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比较6种不同人参属药材提取物的体内外抗炎活性差异,并探讨其抗炎活性机制。【方法】采用CCK-8法检测RAW264.7细胞活力,Griess法检测NO释放,ELISA法检测细胞分泌炎症因子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NF-κB信号通路中关键蛋白表达情况。采用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胀模型,检测耳肿胀度及HE染色的病理切片情况。【结果】在给药浓度为0.02、0.20 mg/mL时,6种人参属药材提取物对RAW264.7细胞活力无显著抑制作用(P>0.05)。6种人参属药材提取物在0.2 mg/mL浓度下均显著抑制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上清液中NO含量的升高(P<0.05或P<0.01或P<0.001),其中屏边三七抑制作用最强。与LPS组相比,6种人参属药材提取物均显著降低细胞分泌的TNF-α含量(P<0.01或P<0.001)。屏边三七组和竹节参组均显著逆转LPS诱导的细胞中p-NF-κB、IκBα蛋白表达量的升高;而珠子参组和竹节参组均显著抑制NF-κB蛋白表达。此外,6种人参属药材提取物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胀具有剂量依赖性抑制作用,其中屏边三mathematical biology七组、三七组、西洋Ferrostatin-1作用参组及竹节参组对小鼠耳肿胀的抑制率分别为91.11%、68.89%、82.22%、64.44%。小鼠耳组织HE染色结果表明,模型组小鼠耳组织出现明显结缔组织水肿,间隙增加及炎性细胞浸润。6种人参属药材提取物组与模型组相比水肿反应和炎性细胞浸润减少,其中屏边三七改善效果最好。【结论】6种人参属药材具有体内外抗炎作用,确认细节且活性存在差异,其机制作用可能与调节NF-κB信号通路相关。
帕金森病冻结步态与蓝斑退行性变的关系:一项神经黑色素成像研究
目的:我们旨在通过对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患者神经黑色素敏感磁共振成像(Neuromelani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NM-MRI)中蓝斑(The locus coeruleus,LC)信号的分析,研究PD冻结步态(Freezing of gait,FoG)与LC退行性变导致的去甲肾上腺素能功能障碍的关系。进一步明确FoG的发生机制,寻找可用于指导临床分层治疗及用药的生物标志物。方法:从2022年3月到2022年12月期间,收集符合2015年国际运动障碍协会(Movement disorder society,MDS)诊断标准的46例原发性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PD患者分为PD FoG+组(n=22)和PD FoG-组(n=24)。同时收集13个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组(Healthy controls,HC)。对所有受试者进行NM-MRI以及常规头核磁检查。计算所有受试者双侧LC的对比度噪声比(Contrast-to-noise ratio,CNR)以及经标准化后的CNR值。临床资料搜集过程中,由于本研究目的selleckchem LBH589是讨论PDmedication knowledge患者有无FoG是否会影响LC标准化后的CNR值,我们根据既往研究纳入了所有可能的混杂因素,如年龄、性别、病程、有无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Rapid-eye-movement sleep behavior disorder,RBD)及体位性低血压、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 C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the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淡漠量表(Apathy scale,AS)以及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UPDRS)的UPDRS-III部分评分。统计学方法主要是采用两种方式构建线性回归模型用于控制混杂因素。模型1构建方法为逐步回归;模型2构建方法为基于效应改变法(Change-in-estimate,CIE)筛选混杂因素,随后运用多因素线性回归模型校正混杂因素。回归模型共线性的判断标准为方差膨胀因子(Variance inflation factor,VIF)>2,且两自变量高度相关,相关系数>0.7。结果:多因素模型显示除目标因素有无FoG(模型1:β:0.1selleck抑制剂27,95%C I:0.019~0.236,P=0.023;模型2:β:0.153,95%CI:0.019~0.287,P=0.026)以外,RBD(模型1:β:0.182,95%CI:0.073~0.291,P=0.002;模型2:β:0.171,95%CI:0.048~0.294,P=0.008)以及性别(模型1:β:0.150,95%CI:0.042~0.257,P=0.007)均是影响左侧LC标准化后CNR值的独立影响因素。其中RBD影响程度最大,其次是性别和有无冻结。结论:FoG的发生与LC退行性变导致的去甲肾上腺素能功能障碍相关。
