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技术的水蛭治疗2型糖尿病和糖尿病肾病作用机制比较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比较分析水蛭治疗2型糖尿病(T2DM)及糖尿病肾病(DN)的作用靶点及通路,初步探讨水蛭治疗糖尿病及其微血管并发症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CMID、ETCM、BATMAN-TCM、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TCM database@Taiwan等数据库并结合文献报道收集水蛭的化学成分和对应靶点;在疾病相关数据库CTD、TTD和GeneCards中检索T2DM和DN靶点;采用STRING平台获取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信息及基因本体(GO)、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信息,并进行数据可视化分析;结Y-27632核磁合网络药理学预测到的关键靶点与成分,采用分子对接技术对其进行验证。结果:通过数据库和文献共收集到水蛭中93种成分,其中65个成分匹配到对应化学结构,并预测了448个成分相关靶点,在疾病数据库中分别获取到1667个T2DM靶点和874个DN靶点,将疾病靶点分别与水蛭成分靶点求交集后获得118、111个潜在作用靶点。通过PPI网络得到水蛭治疗T2DM的关键靶点为白蛋白(ALB)、蛋白激酶B1(Akt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tegrate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1(IGF1)和纤连蛋白1(FN1),关键成分为西红花酸、棕榈酸和熊果酸等;水蛭治疗DN的关键靶点为ALB、Akt1、IGF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关键成分为琥珀酸、棕榈酸和西红花酸等。根据KEGG富集分析结果,胰岛素、磷脂酰肌醇激酶3-激酶(PI3K)、Ras、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通路为水蛭治疗LEE011体外T2DM胰岛素抵抗的核心通路;PI3K-Akt、p38-MAPK、缺氧诱导因子(HIF-1)为水蛭治疗DN炎症反应的核心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棕榈酸、琥珀酸和熊果酸等成分能与ALB、Akt1、IGF1和VEGFA等靶点良好对接。结论:水蛭治疗T2DM侧重于增强胰岛β细胞功能和数量,恢复机体糖脂代谢紊乱,改善胰岛素抵抗;而其治疗DN侧重于借助水蛭素抗凝血功能减缓炎症,抑制细胞凋亡,改善肾脏纤维化。

超声引导下腘窝入路坐骨神经联合隐神经阻滞麻醉在糖尿病足软组织切开清创引流中的应用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腘窝入路坐骨神经联合隐神经阻滞Evolutionary biology麻醉在糖尿病足软组织切开清创引流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9月厦门市第五医院收治的86例糖尿病足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给予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观察组给予超声引导下腘窝入路坐骨神经联合隐神经阻滞麻醉。观察两组Tamoxifen说明书术前,术后12、24 h疼痛情况及麻醉效果。观察两组麻醉前及麻醉后5、10、15、30 min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及麻醉不良反应。结果:术后12、24 h,观察组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运动及感觉神经起效时间均早于对照组(P<0.05),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麻醉后5、10、15、30 min收缩压、舒张压均较麻醉前下降(P<0.05),观察组麻醉后5、10、15、30 min收缩压、舒张压均高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麻醉后5、15 min心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48,P=0.247)。观察组麻醉不良反JNJ-42756493核磁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腘窝入路坐骨神经联合隐神经阻滞麻醉效果较好,可以有效稳定生命体征,减轻疼痛。

补阳还五汤联合超早期尿激酶给药对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术后患者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联合超早期尿激酶给药对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术Barasertib体内实验剂量后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21年2月在遂宁市中医院经CT扫描、实验室检查等确诊为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104例,根据奇偶数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均在发病48h内给予颅内血肿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术后均给予降颅内压、抗感染等常规治疗,对照组术后给予超早期尿激酶给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补阳还五汤口infections: pneumonia服或鼻饲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并发症情况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BI)评分、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38%(47/52),高于对照组的75.00%(39/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d,两组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细胞介素-6(IL-6)、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及观察组的同型半胱氨酸(Hcy)均较治疗前降低,但对照组的Hcy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14d的GM-CSF、Hcy、IL-6、NO、ET-1明显更低(P<0.05)。治疗14d,两组BI评分较治疗前升高,NIHS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14d的BI评分明显更高,NIHSS评分Cobimetinib浓度明显更低(P<0.05)。两组在颅内感染、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脑水肿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联合超早期尿激酶给药可调节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术后患者GM-CSF、Hcy、IL-6等因子的表达,提高疗效,改善神经功能。

