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1.回顾性分析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的临床及病理学资料,根据患者年龄、是否伴C3沉积、是否伴肾间质纤维化(Renal interstitial fibrosis,RIF)进行分组,探讨不同分组患者临床资料特点、病理分型及相关危险因素。2.通过比较原发性肾小球疾病(Primary glomerular disease,PGD)中IMN与非IMN间的临床资料,构建贝叶斯网络(Bayesian network,BNs)预测模型。通过贝叶斯网络分析,揭示IMN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以提高对疾病的理解,同时为早期识别高危人群,诊断IMN提供新的方法。方法:1.收集2016年9月至2022年8月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肾内科,行肾穿刺活检术后明确诊断为IMN的患者,统计患者一般临床、实验室及病理学资料,回顾分析相关资料。2.收集2018年1月至2022年8月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肾内科诊断为PGD的患者,患者均行肾穿刺活检术,根据病理结果将其分为IMN组与非IMN组,统计两组患者一般临床及实验室资料,采用IBM 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与IMN发病主要危险因素。借助于R studio软件中的“bnlearn”包,通过结构学习及参数学习构建BNs模型。结果:1.不同年龄IMN患者的临床及病理学资料比较(1)不同年龄IMN患者的一般及临床资料比较据患者不同年龄分为三组,中老年组在免疫球蛋白Ig G、IgA、补体C4和胆固醇水平、贫血比例上高于青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高血压发病率、收缩压及舒张压、血肌酐、胱抑素C、尿素氮、血浆白蛋白、e GFR水平、Ig M存在显著差异(P<0.05),可以看出随年龄增长,高血压发病率、贫血比例、血肌酐、IgA水平逐渐上升,而血浆白蛋白、e GFR、免疫球蛋白Ig M水平逐渐下降。(2)不同年龄IMN患者的病理学资料比较三组在肾小球硬化、肾间质纤维化、肾小管萎缩、肾小动脉壁增厚比例上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可以看出年龄越大,肾小球硬化、肾小管萎缩、肾间质纤维化、肾小动脉壁增厚比例越高。中老年组在C3、C4阳性沉积率上高于青年组,C1q阳性沉积率低于青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C3沉积阳性与阴性组IMN患者临床及病理学资料比较(1)C3沉积阳性与阴性组IMN患者一般及临床资料比较C3阳性组在血肌酐、胱抑素C、尿素氮、尿蛋白定量和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较阴性组高,血浆白蛋白、e GFR、Ig G、C3水平较阴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EG300核磁P<0.05)。(2)C3沉积阳性与阴性组IMN患者的病理学资料比较C3阳性组在IgA和C1q上的阳性沉积率较阴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在病理分期分布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多重比较后,可以看出C3阳性组I期比例低于阴性组,II期比例高于阴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C3阳性组III期比例也高于阴性组。3.伴RIF组与不伴RIF组的临床及病理学资料比较(1)伴RIF组与不伴RIF组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在高龄及高血压比例、aromatic amino acid biosynthesis舒张压、血肌酐、胱抑素C、尿素氮和甘油三酯水平上,肾间质纤维化组高于非纤维化组,而白蛋白、e GFR水平低于非纤维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伴RIF组与不伴RIF组的病理学资料比较两组在肾小球硬化、小管萎缩和小动脉壁增厚比例上有统计学差异,RIF组均高于非RIF组(P<0.001)。4.贝叶斯网络预测模型的构建(1)按照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的变量,构建含有10个节点、20条有向边的IMN发病及相关因素的BNs模型;有向边反映IMN影响因素间的相互作用或影响。由模型可见,节点年龄、高胆固醇血症、大量蛋白尿、血肌酐、高尿酸血症、Ig G、IgA、体重指数等INCB28060说明书通过复杂的网络关系与IMN建立联系,其中年龄、大量蛋白尿、血肌酐、高尿酸血症、高胆固醇血症、尿素氮、Ig G、体重指数与IMN有直接关系,而血清IgA则是通过Ig G间接与IMN相关联。(2)贝叶斯模型推理BNs可以在给定网络结构和已知证据下,计算某事件发生的概率。