Smads信号通路有关。
探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寒热错杂型慢性胃炎患者的效果
目的CDK抑制剂 探究与分析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幽门螺杆菌(Hp)阳性寒热错杂型慢性胃炎患者的效果。方法 采取随机数表法对2021年11月—2022年11月聊城市中医医院收治的80例Hp阳性寒热错杂型慢性胃炎患者分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上增加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对比两组疗效及Hp根除率、中医证候积分、不良反应以及治疗后随访3个月的复发率。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临床总有效率、Hp根除率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中医证候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中医证Carotid intima media thickness候积分总分较低,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中医证候积分总分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随访1个月的复发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随访3个月与对照组治疗后随访3个月相比,复发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寒热错杂型慢性胃炎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根除Hp效率较高,且治疗期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有保证,治疗后随访EPZ-6438体外复发率较低。
TOM70表达异常参与阿尔茨海默病发病及相关机制的研究
研究背景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常见的以进行性认知和行为障碍为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目前AD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广为接受的假说认为,β淀粉样蛋白(amyloid-β,Aβ)的生成和清除失衡是神经元变性和痴呆发生的起始因素,异常水平的Aβ在大脑神经元之间形成具有神经毒性的斑块,导致神经元变性、死亡。线粒体功能障碍在AD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AD患者线粒体出现功能障碍,如线粒体生物合成降低,线粒体动力学异常、线粒体自噬功能障碍等。线粒体虽然有自己的DNA,但线粒体所需要的蛋白质大多由核基因编码,在细胞质核糖体中以线粒体靶向信号的前体蛋白形式合成,经线粒体转位酶(Translocase of the Outer Membrane,TOM)复合体识别并转运至线粒体发挥相应的生理功能。TOM70是TOM复合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TOM复合体的主要受体蛋白之一,具有识别前体蛋白的功能。TOM70不仅作为线粒体前体蛋白的识别受体参与线粒体,而且还是线粒体蛋白导入障碍反应(mitoCPR)的关键调控蛋白。最近研究发现,TOM70在ANSC 125973生产商D患者脑组织中出现表达改变。但TOM70参与AD发病及相关机制并不明确。研究目的1.明确TOM70在AD中表达改变是否具有特异性;2.明确TOM70调节异常是否与病理性Aβ有关;3.探究TOM70是否可作为潜在性的AD诊断生物标志物;4.探究TOM70在AD中调节异常对线粒体生物功能的影响。研究方法1.检测TOM70在AD中表达水平变化情况1.1人外周血样本取得确诊AD,路易体痴呆(Lewy bodies,DLB),和卒中后痴呆(post-stroke dementia,PSD)的患者及年龄和性别匹配的认知功能正常的对照组的外周血,采用RForensic pathologyT-qPCR测定外周血TOM70 mRNA表达改变。通过神经心理学量表,包括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inimum 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linical Dementia Rating,CDR)及内侧颞叶萎缩量表LEE011半抑制浓度(media temporal lobe atrophy scale,MTA),对入组人员进行疾病进展状况评估。对TOM70表达与性别、年龄及各种量表进行相关分析。1.2动物实验选取雄性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转染淀粉样前体蛋白和早老素1)作为AD动物模型,同性别月龄的C57BL/6J小鼠作为对照组,取得发病不同阶段(3、6、12月龄)的小鼠海马、皮层、小脑、骨骼肌、肝脏及外周血,测定TOM70 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1.3细胞实验选取加入外源性Aβ_(25-35)的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HT22细胞)作为AD细胞模型测定TOM70 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加入Aβ_(25-35)抑制剂,观察TOM70表达改变。2.研究TOM70表达异常对线粒体形态及功能的影响2.1体内实验选取7月龄C57及APP/PS1小鼠分为4组,分别为C57组小鼠、APP/PS1组小鼠、APP/PS1注射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AAV)空病毒组小鼠、APP/PS1注射AAV过表达TOM70组小鼠。小鼠立体定位后,双侧海马注射AAV空病毒或转染TOM70的AAV病毒,4周后进行后续实验。注射转染TOM70的AAV病毒可使小鼠海马组织过表达TOM70。