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铁死亡及细胞焦亡可能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作用,可能存在诊断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相关生物标志物。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寻找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过程中铁死亡及细胞焦亡相关的关键基因,以进一步阐明其生物学机制。方法:使用美国国家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数据库)下载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数据集GSE56815和GSE7429,对两数据集进行预处理,借助R软件limma包进行数据差异表达分析,通过DIVID、KOBAS数据库进行富集分析,借助STRING、Cytoscape绘制蛋白互作网络,通过CytoHubba选取Hub基因,通过铁死亡基因数Rapamycin溶解度据库及细胞焦亡数据库筛选关键基因。利用CIBERSORT包测定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样本的免疫浸润情况,进行关键基因与免疫细胞的相关性分析。结果与结论:(1)于实验样本中共计筛选出30个绝经后骨Puromycin供应商质疏松症的差异基因,其中9个基因表达上调,21个基因表达下调;(2)GO、KEGG通路富集显示差异主要集中在丝氨酸型内肽酶活性、先天免疫反应、特殊颗粒管腔、肾素分泌等;(3)PPI网络显示差异基因的相关性,CytoHubba选出Degree值前10的Hub基因;(4)Hub基因与FerrDb铁死亡数据库及细胞焦亡数据集取交集得到关键基因ELANE、LCinsects infection modelN2;(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及箱图表明,ELANE、LCN2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血清样本中的表达较正常样本明显降低,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6)免疫浸润分析显示,ELANE可能与记忆性静息CD4 T细胞、M0巨噬细胞、M2巨噬细胞有关,LCN2可能与M0巨噬细胞有关。
2020—2021年新疆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状况分析
目的 了解2020—2021年新疆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状况,为职业健康监护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分析2020Bemcentinib浓度—2021年新疆3medication safety 530名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检查报告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放射组工作人员血红蛋白(8.0%)、白细胞(8.6%)、血小板(8.9%)、甲状腺功能(14.4%)、心电图(14.3%)、血压(20.1%)异常率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5.2%、5.2%、6.5%、11.0%、5.8%、8.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性别间血红蛋白、血小板、血压、心电图、胸片、促甲状腺激素异常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年龄及工龄间三碘甲状腺素、血压、心电图、胸片、眼科异常率与染色体畸变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此网站<0.05)。不同工种间白细胞、血小板、心电图异常率与染色体畸变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2020—2021年新疆放射工作职业人群因受辐射照射可产生健康损害,应重点关注医用放射工作人员。
刺梨果多糖对异丙肾上腺素诱导的心肌缺血小鼠保护作用及机制
