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早期血浆D-二聚体与RPR水平对其近期预后的预测效能探究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早期血浆D-二聚体(D-D)与红细胞分布宽度与血小板计数比值(RPR)水平对其近期预后的预测效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22年4月该院收治的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90 d临床预后分为预后良好组(n=49)及预后不良组(n=37),分析不良预后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并评估D-D及RPR水平对患者近期不良预后的预测效能。结果 预后不良组入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Tezacaftor NMRD-D、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及RPR水平均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血小板计数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NIHSS评分、D-D、血小板计数、RDW及RPR均为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结果显示:入院NIHSS评分约登指数(0.546)最大时对应截断值为10分,曲线下面积为0.809,预测急性脑梗死不良预后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73.47%、81.08%;D-D约登指数(0.526)最大时对应截断值为3.91 mg/L,曲线下面积为0.775,预测急性脑梗死不良预后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79.59%、72.97%;RPR约登指数(0.355)最大时对应截断值为0.065,曲线下面积为0.7VP-16使用方法10,预测急性脑梗死不良预后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57.14%、78.38%。入院NIHSS评分、D-D及RPR水平预测急性脑梗死不良预后的敏感度、特异度均较高。结论 入院NIHSS评分、D-D、血小板计数、RDW及RPR可能为急性脑梗死患者不良预后发生的危险因素,可能为Peptide Synthesis预测患者近期不良预后的有效指标。

苦参酮调控破骨细胞分化的机制研究

背景和目的: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已经成为我国50岁以上人群的重要健康问题,女性在绝经后、男性随着年龄的增长,骨量下降及肌肉功能减弱,这些变化共同导致了骨折风险的迅速上升。目前缓解骨质丢失的药物主要针对破Epigenetics抑制剂骨细胞,但是这些药物在长期使用后几乎都会产生副作用。因此,寻找更加安全有效的新型药物用于治疗骨质疏松是非常有必要的。近年来,黄酮类化合物在骨质疏松中的作用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且在临床应用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苦参酮是一种存在于多种植物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多种药理作用,但其对破骨细胞分化的作用还未报道。本课题旨在明确苦参酮对破骨细胞分化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为骨质疏松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1、网络药理学分析及KEGG分析:使用Genecards数据库与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寻找苦参酮基因靶点与骨质疏松症相关基因的共同基因,并进行KEGG分析。2、细胞毒性实验:通过CCK-8试剂测试不同浓度苦参酮(1μM、5μM、10μM、20μM)对BMMs活性的影响,以此确定实验浓度。3、破骨细胞诱导分化:对BMMs使用M获悉更多-CSF(30ng/m L)+RANKL(50ng/m L)进行刺激,诱导其分化为破骨细胞,并使用TRAP染色进行验证。4、苦参酮抑制破骨细胞分化:(1)在Four medical treatises破骨细胞分化过程中使用不同浓度的苦参酮,研究各浓度对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2)在破骨细胞分化不同阶段中使用苦参酮,研究苦参酮影响破骨细胞分化的具体阶段;(3)利用鬼比环肽染色以明确苦参酮对破骨细胞F-actin环形成的影响。5、利用RT-q PCR研究不同浓度苦参酮对破骨细胞相关基因的影响。6、通过蛋白印迹实验,研究不同浓度苦参酮对破骨细胞相关蛋白的影响以及苦参酮对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1、实验成功建立了小鼠BMMs向破骨细胞分化的体外诱导分化培养体系。2、网络药理学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苦参酮能够影响破骨细胞分化,且可能通过NF-κB信号通路发挥作用。3、细胞毒性实验表明,1μM、5μM、10μM浓度的苦参酮对BMMs的活性没有影响。通过TRAP染色,我们证实苦参酮能够抑制破骨细胞分化且呈现浓度依赖性,且主要在破骨细胞分化早期起作用。在鬼比环肽染色实验中,我们发现苦参酮能够抑制破骨细胞F-actin环的形成且呈浓度依赖性。4、通过RT-q PCR实验表明,苦参酮能够抑制破骨细胞相关基因(c-Fos、NFATc1、TRAP、MMP9、CTSK、Atp6v0d2)的表达,进一步证实其对破骨细胞分化的抑制作用。此外,蛋白免疫印迹实验表明,苦参酮通过抑制c-Fos、NFATc1及其下游蛋白的表达及P65、Ik Bα的磷酸化和Ik Bα的降解抑制NF-κB/NFATc1信号通路。结论:1、苦参酮在不产生细胞毒性作用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地抑制RANKL引起的破骨细胞的分化过程,特别是在分化的早期阶段。2、苦参酮通过阻止成熟破骨细胞F-actin环的形成来抑制破骨细胞骨吸收功能。3、苦参酮通过抑制NF-κB/NFATc1信号信号通路的激活抑制破骨细胞分化及其功能。

