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多种西药治疗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状况研究

目的:分析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多种西药治疗后可能出现的不PF-02341066分子量良反应,并探讨相应的处理措施。方法:收录于2022.9-2023.9,收治的Bioactive char服用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多种西药治疗患者,共计70例。对其在用药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进行总结、分析,并探讨解决的措施。结果:第三代头孢菌素发生不良反应33例,占比47.14%,第二代头孢菌素发生26例,占比37.14%,第一代头孢菌素发生率11例,占比15.71%,对照结果比较P<0.05。过敏反应发生例数最多,共27例,占比38.57selleck HPLC%;之后依次是消化系统16例,占比22.86%,呼吸系统13例,占比18.57%,循环系统10例,占比14.29%,血液系统和神经系统发生率最低,比较P<0.05。结论:联合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和多种西药治疗时,不良反应是需要关注的。患者应及时就医并接受专业医生的指导来处理已发生的不良反应,并通过密切留意自身状况、逐渐调整剂量、了解过敏史和药物相互作用等方式来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慢性肾病大鼠模型建立与评价

目的 建立与评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Blebbistatin体外OPD)合并慢性肾病(CKD)大鼠模型。方法 将40只雌雄各半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组)、COPD组、CKD组、COPD合并CKD模型组(COPD+CKD组),每组10只。采用香烟烟雾暴露联合细菌滴注法制备COPD大鼠模型,利用腺嘌呤诱导建立CKD大鼠模型,两种方法协同制备COPD合并CKD的大鼠模型,8周后取材检测肺、肾功能,观察组织形态学及血Mediation effect清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结果 造模成功后COPD+CKD组大鼠肺功能指标FVC、FEV_(0.1)及FEV_(0.1)/FVC显著降低(P<0.01),肺组织病理学表现为肺泡壁断裂、融合的肺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Dasatinib.html气肿改变及炎细胞浸润;血Cr、BUN及24 h尿蛋白显著升高(P<0.01),肾组织病理学表现为肾小球系膜增生,基底膜增厚,肾小管扩张及间质纤维化,超微结构显示肾小球毛细血管襻部分闭合,足突融合,肾小管线粒体融合崩解,溶酶体增多;血清IL-6、IL-13、IL-1β和TGF-β1水平显著升高(P<0.01),且明显高于单一模型组(P<0.01)。结论 采用香烟烟雾暴露联合细菌感染合并2.5%腺嘌呤诱导的方法可成功构建COPD合并CKD的大鼠模型,炎性反应可能在COPD合并CKD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术后辅助化疗对远端胆管癌病人预后的影响:基于SEER数据库的倾向评分匹配分析

目的 分析术后辅助化疗对远端胆管癌(DCC)病人预后的影响。GW-572016使用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SEER数据库2010~2015年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455例DCC病人的临床资料。通过倾向评分匹Smoothened Agonist NMR配(PSM)减少组间偏倚,采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评估预后差异,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应用PSM后,生存分析结果显示,TNM分期、辅助化疗及N分期与DCC病人的预后相关,术后辅助化疗是影响病人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进一步亚组分析显示,在Ⅰ期病人中,术后化疗组与单纯手术组的3年存活率与中位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化疗组Ⅱ期病人的预后优于单纯手术组(P<0.05);术后化疗可延长中分化和低/未分化病人的术后3年存活率与中位生存时间(P<0.05),而在高分化病人中术后化疗组与单纯手术组3年存活率与中位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辅助化疗可延长淋巴结阳性病人的3年存活率与术后中位生存时间(P<0.05),但对淋巴结阴性病人的生存预后无明显改善(P>0.05)。结论 术后化疗与Non-aqueous bioreactorDCC病人长期生存获益相关,辅助化疗是影响其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TNM分期Ⅱ期、病理中分化和低/未分化和淋巴结阳性的DCC病人为术后化疗的潜在受益人群。

