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妙四君汤联合雷公藤多苷片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临床研究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四妙四君汤联合雷公藤多苷片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湿热蕴结兼脾虚型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进行观察,探讨临床治疗IMN的新思路。方法:收集2020年11月~2022年06月期间就诊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及病房,并且符合IMN湿热蕴结兼寻找更多脾虚型纳入标准的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随机分成试验组、对照组。两组均予以西医基础治疗及他克莫司胶囊,试验组加用四妙四君汤联合雷公藤多苷片,对照组加用黄葵胶囊联合醋酸泼尼松片,观察6个月。收集两组患者试验前、治疗3个月和治疗6个月后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selleckchem MLN8237抗磷脂酶A2受体抗体、血肌酐、尿素氮、胱抑素C、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尿β_2微球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与安全性指标,以及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运用统计学分析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1.本次研究共有67例患者完成试验,对照组、试验组分别为34例、33例。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各项实验室检查指Infectious risk标及中医证候积分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经过6个月治疗,两组患者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血清抗磷脂酶A2受体抗体、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血肌酐、胱抑素C、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与尿β_2微球蛋白均得到有效改善(P<0.05);治疗后试验组尿素氮水平较前下降(P<0.05),而对照组尿素氮水平相较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在降低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清抗磷脂酶A2受体抗体、低密度脂蛋白、尿素氮、胱抑素C、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与尿β_2微球蛋白,升高血清白蛋白方面疗效比对照组更优(P<0.05),而在降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血肌酐角度,两组未见显著差异(P>0.05)。3.相关性分析表明,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与血肌酐、尿素氮、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存在正的秩相关关系(P<0.05)。4.在西医临床疗效方面,试验组总有效率为72.7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4.70%,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降低(P<0.01),相较于对照组,试验组中医证候积分下降尤为显著(P<0.01);中医证候有效率比较试验组(84.85%)>对照组(61.76%),有统计学差异(P<0.05)。5.安全性方面,在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大便常规、心电图、肝功能、空腹血糖等安全性指标均未出现明显变化;对照组、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是8.82%、5.88%,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四妙四君汤联合雷公藤多苷片能改善IMN湿热蕴结兼脾虚型患者临床症状,减少尿蛋白,降低血清抗磷脂酶A2受体抗体水平,提高血清白蛋白,改善肾功能与脂代谢紊乱,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应用推广;并且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水平与肾功能及脂代谢指标存在相关性,监测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水平可为IMN的评估提供一定参考意义。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分析二氢血根碱抗氧化的作用机制

目的:检测多刺绿绒蒿中二氢血根碱的含量并探索其抗氧化活性,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索二氢血根碱通过抗氧化作用对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甲状腺相关性眼病(TAO)、放射性肺损伤(RILI)、帕金森病(PDselleck激酶抑制剂)和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多刺绿绒蒿中二氢血根碱的含量进行测定;通过薄层层析-生物自显影法判定其抗氧化活性;综合利用SuperPred、Genecards和OMIM等在线数据库搜集二氢血根碱的靶点和治疗AD、TAO、RILI、PD、BPD的靶点,构建二氢血根碱治疗疾病的“化合物-靶点-疾病”和蛋白互作网络;Medicolegal autopsy基于Metascape数据库及CytoNCA插件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采用Discovery Studio 2019 Client软件对活性成分与潜在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合活性。结果:研究显示多刺绿绒蒿中二氢血根碱的含量为0.50 mg/g;薄层层析-生物自显影结果显示二氢血根碱具有抗氧化活性;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获得二氢血根碱治疗以上五种疾病的29个核心靶点;KEGG通路结果显示参与癌症途径、PI3K-Akt信号通路等116条KEGG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二氢血根碱与PTPN11、CSK、NOS2等蛋白结合稳定。结论:多刺绿绒蒿中二氢血根碱含量相对较高,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分析得出其通过作用于多靶点、多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pf-03084014-pf-3084014.html途径发挥抗氧化的作用。

