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血清胆碱酯酶(cholinesterase,CHE)水平在晚期胃癌患者预后预测中的价值,建立晚期胃癌患者预后预测模型并验证。[方法]回顾性收集2011年5月至2019年12月在马鞍山市人民医院诊治的189例晚期胃癌患者临床资料intraspecific biodiversity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利用X-tile程序软件计算出CHE的最佳截断值(cut-off值),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分别评估CHEGPCR & G Protein抑制剂、白蛋白(albumin,ALB)、血红蛋白(hemoglobin,HB)、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等临床病理参数对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的影响;采用多因素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筛选晚期胃癌独立预后影响因素;通过R软件绘制列线图并验证。[结果]CHE的最佳截断值为3 611 U/L,CHE与年龄、ECOG评分、ALB、NLR、HB相关(P<0.05)。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HE、ALB、NLR、ECOG评分、是否接受一线化疗与预后相关。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ECOG评分、CHE、NLR、HZD1839抑制剂B以及是否接受一线化疗是影响晚期胃癌预后的独立因素;基于上述6个参数构建的列线图预测OS的C指数为0.753(95%CI:0.722~0.784),校准曲线基本沿45°线分布。[结论] CHE在晚期胃癌患者的预后评估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基于CHE等参数构建的列线图可较为准确地预测晚期胃癌患者预后。
Author: admin
清肝滋肾方调节肥胖型高血压Irisin水平及改善代谢紊乱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清肝滋肾方联合常规降压西药治疗对肥胖型高血压患者的鸢尾素(Irisin)表达水平及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肥胖型高血压阴虚阳亢证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生活方式干预及持续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清肝滋肾方,疗程均为8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临床疗效、人体测量学指标[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DBP)、体质量(Weight, WT)、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 WC)]、代谢特征指标[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 FB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 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selleckchem PLX5622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鸢尾素(Irisin)、血清脂肪因子[脂联素(Adiponectin, ADP)及瘦素(Leptin, LEbiohybrid structuresP)]以及安全性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下降(P<0.05,P<0.01),且观察组在改善头痛眩晕、急躁易怒、潮热盗汗、腰膝酸软、口燥咽干、五心烦热、便秘尿黄症状及总积分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P<0.01);观察组中医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Irisin水平明显升高(P<0.01selleck HPLC),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SBP、DBP明显下降(P<0.05),优于对照组(P<0.05);2组WT、WC、TC、TG、LDL-C、ADP、LEP水平均明显改善(P<0.05,P<0.01),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2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清肝滋肾方联合常规降压西药能调节肥胖型高血压阴虚阳亢证患者Irisin表达,改善代谢紊乱。
新冠病毒主蛋白酶结构研究
