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究丹参酮Hepatic encephalopathyIIA(Tan IIA)减轻七氟醚(Sev)诱导的大鼠神经元细胞毒性的机制及其对AKT/FOXO3a通路产生的影响。方法将大鼠神经元细胞HT22分为对照组、Sev组、TanIIA干预组与Sev+Tan IIA+LY29400DS-3201抑制剂2组。CCK-8实验筛选最佳TanIIA浓度;CCK-8检测各组细胞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试剂盒检测各组细胞MDA、SOD及GSH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HO-1、 NQO1、AKT、p-AKT、FOXO3a及p-FOXO3a的蛋白表达。结果Tan IIA的最佳处理浓度为3μg/ml。Sev能够导致细胞毒性,诱导细胞凋亡,导致氧化应激;Tan IIA对Sev诱导的细胞毒性、凋亡以RAD001分子式及氧化应激具有保护作用,而抑制AKT则抵消了Tan IIA对Sev诱导的细胞毒性保护作用,抵消了Tan IIA对Sev诱导的细胞凋亡和氧化应激的抑制作用。此外,Tan IIA激活了AKT/FOXO3a通路。结论丹参酮IIA通过激活AKT/FOXO3a通路减轻七氟醚诱导的大鼠神经元细胞毒性。
前列地尔联合缬沙坦对糖尿病肾病患者氧化应激水平、尿钠排泄及血管内皮活性的影响
目的 探讨前列地尔联合缬沙坦对糖尿病肾病(DN)患者氧化应激水平、尿钠排泄及血管内皮活性的影响。方法选取武汉市第一医院门诊与病房2021年11月—2022年10月期PLX-4720试剂间收治的DN患者98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49例)和试验组(49例)。对照组给予缬沙坦治疗,试验组给予前列地尔联合缬沙坦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氧化应激指标水平[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比较治疗前后两组肾功能情况[肌酐(Scr)、尿素氮(BUN)、24 h尿微量白蛋白定量(MALB)];比较两组治疗前后24 h尿钠及血浆肾素、醛固酮水平情况;比较治疗前后两组血管内皮活性情况[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AOPP、MDA降低,SOD水平上升,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肌酐Scr、BUN、MALB水bone marrow biopsy平降低,试验组更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24 h尿钠升高,肾素、醛固酮水平降低,且试验组更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VEGF、ET-1水平下降,NO水平升高,且试验组更明显(P<0.05),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前列地尔联合缬沙坦治疗DN的疗效满意,可有效降低患者selleck Tofacitinib氧化应激水平,提高其尿钠排泄,改善内皮功能,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系统免疫炎症指数、C反应蛋白/清蛋白比值评估糖尿病足溃疡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价值
目的 探讨外周血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II)、C反应蛋白/清蛋白比值(CRP/ALB)与糖尿病足溃疡(DFU)患者病Dinaciclib化学结构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某医院2020年6月—2021年12月收治157例DFNovel inflammatory biomarkersU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6个月随访结果分为预后良好组(n=108)和预后不良组(n=49),分析SII和CRP/ALB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以及对DFU患者预后的预测作用,并分析DFU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 DFU患者SII和CRP/ALB随Wagner分级增加及感染程度和缺血程度的加重而逐渐升高(均P<0.05);SII、CRP/ALB与白细胞数、C反应蛋白、肾小球滤过率、糖化血红蛋白呈正相关,与清蛋白、踝肱指数呈负相关(均P<0.05)。SII、CRP/ALB预测DFU患者不良预后最佳界值分别为427.5、3.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7(95%CI:0.715~0.879)、0.869(95%CI:0.809~0.930),均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C反应蛋白、清蛋Dorsomorphin作用白、肾小球滤过率、踝肱指数、糖化血红蛋白、SII、CRP/ALB是DFU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 SII和CRP/ALB与DFU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相关,是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可以用于评估DFU患者的预后。