目的 探究刺梨果(RosaroxburghiiTratt)多糖对异丙肾上腺素(isoprenaline,ISO)诱导的心肌缺血小鼠保护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 将40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5组:对intra-amniotic infection照组、模型组、普萘洛尔(30mg/kg)组、刺梨果多糖低、高剂量(50、100mg/kg)组,每组8只。各给药组小鼠连续灌胃(ig)给药14天,从第8天开始,ig给药1h后,除对照组腹腔注射(ip)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外,其余各组小鼠ipISO(10mL/kg),连续7天,构建心肌缺血小鼠模型。末次给药1h后检测小鼠心电图变化,麻醉后取心脏,计算心脏指数;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变化;采用2%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液(TTC)染色检测心肌梗死面积Barasertib体内;采用生化试剂盒检测小鼠血清中乳酸脱氢酶(LDH)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采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ting,WB)检测心脏组织中NADPH氧化酶2(NOX2)、B细胞淋巴瘤2(Bcl2)、Bcl2相关X(Bax)、半胱天冬酶3(Caspase3)、中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抗体Kelch样ECH相关蛋白1(Keap1)、血红素氧合酶1(HO-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小鼠比较,模型组小鼠心脏肿大,心电图ST段发生明显升高,HE染色可观察到心脏组织明显的炎症浸润和细胞间隙,TTC染色结果发现明显的心肌组织梗死。进一步实验发现模型组小鼠血清MDA和LDH升高(P<0.001),自由基清除酶SOD降低(P<0.05),Westernblot结果显示,Nrf2、HO-1和Bcl2显著下调,Keap1、NOX2、Bax和Caspase3显著上调。与模型组小鼠比较,刺梨果多糖组小鼠心肌损伤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心电图ST段降低,小鼠心脏组织病理损伤减少,血清MDA和LDH降低(P<0.001),SOD活性升高(P<0.01,P<0.001),心脏组织蛋白Nrf2、HO-1和Bcl2表达显著上调,Keap1、NOX2、Bax和Caspase3表达显著下调。结论 刺梨果多糖能通过调节Keap1/Nrf2信号通路,抑制氧化应激损伤,继而调控Caspase-3、Bax、Bcl2蛋白,减少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pf-03084014-pf-3084014.html心肌细胞凋亡发生,从而对ISO诱导的心肌缺血小鼠起到保护作用。
参黄解毒汤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气阴两虚伴毒瘀证32例
目的 探讨参黄解毒汤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MDS)气阴两虚伴毒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0例MDS气阴两虚伴毒瘀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有35例。对照组33例患者(脱落2例)给予阿扎胞苷治疗。治疗组32例患者(脱落3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参黄解毒汤治疗。统计患者治疗4个疗程的中医总有效率和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 PLT)、血红蛋白(hemoglobin, Hb)、白细胞计数(whABT-199纯度ite blood cell count, WBC)、骨髓原始细胞比例的水平。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红细胞的输注情况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患者在治疗4个疗程后,治疗组中医总有效率93.75%高于对照组的75.76%(P<0.05)。患者在治疗4个疗程后,两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的卡氏评分(karnofsky, KPS)显著升高,且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PLT、Hb、WBC高于治疗前,骨髓原始细胞比例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PLT、Hb、WBC高于对照组,骨髓原始细胞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红细胞输注改microbiome data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5.6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9.39%(P<0.05)。