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究相较于其余5种榕属植物,朱红毛斑蛾偏好小叶榕及垂叶榕的原因。本文通过测量比较7种常用的园林绿化榕属植物营养物质、次生代谢物质以及物理性状,采用室内selleck产品饲养观察与调查统计的方法评估朱红selleck Belumosudil毛斑蛾在小叶榕和垂叶榕上的发育历期和种群生命表参数。结果发现,与黄葛树、无花果、对叶榕、高山榕和印度榕相比,小叶榕和垂叶榕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分别为98.47μg/g与6medial ulnar collateral ligament5.21μg/g;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为4.18mg/g与0.95 mg/g;含水量分别为0.84%与0.95%;叶片厚度分别为3.59mm与2.65mm;硬度分别为3.91mN与3.49mN;朱红毛斑蛾仅在小叶榕和垂叶榕上能完成生活史;与垂叶榕相比,取食小叶榕后的幼虫、蛹和成虫的生长发育历期更短,分别为50.25 d、11.48 d和4.28 d,种群存活率和繁殖率更高,且自然死亡排除控制指数为1.68,低于垂叶榕。说明小叶榕和垂叶榕叶片含有较高的营养物质、较低含量的次生代谢物质、较小的叶片硬度,导致朱红毛斑蛾偏好小叶榕和垂叶榕,并能完成生活史。提示在基于榕树植物的园林绿化造景过程中,应注意树种的搭配,降低朱红毛斑蛾对城市园林景观和生态效益的影响。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究芪芝口服液提高家禽免疫功能的作用机制
试验旨在探究芪芝口服液提高家禽免疫功能的作用机制。采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收集该复方中黄芪和灵芝2味药材的活性成分及其作用靶点,并与OMIM、TTD和GeneCards数据库收集免疫的靶点进行交集,获得芪芝口服液作用于家禽免疫的潜在靶点。运用Cytoscape 3.9.1软件构建中药-成Erastin小鼠分-靶点-通路-疾病网络图和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并对靶点进行GO富集和KEGG通路分析。使用分子对接技术进行活性成分和核心靶点的分子对接验证。结果显示,芪芝口服液30个成分对应66个靶点,家禽免疫329个靶点,其中交集靶点17个,PPI核心靶点包括核因子κB抑制因Excisional biopsy子α (NFKBIA)、白细胞介素-6 (IL-6)和干扰素-γ (IFNG)等。GO功能富集共有38条结果,包括33个生物过程条目、4个分子功能条目和1个细胞成分条目;KEGG通路分析显示RAD001体内实验剂量交集基因主要富集于C型凝集素受体信号通路、FoxO信号通路和Toll样受体等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关键成分与核心蛋白靶点有较好的结合活性,证明了网络药理学预测结果的可靠性。研究表明,芪芝口服液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提升家禽的免疫功能。
ASL技术联合DWI在脑肿瘤术后检查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ASL)技术联合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脑肿瘤术后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至2023年2月在佛山复星禅诚医院进行术后检查的58例脑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随访或二次手术病理结果分为肿瘤复发组34例和胶质增生组24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磁共振扫描和ASL、DWI检查,对肿瘤灌注最显著区域及对侧正常脑实质的脑血流量(CBF)进行测量,计算相对CBF (rCBF),并对肿瘤实质强化边缘外1 cm内水肿区域的平均表观扩散系数(ADC)进行测量。比较两组患者的rCBF、ADC,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Tezacaftor化学结构ROC)分析rCBF、瘤周1 cm内ADC及两者联合对胶质增生及脑肿瘤复发的诊断效能。结果脑肿瘤复发组患者的rCBF水平为3.59±0.46,明显高于胶质增生组的0.93±0.25,瘤周1 cm内ADC为(1.30±0.25)×10~(-3)mm~2/s,明显低于胶质增生组的(1.53±0.18)×10~(-3)mm~2/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ROC分析结果显示,rCBF联合瘤周1 cm内ADC诊断胶质增生及脑肿瘤复发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分别为96.80%、92.45%,明显高于rCBF、瘤周1Bafilomycin A1纯度 Bio finishingcm内ADC单独诊断的84.44%、87.52%与89.83%、78.