面向显微高光谱病理图像的自监督学习及分割方法研究
组织病理学分析方法是肝胆疾病诊断的金标准,但病理医生由于疲劳、经验差异的因素,会造成诊断误差。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结合医学病理图像的智能诊断技术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医生压力。高光谱图像相比于彩色图像,包含了更丰富的光谱信息,高光谱成像技术与深度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在医学领域展现出了巨大潜力。然而显微高光谱病理图像分析任务中存在一些难题。首先,由于病例少,高光谱病理图像数据集的数据量小,而且标注病理图像十分耗费精力,FG-4592化学结构存在标签获取困难的问题。其次,高光谱图像中密集且连续的光谱波段会导致信息冗余高,影响任务表现。最后,由于标注难度大、精力有限的问题,部分高光谱病理图像数据集的标签存在质量低、精细度不selleckchem足的现象。针对显微高光谱病理图像标签获取困难的问题,自监督学习可以通过大量无标签数据进行无监督预训练,再配合使用少量有标签数据微调后能够取得优异表现。但由于数据量小,高光谱病理图像并不适合直接应用自监督学习。所以本文提出了基于Vision Transformer(Vi T)的彩色图像到高光谱图像(RGB2HSI)权重膨胀算法,通过该算法,大规模彩色图像数据集的预训练模型可以直接迁移至针对高光谱图像设计的Vi T模型中,通过自监督域自适应以及微调后,模型在显微高光谱图像分割任务上的表现得到大幅提升。针对高光谱图像信息冗余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分组残差编码技术,以视频残差编码为参考,对高光谱图像分组、重新编码,去除重复波段信息。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基于分组残差编码的图像块映射层的高光谱病理图像分割网络(mutagenetic toxicityGrouped Residual Encoded Patch-embedding Layer,GREPe L),重新设计了Vi T的图像块映射层,使其能够去除高光谱图像的冗余信息,高效地提取空间-光谱信息,与此同时本文还将网络与提出的基于Vi T的RGB2HSI权重膨胀算法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在显微高光谱图像分割任务上的表现。本文利用显微高光谱成像系统采集了肝癌病理数据,对采集图像进行了预处理,在病理学家的指导下为采集到的数据提供了逐像素标注并制作了显微高光谱肝癌病理分割数据集。本文将提出的方法在采集的显微高光谱肝癌病理分割数据集以及显微高光谱胆管癌病理公开数据集上验证方法的有效性。由于部分高光谱病理图像数据集的标签存在质量低、标签噪声大的现象,本文在病理学家的指导下重新精细标注了高光谱胆管癌病理数据集的部分数据,并将提出的方法结合半监督学习,利用少量高质量标签代替大量低质量标签,减少标注时的工作量,提高标注效率,并且使网络在分割任务上的表现更好。本文提出的基于Vi T的RGB2HSI权重膨胀算法和设计的基于GREPe L的高光谱病理图像分割网络在显微高光谱肝癌病理图像分割任务中取得了78%的m Io U、86.94%的m Dice、91.25%的准确率和73.91%的Kappa。结合半监督学习后,在重新精细标注后的显微高光谱胆管癌病理数据集分割任务中取得了79.68%的m Io U、88.19%的m Dice、92.85%的准确率和76.4%的Kappa。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方法在可以有效地对癌变区域和正常区域进行区分,提高高光谱肝胆病理图像辅助诊断的效率和准确性,该方法未来具有实际应用前景。
吗替麦考酚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效果研究
目的 探讨吗替麦考酚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效果,为制订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2年6月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收治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并以Ferrostatin-1研究购买电脑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泼尼松联合环磷酰胺治疗,观察组实施泼尼松联合吗替麦考酚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前后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评分(SLEDAI)。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50%,高于对照组的8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13,P<0.05)。观察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0%,低于对照组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00,P<0.05)。治疗前,两组SLEDA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next steps in adoptive immunotherapy0.05);治疗后,观察MLN8237体内组SLEDAI评分为(5.82±0.78)分,低于对照组的(7.41±1.