使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小鼠记忆能力和空间学习。透射电镜检测小鼠神经元内线粒体形态;使用试剂盒检测海马组织中ATP含量、线粒体呼吸链功能;使用MitoSOX测定神经元线粒体活性氧水平,使用ELISA试剂盒测定小鼠海马Aβ_(1-40)和Aβ_(1-42)水平,硫磺素染色检测老年斑水平。2.2体外实验HT22细胞模型分为4组,分别为未干预组、Aβ_(25-35)干预组、Aβ_(25-35)干预并转染空载质粒组、Aβ_(25-35)干预并转染表达TOM70质粒组。转染TOM70质粒可使细胞过表达TOM70。使用ATP试剂盒检测细胞中ATP含量;使用MitoSOX检测细胞线粒体活性氧水平;使用TMRM检测线粒体膜电位水平;使用Seahorse线粒体压力测试检测线粒体呼吸功能。按照上述体内实验进行动物模型分组,实验结果1.TOM70在AD患者外周血中表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AD患者的TOM70 mRNA水平明显降低。然而,我们没有发现DLB组PSD组和匹配对照组之间有显著差异。受试者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显示,,在 AD 中,外周血中TOM70水平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显著提高,远远超过0.5。但DLB组和PSD组外周血中TOM70水平的AUC不显著。这说明外周血TOM70在AD患者中具有很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2.TOM70的降低与AD的进展相关。我们进一步分析了 TOM70水平在AD患者中的表达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研究发现,TOM70水平与性别无相关性。TOM70水平与年龄呈负相关。TOM70 mRNA水平与MTA评分、CDR评分呈负相关,与MMSE评分、MoCA评分呈正相关。MMSE和MoCA评分与AD进展呈负相关,CDR和MTA评分与AD进展呈正相关。我们的数据表明,外周血中TOM70表达的降低与AD的病情进展相关。3.TOM70在AD中表达降低有组织特异性,与AD受累部位重叠。我们在3、6和12月龄APP/PS1小鼠的外周血、大脑(包括海马、皮层和小脑)、肝脏和骨骼肌中检测了TOM70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在6月龄和12月龄时,APP/PS1小鼠海马和外周血TOM70水平显著降低,并与年龄相关。然而,APP/PS1小鼠皮层、小脑、骨骼肌、肝脏中的TOM70水平并未降低。4.过表达TOM70可挽救线粒体功能。体内实验发现,在APP/PS1小鼠中,线粒体结构损伤,出现了线粒体嵴缺失、破裂,线粒体肿胀,呈空泡状。过表达TOM70后,线粒体形态有所改善。与APP/PS1小鼠相比,过表达TOM70后,小鼠海马组织ATP含量增加,线粒体呼吸链功能有所改善,线粒体活性氧水平降低。但是,过表达TOM70无法减少APP/PS1小鼠海马组织Aβ_(1-40)及Aβ_(1-42)水平,无法降低老年斑沉积。体外实验发现,与Aβ干预的HT22细胞相比,质粒转染TOM70的HT22细胞活性氧水平降低,线粒体膜电位水平增高,线粒体呼吸功能有所改善。5.过表达TOM70可减轻AD小鼠的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受损症状。与C57小鼠相比,APP/PS1小鼠的潜伏期时间明显延长,过表达TOM70显著缩短了 APP/PS1小鼠的潜伏期。与C57小鼠相比,APP/PS1小鼠的穿越平台次数和在目的象限停留时间显著降低,过表达TOM70后,APP/PS1小鼠的穿越平台次数和目的象限停留时间增加。研究结论1.TOM70在AD中表达降低,且与AD受累部位重叠。2.TOM70表达降低与Aβ毒性密切相关。3.TOM70可作为潜在性的诊断AD,并判断疾病进展的生物标志物。4.AD中过表达TOM70可挽救线粒体功能。
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行腹横肌平面阻滞对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老年患者苏醒质量及术后恢复的影响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行腹横肌平面阻滞(TAP)对胆管癌手术患者苏醒质量及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9年5月至2022年5月行胆管癌根治术的患者60例Mining remediation,ASA分级Ⅱ或Ⅲ级,年龄65~89岁,BMINSC125066 molecular weight 18~25 kg/m~2,性别不限。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罗哌卡因组(C组)和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组(D组),每组30例。2组在麻醉诱导前在超声引导下行双侧TAP阻滞,C组给予0.375%罗哌卡因,每侧各20 ml; D组给予右美托咪定0.5μg/kg复合0.375%罗哌卡因,每侧各20 ml。术后连接镇痛泵(芬太尼0.02 mg/kg+纳布啡20 mg稀释至100 ml)作为补救镇痛。记录2组患者的拔管时间,术后2h的疼痛评Liraglutide浓度分(VAS评分),术后首次补救镇痛的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恢复流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并于术前24 h和术后24 h对患者进行40项恢复质量(QoR-40)评分。结果 与C组比较,D组的拔管时间明显缩,术后2 h的VAS评分降低,术后首次补救镇痛时间延长,术后排气时间、恢复流食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术后24 h的QoR-40评分高于C组(P<0.05)。2组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行腹横肌平面阻滞可有效提高老年胆管癌根治术患者术后的苏醒质量,加快术后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