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非尼酮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结缔组织病相关肺间质性病变的研究进展

结缔组织病(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CTD)常累及全身各个器官,多种CTD如系统性硬化症(systemic sclerosis,SSc)、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炎性肌病(idiopathic inflammatory myopathies,IIM)、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BLZ945使用方法tosus,SLE)、干燥综合征(sjogren syndrome,SS)等易累及肺脏,表现为不同病理及影像学亚型,进展速度和预后有显著差异的肺间质病变(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且某些亚型死亡率较高。目前临床上多以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为一线治疗方案,但其使用时长、维持和减停标准未见明确指南,且部分患者对免疫治疗反应欠佳。另一方面,靶向抗纤维化及抗炎药物吡非尼酮(pirfenidone,PFD)在我国开始尝试应用于多种CTD-ILD患者,但其与免疫治疗的联合方案、桥接获悉更多时机、使用时长值得探讨。本文将结合近年临床指南和学科进展,对国内外现有文献进行述评,总结PFD联合免疫抑制剂vaccines and immunization在常见CTD-ILD使用中的研究进展,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肾组织IgG4与特发性膜性肾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目的 比较不同肾组织IgG4沉积强度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 IMN)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探讨其与IMN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经肾组织活检病理诊断IMN患者304例,依据肾组织IgG4沉积强度分为低强度IgG4组(IgG4强度分级0~1+级)104例和高强度IgG4组(IgG4强度分级2+~3+级)200例。304例患者均给予规范治疗,随访monoclonal immunoglobulin至2021年12月评估治疗效果,分为缓解组(完全缓解+部分缓解)204例,无效组(未缓解+复发)100例。比较低强度IgG4组与高强度IgG4组、缓解组与无效组年龄、性别、血压等一般资料;肾组织穿刺活检前血红蛋白、白蛋白、血肌酐、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eGFR)、总胆固醇、三酰甘油、IgG、IgA、补体C3、补体C4、抗磷脂酶A2受体(phospholipase A2 receptor, PLA2R)抗体水平,尿蛋白/尿肌酐比值(urinary protein-to-creatinine ratio, uPCR)及活检组织病理资料等;多因素Cox回归分析IMN患者经规范治疗后无效的影响因素。结果 (1)低强度IgG4组血红蛋白[(123.12±20.41)g/L]、总胆固醇[(6.83±1.89)mmol/L]、三酰甘油[1.68(1.17,2.62)mmol/L]、抗PLA2R抗体[13.05(2.80,52.18)Ru/mL]、uPCR[3.51(1.31,6.28)mg/mg]、uPCR>3.5 mg/mg(50.0%)及肾组织PLA2R阳性(84.6%)、IgG高强度(43.3%)、IgG1高强度(30.8%)比率均低于高强度IgG4组[(130.77±20.24)g/L、(7.68±2.21)mmol/L、2.14(1.45,3.08)mmol/L、52.41(18.50,136.40)Ru/mL、5.14(2.65,7.此网站41)mg/mg、65.0%、99.0%、96.0%、83.5%](P<0.05),白蛋白[(29.83±6.80)g/L]、IgG[5.80(4.13,8.83)g/L]水平均高于高强度IgG4组[(27.80±5.62)、5.25(3.73,6.40)购买Naporafenibg/L](P<0.05),男性比率、年龄、体质量、收缩压、舒张压、血肌酐、eGFR、肾小球硬化率、肾组织补体C3高强度比率及IMN分期、系膜增生、肾小管间质病变、小动脉壁增厚情况与高强度IgG4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低强度IgG4组未应用免疫抑制剂比率(20.2%)高于高强度IgG4组(6.0%)(χ~2=16.594,P<0.001),缓解率(69.2%)与高强度IgG4组(66.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406,P=0.493)。(3)缓解组男性(55.4%)、未应用免疫抑制剂比率(8.3%)均低于无效组(68.0%、16.0%)(P<0.05),年龄[(47.46±11.88)岁]小于无效组[(50.57±11.83)岁](P<0.05),uPCR[5.13(2.71,7.40)mg/mg]、uPCR>3.5 mg/mg比率(68.1%)均高于无效组[3.03(1.39,6.55)mg/mg、43.0%](P<0.05),体质量、收缩压、舒张压、血肌酐、eGFR、血红蛋白、白蛋白、总胆固醇、三酰甘油、抗PLA2R抗体、IgG、IgA、补体C3、补体C4、肾小球硬化率、肾组织PLA2R阳性率、IgG沉积强度、IgG1沉积强度、C3沉积强度、IMN分期、系膜增生、肾小管间质病变及小动脉壁增厚情况与无效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男性(HR=1.835,95%CI:1.196~2.816,P=0.005)、uPCR≤3.5 mg/mg(HR=2.029,95%CI:1.353~3.042,P=0.001)是IMN患者经规范治疗后无效的影响因素。结论 IMN患者肾组织IgG4高强度沉积者血脂水平高、肾脏组织病理损伤程度重,蛋白尿、低蛋白血症症状明显;男性、uPCR≤3.5 mg/mg是IMN患者经规范治疗后无效的影响因素,肾组织IgG4沉积强度不影响患者预后。