结论 参黄解毒汤能提ZD1839供应商高MDS气阴两虚伴毒瘀证的临床疗效,显著减轻患者的中医症状,提高体力状况,改善血液指标,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DNA甲基化在乙烯抑制桃果皮花色苷合成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水蜜桃(Prunus persica(L.)Batsch)在中国广受消费者的喜爱,实验室前期研究发现乙烯(Ethylene,ETH)下调花色苷合成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从而抑制花色苷的合成,阻碍了桃果皮色泽的形成。而1-甲基环丙烯(1-methylcyclopropene,1-MCP)作为乙烯抑制剂,在采后使用不仅能够延缓果实衰老,还能有效促进果实着色,但乙烯及其抑制剂对花色苷合成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晰。表观遗传学修饰是调控基因表达的关键机制,有研究表明不同温度下桃果实花色苷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差异与DNA甲基化修饰相关,那么ETH抑制(1-MCP促进)桃果皮花色苷积累是否与花色苷合成相关基因的甲基化水平相关,目前尚不清晰。因此,本试验以水蜜桃为试材,首先通过探究DNA甲基化剂(Dimethyl sulfate,DMS)和去甲基化剂(5-Azacytidine,5-Aza)处理对桃果皮色泽和花色苷代谢的影响,分析DNA甲基化与ETH抑制(1-MCP促进)花色苷合成的相关性;并通过转录组学和甲基化组学测序技术进一步解析花色苷代谢与DNA甲基化的关系,筛选差异甲基化基因;最后基于甲基化测序结果,针对差异甲基化位点,通过甲基化敏感性内切酶进一步验证关键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水平,从表观遗传学的角度阐释DNA甲基化在ETH抑制桃果皮花色苷合成中的作用。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使用DMS及5-Aza分别联合ETH和1-MCP进行处理,发现DNA甲基化及去甲基化处理均影响果皮花色苷的合成:与对照(Control,CON)处理组相比,DMS处理抑制桃果皮花色苷的合成;DMS联合1-MCP处理,与单独1-MCP处理相比,色差a*值、色泽指数(Color index of red grape,CIRG)和花色苷含量等生理指标均降低,花色苷合成相关基因转录水平下调。5-Aza处理与CON处理相比,5-Aza处理促进果皮花色苷的合成;5-Aza联合ETH处理与单独ETH处理相比,色差a*值、CIRG值和花色苷含量等生理指标均增加,花色苷合成相关基因转录水平上调。说明花色苷合成与DNA甲基化相关,DNA甲基化抑制花色苷的合成,去甲基化促进花色苷的合成;ETH抑制花色苷合成可能与DNA甲基化相关,其抑制剂(1-MCP)促进花色苷合成可能与DNA去甲基化相关。接下来采用转录组学和甲基化组学测序联合分析进一步探究ETH抑制(1-MCP促进)花色苷合成的关键基因。(2)以FRE(Fresh0d)、Control(CON处理3d)和MP(1-MCP处理3d)三组处理组的桃果皮为材料,采用RNA测序(RNA sequencing,RNA-Seq)技术,筛选乙烯抑制剂调控果皮色泽形成的关键基因。3个c DNA文库的表达谱测序共获得20.48 G的目标序列。约91.65%-93.47%的目标序列能成功比对到桃参考基因组。与FRE相比,在Control中鉴定出4,222个差异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MP vs Control组中鉴定出734个DEGs,MP vs FRE组中鉴定出4,310个DEGs。不同比较组共有差异基因374个,均显著富集到类黄酮生物合成通路和植物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信号通路。通过实时荧光定量(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RT-q PCR)法分析花色苷合成相关差异基因的转录水平与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MP处理组中花色苷合成相关结构基因CHS、F3H、DFR、UFGT和ANS的转录水平均显著高于Control处理组。(3)通过DNA甲基化测序构建桃果皮基因组文库,共获得152,320,385条Raw reads,与桃参考基因组Mapping获得98,133,987条reads,Unique Mapping rate平均为66.04%。Control vs FRE组有15,297条显著的差异甲基化区域(Differentially methylated regions,DMR),MP vs Control组有16,226条显著的DMR,MP vs FRE有15,717条显著的DMR。将全基因组甲基化测序分析(Whole-genome bisulfite sequencing,WGBS)得到的DMR与RNA-seq得到的DEGs进行联合分析,筛选双重差异基因,共获得55条差异基因,其中与花色苷合成相关基因Prupe.1G376400(DFR)和Prupe.7G168300(F3H)甲基化C位点在启动子区,Prupe.1G002900(CHS)的甲基化C位点在启动子和内含子区,这3条基因在不同样品中的甲基化程度差异显著。