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拉洛芬滴眼液联合奥洛他定滴眼液治疗过敏性结膜炎的效果

目的:探讨普拉洛芬滴眼液联合奥洛他定滴眼液治疗过敏性结膜炎(allergic conjunctivitis,AC)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3年1月苏州市第九人民医院眼科收治的100例AC患者。根据抽签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盐酸奥洛他定滴眼液,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普拉洛芬滴眼液。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泪膜稳定性及角膜上皮损伤情况、免疫功能、泪液相关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泪膜破裂alcoholic hepatitis时间(break-up time,BUT)均增加,角膜荧光素染色实验(corneal fluorescein staining experiment,FL)均降低,观察组BUT长于对照组,FL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IgA)、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 E,IgE)水平均降低,观察组IgA、IgG、Lorlatinib化学结构IgE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嗜酸性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 cationic protein,E此网站CP)、组胺(histamine,HA)、白三烯B4(leukotriene B4,LTB4)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ECP、HA、LTB4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拉洛芬滴眼液联合奥洛他定滴眼液可显著改善AC患者临床症状,降低泪液相关指标水平,且安全性良好。

艾沙康唑诊断驱动治疗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曲霉菌肺炎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目的:评价艾沙康唑胶囊诊断驱动治疗中国恶性血液病患者合并侵袭性曲霉菌肺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22年6月至2023年9月收治的28例恶性血液病患者,Behavioral genetics广谱抗生素及抗真菌治疗后仍出现发热且肺部CT表现或真菌抗原检测提示侵袭性曲点击此处霉菌肺炎,分析患者行艾沙康唑胶囊单药抗真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将28例患者分为4组,A组(5例):口服泊沙康唑预防真菌突破;B组(15例):静脉伏立康唑不耐受或无效;C组(5例):可能合并侵袭性毛霉菌感染;D组(3例):静脉卡泊芬净或两性霉素B不耐受或无效。结果:2RAD001半抑制浓度8例患者均为免疫缺陷状态,其中急性白血病占60.71%,基线中性粒细胞计数为0.49(0.24,5.52)×10~9/L。治疗周期平均为14 d,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2.14%(23/28)。3例患者治疗后仍间断发热且肺部CT影像学未见明显改善,1例患者因疾病进展死亡,1例患者治疗中自动出院。安全性分析:所有患者治疗前后的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肌酐、Q-T间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组1例患者换用艾沙康唑治疗后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降至正常,2例患者治疗后肌酐未再出现升高,2例患者出现轻度恶心,1例患者出现腹泻;D组1例患者出现转氨酶轻度升高,无患者因药物不良反应而停药。结论:恶性血液病患者因免疫缺陷导致侵袭性霉菌的发病率增加,肺部CT可以提供重要的证据,艾沙康唑胶囊在诊断驱动阶段单药治疗泊沙康唑预防失败及对伏立康唑不耐受/疗效不佳的侵袭性曲霉菌肺炎的有效率高,且艾沙康唑胶囊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微塑料光老化过程中持久性自由基和活性物种的形成

微塑料(MPs)光老化过程中可能会形成一类新型的、区别Dibutyryl-cAMP研究购买于母体分Peri-prosthetic infection子的环境风险物质—持久性自由基(PFRs),它们的类型是否会受到微塑料元素组成的影响,还未可知。本研究重点探讨了不同元素组成MPs光老化过程中PFRs的形成,深入分析了所形成的PFRs的类型和特性,并进一步关注了该过程中所产生的活性物种类型。研究发现,在光老化的聚苯乙烯(PS)和酚醛树脂(PF)、含氮微塑料聚酰胺(PA),以及含硫微塑料聚苯硫醚(PPS)和聚砜(PSF)上均形成了PFRs。电子顺磁共振和功率饱和曲线分析发现,这些老化微塑料上所形成的PFRs均超过了一种,并非单一类型PFRs。结合表征结果和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得到,老化PS和PS上形成的主要为氧中心自由基,PA上形成的主要是持久性氨基氧自由基(PAOR),而在老化PPS上的硫氧自由基为类苯硫醇自由基,PSF上的氧中心自由基和硫中心自由基为类苯磺基自由基和类苯基磺基自由基。此外,通过py-GCMS检测光老化MPs上各类PFRs的潜在前体分子片段,包括苯酚、氧化胺、对甲苯磺酸和苯磺酸等。有趣的是,碳氢类微塑料光老化过程中还形成了大量活性氧,而光老化PA还诱导形成了SB431542浓度多种活性氮(如·NO、·NO2和过氧亚硝酸盐),光老化含硫微塑料上观察到活性硫(SO3·-)。这些研究结果为准确评估微塑料的环境风险提供理论参考。