个体护理方案在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 分析个体护理方案对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患者生命体征变化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此网站OPCAB治疗的96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将其分入对照组或观察组。对照组49例患者在住院期间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47例患者则实施个体护理方案。比较2组患者的生命体征、并发症发生率、心理状态及护理满意率。结果 进入手术室后,对照组的心率快于术前(P<0.05),收缩压和舒张压均较术Torin 1临床试验前升高,但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 0.05);观察组的心率、收缩压及舒张压与术前比较,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均> 0.05);观察组的上述生命体征指标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出院时,2组的焦虑自评量表及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有所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Electrophoresis均<0.05)。结论 对行OPCAB的冠心病患者实施个体护理方案,有助于维持其生命体征处于稳定状态,且可以更好地改善其心理状态,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提升护理满意率。

苦参碱对肺结核大鼠结核杆菌及Ire1信号的作用及机制

目的 探究苦参碱对肺结核大鼠的结核杆菌及肌醇必需酶(IRE)1信号的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肺结核大鼠模型,大鼠平均分为正常组、PTB组(肺结核大鼠模型组)、Mat组(肺结核大鼠模型加苦参碱治疗组)。分别对3组大鼠给药后不同时间的体重进行测量并比较;比较3组大鼠结核杆菌的菌落计数;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对3组大鼠肺组织的病理变化进行观察并比Captisol较;用Western印迹法和qRT-biomass liquefactionPCR法检测大鼠肺组织中Ire1蛋白和Ire1 mRNA的表达。结果 给药后1 d发现3组体重变化没有显著差异(P>0.05)。给药后15 d和30 d,与正常组体重相比,PTB组体重显著降低(P<0.05);Mat组体重明显高于PTB组(P<0.05)。正常组肺组织中没有结核分枝杆菌的菌落出现,与正常组相比,PTB组肺组织中结核分枝杆菌的菌落数量显著增多(P<0.05);Mat组肺组织中国结核杆菌的菌落数量显著低于PTB组(P<0.0GW-5720165)。正常组肺组织没有出现明显的病理变化。与正常组相比较,PTB组肺脏血管周围有大量的炎性细胞浸出,并且出现了大量的肉芽肿样细胞聚集;肺间质之间出现了大量的水肿,大体解剖可见肺脏表面存在白色栗粒状结节。Mat组肺组织病理情况明显好于PTB组。Western印迹和qRT-PCR检测结果显示,和正常组相比,PTB组肺组织中IRE1α和GRP78蛋白和mRNA表达显著增多;Mat组肺组织中Ire1α和GRP78蛋白和mRNA表达得到了显著的抑制,并且明显低于PTB组(P<0.05)。结论 苦参碱可有效抑制肺结核结核杆菌的生长,同时对肺组织中IRE1α信号通路进行抑制,进而对肺组织进行保护。