镍纹蛋白样β对脂多糖诱导心肌细胞损伤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目的 探讨镍纹蛋白样β(Metrnβ)对脂多糖(LPS)诱导心肌细胞损伤的抑制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取对数生长期的H9c2心肌细胞,将其分为LPS组、Metrnβ组、Metrnβ+LPS组及对照组。LPS组、Metrnβ组、Metrnβ+LPS组分别给予1 mg/购买PidnarulexL LPS、200 ng/mL Metrnβ、1 mg/L LPS+200 ng/mL Metrnβ,对照组给予等体积PBS,作用12 h。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ELISA法检测乳酸脱氢酶(LDH)、炎症反应相关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IL-6]、氧化反应相关因子[活性氧(ROS)、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及抗铁死亡蛋白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表达,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炎症信号分子Toll样受体4(TLR4)、Gpx4蛋白相对表达量,总铁比色法检测细bio-dispersion agent胞游离铁(Fe~(2+))含量。结果 与Metrnβ组、对照组比较,LPS组及MNirogacestat采购etrnβ+LPS组细胞LDH、TNF-α、IL-1β、IL-6、ROS、MDA表达均升高,细胞增殖率及GSH、Gpx4表达均降低,且LPS组变化更明显(P均<0.05)。与Metrnβ组、对照组比较,LPS组及Metrnβ+LPS组细胞Fe~(2+)含量升高、Gpx4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且LPS组变化更明显(P均<0.05)。与Metrnβ组、对照组及Metrnβ+LPS组比较,LPS组TLR4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均<0.05)。结论 Metrnβ可以减轻LPS引起的心肌细胞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减轻细胞氧化应激反应、炎症反应及铁死亡有关。

基于坏死性凋亡相关长链非编码RNA构建肝细胞癌预后模型及药物治疗反应分析

目的 使用坏死性凋亡相关长链非编码RNA(NRLs)构建肝细胞癌(HCC)预后模型并分析不同风险组间药物敏感性差异,为HCC病人预后预测和临床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中下载HCC病人的RNA测序数据和临床信息。采用共表达网络分析鉴定NRLs。使用单变量Cox回归和LASSO-Cox回归构建预后模型,并在测试集和整个集合中进行验证。运用生存分析、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临床病理分层相Anteromedial bundle关性分析、多变量Cox回归、列线图和校准曲线来评估预后模型。随后,采用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不同风险群体间生物过程和功能的差异。使用单样本基因集富集分析(ssGSEA)来探讨不同风险群体与肿瘤免疫、浸润之间的关系,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HCC病人预后特征与免疫检查点表达的相关性。最后,使用药物敏感性分析20种化疗药物在不同风险群体中的IC50值。结果 构建了由4个NRLs(ZFPM2-AS1、MKLN1-AS、LINC01116、AP003390.1)组成的风险评分(NRLs risk-Score)预后特征,并根据风险评分中位值将病人划分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生存分析表明,NRLs低风险组的总生存期(OS)显著高于高风险组;与临床病理特征相比,NRLs risk-Score具有更高的诊断效率,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74;临床病理变量分层生存分析表明,高风险组病人OS显著低于低风险组;多变量Cox结果显示,分期(Stage)和NRLs risk-Score可作为HCC病人的独立预后因子,结合临床病理学特征和NRLs risk-Score的列线图显示出较好的预测性能。GSEA分析表明,癌症相关通路主要在高风险组中富集。ssGSEA结果显示,NRLs预测特征与HCC病人的免疫状态显著相关。免疫检查点分析结果显示,高风险组病人的免疫检查点表达较高,表明可能受益于检查点阻滞剂免疫疗法的高风险组HCC病人中免疫功能更为活跃。化疗药物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16种化疗药物的IC50值在高低VE-822化学结构风险组间存在差异。结论 4个NRLs的风险特征有助于评估HCC病人预后和分子特征,可用于进一步优化HCC的个性化治疗寻找更多和管理策略。