鳞状细胞癌发病危险因素基因组学研究

目的 总结国内外与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发病相关的基因组学研究,为寻找不同解剖部位鳞癌共同遗传变异,进而识别鳞癌高危人群并降低疾病负担提供思路和参考。方法 以鳞癌、遗传变异、危险因素为中文关键词,以squamous cell carcinoma、genetic va确认细节riations、risk factors为英文关键词,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2016-2022年发表的与鳞癌相关的基因组学研究。纳入标准:(1)可获取全文,语种限中文和英文;(2)所研究Staurosporine体内实验剂量肿瘤的组织类型包括鳞癌;(3)研究遗传变异对鳞癌的影响。排除标准:(1)综述、above-ground biomass摘要、个案;(2)效应指标仅包含药物疗效。共纳入70篇文献,其中中文文献9篇,英文文献61篇。结果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染色体畸变(CAs)和甲基化修饰等遗传变异均可促进鳞癌的发生发展,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驱动基因突变和基因环境交互作用也是探索鳞状细胞癌变过程中关键基因的研究热点。结论 不同解剖部位鳞癌存在相同的遗传危险因素,但研究证据不完全一致,因此,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探讨其在发病机制上的共性,进而应用于鳞癌的预防治疗。

白细胞介素-1β基因(rs16944)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易感性及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究白细胞介素-1β(IL-1β)rs16944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易感性及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7年9月~2020年1月如皋市人民医院收治的MDS患者(n=162)为研究对象,同期体PF-03084014临床试验检健康者(n=162)为正常对照组。采用TaqMan探针法进行基因分型。对比分析IL-1β(rsp53 immunohistochemistry16944)SNP与MDS易感性及临床特征。随访观察不同基因型MDS患者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转化情况,并采用KaplanMeier绘制生存曲线。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MDS组GG基因频率(43.21%vs 32.10%)、AG基因频率(37.04%vs26.54%)、G等位基因频率(86.42%vs 69.75%)均显著升高(P<0.05)。对于MDS发生风险,G等位基点击此处因携带者比未携带者增加34.80%[OR(95%CI):1.348(1.06~1.72)],而GG型基因携带者是未携带者的1.75倍。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L-1β(rs16944)基因GG型、染色体核型预后不良、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危险分组中危-II及以上、IPSS-R危险分组高危及以上、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1.6×109/L、血红蛋白(HGB)<71.7 g/L、血小板(PLT)<93.0×109/L均为MDS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HR=1.677~6.194,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NC,HGB以及PLT均与IL-1β(rs16944)SNP存在交互作用。MDR法结果显示,对于MDS发生风险,具有ANC,HGB以及PLT水平异常和IL-1β(rs16944)基因多态性交互组合人群是非上述组合人群的2.70倍[OR(95%CI):2.70(2.06~3.52)]。MDS患者IL-1β(rs16944)基因GG型向AML转化概率(27.50%)显著高于AG型(8.93%)和AA型(7.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40,4.396,P=0.008,0.036)。IL-1β(rs16944)基因GG型(56.25%)患者总生存(OS)率显著低于AG型(73.21%)和AA型(8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28,5.021,P=0.048,0.025)。结论 MDS患者IL-1β(rs16944)基因GG型较常见且与MDS易感性以及临床特征密切相关,可通过IL-1β(rs16944)基因检测预测个体MDS发生风险以及预后评估。

角膜特征在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疾病进展中的评估价值

目的:探讨角膜特征在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疾病进展中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Imidazole ketone erastin分子式12月间首次确诊POAG的患者97例(154只眼)作为研究对象。在开始治疗前收集患眼一般资料、角膜特征。对治疗后患者进行为期2年的随访,统计目标眼病情进展情况并进行分组。通过Cox回归分析角膜特征与病情进展之间的相关性,最后通过建立ROC曲线分析评估的价值。结果:进展组患眼行睫状体光凝术占比高于未进展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组患眼第一压平时Bioelectrical Impedance间(A1T)长于未进展组、第二压平时间(A2T)短于未进展组,最大压陷曲率半径(CCR)及第一压平时角膜硬度参数(SP-A1)小于未进展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1T(HR=2.768)、CCR(HR=7.185)、A2T(HR=0.393)及进行睫状体光凝术(HR=3.246)与POAG病情进展相关(P<0.05)。联合预测的曲线下面积明显高于A1T、Staurosporine试剂A2T、CCR单项检测(Z值分别为4.291、 3.593、3.915,均P<0.001)。结论:基于角膜生物力学检测的角膜特征模型对于POAG病情进展的预测具有一定的价值。

