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临床误诊分析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并分析防范误诊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2019年4月收治初期曾误诊的15例子宫内膜癌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阴道不规则出血12例,月经紊乱(selleckchem周期缩短、经期延长)6例,痛经3例,性交出血1例,白带增多6例,白带异味2例,下腹胀痛2例,腰酸2例更多;均面色苍白,贫血貌。经妇科检查结合阴道超声表现,初步诊断为子宫肌瘤5例、子宫腺肌病6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4例,本组误诊时间1~3个月。拟行手术治疗,术中剖视子宫,见鱼肉样不规则内膜病变组织,经术中及术后病理检查提示子宫内膜癌,腺癌13例、腺角化癌2例。15例确诊后,给予经腹全子宫+附件切除7例和次广泛子宫及附件切除术8例,并术后辅以放疗。15例术后随访1年均存活且未复发。结论 子宫内膜癌早期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且发病有年轻化趋势,患者及接诊医师重视程度不足,未及时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是导致本病误诊及延误诊治的主要原因;加强对本病的认识,提高警惕性,对怀疑本Laboratory biomarkers病者及早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是避免早期误诊的有效方法。

天疱疮患者合并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天疱疮患者合并感染的情况,进一步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茂名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5例天疱疮患者的临床资料,调查天疱疮患者合并感染的现状,分析患者合并感染的病原菌类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本研究中共有47例天疱疮患者合并感染,合并感染率为44.76%(47/105),分离出49株病原菌,以革兰氏阳性杆菌(G+)最多,占比59.18%,革兰氏阴性杆菌(G-)次之,占比22.45%,真菌最少,占比18.37%。天疱疮患者合并感染与否和性别Adavosertib研究购买、疾病类型、激素种类、高血压、高脂血症方面无关(P>0.05),和年龄、病程、疾病LXH254供应商严重程度、低蛋白血症、糖尿病、CD4+T淋巴细胞减少症有关(P<0plant microbiome.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蛋白血症、CD4+T淋巴细胞减少症、糖尿病、病情严重程度(重度)是天疱疮患者合并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天疱疮患者合并感染发生率较高,感染病原菌主要以革兰阳性杆菌为主,天疱疮患者合并感染受合并疾病、病情严重程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临床医生应针对其影响因素给予预防措施,减少感染的发生。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海南地区老年糖尿病患者心理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CP)疫情期间海南地区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为改善本地区老年糖selleck NMR尿病患者的心理问题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海南地区183例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应用单因素及多元medical journal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NCP流行期间老年糖尿病患者心理问题的危险因素。结果:183例老年糖尿病患者,147例有心理问题,构LY294002研究购买成比为80.3%,以焦虑、恐怖、躯体化和抑郁多见。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担心病毒感染、病毒传播途径、疫情期间消化不良、容易恐慌、头痛/头晕及血糖升高与NCP流行期间老年糖尿病患者心理问题有关(P<0.05)。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担心病毒感染、疫情期间消化不良、容易恐慌、头痛/头晕及血糖升高是影响NCP流行期间老年糖尿病患者心理问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了解病毒传播途径是保护因素(P<0.05)。结论:NCP流行期间海南地区老年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心理问题,其影响因素较多,应加强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以促进患者的身心健康。

活血通络方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改善大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作用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活血通络方调控磷酸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 (PI3K/ABcl-2抑制剂kt)信号通路改善大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72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药物组,每组24只。建模成功后,药物组大鼠给予活血通络方10 mL/(kg·d)灌胃,对照组与模型组大鼠给予等剂量0.9%氯化钠注射液灌胃。3组均连续灌胃3个月。比较3组血糖、血脂、氧化应激指标、炎症因子水平及伊文思蓝渗透量;比较3组大鼠视网膜组织紧密连接蛋白-1 (ZO-1)、闭合蛋白(Occludin)、血管内皮钙黏蛋白(VE-Cadherin)、磷酸化磷酸肌醇3激酶(p-PI3K)、磷酸化蛋白激酶B (p-Akt)表达水平;观察大鼠视网膜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活性氧簇(ROS)、丙二醛(LY2157299临床试验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白细胞介素-6 (IL-6)、白细胞介素-1β (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水平均升高(P<0.05),高密度脂蛋白(HDL)、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均降低(P<0.05),伊文思蓝渗透量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药物组FBG、HbA1c、TC、TG、LDL、ROS、MDA、IL-6、IL-1β、TNF-α水平均降低(P<0.05),HDL、SOD、GSH-Px水平均升高(P<0.05),伊文思蓝渗透量减少(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视网膜组织ZO-1、Occludin、VE-Cadherin表达水平均降低(P<0.05),p-PI3K、p-Akt表达水平均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药物组大鼠视网膜组织ZO-1、Occludin、VE-Cadherin表达水平均升高(P<0.05),p-PI3K、p-Akt表达水平均降低(P<0.05)。模型组大鼠视网膜组织细胞排列紊乱、疏松,色素上皮细胞增生,毛细血管明显扩张充血,外层出现新生血管;药物组大鼠视网膜组织较模型组细胞排列整齐、密度增加,视网膜病理学改变明显减轻。结论:活血通络方可能通过抑制PI3K/AInvasion biologykt信号通路减轻炎症反应、改善氧化应激,从而改善大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系统免疫炎症指数和肿瘤标志物与肺癌骨转移的相关性

