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润性乳腺癌超声征象与分子分型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浸润性乳腺癌超声特征与分子分型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75个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浸润性乳腺癌病灶,根据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将其分为三阴性型、Luminal A型、Luminal B型、HER2过表达型,回顾性对比4组病灶的超声特征,包括位置、大小、边缘、形态、方位、后方回声、高回声晕、钙化等,以分析浸润性乳腺癌超声特征差异。结果 selleckchem Alpelisib4组病灶除在位置上无差异外,其他PR-171使用方法超声特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三阴性型病灶体积较大,形态规则,边缘光整,多呈平行位,高回声晕及微钙化罕见,后方回声多增强;Luminal A型和B型病灶体积较小,多形态不规则,边缘不光整,约半数可见微钙化,但A型是高回声晕最常见的分型,B型高回声晕少见,是非平行位生长最常见的分型。HER2过表达型病灶体积较大,多形态不规则,边缘不光整,呈平行位,高回声晕罕见,是微钙化发生率最高的分型。结论 不同分子分型浸润性乳腺癌具有较为典型的超声特征,可以为临床提供一定的参考信bioequivalence (BE)息。

计算机模拟纳豆源多肽与DPP-IV和SARS-Co V-2 Mpro的相互作用

兼具糖尿病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患者病死率明显acquired antibiotic resistance偏高,抑制Ⅱ型糖尿病关键酶二肽基肽酶4(DPP-IV)和新冠肺炎病毒主蛋白酶(SARS-Co V-2Mpro)的活性能缓解相应的病症。本研究采用Uni Prot、NCBI和PDB数据库检索纳豆蛋白,基于BIOPBP-UWM数据库开展计算机模拟胃肠道蛋白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和胰凝乳蛋白酶)水解纳豆蛋白的研究,最后利用分子对接技术分别研究纳豆蛋白源多肽与DPP-IV和Erdafitinib molecular weightSARS-Co V更多-2Mpro的结合能力,分析参与相互作用的氨基酸残基与分子作用力类型。结果发现,糖转运蛋白与两种酶具有良好的结合效果。特别地,序列为ISQPR、TIPVR和STVTR的多肽对两种酶都具有较高的结合分数(≤-130),被鉴定为DPP-IV和SARS-Co V-2Mpro的双重抑制肽。因此,纳豆蛋白具有缓解Ⅱ型糖尿病病症和作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人营养补充剂的潜力。

乳腺癌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表现与生物学预后因子的关系

目的 分析乳腺癌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ABVS)表现与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肿瘤抑制蛋白p53、雌激素诱导蛋白p S2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关系。方法 收集术前行ABVS检查的84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生物学预后因子ER、PR、p53、pS2及PCNA的表达情况,分析ABVS表现与ER、PR、p53、p S2及PD-Lin-MC3-DMA半抑制浓度CNA表达的关系。结果 84例乳腺癌患者中,ER、PR、p53、pS2及PCN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7.86%、60.71%、60.71%、65.48%及64.29%。肿块大小≥2 cm乳腺癌患者的PCNA阳性表达率高于肿块大Adezmapimod小﹤2 cm的患者(P﹤0.05)。有肿块内钙化乳腺癌患者的ER、PR、p53阳性表达率均高于无肿块内钙化的患者,pS2阳性表达率低于无肿块内钙化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毛刺征乳腺癌患者的ERflexible intramedullary nail、PR、p53、pS2及PCNA阳性表达率均高于无毛刺征的患者(P﹤0.05)。有淋巴结转移乳腺癌患者的PR阳性表达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p53、pS2阳性表达率均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BVS表现与ER、PR、p53、p S2及PCNA的表达均具有一定的关系,对治疗方案的制订和预测预后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BET选择性抑制剂38号化合物对急性肝损伤小鼠保护作用研究