柴芍苓志汤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焦虑抑郁状态的临床研究

目的:本项课题主要研究柴芍苓志汤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焦虑抑郁状态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为临床治疗宁夏地区患有本病的患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就诊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医研究院肝胆脾胃病科的肝郁脾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焦虑抑郁状态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每组各30例的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予以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基础治疗,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加服盐酸曲唑酮片,治疗组给予基础治疗加服柴芍苓志汤,比较两组患者的SAS与SDS积分、中医临床证候积分、胃镜、病理的差异。结果:1.中医症状总体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6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07%,治疗组中医症状总体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p<0.01)。2.治疗组在改善胃脘胀满、食少纳呆、善太息、焦虑抑郁情绪、便溏不爽等临床症状方面比对照组更有优势(P<0.05)。3.两组焦虑抑郁状态状态疗效:焦虑状态改善总有效率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Imidazole ketone erastin1.11%;抑郁状态改善总有效率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3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64%,在改善焦虑抑郁状态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4.胃镜及病理疗效:两组患者胃镜下情况均有改善,治疗组有效率89.66%,对照组有效率62.07%。经统计学处理,两组胃镜疗效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说明在改善胃黏膜组织情况方面,柴芍苓志汤联合基础治疗显著优于对照组曲唑酮联合基础治疗。两组胃黏膜萎缩情况均有改善,治疗组有效率89.66%,对照组有效率62.07%;两组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情况均有改善,治疗组有效率93.75%,对照组有效率57.14%。两组胃黏膜异型增生情况均有改善,治疗组有效率83.33%,对照组有效率60.00%。两组治疗后病理疗效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改善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方面治疗组柴芍苓志汤联合基础治疗显著优于对照组曲唑酮联合基础治疗。5.复发率:治疗组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的复发率。6.安全性评价:经过观察CX-5461使用方法受试者在通过柴芍苓Peptide Synthesis志汤联合基础治疗期间,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临床应用安全可靠。结论:1.柴芍苓志汤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焦虑抑郁状态的临床疗效确切,能显著改善患者症状、焦虑抑郁状态、胃镜下黏膜表现及病理表现,其在有效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2.柴芍苓志汤能显著改善胃脘胀满、食少纳呆、善太息、焦虑抑郁情绪、便溏不爽等临床症状。3.柴芍苓志汤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焦虑抑郁状态复发率低。4.柴芍苓志汤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焦虑抑郁状态临床应用无不良反应、副作用,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对Wells评分低中危患者发生肺栓塞的预测价值

目的 探讨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latelet distribution width,PDW)对Wells评分低中危患者发生肺栓塞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崇明分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100例Wells评分为低中危的可疑肺栓塞患者,按照肺栓塞发生情况分为肺栓塞组和非肺栓塞组。比较两组患者的PDneurogenetic diseasesW、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血小板平均容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等血小板相关参数及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等临床资料。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PDW预测Wells评分低中危患者发生肺栓塞的效能及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结果 100例患者中42例(42.00%)明确肺栓塞的诊断。肺栓塞组与非肺栓塞组患者的年龄、BMI、性别、Wells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肺栓塞组患者的PDW、MPV及右心室内径、肺动脉收缩压高于非肺栓塞组,PLT低于非肺栓塞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PDW单独预测Wells评分低中危患者发生肺栓塞的敏感度与特异度分别为83.33%、84.48%,AUC为0.875;PDW联合PLT、MPV预测患者发生肺栓塞的敏感度FG-4592体内与特异度分别为92.86%、94.83%,AUC为0.948selleck激酶抑制剂。结论 Wells评分低中危患者存在较高的肺栓塞风险,PDW单独及联合PLT、MPV均有助于预测该类患者是否会发生肺栓塞。