在其他条件一致的情况下,存在高胆固醇血症和处于中年阶段的患者诊断IMN的风险概率最高(64.33%);使用Netica软件构建BNs结构图,点击节点添加证据信息,就可运用该模型进行风险预测,对IMN的风险进行判定。例如,当一名中年肥胖患者在入院时诊断为PGD,其生化常规提示存在高胆固醇血症、大量蛋白尿、但血肌酐及尿素氮正常,那么其诊断为IMN的风险概率估计为83.9%。在同等条件下,若患者无高胆固醇血症和大量蛋白尿,其IMN的发生率下降至37.6%。若患者为中年,体重为超重或肥胖,其生化指标示高胆固醇血症,大量蛋白尿,无高尿酸血症,尿素氮及血肌酐正常,血清Ig G下降,则其诊断IMN的风险概率最高为86.6%。(3)贝叶斯网络评价模型评价发现模型验证集的准确率和特异度分别为77.2%和79.9%,AUC值为0.854(95%CI:0.823~0.885)。预测集的准确率和特异度分别为78.7%和79.3%,AUC值为0.855(95%CI:0.804~0.904)。结论:1.与青年IMN患者相比,中老年患者更有可能在血液检查中出现不良表现,老年患者的肾功能下降及病理损伤较青年组严重。因此,及时有效的治疗和妥善的医疗护理对老年IMN患者至关重要。2.C3阳性沉积较阴性沉积患者肾功能下降更明显,尿蛋白定量及血脂水平更高,伴C3沉积的IMN患者肾脏病理损害更严重,C3沉积可能在IMN肾脏病变程度中具有重要意义。3.伴肾间质纤维化患者血脂水平更高,肾功能下降更严重,病理损伤更严重,因此要积极控制IMN患者血脂水平并早期发现肾纤维化危险因素,以期延缓进程。4.本研究构建了一个IMN贝叶斯网络预测模型,可以辅助预测IMN发生的风险概率,为诊断IMN也提供了额外的选择方案。
芹菜素与白藜芦醇联合用药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模型小鼠的疗效观察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芹菜素与白藜芦醇联合用药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疗效。方法 将50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和造模组40只,CCl4和高脂饲料诱导造模组建立NAFLD模型。造模成功后,将造模组进一步分为模型组、芹菜素组、白藜芦醇组、芹菜immunesuppressive drugs素与白藜芦醇联合组(联合给药组),每组10只,每天给药1次,连续4周。给药结束称量各组小鼠体质量,眼球取血后断颈处死,剖取肝脏称重,计算肝指数。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小鼠血清生化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 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 AST)、三酰甘油(triacylglycerol, 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检测小鼠10%肝组织匀浆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含量。HE染色观察小鼠肝脏组织病理形态学状况。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肝指数和血清生化ALT、AST、TG、TC水NSC 125973体外平显著升高(P<0.01),肝匀浆MDA显著升高(P<0.01),SOD、CAT、GSH-Px水平显著下降(P<0.01),肝组织存在大量脂肪空泡及肝索紊乱现象。与芹菜素组、白藜芦醇组相比,联合给药组肝指数以及血清生化ALT、AST、TG和TC水平降低(P<0.05),肝匀浆MDA水平下降(P<0.05),SOD、CAT、GSH-Px水平升高(P<0.05),肝组织脂肪空泡减少,肝索紊乱现象较改善。结论 芹菜素与白藜芦醇联合给药可对NAFLD模型小鼠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肝内酶和血脂水平、增加抗氧化作diABZI STING agonist作用用有关,作用好于芹菜素组和白藜芦醇组。
双相情感障碍伴自杀意念患者的近红外光谱特征研究
研究目的:目前近红外脑功能成像系统(f NIRS)已被广泛应用于精神疾病的各个领域,但在自杀方面的研究仍较少。故本研究通过测定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BD)伴有自杀意念患者f NIRS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探究具有自杀意念BD患者的脑激活特点,拟为f NIRS预测和评估BD自杀风险提供有价值的神经生物学标志,进一步完善自杀的神经生物学机制,为临床使用f NIRS评估自杀风险奠定基础。研究方法:本研究招募了14-60岁的50名伴有自杀意念的BD患者和50名健康被试。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贝克抑郁量表(BDI-II)、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24)、杨氏躁狂状态评定量表(YMRS)、哥伦比亚自杀严重程度等级量表(C-SSRS)、贝克自杀意念评估量表(BSI)、自杀态度量表(QSA)、冲动性量表(BIS-11)、童年创伤量表(CTQ)等对其进行评估,分析伴有自杀意念的BD患者的临床特征。