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44,P<0.05)。结论 吗替麦考酚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效果良好,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IgA肾病常见中医证型与血清IL-17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1.研究IgA肾病三种常见中医证型的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2.研究IgA肾病三种中医证型与血清IL-17水平之间的关系,探讨IgA肾病早期的炎症指标,及进一步探索通过中医辨证中医药施治抑制炎症因子,为治疗IgA肾病以及延缓IgA肾病患者肾功能进展提供理论基础。【方法】1.收集2020.06-2022.12期间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IgA肾病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同时运用中医辨证积分对其进行中医证型辨证分型,分析常见的三种中医证型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2.在常见的三DS-3201核磁种中医证型的IgA肾病患者中,随机抽取150例为实验组,对照组为50例健康体检者,分别抽取空腹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IgA肾病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血清IL-17的水平,比较IgA肾病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血清IL-17水平的差异;分析IgA肾病患者血清IL-17水平与三种常见中医证型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前期共纳入405例IgA肾病患者,男性为198例,女性207例(男女比例为0.95:1),民族以汉族为主,占75.6%(306/405),而云南具有多民族聚居的特点,IgA肾病患者少数民族中占比24.4%(99/405),其中彝族占比10.3%(41/405);中医辨证分型排名前三的为外感风热证、气阴两虚及肺脾两虚证。在405例IgA肾病患者中外感风热患者的比例最大,占29.6%(120/405),另外两个证型的比例分别28.4%(115/405)和24.6%(100/405);气阴两虚证患者平均年龄为(43.41±11.92)岁,显著高于肺脾气虚证患者和外感风热证患者。在常见的三种中医证型中随机抽取150例患者,IgA肾病患者组的血清IL-17水平(20.93±8.99)pg/ml显著高于健康体检者(17.53±Immunohistochemistry7.78)pg/ml(P<0.05),同时表明患者IL-17的水平与血肌酐及e GRF值及尿素氮值呈正相关(P<0.05),单因素方差分析各中医证型及健康对组血清IL-17的水平,发现气阴两虚证患者的血清IL-17水平为(25.64±11.40)pg/ml,高于肺脾气虚证(18.83±4.14)pg/ml与外感风热证(18.31±8.04)pg/ml的患者,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肺脾气虚证和气阴两虚证患者年龄显著高于外感风热证患者,肺脾气虚证和气阴两虚证患者血肌酐值高于外感风热及健康对照组,气阴两虚证患者尿素氮水平、IL-17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三组。【结论】1.IgA肾病患者中最常见的中医证型为:外感风热证、肺脾气虚证及气阴两虚证。外感风热证患者平均年龄最低,而气阴两虚证患者年龄最大。2.IgA肾病患者中血清IL-17的水平明显增高,且与三种IgA肾病常见的中医辨证分型之间存在着一定相关性,气阴两虚证患者的血清IL-17水平、血尿素氮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两个证型,作为促炎细胞因子,血清IL-17参与了IgA肾病的发病,且IL-17水平与中医证型存在着相关性,对中医辨证中医药施治抑制炎症因子,为延缓IgA肾病患者肾功能进展提ABT-263说明书供了客观基础。
异三聚体G蛋白与足细胞损伤
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GPCRs)是人体内最大的膜蛋白受体超家族Enzyme Inhibitors,共有超过800种亚型,目前约有35%经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的药物靶向GPCRs治疗多种疾病,如心力衰竭(βselleck肾上腺素受体)、消化性溃疡(组胺受体)、前列腺癌(促性腺激素受体)、高血压(肾上腺素能和血管紧张素受体)、疼痛(阿片受体)和支气管哮喘(β2肾上腺素受体)等。虽然GPCRs数量巨大,但其下游的信号蛋白却是有限的,异三聚体G蛋白(heterotrimeric G proteins,GPs)是传导GPCRsSB203580化学结构信号的关键蛋白,通过与GPCRs偶联将细胞外刺激转化为细胞内反应并通过下游级联启动多种信号转导事件。足细胞是肾小球滤过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损伤是蛋白尿形成和肾小球进行性硬化的核心事件。本文就GPs的调控、信号转导及其在足细胞损伤中的作用等方面作一综述,以期为科研和临床研治该病提供理论依据。
