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血清尿酸(SUA)对糖尿病肾病(DKD)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12月在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491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尿白蛋白与肌酐比值(UACR)将患者分为非DKD组与DKD组。DKD组依据UACR的不同程度分为微量白蛋白尿组与大量白蛋MCC950临床试验白尿组。比较非DKD组、DKD组的临床资料,微量白蛋白尿组、大量白蛋白尿组的临床资料;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SUA水平与非DKD组、DKD组中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 DKD组的糖尿病病程长于非DKD组,收缩压、SUA、UACR水平高于非DKD组,肾小球滤过率(eGFR)低于非DK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量白蛋白尿组的糖尿病病程长于微量白蛋白尿组,收缩压、SUA、UACR水平高于微量白蛋白尿组,eGFR低于微量白蛋白尿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SUA水平与非DKD组中的年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呈负相关,与身体质量指数(BMI)、甘油三酯(TG)、前白蛋白(PA)呈正相关(P<0.05)。SUA水平与DKD组中的年龄、BMI、UACR、TG、PA呈正相关,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eGFR、HDL-C呈负相关(P<0.05);调整年龄、BMI、TG、HDL-C、PA后,SUA水平仍与UACR呈正相关,与eGFR呈负相关(P<0.05)。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DKD组中SUA水平是UACR、eGFR的影响因素,高UACR、低eGsolid-phase immunoassayFR的DKD患者的SUA水平更高。结论 BYL719 IC50SUA水平与DKD具有相关性,其是DKD患者UACR、eGFR的影响因素,与DKD尿蛋白严重程度相关,可为DKD的早期诊断、疾病严重程度评估提供依据。
Author: admin
老年隐匿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心外膜脂肪厚度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研究
背景 近些年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高血压与Optical biometry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关系的研究较多,但对于老年隐匿性高血压(MH)与MCI关系的研究较少。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及心外膜脂肪厚度(EAT)与老年MH患者发生MCI的关系,为提早发现老年MH患者MCI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VX-661体内取2019年1月至2022年2月于嘉峪关市中医医院门诊及住院部就诊已经确诊为MH的老年患者173例为MH组,另选取血压正常老年健康人群82例为对照组。两组受试者均行动态血压仪监测和CIMT、EAT测量,记录相关指标。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量表)评估两组受试者的认知功能。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老年MH患者发生MCI的影响因素。结果 MH组年龄、诊室收缩压、诊室舒张压、24 h动态收缩NSC 119875作用压、24 h动态舒张压、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24 h舒张压变异系数、CIMT及EAT均高于对照组(P<0.05),受教育年限短于对照组(P<0.05)。MH组视空间与执行能力、命名、注意、语言、抽象、延迟回忆评分及MoCA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老年MH患者MoCA总分与年龄、24 h舒张压变异系数、CIMT、EAT呈负相关(P<0.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IMT〔OR=48.282,95%CI(10.734,217.168)〕、EAT〔OR=2.124,95%CI(1.057,4.269)〕是老年MH患者发生MCI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MH患者较健康者年龄增高、受教育年限少、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增高。CIMT、EAT增高是老年MH患者发生MCI的危险因素。
2013—2019年河南省城市地区上消化道癌内镜筛查结果及成本效果分析
[目的]综合评价2013—2019年河南省城市居民上消化道癌筛查的结果和成本效果。[方法]基于河南省2013—2019年开展的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分析40~74岁城市居民上消化道癌高危率和内镜筛查参与率,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组间率的差异。LY-188011同时分析上消化道癌及其癌前病变检出率,测算以检出1例病变的成本为指标的成本效果比。[结果]共进行有效问卷调查282 262人,评估为食管癌或胃癌高危68 651名,高危率为24.32%,其中13 191名接受了内镜检查,参与率为19.21%,共检出上消化道癌31例(检出率为0.24%)和癌前病变386例(检出率为2.93%)。成本效果分析结果显示,筛查检出1例上消化道癌或癌前病变的成本为18 025.46元,其中检出1例上消化道癌的成本达242 471.52元;男性成本效果比小于女性;年龄组越大,成本效果比越小。敏感性分析提示,提高内镜筛查参与率可降低成本效果比。[结论]采用问卷调查浓缩高危人群以及内镜筛查策略有助于发现上消化道病变和降低筛查成本,但PF-6463922内镜参与率较低,限制了筛查整体效果和经济学收益,应Medical coding进一步加强高危人群内镜检查的组织动员工作。