冠状病毒是一类具有包膜的单链正向RNA病毒,它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当中,能引发人和动物的呼吸道、肠道和中枢神经相关疾病。纵观冠状病毒的流行病史,冠状病毒呈现着感染性强、致死率高的趋势,严重威胁着人和动物的生命安全。目前,主蛋白酶和刺突蛋白是抗病毒药物研发的主要靶标,主蛋白酶(main protease,M~(pro))是冠状病毒在复制期时的关键酶,负责切割非结构蛋白nsp4-nsp16,并且具有较高的同源性以及较为保守的催化机制,因此M~(pro)是设计和开发广谱抗病毒药物的一个有效靶标。二聚体为主蛋白酶的活性状态,溶液中为单体和二聚体的解离平衡,其活性呈浓度依赖性,即浓度越高,二聚体状态越多。目前,大多数主蛋白酶的药物研发都是集中于二聚体M~(pro),为了抑制M~(pro)的早期状态,需要分析单AMG510体的构象,然而天然单体结构尚未有人报道。我们认为靶向其折叠过程是抑制M~(pro)发挥功能的有效替代方法。由于M~(pro)容易在高浓度下形成二聚体结晶,很难获得天然的单体M~(pro)的结构。来自骆驼类单域抗体的纳米抗体(NB)具有体积小、稳定性高、亲和力强等独特的特性。通过将相对较长的第三互补决定区(the third complementarifeline infectious peritonitisty determining region,CDR3)插入抗原缝隙中来捕捉蛋白质构象变化的中间状态。因此,利用纳米抗体作为结晶的辅助工具来捕捉SARS-CoV-2主蛋白酶的单体特异性构象,以此来阐明M~(pro)的成熟、二聚化和活性机制。刺突蛋白上的受体结合域(RBD)能够与细胞表面受体ACE2结合,是冠状病毒进入细胞的首要步骤,RBD中和性抗体是快速治疗冠状病毒疾病的首选方案,筛选到多种不同结合表位的抗体对于抗病毒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更多的思路。新冠病毒具备高突变性的特点,而突变最活跃的部位是其受体结合域,对其抗体的开发更是能够筛选到特殊的结合表位,对未来突变体的抗病毒药物研发提供新的、更高效的靶点。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功能性纳米抗体的筛选:对双峰驼进行抗原免疫,以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到不同CDR3区域的纳米抗体,使用生物层干涉仪(BLI)测定纳米抗体的亲和力,获得11个高亲和力纳米抗体,结合酶动力学方法对高亲和力纳米抗体的功能筛选,获得7个抑制性纳米抗体,以尺寸排阻色谱法进一步筛选功能,获得7个对活性二聚体主蛋白酶具有破坏能力的纳米抗体。同样以尺寸排阻色谱法,将抗原结合表位分为3类,选择两个非重叠表位的纳米抗体NB1A2和NB2B4进行蛋白结晶和结构解析,获得主蛋白酶的天然单体构象和纳米抗体的作用机制。(2)M~(pro)的变构机制:将抑制性纳米抗体NB1A2和NB2B4分别与二聚体M~(pro)蛋白共结晶,通过晶体衍射和结构解析,分别获得了1.7和2.0(?)的复合物结构,通过结构解析我们发现了主蛋白酶的两种新的构象,NB1A2所在的主蛋白酶构象类似于二聚体一个原聚体,呈现一种紧密构象,NB2B4所在的主蛋白酶构象中,NB2B4作用在主蛋白酶的C结构域,其催化结构域与C结构域分离,呈现一种延伸构象。两种构象的变化让我们认识到主蛋白酶的成熟机制,即主蛋白酶在成熟过程中经历单体展开状态到单体紧凑状态到二聚体构象这一过程,并且随着浓度的变化着三种状态存在动态平衡。它们的变构机制不同,NB1A2作用在主蛋白酶的催化活性位点,直接作为竞争性抑制剂抑制二聚化,另外N端的密度丢失以及C端的位点冲突以变构抑制的方式阻碍了蛋白的二聚;NB2B4所在的结构中,主蛋白酶的N指结构扭转,C端密度丢失,这些严重阻碍了酶的二聚化,NB2B4同样阻碍了C结构域的互作,也阻碍了单体构象自身催化结构域和C结构域的靠近,从MK-2206临床试验而抑制主蛋白酶二聚化。(3)基于Nano Bi T的SARS-CoV-2单体M~(pro)构象传感器的开发:根据发现的两种单体主蛋白酶构象,我们以荧光素酶技术为基础,将单体M~(pro)的N和C端分别连接荧光素酶片段Lgbit和Smbit,通过纳米抗体的变构作用设计筛选别构抑制剂的方法,根据此方法,首先对NB1A2和NB2B4成功进行了验证,最后从7个具有别构抑制性纳米抗体中筛选出具备锁定延伸构象的纳米抗体。(4)为了获得具有中和性的纳米抗体,同样以双峰驼免疫、纳米抗体筛选及抗原结合表位分类,获得了三类不同表位的纳米抗体,选择这三类表位进行蛋白的结晶和结构解析,其中NB1A7和NB1B11分别与RBD结晶,NB1B5和NB1C6与RBD共结晶,最终X-ray衍射和结构解析获得三个复合物结构,从结构上来看NB1A7、NB1B5和NB1C6作为较为保守的结合位点分别作用在RBD与ACE2结合位点的两侧,NB1B11直接作用在ACE2的结合位点周围。综上所述,我们新发现了由两个不同表位的纳米抗体捕获的SARS-CoV-2主蛋白酶天然单体的两种不同构象。一种构象称为延伸构象,催化结构域通过纳米抗体(NB2B4)与额外螺旋结构域分离,该状态是所有其他状态的前体。另一种类似于二聚体形式的紧密构象,并由另一种纳米抗体(NB1A2)稳定,后者是竞争性抑制剂,也是变构抑制剂。主蛋白酶在延伸构象、紧密构象和二聚体之间处于平衡状态,紧密态为中间态。单体的构象变化揭示了新的变构靶点,借助Nano Bi T,我们设计了一种基于构象重排的高通量变构抑制剂分析方法。我们的研究结果为深入了解冠状病毒主蛋白酶的成熟、二聚化和催化作用奠定了基础,通过靶向成熟过程,抑制主蛋白酶的自动水解,为广谱抗冠状病毒药物研发开辟一条新途径。三类抗原结合表位的纳米抗体与RBD的结构解析发现了两种保守结合位点和一种强力的中和性纳米抗体,保守的结合表位为突变体新冠病毒的药物研发提供了新的可能,同时也为现有的新冠病毒药物研发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莪术醇抗脑心肌炎病毒的作用机制