复方黄柏液涂剂促进Ⅲ度烧伤创面肉芽组织形成的作用机制研究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方法,确定复方黄柏液治疗的Ⅲ度烧伤肉芽组织愈合的有效活性成分、关键靶点和潜在的药理学机制,并进行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的初步验证。方法:从公共数据库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检索复方黄柏液组成成分连翘、黄柏、金银花的有效成分和靶点;GeneCBaf-A1ardsmedicolegal deaths、OMIM数据库检索“Ⅲ度烧伤”疾病相关靶点。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包括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interaction,PPI)以及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分析,获得了关键的有效成分、核心靶点和相关信号通路;DiscoveryStudio分子对接分析有效成分化合物与靶蛋白的结合。0.5%的DMSO溶液处理的成纤维细胞记为对照组;槲皮素(40μmol/ml)处理的成纤维细胞记为槲皮素组。采用CCK8法、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迁移侵袭;WB试验检测细胞p-PI3K、p-Akt蛋白。结果:共筛选出74个有效成分,331个作用靶点,AKT1为潜在的治疗靶点,木犀草素、山柰酚、槲皮素、汉黄芩素、丹皮酚为潜在的候选药物。PI3K-AKT信号通路可能在复方黄柏液治疗Ⅲ度烧伤中发挥关键作用;分子对接表明槲皮素与AKT1结合最好。与对照组NVP-TNKS656抑制剂相比,槲皮素组成纤维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均显著降低,p-PI3K、p-Akt蛋白表达也显著降低(P<0.05)。结论:复方黄柏液促进Ⅲ度烧伤患者肉芽组织形成的生物活性成分为槲皮素,潜在通路为PI3K-AKT信号通路,为复方黄柏液治疗Ⅲ度烧伤的研究提供了思路。

血浆GDF-15和sST2水平与慢性心肾综合征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目的慢性心肾综合征(CRS)通常会引起血浆标志物的升高,近年来新型标志物血浆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和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因子2蛋白(s ST2)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本研究通过检测慢性心肾综合征患者血浆GDF-15和s ST2水平,探讨GDF-15、s ST2与慢性心肾综合征的关系,评估其临床价值。immune system方法收集2022年4月-2022年10月期间入住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慢性心力衰患者114例,根据肾小球滤过率估计(e GFR)分为慢性心肾综合征组(e GFR<60ml/min/1.73m~2,n=63例)和慢性心力衰竭组(e GFR≥60 ml/min/1.73m~2,n=51例)。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n=49例)。记录所有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及生化指标,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GDF-15、s ST2水平,并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将三组研究对象的所有资料使用SPSS 2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汇总及统计分析,分析血浆GDF-15、s ST2水平与慢性心肾综合征患者肾功能以及心脏结构、功能的关系。结果1.一般临床资料比较:慢性CRS组、CHF组、对照组在性别、吸烟、饮酒、体重指数、心率、血压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CRS组年龄较大,与CHF组及对照组相比差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peg300.html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室指标比较:慢性CRS组、CHF组、对照组在血细胞分析、空腹血糖、ALT、TBI、IBI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CRS组与CHF组的AST、DBI均高于对照组,ALB、TC、TG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CRS组Cr、Urea、UA高于CHF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F组与对照组在上述肾功能指标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慢性CRS组、CHF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BNP、LVEDD、LVESD升高,LVEF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CRS组与CHF组比较,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慢性CRS组与CHF组GDF-15、s ST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且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Belnacasan5)。5.根据NYHA分级标准将慢性CRS患者分为三组(II级、III级、IV级),比较血浆GDF-15水平,II级患者最低,IV级患者最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浆s ST2水平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根据CKD分期将慢性CRS患者分为3组(3期、4期、5期),比较血浆GDF-15、s ST2水平,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相关性分析发现血浆GDF-15、s ST2水平与BNP、LVEDD、LVESD、Cr、Urea、UA呈正相关(P<0.05),与LVEF呈负相关(P<0.05)。8.血浆GDF-15诊断慢性CRS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7(95%CI:0.82-0.92),敏感性、特异性分别是79.4%、81%;血浆s ST2诊断慢性CRS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3(95%CI:0.77-0.89),敏感性、特异性分别是77.8%、76%。二者联合诊断慢性CRS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1(95%CI:0.87-0.96),敏感性、特异性分别是90.5%、81%。结论1.血浆GDF-15、s ST2与心脏结构及肾功能指标LVEDD、LVESD、LVEF、Cr、Urea、UA呈正相关,与心功能指标BNP呈负相关。2.血浆GDF-15、s ST2对慢性心肾综合征具有诊断价值,血浆GDF-15及s ST2联合检测可提高慢性心肾综合征的诊断效能。

