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I3K/Akt/mTOR通路探讨助卵汤对大鼠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保护作用机制

目的:观察助卵汤对环磷酰胺诱导的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模型大鼠卵巢储备功能的影响,并基于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雷帕霉素的哺乳动物靶标(PI3K/Akt/mTOR)信号通路探讨助卵汤对大鼠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保护机制。方法:6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模型组50只,模型组采用环磷酰胺(第1天50 mg·kg~(-1)负荷剂量+2~15天8 mg·kg~(-1)小剂量维持)腹腔注射进行造模,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药物补佳乐组(0Disease biomarker.1 mg·kg~(-1)·d~(-1))、助卵汤低剂量组(14 g·kg~(-1)·d~(-1))、助卵汤中剂量组(28 g·kg~(-1)·d~(-1))、助卵汤高剂量组(56 g·kg~(-1)·d~(-1))5组各10只,模型组与正常组予以等体积蒸馏水灌胃,每日1次,连续给药21 d。检测各组大鼠动情周期,体质量,计算卵巢脏器指数与子宫脏器指数,苏木素-伊红(HE)染色检测卵巢组织病理情况及卵巢切面各级卵泡计数,酶联免疫吸附GSK1120212半抑制浓度测定法(ELISA)检测大鼠血清抗苗勒激素(AMH)、促卵泡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抑制素-B(INH-B)激素含量,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大鼠卵巢组织PI3K、Akt、mTOR、GAPDH蛋白表达,免疫组化检测大鼠卵巢组织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B(LC3B)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动情周期紊乱,体重及卵巢脏器指数与子宫脏器指数减少,原始卵泡数量减少,次级卵泡和闭锁卵泡数量增多,FSH升高(P<0.01)、LH升高(P<0.05),AMH水平下降(P<0.05),卵巢组织PI3K、Akt、mTOR蛋白表达量均降低(P<0.05),LC3B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补佳乐和助卵汤各剂量组上述指标均改善,AMH含量升高(P<0.05),FSH降低(P<0.05),LC3B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P<selleck IACS-107590.01),PI3K、Akt、mTOR蛋白表达量均有升高趋势,且补佳乐组和中药低、中剂量组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助卵汤可能通过激活PI3K/Akt/mTOR通路抑制卵巢颗粒细胞过度自噬的发生,从而逆转造模对大鼠卵巢储备功能的影响。

替诺福韦导致肾损伤高危因素的分析

目的?分析替诺福韦在慢性乙型肝炎(CHB)人群中导致肾损伤的高危因素,以期指导临床合理使用该药物。方法 利用Rbase医院合理用药内网系统,检索出2017年5月23日至2020年9月30日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安亭院区服用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片的CHB患者共1 278例。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获得197例CHB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对照组(143例)和肾损伤组(5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症(高血压、糖尿病)、基线估算肾Immune signature小球滤过率(eGFLY2835219 NMRR)、BMI,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探讨TDF导致CHB患者肾损伤的高危因素。结果 肾损伤组年龄、合并高血压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基线eGFR低于对照组(P均<0.01)。单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基线eGFR与TDF导致肾损伤有关(P均<0.01);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大(OR=1.98,P=0.002)、高血压(OR=3.94,P=0.001)、基线eGFR低(OR=0.93,P<0.001)是TDF导致肾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年龄≥60岁的Cselleck CHIR-99021HB患者服用TDF后发生肾损伤的风险是年龄<40岁CHB患者的5.62倍(OR=5.62,P=0.001)。结论 肾功能损害是TDF常见不良反应之一,年龄≥60岁、合并高血压、基线eGFR偏低的CHB患者服用TDF后更容易发生肾损伤。