血清MMP-2、β_2 MG及MIF指标在化脓性或病毒性脑膜炎患儿中的诊断效能
目的:探讨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β_2微球蛋白(β_2MG)及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MIF)在脑膜炎临床诊断和判断感染类型中的作用。方法:将GSE80496阵列用于差异化鉴定化脓性或病毒性脑膜炎的相关标志物,选取2017年5月—2019年1月我院儿童重症监护室收治的80例脑膜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诊断为化脓性脑膜炎和病毒性脑膜炎的患儿分别分为细菌性组和病毒性组,各40例。分别检测不同组患儿的血清MMP-2、β_2MG及MIF水平,比较两组患儿血清MMP-2、β_2MG、MIF水平异常率,以及急性期和恢复期的血清MMP-2、β_2MG及MIF水平,利用AUC值检验MMP-2寻找更多、β_2MG及MIF的诊断性能。结果:细菌性组患儿MMP-2、β_2MG水平异常率显著高于病毒性组,而细菌性组患儿MIF水平异常率显著低于病毒性组(P<0.01)。组内比较结果显示,各组脑膜炎患儿血清MMP-2、βhand infections_2MGWnt-C59半抑制浓度、MIF水平在恢复期较急性期均显著改善(P<0.05);组间比较结果显示,细菌性组患儿急性期和恢复期的血清MMP-2、β_2MG水平均显著高于病毒性组,而细菌性组患儿不同时期血清MIF水平均显著低于病毒性组(P<0.05)。细菌性组患儿的血清MMP-2、β_2MG水平和病毒性组患儿的血清MIF水平分别对化脓性脑膜炎和病毒性脑膜炎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AUC值>0.07)。结论:血清MMP-2、β_2MG及MIF水平在脑膜炎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效果较好,对指导脑膜炎患儿临床诊疗工作具有积极意义。
2020年常州市武进区职业性噪声作业人员健康体检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常州市武进区职业性噪声作业人群职业健康状况,为职业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0年1月—12月常州市武进区所有职业噪声接触在岗职工进行健康体检,收集纯音测听值、血压、年龄、噪声接触工龄以及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检查结果并进行统计学描述分析。结果 共46 530名职业噪声作业工人纳入分析,Liquid Handling其中男性33 775人(72.59%),双耳高频平均听阈为(24.00±11.16)d B,高频听力损失4 738人(10.18%),血压异常13 379人(28.75%),心电图异常11 675人(25.09%),尿常规异常7 986人(17.16%),肝功能异常3 902人(8.39%),血常规异常7 450人(16.01%)。男性高频听力损失率、血压异常率、心电图异常率和肝功能异常率均高于女性(P均<0.05);随着年龄的NSC 125973采购增加,高频听力损失、血压异常、尿常规异常和血常规异常率患病率逐渐增加(P均<0.05);工龄越长高频听力损失、血压异常、血常规和尿常规异常率患病率显著增加(P均<0.05);企业规模小(χ~2=130.73,P<0.001)、私有经济企业(χ~2=198.16,P<0.001)selleckchem的作业人群的高频听力损失患病率更高。结论 性别、年龄、工龄、企业规模、经济类型可影响常州市武进区噪声作业人员的健康状况,应针对重点人群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以提高噪声接触者的身体健康水平,防止职业病的发生。
拉贝洛尔联合甲基多巴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疾病42例临床效果及安全性观察
目的:探讨拉贝洛尔联合甲基多巴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PIH)患者中的运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2年1月商丘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84例PIH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硫酸镁治疗,观察组加用拉贝洛尔联合甲基多巴治疗,持续7 d,Nirogacestat纯度并观察至分娩。对比两组临床疗效、血压及尿蛋白水平、血流动力学指标、血清学指标、妊娠结局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24%,高于对照组的80.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血压及尿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收缩压、舒张压、24 h尿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搏动指数(PI)、脐动脉舒张压血流Ipatasertib溶解度峰值比值(S/D)、阻力指数(RI)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血清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前列腺素E2(PGE2)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2.38%,低于对照组的2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拉贝洛尔联合甲基多巴能增强PIH治疗效果,降低患者血压、尿蛋白水平,有效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与血清学指标Evidence-based medicine,减少不良妊娠结局,安全性高。