血清GSH-PX、MDA及eNOS对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的诊断意义

目的:探讨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及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对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的诊断意义。方法:选择2019年8月~JQ1分子式2021年12月在佳木斯市中心医院诊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70例作为研究组,同期选择在MK-1775临床试验该院健康体检的血糖正常人群7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清GSH-PX、MDA、eNOS含量,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并进行诊断价值分析。结果:研究组HOMA-IR与空腹胰岛素(FINS)高于对照组,血清eNOS、GSH-PX含量低于对照组,血清MDA含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研究组中Pearson分析显示血清eNOS、MDA、GSH-PX与HOMA-IR存在相关性(Intra-articular pathology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血清eNOS、MDA、GSH-PX为影响HOMA-IR的重要因素(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HOMA-IR上升,血清eNOS、GSH-PX水平下降与血清MDA水平上升对诊断2型糖尿病具有重要价值。

箭叶橐吾中艾里莫芬烷型倍半萜的定向发现及其抗炎活性研究

菊科橐吾属植物约150余种,绝大多数产于亚洲,仅两种分布于欧洲。我国约有110多种,其中有27种长期作为民间药物使用,用于治疗风湿感冒、咽喉炎、跌打损伤、肺结核、咯血等疾病。该属植物中主要含有艾里莫芬烷型倍半萜、苯并呋喃倍半萜、吡咯里西啶生物碱等次生代谢产物。其中艾里莫芬烷型倍半萜是其最具有代表性的次生代谢产物。为了得到更多结构新颖且生物活性良好的艾里莫芬烷型倍半萜,本课题以采自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的箭叶橐吾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已报道的艾里莫芬烷型倍半萜的谱图特征,综合利用~1H NMR和renal pathologyLC-MS信息,从箭叶橐吾的甲醇提取物中定向探ABT-199抑制剂寻艾里莫芬烷型倍半萜,并采用各种现代分离技术(正相硅胶柱、反相硅胶柱、LH-20、HPLC等),从中分离得到37个化合物,通过各种波谱学方法(~1H NMR、~(13)C NMR、HR-ESI-MS、~1H-~1H COSY、HSQC、HMBC、NOESY、UV、IR、X-ray等)和文献数据对比等手段确定了所分得化合物的结构。这些化合物包括1个C_(20)新颖骨架的艾里莫芬烷型倍半萜,9个C_(19)骨架的艾里莫芬烷型倍半萜,18个C_(15)骨架和降碳骨架的艾里莫芬烷型倍半萜,2个三萜,5个单萜,1个木脂素以及1个香豆酰酪胺。结合该植物的民间药用经验,我们对分到的化合物进行了抗炎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化合物ls-1、ls-4、ls-7、ls-14、ls-17、ls-23、ls-24、ls-25、ls-29、ls-32和ls-35均有较好的抗炎活性,特别是化合物ls-17和ls-Galunisertib IC5023的抗炎活性比阳性对照更好。其IC_(50)分别为11.23±1.67和20.88±1.33μM。该研究结果表明艾里莫芬烷型倍半萜是箭叶橐吾发挥抗炎作用的活性物质。此外,本论文对文献中报道的552个艾里莫芬烷型倍半萜类化合物的结构、来源、部分骨架新颖的艾里莫芬烷型倍半萜的可能生源途径以及部分化合物的生物活性进行了综述。