【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发现莪术醇抗脑心肌炎病毒(Encephalomyocarditis virus,EMCV)的作用靶点及机制。【方法】利用PharmMapper、GeneCards数据库获得莪术醇抗EMCV的相关靶点;通过Cytoscape 3.7.2软件、STRING和DAVID数据库构建靶蛋白互作(PPI)网络并筛选关键靶点,对靶点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构建莪Compound C术oncology department醇抗EMCV靶点-通路网络;通过AutoDock Vina 1.1.2分析莪术醇与靶蛋白的结合能及结合模式。【结果】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显示,莪术醇抗EMCV的潜在靶点有9个,其中丝裂原活化激酶14(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14,MAPK14)、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1(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1,STAT1)、白蛋白(albumin,ALB)、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 2,IL2)可能是莪术醇抗EMCV的核心靶点,所得靶点参与C型凝集素受体信号通路、神经营养素信号通路和JAK-STAT信号通路等代谢通路,功能涉及调节炎症反应细胞因子的产生、蛋白激酶活性和药物结合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4种核心靶蛋白与莪术醇之间存在较强的结合能,均存在疏水形式的结合,其中ALB、STAT1和IL2与莪术醇之间还存在氢键结合。【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MAPK14、STAT1、ALB和IL2是莪术醇发挥抗EMCV作用的潜在靶点,本研究为莪术醇作为抗EMCV药物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和MAPK抑制剂线索。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老年高血压的临床价值探究
目的 探究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老年高血压的价值。方法 10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应用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实验组应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的血压、血管内皮功能指标、血压变异性指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8.00%,高于对照组的8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两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一氧化氮均低于治疗前,内皮素-1高于治疗前,且实验组SBP(110.32±6.51)mm Hg(1 mm Hg=0.133 kPa)、DBP(75.32±8.59)mm Hg、一氧化氮(58.62±4.19)μmol/L低于对照组的(125.44±11.39)mm Hg、(83.27±6.35)mm Hg、(65.10±3.86)μmol/L,内皮素-1(64.38±5.16)ng/L高于对照组的(58.02±4.69)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收缩压变异指数、收缩压标准差、血压晨峰均低于治疗前,且实验组收缩压变异指数(6.87±0.65)%、收缩压标准差(7.98±0.46)mm Hg、血压晨峰(30.86±0.35)mm Hg低于对照组的(7.79±0.72)%、(8.52±0.31)mm Hg、(32.04±0.29)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smoothened-agonist-sag-hcl.html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高血压应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效selleck化学果显著,能更好改善血管功能,降低血压变异性,且可对血压变异性指标水平改善,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纳米炭示踪前哨淋巴结在宫颈癌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纳米炭示踪前哨淋巴结(SLN)检测在宫颈癌诊治中的应用价值及淋巴结超分期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21年1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妇产科收治IA2期、IB1期、IB2期、IIA1期、IIICp1期的宫颈癌患者79例,术前于宫颈3点、9点注射纳米炭示踪剂,术中将最先黑染的淋巴结作为SLN并切除,然后均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广泛性子宫切除术±腹主动脉旁淋巴切除术。