目的 探讨溴域和末端外结构域(BET)选择性抑制剂38号化合物对CCl_4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ALI)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使用脂多糖(LPS)刺激Raw264.7巨噬Biomedical engineering细胞,诱导急性细胞炎症模型,设对照组、LPS处理组和LPS与38号化合物共培养组,提取细胞RNA,采用RT-qPCR法检测炎症相关细胞因子mRNA水平。构建CCl_4诱导的ALI模型,将24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药物干预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抗F4/80和抗Ly-6G阳性细胞。结果 LPS刺激细胞模型组IL-1βmRNA水平为(23246.0±1185.0),显著高于对照组【(1.1±0.1),P<0.05】,细胞IL-6 mRNA水平为(7740.0±322.2),显著高于对照组【(1.1±0.4),P<0.05】,TNF-αmRNA水平为(132.2±2.7),显著高于对照组【(1.0±0),P<0.05】,而38号化合物干预处理后细胞IL-1β、IL-6和TNF-αmRNA水平均显著降低,在80 nM处理组分别为(2409.0±147.6)、(66.0±2.1)和(36.7±1),在40 nM处理组分别为(4790.0±206.4)、(314.1±10.7)和(47.0±1.5),在20 nM处理组分别为(10079.0±500.3)、(1112.0±22.0)和(73.0±1.8),在10 nM处理组分别为[(13794.0±1025.0)、(2576.0±46.3)和(96.8±7.2),P<0.05],呈现浓度依赖性;ALI小鼠血清ALT和AST水平分别为(8281.0±2710.0)U/L和(5330MK-4827小鼠.0±2435.0)U/L,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51.5±7.0)U/L和(215.3±12.4)U/L,P<0.05],而干预组分别为(3634.0±713.9.0) U/L和(2876.0±667.1)U/L,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ALI小鼠模型肝组织结构紊乱,寻找更多炎症反应明显,肝细胞大片坏死,大量的炎症细胞聚集,而药物干预组上述病理学变化均较模型组减轻。结论 BET选择性抑制剂38号化合物能减轻由CCl_4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改善肝功能和肝组织结构的破坏,对小鼠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了炎症相关的细胞因子表达,从而减少了炎症细胞的聚集有关。

基于竞争风险模型的浸润性乳腺癌全乳切除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利用竞争风险模型分析浸润性乳腺癌(IBC)全乳切除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绘制列线图进行患者生存率的个体化预测。方法 提取SEER数据库中诊断为IBC并行全乳切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基于竞争Docetaxel采购风险模型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预后影响因素,绘制列线图预测患者术后3年及5年的生存率,采用C-index、ROC曲线及校准曲线验证预测能力。结果 纳入全乳切除手术的IBC患者129 808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种族、婚姻状况、组织学分级、T分期、N分期、M分期、ER状态、PR状态、分子亚型、放疗及化疗为患者独立的预后影响因素selleckchem;利用预后影响因素绘制列线图,3年、5年的C-index分别为0Liver immune enzymes.853、0.823,ROC曲线AUC值分别为0.821、0.818,校准曲线显示预测与实际情况拟合良好。结论 竞争风险模型能够有效识别IBC全乳切除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以此为依据绘制的列线图具有良好的预测性能,可为临床医生评估患者预后及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TLR4/NF-κB信号通路变化及意义

目的 探究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Toll样受体4(Toll like receptor 4,TLR4)/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信号通路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取作者医院2018-05/2021-06月收治的6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6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TLR4/NF-κB信号通路相关因子表达,分析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TLR4/NF-κB信号通路相关因子与神经功能损害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的关系。比较不同预后患者发病第1、3、7、14天外周血TLR4/NF-κB信号通路相关因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评价TLR4/NF-κB信号通路相关因子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分析TLR4/NF-κB信号通路相关因子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不良风险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TLR4 mRNA、NF-κB mRNA表达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入院当天NIHSS评分为(11.24±3.12)分,根据Pearson相关性模型分析可知,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TLR4 mRNA、NF-κB mRNA表达均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关系(P<0.05)。不同组别间患者TLR4 mRNA、NF-κB mRNA相对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_(组间)=8.037、19.348,P均<0.001)点击此处,不同时间点患者TLR4 mRNA相对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_(时间)=5.128、16.207,P均<0.001),且时间与组间存在交互效应(F_(交互)=6.497、18.032,P=0.015、<0.001)。预后不良组患者发病第1天TLR4 mRNA、NF-κB mRNA相对表达量较预后良好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患者发病第3天、7天、14天TLR4 mRNA、NF-κB mRNA相对表达量均高于预后良好组患者(P均<0.05)。预后不良组患者、预后良好组患者发病第3天TLR4 mRNA、NF-κB mRNA相对表达量升至最高(P均<0.05);发病第7天、14天TLRspine oncology4 mRNA、NF-κB 购买LY2835219mRNA相对表达量均较发病第3天明显下降,且发病第14天降至最低(P均<0.05)。以预后不良作为阳性样本,预后良好作为阴性样本,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发病第3、7、14天TLR4 mRNA、NF-κB mRNA联合预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的AUC分别为0.854、0.894、0.915,较各指标单独诊断价值明显提高。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LR4 mRNA、NF-κB mRNA仍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不良有关(P均<0.05)。结论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TLR4/NF-κB信号通路被激活,TLR4 mRNA、NF-κB mRNA表达明显上调,且TLR4/NF-κB信号通路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早期脑损伤有关,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思路,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DENV-2对HUVECs自噬小体形成和自噬体-溶酶体融合及溶酶体降解途径的影响

