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男性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合并代谢综合征(metabolism syndrome,MS)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selleck LEE011分析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在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孝感医院住院的男性T2DM合并MS患者150例,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检测患者腰椎(L1~L4)骨密度及T值,根据T值水平分为CCRG 81045作用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患者和非骨质疏松(non-osteoporotic,NOP)患者。结果OP患者BMD、体质量指数、腰围、甘油三酯低于NOP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年龄、病程、收缩压、总胆固醇高于NOP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Pearson进行BMD与各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病程、收缩压与BMD成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627,-0.228,-0.16,P<0.05),体Behavior Genetics质量指数、腰围、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与BMD成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534,0.340,0.225,0.282,P<0.05)。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是影响男性T2DM合并MS患者BMD的危险性因素,体质量指数及甘油三酯是保护性因素。结论 年龄是影响男性T2DM合并MS患者BMD的危险性因素,体质量指数及甘油三酯是保护性因素。
Author: admin
牙周炎诱导巨噬细胞M2极化促进口腔鳞状细胞癌进展
目的 探讨牙周炎对口腔鳞状细胞癌(milk microbiome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SCC)发展的作用,明确牙周炎微生物是否诱导M2巨噬细胞极化并促进肿瘤进展。方法 通过收集有无牙周炎的OSCC患者肿瘤组织,免疫组化验证M2巨噬细胞变化趋势;将连续3 d用含四联抗生素饮用水处理后的小鼠,每隔1 d涂牙周炎患者唾液集合菌5次,颊黏膜注射小鼠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SCC7)建立伴牙周炎OSCC小鼠模型,观察牙周炎对OSCC发展的影响,分析肿瘤组织M2巨噬细胞含量,检测小鼠唾液菌群结构、脾脏和结肠组织的病理变化;最后,将收集的来自牙周炎患者的唾液,与小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和SCC7细胞共同培养,流式细胞术检测M2巨噬细胞含量。结果 临床样本的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伴牙周炎OSCC患者(27.01%±2.12%)比不伴牙周炎OSCC患者(17.00%±3.66%)肿瘤组织中M2极化巨噬细胞增多(P<0.05)。伴牙周炎OSCC小鼠(PO组)肿瘤体积更大,生存率更低,Ki67阳性细胞表达率(35.49%±5.00%)高于OSCC组(O组)(23.89%±4.13%)(P<0.05);流式细胞术结果表明,PO组小鼠肿瘤组织中M2巨噬细胞含量(24.97%±4.41%)高于O组(5.75%±0.52%)(P<0.05),同时qPCR结果显示M2巨噬细胞相关因子Arg1、IL-10、CD206的表达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免疫组化结果表明POPCI-32765临床试验组小鼠肿瘤组织中M2巨噬细胞阳性表达(21.82%±4.16%)相对O组(9.64%±0.60%)增加(P<0.05);PO组小鼠口腔菌群结构改变,条带增多,多样性增加,脾脏组织白髓减少,红髓分界不明,出血严重,结肠组织腺体形态异常,隐窝结构破坏较严重。细胞实验结果确认细节表明,PBMC与SCC7细胞共培时,牙周炎微生物的存在增加了M2巨噬细胞极化(71.00%±0.66%)。结论 牙周炎促进了OSCC的发展,诱导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向M2极化,牙周炎症治疗对OSCC患者具有重要价值。
疏肝健脾益肾汤联合化疗对晚期肝郁脾虚型乳腺癌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及肿瘤标志物的影响
目的 探讨疏肝健脾益肾汤联合化疗对晚期肝郁脾虚型乳腺癌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及肿瘤标志物的影响。方法PD0325901细胞培养 选择2017年7月—2018年6月烟台市烟台山医院收治的晚期肝郁脾虚型乳腺癌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 62例、对照组 58例。对照组采用 GP方案(吉西他滨+顺铂)化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疏肝健脾益肾汤,两Hospital acquired infection组均治疗18周。比较两组患者中医症状临床疗效、实体瘤临床疗效、血清炎性因子、肿瘤标志物、毒副反应等指标。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8.43±1.35)显著低于对照组(12.52±2.45)(P<0.05),有效率(82.86%)明显高于对照组(60.34%)(P<0.05),缓解率(58.06%)明显高于对照组(39.66%)(P<0.05);观察组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 C 反应蛋白(hs-CR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8.32±4.34)μg·L~(-1)vs.