SLN单独送病理检查,并随机抽取其中30例阴性的SLN进行病理超分期检测。结果 79例患者中共67例至少成功检出1枚SLN,检出率为84.8%,共检出SLN 417枚,平均每例检HIV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出5.28枚。术后5例SLN阳性,1例SLN阴性而非SLN阳性,SLN检测的灵敏度为83.3%,特异度为100%,假阴性率为16.7%,准确率为98.5%,阴性预测值为98.4%。SLN主要分布于髂外、闭孔、髂内、髂总区。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中,术前宫颈锥切(P=0.045、P=0.009)、肿瘤大小(P=0.033、P=0.008)对SLN总体检出率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对SLN与盆腔淋巴结转移状态的一致性进行Kappa检验,Kappa值为0.901,P<0.001,SLN和盆腔淋巴结转移状态高度一致。对30例阴性的SLNCB-839说明书进行病理超分期检测后,未检出微转移或孤立肿瘤细胞,其检出率为0%。结论 纳米炭示踪SLN在宫颈癌的诊治中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及可行性;肿瘤原发病灶<2 cm或术前未行宫颈锥切selleckchem MLN8237的宫颈癌患者应用SLN检测技术较安全;SLN联合病理超分期检测,并不能提高孤立肿瘤细胞和微转移的检出率。
孕期增重和双胎孕妇妊娠结局的关系
目的 探讨双胎孕妇孕期增重与妊娠结局的关系及适宜增重范围。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分娩的1265例双胎孕妇,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孕前体质量指数标Z-VAD-FMK体外准,分为低体质量组(134例)、正常体重组(997例)、超重组(109例)和肥胖组(25例)。根据美国医学研究院(IOM)推荐孕期增重指南分为孕期低增重组、正常增重组和高增重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孕期增重与妊娠结局的相关性,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选取孕周≥36周且无严重母婴并发症孕妇(332例),以孕期增重的P25~P75计算孕期适宜增重区间。结果 在正常体质量组中,孕期低增重增加至少一胎SGA、两胎SGA、至少一胎低体质量儿和双胎均为低体质量儿的发生风险;孕期高增重增加妊娠高血压疾病、子痫前期和早产风险,降低至少一胎SGA、至少一胎低体质量儿和双胎均为低体质量儿的风险。在超重组中,孕期低增重及高增重均增加早产风险,并且孕期高增重会降低至少一胎低体质量儿的发生风险。孕前低体质量、正常体质量、超重和肥胖的双胎孕妇immune T cell responses足月时孕期增重适宜范围分别16.3~21.1 kg、14.1~20.0 kg、11.8~17.4 kg和10.4~22.2 kg。结论 按照IOM标准,不适当的孕期增重可增加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孕前体质量指数正常和超重双胎孕妇的适宜增重范围低于IOM标准,IOM标准可能Barasertib作用不适合我国双胎孕妇。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CA125、TIMP-1、SAA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
目的 研究非小细胞肺癌(Non small cell lung caBaf-A1生产商ncer, NSCLC)患者血清糖类抗原125(Carbohydrate antigen 125,CA125)、基质金属蛋白酶抑Biopurification system制剂-1(Tissue inhibitor of Methylation抑制剂metalloproteinase-1,TIMP-1)、淀粉样蛋白A(serum amyloid, SAA)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5月—2018年12月诊治的96例NSCLC患者(研究组)临床资料,另选取本院同期收治的肺部良性病变患者102例(A组)以及健康体检者98例(B组),均检测血清CA125、TIMP-1、SAA水平,并分析其与NSCL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以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研究组患者血清CA125、TIMP-1、SAA水平高于A组、B组(P<0.05);淋巴结转移患者血清TIMP-1、SAA水平高于无转移患者,Ⅲ~Ⅳ期患者血清CA125、TIMP-1、SAA水平高于Ⅰ~Ⅱ期患者(P<0.05);死亡组患者血清CA125、TIMP-1、SAA水平高于生存组(P<0.05);CA125、TIMP-1、SAA水平的异常升高、淋巴结转移以及Ⅲ~Ⅳ期均是导致NSCLC患者预后差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血清CA125、TIMP-1、SAA水平与NSCLC患者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其表达水平增高是患者预后差的独立危险因素。
