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分析预康复联合手法淋巴引流在乳腺癌相关淋巴水肿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择2023年8月—2024年5月在温州市中心医院治疗的乳腺癌相关淋巴水肿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乳腺癌术后干预,观察组在常规干预的基础上实施预康复联合手法淋巴引流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 术前,两组患者周径各个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个月,对照组腕横纹周径为(18.22±1.47)cm、腕横纹上方10 cm周径为(22.75±1.87)cm、肘横纹周径为(25.65±2.22)cm、肘横纹上方10 cm周径为(28.74±2.41)cm,观察组腕横纹周径为(17.84±1.28)cm、腕横纹上方10 cm周径为(22.02±1.74)cm、肘横纹周径为(24.78±2.02)cm、肘横纹上方10 cm周径为(27.67±2.21)cm,观察组患者周径各个指标改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192、2.021、2.050及2.314,均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12个月患肢淋巴水肿的总发生率为32.00%,其中轻度水肿、中度水肿及重度水肿的发生率分别为16.00%、10.00%及6.00%;观察组患者术后12个月患肢淋巴水肿的总发生率为10.00%,其中轻度水肿、中RP56976价格度水肿及重度水肿的发生率分别为6.00%、4.00%及0.00%;观察组患者患肢淋巴水肿的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294,P<0.05)。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6.00%)显著高于对照组(76.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306,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的上肢功能障碍评定量表(DASH)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对照组DASH评分为(16.75±1.46)分,观察组DASH评分为(8enterocyte biology.41±0.87)分,观察组DASH评分低于对点击此处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699,P<0.05)。结论 预康复联合手法淋巴引流在乳腺癌相关淋巴水肿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较好,不仅可以有效降低患者患肢淋巴水肿总发生率,还可以有效减少患者的患肢周径,改善患者上肢活动情况,提高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Author: admin
Stathmin基因在~(131)I抑制甲状腺癌细胞生长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微管不稳定蛋白(stathmin)基因在~(131)I抑制甲状腺癌细胞生长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 将~(131)I抵抗甲状腺癌细胞株(res-TPC-1)随机分为对照组、~(131)I组、si-NC组、si-stathmin组、~(131)I+si-NC组和~(131)I+si-stathmin组。采用MTT实验检测res-TPC-1细胞存活率。克隆形成实验检测克隆形成数。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率。TUNEL染色检测凋亡指数。Transwell检测迁移数。Western blot检测stathmin、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剂1A(p21)、B淋巴细胞瘤-2相关X蛋白(Bax)、B淋巴细胞瘤-2(Bcl-2)、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 β-连环蛋白(β-catenin)和c-Myc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Stathmin在res-TPC-1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TPC-1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552,P<0.0更多5)。与对照组比较,~(131)I组res-TPC-1细胞存活率、克隆形成数、迁移数、CyclinD1、Bcl-2、MMP-2和MMP-9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786、6.293、5.226、5.979、6.882、6.578和4.500,P<0.05),凋亡率、凋亡指数、p21、Bax、β-catenin和c-Myc水平明显增加,差异有diazepine biosynthesis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8.131、-11.496、-6.240、-6.600、-13.950和-10.262,P<0.05)。与si-NC组比较,si-stathmin组res-TPC-1细胞存活率、克隆形成数、迁移数、CyclinD1、Bcl-2、MMP-2、MMP-9、β-catenin和c-Myc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793、9.199、9.193、10.733、9.430、9.907、7.496、9.261和12.862,P<0.05),凋亡率、凋亡指数、p2E7080说明书1和Bax水平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2.675、-14.712、-6.626和-6.091,P<0.05)。