通过甲基化敏感性内切酶验证发现,CHS、F3H和DFR启动子区域在贮藏过程中发生了DNA甲基化,贮藏过程中CHS和F3H甲基化程度升高,MP处理组能维持低甲基化水平,DFR基AZD1152-HQPA体内实验剂量因启动子区在FRE组中甲基化水平高,贮藏过程中发生了DNA去甲基化,MP处理组促进DFR启动子区域Hepatitis A去甲基化。综上所述,ETH抑制(1-MCP促进)花色苷合成与DNA甲基化相关,1-MCP处理通过下调结构基因CHS、F3H和DFR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水平使其保持较高的转录水平,从而促进花色苷合成。该研究从表观遗传学的新视角阐释DNA甲基化在ETH调控桃果Telaglenastat体内实验剂量皮花色苷代谢中的作用,为全面揭示ETH调控桃果皮花色苷代谢的机制奠定基础。
基于聚苯胺/氧化锌纳米粒子包覆的多层级相变微胶囊的制备及其多样化应用
固-液相变材料,具有储能密度大、体积小、化学性质稳定等特点,是一类可重复使用的热能储存和温度调控材料。但是,其具有易泄露和导热性差的缺陷。采用微胶囊包覆技术对相变材料进行包覆,不仅能够防止其泄露,还能通过对壳材进行设计,实现相变材料在特定领域中的应用。本论文以相变材料的多样化应用为出发点,制备了基于聚苯胺/氧化锌纳米粒子包覆的多层级相变微胶囊,利用相变材料的热温调控,以及聚苯胺/氧化锌复合壳材良好的导电活性,开展了其在生物酶传感器中的应用;利用聚苯胺优异的光热吸收和转换能力,开展了聚苯胺相变微胶囊在光热转换和热红外隐身领域中的应用研究。首先,为了增强食品中组胺在高温下的生物传感检测工作,开发了一种基于相变微胶囊固定化二胺氧化酶的温度调节生物传感器。由于生物酶在高温或者低温条件下会造成酶的活性降低甚至失活,应选择酶的最适温度进行检测工作。因此,本实验根据二胺氧化酶的最佳活性温度,选择正二十二烷为相变芯材,构建了二氧化钛为内层壳材、电活性聚苯胺/氧化锌购买GSK2118436纳米粒子为外层复合壳材多层级相变微胶囊。内层的致密二氧化钛可有效预防相变芯材的泄露;外层的复合壳材提供微胶囊良好的导电活性。并利用戊二醛作为交联剂,通过共价结合的方法将二胺氧化酶固定在聚苯胺liver biopsy表面。结果显示,固定化酶相变微胶囊的潜热容量超过112 J/g,展现出了良好的潜热储存释放性能和热循环稳定性。以此微胶囊制备的二胺氧化酶生物传感器,在正二十二烷的可逆相变作用下,获得了良好的热温调节作用。在常温下,该生物酶传感器的响应灵敏度可高达52.38μA?m M~(-1)?cm~(-2),检测线为0.258μmol/L;当环境温度为50°C时,相比于不含相变芯材的生物传感器,该生物酶传感器展现出了更高的响应灵敏度(28.57μA?m M~(-1)?cm~(-2)),检测下限为0.473μmol/L。本实验开发的智能生物酶传感器不仅具有高灵敏检测性,同时测定食品中组胺的温度范围也更为广泛。其次,利用相变材料的热温调控和聚苯胺良好的光热吸收和转换能力,开发了用于光热转换和红外隐身领域的聚苯胺多层级相变微胶囊改性的聚氨酯柔性复合薄膜。结果显示,多层级相变微胶囊的潜热焓值达到了125 J/g,具备了良好的热调节性能。将微胶囊与聚氨酯复合之后,所得到的柔性复合膜不仅能利用相变材料的热温调控能力,有效降低目标物体的表面温度,延缓热响应时间,实现红外隐身和热伪装。而且,通过聚苯胺壳材良好的光热吸收与转换能力,确保了复合膜能将太阳能快速地转化为热能,提升了光热转换效率。此外,该复合膜还展现出了一定柔韧性和疏水自清洁作STM2457用,在红外隐身和热伪装等柔性复合领域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
肝癌中泛凋亡相关基因预后模型的构建和肿瘤微环境浸润特征分析
目的: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世界上常见的恶性肿瘤,HCC患者的死亡率高,预后差。有大量研究表明,泛凋亡是一种新发现的与癌症发展相关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我们基于此研究并建立了风险预测模型和列线图,以selleck NMR此来改善HCC的预测效果。方法:本研究共纳入了274个泛凋亡相关基因(PANoptosis-related genes,PANRGs),通过对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和国际癌症基因组联合体(International Cancer Genome Consortium,ICGC)队列中HCC的表达谱数据进行分析,筛选泛凋亡相关的预后基因。在TCGA数据集中,通过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LASSO-COX回归分析来建立风险预测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ROC)和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验证模型的可靠性。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eighted gene co-expression network analysis,WGCNA)用来进一步确定关键基因。