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SL技术联合DWI应用于脑肿瘤术后检查中可准确评估肿瘤复发与胶质增生,且不需要注射对比剂,安全无创,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筛板参数与RNFL厚度及视野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在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CPACG)患者中,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CT)和Humphrey视野计测量患者筛板参数、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pRNFL)厚度以及视野损害情况,比较这些参数在不同视野损X-liked 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害程度的CPACG患者中差异。通过与健康人对比,进一步分析筛板参数与pRNFL厚度和视野之间的相关性,评估筛板参数作为一种结构性指标在青光眼中的诊断能力。方法:本研究选取2021年11月至2022年8月于我院确诊的40例(60只眼)CPACG患者为实验组,15例(20只眼)正常人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接受裂隙灯显微镜、前置镜、房角镜、最佳矫正视力(BACV)、眼压、频域OCT和视野检查。在OCT获取的图像上以Bruch膜巩膜管开口(BMO)为参考平面量取筛板深度(LCD)和筛板厚度(LCT),经过OCT自带软件处理后得出pRNFL厚度。在Humphrey视野计中选取模式标准偏差(PSD)和平均缺损(MD)测量指标。采用Hodapp-Parrish-Anderson分期标准,依据视野损害程度的MD值(<-6d B,-6 d B≤MD值≤-12d B,>-12d B),将实验组所有患者分成三组,早期、中期和晚期组。利用统计学处理和分析所有数据。结果:1.实验组与正常组筛板参数比较:实验组各组与对照组相比,LCD加深,LCT变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青光眼视野损害的进展,LCD和LCT的这种变化逐渐加重。2.筛板参数与pPNFL厚度及视野损害之间的关更多系:筛板参数(LCD和LCT)与pRNFL值和视野MD值均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r>0.6,P<0.05)。其中,LCD与视野MD值的相关性最强(r=-0.78,P均<0.05)。在筛板所有参数中,LCD与pRNFL值和视野MD值的相关性(r=-0.76和-0.78,P均<0.05)均高于LCT(r=0.66和0.71,P均<0.05)。3.筛板参数对青光眼的诊断能力:使用EDI-OCT测量出的筛板参数对青光眼均有较好的诊断能力,其中LCT的诊断能力比LCD稍高。LCD和LCT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8和0.9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早期CPACG患者的LCD加深、LCT变薄,随着青光眼视野损害的进展,中期与晚期患者筛板结构参数随之变化,筛板参数作为结构性指标可以对青光眼患者的早期诊断和病情跟踪提供依据。2.GSK126抑制剂OCT测量的筛板参数与pRNFL值与视野MD值有显著的相关性,LCD和LCT可作为评价青光眼病情的良好指标。3.OCT测量的筛板参数在区分CPACG患者与健康人时具有良好的诊断能力。OCT作为普遍使用的测量仪器,可以为临床青光眼的诊疗中提供新的测量指标。
缓控释复合纳米粒在甲状腺未分化癌中的抗耐药增效治疗的实验研究
甲状腺未分化癌(ATC)是一种少见的预后极差的恶性肿瘤,通常选择手术、放射治疗、化疗等策略来控制疾病的发展,但手术与放疗常常扩大治疗范围,导致肿瘤周围组织器官受损。化疗虽然有一定效果,但一直陷入多重耐药(MDR)的困境。为了解决多药耐药问题,以及提高治疗效率,解决诊疗一体化应用的问题,我们开发了一种基于聚酰胺-胺树枝状分子-G4(PAMAM-G4)和低功率聚焦超声(LIFU)的时空缓控释纳米颗粒(PAMAM-DOX@Lip-PIP-IR),并通过阿霉素(DOX)和胡椒碱(Piperine,PIP)的联合协同杀伤作用治疗甲状腺未分化癌。该纳米粒通过线粒体靶向分子IR780到达肿瘤区域,实现纳米粒在目标区域的积聚,同时通过LIFU激发释药,缓释分子PAMAM将携带的DOX逐渐在目标区域释放并持续进行缓释,胡椒碱对抗MDR来抑制药物外排,使得目标区域的药物浓度能够持续达到一个治疗浓度,从而达到联合的增效药物治疗ATC的效果。而IR780本身具有荧光成像与光声成像的功能,也为肿瘤治疗的―可视化‖提供了一个发展方向。