同时利用53个通道的f NIRS测量伴自杀意念BD组和健康对照组的在言语流畅性任务(Vft),2-back任务和色词Stroop任务下的近红外数据。使用MATLABR 2014b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提取并比stomach immunity较分析包括平均Oxy-Hb浓度、积分值、峰值和斜率在内的4个特征参数。同时进一步基于感兴趣脑区进行分析,以比较相关的脑区。最后对f NIRS特征参数与自杀风险做相关性分析和ROC曲线对诊断的准确性进行评估。研究结果:1.自杀意念的强度与抑郁严重程度(r=0.91,P<0.01),焦虑严重程度(r=0.94,P<0.01),冲动性(r=0.79,P<0.01)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痛苦表露指数(r=-0.9,P<0.01)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与情感忽视(r=0.76,P<0.01)和情感虐待(r=0.68,P<0.01)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2.伴有自杀意念的BD患者在三个任务下的Oxy-Hb浓度,峰值、积分值、斜率均低于健康对照组,但仅在Vft任务下4个特征参数均具有统计学差异。基于感兴趣脑区分析发现Vft任务下,伴有自杀意念的BD患者在Broca区,背外侧前额叶、额极、额眼区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明显小于健康对照组;Stroop和2-back任务下背外侧前额叶和额极明显小于健康对照组。3.在Vft任务下,自杀意念的严重程度与平均Oxy-Hb浓度(r=-0.44,P<0.01),峰值(r=-0.40,PTamoxifen<0.01))、积分值(r=-0.34,P<0.01))、斜率(r=-0.33,P=0.03)存在负相关关系,具有相关性的脑区主要分布在背外侧前额叶皮质和额极区域。研究结论:1.童年创伤,痛苦表露指数,冲动性,情绪障碍是自杀意念的风险因素。家庭支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自杀意念的保护因素。2.BD伴有自杀意念患者在前额叶皮质区域功能相对减退,其脑区集中在背外侧前额叶皮质,额极区域和Broca脑区,并且其血流动力学变化与自杀意念严重强度呈负相关。f NIRS识别BD患者自杀Lorlatinib细胞培养意念具有一定的临床潜力,其特征参数可作为一个生物标记物来评估BD患者的自杀风险。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联合其他指标,构建基于f NIRS的自杀风险模型,开发自杀预测软件系统,进一步提高对自杀的意念的识别。
甘草酸通过下调HIF-1α抑制小鼠肾小球系膜细胞炎症因子的表达
背景甘草酸(Glycyrrhizic acid)在糖尿病肾病的保护领域取得很大进展。HIF-1α与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但甘草酸与HIF-1α在糖尿病肾病中的作用机制仍LY294002分子量有待探索。目的 探讨甘草酸(GA)通过影响HIF-1α的表达对抑制高糖条件Infection bacteria下肾小球系膜细胞(SV40 MES13)炎症因子的影响,为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培养小鼠肾小球系膜细胞(SV40 MES13),分为正常组(NG 5.6 mmol/L),高糖组(HG 30 mmol/L),高糖+甘草酸组(HG 30 mmol/L+GA 200μmol/L)。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分组细胞HIF-1α、VEGF蛋白因子的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方法检测各分组HIF-1α、VEGF在细胞内的表达。将细胞按照正常组(NG 5.6 mmol/L),高糖组(HG 30 mmol/L),高糖+甘草酸组(HG 30 mmol/L+GA200μmol/L),高糖+KC7F2组(HG 30mmol/L+KC7F2 7.5μmol/L),高糖+甘草酸+KC7F2组(HG 30 mmol/L+GA 200μmol/L+KC7F2 7.5μmol/L),高糖+DMOG组(HG 30 mmol/L+DMOG 25μmol/L),高糖+甘草酸+DMOG组(HG 30mmol/L+GA 200μmol/L+DMOG 25μmol/L)进行培养48h,CCK-8检测细胞增殖水平,Western blot以及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不同分组细胞IL-1β、TNF-α、IL-6、IL-8的表达。结果 :Western blot、免疫荧光方法实验结果表明,甘草酸能够抑制高糖条件下小鼠肾小球系膜细胞(SV40 MES13)HIF-1α、VEGF蛋白因子的表达。