雷公藤甲素调节小胶质细胞极化反应保护损伤的神经元

背景:将小胶质细胞从M1表型转变为M2表型被认为是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一种有希望的策略。多项研究表明,雷公藤甲素可以抑制神经炎症,改善多种神经退行Baf-A1体外性疾病,但是其机制尚不明确。目的:探讨雷公藤甲素对脂多糖激活小胶质细胞诱导SH-SY5Y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CCK8法检测BV2细胞活性筛选最佳的雷公藤甲素使用浓度;然后将BV2细胞分为3组:对照组,模型组(1μg/mL脂多糖),雷公藤甲素组(1 nmol/L雷公藤甲素+1μg/mL脂多糖),收集上清液,采用Griess法检测一氧化氮水平,ELISA法检测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和抗炎因子白细胞介素10水平;免疫荧光染色和Western blot法检测BV2细胞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和精氨酸酶1的表达。收集3组小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并分别作用于SH-SY5Y细胞:分为对照条件培养液组、模型条件培养液组和雷公藤甲素条件培养液组,TUNEL染色法检测SH-SY5Y细胞凋亡率,免疫荧光染色和Western blot法检测caspase3、Bax和Bcl-2的表达。结果与结论:(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BV2细胞上清液中一氧化氮、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的释放量明Fer-1配制显增加,白细胞介素10的释放量明显减少,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蛋白的表达增加,精氨酸酶1蛋白的表达减少;与模型组比较,雷公藤甲素组BV2细胞上清液中一氧化氮、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水平降低,白细胞介素10水平增加,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蛋白的表达下降,精氨酸酶1蛋白的表达增加;(2)与对照条件培养液组比较,模型条件培养液组SH-SY5Y细胞的凋亡率增加,caspase3、Bax表达增加,Bcl-2表达减少;Biomimetic scaffold与模型条件培养液组比较,雷公藤甲素条件培养液组SH-SY5Y细胞凋亡率下降,caspase3、Bax表达减少,Bcl-2表达增加;(3)结果说明,雷公藤甲素可以减轻脂多糖激活小胶质细胞诱导的神经毒性,其机制可能与促进小胶质细胞向M2型极化有关。

多发性骨髓瘤预后相关自噬基因筛选及建模

为探讨自噬相关基因(ARGs)在MM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并建立相关的预后模型。基于MMRF与HADMedical countermeasuresb数据库,通过R语言确定多发性骨髓瘤中自噬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GO和KEGG分析自噬相关基因与多发性骨髓瘤发生发展的关系,使用COX回归算法建立多基因预后模型,Kaplan-Meier方法绘制生存曲线,ROC曲线评价预后模型的可靠性。最终从764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样本及4例正常骨髓样本中共发现104个基因的表达在多发性骨髓瘤selleck HPLC样本中具有显著差异,其中上调基因46个,下调基因58个。GO富集主要集CCRG 81045临床试验中在巨自噬、自噬调节、细胞对外部刺激的反应等本体学注释。KEGG富集主要集中在自噬、细胞凋亡、NOD样受体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单因素COX分析发现33个自噬相关基因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整体生存明显相关。多因素COX回归筛选出13个预后相关自噬相关基因(NKX2-3、NCKAP1、BIRC5、PEX3、HGS、RUBCN、PARP1、ARSA、DNAJB9、HSP90AB1、EEF2、FKBP1B和CD46)建立多发性骨髓瘤自噬相关基因预后模型。Kaplan-Meier 生存曲线分析显示,高、低风险组患者的生存率具有显著差异 ( P<0.001),多因素COX 回归分析表明,年龄、ISS分期和风险值是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独立预后指标( P<0.05),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61、0.685和0.719。得出如下结论:多发性骨髓瘤自噬相关基因预后模型可用于预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生存情况,但需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加以证实。