目的:制备具有线粒体靶向功能的缓控释纳米粒PAMAM-DOX@L-PIP-IR,验证其结构组成,检测其理化性质,评价其体外释药性能,评价其光声成像及荧光成像的能力,评估纳米粒在细胞及体内分布情况及靶向性,释药能力及体内外的联合增效治疗效果。方法:首先运用薄膜水化-声振法制备PAMAM-DOX@L-PIP-IR纳米粒,以PAMAM-DOX为核,包载IR及PIP的脂质膜为壳,通过声振Cartagena Protocol on Biosafety仪合成目标纳米粒,并检测纳米粒的形态及粒径、电位、稳定性,检测并计算纳米粒中药物DOX、PIP和IR780的包封率及载药率。体外研究PAMAM-DOX@L-PIP-IR纳米粒适合治疗的浓度、治疗周期以及DOX的释药曲线,低功率聚焦超声的释药条件,研究纳米粒的线粒体靶向性。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靶向组与非靶向组纳米粒在细胞内的吞噬、靶向情况;利用CCK-8评估缓控释纳米粒对C643细胞的安全性及纳米粒在低功率聚焦超声辐照下释药对细胞的杀伤作用及增效治疗效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还用于观察活死细胞染色来评价纳米粒对C643细胞的增效治疗作用,流式细胞术也进一步进行该项验证。显像方面,利用小动物活体荧光成像追踪纳米粒在体内的分布与循环路径,再一次验证纳米粒对于肿瘤的靶向作用。而光声成像则在体内外研究了光声信号与纳米粒浓度的相关性及体内肿瘤内信号的可持续性。在体内方面,通过取注射纳米粒后不同天数的小鼠的血液和内脏评价纳米粒的生物安全性。观察并测量应用不同条件治疗的荷瘤鼠的肿瘤体积与治疗时间与次数的之间的变化及对应关系,来评估纳米粒对于ATC移植瘤的增效治疗效果。结果:成功的制备了PAMAM-DOX@L-PIP-IR纳米粒,该纳米粒具有典型的核壳结构,呈球形,分布均匀。细胞活性实验说明了PAMAM-DOX@L-PIP-IR纳米粒在治疗浓度下有较好的生物安全性,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到了纳米粒具有明显的线粒体靶向性。该纳米粒在低功率聚焦超声辐照下有明显的药物释放。PAMAM-DOX@L-PIP-IR纳米粒联合LIFU可以引起细胞的明显凋亡并相较于单药治疗组效果更佳,说明其确实起到了联合增效治疗的作用。体内的光声成像与荧光成像显示了纳米粒具有良好的肿瘤靶向性,能够在肿瘤区域有效积累,有利于体内治疗。体内治疗实验显示,PAMAM-DOX@L-PIP-IR纳米粒联合LIFU组可以引起细胞明显凋亡增加,细胞增殖减少,并相较于其他组治疗效果明显。另外,血常规、血生化及主要脏器H&E染色显示注射了PAMAM-DOX@L-PIP-IR纳米粒组的小鼠的相应指标与对照组没有明显的区别,说明了纳米粒具有生物安全性。结论:本研究成功的制备了缓控释纳米粒PAMAM-DOX@L-PIP-IR,该纳米粒具有明显的线粒体靶向性和生物安全性。针对甲状腺未分化癌的恶性程度高、耐药性强、复发率高等特点,该纳米粒利用树枝大分子聚酰胺-胺PAMAM载化疗药物阿霉素DOX作为缓释分子,用脂质作为外壳包载中成药提取物具有抗耐Bucladesine体内实验剂量药作用的胡椒碱PIP及具有线粒体靶向作用的碘化物IR780,具有抗耐药及缓释功能,解决了ATC对于化疗药物的耐药问题并达到长效治疗的效果。另外,纳米粒联合低功率聚焦超声(LIFU),使药物在肿瘤内部定点释放,达到了定点释药增效治疗的效果。同时该纳米粒还可以通过光声及荧光成像监测治疗过程,实现“可视化”治疗。综上,PAMAM-DOGefitinib价格X@L-PIP-IR纳米粒在LIFU协同下可以高效杀伤肿瘤细胞,提供了一种新的甲状腺未分化癌的诊疗方法。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不同分期患者血清δ样蛋白4和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水平对微血管损伤的预测价值
目的 分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不同分期患者血清δ样蛋白4(DLL4)和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水平对微血管损伤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2020年2月—2023年2月收治的80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DR不同分期分为无DR组(n=37)、非增生型DR组(n=19)和增生型DR组(n=24);检测血中DLL4及CREB水平,采用FACS Count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内皮祖细胞(EPC)、循环内皮细胞(CEC)及循环祖细胞(CPC)水平。结果 增生型DR组血中DLL4及CREB水平最高,无DR组DLL4及CREB水平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DR分期与DLL4、CREB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5);糖尿病患者血中高DLL4及高CREB水平是影响DR分期的独selleckchem Empagliflozin立危险因素(P<0.05)。