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脾氨肽口服溶液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合并腺样体肥大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以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收治的60例变应性鼻炎合Influenza infection并腺样体肥大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患儿随机分成两组:研究组(口服氯雷他定口服溶液1个月+等渗海盐水喷鼻2个月+口服脾氨肽口服溶液2个月)和对照组(口服氯雷他定口服溶液1个月+等渗海盐水喷鼻2个月)。主要结局指标为腺样体与鼻咽比值(A/N比值),次要结局指标包括鼻炎症状评分和腺样体肥大症状评分。在治疗前和治疗2个月后进行主要结局指标的评估。并检测患儿治疗前后的血常规和尿常规进行安全评估。结果 6例患儿失访,最终共纳入54例进入分析,其中对照组25例,研究组29例。基线分析显示,两组之间的性别、年龄、A/N比值、鼻炎症状评分(包括喷嚏、流涕、鼻痒、鼻塞)、腺样体肥大症状评分(鼻塞、打鼾、张口呼吸和睡眠不安)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CL13900小鼠5)。治疗selleck GDC-0068前两组的A/N基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治疗8周后,研究组的A/N比值显著低于对照组(Z=-3.534,P<0.001),提示脾氨肽能有效地缩小腺样体。两组的鼻炎症状评分(包括喷嚏、流涕、鼻痒、鼻塞)均有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研究组在张口呼吸和睡眠不安的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07和P=0.006),但在鼻塞和打鼾,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9和P=0.169)。用药前后,对照组和研究组的血常规和尿常规指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脾氨肽口服溶液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合并腺样体肥大8周后,能够显著减小腺样体的大小,并改善与腺样体肥大相关的临床症状,观察期间安全性良好。
Author: admin
基于单细胞测序探讨针刺足三里穴治疗哮喘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
目的 哮喘作为全球性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其Adezmapimod分子量防治策略亟待优化。老年哮喘患者因多病共存导致临床管理难度显著增加,而现有药物疗法的不良反应问题促使研究者积极探索新型治疗靶点与干预模式。基于针刺疗法在老年哮喘临床实践中展现的疗效优势,本研究拟通过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系统解析针刺干预与细胞衰老调控的潜在关联机制。方法 构建小鼠哮喘模型后,获取肺组织样本进行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采用Seurat和Harmony软件包进行数据质控与批次校正。通过整合GWAS数据库的哮喘遗传关联数据和GTEx项目的表达数量性状位点(eQTLs),运用差异表达分析与孟德尔随机化(MR)分析筛选哮喘致病基因。基于GSEA数据库的细胞衰老特征基因集,系统解析针刺干预对细胞衰老相关基因表达谱的动态调控特selleck产品征。结果 研究可确定,针刺可下调T细胞群比例,尤其是一部分功能性T细胞群CD4+ Tem细胞群,从而发挥缓解哮喘2型炎症。而下调该细胞群的趋势与下调细胞衰老相关基因的趋势一致,其中与哮喘Muscle biopsies致病因果关系最明确的细胞衰老相关基因是FIGNL1在凋亡调控与细胞衰老调控中起到重要作用。结论 针刺ST36通过多途径、多靶点调节免疫反应,缓解老年哮喘患者的2型炎症反应,其中,对细胞衰老的下调进而对T细胞亚群功能的抑制,从而缓解2型炎症的发展,这一机制在单细胞测序层面得到了验证。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索相关基因与通路的作用机制,为针灸在老年哮喘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提供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
MR成像对Stewart-Treves综合征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MR成像对Stewart-TrWnt-C59eves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13例病理确诊为Stewart-Treves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和MRI影像,分析Stewart-Treves综合征的病变特征和MRI影像学表现。结果 (1)淋巴水肿MRI表现为肢体围度明显增大,皮肤显著增厚,皮下软组织内可见网格征、淋巴湖征、蜂窝征、条带征及新月征,于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STIR序列呈显著高信号。(2)Stewart-Treves综合征病灶位置为皮外为主肿物、皮下为主肿物。病变形态呈多发结节型,肿块型,融selleck产品冰征型。病灶内信号于T1WI以等信号为主,T2WI以高信号为主,于STIR序列呈高信号,于DWI序列多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呈不均匀显著强化。结论 MRmixture toxicologyI可帮助判断Stewart-Treves综合征病灶的具体位置、大小、形态、浸润深度以及与邻近结构关系,为该病的诊断提供重要的影像依据。