伏诺拉生联合大剂量阿莫西林二联方案根除首诊幽门螺杆菌的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伏诺拉生联合大剂量阿莫西林二联方案根除首诊幽门螺杆菌(Hp)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21年6月~2022年10月在我院消化内科首诊的162例Hp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3组,分别为二联组:伏诺拉生+大剂量阿莫西林组,三联组:伏诺拉生+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组,四联组:雷贝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胶体果胶铋组,比较不同治疗方案患者Hp根除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三组间按意向性分析(ITT)根除率、按方案分析(PP)根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联组、三联组ITT根除率与PP根除率均Tezacaftor说明书高于四联组(P<0.05);二联组与三联组间ITT根除core microbiome率、PPBIBW2992小鼠根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联组与三联组、三联组与四联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联组与四联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伏诺拉生联合大剂量阿莫西林治疗首诊Hp根除率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伏诺拉生联合大剂量阿莫西林二联方案根除首诊幽门螺杆菌的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伏诺拉生联合大剂量阿莫西林二联方案根除首诊幽门螺杆菌(Hp)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21年6月~2022年10月在我院消化内科首诊的162例Hp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3组,分别为二联组:伏诺拉生+大剂量阿莫西林组,三联组:伏诺拉生+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组,四联组:雷贝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胶体果胶铋组,比较不同治疗方案患者Hp根除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三组间按意向性分析(ITT)根除率、按方案分析(PP)根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联组、三联组ITT根除率与PP根除率均Tezacaftor说明书高于四联组(P<0.05);二联组与三联组间ITT根除core microbiome率、PPBIBW2992小鼠根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联组与三联组、三联组与四联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联组与四联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伏诺拉生联合大剂量阿莫西林治疗首诊Hp根除率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代谢记忆”与线粒体功能相关性研究进展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由糖尿病导致的严重致盲性眼病。多项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体内存在“代谢记忆”现象,但其相关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在DR的发病和进展过程中,高血糖环境下氧化应激使DR患者视网膜细胞中线粒体DNA(mtDNA)拷贝数异常发生突变,其修复系统同时遭到破坏并形成恶C59 NMR性循环,造成体内活性氧(ROS)过量生成、氧化还原稳态破坏和细胞凋亡Regorafenib采购等现象发生。由于mtDNA可以进行独立复制并遗传Bioactive coating给下一代,同时表观遗传学修饰也会影响与DR发病机制相关基因的调节。在DR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线粒体损伤和“代谢记忆”现象的发生机制对DR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线粒体转移技术的出现将有望打破“代谢记忆”现象,为此类疾病的治疗开辟新的途径。本文就其相关研究及发展做一综述。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代谢记忆”与线粒体功能相关性研究进展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由糖尿病导致的严重致盲性眼病。多项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体内存在“代谢记忆”现象,但其相关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在DR的发病和进展过程中,高血糖环境下氧化应激使DR患者视网膜细胞中线粒体DNA(mtDNA)拷贝数异常发生突变,其修复系统同时遭到破坏并形成恶C59 NMR性循环,造成体内活性氧(ROS)过量生成、氧化还原稳态破坏和细胞凋亡Regorafenib采购等现象发生。由于mtDNA可以进行独立复制并遗传Bioactive coating给下一代,同时表观遗传学修饰也会影响与DR发病机制相关基因的调节。在DR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线粒体损伤和“代谢记忆”现象的发生机制对DR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线粒体转移技术的出现将有望打破“代谢记忆”现象,为此类疾病的治疗开辟新的途径。本文就其相关研究及发展做一综述。