线上团体BBTI对抑郁障碍患者失眠症状的疗效验证
目的:本研究旨在验证线上团体失眠的认知行为疗法(Brief behavioral therapy for insomnia,BBTI)对抑郁障碍患者失眠症状的疗效。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设计,纳入于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在北京大学第六医physiological stress biomarkers院门诊及网络平台招募的符合抑郁发作诊断标准且失眠严重程度指数(Insomnia severity index,ISI)≥8分的受试者49例,采用区组随机化方法随机分配到干预组(线上团体BBTI,N=33)和对照组(线上团体睡眠卫生教育,N=16),分别进行连续4周的治疗。所有受试者均在基线、治疗结束时、治疗结束后3个月和6个月完成ISI、PSQI、BDI-II、FSS等量表,并完成连续1周的睡眠日记。基线时(连续2晚)和治疗结束后1周内(1晚)完成整夜多导睡眠监测。结果:selleck化学(1)睡眠结局指标:(1)ISI、PSQI得分存在组别与时间的交互作用(p <0.001);(2)睡眠日记的入睡潜伏期、睡眠效率存在组别与时间的交互作用(均p <0.01);(2)其他指标:BDIII、FSS得分均存在组别与时间的交互作用(均p <0selleck HPLC.05)。结论:线上团体BBTI能改善抑郁障碍患者自我报告的失眠症状、抑郁症状和日间疲劳,且疗效可维持至治疗结束后6个月。
初发系统性红斑狼疮肝脏损害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随访分析
目的:分析初发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肝脏损害的临床和实验室特点,分析治疗及治疗后疾病的转归情况。方法:对2012年4月至2022年1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治疗的458例初发SLE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初诊时肝功能情况(ALT、AST)分为肝损害组(Liver damage,LD)、中间肝损害组(intermediate liver damage,i LD)及无肝损害组(non-LD),分别对肝损害组vs无肝损害组、肝损害组vs中间肝损害组、无肝损害组vs中间肝损害组、无肝损害组vs肝损害组+中间肝损害组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观察肝损害组治疗及治疗转归情况。结果:1.458例初发SLE患者中,肝脏损害41例(9.0%),男性4例,女性37例,平均发病年龄为(34.2±13.0)岁;中间肝损害组87例(19.0%),男性9例,女性78例,平均发病年龄为(36.8±15.8)岁;肝功能正常组患者共330例(72.0%),男性28例,女性302例,平均发病年龄为(36Erastin分子式.3±13.7)岁。2.无肝损害组vs肝损害组:LD组病程较non-LD组短,发热(>38.0℃)、新发皮疹、NPSLE、感染、贫血、白细胞下降、血小板下降的发生率、抗SSB/La抗体的阳性率、SLEDAI评分明显高于non-LD组,关节炎的发生率、补体C3水平、血清白蛋白水平低于non-LD组。3.无肝损害组vs中间肝损害组:i LD组发热、感染、血VX-765价格小板下降的发生率高于non-LD组,脱发及关节炎的发生率、补体C3水平、血清白蛋白水平低于nonLD组。4.肝损害组vs中间肝损害组:LD组新发皮疹、脱发、NPSLE、血小板下降的发生率、抗SSA/Ro52抗体的阳性率、SLEDAI评分明显高于i LD组,补体C3水平明显低于i LD组。5.无肝损害组vs肝损害组+中间肝损害组:LD组+i LD组的发热、乏力、NPSLE、感染、贫血、白细胞下降、血小板下降的发生率明显高于non-LD组,关节炎的发生率、Human Tissue Products补体C3水平、血清白蛋水平低于non-LD组。6.41例SLE肝损害患者均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及保肝药物治疗,部分患者联合丙球冲击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共随访33例,肝脏转氨酶均在1年内恢复至正常范围,仅1例复发。结论:1.初发SLE患者肝脏损害临床表现多为肝脏转氨酶升高,极少发展为终末期肝病。2.初发SLE肝损害患者疾病活动程度更高,常常伴随血液系统及神经精神系统受累。3.SLE肝损害患者经规范治疗后,肝功能恢复较快,复发较少,预后相对良好。
天麻素改善线粒体损伤抑制LPS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