目的 评估肺癌患者治疗前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II)、肺癌肿瘤标志物CEA、Cyfra21-1、NSE对肺癌骨转移的预测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18例肺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基线时是否骨转移,对诊断组(基线时已经发生骨转移患者和随访未发生骨转移患者)与预测组(随访发生骨转移患者与随访未发生骨转移患者)进行数据分析,确定上述指标与肺癌骨转移的相关性。结果 预测组:Logistic单因素分析显示SII≥850、NSE≥58.64 ng/ml是肺癌骨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和独立预测因素。SII+NSE组合模型曲线下面积为0.662,敏感度为54.5%,特异性为74.5%,优于单一因素预测价值(95%CI:0.596-0.728, paediatric primary immunodeficiencyP<0.001)。诊断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肺腺癌、SII≥951.6、CEA≥5.14ng/ml、NSE≥20.15ng/ml、Cyfra21-1≥3.94ng/ml是肺癌患者发生骨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Compound 3化学结构P<0.05),SII单独诊断肺癌骨转移的曲线下面积为0.754,SII+Cyfra21-1组合模型曲线下面积最大,AUC为0.82,敏感度为74%,特异性为78.5%,并优于任何CX-5461 IC50单因素曲线下面积(P<0.05)。结论SII、CEA、Cyfra21-1、NSE在骨转移组水平均显著高于非骨转移组,当SII联合其他单一危险因素时,预测价值及诊断价值进一步提高。

实时动态血糖监测在老年糖尿病低血糖检出和干预中的作用研究

目的以传统动态血糖监测(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system,CGMS)为对照,评估实时动态血糖监测(real-time 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Pulmonary pathologying system,RT-CGMS)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检出和干预作用。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2月住院的60岁及以上2型糖尿病GSK1349572说明书患者166例,随机分入RT-CGMS组(试验组,n=84)和传统CGMS组(对照组,n=82)进行72 h持续血糖监测。设备安装当天为设备调试日,随后连续观察2 d。试验组每日3次根据实时显示血糖曲线调整降糖策略,并设定高低血糖报警界限;对照组每日3次根据指末血糖调整降糖策略。比较两组间平均血糖、低血糖发生率、平均每人每天低血糖发生次数、平均每次低血糖持续时间、低血糖所占时间百分比以及时间分布规律。结果(1)试验组和对照组平均血糖:(8.3±1.8)mmol/L vs(8.6±1.9)mmol/L,试验组较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86,P>0.05);(2)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低血糖发生率29.8%vsZ-IETD-FMK 50.0%(χ~2=7.096,P<0.05);平均每人每天低血糖发生次数、夜间低血糖发生次数分别为0(0~0.5)次/人/d vs 0.25(0~0.5)次/人/d、0(0~0)次/人/晚vs 0(0~0.5)次/人/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548、2.293,P均<0.05);(3)试验组和对照组每次低血糖持续时间20(15~35)min vs 40(20~80)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030,P<0.05)。血糖低于3.9 mmol/L所占时间百分比为(1.2±2.7)%vs(3.9±6.7)%(t=3.452,P<0.05)。结论采用实时动态血糖监测在控制老年2型糖尿病低血糖发生方面优于指末血糖。

LI患者生态学执行功能损害的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 研究腔隙性脑梗死(LI)患者生态学执行功能损害的影响因素。方法 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南通大学附属南京江北医院收治的100例LI患者为对象作为正常观察组,另随机抽取100例同期体检健康人群作为正常对照组。统计两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等一般资料,评systems medicine估两组生态学执行功能评分,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LI患者生态学执行功能损害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两组性别、BMI、吸烟史、饮酒史、糖尿病史、冠心病史、TC水平、TG水平、LDL水平、HDL水平比较差Y-27632分子量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年龄≥60岁、有高血压史、教育程度初中占比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管理指数总分、元认知指数总分、BRIEF-A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OR=1.275、1.589、2.635,95%CI=1.071~1.518、1.258~2.007、1.852~3.749)、教育程度初中(OR=2.630、1.638、2.156,95%CI=1.260~5.490、1.2DS-3201 MW71~2.111、1.368~3.398)、有高血压史(OR=4.058、5.635、2.736,95%CI=1.528~10.777、1.962~16.184、1.418~5.279)是管理指数总分、元认知指数总分、BRIEF-A总分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LI患者生态学执行功能损害与年龄、教育程度、高血压病史密切相关。