(35.45±5.12)μg·L~(-1)、(76.45±9.21)pg·L~(-1)vs.(82.35±9.54)pg·L~(-1)、(5.45±0.78)mg·L~(-1)vs.(7.12±1.24)mg·L~(-1)](P<0.05);观察组血清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CA15-3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6.45±1.12)ng·mL~(-1)vs.(10.24±1.4)ng·mL~(-1)、(22.32±4.12)U·mL~(-1)vs.(28.65±5.20)U·mL~(-1)、(18.45±3.65)U·mL~(-1)vs.(24.74±4.32)U·mL~(-1)](P<0.05);观察组Ⅲ-Ⅳ级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恶心呕吐的发生率(15.52%、9.68%、11.29%)均明显低于对照组(31.03%、24.14%、53.45%)(P<0.05)。结论 疏肝健脾益肾汤联合化疗有助于提高晚期肝郁脾虚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减轻毒副反应,可能与抑制炎症反应、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selleck NMR等因素有关。
宫颈扩张球囊在妊娠期糖尿病促宫颈成熟引产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宫颈扩LY2157299张球囊加人工破膜联合小剂量缩宫素静滴与地诺前列酮栓,用于足月、单胎、头位妊娠期糖尿病宫颈低评分的初产妇促宫颈成熟引产的临床研究。方法 选择2018年7月至2021年6月我院需计划分娩的孕足月孕妇120名进行回顾性研究,选择待产的宫颈不成熟(宫颈Bishop评分≤6分)~([1])的足月、单胎、头位妊娠期糖尿病血糖控制稳定的初产妇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宫颈扩张球囊(双球囊导管)加人工破膜联合小剂量缩宫素静滴组(观察组)和地诺前列酮栓(欣普贝生)组(对照组)进行引产。依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分为观察组60例、对照组60例,比较两组引产的有效率及分Bucladesine分子式娩结局。结果 观察组促宫颈成熟治疗总有效率及阴道分娩成功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第一、第二及总产程时间明显缩短(P<0.05)。观察组产后出血量、羊水污染少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尿潴留、新生儿窒息和新生儿Apgar评分(出生后1分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足月、单胎、头位cardiac remodeling biomarkers妊娠期糖尿病宫颈低评分的初产妇,宫颈扩张球囊促宫颈成熟加人工破膜联合小剂量缩宫素静滴引产可缩短第一、第二产程及总产程时间,提高阴道分娩率,减少产后出血量。
微量元素及血管内皮祖细胞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关系研究
目的 探讨血清微量元素及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河北省人民医院产科收治的176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作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选取同期120例健康孕晚期孕妇作为健康孕晚期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又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分为妊娠期高血压组48例、子痫前Mirdametinib化学结构期轻度组72例、子痫前期重度组56例。比较selleck各组血清锌、铜、锰、铁水平以及外周血EPCs所占比例,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各微量元素水平以及外周血EPCsMultiple immune defects所占比例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各微量元素水平与外周血EPCs所占比例的相关性。结果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血清锌、铜、锰水平均明显低于健康孕晚期组(P均<0.05),血清铁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孕晚期组(P均<0.05);妊娠期高血压组、子痫前期轻度组和子痫前期重度组血清锌、铜、锰、铁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子痫前期重度组血清锌、铜、锰水平均明显低于妊娠期高血压组(P均<0.05),血清铁水平明显高于妊娠期高血压组(P<0.05)。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外周血EPCs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健康孕晚期组(P<0.05),妊娠期高血压组、子痫前期轻度组和子痫前期重度组外周血EPCs所占比例依次降低,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锌、铜、锰水平及外周血EPCs所占比例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病情严重程度均呈负相关(r=-0.535,-0.502,-0.614,-0.644,P均<0.05),血清铁水平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521,P<0.05),血清锌、铜、锰水平与外周血EPCs所占比例呈正相关(r=0.567,0.552,0.623,P均<0.05)。