与~(131)I+si-NC组比较,~(131)I+si-stathmin组res-TPC-1细胞存活率、克隆形成数、迁移数、CyclinD1、Bcl-2、MMP-2、MMP-9、β-catenin、c-Myc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7.134、11.324、8.589、8.558、10.817、10.401、11.833、10.490和9.098,P<0.05),凋亡率、凋亡指数、p21、Bax水平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3.190、-13.284、-10.817和-10.419,P<0.05)。结论 抑制stathmin表达可能通过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增强~(131)I对res-TPC-1细胞的杀伤效果。
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L1R蛋白膜外区的可溶性表达及免疫原性鉴定
本研究截取Necrotizing autoimmune myopathy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LSDV)L1R基因膜外区序列人工合成至原核表达载体pET15b上,转化BL21感受态细胞,经IPTG诱导表达和亲和层析纯化获得重组LSDV-L1R-His蛋白,进行了SDS-PAGE鉴定和抗原性鉴定,并对其作为间接ELISA诊断原料的应用前景进行了评价。此外,本Bemcentinib配制研究进一步制备了该重组蛋白的多克隆抗体,分别采用重组抗原和灭活病毒建立的间接ELISA检测多抗效价,并评估了该多抗在间接免疫荧光检测中的应用。结果显示,本研究成功获得了可溶形式的重组L1R蛋白,大小约为27kD。抗原性鉴定结果显示,该抗原能够有效识别LSDV和羊痘的灭活阳性血清ZD1839 molecular weight,与阴性血清和其他羊病血清无交叉反应;利用L1R间接ELISA检测临床羊血清,检测结果与IDvet试剂盒的符合率为93.48%;制备的多抗以重组L1R蛋白检测效价高达1:20 480 000,以灭活病毒检测效价为1:1600;间接免疫荧光结果显示,该多克隆抗体能够特异性识别羊痘疫苗毒AV41。本研究结果表明L1R蛋白具有良好的抗原性和免疫原性,是LSDV和GTPV间接ELISA诊断方法的重要候选靶标。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溶栓后再闭塞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评估阿替普酶作为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分析溶栓术后再闭塞的潜在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4年1月鄱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21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行尿激酶治疗)和研究组(行阿替普酶治疗),各1AZD929105例。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开展研究组溶栓后再闭塞的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了解影响溶栓后再闭塞的因素。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5.71%,高于对照组的74.29%(P<0.05);研究组中发生溶栓后再闭塞组与无再闭塞组的指标相比,收缩压、舒张压更高Influenza infection,发病至溶栓时间更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更高,梗死部位为后循环及前后循环二者均有,血管再通mTICI分级为0级—Ⅱa级,糖尿病患者占比更多,SAHA作用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白细胞计数水平均更高;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发病到溶栓时间、NIHSS评分、糖尿病病史、D-二聚体水平、纤维蛋白原浓度、白细胞计数、收缩压、舒张压、梗死部位、血管再通mTICI分级,均被确认为影响再闭塞风险的独立变量(P<0.05)。结论阿替普酶相较于尿激酶对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更好,溶栓后再闭塞主要与发病至溶栓时间、NIHSS评分、糖尿病等因素有关。
复方血栓通胶囊联合地尔硫?治疗气阴两虚型微血管性心绞痛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复方血栓通胶囊selleck NMR联合地尔硫?片治疗气阴Epstein-Barr virus infection两虚型微血管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2年6月—2023年12月在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治疗的气阴两虚型微血管性心绞痛患者81例,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分成对照组(40例)和治疗组(41例)。对照组患者口服盐酸地尔硫?片,30 mg/次,3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复方血栓通胶囊,3粒/次,3次/d。两组患者均进行6周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和Duke评分,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和血浆黏度,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6 min步行距离(6MWT)、内皮素-1(ET-1)、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低密度胆固醇(LDL-C)水平。