运动延缓骨骼肌衰老降低肌肉Atg2基因差异表达的果蝇死亡率

研究目的:Atg2是自噬的重要因子之一。近年来,有研究指出Atg2将隔离膜的边缘系在内质网上,介导ER内质网向隔离膜的直接脂质转移,促进隔离膜的扩张,为自噬体的形成提供磷脂,对自噬体的形成至关重要。同样,运动作为一种可行的非药物治疗方法,有可能扭转和增强随着年龄增长而恶化的自噬作用。不同的运动模式,如开始运动的年龄、时间或者强度,可能对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有异质性的影响。长期的有氧运动可以调节自噬相关蛋白,诱导骨骼肌自噬,并延缓肌肉质量的损失。然而Atg2表达在骨骼肌中的作用以及联合运动在延缓骨骼肌和心脏衰老中的表现仍不清楚。因此,为了确定Atg2基因、运动在骨骼肌衰老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以GSK1349572及在心脏功能中的作用,我们对肌肉Atg2基因结合耐力运动进行了实验探究。旨在为增龄性机体功能衰退的运动联合基因疗法提供理论基础和新思路。研究Ferrostatin-1体内实验剂量方法:围绕研究对象创设实验条件,控制干预措施,对研究对象实施具体的研究。通过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以自噬、Atg2、骨骼肌衰老、心脏衰老等关键词,查阅了大量学术论文。本研究选用遗传学的经典模式生物果蝇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杂交构建Atg2-UAS/mhc-Gal4系统可以实现Atg2基因差异性表达调控,雄性Atg2-UAS-OE果蝇与雌性mhc-Gal4果蝇杂交,收集F1代Atg2-UAS-OE>mhc-Gal4雄性果蝇,分为Atg2过表达组(Atg2-OE组)和Atg2过表达运动组(Atg2-OE+E组)。雄性Atg2-UAS-RNAI果蝇与雌性mhc-Gal4果蝇杂交,收集F1代Atg2-UAS-RNAI>mhc-Gal4雄性果蝇,分为Atg2敲减组(Atg2-RNAI组)和Atg2敲减运动组(Atg2-RNAI+E组)。为消除遗传背景对实验的影响,以Atg2-UAS-OE雌雄自交和Atg2-UAS-RNAI雌雄自交的F1代雄性果蝇作为基因对照组,为Atg2正常表达组(过表达基因对照Atg2-UAS组、敲减基因对照组Atg2-UAS1)和Atg2正常表达运动组(过表达基因对照运动组Atg2-UAS+E、敲减基因对照运动组Atg2-UAS+E1)。另外添加mhc-Gal4对照组,mhc-Gal4雌雄自交的F1代作为Gal4对照组,为Gal4基础对照组(Gal4)。首先对肌肉Atg2基因正常表达果蝇进行耐力运动干预,观察其肌肉Atg2基因表达、氧化应激、脂质代谢及心脏功能的变化,以确定耐力运动在预防和改善骨骼肌衰老和心脏功能障碍的同时是否伴随肌肉Atg2基因表达的变化。然后,利用mhc-Gal4/USA系统构建肌肉Atg2基因差异性表达品系果蝇,并对其进行耐力运动干预,以论证肌肉Atg2基因和耐力运动在预防和改善骨骼肌衰老和心脏功能障碍中的作用。采用SONY摄像机拍摄果蝇震落至培养瓶底部后的负趋地性爬行的行为学特征,测量攀爬指数评定果蝇运动能力。在特制的果蝇耐力训练器上进行果蝇力竭时间的测定。M-mode心动图检测心脏功能(收缩直径、舒张直径、收缩分数、收缩间期、舒张间期、心动周期和心率)的变化。通过Elisa蛋白检测检测肌肉丙二醛(MDA)、甘油三酯(TG)水平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以此判断骨骼肌的氧化应激以及脂质积累水平。qRT-PCR检测肌肉相关基因mRNA表达情况,判断肌肉Atg2等相关基因表达情况,分析通路活性。利用HAYEAR和ToupView软件对所获得的果蝇攀爬和心脏相关图片进行数据统计,在Prism软件中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等有关统计量的计算来对实验所取得的数据和测量、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进行有关分研究得到所需结果。利用AVS Video Editor视频分析软件,以果蝇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实验果蝇的部分攀爬录像以及心脏录像进行观察统计,收集记录数据。研究结Medicopsis romeroi果:结果表明,肌肉Atg2基因过表达/敲减可以提高/降低果蝇的运动能力,改善/损害心脏功能。耐力运动联合肌肉Atg2基因过表达可进一步提高果蝇的运动能力。耐力运动也可减弱Atg2下调诱导的运动机能下降。耐力运动联合Atg2差异性表达对于心脏功能的影响并不显著。另外,耐力运动可以提高Atg2/AMPK/Sirt1/PGC-1α通路活性,并可减弱Atg2下调诱导的氧化应激和脂质积累。肌肉Atg2基因过表达也提高了Atg2/AMPK/Sirt1/PGC-1α通路活性。耐力运动联合肌肉Atg2基因过表达激活并进一步增强了Atg2/AMPK/Sirt1/PGC-1α通路活性。研究结论:肌肉Atg2基因过表达能够延缓果蝇骨骼肌衰老,改善心脏功能性衰退,延长果蝇寿命。而肌肉Atg2基因敲减则与肌肉Atg2基因过表达作用相反。此外,耐力运动不管是在改善肌肉Atg2基因敲减,还是联合肌肉Atg2基因过表达时,对于果蝇心脏功能的调节效果都没有那么显著。同时,肌肉Atg2过表达与耐力运动联合也增强了增龄果蝇逆重力攀爬能力,提高了其运动能力,并且延寿效果更好,表明二者对增龄果蝇抗衰老产生了叠加效应。并且,肌肉Atg2基因与耐力运动调节MROS的分子机制与Atg2/AMPK/Sirt1/PGC-1α通路活性有关。肌肉Atg2的过表达/敲减还能上调/下调bmm基因的表达,抑制/促进脂质的积累。此外,我们还发现了肌肉Atg2基因表达可能还受AMPK/mTOR/ULK1通路的调控,参与自噬体形成过程中的脂质转移,对于维持自噬的正常运行也有一定的作用。