CCK8实验表明,HIF-1α的上调促进了小鼠肾小球细胞的增殖,甘草酸能够进一步抑制激活剂DMOG所诱导的细胞增殖水平,并且也能够协同抑制剂KC7F2进一步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的增殖。Western blot实验结果表明,甘草酸能显著抑制DMOG诱导的HIF-1α、VEGF、IL-1β、TNF-α、IL-6、IL-8蛋白因子的高表达(P<0.05),也能够联合KC7F2抑制HIF-1α、VEGF、IL-1β、TNF-α、IL-6、IL-8的表达(P<0.05),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得到同样的结果。结论 :甘草酸(GA)通过抑制HIF-1α的表达而抑制高糖条件下肾小球系膜细胞selleck Telaglenastat(SV40 MES13)炎症因子的表达。
肝切除联合血管切除重建治疗肝内胆管癌并血管侵犯疗效与安全性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背景与目的:在过去,大血管(门静脉、下腔静脉等)侵犯被认为是肝内胆管癌(ICC)根治性切除的禁忌证,随着手术技术的进步,目前肝切除联合血管切除重建的安全性逐渐被认可,但其疗效Leber’s Hereditary Optic Neuropathy如何尚无定论。因此,本研究通过国内多中心数据探讨ICC并血管侵犯患者肝切除联合血管切除重建的安Taurine NMR全性和疗效,以及术后辅助治疗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2021年6月国内12家三甲医院收治的1 040例行根治性切除术的ICC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包括未发生血管侵犯872例,血管侵犯168例(其中行联合血管切除重建35例,行常规ICC根治术未行血管切除133例)。分析全组及不同类型患者的总生存(OS)时间;在血管侵犯的患者中,分析血管切除重建对患者的主要临床指标与OS时间的影响,以及术后辅助治疗对患者OS时间的影响。结果:全组患者中位OS时间为18 (9.4~30.6)个月,无血管侵犯患者中位OS时间为18.51 (10~32)个月,血管侵犯患者中,未血管切除患者中位OS时间为16.3 (9.4~28)个月,血管切除患者中位OS时间为10 (5.5~21.6)个月。生存分析结果显示,血管侵犯患者无论是否行血管切除,OS时间均低于无血管侵犯患者(均P<0.05),血管切除重建对血管侵犯患者的OS无明显改善作用(P=0.662);两两1∶1倾向评分匹配后分析显示,血管侵犯患者无论是否行血管切除,中位OS时间均低于无血管侵犯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血管侵犯vs.血管切除:26个月vs. 21.8个月,P=0.087;无血管侵犯vs.未血管切除:27个月vs. 16个月,P=0.068),血管切除重建对血管侵犯患者的OS无明显改善作用(P=0.293)。在血管侵犯的患者中,血管切除重建患者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长于未血管切除患者(均P<0.05),而术后并发症等其他临床指标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同种类型血管侵犯患者的亚组分析结果显示,血管切除重建对不同类型的血管侵犯患者的OS均无改善作用(均P>0.05);无论是否行血管切除重建,术后辅助治疗对患者的OS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血管侵犯是ICC患者预后的危险因GDC-0973 IC50素,血管切除重建不能明显改善患者预后,且可能增加患者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对血管侵犯是ICC患者术后进行辅助治疗可能有助于改善预后。
牙槽骨修复重建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新进展
牙槽骨是上下颌骨包绕牙根的突起部分,在牙发育、萌出和行使咀嚼功能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根尖周炎、牙周炎和种植体周围炎等口腔炎症性3-MA疾病中,牙槽骨缺损造成牙松动脱落和咀嚼功能障碍,危害患者身心健康。然而,由于口腔微环境中复杂的生物、机械和化学等因素综合作用,临床牙槽骨修复重建面临巨大挑战。深入了解牙槽骨修复重建分子调控机制,有助于探寻牙槽骨修复重建新靶点。新近研究表明,Notch、Wnt、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TLR)和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 NF-κB)等信号通路调控破骨细胞、成骨细胞、骨细胞、牙周韧带细胞、巨噬细胞和适应性免疫细胞等增殖、分化、凋亡和自噬等生命活动,调节炎症介质表达,影响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acute chronic infectionceptor activator for nuclear factor-κB ligand, RANKL)/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receptor activator for nuclear factor-κB, RANK)/护骨素(osteoprotegerin, OPG)系统平衡,参与牙槽骨修复重建。