基于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分析中医药干预胃癌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用药规律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分析中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gsk-2894631a.html医药干预胃癌术后胃肠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gastrointestinal dysfunction,POGD)的用药规律。方法 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集筛选相关文献,进行规范化处理。采用Excel 2019对用药、性味归经进行频次统计,采用IBM Modeler 18.0软件对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6.0软件对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构建药物-有效成分-靶点网络及药物与疾病关键靶点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并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富集分析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ve-822.htmlnomes,Kbiosafety guidelines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共纳入处方61首,涉及中药118味。使用频次前四味为白术、甘草、陈皮、茯苓;四气分布以温为主,兼以平、寒,五味分布以甘为主,兼以苦、辛;归经频次分布以脾为主,肺、胃次之。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强关联药组合有13对,如“白术-茯苓”“白术-陈皮”等。高频药物可聚为3类。共筛选出白术-茯苓潜在活性成分26个,靶点362个,药物与疾病交集关键靶点137个,将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 γ,PPARG)、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2(prostaglandin endoperoxide synthase 2,PTGS2)等作为关键靶点,磷酸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hosphoinositide 3-kinaseprotein kinase B,PI3K-AKT)、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等信号通路是核心药物组合治疗POGD的潜在信号通路。结论 中医药治疗胃癌POGD以温补为主,从脾肺论,重视气机调畅,标本兼顾,其中白术-茯苓可能是治疗胃癌POGD的核心药物组合。
基于TXNIP/NLRP3信号通路研究根皮素对糖尿病肾病小鼠肾脏自噬和纤维化的影响
目的:基于硫氧还蛋白相互作用蛋白/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TXNIP/NLRP3)信号通路研究根皮素对糖尿病肾病(DN)小鼠肾脏自噬和纤维化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方法:采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30 mg/CX-5461抑制剂kg建立DN小鼠模型。随机将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吡格列酮10 mg/kg组、根皮素200、400 mg/kg组,每组10只。小鼠连续灌胃根皮素10 w后,测定各组小鼠肾脏肥大指数,采用HE染色、PAS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小鼠肾脏病理形态学变化和肾纤维化改变程度,检测小鼠血糖、体质量、饮水量、尿量、尿β2微球蛋白(β2-MG)含量,取血清测定尿素氮(BUN)、肌酐(Scr)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IL-1)、IL-18、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含量;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肾组织盘状结构域受体1(DDR1)、TXNIACS-10759半抑制浓度IP、NLRP3、IL-1β、自噬效应蛋白Beclin-1、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Ⅱ(LC3-Ⅱ)蛋白表达,并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肾脏TGF-β1、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Beclin-1、LC3-Ⅱ/LC3-Ⅰ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小鼠血糖、血清BUN、Scr、IL-1、IL-18、TGF-β1、尿β2-MG含量显著升高,肾脏肥大指数显著增加(P<0.01);肾脏DDR1、TXNIP、NLRP3、IL-1β、TGF-β1、α-SMA蛋白表达显著上调(P<0.01),Beclin-1显著上调、LC3-Ⅱ/LC3-Ⅰ比值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根皮素200、400 mg/kg组和吡格列酮10 mg/kg组小鼠血糖、血清BUN、Scr、IL-1、IL-18、TGF-β1、尿β2-MG含量显著降低,肾脏肥大指数显著降低(P<0.01);肾脏DDR1、Tbiopsy naïveXNIP、NLRP3、IL-1β、TGF-β1、α-SMA蛋白表达显著下调(P<0.01),Beclin-1蛋白表达上调、LC3-Ⅱ/LC3-Ⅰ比值显著升高(P<0.01),肾脏病理形态和纤维化明显改善。结论:根皮素能提高肾脏自噬水平并抑制肾纤维化,其机制可能与调控TXNIP-NLRP3信号通路减轻炎症反应有关。