结论 微量元素锌、铜、锰、铁水平及外周血EPCs所占比例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有关,且可评价疾病严重程度。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生物信息学揭示冬凌草调控乳腺癌能量代谢的作用及分子机制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结合生物信息学、分子对接探究冬凌草调控乳腺癌能量代谢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 通过多个数据库结合文献查找冬凌草的有效成分,筛选已报道的冬凌草中具有抗肿瘤作用并符合类药五原则的活性成分;利用PubChem数据库、P确认细节harmMapper数据库收集冬凌草抗肿瘤活性成分的结构及其潜在靶点。从TCGA和GEO数据库获取乳腺癌样selleck化学本转录组数据,通过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及WGCNA挖掘乳腺癌相关靶点,并与冬凌草抗肿瘤活性成分预测靶点匹配映射,获得两者的共同靶点,之后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使用STRING数据库对共同靶点构建PPI网络,通过Cytoscape软件对网络进行可Chinese patent medicine视化,使用DEGREE和MCC两种算法分别取PPI网络中排名前10的靶点,两者去重后与富集排名靠前的能量代谢相关通路和生物学过程中的靶点取交集,得到能量代谢相关的关键靶点。随后,通过UALCAN数据库分析能量代谢相关的关键靶点的表达量,利用TIMER数据库分析这些靶点与免疫浸润的关系。最后,将这些靶点与有预测关系的活性成分进行分子对接。结果 选取冬凌草中冬凌草甲素、冬凌草乙素、鲁山冬凌草丙素、β-蒎烯、D-柠檬烯、太白乌霉素A及信阳冬凌草素J共7个活性成分及其潜在靶点368个,与乳腺癌相关靶点映射得到共同靶点34个。GO和KEGG富集分析发现大部分排名靠前的功能/通路与糖、脂代谢相关,从这些功能/通路得到PCK1、ADH1C、AKR1C3、HSD11B1、MAOA、ALDH2、RBP4这7个能量代谢相关的关键靶点,这些靶点在乳腺癌中的m RNA、蛋白水平的表达量均低于正常组织,且均与肿瘤纯度呈负相关;此外,CD4~+T细胞、CD8~+T细胞等免疫细胞的浸润程度也会影响乳腺癌患者的预后。分子对接结果表明上述7个有效成分与其有预测关系的靶点有良好结合潜力。结论 冬凌草抗乳腺癌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信号通路协同作用的特征,其可能通过调控乳腺癌的能量代谢实现清热解毒之功,从而发挥抗乳腺癌作用。
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2型糖尿病(T2DM)合并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月1日~2020年1月31日收治的60例T2DM合并高血压患者,根据随机信封法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各30例,常规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干预组在常规组基础上给予全程健康教育模式;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疾病认知度[采用疾病感知问卷(CIPQ-R)]、自我效能[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自我管理能力(采用成年人健康自我管理能力测评量表)、血糖和S63845溶解度血压控制情况、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改良版糖尿病自护行为量表(SDSCA)]及生活质量[采用糖尿病特异性生存质量量表(DSQL)]。结果:干预后,两组CIPQ-R、GSES、SDSCA、成年人健康自我管理能力测评量表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且干预组高于常规组(P<0.05);干预组DSQL中生理功能、心理功能及治疗维度得分均高于常规Pidnarulex分子量组(P<0.05);干预后,两组空腹血糖(FBG)、血压低于干预前(P<0.05),且干预组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可促进T2DM合并高血压glucose biosensors患者疾病认知度、自我效能感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从而促进血糖、血压的控制,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
子宫内膜癌组织中HAX1和突变型p53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造血干细胞特异性相关结合蛋白1(确认细节HAX1)和突变型p53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相关性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UALCAN数据库及qRT-PCR分析新鲜子宫内膜癌组织中HAX1 mRNA的表达水平;利用WeAlpelisib半抑制浓度stern blotting检测新鲜子宫内膜癌组织中HAX1的蛋白表达水平;应用免疫组化检测12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癌组织及相应的癌旁组织石蜡标本中HAX1和p53蛋白的表达水平,分析两者的相关性及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利用GEPIA数据库对HAX1与子宫内膜癌相关基因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HAX1 mRNA和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均高表达;HAX1阳性表达和突变型p53的表达中度正相关(χ~2=36.468,r=0.551,P<0.05),且均与淋巴结转移、FIGO分期、血CEA水平以及Ki-67的表达密切正相关(P<0.05),但与患者总生存率呈负相关;HAX1阳性表达(P=0.008)、突变型p53表达(P=0.viral immunoevasion022)、淋巴结有转移(P=0.003)、FIGO高分期(P<0.001)及术后辅助治疗方法(P<0.001)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子;基因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HAX1与TP53、MKI67、BAX、CCNE1、POLE1、MSH2、MSN6及PMS2的表达相关。结论:HAX1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高表达,与突变型p53表达正相关,两者表达模式可综合评估该肿瘤的恶性程度、进展情况及患者的预后情况,为子宫内膜癌的术后治疗提供新思路。