此外,牙槽骨修复重建也涉及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AMPK)、磷脂酰肌醇3-激selleck酶(phosphatidyl inositol 3-kinase, 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Hippo/YAP、Janus激酶(Janus kinase, JAK)/转录激活因子(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STAT)和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 TGF-β)等信号通路。然而,现有研究未能构建出成熟的牙槽骨修复重建分子调控网络,亟需利用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和空间转录组测序等新技术进一步加强对牙槽骨修复重建分子调控机制的探索。
药物治疗脓疱型银屑病疗效和安全性系统评价与单个率的meta分析
脓疱型银屑病可分为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Generalized pustular psoriasis,GPP)和局限性脓疱型银屑病(Localized pustular psoriasis,LPP),局限性脓疱型银屑病又包括掌跖脓疱病(Palmoplantaris Pustulosis)和连续性肢端皮炎(Acrodermatitis continua Hallopeau)2个分型,由于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与局限性脓疱型银屑病在皮损面积、对病人影响程度、药物疗效评价标准及药物治疗反应等方面的不同,因此本研究针对药物治疗脓疱型银屑病疗效和安全性系统评价与单个率meta分析,分2个部分进行,第一部分:药物治疗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疗效和安全性系统评价与单个率的meta分析,第二部分:药物治疗局限性脓疱型银屑病疗效和安全性系统评价与单个率的meta分析,经检索国内外文献后发现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整体偏少且质量不高,局限性脓疱型银屑病患者中文献仅纳入掌跖脓疱病,未能有连续性肢端皮炎相关文献纳入本文,因此,将题目更改为药物治疗掌跖脓疱病疗效和安全性系统评价与单个率的meta分析。第一部分药物治疗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疗效和安全性系统评价与单个率的meta分析目的本文旨在全面检索国内外数据库,通过增加研究样本量,整理、分析和评价传统药物(阿维A、环孢素、甲氨蝶呤)及生物制剂(TNF-α拮抗剂、IL-12/23拮抗剂、IL-23拮抗剂、IL-17A拮抗剂、IL-17RA拮抗剂)治疗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制定检索策略,对最终纳入文献的起效、复发情况、不良反应等进行系统评价,利用stata17.0软件进行药物治疗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有效率meta分析。结果1.传统药物治疗GPP:(1)阿维A、环孢素、甲氨蝶呤治疗GPP在8-12周有效率分别为95%、94%、87%,三者间有效率无差异(P>0.05);(2)阿维A1-2周起效;环孢素1周内起效;甲氨蝶呤1.5-3周起效,环孢素起效速度最快。(3)阿维A不良反应可有干燥症状、肝酶升高、血脂异常、甲异常、脱发;环孢素可有血压升高、肝肾功异常、血常规异常、尿常规异常;甲氨蝶呤可有血常规异常、肝肾功异常、尿常规异常、肿瘤;(4)阿维A、环孢素、甲氨蝶呤均可在停药后复发。2.生物制剂治疗GPP(文献仅纳入2类生物制剂):(1)短期(12-16W)治疗GPP,IL-17A拮抗剂/IL-17RA拮抗剂优于TNF-α拮抗剂(P<0.05),分别为85%、58%;长期(≥24W),分别为85%、67%,两者疗效无差异;(2)TNF-α拮抗剂治疗GPP,1-3天起效;IL-17A拮抗剂/IL-17RA拮抗剂治疗GPP,1-4天起效;(3)TNF-α拮抗剂可观察到感染、免疫指标异常、输液反应、皮损加重、发热、血压升高、肝功异常、乏力、丧失血管通路等不良反应;IL-17A拮抗剂/IL-17RA拮抗剂可观察到感染、注射部位反应、皮损加重、皮肤selleck化学表现、关节周围炎、抗药物抗体阳性、输液反应、血常规异常、严重不良反应有肿瘤;(4)仅有TNF-α拮抗剂提及停药后可复发。结论1.阿维A、环孢素及甲氨蝶呤治疗GPP均有效,阿维A1-2周起效,环孢素1周内起效,甲氨蝶呤Canagliflozin浓度1.5-3周起效,环孢素起效最为迅速,三者均可在停药后复发。2.IL-17A拮抗剂/IL-17RA拮抗剂、TNF-α拮抗剂治疗GPP短期(12-16周)有效率分别为85%、55%,IL-17A拮抗剂/IL-17RA拮抗剂疗效优于TNF-α拮抗剂;长期(≥24周)疗效分别为85%、67%,二者无疗效差异且均起效迅速。