毛菊苣中活性物质体外抗肿瘤活性筛选的实验研究

目的对新疆毛菊苣中活性物质进行抗肿瘤活性筛查。方法采用CellTiter-Glo发光法selleck PF-03084014,在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NCI-H358、人原位胰腺癌细胞BXPC-3、人胃癌细胞NCI-N87、人结肠癌细胞COLO-205、人乳腺癌细胞MDA-MB-453、PI3K抑制剂MDA-MB-468、SK-BR-3、人乳腺导管癌细胞HCC1954肿瘤细胞株上检测毛菊苣中山莴苣素、山莴苣苦素、菊苣酸和绿原酸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菊苣酸和绿Prostate cancer biomarkers原酸对肿瘤细胞活力无明显影响,山莴苣素与山莴苣苦素分别对NCI-H358肿瘤细胞、MDA-MB-453人乳腺癌细胞、BXPC-3肿瘤细胞、NCI-N87人胃癌细胞、COLO-205人结肠癌细胞、MDA-MB-468人乳腺癌细胞、SK-BR-3人乳腺癌细胞和HCC1954人乳腺导管癌细胞活力的IC50为28.3μmol/L与5.9μmol/L、6.237μmol/L与1.082μmol/L、36.1μmol/L与8.7μmol/L、14.8μmol/L与5.4μmol/L、8.3μmol/L与2.9μmol/L、5.5μmol/L与3.3μmol/L、10.0μmol/L与1.5μmol/L、12.8μmol/L与5.6μmol/L。Cisplatin组对MDA-MB-453人乳腺癌细胞活力的IC50为15.94μmol/L。结论山莴苣素和山莴苣苦素具有较强的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作用,其中对乳腺癌和结肠癌细胞的抑制作用较强,特别是山莴苣苦素对乳腺癌细胞增殖具有更强的抑制作用。

EC-wP新辅助化疗HER2阴性乳腺癌的疗效及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

目的 探讨表柔比星联合环磷酰胺序贯每周紫杉醇(EC-wP)新辅助化疗治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阴性乳腺癌患者的疗效,分析患者治疗后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安庆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20年2月205例单侧原发性HER2阴性乳腺癌接受新辅助化疗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102)与对照组(n=103),观察组给予EC-wP治疗,对照组给予表柔比星联合环磷酰胺序贯多西他赛(EC-T)方案治疗,两组新辅助寻找更多化疗结果后均接受手术治疗。比较control of immune functions两组临床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患者术后进行2年随访,分析疾病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 观察组新辅助化疗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76.47%vs 63.11%,P<0.05);两组血小板减少、贫血、胃肠道反应、肝功能损害、肾功能损害、肺功能损害、心功能损害、脱发毒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性粒细胞减少程度情况较对照组轻微(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2年无进展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0.39%(82/102)vs 77.67%(80/103),P>0.05]。Logisi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直径≥3 cm、TNM分期高、术前淋巴结转移是观察组患者术后2年复发LXH254临床试验转移的危险因素,接受内分泌治疗是患者无进展生存的保护因素(P<0.05,P<0.01)。结论 EC-wP新辅助化疗治疗HER2阴性乳腺癌疗效显著,安全性高,肿瘤直径大、治疗前已存在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高是患者是术后2年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术后接受内分泌治疗是无进展生存的保护因素。

孕期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阳性对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结局的影响

目的 探讨孕期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阳性对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2—12月于本院产科门诊行常规产前检查且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FT4)检验值均正常的300名妊娠早期孕妇作为研究对象,行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根据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是否阳性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50例。统计两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民族、孕龄、PIN-FORMED (PIN) proteins体质量、经产次数)及TSH、FT4、TPOAb检验值,比较两组分娩方式、不良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结局。结果 观察组不良结局妊娠发生率及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新生儿平均体质量及1 min Apgar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新生儿1 min Apgar评分与孕妇妊娠早期的TPOAb值呈负相关、中等强相关性(P<0.0selleckchem Bafilomycin A15)。结论 妊娠期孕妇TPOAb阳性可增加妊娠不Nirogacestat良结局及新生儿不良结局的发生风险。

17例RhD血型不相合血小板输注的回顾性分析与策略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RhD血型不相合血小板输注的患者,总结RhD不相合血小板输注的经验和应对策略。方法:利用医院六级电子病历和临床输血管理系统,获取2014至2021年血型为RhD阴性且符合研究纳入标准的17例患者,收集其基本信息、检验CCRG 81045 IC50结果、血液输注的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7例患者ABO血型A型、B型、O型、AB型占比分别为2例(11.76%)、5例(29.41%)、9例(52.9点击此处4%)、1例(5.88%);输注血小板Bio-nano interface总计51个治疗量,其中2个治疗量为RhD阴性,49个治疗量为RhD阳性;输注血小板后随访时间为28~167 d;均未见输血不良反应;不规则抗体筛查结果阴性,未见RhD及其他同种免疫反应。结论:RhD血型不相合血小板输注可有效改善患者出血及凝血相关指标,且不会引起严重的输血不良反应及免疫反应,为血小板减少症和出血患者带来益处,保障临床血小板治疗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DZNep调控乳腺癌外泌体在肿瘤微环境中的作用