肠道菌群在钩端螺旋体感染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一种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引起的急性、自然疫源性、人兽共患传染病。全世界每年有超过100万人感染钩体,导致约6万人死亡。而在家畜(猪马牛羊等)中,钩体的感染率也均在10%以上。钩体病不仅极大地危害了畜牧业的发展,并且威胁着全球社会公共卫生安全。钩体病当前主要的防控手段依赖于疫苗和抗生素。然而,由于钩体血清型众多,当前已发现超过300多种致病性钩体血清型,且钩体毒力操作系统相对困难,研究进展缓慢,导致钩体疫苗存在交叉保护效果差、保护期短等缺点。随着“限抗令”的颁布,FUT-175分子式抗生素在养殖业中的使用将受到进一步的限制,给细菌传染性疾病的防控形成更大的压力。因此,亟需开发新型、有效的替抗防控新产品,从源头根治该病。肠道菌群在维持机体健康,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肠道菌群在钩体病中的作用尚不清晰。因此,本论文从肠道菌群的角度出发,通过钩体病的敏感动物模型(金黄地鼠)和耐受动物模型(小鼠),探究肠道菌群在钩体感染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及机制,进而探究通过补充动物乳杆菌及其代谢物D-乳酸作为替抗产品在抗钩体感染中的应用价值。结果表明,腹腔注射导致金黄地鼠的存活时间比皮下注射金黄地鼠的存活时间更短,但不同感染方式并不影响钩体在金黄地鼠肠道大量增殖。因此,在后续实验中均采用腹腔注射方式。粪便16s r RNA测序结果表明,钩体感染后可引起金黄地鼠肠道菌群的组成发生改变,感染后期濒死组金黄地鼠的乳杆菌比例显著降低。钩体感染导致结肠出血,肠黏膜层有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并可导致肠黏膜通透性显著升高,紧密连接相关基因Renewable lignin bio-oil表达下降。另外,钩体感染导致大量的细菌移位,但通过血液涂板并未分离出细菌。为了进一步明确肠道菌群在金黄地鼠感染中的作用,通过抗生素合剂(氨苄青霉素、甲硝唑、新霉素和万古霉素)耗竭菌群进行感染实验。结果表明,菌群耗竭不影响钩体感染早期在脏器中的增殖,但是却显著延长了金黄地鼠的存活时间。检测血液中的LPS发现,感染后期,菌群耗竭金黄地鼠血液中LPS水平显著低于菌群正常金黄地鼠,表明感染后期紊乱的肠道菌群可能通过产生大量的LPS加剧钩体病的进程。在小鼠感染模型中,钩体在肠道中呈一过性增殖,在感染后期便被清除,且不会导致肠黏膜通透性升高。然而,钩体感染也可改变小鼠肠道菌群结构,感染后期乳杆菌比例显著升高。通过抗生素合剂耗竭菌群和粪菌移植实验,表明肠道菌群有助于小鼠抵抗钩体感染。为了进一步探究肠道菌群可能发挥保护作用的机制,通过分离骨髓源巨噬细胞和腹腔驻留巨噬细胞进行感染实验。结果表明,肠道菌群在钩体感染中有助于增强骨髓源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和炎性应答能力,但是对腹腔驻留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和炎性应答能力并无影响。进一步通过体内实验,检测感染过程中腹腔的微环境变化。结果表明,肠道菌群耗竭对感染早期腹腔的炎性环境并无影响,但是导致游离巨噬细胞的比例与数量增多(巨噬细胞消失反应减弱)。进一步通过抑制剂实验表明,肠道菌群有助于维持钩体感染过程中的巨噬细胞消失反应,促进钩体清除。最后,通过体内巨噬细胞清除和回补实验,表明巨噬细胞抗钩体感染的作用依赖于肠道菌群。通过种水平分析小鼠感染过程中的差异细菌,鉴定出动物乳杆菌为感染前后差异菌株。通过补充动物乳杆菌进行感染实验,结果表明,动物乳杆菌有助于小鼠抵抗钩体感染。为了进一步探究动物乳杆菌发挥作用的潜在机制,灌胃周期结束后,发现肠道中的D-乳酸含量显著升高。实验发现,肠道生理浓度diABZI STING agonist核磁D-乳酸可有效抑制钩体生长,且随着浓度升高可显著降低钩体致病性,但不影响钩体正常形态。RNA-seq结果表明,D-乳酸处理可增强巨噬细胞的抗感染能力。感染钩体后发现,D-乳酸处理显著增强了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和胞内杀菌能力,而不影响炎性反应。最后,动物实验表明,给小鼠补充D-乳酸可显著降低感染后脏器的钩体载量。综上所述,本课题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在金黄地鼠和小鼠感染钩体过程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金黄地鼠中,钩体感染导致肠道菌群紊乱,产生大量的LPS被吸收入血加剧了疾病进程。而在小鼠中,肠道菌群可通过调节巨噬细胞功能发挥着抗钩体感染作用,减少钩体脏器定殖。通过补充动物乳杆菌和D-乳酸可显著提高小鼠抗钩体感染能力,提示临床中可通过添加益生菌或益生元的方式减少钩体病的发生。
2021年河南省1~79岁人群乙型病毒性肝炎表面抗体水平监测