雷珠单抗联合激光光凝治疗青年重度非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的疗效
目的 探析雷珠单抗联合激光光凝治疗青年重度非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22年9月至2023年9月,青年重度非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7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37例。对照组仅给予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脉冲时间100~300 ms,功率100~200 mW,光斑直径100~200μm,分为3~4次治疗,每次治疗间隔时间为7 d。观察组患者采用玻璃体腔内注射0.05 mg/0.05 ml雷珠单抗后1周进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激光治疗参数同对照组。术前和末次激光光凝术后1个月和3个月,检测两组患者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黄斑区6mm直径神经上皮总体容积等指标。记录两组患者的眼底出血、眼底渗液、视网膜水肿等症状的持续时间,记录视力下降、水肿、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黄斑中心凹Biosimilar pharmaceuticals平均厚度、BCVA及黄斑区6 mm直径神经上皮总体容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的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黄斑区6 mm直径神经上皮总体容积较对照组均低,BCVA较对照组均高(均P<0.05)。观察组患者KPT-330 IC50出血持续时间(2.56±0.4)周、视网膜水肿持续时间(5.21±0.7)周、眼底渗液持续时间(9.45±1.4)周较对照组短(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5.41%)较对照组(24.3%)低,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青年重度非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在采用雷珠单抗结合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后,患者的视力水平明显升高,其各症状持续时间缩短,同时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值得临床借Pidnarulex溶解度鉴和推广。
LSD1抑制剂ORY-1001通过激活Notch1-c-Myc通路调控小细胞肺癌细胞中PD-L1表达
目的:通过对H-146细胞在不同时间和剂量下的ORY-1001处理,选用LSD1、Notch1、c-Myc、PD-L1作为实验的检测指标研究ORY-1001对小Src抑制剂细胞肺癌细胞中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的调控及其潜在的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小细胞肺癌H-146细胞,再用不同浓度(0、0.001、0.01、0.1、1、10、20μmol/L)的ORY-1001处理细胞,分别PF-03084014 IC50在48小时、72小时、96小时后,使用CCK-8法测定细胞增殖的抑制率并计算IC50。同时,运用流式细胞术评估各组细胞中PD-L1的表达水平。基于以上结果选定合适的处理时间以及药物浓度进行后续实验。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H-146细胞中LSD1、Notch1、c-Myc、PD-L1的蛋白表达水平,并使用荧光定量PCR法测定细胞中PD-L1 mRNA的表达。结果:经ORY-1001处理后,H-146细胞的增殖被抑制,其IC50在48小时、72小时和96小时分别为58.945μmol/L、3.216μmol/L和0.680μmol/L。后续实验选定96小时以及IC50(0.680μmol/L)为处理时间以及药物浓度。与对照组相比,处理后的H-146细胞显示PD-L1的蛋白以及mRNA的表达水平有所提高。进一步的实验表明,LSD1蛋白的表达水平在处理组中有所降低,而Notch1、c-Myc、PD-L1蛋白的表达水平则呈上升趋势。此外,PD-L1 mRNA的表达在细胞中也呈上调现象。结论:ORY-1001可通过抑制LSD1,进而激活NotchImmune infiltrate1通路,上调小细胞肺癌H-146细胞PD-L1的表达。
β-catenin通过Neuropilin-1抑制线粒体谷胱甘肽转运分子SLC25A39介导甲苯二异氰酸酯哮喘气道炎症