长短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用于乳癌化疗后骨髓保护的临床研究

目的 评估长效或短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s)用于乳腺癌患者新辅助或辅助化疗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乳腺癌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2组患者化疗方案均以含紫杉和蒽环为基础的联合或续贯方案。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于每周期化疗后72 h给予rhG-CSF每次300μg,皮下注射8~10 d;试验组于每周期化疗后24~48 h给予聚乙二醇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NN2211分子式(PEG-rhG-CSF)每次ZD1839 IC506 mg,皮下注射1次。2组患者一个化疗周期均为21 d,至少保证进行4个周期。比较2组患者的骨髓保护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最终试验组和对照组均各入组60例。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82.2±4.8)和(70.6±7.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的Ⅲ度骨髓抑制率分别为15.00%(9例/60例)和16.67%(10例/60例),Ⅳ度骨髓抑制率分别为15.00%(9例/60例)和18.33%(11例/60例),粒缺伴发热发生率分别为6.67%(4例/60例)和10.00%(6例/60例),因骨髓抑制导致延迟化疗>Infectious Agents3 d的发生率分别为8.33%(5例/60例)和13.33%(8例/60例),因骨髓抑制导致下调剂量15%的发生率分别为3.33%(2例/60例)和10.00%(6例/60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的骨痛发生率分别为66.67%和68.33%,疲乏发生率分别为10.00%和15.00%,注射部位淤血/硬结发生率分别为11.67%和16.6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长效或短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乳腺癌化疗后均具有骨髓保护功能,药物不良反应相似且可耐受,但接受长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患者的生活质量更佳。

松弛素保护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机制

背景:研究报道松弛素可显著改善病理因素导致的心肾功能障碍,抑制心肌肥厚、抗纤维化以及改善缺血再灌注损伤等,但其对内皮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保护机制尚不明确。目的:探讨松弛素保护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机制。方法:取生长状态良好的小鼠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系(H5V),分3组处理:对照组常规培养33 h,模型组常规培养24 h后给予6 h缺氧+3 h复氧模拟心肌缺氧再灌注损伤,松弛素组常规培养(加180 ng/mL松弛素)24 h后给予6 h缺氧+3 h复氧(加180 ng/mL松弛素)模拟心肌缺氧再灌注损伤。检测细胞通透性与Caspase-3的表达,细胞上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RT-PCR检测细胞中钙黏蛋白、Akt-1、GSK-3β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钙黏蛋白、Akt、GSK-3β蛋白表达。结果与结论:(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细胞通透性增强(P <0.05),细胞内Caspase-3表达升高(P <0.05);与模型组比较,松弛素组细胞通透性降低(P <0.05),细胞内Caspase-3表达降低(P <0.05);(2)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上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升高(P <0.05);与模型组比较,松弛素组3种炎症因子水平降低(P <0.05);(3)3Baf-A1 IC50组间细胞中钙黏蛋白、Akt1、GSK-3βmRNA表达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4)3组间细胞中钙黏蛋白、Akt、GSK-3β总蛋白表达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F-03084014化学结构意义(P> 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磷酸化钙黏蛋白、p-Akt、p-GMedicare Health Outcomes SurveySK-3β蛋白表达降低(P <0.05);与模型组比较,松弛素组磷酸化钙黏蛋白、p-Akt、p-GSK-3β蛋白表达升高(P <0.05);(5)结果表明,松弛素治疗通过增强钙黏蛋白表达,减少缺氧复氧引起的小鼠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减轻细胞凋亡,该作用可能与激活Akt/GSK-3β信号通路有关。

基于PI3K/AKT通路研究针药结合治疗PCOS-IR大鼠的作用机制

目的 探讨PI3K/AKT信号通路与PCOS-IR的关联及针药联合干预对多囊卵巢综合征伴胰岛素抵抗的治疗作用机制,为临床寻找PCOS-IR的新疗法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方法 雌性SD大鼠54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二甲双胍组、中药组、电针组及针药联合组,采用皮下注射脱氢表雄酮(DHEA)联合高脂饲料喂养构建大鼠PCOS-IR模型。造模21d后空白组、模型组给予1mL生理盐水灌胃;二甲双胍组给予二甲双胍(0.265 g·kg~(-1))灌胃;中药组给予补肾化痰活血方颗粒(0.48g·kg~(-1))灌胃;电针组电针针刺子宫、中极、关元和三阴交穴;针药联合组给予补肾化痰活血方颗粒(0.48g·kg~(-1))灌胃及电针针刺子宫、中极、关元和三阴交穴。各组连续治疗28d后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光镜下观察大鼠卵巢组织病理形态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各组大鼠血清LH、FSH、T、E_2、AMH、INS水平;采用血糖仪检测IPGTT,并计算HOMA-IR及(GAUC),并通过RT-PCR、Western bselleckchem PF-6463922lot方法分别检测PCOS-IR模型大鼠卵巢组织中PI3K、AKT、GLUT4 mRNA及p-PI3K、p-AKT、GLUT4蛋白表达。结果 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卵巢呈多囊样改变,体质量、血清LH、T、INS、IPGTT水平升高(P<0.01),E_2、FSH、AMH水平降低(P<0.01),卵巢组织中PI3K、AKT、GLUT4 mRNA及p-PI3K、p-AKT、GLUbiomimctic materialsT4蛋白表达水平下降(P<0.01);与模型组相比,二甲双胍组、中药组、电针组及针药联合组大鼠卵巢多囊样状况,血清LH、FSH、T、E2、AMH、INS、IPGTT、卵巢组织中Pselleck合成I3K、AKT、GLUT4 mRNA及p-PI3K、p-AKT、GLUT4蛋白表达水平均不同程度改善;与二甲双胍组、中药组、电针组相比,针药联合组大鼠p-PI3K和p-AKT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结论 针药联合干预能够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上调PI3K、AKT、GLUT4 mRNA及p-PI3K、p-AKT、GLUT4蛋白表达,改善大鼠性激素水平,从而改善PCOS大鼠多囊卵巢及胰岛素抵抗状态。