骨桥蛋白与前列腺增生患者LUTS症状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本课题主要研究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在有炎症、非炎症前列腺增生(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患者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BAY-73-4506.html中的表达差异性,探索OPN在BPH纤维化和炎症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分析OPN与男性下尿路症状(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s,LUTS)的相关性,了解OPN在BPH发病及临床进展中所扮演的角色,为早期进行积极干预,延缓甚至控制LUTS提供理论依据,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回顾性研究,研究对象入组包头市中心医院泌尿外科2021年5月-2022年12月主诉为进行性排尿困难而就诊,术前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后诊断为BPH,且符合手术适应症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the prostate,TURP)的患者120例,后入组的前列腺组织由我院病理科医生采用国际前列腺炎组织学分类诊断并进行分组。其中前列腺增生伴炎症组(炎症组)76例,单纯前列腺增生组(非炎症组)44例,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入组前列腺增生患者血清骨桥蛋白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技术(immunohistochemistry,IHC)测定入组患者前列腺组织中骨桥蛋白表达,分析骨桥蛋白在单纯前列腺增生及前列腺增生伴炎症中的表达差异。应用统计软件(SPSS26.0)对实验数据展开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经过正态性和方差齐性检验,对两组数据采用T/Z检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多变量)、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分析结果取双侧检验,显著性检验水准取α=0.05。结果:本研究结果显示前列腺增生炎症组骨桥蛋白在血液中的含量高于单纯前列腺增生患者组,P=0.0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severe deep fascial space infections0.05)。在免疫组化标记物OPN在前列腺增生组织表达情况中,OPN在前列腺增生炎症组与非炎症组的表达有差异(P=0.03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炎症组与非炎症组IPSS、SSS、VSS、QOL评分显著性不同,炎症组评分显著selleck激酶抑制剂高于非炎症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炎症组与非炎症组最大尿流率(maximum flow rate,Qmax)的比较显示,两组最大尿流率显著不同,非炎症组最大尿流率显著高于炎症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血液中OPN与IPSS评分呈正相关(P=0.013),即与下尿路症状呈正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随访中发现IPSS评分均比术前下降,Qmax均比术前升高,非炎症组下尿路症状较术前改善更加明显。经受试者特征性工作曲线分析,OPN在预测前列腺增生伴炎症的ROC曲线曲线下面积(AUC=0.751,95%CI=0.656-0.846),阳性判断值(cut-off值)为23.43,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3.64%和76.32%,约登指数为0.399。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OPN含量可以作为前列腺增生伴炎症的预测因子(OR=1.128,P=0.012)。结论:本课题分析骨桥蛋白与炎症的关系,分析炎症与下尿路症状的关系,进一步探索骨桥蛋白与下尿路症状的关系。本研究发现了OPN在前列腺增生伴炎症与单纯前列腺增生中血液中的含量及组织中的表达存在差异,且OPN在前列腺增生伴炎症患者的血液中的含量及组织中的表达均高于单纯前列腺增生患者。炎症组与非炎症组IPSS、SSS、VSS、QOL评分显著性不同,炎症组评分均显著高于非炎症组。炎症组与非炎症组Qmax存在差异,非炎症组Qmax显著高于炎症组。炎症组与非炎症组的下尿路症状存在显著差异,前列腺增生伴炎症的LUTS更加严重。血液中OPN含量与与下尿路症状呈正相关。两组患者术后随访中发现IPSS评分均比术前下降,Qmax均比术前升高,非炎症组下尿路症状较术前改善更加明显。OPN对前列腺增生患者是否伴炎症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为早期进行抗炎治疗,延缓甚至控制LUTS提供理论依据,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2种不同抗血小板方案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患者中的临床研究