目的课题组最新的研究证实β-catenin信号通过调控线粒体功能障碍在甲苯二异氰酸酯(TDI)激素抵抗型哮喘气道炎症中扮演重要角色。Neuropilin-1(NRP1)信号在肺部免疫调节和线粒体功能调控的作用逐渐受到关注,前期已有报道NRP1的b1结构域是2型炎症和线粒体离子转运的干预靶点,然而其调控机制尚不清楚。本研Alpelisib体内实验剂量究的目的是明确NRP1的b1结构域在哮喘中的作用和调控机制,以及其与β-catenin信号的关联。方法和材料:使用基于分子对接技术的高通量虚拟筛选,从FDA批准的临床药物数据集中筛选出可稳定结合NRP1的b1结构域配体结合靶点的临床药物,并进行分子动力学模拟验证药物结合稳定性。建立TDI体内外哮喘模型,给予β-catenin抑制剂(ICG-001)、NRP1的b1结构域抑制剂(EG00229)、还原型谷胱甘肽、谷胱甘肽转移酶抑制剂(GSTO-IN-2)和筛选出的临床药物进行预处理,体外使用SLC25A39过表达质粒进行转染,对气道炎症、气道反应性、谷胱甘肽代谢及线粒体功能等指标进行检测。结果:药物筛选提示用于Raf抑制剂达拉菲尼和组胺抑制剂奥洛他定可靶向结合b1结构域,且靶向抑制NRP1的b1结构域可逆转TDI诱导的哮喘气道炎症、线粒体功能障碍,并显著逆转了TDI诱导的β-catenin靶基因表达上调。TDI哮喘小鼠肺组织转录组学检测提示,谷胱甘肽转移酶被显著抑制,进一步检测发现,TDI暴露导致还原型谷胱甘肽减少,谷胱甘肽转移酶及谷胱甘肽氧化酶活性显著下降,线粒体内谷胱甘肽水平下降,线ALK抑制剂粒体谷胱甘肽转运分子SLC25A39被显著抑制,上述改变可被NRP1的b1结构域靶向药所逆转。为明确谷胱甘肽代谢在TDI哮喘中的作用,在人气道上皮细胞中过表达SLC25A39,发现其可逆转TDI诱导的气道上皮警报素IL-25/IL-33/TSLP的释放增加和自噬信号的激活。体内进一步使用还原型谷胱甘肽和谷胱甘肽转移酶抑制剂预处理发现,谷胱甘肽改善TDI哮喘气道炎症,而feathered edge谷胱甘肽转移酶抑制剂处理无明显影响。此外,β-catenin抑制剂预处理可逆转TDI诱导的NRP1表达上调。结论:β-catenin可能通过NRP1抑制线粒体谷胱甘肽转运分子SLC25A39介导甲苯二异氰酸酯哮喘气道炎症。
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联合孟鲁司特钠与清鼻护理液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联合孟鲁司特钠与清鼻护理液治疗变应性鼻炎(AR)的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2年5月至2024年3月惠州市惠城区小金口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AR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孟鲁司特钠与清鼻护理液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症状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Colforsin作用。结果 观察组患者整体疗效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喷嚏、鼻痒、鼻塞和流涕症状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均更低(均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联合孟鲁司Nucleic Acid Electrophoresis Equipment特钠与清鼻护理液治疗AR的LEE011 MW效果显著,能够减轻患者症状,且安全性理想。
血栓弹力图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进程及凝血功能的相关性及对产后出血的评估价值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P)进程、凝血功能的相关性及对产后出血的评估价值,以期为临床早期干预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选取某院2020年4月—2022年10月收治的99例HDP患者为研究组,其中妊娠高血压组(38例)、轻度子痫前期组(29例)、重度子痫前期组(32例),产后24 h出血组(21例)、未Autoimmune retinopathy出血组(78例),另选取99例同期正常妊娠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间入院时血栓弹力图指标[血凝块形成时间(K值)、凝血反应时间(R值)、凝固角(α角)、血栓最大振幅(MA值)]、凝血四项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Spearman/Pearson系数分析入院时血栓弹力图与凝血四项及疾病严重程BAY 73-4506度的相关性,ROC曲线分析入院时血栓弹力图指标联合检测对HDP患者产后出血的预测价值。结果:R、K值比较:对照组>妊娠高血压组>轻度子痫前期组>重度子痫前期组,MA值、α角比较:对照组<妊娠高血压组<轻度子痫前期组<重度子痫前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T、APTT、TT水平比较:对照组>妊娠高血压组>轻度子痫前期组>重度子痫前期组,FIB水平比较:对照组<妊娠高血压组<轻度子痫前期组<重度子痫前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入院时R、K值与PT、APTT、TT呈正相关(r=0.498、0.531、0.615;0.433、0.507、0.728,P均<0.05),与FIB、疾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r=-0.482、-0.631;-0.631、-0.582,P均<0.05);入院时MA值、α角与PT、APTT、TT呈负相关(r=-0.629、-0.493、-0.534;-0.584、-0.622、-0.657,P均<0.05),与FIB、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704、0.683;0.596、0.716,P均<0.05)。出血组患者R、K值BMN 673浓度小于未出血组,MA值、α角大于未出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血栓弹力图指标联合预测HDP患者产后出血的AUC为0.804,敏感度为95.24%、特异度为65.38%。结论:血栓弹力图与HDP患者常规凝血四项指标具有相关性,可为临床早期评估HDP进程、预测产后出血风险提供参考。