双层人工真皮在手部或足部骨质肌腱外露创面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DS-3201 IC50目的 探讨手部或足部骨质肌腱外露创面治疗中应用双层MK-4827人工真皮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2月—2023年1月湘雅博爱康复医院收治的50例手部或足部骨质肌腱外露患者,以随机数表法分成研究组(25例)与对照组(2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游离皮瓣或带蒂皮瓣移植,研究组给予双层人工真皮移植,比较两组创面愈合率、临床指标、瘢痕增生。结果 研究组创面愈合率为96.00%(24/25),与对照组的92.00%(23/2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55,P>0.05Phylogenetic analyses)。研究组手术、住院及创面愈合时间较对照组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分较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层人工真皮用于治疗手部或足部骨质肌腱外露创面,骨质肌腱外露创面愈合率较高,可缩短手术及住院时间,促进创面愈合,减少创面瘢痕。

肠道菌群与骨质疏松及运动干预

背景: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能参与骨质疏松的病理进程,在骨质疏松的诊断与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外,运动可调控肠道菌群进而影响骨质疏松的发生发展。目的:总结肠道菌群对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等的作用与机制,探讨运动介导肠道菌群在调控骨质疏松中的潜在作用。方法:以“Intestinal flora,intestinal bacteria, metabolites of intestinal flora,bone metabolism, osteoporosis,exercise”和“肠道菌群,肠道细菌,肠道菌群代谢物,骨代谢,骨质疏松和运动”为关键词,检索PubMed和CNKI数据库1990-2023年间相关文献。结果与结论:(1)肠道菌群丰度和多样性变化以及氧化三甲胺和胆汁酸等肠道菌群代谢物水平变化,能作为骨质疏松诊断的生物标记物。(2)肠道菌群失调可导致肠屏障功能障碍和产生过量脂多糖、氧化三甲胺,诱导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等炎症细胞因子、激活核因子κB信号通路以及加剧氧化应激等,进而促进破骨细胞分化、诱导成骨细胞凋亡以及影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迁更多移;重塑肠道菌群稳态能抑制炎症反应、下调氧化应激,进而抑制破骨细胞non-infectious uveitis分化、促进成骨细胞分化以及调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迁移,防治骨质疏松。(3)运动能调控肠道菌群稳态、改善肠屏障功能、促进短链脂肪酸和胆汁酸分泌、下调血清脂多糖水平、降低氧化应激,进而抑制骨细胞凋亡、抑制破骨selleckchem细胞分化、促进成骨细胞分化和调节骨细胞营养代谢,从而发挥防治骨质疏松的潜力。

ALPPS一期术后未能行二期手术原因的临床分析

目的 总结联合肝脏分隔和门静脉结扎二步肝切除术(associating liver partition and portal vein lRAD001使用方法igation for staged hepatectomy, ALPPS)一期术后未能行二期手术的常见临床原因,进一步探讨影响二期手术进行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10月至2021年12月期间连续行ALPPS治疗的肝脏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54例,女性8例,年龄(49.1±10.4)岁。按是否成功行二期手术分为二期手术组和未行二期手术组。收集统计患者未行二期手术的临床原因,分析比较患者肿GSKJ4瘤直径、临床分期、Child-Pugh评分和肝脏分隔方式等基线特征、一期术前术后肝功能(转氨酶、胆红素和白蛋白水平)、术后并发症等临床资料。结果 62例患者,有45例患者成功行二期手术,17例患者未行二期手术,其占比为27.4%。未行二期手术患者中开腹ALPPS组2例,射频辅助ALPPS(RALPPS)组11例,腹腔镜ALPPS组4例。在二期手术组和未行二期手术组患者中,肿瘤最大直径、门静脉癌栓形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功能方面,一期术前白蛋白、总胆红素和一期术后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部炎症、胸水、腹水为常见一期术后并发症,其中一期术后腹水两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Ⅲ级及以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未行二期手术的患者的临床原因为肝脏bioorganometallic chemistry未明显增生,未来残肝体积(future liver remnant volume, FLRV)不足,肝脏功能和储备功能差,并发症发生和肿瘤进展。多因素分析显示影响二期手术进行的危险因素为肿瘤最大直径、癌栓形成和一期术后并发症等级。结论 对于肿瘤较大、门静脉癌栓形成肝癌患者选择ALPPS手术需慎重。

复方芩兰口服液联合磷酸奥司他韦颗粒对儿童流行性感冒发热疗效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目的 观察复方芩兰口服液联合磷酸奥司他韦颗粒对儿童流行性感冒(流感)发热疗效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流感患儿21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8例,对照组给予磷酸奥司他韦颗粒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BafilomycinA1.html合复方芩兰口服液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退热情况、临床体征(黏膜充血、咳嗽、流涕、咳痰)缓解时间,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炎症因子血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Oncology Care Model(TNF-)、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开始退热时间、完全退热时间均短于对照组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sbe-b-cd.html,体温复升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黏膜充血、咳嗽、流涕、胃肠道症状等临床体征缓解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CRP、TNF-、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方芩兰口服液联合磷酸奥司他韦颗粒可快速缓解患儿临床体征,促进体温恢复正常,加速炎症消失进程,促进患儿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