目的 探讨登革2型病毒(DENV-2)对原代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自噬小体形成、自噬体-溶酶体融合及溶酶体降解途径的影响。方法 于DENV-获悉更多2感染HUVECs 36 h时,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HUVECs中自噬小体形成情况;于DENV-2IOP-lowering medications感染HUVECs 12、24、36及48 h时,采用Western blot检测HUVECs中的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Ⅱ(LC3-Ⅱ)表达水平;于DENV-2感染2、4、6、8、10、12、18、24、30、36及4 8 h时,采用Western blot检测HUVECs中自噬选择性底物p62蛋白表达水平;于DENV-2感染后24、36及48 h,采用Western blot检测HUVECs中突触融合蛋白17(STX17)、突触体相关蛋白29(SNAP29)、囊泡相关膜蛋白8(VAMP8)的表达水平;采用溶酶体红色荧光探针(Lysotracker red)染色法观察DENV感染后HUVECs内溶酶体的p H变化; DENV-2感染HUVECs 24、36及48 h给予自噬抑制剂CQ处理或不处理的HUVECs中LC3-Ⅱ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透射电Liraglutide供应商子显微镜结果显示,DENV-2感染可诱导自噬小体的形成;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DENV感染后12、24、36及48 h时LC3-Ⅱ表达显著增高(P <0.05); p62表达水平在感染早中期无明显变化,30 h后显著增高(P <0.05),36 h到达峰值; DENV-2感染后各时间点STX17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P <0.05);感染24 h时,SNAP29、VAMP8蛋白水平增高(P <0.05),但随后36 h和4 8h蛋白表达均下降(P <0.05); Lysotracker red染色结果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DENV-2感染阻碍了溶酶体正常酸化。结论 DENV-2感染可激活HUVEC自噬,诱导自噬小体的形成,但DENV-2阻碍了自噬-溶酶体融合,抑制溶酶体正常酸化。

基于AMPK/SIRT1通路介导的自噬途径研究清肺止咳方治疗急性支气管炎小鼠模型的作用机制

目的:基于AMPK/SIRT1通路介导的自噬途径研究清肺止咳方对急性支气管炎小鼠模型的治疗机制。方法:60只C57BL/6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清肺止咳方组、清肺止咳方+Compound C组、雷帕霉素组,雌雄各半,每组12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小鼠以自制烟熏箱刨花和烟叶各50 g烟熏,每天刺激2次,每次30 min,共1 w,制备急性支气管炎小鼠模型。造模后清肺止咳方组灌胃1.08 kg清肺止咳方,清肺止咳方+Compound C组在清肺止咳方组基础上注射15 mg/kg AMPK抑制剂Compound C,雷帕霉素组注射4 mg/kg自噬激活剂雷帕霉素,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灌胃等体积蒸馏水,1次/d,连续1 w。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学;ELISA法检测血清及BALF中IL-1β、IL-18水平;透射电镜观New genetic variant察肺组织中自噬小体情况;免疫组化检测肺组织中细胞自噬相关蛋白LC3Ⅱ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肺组织中AMPK、p-AMPK、SIRT1蛋白表达。结果:模型组肺组织肺泡壁出现断裂,组织间水肿明显,中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出现渗出现象;清肺止咳方组、雷帕霉素组肺泡结构正常,组织水肿、炎症细胞症状缓解;清肺止咳方+Compound C组病变介于模型组和清肺止咳方组之间。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血清及BALF中IL-1β、IL-18水平及肺组织中selleck激酶抑制剂自噬小体数量LC3Ⅱ蛋白阳性率、p-AMPK/AMPK水平、SIRT1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血清及BALF中IL-1β、IL-18水平显著降低,PD-0332991使用方法肺组织中自噬小体数量LC3Ⅱ蛋白阳性率、p-AMPK/AMPK水平、SIRT1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与清肺止咳方组比较,清肺止咳方+Compound C组血清及BALF中IL-1β、IL-18水平显著升高,肺组织中自噬小体数量、LC3Ⅱ蛋白阳性率、pAMPK/AMPK水平、SIRT1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结论:清肺止咳方能激活AMPK/SIRT1通路介导的自噬途径从而缓解急性支气管炎小鼠肺组织炎症损伤。