随后采用CIBERSORT免疫细胞浸润分析评估了不同组间免疫细胞的组成差异。结合PANscore和临床变量构建列线图,对HCC患者进行个体化分析。通过细胞和组织实验验证了关键基因的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最后利用whole genome CRISPR-Cas9敲除文库筛选并分析关键基因对肝癌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在本研究中,基于TCGA数据库,共鉴定出43个泛凋亡相关的预后基因。LASSO-COX确定了8个PANRGs(DAP3、LGALS3、PPP2R5B、HSP90AA1、MYCN、PLK1、GSDME和SQSTM1)构建风险预测模型,预测HCC患者的预后。模型在预测HCC患者预后方面表现良好(1、3、5年的AUC值分别为0.780、0.701和0.701),高PANscore组的预后显著较差(P<0.0001)。同时,免疫细胞浸润分析表明,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NK)与巨噬细胞M0细胞在高PANscore显著高表达(P=0.005,P=0.013)。结合PANscore和临床特征构建列线图,Continuous antibiotic prophylaxis (CAP)预测能力较TMN分期更准确。该结果在ICGC数据库中均得到验证。WGCNA鉴定出4个关键的PANRGs,包括DAP3、GSDME、PPP2R5B和PLK1。此外,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关键基因在HCC细胞Protein Tyrosine Kinase抑制剂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肝细胞和组织(P=0.044)。DAP3和PLK1基因敲除或敲低可以抑制肝癌细胞系的增长,有望成为新的肝癌潜在预后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结论:本研究用TCGA数据库构建了全新的风险预测模型PANscore和列线图,并用ICGC数据库进行外部验证,泛凋亡相关的四个关键基因与免疫细胞浸润有关,可能成为HCC的治疗靶点。
糖基化转移酶B3GNT3介导的4F2hc的N-糖基化修饰在胰腺导管腺癌铁死亡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研究背景: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C)是最常见的富有侵袭性的胰腺恶性肿瘤,占胰腺癌病例的90%以上,俗称“癌中之王”,死亡率极高,其5年生存率仅11%左右。PDAC的主要治疗手段包括手术切除、辅助化疗(adjuvant chemotherapy,ACT)和免疫治疗。但是,大部分PDAC患者对此类治疗的总体响应率仍然很低。因此,深入探究PDAC的肿瘤生物学机制,开发潜在的有效诊断和治疗方案仍是根治PDAC的重要任务。蛋白质的异常糖基化涉及PDAC的多种病理和病理生理变化,包括但不限于赋予肿瘤抵抗细胞死亡的能力。糖基化是一种广泛存在的蛋白翻译后修饰方式(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PTM),在稳定蛋白质结构、引导蛋白质正确定位、辅助分子伴侣二聚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最新的研究表明,蛋白质的异常糖基化可病理性重塑肿瘤分子生物学进程,增强肿瘤细胞对死亡信号的抵抗。铁死亡是一种新型的非调节性细胞死亡形式,其特征是铁离子依赖的膜脂质过氧化物毒性堆积导致细胞膜破裂,是治疗恶性肿瘤的新的有效手段。在铁死亡的抗氧化系统中,谷氨酸/胱氨酸逆向转运体system Xc-的研究最为广泛,其由重链亚基4F2hc(也称为CD98hc,由SLC3A2基因编码)和轻链亚基xCT(由SLC7A11基因编码)组装而成,负责介导胞内半胱氨酸合成和抗氧化系统的建立。目前围绕xCT的研究较为广泛,但忽视了 4F2hc是xCT细胞膜定位和功能发挥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糖基化和铁死亡是肿瘤代谢异常的重要生物学现象,可为癌症治疗提供新的干预措施。然而,目前尚不明确糖基化和铁死亡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是否靶向糖基化途径可增强PDAC对铁死亡的敏感。研究方法:1.利用N-和O-糖基化蛋白质组学,揭示PDAC细胞铁死亡过程中糖基化修饰的改变和具体修饰类型,明确PDAC细胞铁死亡中糖蛋白和糖肽R428抑制剂的差异表达变化,鉴定与铁死亡调节相关的重要糖蛋白。2.采用N-糖苷酶(PNGase F)(一种重组糖苷酶主要用于移出多肽链上天冬酰胺连接的寡糖)或使用蛋白N-糖基化抑制剂衣霉素(tunicamycin,TM),明确目标糖蛋白的主要修饰类型。3.利用RNA-seq技术,探究PDAC细胞铁死亡中糖基化转移酶的表达变化,明确与铁死亡调节相关的糖基化转移酶,鉴定潜在的与目标糖蛋白修饰相关的差异表达糖基化转移酶。4.