目的:以线粒体损伤为切入点探讨天麻素对LPS诱导PC12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方法:以MTT法确立天麻素最佳干预浓度,设立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依达拉奉(0.005 mol/L)阳性对照组及天麻高(0.2 mol/L)、低(0.02 mol/L)浓度组。使用MTT法初步建立PC12细胞损伤模型,确定损伤条件为1μg/mL LPS刺激细胞48 h, DCFH-DA荧光探Congenital CMV infection针及酶标仪检测ROS水平,JC-1检测线粒体膜电位,流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imidazole-ketone-erastin.html式细胞仪检测mPTP开放程度及细胞凋亡,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胞内Bax/Bcl-2比例。结果:LPS处理后,PC12细胞中ROS水平显著升高(Pselleck<0.001),JC-1与mPTP的检测结果均显示线粒体膜电位显著降低(P<0.01),在使用天麻素干预后,PC12细胞ROS表达显著降低,线粒体膜电位显著升高,细胞凋亡率及Bax/Bcl-2水平显著降低(P<0.05~P<0.01)。结论:天麻素可能通过改善PC12细胞中的线粒体损伤,抑制细胞凋亡。
肾清除型纳米材料的构建及其在疾病诊疗方面的研究
癌症与急性肾损伤作为目前致死率较高的人类重大疾病,提早诊断癌症并完全切除肿瘤,缓解与治疗急性肾损伤,并显著降低非特异性纳米颗粒的吸附,对有效治疗有着重要的价值。纳米颗粒负载药物在肿瘤、急性肾损伤或相关病变位置中实现其有效积累,并在正常组织快速清除降低纳米材料对身体的毒性,这显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同时,体外检测试剂的研发对检测癌症与急性肾损伤的早期标记物有着重要意义。银纳米颗粒(Ag NPs)和四氧化三铁纳米颗粒(GS-SPIONs)因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广泛的应用广受研究者的信赖。聚苯乙烯微球因其比表面积大,尺寸均一被广泛应用于体外癌症与急性肾损伤标记物早期筛查。本论文主要介绍了肾清除银纳米颗粒及不同抗氧化小分子对急性肾损伤的缓解作用;不同粒径的GS-SPIONs与近红外染料吲哚菁绿(ICG)结合后在肿瘤荧光成像与肾清除方面的应用以及体外诊断检测剂——聚苯乙烯微球的合成及其在蛋白吸附方面的应用。主要内容如下:1、合成了2 nm的肾清除型谷胱甘肽(GSH)包覆的Ag NPs(GS-Ag NPs),并通过EDC-NHS耦合反应将5(6)-羧基四甲基罗丹明琥珀酰亚胺酯(NHS-TAMRA)偶联在GS-AgRP56976 NPs表面,成功合成了一种肾清除型染料包覆的TG-Ag NPs。通过肌肉注射甘油的方式,造成肾缺血继而产生内源性毒性物质,完成小鼠急性肾损伤建模。通过体外及活体实验研究肾清除型纳米材料(GS-Ag NPs与TG-Ag NPs)及不同的抗氧化小分子对AKI的缓解作用。综合对比,β-Tg恢复效果最好,给药24 h后,BUN恢复为23.74 mg/dl,CRE恢复为37.186μmol/L,均在小鼠正常的BUN,CRE指标内,SOD水平是正常小鼠的139%。β-Tg在血浆中的药物半衰期为0.264 h,以较快的速度被清除出体外,生物安全性高。2、设计合成了不同尺寸(3 nm、5 nm、10 nm)氧化铁纳米颗粒(GS-SPIONs),并以其为载体,通过EDC-NHS耦合反应结合近红外染料吲哚菁绿(ICG)。研究不同大小四氧化三铁纳米颗粒在肿瘤成像及肾脏清除方面的效果。使用动物活体荧光成像仪进行分析,成像结束后,对小鼠的主要器官进行成像观察,研究不同大小氧化铁纳米颗粒的体内代谢情况。结果表明,5 nm与10 nm的ICG-SPIONs纳米颗粒较大,容易被网状内皮系统(RES)摄取,由肝脏经肠道代谢出体外,但体内循环时间明显强于ICG。3 nm的ICG-SPIONs纳米颗粒在体内循环时间长,肝脏代谢慢。随着循环时间的延长,由于肿瘤的高渗透、长滞留(EPR)效应,更多的纳米颗粒聚集于肿瘤,肿瘤荧光逐渐增强。肾清除型3 nm的ICG-SPIONs显示出优异的肿瘤成像效果。3、体外诊断试剂聚苯乙烯的合成。以苯乙烯为反应单体,逐步研究了引发剂的含量、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及用www.selleck.cn/products/liproxstatin-1量、共聚单体含量、反应介质、电解质浓度、反应浓度等因素对聚苯乙烯微球粒径Biogas residue及多分散性的影响。通过红外光谱以及XPS能谱验证了聚苯乙烯微球的成功合成并利用其在不同浓度Na Cl下的稳定性以及Zeta电位测试验证其稳定性。最后,研究了不同尺寸聚苯乙烯微球对牛血清白蛋白的吸附能力。随着聚苯乙烯微球尺寸的增加,表面积增大,静电吸附位点增多,对牛血清白蛋白的吸附率增强。
多重微珠流式免疫荧光法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自身抗体的价值