增生型DR组血中EPC、CPC水平最低Brassinosteroid biosynthesis,CEC水平最高,无DR组EPC、CPC水平最高,CEC水平最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DLL4、CREB水平与EPC、CPC水平呈显Laduviglusib著负相关(P<0.05), DLL4、CREB水平与CEC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5); DLL4和CREB预测DR患者微血管损伤的曲线下面积(AUC)均大于0.85。结论 随着DR分期增加,患者血清DLL4和CREB水平呈显著升高趋势,且DLL4和CREB对其微血管损伤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基于Nrf2/GPX4通路调控铁死亡对肾脏纤维化的影响
目的:研究NKiller immunoglobulin-like receptorrf2/GPX4通路调控铁死亡在单侧输尿管梗阻模型(unilateral ureteral obstruction,UUO)小鼠及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中对肾脏纤维化的作用,探究肾脏纤维化机制及潜在靶点。方法:1.动物实验中,采用SPF级6~8周龄雄性C57BL/6小鼠30只随机分为6组:假手术组、UUO模型组、Nrf2激动剂sulforaphane(SFN)组(25mg/(kg·d))、铁死亡抑制剂liproxstatin-1(Lip-1)组(10mg/(kg·d))、厄贝沙坦阳性药物组(20mg/(kg·d))、GPX4抑制剂GPX4-IN-3组(20mg/(kg·2d))。每组小鼠各5只,普通饲料喂养1周,后四组小鼠分别腹腔注射药物。检测小鼠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力、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肾脏组织HE、Sirius Red染色观察小鼠肾脏病理形态。应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肾脏组织纤粘蛋白(fibronectin,Fn)、胶原蛋白-Ⅰ(collagen-Ⅰ,Col-Ⅰ)、α-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免疫组化法检测核因子红系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2-related factor 2,Nrf2)、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lutathione peroxidase 4,GPX4)、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SLC7A11)、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氧化酶4(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phosphate oxidase 4,NOX4)的表达。2.根据CKD患者肾穿标本回示结果分为低纤维化组及高纤维化组,收集患者肾穿标本石蜡白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Nrf2、GPX4、α-SMA的表达水平。结果:1.动物实验中,与UUO模型组相比,SFN、Lip-1、厄贝沙坦组SOD表达增多,MDA、肾脏纤维化表达减少,而GPX4-IN-3组SOD表达减少,MDA及纤维化表达增多。SFN、Lip-1组肾脏组织中Nrf2、GPX4、SLC7A11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GPX4-IN-3组(P<0.05)selleck HPLC,NOX4的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GPX4-IN-3组(P<0.05)。2.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低纤维化组患者肾脏组织石蜡切片α-SMA表达低于selleck抑制剂高纤维化组患者,GPX4、Nrf2表达高于高纤维化组患者。结论:在动物实验中,通过Nrf2/GPX4通路调控铁死亡可有效改善肾脏纤维化程度;在CKD患者中,肾脏的纤维化程度与Nrf2/GPX4的铁死亡靶点相关,为临床CKD抗纤维化提供依据。
东阳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特征分析
