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G4相关的胆胰恶性肿瘤免疫检查点分子表达情况及预后分析

目的:探究胆胰恶性肿瘤患者血清IgG4水平与肿瘤组织内免疫检查点分子表达情况以及患者预后的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期间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并且经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胆胰系统恶性肿瘤的患者资料。根据患者血清IgG4水平进行分组,其中血清IgG4水平≥1.35g/L(63例)归为IgG4升高组,血清IgG4水平<1.35g/L(63例)归为IgG4正常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相关资料、术后情况、病理资料等,进行预后及生存分析。结果:两组共126人,其中男性100人,女性26人,性别无统计学差异(P>0.05),血清IgG4升高组患者中位年龄为63AY-22989纯度岁,血清IgG4正常组患者中位年龄为66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包括体质量指数(BMI)、主要症状、糖尿病史、空腹血糖、术前CA199水平、术前CA125水平、术前CEA水平、术前CA242水平在内的其他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gG4升高组有47例患者性根治性手术治疗,16例患者行姑息性手术,IgG4正常组有49例患者行根治性手术,14例患者行姑息性手术,两组手术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时间方面,血清IgG4升高组与正常组中位手术时间分别为305.0min和311.0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中出血量及术中是否输血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gG4升高组与正常组患者在术后并发症的发病率以及术后血糖水平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患者术后是否接受辅助治疗,以及接受辅助治疗的方式,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肿瘤组织学类型、肿瘤分化程度、肿瘤直径、Ki-67指数、有无脉管癌栓、有无神经侵犯,有无淋巴结转移、PD-L1(22C3)CP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胰腺恶性肿瘤患者中血清IgG4升高组与血清IgG4正常组相比,PD-L1 CP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胆道恶性肿瘤患者中血清IgG4升高组与血清IgG4正常组相比,PD-L1 CP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D025溶解度)。所有纳入患者的随访时间为23~8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37个月。血清IgG4正常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29个月,血清IgG4升高组为18个月,经Log-Rank检验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gG4水平(HR=2.733,95%CI:1.658-4.504)、肿瘤部位(HR=2.494,95%CI:1.443-4.311)是胆胰恶性肿瘤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血清IgG4升高的胰腺恶性肿瘤患者相较于血清IgG4正常的患者预后更差,血清IgG4水平对胆道恶性肿瘤预后的预测价值尚不suspension immunoassay明确,需要更大样本量的数据进行研究。血清IgG4水平升高的胰腺恶性肿瘤患者中肿瘤组织PD-L1的表达较高,而不同血清IgG4水平的胆道恶性肿瘤患者肿瘤组织PD-L1的表达无差异,推测血清IgG4升高的胰腺癌患者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应答可能更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