多发性骨髓瘤误诊为肾脏疾病的分析及模型

目的: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占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第二位,而且发病率逐年增高。MM可损害全身多个系统、器官及组织。MM常并发肾脏损害(Renal impairment,RI),初诊时常有尿蛋白或/和肌酐升高,经常被误诊为肾脏疾病。本研究通过对初诊误诊为肾脏疾病的MM患者与初诊肾脏疾病患者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生化、免疫学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确定MM误诊率,初诊时肾损害发生率,初诊时误诊为肾脏疾病的发生率。建立初诊误诊为肾脏疾病的MM与初诊肾脏疾病的鉴别诊断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及评价。以提高临床医生对于两种疾病差异的认识,为鉴别两种疾病提供依据,从而降低MM误诊为肾脏疾病的误诊率。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匹配病例对照研究。病例组为2011年1月-2022年10月初诊于秦皇岛市第一医院误诊为肾脏疾病的MM患者37例;对照组为2017年10月-2022年10月初诊于秦皇岛市第一医院肾内科的肾脏疾病患者37例。病例组与对照组根据匹配因素(性别、年龄、肌酐)1:1配对。按3:1的比例将病例组及对照组中的74例患者随机分为训练组(56例)及验证组(18例)。收集病例组及对照组患者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临床表现包括乏力、头晕、纳差、骨痛、麻木、胸闷气短、心悸、恶心呕吐、发热、感染、出血、水肿、泡沫尿、少尿、尿频尿急、体重下降;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尿常规中的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 C)、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血小板(Platelets,Plt)、尿蛋白;血生化中的钾(Kalium,K)、钙(Calcium,Ca)、总蛋白(Total protei n,TP)、白蛋白(Albumin,ALB)、球蛋白(Globulin,GLOB)、白球比(A lbumin/Globulin,A/G)、肌酐(Creatinine,Cr)、尿酸(Uric acid,UA)、尿素(Blood urea nitrogen,BUN)、β_2-微球蛋白(Beta 2 microglobulin,β_2-MG)、血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肌酐清除率(C reatinine clearance rate,Ccr)、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 ion rate,e GFR);免疫学指标中的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 n G,Ig G)、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Ig A)、免疫球蛋白M(Immu noglobulin M,Ig M)。统计分析:1.病例组及对照组除匹配因素外的上述因素的差异。2.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筛选出鉴别因素。3、应用训练组中的鉴别因素构建鉴别模型并绘制列线图。4、将模型MG132采购应用于验证组进验证。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 rea under curve,AUC)来评价模型的区分度、Hosmer-Lemes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how拟合优度检验评价模型的校准度。应用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评价模型的临床实用性。结果:1.207例初诊MM患者误诊率为64.25%。MM患者初诊时肾损害的发生率为32.37%。初诊误诊为肾脏疾病的发生率为17.87%。2.病例组与对照组临床表现对比:病例组骨痛、体重下降、感染、发热患者占比较对照组高,水肿、泡沫尿患者占比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乏力、麻木、纳差、胸闷气短、心悸、少尿、尿频尿急、出血、恶心呕吐、头晕无统计学差异。病例组与对照组实验室检查对比:病例组患者校正血清Ca、TP、GLOB、β_2-MG、ESR均高于对照组,HGB、Plt、UA、A/G、Ig A、Ig M、蛋白尿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BC、K、Ccr、e GFR、BUN、LDH、ALB、CRP在两组无统计学差异。3.病例组与对照组的鉴别因素包括骨痛(OR=16.385,95%CI=1.271-211.035,P=0.032)、感染(OR=26.144,95%CI=2.165-314.911,P=0.010)、尿蛋白(OR=-1.627,95%CI=0.075-0.515,P=0.001)、球蛋白(OR=1.049,95%CI=1.006-1.093,P=0.025)。4.建立病例组与对照组鉴别诊断模型,训练组及验证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73和0.889,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P=0.7535、P=0.748(P>0.05),该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和校准度。单独应用球蛋白、尿蛋白、骨痛、感染时AUC分别为0.795、0.203、0.714、0.732,均较列线图模型的AUC值0.973小。DCA结果显示该模型有较高的临床获益值。结论:1.MM误诊率高,很多患者在初诊时伴有肾损害,容易被误诊为肾脏疾病。2.单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病例组与对照组的临床症状中的Compound 3核磁骨痛、发热、感染、体重下降,化验指标中的校正血清钙、总蛋白、球蛋白、β_2-微球蛋白、血沉、血红蛋白、血小板、尿酸、白球比、Ig A、Ig M在鉴别病例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例组与对照组骨痛、感染、尿蛋白、球蛋白是鉴别因素。4.本研究所构建的病例组与对照组鉴别诊断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校准度及临床获益值。绘制列线图更加直观、便捷,可以为鉴别两种疾病提供依据。