背景与目的:乳腺癌是全球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患者预后差。肿瘤源性外泌体会改变肿瘤微环境并参与调控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移,这将为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DZNep能够靶向调控H3K27me3组蛋白甲基转移酶的降解,并特异性地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从而抑制多种肿瘤细胞增殖和迁移。本研究旨在探索DZNep对乳腺癌源性外泌体的影响,并观察其通过调节细胞间连接从而改变乳腺癌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的作用。方法:应用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和在线分析软件GEPIA2分析EZH2在INCB28060 IC50乳腺癌中的表达,使用肿瘤免疫估计资源(Tumor Immunity Estimation Resources,TIMER)分析EZH2与肿瘤微环境中细胞因子及EMT相关蛋白表达的关系。采用DZNep干预乳腺癌MDA-MB-231细胞,采用差速超速离心法提取外泌体,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Lateral flow biosensorblot)检测CD9、CD63和TSG101的表达情况并鉴定外泌体膜结合蛋白的表达,采用纳米颗粒跟踪分析(nanoparticle tracking analysis,NTA)技术对外泌体的布朗运动进行追踪和分析并结合Stokes-Einstein方程式计算出外泌体颗粒的流体力学直径和浓度,采用透射电镜分析外泌体的大小、形态等,以此来探究DZNep对乳腺癌源性外泌体的改变。利用Western blot分别检测EZH2,细胞间连接蛋白如闭合蛋白(occludin)、闭锁小带蛋白-1(zonula occludens-1,ZO-1)、层粘连蛋白(laminin)、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 4,AQP4)、连接子蛋白43(connexin 43)、claudin 5和Ⅵ型胶原蛋白(collagen Ⅵ),EMT相关蛋白E-cadherin和vimentin的表达情况,分析DZNep对肿瘤微环境的调节机制。结果:EZH2在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癌旁组织,EZH2高表达与Luminal A型乳腺癌免疫细胞和基质细胞上调均呈正相关,与乳腺癌E-cadherin、N-cadherin、vimentin表达呈正相关,与BRCA-Luminal B型E-cadherin表达呈正相关、N-cadherin表达呈负相关,与BRCA-Luminal A型N-cadherin、vimentin表达呈正相关(P<0.05)。CD9LEE011采购、CD63、TSG101的表达表明成功提取了MDA-MB-231细胞的外泌体,经DZNep干预后,外泌体粒径明显减小且数量下降,细胞连接蛋白occludin、ZO-1、laminin、AQP4及connexin 43表达降低,collagen Ⅵ、封闭蛋白5(claudin 5,CLDN5)表达增加;EMT相关蛋白E-cadherin表达增加,vimentin表达降低。结论:DZNep通过抑制EZH2减少乳腺癌细胞中的外泌体生成,进一步改变肿瘤细胞微环境,从而影响EMT现象。

老年患者关节置换术后并发脑血管病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 分析老年患者关节置换术后并发脑血管病的临床特征。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20年12月内蒙古通辽市医院骨一科行髋、膝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418例,术后出现脑血管并发症24例(病例组),未发生脑血管并发症者394例(对照组),收集2组一般临床资料、术前血常规及生化指标、术中指标及术后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 病例组年龄、收缩压、舒张压、冠心病、心房颤动、既往脑血管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和吸烟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病例组血小板计数、空腹血糖、LDL、心肌梗死和心房扑动/心房颤动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窦性心律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例组院内感染率和术后住院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25.0%vs 8.9%,P<0.05;(9.63±3.22)d vs(Liproxstatin-1分子式5.02±3.74)d,P<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年龄、收缩压、舒张压、冠心病、心房颤动史、既往脑血管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血小板计数、空腹血MDV3100采购糖、LDL和异常心电图与关节置换术后脑梗死呈正相关(P<0.05,P<0.01)。结论 高龄、“三高”、冠心病、既往脑梗死、吸烟、术前血小板计数Fasciola hepatica和(或)LDL升高是关节置换术后并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术后并发脑梗死会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和感染率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