胃癌患者错配修复缺陷和PIK3CA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目的:分析胃癌中错配修复缺陷(dMMR)和PIK3CA基因突变分别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联,以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中心554例胃癌肿瘤组织标本,收集临床病理参数。免疫组化检测错配修复蛋白MSH2、MSH6、MLH1和PMS2,评判是否为dMMR。ARMS-PCR检测PIK3CA基因突变。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dMMR和PIK3CA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及dMMR与PIFGFR抑制剂K3CA突变的关联。结果:554例胃癌患者中,dMMR 30例(5.4%)。其中,MLH1和PMS2双缺失27例(90.0%),MSH2和MSH6双缺失2例(6.7%),PMS2缺失1例(3.3%)。PIK3CA突变34例(6.1%),其中15例E545 K (44section Infectoriae.1%), 7例E542 K (20.1%),1例E545D(2.9%),6例H1047R(17.6%),4例H1047L(11.8%),1例E545K和E542K双突变(2.9%)。9号外显子突变24例(70.6%),20号外显子突变10例(29.4%)。单因素分析发现,dMMR与女性,年龄> 65岁,肿瘤直径> 5 cm,肿瘤未侵及浆膜,无淋巴结转移,Ki-67增殖指数较大相关,且dMMR组肿瘤更容易发生在胃窦幽门部(均P<0.05)。PIK3CA突变与肿瘤直径较大(P=0.008),神经侵犯(P=0.031)相关。PIK3CA 20号外显子突变的胃癌有70%发生于胃窦幽门部,显著高于9号外显子的12.5%(P=0.013)。比较dMMR和pMMR中PIK3CA突变率,dMMR组中PIK3CA突变7例(23.3%),pMMR组中PIK3CA突变27例(5.2%),有统计学差异(P=0.001)。dMMR患者中,PIK3CA突变组神经侵犯发生率高于获悉更多野生组,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胃癌患者中,相对于pMMR组,dMMR肿瘤较少侵及浆膜,较少发生淋巴结转移。dMMR组PIK3CA突变率显著高于pMMR组。PIK3CA突变患者,更容易发生神经侵犯,肿瘤直径较大。因此PIK3CA突变可能会削弱dMMR对于预后的较好影响,同时20号外显子突变可能比9号外显子突变预后良好,对胃癌临床治疗方案选择有一定参考意义。
氟对大鼠切牙细胞Fas信号通路的作用研究
目的研究氟对大鼠切牙细胞Fas表达及胱天蛋白酶(caspase)3和caspase-8活性和细胞凋亡的影响,以期进一步Lorlatinib说明书探讨氟对牙齿的作用以及氟斑牙的发生机制。方法将4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低剂量染氟组(低氟组)、中剂量染氟组(中氟组)和高剂量染氟组(高氟组)分别饮用以蒸馏水配制的含10、50和100mg/L NaF的高氟水;对照组饮用不添加NaF的蒸馏水;在60、90 d时各组分别处死5只动物。用免疫组化法检测Fas的表达,采用酶标仪检测caspase-3和caspase-8的活性,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切牙细胞凋亡。结果在染氟60 d时,对照组、低氟组、中氟组及高氟组的Fas表达结果分别为:0.1819±0.0025、0.2120±0.0084、0.2283±0.0183及0.2818±0.0233;在染氟90 d时,对照组、低氟组、中氟组及高氟组的Fas表达结果分别为:0.2077±0.0289、0.2216±0.0105、0.2377±0.0059及0.2775±0.0088。大鼠切牙细胞Fas表达和caspase-3活力随染氟剂量增高而增强,存在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实验60及90 d时Fas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728(P<0.01)和0.9889(P<0.01);caspase-3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533(P<0.01)和0.9849(Pbiological marker<0.01)。在染氟90 d时,大鼠切牙细胞凋亡率和caspase-8活力随染氟剂量增高而增强,凋亡率和caspase-8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733(P<0.01)和0.9928(P<0.01)。在染氟60和90 d时,大鼠切牙细胞Fas表达与caspase-3活力之间存在明显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619(P<0.01)和0.9912(P<0.01);在染氟90 d时,大鼠切牙细胞Fas表达与凋亡率和caspase-8活力之间也有明显的相关关系,Fas与凋亡Integrase抑制剂率和caspase-8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841(P<0.01)和0.9767(P<0.01)。结论在10、50和100 mg//L NaF剂量条件下染氟60和90 d,大鼠切牙细胞Fas表达增强并介导caspase激活和细胞凋亡,详尽机制仍需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