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的气阴两虚夹瘀型DKD用药规律及机制分析

目的:通过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万方)自建库至2022年收载的中医药治疗气阴两虚夹瘀型糖尿病肾脏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临床研究文献,利用数据挖掘研究方法归纳总结其用药规律,并结合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selleck AG-221,探讨核心药物治疗气阴两虚夹瘀型DKD的作用靶点、相关通路,探讨其治疗气阴两虚夹瘀型DKD的作用机制,为该病的进一步临床治疗及实验提供理论依据。资料与方法:1.本次研究通过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万方)自建库至2022年收载的中医药治疗气阴两虚夹瘀型糖尿病肾脏病(DKD)临床研究文献,制定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相关文献,建立“中药治疗气阴两虚夹瘀型糖尿病数据库”。基于中医传承平台进行数据分析,同时通过进行药物统计、药物聚类、关联规则等数据分析方法,分析高频药物、性味归经、处方配伍等,最终进行可视化解析及展示。2.利用TCMSP数据库检索核心药物的化学成分,预测蛋白质靶点信息,建立核心药物活性成分—靶点数据库。在Gene Cards、OMIM数据库中检索糖尿病肾脏病相关的潜在靶点。将药物靶点与疾病靶点取交集靶点,利用String平台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通过Cyto Scape3.7.2构建“中药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图,应用DAVID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KEGG富集分析。结果:1.通过中医药传承平台分析得出中医epigenetic biomarkers药治疗气阴两虚夹瘀型DKD用药规律结果发现,前5位高频词中药分别为黄芪、丹参、山药、山茱萸、生地黄。性味以温、寒、平、甘、苦为主,归经以肝、肾、脾为多。多用补虚药、活血化瘀药等。通过关联规则,支持度和置信度较高的是黄芪、丹参、山药、山茱萸、生地黄和茯苓。聚类分析可将药物分为4类,1类:黄芪、山药、生地黄、丹参、麦门冬、山茱萸;2类:黄芪、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芡实;3类:黄芪、丹参、黄精、山药、生地黄、党参;4类:黄芪、丹参、山茱萸、山药、太子参、茯苓;2.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运用TCMSP数据库筛选,得到三黄益肾胶囊核心方中药物有效成分共75个(黄芪20个、黄精PLX-4720试剂12个、生地8个、山药15个及山茱萸20个),作用靶点431个,药物与DKD疾病的交集基因有227个,通过药物-活性成分-靶点网络推测出三黄益肾胶囊核心方的核心活性成分为槲皮素,核心作用靶点为AKT1、TNF、IL-6。KEGG富集分析可以看出三黄益肾胶囊核心方治疗DKD可能与雌激素信号通路(Estrogen signaling pathway)、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VEGF signaling pathway)、AGE-RAGE信号通路(AGE-RAGE signaling pathway in diabetic complications)、催乳素信号通路(Prolactin signaling pathway)等通路密切相关。结论:1.中医药治疗气阴两虚型糖尿病肾脏病的用药规律,药性以温、寒、平为主,药味甘、苦为主,归经同五脏皆有关。置信度和支持度较高的处方为黄芪、丹参、山药、山茱萸、生地黄和茯苓,通过本次分析得出的药物类别以及属性特点符合中医传统理论与临床实践对气阴两虚夹瘀证DKD病因病机的认识,并且同课题组前期研究,临床基础常用自拟方三黄益肾胶囊核心药物组成不谋而合,具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价值。2.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并结合分子对接技术,对三黄益肾胶囊核心方—DKD的关键靶点进行验证,发现三黄益肾胶囊核心方治疗DKD的作用主要涉及AKT1、TNF、IL-6等靶点,VEGF、AGE-RAGE等信号通路,提示三黄益肾胶囊核心方治疗DKD的机制可能是与抗炎、缓解氧化应激及改善血管内皮损伤有关。