LINC-PINT在胆管癌中的作用研究及分子机制的初步探索

目的:胆管癌(cholangiocarcinoma,CCA)是人类最常见的原发性胆道恶性疾病,以及第二常见的原发性肝恶性肿瘤。胆管癌目前最好的治愈方式为手术根治性切除,但由于其早期症状不明显、早期诊断方法仍存在欠缺,因此患者就诊时多已发展至晚期而丧失了手术机会。最新研究发现,肿瘤组织中部分Lnc RNA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织,这些具有特异性的Lnc RNA可能成为诊断和预测肿瘤预后的重要指标。已有报道指出LINC-PINT参与某些肿瘤的发生与发展,然而目前尚未报道LINC-PINT与胆管癌的关联与作用。本研究目的是探究LINC-PINT对胆管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细胞有丝分裂周期中的影响,对LINC-PINT的分子机制进行初步探索。方法:1.通过q RT-PCR技术检测LINC-PINT在胆管癌细胞RBE、QBC9CP-690550采购39中的表达情selleckchem Navitoclax况;2.运用RNA干扰技术靶向敲减胆管癌细胞RBE和QBC939中的LINC-PINT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绿色荧光初步判断转染效果,通过q RT-PCR检测敲减效果;3.采用CCK-8实验和集落形成实验探究LINC-PINT对胆管癌细胞增殖功能的影响;4.采用细胞划痕实验研究LINC-PINT对胆管癌细胞迁移功能的影响;5.采用Transwell实验研究LINC-PINT对胆管癌细胞侵袭功能的影响;6.采用流式细胞术研究LINC-PINT对胆管癌细胞周期的影响;7.采用生物信息分析技术预测LINC-PINT的共表达基因,并对其进行GO富集分析与KEGG通路富集分析;8.使用Lnc Locator进行LINC-PINT亚细胞定位预测。结果:LINC-PINT在胆管癌细胞QBC939和RBE中均高表达,与课题组前期在胆管癌组织中的检测结果相一致;敲减LINC-PINT后,胆管癌细胞QBC939和RBE的增殖、迁移、侵袭能力显著下降;细胞流式实验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敲减LINC-PINT后,可导致细胞周期S期细胞数目明显下降。另外,GO富集分析显示在生物学过程方面LINC-PINT主要参与白细胞的活化以及参与免疫反应的细胞激活;在细胞定位方面,多位于细胞质;在分子功能方面,涉及较多的是细胞组分。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参与MAPK信号通路、Rap1信号通路、癌症中的转录失调;Lnc Locator预测分析LINC-PINT可能同时存在与细胞核内与核外。结论:LINC-PINT基因在胆管癌细胞中呈高表达状态;LINC-PINT敲减后胆管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明显受到抑制,其可能通过在细胞核中与DNA、RNA以及蛋白质等多种分子相互作用,调控核内基因的表达或在细胞质中作用于基因转录后水平的调节。LINC-PINT有潜力成为有效的生物标志物对胆管Media attention癌进行早期诊治,其具体分子机制仍待进一步探究。