光电协同技术治疗痤疮后萎缩性瘢痕及红斑的疗效研究
目的:评估光电协同技术治疗痤疮后萎缩性瘢痕及红斑的疗效并对比长短脉宽模式治疗痤疮后红斑的疗效差异、观察术后不良反应、随访患者自我改善程度及满意度评分,为痤疮后遗皮损患者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研究对象为26例2022年1月-2023年1月至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痤疮后红斑合并或者不合并萎缩性瘢痕的患者。以问卷形式调查患者人口统计学资料(姓名、性别、年龄、职业、民族)、临床资料(痤疮初发时间、痤疮病程、既往治疗情况、痤疮后萎缩性瘢痕及红斑病程)、心理健康状况(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入组患者均采用光电协同技术治疗,左侧面部采用长脉宽模式,右侧面部采用短脉宽模式,其余参数两侧一致,射频能量为18-20J/cm~2,光能为16-18 J/cm~2,脉冲重复频率为1Hz,光斑大小为12×25mm,治疗头冷却温度为7.5℃。共治疗2次,间隔1月。治疗前及治疗后1月均进行面部VISIA拍照,记录LY294002VISIA红色区、棕色斑、皱纹、纹理、毛孔、表面斑点、紫外线色斑、紫质分值,评估痤疮瘢痕ECCA权重评分、痤疮后红斑计数、四分红斑严重程度,随访治疗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第2次治疗后1月请患者对疗效及满意度进行评估。数据收集处理及分析使用SPSS 26.0。结果:1.26例患者中女性20例,男性6例,男女性别比例为0.3:1。年龄最大的患者37岁,最小的16岁,平均年龄25.08(±5.578)岁。2.26例患者中痤疮初发时间在15岁至19岁最多,平均初发年龄1CH-223191核磁8.04(±4.911)岁。平均痤疮病程7.00(±5.337)年,5例患者(19.23%)在痤疮期间规律治疗,21(80.77%)例未规律治疗。26例患者中有萎缩性瘢痕的患者有22例,占84.2%,平均痤疮瘢痕形成时间5.77(±2.959)月。26例患者平均痤疮后红斑持续时间4.23(±2.717)月。3.26例患者SAS焦虑评分平均39.50(±1.767)分,有3例患者轻度焦虑,其余患者没有焦虑表现。PHQ-9抑郁症评分平均分2.92(±3.149)分,18例患者无抑郁,6例轻度抑郁,2例中度抑郁,没有重度抑郁患者。4.治疗后两侧冰锥型和箱车型痤疮瘢痕ECCA评分较治疗前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侧碾压型瘢痕ECCA评分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侧碾压型瘢痕ECCA下降指数SSR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左右两侧四分红斑严重程度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及治疗后左右两侧四分红斑严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侧四分红斑严重程度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左右两侧红斑计数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侧红斑疗效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侧VISIA红色区、棕色斑、纹理、毛孔、表面斑点、紫质分值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左右两侧红色区分值下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侧VISIA皱纹、紫外线色斑分值也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中VAS疼痛评分平均2.04(±1.280)分。5例genetic breeding患者治疗结束后仍感疼痛,平均持续2.80(±2.683)小时,21例患者治疗结束后疼痛即消失,仅有灼热感。14例患者治疗后出现一过性红斑,平均持续22.11(±25.169)小时。4例患者治疗后出现干燥脱屑。6.患者自我评估中,22例痤疮后萎缩性瘢痕患者的瘢痕平均改善36.43%,26例患者痤疮后红斑平均改善56.15%,毛孔平均改善25.38%,皱纹平均改善16.92%,肤质平均改善43.46%,肤色平均改善41.92%。对于整体改善效果,总满意度100%。结论:1.痤疮后遗皮损可致部分患者出现轻中度焦虑、抑郁表现。2.光电协同技术可有效治疗痤疮后萎缩性瘢痕及红斑,对炎症后色素沉着过度、皮肤纹理、毛孔、整体肤色、肤质也有改善作用,主要不良反应为治疗时的轻度疼痛及治疗后的短暂红斑。3.采用光电协同技术长脉宽、短脉宽模式治疗痤疮后红斑,其疗效无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