3.传统药物和生物制剂均有多种不良反应,阿维A以干燥症状多见,环孢素和甲氨蝶呤均以肝肾功损伤更为常见,生物制剂整体以感染最多见,又以鼻咽炎居多。第二部分药物治疗掌跖脓疱病疗效和安全性系统评价与单个率的meta分析目的本文旨在全面检索国内外数据库,通过增加研究样本量,整理、分析和评价传统药物(阿维A、环孢素、甲氨蝶呤)及生物制剂(TNF-α拮抗剂、IL-12/23拮抗剂、IL-23拮抗剂、IL-17A拮抗剂、IL-17-RA拮抗剂)治疗掌跖脓疱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局限性脓疱型银屑病分为掌跖脓疱病和连续性肢端皮炎,制定检索策略,对最终纳入文献的起效情况、复发情况、不良反应等进行系统评价,利用stata17.0软件进行药物治疗局限性脓疱型银屑病有效率meta分析计算。结果经检索国内外文献后发现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整体偏少且质量不高,且局限性脓疱型银屑病患者中只有掌跖脓疱病,未能有连续性肢端皮炎相关文献纳入本文,在上述的条件限制得到的结果如下:1.传统药物治疗PPP(仅纳入阿维A):(1)阿维A治疗PPP在8-12周有效率为88%;(2)在20-30 mg/d的剂量下大部分在1-2周可观察到起效,6-8周皮损得到控制;(3)阿维A治疗PPP可观察到干燥症状、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升高、转氨酶升高、肌痛、关节痛、血常规异常、轻度头痛、面部皮肤潮红、变薄、水疱等不良反应;(4)治疗中及停药后均可发生复发。2.生物制剂治疗PPP:(1)有效率meta分析(仅纳入IL-12/23拮抗剂):IL-12/23拮抗剂乌司奴单抗治疗PPP短期(12-16周)有效率为45%(95%CI=23%-68%);(2)生物制剂治疗PPP者未能提取起效时间;(3)IL-12/23拮抗剂乌司奴单抗可观察到有感染、注射部位反应、头痛伴疲劳等不良反应,IL-23拮抗剂古塞奇尤单抗可观察到有感染、皮肤表现如湿疹、荨麻疹等、注射部位红斑、关节疼痛、抗药物抗体阳性、皮损加重Exosome Isolation等不良反应,严重不良反应有肿瘤;(4)仅有IL-12/23拮抗剂乌司奴单抗提及在药物治疗期间及停药后均可出现复发。结论1.阿维A在8-12周治疗掌跖脓疱病有效率为87%,1-2周起效,治疗中及停药后均可发生复发。2.生物制剂IL-12/23拮抗剂乌司奴单抗治疗掌跖脓疱病短期(12-16周)有效率为45%,在药物治疗期间及停药后均可出现复发。3.阿维A、IL-12/23拮抗剂乌司奴单抗均有多种不良反应,前者以干燥症状多见,后者以感染最多见,又以鼻咽炎居多。
肾炎舒片联合缬沙坦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疗效观察及对免疫功能、肾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肾炎舒片联合缬沙坦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CGN)的疗效及对免疫功能、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CGN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缬沙坦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肾炎舒片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CL13900采购情况,比较2组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肌酐(Cr)、尿素氮(BUN)、24小时尿蛋白含量(24 h UPro)]、细胞免疫功能(CD4~+、CD8~+、CD4~+/CD8~+值)、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4 (IL-4)、白细胞介素-6 (IL-6),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指标值的变化。结果:对照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0.00%,治疗组为95.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CD4~+、CD4~+/CD8~+值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CD8~+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组CD4~+、CD4~+/CD8~+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CD8~+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Cr、BUN、24 h Upro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组Cr、BUN、24 h Upro水平均低Epimedii Herba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IL-4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IL-6、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Tamoxifen供应商0.05);治疗组IL-4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IL-6、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0%。