基于电化学DNA传感器的核酸快速检测新技术的研究

当前,发展快速、准确的核酸检测新技术成为防控大规模疫情爆发的迫切需求。近年来,电化学DNBaf-A1A传感器凭借响应速度快、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等优点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然而,基于DNA杂交的电化学检测方法普遍耗时较长。因此,缩短杂交时间,可以大幅度提高检测效率,进而突破现有的基于杂交的电化学DNA传感器存在的瓶颈。本论文为实现核酸快速检测,开展了以下研究。可控电场可以加速DNA的运动,增加碰撞机率,从而缩短杂交时间。本论文基于电场辅助杂交技术,建立了一种固定化的电化学DNA传感器,可以实现DNA的快速、准确检测。为了实现快速杂交检测,将经过捕获探针修饰后的工作电极进行浸泡处理,以改善工作电极表面的电荷状态,减弱其与靶标DNA的静电排斥。同时,引入肽核酸(Peptide nucleic social impact in social mediaacid,PNA)作为检测探针,它骨架是电中性的。相比于DNA探针,PNA与靶标DNA间的结合力更强,由于PNA的骨架是电中性的,PNA-DNA双链之间不存在静电排斥。通过电场的施加和PNA的引入,大幅度提高了杂交效率,可以在90 s内实现核酸的快速杂交检测。此外,当靶标DNA出现碱基错配时,PNA的结合力会迅速下降。结合邻近依赖性表面杂交技术使得该型传感器具有识别单碱基错配的能力。该型传感器有望实现快速、准确地检测DNA。上述电化学DNA传感器虽然实现了快速杂交检测,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采用固定化的电化学检测策略,杂交过程发生在固-液两相界面,相较于均相杂交,杂交效率不高、适用性不强且电极的预处理过程耗时较长。因此,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论文构建了一种以链霉亲和素包被磁珠为载体的电化学DNA传感器,从而实现了对靶标DNA的快速提取和检测。该型传感器采用无固定化的电化学检测策略,缩短了电极预处理的时间。利用电场辅助杂交技术实现溶液中核酸的快速杂交,即均相杂交,使得杂交效率进一步提高。电场辅助杂交90 s的杂交效果与被动杂交2 h的相当。杂交完成后形成“三明治”杂交体,E-616452 MW使用链霉亲和素包被磁珠对“三明治”杂交体进行吸附,将靶标DNA提取出来。一般情况下的偶联过程需要30 min,利用电场辅助技术可以在5 min内实现磁珠与杂交体的快速偶联。此外,为了避免洗脱过程中出现的损耗,将碳纳米管和吡咯修饰到磁性工作电极表面,以改善工作电极的导电性,无需酶的使用即可实现免洗脱电化学检测。整个核酸提取和检测过程仅需400 s,用时较短;检测限为10 p M,灵敏度较高;具备识别两碱基错配的能力,特异性较高。更重要的是,在复杂溶液环境中也表现出较好的检测性能。该型电化学DNA传感器的成功构建在分子生物学、分子诊断、检验检疫和食品安全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为新冠病毒及其它常见病原微生物的现场快速检测提供了新的检测思路和技术支撑。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枇杷叶防治Ⅱ型糖尿病的作用机制

为探究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叶用于防治Ⅱ型糖尿病的作用机理,本研究采用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技术,利用TCMSP、Uniprot、Genecards、Venny 2.1.0、DAVID等数据库检索枇杷叶与Ⅱ型糖尿病的共同靶点,绘制相互作用关系网络图,并进行基因本体论(GO)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通过AutoDock Tools进行分子对接验证。从TCMSP数据库收集得到19种活性成分和294个相关靶点,通过VennySAG试剂 2.1.0数据库得到89个Ⅱ型糖尿病与枇杷叶活性成分的交集靶点,对应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槲皮素、山奈酚、β-谷甾醇等10个活性物质,进而构建了“活性成分-疾病靶点”网络图。研究发现,枇杷叶活性成分主要通过调节氧化应激反应、丝氨酸/Unlinked biotic predictors苏氨酸激酶活性、对脂多糖反应和上皮细胞增殖等来调控晚期糖基化产物-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AGE-RAGE)、缺氧诱导因INCB018424配制子-1(HIF-1)和蛋白磷脂酰肌醇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等信号通路,从而对Ⅱ型糖尿病发挥调节作用。与α-葡萄糖苷酶的分子对接结果表明,主要活性成分与靶点结合能均小于-9.0 kcal·mol~(-1),具有非常强烈的结合活性。通过体外酶活性试验测得EGCG、槲皮素、山奈酚等7个活性成分对α-葡萄糖苷酶的半抑制浓度为1.11~80.04μmol·L~(-1),抑制效果均优于阿卡波糖,可作为高效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是枇杷叶防治Ⅱ型糖尿病的主要活性成分。本研究结果为开发降血糖药物提供了研究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