口服谷胱甘肽联合依那普利对SHR大鼠肾损伤的保护作用与机制

目的 本文探讨口服不同剂量的谷胱甘肽联合依那普利对 SHR 大鼠肾损伤的保护作用与机制。方法 WKY大鼠10只、自发高血压大鼠50只,雄性,SPF级,饲养于内蒙古医科大学新药安全评价研究中心,SHR大鼠随机分为 5 组:SHR 组,依那普利组(Enalapril 1 mg.kg~(-1)),依那普利+高剂量谷胱甘肽组(Enalapril 1 mg.kg~(-1)+GSH130 mg.kg~(-1)),依那普利+中剂量谷胱甘肽组(Enalapril+G点击此处SH 78 mg.kg~(-1)),依那普利+低剂量谷胱甘肽组(Enalapril+GSH 26 mg.kg~(-1)),每组 10 只。分别于 12 周龄灌胃给药前及 16 周龄灌胃给药后测量尾部动脉压及血清 Scr、SOD、MDA的含量。结果 给药前,与WKY组相比,各组SHR大鼠尾动脉血压、24 h尿蛋白、血清Scr和MDA含量明显升高,SOD 含量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给药 5 周后,与 SHR 组相比,各给药组大鼠尾动脉血压、24 h尿蛋白、血清Scr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依那普利+高剂量谷胱甘肽组和依那普利+中剂量谷胱甘肽组大鼠血清SOD含FG-4592生产商量升高,MDA含量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给药前相比,各Plant-microorganism combined remediation联合给药组大鼠尾动脉血压、24 h尿蛋白、血清Scr含量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依那普利+高剂量谷胱甘肽组和依那普利+中剂量谷胱甘肽组大鼠SOD含量明显升高,MDA含量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谷胱甘肽不会影响依那普利的降压效果,二者联用可提高大鼠机体抗氧化能力,具有一定的肾功能保护作用。

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配体1在结直肠癌免疫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抗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药物在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错配修复缺陷治疗中的成功使得该疾病的免疫治疗得以重视。然而,失配修复缺陷的结直肠癌患者仅占结肠癌患者的一部分。目前的研究重点是将免疫治疗应用到疾病的早期阶段,包括辅助一线治疗,以及检测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敏感性。然而,哪些患者能够从该免疫治疗中获益仍是值得商榷的问题,因为这类药物具有自身免疫毒性。PD-1的配体之一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配体1(PD-L1)作为一种检测生物标记物,其检测可以通过免疫组化来实现。但其免疫组化的检测存在一些混杂因素,包括应用不同的检测抗体、不同的免疫组化临界值、肿瘤组织的采集准备方式不同、处理过程的不同、原发与继发的活检标本、肿瘤源性或诱导的PD-L1表达,以及肿瘤与免疫细胞的染色等。目前的结果表明,免疫组化检测肿瘤过表达PD-L1的患者在接受抗PD-L1治疗时临床效果更理想,而有些低表达的肿瘤也对该治疗oncology staff有所缓解,这使PD-L1的分析中存在复杂性。阐明宿主免疫系统与肿瘤微环境的机制则能够更好地解释针对P确认细节D-L1药物是否让患MLN8237化学结构者受益。