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5.00%和95.1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两组中医证候评分降低,而Duke评分升高(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评分低于对照组,Duke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经治疗,两组患者LVEF和6MWT水平比治疗前明显升高(P<SB203580浓度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升高更明显(P<0.05)。经治疗,两组患者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和血浆黏度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在各指标较对照组降低更为显著(P<0.05)。经治疗,两组患者血清ET-1、hs-CRP和LDLC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各指标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0.05)。结论 复方血栓通胶囊联合地尔硫?片治疗气阴两虚型微血管性心绞痛疗效显著,不仅能够显著改善患者心绞痛症状、疾病严重程度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同时还能够提升患者心功能状态。
继发性淋巴水肿的药物治疗策略
继发性淋巴水肿是MDV3100价格一种由淋巴系统功能障碍导致的慢性疾病,全球患病人数约为1.4~2.5亿,在致残性疾病中发病率高居第2位。随着恶性肿瘤治疗技术的进步和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该疾病的发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老年患者因淋巴管退行性变、组织再生能力减退及多病共存等因素,临床表现尤为复杂,治疗难度显著增加。目前,继发性淋巴水肿治疗包括手术治疗、综合消肿治疗和药物治疗三大策略。手术治疗虽有一定效果,但创伤性大且多为对症治疗,Anti-inflammatory medicines对老年患者的适用性有限;综合消肿治疗虽无创伤,但治疗周期长且疗效有限,难以满足老年患者的治疗需求;相较而言,药物治疗因便捷性和安全性,在老年患者群体中显示出独特优势。近年来,随着对疾病机制研究的深入,具有促进淋巴管再生和功能恢复作用的抗继发性淋巴水肿药物为该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契机。这些药物通过靶向炎症反应、调节免疫微环境、促进淋巴管生成及抑制纤维化等多重机制实现症状缓解与病理改善的双重效应。特别是针对老年患者这一特殊群体,这类药物为开发兼顾疗效与安全性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了新思路。本文旨在系统分析改善淋巴水肿的潜力药物及药理学机制,着重探讨老年患者的特PLX3397分子量殊治疗需求,推动继发性淋巴水肿治疗从症状控制向病因治疗的转变,为临床的药物治疗策略提供新视角。
电针对颅脑损伤大鼠行走功能及脑水肿相关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9、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表达影响
目的 观察电针对创伤性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大鼠行走功能此网站、脑组织病理结构、脑水肿相关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9,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ssue inhibitor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1,TIMP-1)表达的影响,探索电针治疗TBI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SD雄性大鼠140只,随机分5组,假手术组、空白组、模型组、电针1组和电针2组,根据干预时间将模型组和电针1组分为5个亚组(干预24 h、3 d、7 d、10 d、14 d),电针2组分为2个亚组(干预10 d、14 d),10只/组。除空白组和假手术组外,用电子颅脑损伤仪(electric Cortical Contusion Impactor,eCCI)制备TBI大鼠模型;假手术组仅制造骨窗,不撞击。电针1组于造模4 h后行电针治疗,电针Dibutyryl-cAMP供应商2组于第7天开始干预,取“百会”“关元”“足三里”等腧穴,疏密波,频率2 Hz,1次/d,15 min/次,第14天结束。分别于造模前及干预24 h、7 d、14 d通过行走功能试验评价TBI大鼠的运动功能。干预各时间点分别取材,HE染色观察脑组织形态结构;免疫组织化学、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实时荧光定量PCR、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观测脑组织MMP-9、TIMP-1表达水平。结果 相较于空白组和假手术组,干预24 h、7 d、14 d,电针1组、电针2组与模型组行走功能评分均有所升高(P<0.01),但电针1组始终低于模型组(P<0.01);与电针1组比较,干预14 d电针2组行走功能评分较高(P<0.05)。干预24 h、3 d、7 d,与空白组和假手术组比较,其他各组均可见细胞排列紊乱,核裂解、固缩,组织空泡样改变,电针1组较模型Transperineal prostate biopsy组明显改善;干预10 d、14 d,模型组及电针1组、电针2组均可见正常神经元,且电针1组修复更佳。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损伤区域MMP-9表达升高而电针1组、电针2组降低(P<0.05),模型组大鼠TIMP-1表达降低而电针1组、电针2组升高(P<0.01)。与同时间点模型组比较,电针1组大鼠MMP-9表达水平降低,TIMP-1表达水平升高(P<0.01)。与电针1组比较,干预10 d、14 d的电针2组大...