目的 研究不同双联抗血小板方案(DAPT)在急性心肌梗死(AMI)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接受PCI的AMI患者,并用随机数字表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此网站,试验组PCI术后给予西洛他唑(每次50 mg,bid)联合替格瑞洛(每次90 mg,bid),对照组PCI术后给予阿司匹林(100 mg,qd)联合氯吡格雷(75 mg,qd);2组疗程均为6个月,比较2组血小板活化和血管内皮功能相关指标,并记录随访治疗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过程中共脱落5例,最终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纳入98例和97例。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支架再狭窄发生率分别为2.04%(2例/98例)和9.27%(9例/97例),MACE发生率分别为4.08%(4例/98例)和13.40%(13例/97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2组血小板抑制率(IPA)分别为(54.97±6.43)%和(52.38±6.12)%,血清一氧化氮(NO)分别为(64.29±8.12)和(59.61±8.45)μmol·L~Human hepatic carcinoma cell(-1),前列环素(PGI2)分别为(42.15±3.94)和(38.46±3.71) ng·L~(-1),最大血小板聚集率(MPAR)分别为(31.65±3.86)%和(32.97±4.25)%,血小板计数(PC)分别为(169.84±36.71)×10~9·L~(-1)和(172.63±38.94)×10~9·L~(-1),P-选择素(CD62MDV3100使用方法P)阳性率分别为(24.58±5.34)%和(27.13±5.82)%,血小板激活复合物-1(PAC-1)阳性率分别为(7.63±2.15)%和(8.45±2.69)%,血清内皮素-1(ET-1)水平分别为(61.03±5.97)和(65.39±7.14)ng·L~(-1),试验组上述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的药物不良反应主要有头痛、呼吸困难以及出血事件,对照组的药物不良反应主要有呼吸困难和出血事件。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1.22%(11例/98例)和9.28%(9例/97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患者PCI术后应用西洛他唑联合替格瑞洛进行治疗有利于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活化,减轻血管内皮功能损伤,降低支架内再狭窄和MACE发生风险。