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探讨宫颈癌淋巴脉管浸润对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宫颈癌根治术后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VSAlisertib生产商I)对早期宫颈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妇产科经病理确诊为子宫颈癌且行宫颈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共988例。根据LVSI是否阳性分为LVSI(-)组747例和LVSI(+)组241例,根据术后病理是否存在LVSI,采用1∶1倾向性评分匹配(PSM),分别纳入214例,比较并分析匹配前后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 截止2022年1月31日,中位随访时间为60.8个月。经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LVSI(+)是早期宫颈癌患者5年无病生存期(DFS)(HR=2.775,95%CI:1.787~4.309,P<0.001)和5年总生存期(OS)(HR=2.916,95%CI:1.865~4.560,P<0.001)的独立危险因素。经PSM后显示,LVSI(+)是早期宫颈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患者5年OS的HR=2.008(95%CI:1.064~3.790,P=0.032);根据倾向性得分采用逆概率加权(IPTW)方法调整后显示,患者5年OS的HR=1.773(95%CI:1.082~2.907,P=0Probiotic culture.023点击此处)。PSM后,LVSI(-)组与LVSI(+)组早期宫颈癌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91.5%和85.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98,P=0.017);LVSI(-)组与LVSI(+)组早期宫颈癌患者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2.5%和85.1%,两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χ~2=5.476,P=0.019)。结论 经PSM后,LVSI(+)与早期宫颈癌患者的预后不良密切关联,LVSI是早期宫颈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之一。

miR-149通过促进线粒体融合诱导结肠癌HT-29细胞的凋亡效应

结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目前,结肠癌早期诊断和靶向治疗仍存在不足,使其发病率占所有恶性肿瘤第3位,死亡率位于第5位,给人类的健康带来巨大的威胁。及早发现结肠癌治疗的新靶点对其预后至关重要。已有研究揭示,微RNA-149(miR-149)在结肠癌患者中低表达与结肠癌的不良预后呈正相关,但其在结肠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有待阐明。基于此,本研究首先通过MTTFulvestrant和集落形成结果发现,mAZD6738 IC50iR-149对结肠癌HT-29细胞的增殖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P<0.05)。线粒体荧光标记及Western免疫印迹结果表明,miR-149通过促进线粒体融合蛋白2 (mitofusin2,MFN2)的表达,抑制线粒体动力相关蛋白1(dynamin-related protein1,DRP1)和线粒体分裂蛋白1(mitochondrial fission proteinbioactive molecules1,FIS1)的表达,进而诱导了结肠癌HT-29细胞线粒体的融合(P<0.05)。此外,通过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检测和蛋白质免疫印迹分析线粒体的功能状态结果显示,miR-149可以促使线粒体膜电位水平降低(P<0.05)。进一步通过流式细胞术和蛋白质免疫印迹检测结肠癌HT-29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显示,miR-149诱导了结肠癌HT-29细胞的凋亡(P<0.001)。综上,本研究从调控线粒体结构的角度出发,阐明了miR-149通过促进线粒体融合发挥抗结肠癌HT-29细胞的分子机制,为miR-149进一步成为肿瘤标记物或治疗靶点奠定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