利用291例PDAC患者的组织样本及对应的临床病理及预后信息,探究糖蛋白4F2hc和糖基化转移酶B3GNT3在PDAC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预后意义。5.采用慢病毒介导的基因稳定敲降技术,探究4F2hc在PDAC细胞铁死亡中的具体作用,明确4F2hc的N-糖基化修饰对PDAC细胞铁死亡的影响。6.采用慢病毒包装的CRISPR-cas9介导的基因敲除技术,探究B3GNT3在PDAC细胞铁死亡中的具体作用,明确B3GNT3的糖基化转移酶活性对PDAC细胞铁死亡的影响。7.采用氨基酸位点突变、片段截短、分子动力学模拟、DynaMut、PredyFlexy、免疫荧光、流式分析、放线菌酮追踪等方法,探究N-糖基化修饰和B3GNT3的糖基转移酶活性对4F2hc蛋白稳定性的影响,探究抑制4F2hc的N-糖基化对其分子伴侣xCT的细胞膜定位、表达及功能发挥的影响。8.通过建立裸鼠PDAC皮下及原位移植瘤模型,探究4F2hc和B3GNT3对PDAC体内增殖活性的影响,联合铁死亡诱导剂IKE或蛋白N-糖基化抑制剂衣霉素探究对SLC3A2敲降介导的PDAC体内抑制效果。研究结果:1.N-糖基化修饰在PDAC铁死亡中应激性上调,差异糖蛋白4F2hc的天冬酰胺(N)-糖基化修饰参与PDAC细胞铁死亡。2.N-糖基化修饰是内源性4F2hc蛋白的主要转录后翻译修饰方式,糖基化转移酶B3GNT3是4F2hc的重要结合蛋白,参与4F2hc的N-糖基化修饰。3.4F2hc和B3GNT3在PDAC细胞和临床肿瘤组织中高表达,4F2hc和B3GNT3的高表达与PDAC患者的进展和较差的临床预后正相关。4.机制上,基因敲降SLC3A2或阻断4F2hc的N-糖基化可导致sysS63845生产商tem Xc-活性受损(表现为脂质过氧化物的增加),促进PDAC细胞对铁死亡敏感。在shSLC3A2 PANC-1和MIAPaCa-2细胞中,重组野生型的4F2hc增强PDAC细胞对铁死亡抗性。而重组4F2hc的N-糖基化位点突变体N365Q和4NQ不能逆转RSL3诱导的细胞活力下降,反而增强shSLC3A2 PANC-1和MIAPaCa-2细胞对RSL3诱导的铁死亡敏感。5.基因敲低或敲除B3GNT3促进PDAC细胞对铁死亡的敏感。重组B3GNT3糖基化转移酶酶活性过表达质粒122-311OE部分恢复RSL3导致的B3GNT3KO PANC-1和MIAPaCa-2的细胞活力下降,而重组B3GNT3糖基化转移酶缺失片段122-311del则无法逆转。6.敲除B3GNT3加速4F2hc的蛋白衰减,降低4F2hc的细胞膜定位及4F2hc与xCT的相互作用;无论是突变4F2hc的N-糖基化修饰位点,还是使用衣霉素去除4F2hc的N-糖原结构,皆明显降低4F2hc蛋白的吉布斯自由能(ΔΔG),botanical medicine导致4F2hc蛋白稳定性下降,细胞膜定位减少,削弱4F2hc与xCT的相互作用。7.蛋白N-糖基化抑制剂TM显著增强铁死亡诱导剂IKE和RSL3诱导的PDAC细胞脂质过氧化和铁死亡的发生。8.在体内研究中,敲除B3GNT3显著抑制PANC-1细胞的皮下和原位移植瘤生长。基因敲减SLC3A2或联合铁死亡诱导剂IKE或TM显著抑制原位PDAC的生长。研究结论:1.N-糖基化修饰参与PDAC铁死亡进程。2.糖基化转移酶B3GNT3介导的4F2hc的N-糖基化修饰影响PDAC细胞对铁死亡的敏感性。3.靶向干预B3GNT3-4F2hc-N-糖基化修饰途径,可导致4F2hc蛋白稳定性下降,细胞膜定位减少,破坏4F2hc与xCT的相互作用,促进PDAC细胞对铁死亡敏感。4.4F2hc和B3GNT3在PDAC中高表达预示患者临床预后较差,靶向抑制二者的表达可有效降低PDAC在体外和体内的细胞生物学活性。研究意义1.有望从糖基化修饰的新角度,揭示铁死亡在肿瘤研究中的新机制。2.整合N-/O-糖基化蛋白质组学和转录组学,有望解析肿瘤细胞铁死亡过程中糖基化修饰图谱的变化。3.通过筛选并鉴定铁死亡调节通路中的差异糖蛋白和糖基化修饰位点,为铁死亡的响应提供潜在的生物标志物,为基于铁死亡策略治疗恶性肿瘤提供新的干预靶点。4.为临床前研究联合糖基化抑制剂和铁死亡诱导剂对恶性肿瘤的治疗提供实验基础。5.基于本课题新发现的B3GNT3-4F2hc-N-糖基化修饰轴在PDAC铁死亡中的调节作用,为拓展和开发新的肿瘤干预靶点和治疗策略提供重要研究思路。
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植入前期血流感染的病原学特点及预后分析
目的 研究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患者粒细胞植入前期血流感染(BSI)的病原菌分布及预后分析,为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纳入2013年12月—2019年10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进行HSCTselleck产品的1 154例血液病患者,分析BSI的发生率、病原菌种类、药敏情况和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在1 154例HSCT患者中,145例(12.6%)患者在粒细胞植入前期发生BSI,中位时间为+6 d (-8~+22 d)。