玉屏风散的研究进展及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预测分析
玉屏风散为扶正固本的经典名方,主治表虚自汗证,具有抗肿瘤、 抗炎、抗菌、抗病毒、调节免疫作用等药理作用,现代临床多用于治疗感冒、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肺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等。本文总结了近年来玉屏风散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Puromycin化学结构和临床应用,并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Taurine化学结构Q-Marker)“五原则”对玉屏风散的质量标志物进行预测分析,揭示升麻素、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汉黄芩素、槲皮素、山奈酚、亥茅酚苷、芒柄花素、白术内酯Ⅰ-Ⅲ、黄芪皂苷Ⅰ-Ⅱ、毛蕊异黄酮、毛蕊异黄酮-7-O-β-D-葡萄糖苷、β-谷甾醇、黄芩素、大豆皂苷、黄芪皂苷Ⅳ、异黄芪皂苷Ⅰ-Ⅱ、βnon-inflamed tumor-香树脂醇、异紫花前胡内酯可作为玉屏风散的质量标志物,可为建立玉屏风散复方制剂的质量控制体系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健康红细胞在稳态下的应力应变分析
红细胞的力学性能能够反映人体的健康状况,被广泛应用于医学和生物研究领域。细胞粘弹性双层膜赋予其几何结构穿梭毛细血管的能力。为探究载荷与细胞变形之endodontic infections间的对应关系,搭建三维有限元红细胞模型,引Captisol体外入材料属性和数学约束量化应力-应变曲线,针对具体物理场调整和简化模型,满足准Navitoclax生产商确性的同时提高计算效率。研究稳定运动状态下的细胞,排除多物理场对单一力学性能的综合影响,准确获取变形指数与载荷的关系。同时,为非稳态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一定范围内的解决方法和参考价值。结果表明:静力拉伸下,载荷方向与细胞对称轴垂直,变形指数DI≤2时,细胞骨架网络的剪切硬化行为可以忽略;稳态剪切流动下,载荷方向与细胞对称轴平行,变形指数DI~*≤0.3时,细胞呈降落伞式的运动形态,与实验结果吻合。变形指数为红细胞二维模型在非稳态问题中的应用提供了有效依据。
超声成像参数联合血清PGRN、PD-L1对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超声成像参数联合血清颗粒蛋白前体(PGRN)、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对非小细胞肺Alisertib说明书癌(NSCLC)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2月至2024年5月衡水市衡水心血管病医院收治的135例NSCLC患者作为NSCLC组,根据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将NSCLC患者分为转移组(52例)和无转移组(83例)。另选取同期在该院收治的肺部良性疾病患者135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血清PGRN、PD-L1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NSCLC淋巴结转移的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超声成像参数[舒张期末血流速度(EDV)、收缩期峰值流速(PSV)、淋巴结最短径(MAD)]联合血清PGRN、PD-L1水平对NSCLC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NSCLC组血清PGRN、PD-L1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无转移组相比,转移组血清PGRN、PD-L1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无转移组相比,转移组超声成像参数EDV、PSV、MAD均显著升skin immunity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GRN、PD-L1、EDV、PSV、MAD均是影响NSCLCselleck产品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血清PGRN、PD-L1与超声成像参数EDV、PSV、MAD单独诊断NSCLC淋巴结转移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05、0.792、0.745、0.738、0.737,联合诊断NSCLC淋巴结转移的AUC为0.938,优于单独诊断的AUC(ZPGRN-联合=3.424、ZPD-L1-联合=4.076、ZEDV-联合=3.891、ZPSV联合=4.755、ZMAD-联合=4.400,P<0.05)。结论 超声成像参数联合血清PGRN、PD-L1对NSCLC淋巴结转移有一定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