绣球菌多糖对铅诱导小鼠肾脏氧化应激和自噬损伤的影响

为研究绣球菌多糖(SLPs)对铅暴露小鼠肾脏毒性作用的缓解效应,并分析同笼饲养模式下缓解效应的传递性,将75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NC组)、染铅组(Pb组)、绣球菌多糖组(SLP组)、同笼染铅组(Co-Pb组)和同笼绣球菌多糖组(Co-SLP组),每组15只。Co-Pb组Co-SLP组小鼠饲养在同一笼子里面。和除NC组外,其余小鼠均给予含1 g/L二价铅离子(Pb~(2+))的水溶液作为饮用水。SLP组、Co-SLP组小鼠每天灌胃400 mg/kg BW的绣球菌多糖,NC组、Pb组和Co-Pb组灌胃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每天1次。饲养8周后,selleck HPLC全自动Eukaryotic probiotics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浆和肾脏中脂质代谢相关指标;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血液和肾脏中铅含量;光学显微镜观察肾脏组织结构;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试剂盒测定肾脏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肾脏中炎症因子基因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0(IL-10)及自噬基因自噬效应蛋白1(Beclin1)、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Ⅰ(LC3-Ⅰ)、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Ⅱ(LC3-Ⅱ)、自噬相关蛋白5(Atg5)、泛素结合蛋白p62(p62)、溶酶体关联膜蛋白2(Lamp2)的mRNA相对表达量;基因测序技术分析肠道菌群门水平相对丰度。结果显示:与NC组相比,Pb组小鼠血浆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游离脂肪酸(FFA)与肾脏中TG、TC含量以及血液和肾脏中铅含量均显著升高(P <0.05);肾脏中T-SOD、GSH-Px、CAT活性与GSH含量显著降低(P<0.05),MDA含量显著升高(P<0.05);肾脏组织中可见肾小球萎缩和脂滴的沉积现象;肾脏中炎症因子基因IL-6、IL-1β、TNF-α和自噬基因Beclin1、LC3-Ⅰ、LC3-Ⅱ、Atg5、p62、Lamp2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上升(P<0.05),而炎症因子基因TGF-β、IL-4、IL-10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肠道菌群中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PD0325901体外降低(P<0.05)。与Pb组相比,SLP组和Co-SLP组小鼠血浆中TC、TG、FFA与肾脏中TG、TC含量以及血液和肾脏中铅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肾脏中T-SOD、GSH-Px、CAT活性与GSH含量显著升高(P<0.05),MDA含量显著下降(P<0.05);肾脏组织中肾小球萎缩和脂滴的沉积现象明显缓解;肾脏中炎症因子基因IL-6、IL-1β和自噬基因Beclin1、LC3-Ⅰ、LC3-Ⅱ、Atg5、p62、Lamp2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而炎症因子基因TGF-β、IL-4、IL-10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上升(P<0.05);肠道菌群中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下降(P<0.05),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Co-Pb组与Pb组比较,血浆TC、TG含量以及血液和肾脏中铅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肾脏中T-SOD、CAT活性与GSH含量显著升高(P<0.05);肾脏组织中可见肾小球萎缩和脂滴沉积现象明显缓解;肾脏中炎症因子基因TGF-β、IL-4、IL-10和自噬基因Beclin1、p62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肠道菌群中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下降(P<0.05)。由此可见,绣球菌多糖可以降低铅暴露小鼠血液和肾脏中铅含量、调节脂质代谢,并通过缓解氧化应激、调节炎症反应和抑制自噬损伤来缓解铅暴露导致的肾脏损伤,且还可以通过同笼饲养来传递这种保护作用。

CCND1基因多态性及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易感性的关联

目的 分析细胞周期蛋白D1(CCND1)基因多态性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癌易感性的关联。方法 选择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82例胃癌患者为胃癌组和70例慢性胃炎患者为慢性胃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和产物直接测序技术检测CCNselleckchem D-Lin-MC3-DMAD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多态性。结果 胃癌组Hp感染阳性率(67.07%)和慢性胃炎组(60.00%)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两组CCND1基因rs9344位点AA、AG、GG基因型及A、G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Hp感染阳性患者中,两组CCND1基因rs9344位点AA、AG、GG基因型及A、G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p感染阴性患者中,两组CCND1基因rs9344位点AA、AG、GG基因型及A、G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Hp感染阳性患者中,在隐性遗传模式下,两组CCND1基因rs9344位点AA和AG+GG基因型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感染阳性AA基因型和Hp感染阳性AG+GG基因型胃癌患者3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感染及CCND1基因rs9344位点AA基因型与胃癌易感性及预后密切相关,Hp感染阳MRTX1133 molecular weight性AA基因型携带者胃癌易感性增加,术后生存时间明显缩短。

小儿H.pylori相关性慢性胃炎临床特征及其影响患儿饮食的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小儿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相关性慢性胃炎临床特征及其影响患儿饮食的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附属河北省儿童此网站医院就诊的176例Hp相关性慢PUN30119 MW性胃炎患儿,分析其临床特征;评估两组饮食习惯并将其分为合理饮食组(n=92)与不合理饮食组(nMedium chain fatty acids (MCFA)=84),两组均进行一般资料调查,并通过分析可能导致患儿发生不合理饮食的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Hp相关性慢性胃炎患儿均有不同程度上腹部不适、反酸嗳气、恶心呕吐、口臭等临床症状,其中以上腹部不适多见,胃镜下均可见明显异常,如胃黏膜充血、红斑糜烂等;不合理饮食组在心理状态、是否使用慢性胃炎治疗药物、家庭影响、饮食习惯等方面与合理饮食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心理状态、经常服用解热镇痛药、家庭影响、饮食中缺乏蛋白质摄入等均是影响患儿饮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Hp相关性慢性胃炎患儿以上腹部不适、反酸嗳气、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为主,通过胃镜检查可见胃黏膜充血、红斑糜烂等;而影响患儿饮食的影响有心理状态、经常服用解热镇痛药、家庭影响、饮食中缺乏蛋白质摄入等,因此临床可通过控制其影响因素,改善患儿不合理饮食。