特发性膜性肾病临床病理学特征及贝叶斯预测模型的构建

目的:1.回顾性分析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的临床及病理学资料,根据患者年龄、是否伴C3沉积、是否伴肾间质纤维化(Renal interstitial fibrosis,RIF)进行分组,探讨不同分组患者临床资料特点、病理分型及相关危险因素。2.通过比较原发性肾小球疾病(Primary glomerular disease,PGD)中IMN与非IMN间的临床资料,构建贝叶斯网络(Bayesian network,BNs)预测模型。通过贝叶斯网络分析,揭示IMN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以提高对疾病的理解,同时为早期识别高危人群,诊断IMN提供新的方法。方法:1.收集2016年9月至2022年8月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肾内科,行肾穿刺活检术后明确诊断为IMN的患者,统计患者一般临床、实验室及病理学资料,回顾分析相关资料。2.收集2018年1月至2022年8月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肾内科诊断为PGD的患者,患者均行肾穿刺活检术,根据病理结果将其分为IMN组与非IMN组,统计两组患者一般临床及实验室资料,采用IBM 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与IMN发病主要危险因素。借助于R studio软件中的“bnlearn”包,通过结构学习及参数学习构建BNs模型。结果:1.不同年龄IMN患者的临床及病理学资料比较(1)不同年龄IMN患者的一般及临床资料比较据患者不同年龄分为三组,中老年组在免疫球蛋白Ig G、IgA、补体C4和胆固醇水平、贫血比例上高于青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高血压发病率、收缩压及舒张压、血肌酐、胱抑素C、尿素氮、血浆白蛋白、e GFR水平、Ig M存在显著差异(P<0.05),可以看出随年龄增长,高血压发病率、贫血比例、血肌酐、IgA水平逐渐上升,而血浆白蛋白、e GFR、免疫球蛋白Ig M水平逐渐下降。(2)不同年龄IMN患者的病理学资料比较三组在肾小球硬化、肾间质纤维化、肾小管萎缩、肾小动脉壁增厚比例上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可以看出年龄越大,肾小球硬化、肾小管萎缩、肾间质纤维化、肾小动脉壁增厚比例越高。中老年组在C3、C4阳性沉积率上高于青年组,C1q阳性沉积率低于青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C3沉积阳性与阴性组IMN患者临床及病理学资料比较(1)C3沉积阳性与阴性组IMN患者一般及临床资料比较C3阳性组在血肌酐、胱抑素C、尿素氮、尿蛋白定量和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较阴性组高,血浆白蛋白、e GFR、Ig G、C3水平较阴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EG300核磁P<0.05)。(2)C3沉积阳性与阴性组IMN患者的病理学资料比较C3阳性组在IgA和C1q上的阳性沉积率较阴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在病理分期分布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多重比较后,可以看出C3阳性组I期比例低于阴性组,II期比例高于阴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C3阳性组III期比例也高于阴性组。3.伴RIF组与不伴RIF组的临床及病理学资料比较(1)伴RIF组与不伴RIF组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在高龄及高血压比例、aromatic amino acid biosynthesis舒张压、血肌酐、胱抑素C、尿素氮和甘油三酯水平上,肾间质纤维化组高于非纤维化组,而白蛋白、e GFR水平低于非纤维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伴RIF组与不伴RIF组的病理学资料比较两组在肾小球硬化、小管萎缩和小动脉壁增厚比例上有统计学差异,RIF组均高于非RIF组(P<0.001)。4.贝叶斯网络预测模型的构建(1)按照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的变量,构建含有10个节点、20条有向边的IMN发病及相关因素的BNs模型;有向边反映IMN影响因素间的相互作用或影响。由模型可见,节点年龄、高胆固醇血症、大量蛋白尿、血肌酐、高尿酸血症、Ig G、IgA、体重指数等INCB28060说明书通过复杂的网络关系与IMN建立联系,其中年龄、大量蛋白尿、血肌酐、高尿酸血症、高胆固醇血症、尿素氮、Ig G、体重指数与IMN有直接关系,而血清IgA则是通过Ig G间接与IMN相关联。(2)贝叶斯模型推理BNs可以在给定网络结构和已知证据下,计算某事件发生的概率。在其他条件一致的情况下,存在高胆固醇血症和处于中年阶段的患者诊断IMN的风险概率最高(64.33%);使用Netica软件构建BNs结构图,点击节点添加证据信息,就可运用该模型进行风险预测,对IMN的风险进行判定。例如,当一名中年肥胖患者在入院时诊断为PGD,其生化常规提示存在高胆固醇血症、大量蛋白尿、但血肌酐及尿素氮正常,那么其诊断为IMN的风险概率估计为83.9%。在同等条件下,若患者无高胆固醇血症和大量蛋白尿,其IMN的发生率下降至37.6%。若患者为中年,体重为超重或肥胖,其生化指标示高胆固醇血症,大量蛋白尿,无高尿酸血症,尿素氮及血肌酐正常,血清Ig G下降,则其诊断IMN的风险概率最高为86.6%。(3)贝叶斯网络评价模型评价发现模型验证集的准确率和特异度分别为77.2%和79.9%,AUC值为0.854(95%CI:0.823~0.885)。预测集的准确率和特异度分别为78.7%和79.3%,AUC值为0.855(95%CI:0.804~0.904)。结论:1.与青年IMN患者相比,中老年患者更有可能在血液检查中出现不良表现,老年患者的肾功能下降及病理损伤较青年组严重。因此,及时有效的治疗和妥善的医疗护理对老年IMN患者至关重要。2.C3阳性沉积较阴性沉积患者肾功能下降更明显,尿蛋白定量及血脂水平更高,伴C3沉积的IMN患者肾脏病理损害更严重,C3沉积可能在IMN肾脏病变程度中具有重要意义。3.伴肾间质纤维化患者血脂水平更高,肾功能下降更严重,病理损伤更严重,因此要积极控制IMN患者血脂水平并早期发现肾纤维化危险因素,以期延缓进程。4.本研究构建了一个IMN贝叶斯网络预测模型,可以辅助预测IMN发生的风险概率,为诊断IMN也提供了额外的选择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