目的 探讨多重微珠流式免疫荧光法检测系统性红斑population genetic screening狼疮(SLE)患者自身抗体的结果和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3月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门诊或住院确诊为SLE的患者46例(试验组),健康体检者30名(对照组),利用多重微珠流式免疫荧光法和免疫印迹法检测自身抗体并分析结果,包括抗组蛋白抗体、抗着丝点抗体、抗U1核糖核蛋白(U1-RNP)抗体、抗Sm抗体、抗SSA抗体、抗SSB抗体、抗拓扑异构酶(Scl-70)抗体、抗组氨酰转运核糖核酸合成酶(Jo-1)抗体、抗双链DNA(dsDNA)抗体。结果 试验组采用多重微珠流式免疫荧光法和免疫印迹法检测抗核抗体谱(ANAs)阳性率分别为73.9%和8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0,P>0.05);但抗U1-RNP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8.2%和4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7,P<0.05)。利用多重微珠流式免疫荧光法检测SLE患者和健康体检者ANAs,其中抗组蛋白抗体、抗U1-RNP抗体、抗Sm抗体、抗SSA抗体、抗SSB抗体、抗Scl-70抗体、抗dsDSB203580供应商NA抗体水平比较差异均Pevonedistat生产商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抗着丝点抗体和抗Jo-1抗体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重微珠流式免疫荧光法可以一次性同时进行多种自身抗体的联合检测,且用该方法与现有常规方法检测SLE患者自身抗体具有一致性,能为临床提供良好实验室数据。
NADH的治疗潜力:线粒体功能障碍为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
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icotinamide adeErdafitinib说明书nine dinucleotide, NADH)是能量稳态所必需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关键辅酶,参与呼吸链电子传递。NADH和其氧化对应物NAD+被称为氧化还原对,可MS-275抑制剂相互转化,控制多种生物过程,如钙稳态、突触可塑性、抗凋亡和基因表达。NAD+/NADH水平降低与线粒体功能障碍密切相关,而线粒体功能障碍在众多神经退行性病变的级联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如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等神经退行性疾病。听神经病(auditory neuropathy, AN)作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一种临床生物学标记,在OPAlactoferrin bioavailability1、AIFM1等基因突变为病因的患者中也发现3线粒体功能障碍,但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越来越多证据表明,内源性给予NAD+或其前体,可通过改善DNA修复损伤、线粒体功能来预防和延缓疾病进展。因此,本综述聚焦于NAD+/NADH的产生代谢途径、生物学功能,探讨了NADH对AN的治疗潜力以及可能的作用机制。
含有芘基团的钌(Ⅱ)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活性研究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非常常见的人类致病菌,可引起多种感染性疾病,金属配合物已在许多领域得到探索,其中钌金属配合物已应用于临床研究,芘是一种经典的荧光基团,可以用于荧光探针。本文设计合成了含芘基团的不同钌(II)配合物,并测试了它们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主要研究内容有以下几点:1、合成了三种含芘基团的多吡啶钌配合物[Ru(bpy)_2(PYIP)](PF_6)_2(1)、[Ru(dmb)_2(PYIP)](PF_6)_2(2)、[Ru(dtb)_2(PYIP)](PF_6)_2(3)(bpy=2,2′-联吡啶,dmb=4,4′-二甲基-2,2′-联吡啶,dtb=4,4′-二叔丁基-2,2′-联吡啶,PYIP=2-(3-pyridyl)imidazo[4,5-f][1,10]phenanthroline,并对其进行了表征。三种配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均具有良好的MLN4924体外活性,并且对哺乳动物红细胞几乎没有细胞毒性,其中配合物2的活性最佳(MIC=2μg/m L、MBC=8μg/m L),时间杀伤动力学实验显示配合物2具有快速杀菌的能力,浓度为16μg/m L时在45 min内就可以杀灭细菌,耐药实验中发现细菌在连续传代培养20代后配合物2的MIC值依旧可以保持不变,表明其可以抑制细菌耐药的产生,此外,配合物2对细菌生物膜的生成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扫描电镜以及荧光染色实验进一步验证了配合物2能够作用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细胞膜,从而破坏细胞膜的完整性,并且可以使细菌细胞内容物核酸泄漏。此外,配合物2能够有效抑制细菌溶血毒素的分泌,组织病理学切片表明配合物2对小鼠皮肤无刺激作用。