小儿H.pylori相关性慢性胃炎临床特征及其影响患儿饮食的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小儿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相关性慢性胃炎临床特征及其影响患儿饮食的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附属河北省儿童此网站医院就诊的176例Hp相关性慢PUN30119 MW性胃炎患儿,分析其临床特征;评估两组饮食习惯并将其分为合理饮食组(n=92)与不合理饮食组(nMedium chain fatty acids (MCFA)=84),两组均进行一般资料调查,并通过分析可能导致患儿发生不合理饮食的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Hp相关性慢性胃炎患儿均有不同程度上腹部不适、反酸嗳气、恶心呕吐、口臭等临床症状,其中以上腹部不适多见,胃镜下均可见明显异常,如胃黏膜充血、红斑糜烂等;不合理饮食组在心理状态、是否使用慢性胃炎治疗药物、家庭影响、饮食习惯等方面与合理饮食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心理状态、经常服用解热镇痛药、家庭影响、饮食中缺乏蛋白质摄入等均是影响患儿饮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Hp相关性慢性胃炎患儿以上腹部不适、反酸嗳气、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为主,通过胃镜检查可见胃黏膜充血、红斑糜烂等;而影响患儿饮食的影响有心理状态、经常服用解热镇痛药、家庭影响、饮食中缺乏蛋白质摄入等,因此临床可通过控制其影响因素,改善患儿不合理饮食。

小儿H.pylori相关性慢性胃炎临床特征及其影响患儿饮食的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小儿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相关性慢性胃炎临床特征及其影响患儿饮食的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附属河北省儿童此网站医院就诊的176例Hp相关性慢PUN30119 MW性胃炎患儿,分析其临床特征;评估两组饮食习惯并将其分为合理饮食组(n=92)与不合理饮食组(nMedium chain fatty acids (MCFA)=84),两组均进行一般资料调查,并通过分析可能导致患儿发生不合理饮食的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Hp相关性慢性胃炎患儿均有不同程度上腹部不适、反酸嗳气、恶心呕吐、口臭等临床症状,其中以上腹部不适多见,胃镜下均可见明显异常,如胃黏膜充血、红斑糜烂等;不合理饮食组在心理状态、是否使用慢性胃炎治疗药物、家庭影响、饮食习惯等方面与合理饮食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心理状态、经常服用解热镇痛药、家庭影响、饮食中缺乏蛋白质摄入等均是影响患儿饮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Hp相关性慢性胃炎患儿以上腹部不适、反酸嗳气、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为主,通过胃镜检查可见胃黏膜充血、红斑糜烂等;而影响患儿饮食的影响有心理状态、经常服用解热镇痛药、家庭影响、饮食中缺乏蛋白质摄入等,因此临床可通过控制其影响因素,改善患儿不合理饮食。

河流氧化亚氮的产生和消耗途径及影响因素分析

氧化亚氮(N_2O)是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其在大气中的浓度不断增加,其中,河流是大气N_2O的重要排放源.N_2O的排放是其产生和消耗过程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产生过程受到多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的调控,深入了解河流N_2O产生和消耗途径及其影响因素是制定有效减缓河流N_2O排放措施的基础.本文概述了河流N_2O产生和medial epicondyle abnormalities消耗的硝化、反硝化、硝化细菌反硝化、硝酸盐异化还原成铵等Ipatasertib生产商微生物过程和化学反硝化过程,梳理了抑制法、同位素标记法、同位素自然丰度法等在N_2O产生途径识别及其来源贡献分析中的应用,着重阐述了N_2O同位素异位体法(N_2O分子内~(1Puromycin分子式5)N的位点特异性同位素值)在N_2O产生途径解析中的应用以及影响其解析结果准确性的因素,最后分析了主要水环境因子及流域特征对河流N_2O产生和排放的影响,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老年胃溃疡出血患者再发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分析老年胃溃疡出血患者再发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许昌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40例老年胃溃疡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性别、年龄、发病部位、胃溃疡长径、出血活动度、是否为胃溃疡A1期、是否合并幽门螺杆菌(Hp)感染、有无吸烟史、有无饮酒史、合并其他慢性疾病种类(≤2种、>2种)、是否进行消化内镜治疗、是否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等资料,并根据患者止血成功后1个月内是否再发出血将患者分为发生组与未发生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胃溃疡出血患者再发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140例老年胃溃疡出血患者均于止血成MDV3100浓度功后随访1个月,随访过程中21例(15.0%)患者再发出血,设为发生组;119例(85.0%)MC3患者未再发出血,设为未发生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发生组胃溃疡A1期、 Hp感染、未进行消化内镜治疗、长期使用NSAIDs的患者比例均明显高于未发生组(χ~2=4.269、 7.381、 7.580、 11.836,P=0.039、 0.007、 0.006、 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胃溃疡A1期、 Hp感染、未进行消化内镜治疗、长期使用NSAIDs是老年胃溃疡出血患者再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95%CI为1.039~9.660、 1.909~58.707、 0.059~0.585、 1.880~18Hereditary PAH.559,P=0.043、 0.007、 0.004、 0.002)。结论胃溃疡A1期、 Hp感染、未进行消化内镜治疗、长期使用NSAIDs是老年胃溃疡出血患者再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以降低再出血发生风险。