目的 了解2017—2022年浙江省东阳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High-risk medicationsS)的流行特征,为SFTS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监测报告管理系统收集2017—2022年东阳市SFTS病例资料,描述性分析SFTS病例的流行特征及临床特征;采用年度变化百分比(APCompound CC)分析SFTS发病趋势。结果 2017—2022年东阳市报告SFTS病例32例,发病率为0.63/10万;死亡8例,病死率为25.00%;2017—2022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APC=40.697%,P<0.05)。SFTS病例男女性别比为0.78∶1;职业以农民为主,31例占96.88%;发病年龄以51~<70岁为主,20例占62.50%。SFTS发病高峰期为3—5月和7—8月,28例占87.5Galunisertib0%。病例分布于全市18个乡镇(街道)中的11个,佐村镇病例数最多,9例占28.13%。血小板计数最低值为(41.46±5.19)×10~9/L,最低值范围为(3.00~67.00)×10~9/L。32例SFTS病例发病前2周均有山林、农田活动史;5例有明确的蜱叮咬史,占15.63%。结论 2017—2022年东阳市SFTS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春夏季高发,农民为主要发病人群。应加强重点地区居民SFTS健康教育。
肠道微生物改变的饮食模式刺激机体免疫细胞发育的分子机制
<正>据Song X 2023年6月28日(Nature,2023 Jun 28. doi:10.1038/s41586-023-06265-4.)报道C59体内,中美研究人员发现,食物与健康之间存在一个关键中介,即组成机体微生物组的肠道菌群或与人类共生的微生物群落。揭示了细菌脂肪酸代谢通路通过调节CD4+T细胞和CD4+CWhole Genome SequencingD8αα+细胞之间的相对数量在控制宿主机体上皮内Alisertib纯度免疫平衡方面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和作用。研究人员在小鼠机体中进行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能以诸如亚油酸等常见脂肪酸为食,并将其转化为共轭亚油酸(CLA);随后这种副产物能作为一种生物级联信号,最终刺激特定类型的免疫系统发育并驻留在小肠组织中。在该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详细揭示了肠道微生物、食物和机体免疫力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同时还强调了理解肠道中单一的微生物如何改变特定器官的功能并对健康产生重要影响的重要性。
基于N7-甲基鸟苷相关lncRNAs的乳腺癌免疫应答预后标志物的构建
背景:长非编码RNA(LncRNAs)是恶性肿瘤的预后因Medical genomics子,而N7-甲基鸟苷(m7G)在肿瘤的进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还没有文献记载m7G相关的lncRNAs如何预测乳腺癌(BC)的发展。本研究旨在开发一种基于与m7G相关的长非编码RNA(LncRNAs)的PF-02341066预测模型来预测乳腺癌患者的预后。方法:1.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获取乳腺癌患者的RNA-Seq数据和匹配的临床信息。2.使用共表达网络分析、最小绝对收缩选择算子(LASSO)回归分析、单变量Cox回归分析和多变量Cox回归分析识别与N7-甲基鸟苷相关LncRNAs的特征并建立预后模型。3.进行Kaplan-Meier分析和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点击此处C)曲线对模型进行评估。4.使用诺模图和主成分分析(PCA)来确认预测模型的有效性。5.利用单样本基因集浓缩分析(SsGSEA)来研究高危和低危乳腺癌患者组中预测模型与肿瘤免疫微环境之间的相关性。6.检测高低风险组之间的药物敏感性。结果:1.9 个 m7G 相关的 lncRNAs(LINC01871、AP003469.4、Z68871.1、AC245297.3、EGOT、TFAP2A-AS1、AL136531.1、SEMA3B-AS1、AL606834.2)与乳腺癌患者的总生存时间(OS)独立相关。2.对于预测1、3和5年生存率,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15、0.724和0.726。3.从Kaplan-Meier分析显示出来的结果,可以看出高危组乳腺癌患者预后较低危组差。4.多元回归分析表明,风险分数是乳腺癌显著的独立预后因素,且显著优于临床病理特征。5.ssGSEA分析显示,预测特征与乳腺癌患者的免疫状态显著相关,低风险组乳腺癌患者的免疫功能相较于高危组患者更为活跃,并且低危组乳腺癌患者对抗PD1/L1免疫治疗更敏感。结论:基于m7G相关lncRNAs的预后模型可以独立预测乳腺癌患者的预后并依据免疫治疗的反应情况,来为患者定制的治疗计划提供信息,并可用于指导乳腺癌患者的个体化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