最后,建立小鼠体内感染模型,结果显示配合物2能够在小鼠体内有效抗菌,加快愈合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伤口创面。2、合成了三种含芘基团的三联吡啶钌配合物[Ru(bpy)(tpy)]PF_6(4)、[Ru(phen)(tpy)]PF_6(5)、[Ru(dip)(tpy)]PF_6(6)(tpy=4′-(pyren-1-yl)-2,2′:6′,2”-terpyridine,phen=1,10-邻菲罗啉,dip=4,7-二苯基-1,10-邻菲罗啉),并对所合成的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初步评价三种配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活性,结果显示配合物4与5表现出了较强的抑菌能力,MIC分别为1μg/m L和0.5μg/m L,配合物6未显示出明显的活性。对配合物4和5进行琼脂平板涂布,显示细菌的生长呈浓度依赖性,配合物能够有效抑制细菌的生长,生物膜抑制实验发现配合物5浓度达到2μg/m L时,抑制率高达90%,对细菌生物膜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另外,随着配合物5浓度升高,对细菌形成的生物膜的破坏作用越强,当配合物5浓度为32μg/m L时,平板中无细菌菌落生长,表明细菌的生物膜几乎被清除,与空白组相比,浓度为32μg/m L时,生物膜的形成率降低了90%左右,发现配合物5具有良好的破坏以及清除生物膜的能力。通过N-乙rickettsial infections酰半胱氨酸检测发现配合物5的MIC降低,表明产生了活性氧,溶血实验结果表明配合物5对哺乳动物红细胞的毒性较小。3、合成了三种芳烃钌配合物[(η~6-benzene)Ru(L_1)Cl]Cl(7)、[(η~6-benzene购买AZD1152-HQPA)Ru(L_2)Cl]Cl(8)、[(η~6-benzene)Ru(PYIP)Cl]Cl(9)(L_1=1,10-邻菲罗啉-5,6-二酮,L_2=1H-imidazo[4,5-f][1,10]phenanthroline),并对三种配合物进行表征。测试了三种配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MIC分别为16μg/m L、250μg/m L、4μg/m L,活性顺序为配合物9>7>8,其中配合物9表现出了最佳的抗菌活性,在时间杀伤动力学实验中发现配合物9具有较好的杀菌能力,生物膜实验中表明其能够抑制细菌生物膜的生长,同时也能够有效清除细菌已经形成的生物膜,扫描电镜以及荧光染色研究发现配合物9能够破坏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膜的完整性,通过N-乙酰半胱氨酸检测出配合物9产生了活性氧,电泳实验中发现配合物9还能够破坏DNA的结构,溶血毒素抑制实验中显示其能够有效抑制细菌溶血毒素的分泌,对哺乳动物红细胞几乎没有毒性。
慢性肾脏病患者治疗前后血清miR-30a-5p和miR-196a水平变化及价值
目的 检测并分析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患者治疗前、连续治疗不同随访时间点血清miR-30a-5p和miR-196a-5p水平动态变化,探讨其作为CKD患者辅助诊断及疗效监测分子标志物的价值。方法 收集江苏省中医院肾内科2015年4月至2016年2月就诊的20例CKEnasidenib纯度D患者治疗前以及连续治疗并随访3~6个月的血清标本,记录患者血生化及尿液指标,同时收集23例体检健康者血清标本作为对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血清miR-30a-5p和miR-196a-5p水平。采用非参数检验、Spearman秩相关分析血清miR-30a-5p和miR-196a-5p的水平变化及临VP-16纯度床应用价值。结果 与健康人对照相比,CKD患者治疗前血清miR-30a-5p[0.563(0.324,1.737) vs 0.270(0.127,0.435),U=100.5,P=0.004]和miR-196a-5p[0.423(0.154,1.270) vs 0.121(0.056,0.168),U=74,P=0.000 3]水平显著升高。与CKD患者治疗前相比,CKD患者血清miR-30a-5p和miR-196a-5p水平从治疗后第3个月开始呈持续降低趋势,至第6个月,其miR-30a-5p[0.344(0.128,0.672) vs 0.563(0.324,1.737),P=0.020]Pulmonary infection,miR-196a-5p[0.227(0.079,0.474) vs 0.423(0.154,1.270),P=0.030]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miR-30a-5p和miR-196a-5p水平与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呈显著负相关(r=-0.223,P=0.013;r=-0.191,P=0.035)。结论 CKD患者血清miR-30a-5p和miR-196a-5p水平检测有助于反映肾脏功能,具备成为CKD患者辅助诊断及疗效监测分子标志物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