线粒体钙摄取蛋白1表达下降导致脓毒症小鼠骨骼肌功能障碍

目的 观察脓毒症对骨骼肌功能的影响,并探讨骨骼肌线粒体钙摄取蛋白1(mitochondrial calcium uptake protein 1, IDN-6556体内MICU1)的作用。方法 选择SPF级健康雄性C57/BL 6J小鼠40只,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Sham组,n=8);脓毒症建模6 h组(CLP-6 h组,n=10);脓毒症建模12 h组(CLP-12 h组,n=10);脓毒症建模24 h组(CLP-24 h组,n=12)。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ecal ligation and puncture, CLP)构建脓毒症模型,Sham组小鼠仅行开腹盲肠探查。另选取SPF级小鼠20只,一侧胫前肌空转染腺相关病毒(AAV)作为对照(AAV-C),另一侧胫前肌转染AAV提高MICU1表达(AAV-M)。小鼠随机分为2组:假手术组(AAV-C-Sham,AAV-M-Sham;n=8)和脓毒症建模24 h组(AAV-C-CLP,AAV-M-CLP;n=12)。于相应时间点检测小鼠抓力以及复合肌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 CMAP)。采用ELISA测定骨骼肌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 TNF-α)及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 IL-6)表达水平。通过HE染色检测骨骼肌细胞形态变化,运用Western blot检测MICU1以及肌肉萎缩相关蛋白:肌肉环状指蛋白1(muscle RING-finger containing protein 1,MuRF1)和肌肉萎缩盒F蛋白(muscle atrophy Fbox protein, MAFbx)表达水平,RT-qPCR检测骨骼肌Mexpected genetic advanceICU1 mRNA表达水平。结果 与Sham组相比,CLP组小鼠体质量下降(P<0.05),且随着CLP建模时间延长,小鼠抓力下降(P<0.05);CMAP幅值下降,持续时间和潜伏期延长(P<0.05);骨骼肌炎症因子TNF-α、IL-6表达水平逐渐增高(P<0.05);骨骼肌肌纤维直径及横截面积随建模时间延长逐渐下降(P<0.05);MuRF1、MAFbx蛋白表达水平逐渐增高(P<0.05);MICU1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逐渐下降(P<0.05)。AAV-M-Sham组与AAV-C-Sham组相比,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AV-MCLP组与AAV-C-CLP组比较,小鼠抓力增高(P<0.05);CMAP幅值增高,持续时间和潜伏期缩短(P<0.05);肌纤维直径及横截面积增加(P<0.05);MuRF1、MAFbx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结论 脓毒症导致骨骼肌功能障碍,与线粒体MLY294002化学结构ICU1表达水平下降有关。

抛锚式教学法在临床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目的 探讨抛锚式教学法在临床医学专业(乡医)班临床药理学教学中的效果。方法 MRTX1133半抑制浓度选择2021年9月至2022年1月在医院学习临床药理学的2019级临床医学专业(乡医)班学生为研究对象,以降压药和降糖药课程为研究内容,降压药教学组采medical optics and biotechnology用抛锚式教学法讲授降压药内容,降糖药教学组采用传统教学法讲授降糖药内容,将学生对两种教学模式的满意度、随堂考试成绩、处方点评、学习效果自评等项目进行效果评估。结果 与传Elexacaftor使用方法统教学模式比较,学生认为抛锚式授课模式在加强学生团队分工合作意识、教学方法的灵活性与满意度均优于传统授课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降压药教学组学生学习的随堂成绩显著高于降糖药教学组,降压药教学组学生的甄别不合理处方的张数显著高于降糖药教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降压药教学组学生的各项自评结果合计高于降糖药教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抛锚式教学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优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能够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促进临床药理学教学模式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