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炎舒片联合缬沙坦治疗CGN可取得较好疗效,改善肾功能,调节细胞免疫,降低炎症因子,且安全性较高。
基于T2 Map和mDIXON Quant探讨MRI定量评价拇外翻肌病的效能
目的 探讨T2 Map和mDIXON QuantMRI评价拇外翻(HV)肌肉病变的价值。方法 纳入我院初诊HV患者9人role in oncology care13足,健康志愿者6人10足为对照组。行负重X线片,常规MRI及T2 maAY-22989分子量p、mDIXON Quant检查。在X线片测量拇外翻角和第1、2跖骨间角,足内、外侧纵弓。功能序列测量拇展肌,拇收肌斜头、横头,拇短屈肌内、外侧头T_2值和脂肪分数。应用U检验比较HV组与对照组T_2值和脂肪分数的差异,SpearmaJNJ-42756493半抑制浓度n相关检验评价T_2值、脂肪分数与平片角度之间相关性。结果 HV组拇短屈肌内、外侧头,拇收肌斜头和横头T_2值较对照组均增高(P<0.05)。拇收肌斜头T_2值与拇外翻角正相关(R=0.611,P=0.027),与内侧纵弓角度正相关(R=0.69,P=0.009)。两组脂肪分数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T2 map可以定量评价HV肌肉病变,HV患者拇短屈肌和拇收肌水肿更明显,拇收肌斜头水肿程度与HV严重程度和扁平足正相关。
miR-125b-5p修饰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介导JAK2/STAT3信号通路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免疫调节作用
目的 研究miR-125b-5p修饰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介导JAK2/STAT3信号通路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 UC-MSCs的分离、培养及鉴定;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与各组UC-MSCs共培养48 h后的PBMCs中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7A(IL-17 A)、叉头状转录因子3(Foxp 3)基因的相对表达量;Western blot检测治疗后MRL/lpr小鼠肾组织中Janus激酶2(JAK2)、磷酸化Janus激酶2(p-JAK2)、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磷酸化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p-STAT3)、白细胞介素18(IL-18)蛋白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与PBMCs组相比,UC-MSCs+miR-125b-5p组、UC-MSCs+miR-NC组、UC-MSCs组的IFN-γ、IL-17 A的表达和辅助性T细胞17(Th 17)/调节性T细胞(Treg)的细胞比例显著下调(P<0.01),UC-MSCs+miR-125b-5p组、UC-MSCs+miR-NC组的辅助性T细胞1(Th 1)/辅助性T细胞2(Th 2)细胞比例下调(P<0.0Erastin5);与MRL/lpr小鼠未处理组相比,UC-MSCs+nursing in the mediamiR-125b-5p组治疗后的MRL/lpr小鼠肾组织中p-JAK2/JAK2、p-STAT3(s 705)/STAT3、IL-18的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1); UC-Y-27632说明书MSCs+miR-NC组、UC-MSCs组治疗后的MRL/lpr小鼠肾组织中IL-18的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1)。结论 miR-125b-5p基因修饰UC-MSCs后,对调节SLE患者PBMCs中Th2细胞亚群分化以及MRL/lpr小鼠肾组织中p-JAK 2/JAK 2、p-STAT 3(s 705)/STAT 3、IL-18的表达起到了协同作用。miR-125b-5p基因修饰的UC-MSCs可能通过介导JAK2/STAT3通路对SLE起到免疫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