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与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究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与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7年12月~2020年12月于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就诊的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并伴有高血压的患者525例作为研究Antiobesity medications对象,收集患者基本临床资料,行冠状动脉造影、超声心动图检查及动态血压监测,计算血压晨峰,将患者分为晨峰组[血压晨峰≥35 mm Hg(1 mm Hg=0.133 kPa)]、非晨峰组(血压晨峰<35 mm Hg),比较2组患者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严重程度、心功能指标以及动态血压值之间的差异。分析影响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严重程度的独立相关因素。结果 晨峰组患者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吸烟、饮酒、糖尿病比例、Gensini评分显著高于非晨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晨峰组患者年龄、BMI、糖尿病、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24 h平均脉压(24 h APP)、昼间平均收缩压、昼间平均脉压及晨峰血压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OR=1.406,95%CI:1.114~2.406,P=0.000)、24 h SBP(OR=1.253,95%CI:1.165~1.508,P=0.007)、24 h APP(OR=1.332,95%CI:1.124~2.FUT-175说明书164,P=0.000)以及晨峰血压(OR=1.886,95%CI:1.541~2.762,P=0.000)均是影响冠Metabolism抑制剂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 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35 mm Hg是影响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

绵竹地区慢性肾脏病5期高血压患者首次血液透析情况的研究

目的 了解绵竹地区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5期患者首次血液透析时临床情况,从而提供持续改进透析前CKD管理的依据。方法 采用单中心回顾性研究,纳入2014年1月~2019年12月在绵竹市人民医院进行首次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的CKD 5期患者,按有无高血压分为高血压组和正常血压组,记录患者进入HD时的基本情况,比较2组患者首次HD时的实验室指Ipatasertib研究购买标、原因及血管通路。结果 共185例患者纳入本研VX-661体内究,排名前3的原发病是慢性肾小球肾炎(79例)、糖尿病肾病(61例)及高血压肾损害(22例),排名前3的并发症是肾性贫血(178例)、高血压(171例)及肾性骨病(104例)。2组患者进入透析的原因均以尿毒症症状为主,2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2.937,P=0.087)。2组患者进入透析时正常血压组的血磷高于高血压组(t=-1.990,P=Antibiotic kinase inhibitors0.048),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高血压组(t=2.070,P=0.040)。首次进入血液透析时,2组患者在血管通路方面无统计学差异(χ2=0.000,P=0.985)。结论 慢性肾小球肾炎为绵竹地区CKD 5期首次血液透析患者的首位原发病。尿毒症症状是首次血液透析最常见原因,肾性贫血、高血压及肾性骨病是首次血液透析最常见并发症。

罗哌卡因伍用右美托咪定前锯肌平面阻滞联合静脉自控镇痛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恢复质量的改善作用

目的 研究罗哌卡因伍用右美托咪定在超声可视下前锯肌平面阻滞(SAPB)、联合静脉自控镇痛(PCIA)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 择期胸腔镜手术患者129例,随机分为3组(n=43):生理盐水组(对照组)、罗哌卡因组(R组)和罗哌卡因联合右美托咪定组(RD组)。3组患侧前锯肌平面阻滞,分别注入0.9%生理盐水0 mL、0.5%罗哌卡因25 mL和0.5%罗哌卡因+1μg/kg右美托咪定混合液25 mL;同时均使用PCIA。术后患者咳嗽时疼痛视觉Plant biomass模拟评分(VAS)≥4分,则静脉给予舒芬太尼2.5μg补救。主要观察指标为拔除气管导管后10 min、6 h、12 h、24 h和48 h静息和咳嗽时VAS评分。次要观察指标包括血流动力学、术后前3夜睡眠确认细节质量、PCIA按压次数、术中和术后阿片类药物用量、术后首次补救镇痛时间、拔除胸管时间、住院时间、不良反应等。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R组和RD组在拔管后10 min、6 h、12 h时VAS评分更低(P<0.05)。与R组比较,RD组需要补救镇痛的患者人数、第一次抢救镇痛时间、PCIA按压次数和补救舒芬太尼总剂量均减少(P<0.05),RD组术后第二、三夜睡眠质量更好,恶心与呕吐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 0.5%罗哌卡因伍用1μg/kg右美托咪定SAPB联合PCIA可明显减轻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E7080小鼠疼痛,改善术后恢复质量。