基于代谢物-基因共表达探讨益肾化湿颗粒改善糖尿病肾病的作用机制

目的:通过观察益肾化湿颗粒干预后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大鼠的体重及血糖变化,检测其肾功能指标,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UHPLC-MS/MS)及高通量转录组测序技术(RNA-seq)筛选大鼠血清内源性差异代谢物与肾脏差异m RNA,分析益肾化湿颗粒调节血清代谢物及肾脏m RNA表达变化,探讨其改善DKD的代谢-基因共表Intra-abdominal infection达机制。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为正常组、模型组、益肾化湿颗粒低剂量组、益肾化湿颗粒高剂量组及缬沙坦组,以高糖高脂饲料联合低剂量链脲佐菌素法构建DKD大鼠模型。其中益肾化湿颗粒低剂量组与高剂量组分别予2.77g·kg~(-1)·d~(-1)及5.54g·kg~(-1)·d~(-1)灌胃,缬沙坦组予7.38mg·kg~(-购买FG-45921)·d~(-1)灌胃,持续6周。实验期间监测大鼠体重、血糖及尿微量白蛋白与尿肌酐比值(Urine albumin/creatinine ratio,UACR),末次给药24 h后麻醉动物,下腔静脉取血,分离血清,检测肾功能、血脂及炎症指标;取大鼠肾组织于中性多聚甲醛中固定,苏木素-伊红(HE)、马松(Masson)与过碘酸雪夫氏(PAS)染色观察肾脏病理变化;通过UHPLC-MS/MS与RNA-seq明确血清代谢变化及肾脏m RNA表达差异,q RT-PCR与Western blot法验证肾脏组织差异m RNA及蛋白表达。结果:(1)与模型组相比,益肾化湿颗粒低剂量、高剂量组及缬沙坦组大鼠体重增加,血糖、UACR、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胱抑素C(Cystatin C,Cys C)、β_2-微球蛋白(β_2-microglobulin,β_2-MG)、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及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均有不同程度降低,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otal superoxide dismutase,T-SOD)显著升高(P<0.01或P<0.05);(2)与模型组比较,用药组大鼠肾脏系膜基质增生、纤维组织增生及小管空泡变性等均减轻;(3)鉴定出14个益肾化湿颗粒作用靶代谢物,主要富集于鞘脂代谢、甘油磷脂代谢、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的生物合成等20条KEGG通路;(4)鉴定出益肾化湿颗粒的作用靶m RNA 96个,经KEGG富集的TOP20通路与糖脂代谢密切相关,共有21个差异m RNA涉及其中。(5)甘油磷脂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嘌呤代谢、初级胆汁酸生物合成、抗坏血酸和醛酸代谢、半乳糖代谢6条通路被血清差异代谢物与肾脏差异m RNA共同富集到,其中共有磷脂酰乙醇胺等7个差异代谢物及Adcy3等7个差异基因。(6)ROC结果显示7个差异代谢物有较高的预测准确性,q RT-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7个差异基因及其蛋白质表达,验证结果与测序GSK J4 IC50结果亦高度一致。结论:益肾化湿颗粒能够减轻DKD大鼠UACR、BUN等血尿指标,纠正糖脂代谢紊乱,改善肾功能,可通过调控甘油磷脂代谢等6条代谢-基因共表达通路,调节磷脂酰乙醇胺等血清代谢物的水平,纠正肾脏Phospho1等m RNA表达紊乱,改善DKD大鼠糖脂代谢,减轻肾损伤,保护肾功能。