目的 了解2021年河南省健康人群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表面抗体水平特征,为完善乙肝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Medicinal earths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每省辖市选取1~2个县区,每个县区随机选取1~2个城区街道办事处和(或)1~2个农村乡镇,开展问卷调查和标本采集工作,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中乙肝表面抗体(HBsAb)水平,分析HBsAb阳性率。结果 选取8 909名1~79岁人群,河南省HBsAb总阳性率为64.59%,不同年龄组HBsAb阳性率在49.75%~93.03%之间(χ~2=1 246.07,P<0.01);各地市HBsAselleck合成b阳性率在42.GNE-14042%~84.00%之间(χ~2=344.04,P<0.01);不同职业人群的HBsAb阳性率在55.71%~72.89%之间(χ~2=81.68,P<0.01);不同文化程度人群的HBsAb阳性率在53.40%~71.50%之间(χ~2=82.29,P<0.01);接种不同剂次乙肝疫苗(HepB)人群HBsAb阳性率在59.47%~76.69%之间(χ~2=103.66,P<0.01);首针接种不同剂量HepB者HBsAb阳性率在55.15%~72.14%之间(χ~2=88.14,P<0.01);末剂次接种后时间<1年、1~5年、6~10年、≥11年HBsAb阳性率分别为89.09%、79.36%、54.00%、52.99%(χ~2=402.49,P<0.01)。结论 河南省不同年龄、不同地市、不同职业、不同免疫史的1~79岁健康人群乙肝表面抗体水平存在差异,建议加大在中老年人群中的乙肝防控健康宣传力度,提高HepB的成年人群接种率。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罗汉果治疗糖尿病的作用机制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罗汉果治疗糖尿病的作用点击此处机制。方法:通过TCMSP平台和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筛选出罗汉果的活性成分及其靶点;利用GeneCard、TTD、OMIM数据库筛选出糖尿病潜在靶点;采用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药物-活性成分Mirdametinib分子量-疾病-靶点的可视化网络;通过STRING数据库对关键靶点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利用Metascape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以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利用Autodock4和Pymol软件对关键活性成分和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分析和可视化。结果:筛选出有效成分18种,糖尿病Automated medication dispensers靶点146个。GO功能富集分析得到GO条目572条,KEGG通路富集分析得到信号通路167条。分子对接结果显示β-谷甾醇、山柰酚、罗汉果醇等关键活性成分与原癌基因酪氨酸蛋白激酶(SRC)等关键靶点的亲和力较高。结论:罗汉果通过多靶点、多通路发挥抗糖尿病的作用,其关键活性成分通过与SRC、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AKT1)、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3(MAPK-3)等靶点调节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AGE-RAGE)、缺氧诱导因子1(HIF-1)、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PI3K-Akt)等信号通路起到治疗糖尿病的作用。
椎管内硬膜外分娩镇痛后产时发热产妇分娩结局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椎管内硬膜外分娩镇痛后产时发热产妇分娩结局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江苏省常州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确认细节的82例椎管内硬膜外分娩镇痛后产时发热产妇为研究对象,所有产妇均行椎管内硬膜外分娩镇痛,统计产后不良分娩结局发生情况,根据产后是否出现不良分娩结局分为不良组(出现不良分娩结局)和良好组(未出现不良分娩结局),收集两组产妇的一般资料,以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椎管内硬膜外分娩镇痛后产时发热产妇产后出现不良分娩结局的影响因素。结果82例产妇中,产后出现不良分娩结局11例(不良组),不良分娩结局发生率为13.41%(11/82),良好分娩结局71例(良好组)。产妇不良产后结局8例,其中Functionally graded bio-composite剖宫产4例、羊水污染1例,产后出血3例;新生儿不良结局3例,其中胎儿窘迫2例,Apgar评分≤7分1例。不良组年龄>35岁、妊娠期高血压、初次体温升高时宫口扩张范围≤4.6cm例数占比较良好组高(χ~2=25.623、23.993、18.147,P均<0.05),不良组孕前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产时胎心率、发热时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水平较良好组高(t=4.286、10.189、3.422、15.951,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妊娠期高血压、初次体温升高时宫口CCRG 81045采购扩张范围≤4.6cm、年龄>35岁、孕前BMI数值较高均为硬膜外分娩镇痛后产时发热产妇不良分娩结局的影响因素(OR=2.754,95%CI=1.133~6.693;OR=2.735,95%CI=1.125~6.646;OR=2.776,95%CI=1.142~1.747;OR=3.074,95%CI=1.265~7.471;P均<0.05)。结论 椎管内硬膜外分娩镇痛后产时发热产妇产后不良分娩结局的发生率较高,且合并妊娠期高血压、初次体温升高时宫口扩张范围小、年龄较高、孕前BMI数值较高的产时发热产妇产后出现不良分娩结局的风险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