母体血清内脂素、脂肪酸结合蛋白4及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水平对高龄妊娠期糖尿病病人围产儿不良结局的预测价值

目的 探讨母体血清内脂素(Visfatin)、脂肪酸结合蛋白4(FABP4)、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水平对高龄妊娠期糖尿病病人围产儿不良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秦皇岛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高龄妊娠期糖尿病病人164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接诊的高龄正常妊娠者145例作为高龄对照组、正常年龄段妊娠者148例作为适龄对照组,均检测其血清Visfatin、FABP4、PAPP-A水平。结果 观察组母体血清Visfatin[(149.25±33.64)μg/L比(105.46±12.16)μg/L、(95.44±14.16)μg/L]、FABP4[(25.47±4.40)μg/L比(19.02±2.39)μg/L、(14.88±3.51)μg/L]水平均高于高龄对照组和适龄对照组(P<0.05),且高龄对照组均高于适龄对照组(P<0.05);观察anti-tumor immune response组血清PAPP-A水平低于高龄对照组和适龄对照组[(22.17±3.98)μg/L比(28.02±4.12)μg/L、(30.12±4.GSK J467)μg/L,P<0.05],且高龄对照组低于适龄对照组(P<0.05);观察组围产儿不良结局发生率为24.39%,高于高龄对照组的5.52%和适龄对照组的3.38%(P<0.017);不良结局组母体血清Visfatin、FABP4水平均高于良好结局组(P<0.05);不良结局组血清PAPP-A水平低于良好结局组(P<0.05);母体血清Visfatin、FABP4、PAPP-A水平三者联合预测高龄妊娠期糖尿病病人围产儿不良结局的灵敏度和曲线下面积(AUC)为97.50%和0.946,均显著高于单一指标(P<0.05),其特异度与单一指标对比均差异无统计selleck AZD2281学意义(P>0.05)。结论 母体血清Visfatin、FABP4、PAPP-A水平均能够有效预测高龄妊娠期糖尿病病人围产儿不良结局发生情况,联合检测预测价值更高。

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高血压患者及其并发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升主动脉圆周应变

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高血压患者及其并发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升主动脉圆周应变(CS)。方法:收集高血压合并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患者25例作为D组;年龄性别匹配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73例,根据升主动脉直径分为A组(内径<35 mm,n=25)、B组(内径35~<45 mm,n=26)、C组(内径≥45 mm,寻找更多n=22);另收集健康志愿者3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分析升主动脉的CS及其达峰时间(TTP),并Barasertib供应商用体表面积(BSA)标化CS得到CS’。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高血压各组患者的CS’明显减小(Pbiologically active building block<0.001),D组最低。(2)A组、B组的TTP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5)。(3)CS’是Stanford A型夹层的独立预测因子(OR 0.230 (0.100~0.526),P<0.001),CS’的最佳截断值为≤4.08%(敏感度96%;特异性82%;AUC=0.934;P<0.001)。联合升主动脉直径、脉压(PP)及CS’诊断Stanford A型夹层优于单独使用升主动脉直径诊断(AUC=0.965 vs 0.903;P<0.05)。(4)CS’与直径法计算的僵硬度(β2), PP,左室质量指数(LVMI)呈负相关(P<0.05),与扩张性(D)呈正相关(P<0.001)。结论:高血压患者CS减低,TTP延长,CS’与升主动脉管壁僵硬度及血流动力学参数有一定相关性。CS’可以提高对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