慢性间歇性低氧加重高脂饮食小鼠的肾脏损伤

目的观察GSK1120212说明书在慢性间歇性低氧暴露下,高脂饮食小鼠的肾脏损伤情况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40只C57BL/6N小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NC)、慢性间歇性低氧组(CIHIACS-10759体外)、高脂饮食组(HFD)、慢性间歇性低氧+高脂饮食组(CIH+HFD),每组10只。给予HFD、CIH+HFD组小鼠高脂饲料,于8周后将CIH、CIH+HFD组放入低氧舱,给予4周间歇性低氧处理。低氧结束后记录小鼠体重;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肾小管和肾小球的形态变化;生Semi-selective medium化指标TC、TG、LDL-C、HDL-C、BUN、Cr含量和ALT、AST活性等通过生化分析仪检测;炎症因子TNF-α、IL-6、IL-1β的含量等通过ELISA方法检测;Western blot检测内质网应激、氧化应激相关蛋白表达。结果 CIH组小鼠体重下降,HFD组体重升高,CIH+HFD组体重较HFD组下降,差异显著(P<0.05),CIH暴露减少了小鼠食物的摄入量。HE染色显示CIH组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脂肪变性,HFD组肾小管上皮细胞有明显的细胞变性,而CIH+HFD组病理变化最严重,同时具有CIH和HFD组的特征,主要表现为肾小球的结构受到破坏,主要近曲小管附近出现脂肪变性,肾小管上皮细胞出现水泡变性和坏死,其细胞变性的数量多于HFD组,CIH加重了HFD组小鼠的肾脏病理损伤;血液生化指标结果显示CIH组、CIH+HFD组中TC、LDL-C、HDL-C、BUN、Cr含量以及ALT、AST活性明显高于HFD组,CIH+HFD组中炎症因子TNF-α、IL-6含量亦表现出相同的趋势,提示CIH暴露导致高脂饮食小鼠的肝肾功能减退,并加重炎症反应。Western Blot结果显示CIH组、CIH+HFD组中CHOP蛋白升高最显著,明显高于HFD组(P<0.05)。与HFD组相比,CIH组、CIH+HFD组SOD2蛋白表达明显下降,NOX2蛋白表达升高(P<0.05)。说明CIH暴露降低了高脂饮食小鼠的肾脏抗氧化能力。结论慢性间歇性低氧加重了高脂饮食小鼠肾脏病理损伤和炎症反应,其具体机制与氧化应激、炎症相关。

基于Rho/ROCK信号通路探讨电针任脉、督脉经穴缓解类痛经模型大鼠子宫平滑肌痉挛的研究

目的:观察电针任、督两脉经穴缓解类痛经模型大鼠子宫平滑肌的作用是否存在差异,并基于Rho/Rho激酶(ROCK)信号通路,探讨电针AMG510研究购买任、督两脉经穴缓解子宫平滑肌痉挛、改善痛经的作用机制。方法: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盐水组、模型组、任脉组、督脉组及非经非穴组,每组12只。采用苯甲酸雌二醇联合缩宫素建立类痛经大鼠模型。任脉组电针“气海”“中极”“关元”,督脉组电针“命门”“腰阳关”“腰俞”,非经非穴组电针左侧“非穴1”“非穴2”“非穴3”,每次Severe malaria infection20 min,1次/d,连续10 d。各组大鼠腹腔注射缩宫素(2 U/只),观察30 min内的大鼠扭体反应;多导Navitoclax生理记录仪记录大鼠在体子宫平滑肌电信号,HE染色法观察大鼠子宫组织的病理形态变化;ELISA法检测大鼠子宫组织前列腺素F_(2α)(PGF_(2α))、催产素(OT)、钙离子(Ca~(2+))的含量,Western blot及荧光定量PCR 法检测子宫组织平滑肌22-α(SM22-α)、RhoA、Rho相关激酶Ⅱ(ROCKⅡ)蛋白表达及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盐水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扭体评分升高(P<0.01),在体子宫平滑肌电信号增强(P<0.01),HE染色可见内膜大范围剥脱有严重的水肿,且腺体分泌增加,子宫组织中PGF_(2α)、OT、Ca~(2+)含量升高(P<0.01),子宫组织SM22-α、RhoA、ROCKⅡ的蛋白表达及mRNA的表达升高(P<0.01)。与模型组和非经非穴组比较,任脉组、督脉组扭体评分均减少(P<0.01),子宫平滑肌电信号降低(P<0.01),子宫内膜水肿程度较轻,腺体分泌减少,子宫组织中PGF_(2α)、OT、Ca~(2+)的含量降低(P<0.01,P<0.05),子宫组织SM22-α、RhoA、ROCKⅡ的蛋白表达及mRNA的表达降低(P<0.01,P<0.05)。结论:电针任脉、督脉经穴均可降低大鼠的扭体评分、子宫平滑肌电信号、子宫病理损伤程度、缓解PD大鼠子宫平滑肌的痉挛。其机制可能与通过调控子宫平滑肌组织PGF_(2α)、OT水平,抑制子宫平滑肌Rho/ROCK信号通路,降低子宫平滑肌组织SM22-α、RhoA、RockII、Ca~(2+)水平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