自拟中药组方联合康柏西普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自拟中药组方联合康柏西普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3年6月-2023年9月在辽源市中医院眼Dorsomorphin纯度科门诊就诊的DME患者(78例96眼),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9例,46眼)采用眼内注射康柏西普,temperature programmed desorption观察组(39例,50眼)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自拟中药组方,治疗周期为2个月,随访4个月。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并发症的发生率、治疗前后的最佳矫正视力及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以及治疗后4个月内因DME再次治疗的次数。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2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的最佳矫正视力均有明显提高,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01);2组的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均有明显降低,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01)。治疗后4个月内,观察组因DME再次治疗的次数少与对照组(P<0.05)。结论 自拟中药组方联合康柏西普治疗DME的疗效更为显著,可有效提高患者视力,降低黄斑水肿程度,减少眼内注Belnacasan说明书药次数,降低复发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后胰腺炎患者炎性因子和氧化应激与胰腺代谢能力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究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的代谢反应与胰腺功能改变的相关性。方法 择取2020年6月至2021年11月在武安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实施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患者为plastic biodegradation研究对象,患者年龄28~76岁,平均年龄57.35±8.62岁,其中男性患者67例,女性患者33岁。将其中术后74例未出现急性胰腺炎(AP)患者设为轻症急性胰腺炎组,确认细节术后26例出现急性AP患者设为重症急性胰腺炎组。使用核磁共振(NMR)光谱对血清葡萄糖、血清β-羟基丁酸和血清乙酰乙酸进行分析。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患者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浓度。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浓度。通过分光荧光法测定患者血清氧化应激水平。结果 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葡萄糖、血清β-羟基丁酸和血清乙酰乙酸较轻症急性胰腺炎组升高(P<0.05)。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尿液β-羟基丁酸和乙酰乙酸水平较轻症急性胰腺炎组升高(P<0.05)。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浓度较轻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升高(P<0.05)。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IL-6和CRP浓度较轻症急性胰腺炎组升高(P<0.05)。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H_2O_2和MDA浓度较轻症急性胰腺炎组升高(P<0.05)。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后急性胰腺FG-4592体内实验剂量炎患者炎性因子和氧化应激与胰腺代谢能力的相关性间呈现出高度的反向一致性,呈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 ERCP后尿液和血清酮以及血清葡萄糖的增加,表明所有受试者的ERCP导致胰腺功能和胰岛素抵抗的改变,表明ERCP诱导的AP中发生了更大的胰腺功能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