川芎嗪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元抗凋亡作用及机制的实验研究
目的:通过TUNEL法检测川芎嗪干预后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CIRI)模型大鼠缺血半暗带脑组织中细胞凋亡水平,通过对缺血半暗带脑组织中凋亡相关蛋白及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信号通路关键蛋白表达水平的检测,探讨川芎嗪对CIRI大鼠缺血半暗带脑组织中神经元的抗凋亡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四组:假手术组(12只)、模型对照组(16只)、川芎嗪组(16只)、阳性对照组(16只)。采用线栓法对模型对照组、川芎嗪组和阳性对照组大鼠进行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复制,假手术组大鼠按照模型制作的术式进行手术,但不做线栓。模型复制后,大鼠完全清醒后,进行模型评价,剔除不符合评价标准的大鼠,其余大鼠于次日开始,进行相应干预。连续干预一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early medical intervention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含量;采用dUTP缺口末端标记(TdT-mediated dUTP Nick-End Labeling,TUNEL)法检测缺血半暗带脑组织中细胞凋Docetaxel亡水平;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缺血半暗带脑组织中NF-κB、p-NF-κB、TNF-α、TNFR1、caspase3的表达水平;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缺血半暗带脑组织中p-NF-κB入核率。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其余各组大鼠血清中IL-1β、IL-6及TNF-α含量显著升高(p<0.01),缺血半暗带脑组织中细胞凋亡水平显著升高(p<0.01),NF-κB、p-NF-κB、TNF-α、TNFR1、caspase3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p-NF-κB入核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川芎嗪组和阳性对照组大鼠血清中IL-1β、IL-6及TNF-α含量显著降低(p<0.01),细胞凋亡水平、NF-κB、p-NF-κBselleckchem Wnt-C59、TNF-α、TNFR1、caspase3表达水平及p-NF-κB入核率显著降低(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川芎嗪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缺血半暗带脑组织神经元具有抗凋亡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的过度活化,进而下调炎性因子TNF-α及其受体表达水平,抑制了凋亡执行蛋白caspase3的表达而实现的。
中医药防治心力衰竭相关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心力衰竭(HF)是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一种持续发展综合征,不仅患病率确认细节持续升高,且死亡率和再次住院率居高不下。心力衰竭也是心血管疾病的终末期以及患者死亡主要的原因,严重影响着世界各地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心室重构在心力衰竭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通过改善心室重构,探讨中医药干预心力衰竭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研究表明,多种信号通路的介导会导致心室重构进行性加重,并且实验研究也经常证实中药的治疗作用。中医通常通过多种靶标和多种途径来实现心力衰竭的治疗效果。近年来,中医药干预心力衰竭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越来越多,但总结中药干预对心力衰竭信号通路的影响较少,现就中医药对心力衰竭的认识、中医药干预心力衰竭相关的5条信号通路,即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 信号转导蛋白(Smads)信号通路、Tollselleck Mirdametinib 样受体(TLR)/核转录因子-κcachexia mediatorsB( NF-κB) 炎症信号通路、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RAAS)系统、磷酸肌醇3-激酶(PI3K)-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KT)信号通路及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依赖性信号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