在发生BSI的患者中,104例(71.7%)为单一革兰阴性菌感染,31例(21.4%)为单一革兰阳性菌感染,2例(1.4%)为真菌感染,8例(5.5%)为多菌种菌血症;多重耐药菌感染23例(15.9%)。145例BSI患者移植后30 d的总生存率为(95.9±1.7)%,90 d的总生存率为(91.0±2.4)%,180 d的总生存率为(81.4±3.2)%,30 d的感染相关死亡率为(3.5±1.5)%。耐药菌感influence of mass media染、粒细胞植入时间>14 d、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20 d为影响BSI患者生存的不良因素(P值均<0.05),进一步应用Cox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显示粒细胞植入时间>14 d是影响BSI患者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结论 HSCNN2211T患者粒细胞植入前期BSI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多重耐药菌的发生率较高。发生耐药菌感染、粒细胞植入延迟和粒细胞缺乏时间长的BSI患者生存率显著下降。
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内皮素-1在骨质疏松中的发病机制
背景:骨质疏松(Osteoporosis)症是一种可预防的全身性疾病,在世界各地都很常见,其特征是骨质微结构恶化和骨量减少[1]。引起骨质疏松症发生的重要原因有雌激素缺乏、炎症性疾病和衰老[2]。相关研究显示,内皮素-1(或受体)的升高可导致患者骨量减少[3]。但是,其具体作用机制仍尚不明确。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挖掘数据库,对比分析内皮素-1受体突变组与正常组的基因组差异,并找出相关通路,明确定位细胞功能,进一步帮助我们了解骨质疏松发生的病理生理机制,对减少该疾病发生提供更新的治疗思路。方法:选择GEO数据库中的GSE40428数据集,通过GEO2R平台筛选内皮素受体A(Endra)突变组相比于正常组小鼠股骨组织的DEGs。借助R语言软件分析基因集的变异分析(GSVA)、并且利用单样本treacle ribosome biogenesis factor 1的基因集富集分析(ssGSEA)计算各个样本在成骨过程和破骨过程的不同通路活性评分。将上述评分纳入表型并利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Alpelisib析(WGCNA)筛选出评分最高的基因模块。将成骨及破骨模块中的基因通过GO富集分析得到的相关通路。筛选出WGCNA中重要模块,利用PPI蛋白互作网络分析筛选出网络中心基因,为我们的目标基因。结果:内皮素受体A突变组相对于正常组小鼠组共有252个DRaf抑制剂EGs。GO分析结果:DEGs富集到TOP3的细胞学组件(CC):顶体囊泡、钙通道复合体、核膜蛋白复合物;富集到Top3分子功能(MF):磷脂酰肌醇磷酸磷酸酶活性、5-羟色胺结合、磷脂酰肌醇单磷酸磷酸酶活性;富集到Top3生物学过程(BP):循环肾素-血管紧张素对全身动脉血压的调节、γ-氨基丁酸分泌。富集到Top3的KEGG信号通路有: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过氧化物酶体、糖尿病并发症中的AGE-RAGE信号通路。GSVA分析富集的结果显示,富集到的Top3的功能集:TH1细胞毒性通路、FOXO3的基因靶向、NIPP1的基因靶向。通过WGCNA分析共得到模块58个,其中violet模块(R=0.99 P=5e-06)和salmon4模块(R=0.91 P=2e-O3)与成骨关联性最强。模块 thistle2(R=0.91 P=2e-O3)和模块 maroon(R=0.89 P=3e-O3)与破骨关联性最强。其中,与破骨相关性最强的模块基因富集于:自噬的正调节、TOR信号的负调节、顶体膜、内质网、转移酶活性、cGMP-PKG信号通路、细胞基质粘附、质膜上的负调节、精子头部质膜、微管细胞骨架、cAMP信号通路、PPAR信号通路。与成骨相关性最强的模块基因富集于:蛋白K63连接脱泛素化、细胞周期蛋白依赖蛋白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活性的正调节、Notch信号通路的负调节、成骨细胞分化、骨矿化、细胞分化调节、内体膜、细胞质应激颗粒、TGF-β信号通路、cGMP-PKG信号通路、自身免疫性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将模块内的基因导入cytoscape,构建PPI网络,筛选Top10 hub基因为:Esr1、Fyn、Hif1a、Mapk1、Pik3cg、Hdac3、Zeb1、Cd2、Fcer1g、Srf。结论:内皮素受体A突变组和正常小鼠组之间存在252个DEGs。通过WGCNA分析Top10 hub基因为:Esr1、Fyn、Hif1a、Mapk1、Pik3cg、Hdac3、Zeb1、Cd2、Fcer1g、Srf。其中,Hif1a、Esr1、Mapk1是有望成为治疗骨质疏松的新方向。值得进一步的实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