环境浓度氧四环素和聚苯乙烯微塑料复合暴露对斑马鱼生长及肠道健康的影响

INCB018424氧四环素(Oxytetracycline,OTC)是一种广谱抑菌药物,在人类及动物的疾病防治、畜牧业及水产养殖等领域广泛应用,导致其在水环境中频繁被检测到。OTC在水中的分布还受其他污染物的影响,有研究表明聚苯乙烯微塑料(Polystyrene microplastics,PS-MPs)能够吸附包括OTC在内的多种抗生素而产生复合污染作用,但OTC和PS-MPs复合暴露对水生生物毒性效应的研究甚少。在本研究中,我们以斑马鱼为实验动物,探究了环境浓度OTC(500 ng/L和5000 ng/L)和环境浓度PS-MPs(200μg/L)单独及复合暴露90 d后对斑马鱼生长的影响,从消化酶活性(胰蛋白酶(trypsin,TRS)、淀粉酶(amylase,AMS)、脂肪酶(lipase,LPS))、肠道结构和肠道生理指标(血清素(5-HT)含量、紧密连接蛋白TJP2含量、白介素-1β(IL-1β)含量)以及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来解析生长受影响的可能原因。研究结果如下:1.化学分析结果表示,200μg/L 5μm的PS-MPs会在斑马鱼肠道中累积,5000ng/L OTC与PS-MPs复合暴露加剧了PS-MPs在肠道中的累积。2.毒理学终点指标表明环境浓度OTC显著抑制了斑马鱼雌雄鱼体长、体重;PS-MPs显著抑制了雄鱼的体重;OTC与PS-MPs复合后显著抑制了斑马鱼的生长F发育,包括体长体重显著性降低、肝体比(Hepato somatic index,HSI)和脑体比(Brain somatic index,BSI)显著性下降;且与OTC单独暴露组相比较,雄鱼的体长和BSI显著性下降,雌鱼无显著性变化;与PS-MPs单独组相比较,高浓度复合暴露组斑马鱼体长体重、BSI和HSI均显著性下降;结果表明OTC和PS-MPs对斑马鱼的生长抑制作用表现出协同效应,且雄鱼受到的影响更大。3.组织病理学结果表明环境浓度OTC导致了雌雄鱼肠道结构损伤,表现为绒毛高度和杯状细胞数量显著性下降;环境浓度PS-MPs引起雌雄鱼绒毛高度显著下降,雄鱼杯状细胞显著降低,表现出显著的肠道损伤效应;OTC和PS-MPs复合暴露后加剧了OTC或PS-MPs单独暴露诱导的肠组织损伤,表现为肠绒毛高度和肠体比RSL3核磁(Intestinal somatic index,ISI)较OTC单独暴露组显著降低,ISI较PS-MPs单独组显著性较低,呈现出协同毒性效应。肠道生理指标表明5000 ng/L OTC显著改变了肠道TJP2和5-HT含量,影响了斑马鱼的肠道健康;OTC与PS-MPs复合暴露显著改变了肠道TJP2和5-HT含量,肠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但并无协同效应。4.分析与生长密切相关的消化酶(TRS、AMS和LPS)活性,结果表明5000 ng/L OTC导致斑马鱼消化酶活性显著性降低;PS-MPs显著降低了雄鱼消化酶活性,但对雌鱼无显著性影响,这可能是PS-MPs性别依赖性抑制雄鱼的生长的主要原因之一。OTC和PS-Medical toxicologyMPs复合后进一步抑制了雌雄鱼的消化酶活性,表现出协同毒性效应,这与复合组生长发育受到协同抑制的结果是一致的,表明OTC和PS-MPs可能通过协同抑制TRS、AMS、LPS的活性来抑制鱼类的生长。5.肠道微生物分析表示,OTC单独暴露导致斑马鱼肠道菌群紊乱,表现为雌雄鱼变形菌门相对丰度显著性增加,雌鱼放线菌门显著性下降;在属水平上,雌鱼假单胞菌属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雄鱼亚历山大海洋柄菌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S-MPs单独暴露使斑马鱼变形菌门相对丰度显著性升高,雄鱼放线菌门相对丰度显著降低。与PS-MPs和OTC单独暴露相比较,复合暴露加剧了肠道菌群紊乱,表现为显著增加雌鱼变形菌门和假单胞菌属以及显著降低雄鱼变形菌门和亚历山大海洋柄菌的相对丰度。进一步相关性分析表明雌鱼中假单胞菌属与体长、体重和HSI成显著负相关,雄鱼中亚历山大海洋柄菌与体重成显著正相关。这表明,致病菌属假单胞菌属的显著升高可能与雌鱼生长抑制相关,解毒相关菌属亚历山大海洋柄菌显著降低可能与雄鱼生长抑制相关。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环境浓度OTC和PS-MPs单独暴露均会导致斑马鱼生长发育受到显著抑制,两者的复合加剧了OTC和PS-MPs单独暴露的生长抑制作用,表现出显著的协同毒性效应。进一步的研究表明OTC和PS-MPs均导致了肠道损伤,肠道健康相关生理指标受影响,且主要通过抑制消化酶的活性来引起生长发育受阻,且两者复合后表现出显著显著的协同效应。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表明环境浓度OTC和PS-MPs单独及复合均引起了肠道菌群紊乱。相关性分析表明致病菌属假单胞菌属的显著升高可能与雌鱼生长抑制相关,解毒相关菌属亚历山大海洋柄菌显著降低可能与雄鱼生长抑制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