小剂量尿激酶、低分子肝素钙和奥扎格雷钠联合抗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目的分析小剂量尿激酶、低分子肝素钙和奥扎格雷钠注射液联合抗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以探索一种更为实用、有效和安全的急性脑梗死个体化治疗措施。方法选择佛山市南海区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按不同治疗时间段分组:A组是自2005年1月至2008年2月收治病例,按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适应证标准入组,共40例;B组是自2008年3月至2011年6月收治病例,适应证除发病时间在24 h内及年龄允许>75岁外,其余入组标准同A组,共60例。A、B组分别采用标准溶栓治疗方案(大剂量尿激酶)及小剂量尿激酶、低分子肝素钙和奥扎格雷钠注射液联合抗栓治疗。分别在溶栓治疗前,治疗后24 h、7 d、14 d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及”临床疗效评定标准”评价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状况。结果 2组患者在首次溶栓/抗栓治疗后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在抗栓Medical emergency team治疗后24 h、7 d、14 d的NIHSSselleck合成评分较A组同时间点明显减确认细节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秩和检验显示B组疗效明显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颅内实质性出血率为4例(10.0%),B组为2例(3.3%)。结论小剂量尿激酶、低分子肝素钙和奥扎格雷钠注射液联合抗栓治疗用于急性脑梗死的效果优于大剂量尿激酶溶栓,安全性更好。

2017—2021年铜陵市某医院产妇产后感染发生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 对铜陵市某医院产妇产后感染发生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产后感染预防控制措施的调整及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7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铜陵市某妇幼专科医院的产妇病例资料来源于医院信息系统、实验室检测系统及产妇病案档案,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产妇产后感染发生情况及病原菌特征等进行分析,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产后感染发生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8 942名产妇年龄22~54岁,平均(27.83±5GW4869体内.42)岁,孕周26~(+6)至42~(+1)周,平均孕周(39.21±1.29)周。112例产妇产后发生感染,感染率为0.59%,感染部位主要为呼吸系统、生殖道、手术切口及泌尿系统,分别占41.96%、20.54%、19.64%、11.61%。112例感染者中共检出126株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28.57%)、肺炎克雷伯菌(19.84%)、粪肠球菌(19.05%)及金黄色葡萄球菌(12.70%)为主。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port biological baseline surveys龄≥35岁(OR=3.873)、合并妊娠期糖尿病(OR=3.232)、合并妊娠期高血压(OR=3.016selleck ZD1839)、产后出血(OR=2.702)、瘢痕子宫(OR=7.862)、前置胎盘阴道反复出血(OR=6.322)、胎膜早破(OR=3.177)、侵入性操作(OR=7.721)、分娩时长≥8 h(OR=2.344)、分娩后血红蛋白<90 g/L(OR=4.238)是产妇发生产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铜陵市某医院产妇产后感染以呼吸系统、生殖道、手术切口及泌尿系统感染为主,年龄、妊娠合并症、产后出血、瘢痕子宫、前置胎盘阴道反复出血、胎膜早破、侵入性操作、分娩时长、分娩后血红蛋白与产妇产后感染相关。

基于中西医结合的血管性痴呆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是影响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疾病,由于社会人口老龄化逐渐加重,VaD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而对于此疾病一直没有官PEG300方批准的治疗药物,主要是确认细节因为其发病机制复杂、有效药物治疗的作用机制尚未明确阻碍了治疗VaD的药物研究。因此,文章通过查阅与VaD相关的国内外文献,从中医学和西医学两个层面梳理VaD的发病机制,总结得出中医学均围绕脾肾亏虚为虚,痰瘀互结为实这一体系,而西医学认为VaD的发病机制主要为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相关蛋白的异常表达和信号通路的功能障碍等。在此基础上,文章也总结了近年来常用单味中药及中药复方、西药以及中西药联合治疗VaD的作用机制研究,常用的单味中药银杏叶及中药复方地黄饮子等具有多成分、多靶点以及不良反应少的治疗优势,常用西药多奈哌齐、美金刚等具有靶点明确、见效Biopsy needle快的特点,中西药联合效果更佳。文章通过对VaD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梳理和总结,旨在将VaD发病机制与有效药物治疗的作用机制联系起来,为今后治疗VaD的药物研发提供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