恶性疟原虫对云南省傣族人群地中海贫血、G6PD缺乏症红细胞侵染率的比较研究

目的:本研究基于既往工作的基础,对云南省傣族人群地中海贫血、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的基因进行诊断,通过恶性疟原虫侵染患有这两种疾病的人以及正常人的红细胞,了解有缺陷的红细胞和正常红细胞之间的原虫侵染情况是否存在差异,以此了解疟疾流行程度与上述疾病的关系。方法:1.采集云南省德宏州盈江县弄璋镇傣族人群的全血样本;2.对全血样本进行地中海贫血的基因诊断、G6PD缺乏症的酶活性检测以及基因突变位点分析;3.使用恶性疟原虫株3D7对患有地中海贫血、G6PD缺乏症疾病的人以及正常人的红细胞进行侵染。4.应用光学显微镜、分析型流式细胞仪、化学发光仪、酶联免疫检测仪对体外培养的疟原虫进行形态学观察、感染率以及疟色素含量的测定。5.应用透射电镜技术对培养过程中的红细胞和疟原虫内部结构变化进行深层次分析,了解它们在微观视野中的变化。结果:1.基因诊断结果:地中海贫血基因诊断结果:52份样本中selleck LEE011有地贫患者共28例。其中α-地贫的占比最高,α复合β地贫的占比最少,二者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5,Fisher's exact test)。G6PD缺乏症的基因型、构成比结果:本次样本中,G6PD缺乏症患者共有29例,女性占比高于男性,统计学分析有显著差异性(P<0.0001,Fisher's exact test);G6PD基因突变位点以1311 C>T位点占比最高,和392 G>T位点的占比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Fisher's exact test)。2.光学显微镜结果显微镜观察样本血涂片:1)地中海贫血、G6PD缺乏症以及同时具有两种疾病的患者:它们的红细胞在体外培养Adenovirus infection恶性疟原虫96小时后,观察红细胞外形,大多出现了细胞皱缩、畸形的情况;观察疟原虫生活史红内期发育阶段,疟原虫出现了发育迟缓以及入侵、寄生红细胞困难等问题,导致虫体胞质分散呈现不健康的状态。2)正常红细胞:观察红细胞外形,形态正常,并未出现红细胞淡染区消失或其他特殊形态;观察疟原虫生活史红内期发育阶段,疟原虫发育时期较一致,虫体状态较好。原虫密度的统计学分析:正常人红细胞比地中海贫血、G6PD缺乏症以及同时具有两种疾病的患者红细胞培养的恶性疟原虫的原虫密度高,统计结果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One Way ANOVA)。但有缺陷的红细胞培养恶性疟原虫,原虫密度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3.原虫感染率结果:1)流式细胞仪:地中海贫血比G6PD缺乏症、合并两种疾病的的患者红细胞的原虫感染率低,统计学结果具有显著差异(P<0.05,One Way ANOVA)。正常人比地中海贫血、G6PD缺乏症、合并两种疾病的患者的红细胞的原虫感染率高,统计学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01,One WayMRTX1133供应商 ANOVA)。2)化学发光仪:地中海贫血和G6PD缺乏症、合并两种贫血的患者的红细胞之间比较原虫感染率,结果没有统计学差异。正常人比地中海贫血、G6PD缺乏症、合并两种疾病的患者红细胞的原虫感染率高,统计学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01,One Way ANOVA)。以上原虫感染率的比较结果均证明,正常红细胞更容易被疟原虫侵染。4.透射电子显微镜结果:有缺陷的红细胞(地中海贫血和G6PD缺乏症、合并两种贫血的患者的红细胞)培养后多出现外形显著改变,形态奇异,呈不规则形、长尾状等。除了外形多变,胞质内空泡多见且细胞膜表面不完整,有局部或多处崩解。正常人的红细胞电镜下外形规则、大小均一,胞膜完整少有开口。结论:1.云南省傣族人群的样本中,α-地贫比β-地贫的占比高;G6PD缺乏症的5个常见的基因突变位点的类型以1311 C>T为主;2.有缺陷的红细胞在培养恶性疟原虫后多出现红细胞变形以及原虫发育迟缓等问题,而正常人的红细胞培养疟原虫后依旧保持外形正常,且原虫发育不受限。3.正常红细胞相比地中海贫血、G6PD缺乏症患者的红细胞,恶性疟原虫更易侵染。4.电镜下,有缺陷的红细胞在培养后,红细胞外形多变,胞质内出现许多大空泡。

氮卓斯汀滴眼液治疗变应性结膜炎的临床效果及对视力状况的影响

目的 研究探讨氮卓斯汀滴眼液治疗变应性结膜炎的临床效果及对视力状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01月-2023年04月本院收治的84例变应性结膜炎患者为对象,随机分为观察寻找更多组、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以常规抗过敏治疗,观察组增加氮卓斯汀滴眼液治疗。评估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症状评分、视力状况水平、炎症因子、治疗安全性。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48%(38/42),高于对照组为71Roxadustat半抑制浓度.43%(30/42)(P<0.05)。治疗后,观察组眼痒、异物、充血、流泪等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最佳矫正视力(BCVA)高于对照组,眼压(IOT)、视网膜电图振荡电位(OPs)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炎症因子嗜酸性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半胱氨酸白三烯受体1(CysLTR1)、白介素-6(IL-6)水平低于对照组pediatric oncology(P<0.05)。治疗期间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29%(6/42)、9.52%(4/42)(P>0.05)。结论 氮卓斯汀滴眼液治疗变应性结膜炎的临床效果良好,可改善患者的症状评分,提升患者的视力水平,抑制炎症因子水平,治疗安全性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