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RA1相关脑小血管病的临床特征分析及发病机制研究

背景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是指一组由不同病因所致的、脑小血管和脑实质受累的、以反复脑卒中发作和血管性认知障碍为特征的综合征。NOTCH3基因突变引起的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erebral autosomal dominant arteriopathy with subcortical infarcts and leukoencephalopathy,CADASIL)是最常见的单基因遗传性CSVD,以偏头痛、反复发作性缺血性脑卒中、认知障碍和情感障碍为常见症状。然而,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部分具有CADASIL相似临床表型的患者并未携带NOTCH3基因突变,而是携带HTRA丝氨酸蛋白酶1(Htr A serine protease-1,HTRA1)基因杂合突变。这种由HTRA1基因杂合突变引起的、发病较晚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的CSVD称为HTRA1相关脑小血管病(HTRA1-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HTRA1-CSVD)。研究表明,近5%的具有家族史的CSVD与HTRA1基因杂合突变有关,但目前对HTRA1-CSVD的临床认知有限,且它的发病机制并不十分清楚。目的对临床上疑似CADASIL但NOTCH3基因2-24号外显子致病突变检测为阴性的河南汉族CSVD患者进行HTRA1基因筛查,分析并总结HTRA1-CSVD患者的临床特征。研究HTRA1基因杂合突变对细胞表型的影响,探讨HTRA1-CSVD可能的发病机制,为阐明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寻找潜在靶向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首先采用Sanger测序以及全外显子组测序对临床上疑似CADASIL但NOTCH3基因2-24号外显子致病突变检测为阴性的130例河南汉族CSVD患者进行HTRA1基因全部外显子的筛查,对筛查到的HTRA1基因杂合突变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以及致病性评估。回顾性分析了HTRA1-CSVD患者详细的临床资料,并总结临床以及影像学特征。最后,体外构建野生型(Wild type,WT)、突变型(G283R和S328A)HTRA1过表达质粒,转染人胚胎肾293T(Human embryonic kidney 293T,HEK 293T)细胞,并观察HTRA1基因杂合突变对HTRA1蛋白酶活性、TGF-β1信号传导及细胞凋亡的影响。使用Graph Pad Prism 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和绘图。数据采用未配对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比较确认细节,并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p<0.05被认为差异具有显著性。结果本研究发现了6种HTRYouth psychopathologyA1基因杂合突变,分别是c.242G>A(p.G81D),c.412C>T(p.R138C),c.715G>A(p.E239K),c.847G>A(p.G283R),c.923G>C(p.G308A)和c.992C>T(p.P331L),其中5种突变为首次报道。6例携带HTRA1基因杂合突变的患者,分别来自6个无相关家系,其中2例女性,4例男性。首次缺血性脑卒中年龄为42~71岁,均存在脑卒中或血管性痴呆的家族史。临床特点主要是复发性缺血性脑卒中(5例),认知功能障碍(5例),情绪障碍(4例),脱发(2例)及脊椎病(4例)。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显示6例患者均有脑白质高信号和腔隙性脑梗死,5例有脑微出血,4例有脊椎受累。我们通过体外实验发现G283R突变组HTRA1蛋白酶活性较WT HTRA1组明显降低(p<0.0001),与S328A突变组HTRA1蛋白酶活性相当,这可能与G283R突变对WT HTRA1蛋白酶产生了显著的Talazoparib体内实验剂量显性负效应(p<0.05)有关。与WT组相比,G283R突变组中TGF-β1/Smad信号传导上调(p<0.05),cleaved caspase3蛋白和BAX蛋白的表达水平升高(p<0.05),而BCL-2蛋白的表达水平降低(p<0.01),细胞内线粒体膜电位明显降低(p<0.01),细胞凋亡水平显著增加(p<0.01)。而这些改变可以被SB431542(TGF-β1/Smad信号通路抑制剂)明显改善(p<0.05)。结论1、对临床疑似CADASIL的CSVD患者,当NOTCH3基因2-24号外显子致病突变检测为阴性时,需要进行HTRA1基因的筛查。2、G283R HTRA1杂合突变通过产生显性负效应引起HTRA1蛋白酶活性丧失,导致TGF-β1/Smad信号传导上调,进而可能通过线粒体功能障碍诱导细胞凋亡。3、TGF-β1/Smad信号传导抑制剂有望成为治疗HTRA1-CSVD的潜在治疗药物。

泛癌症分析ANLN基因的表达与预后意义

目的VX-445使用方法:泛癌症分析肌动蛋白结合蛋白(ANLN)基因的表达、预后及其潜在作用机制。方法:应用TCGA及GTEx数据库及Oncomine和TIMER网站泛癌症分析ANLN的表达变化及预后关系;通过Coexpedia网站获取ANLN的共表达基因,应用Metascape网站进行基因本体(GO)和KEGG信号通路分析;通过R软件分析获得ANLN与DNA甲基化的相关性。结果:ANLN在肾上腺皮质癌、乳腺癌及结直肠癌等26种肿瘤中高表达(P<0.001),而在急性髓细胞样Wound Ischemia foot Infection白血病中低表达(P<0.001)。ANLN表达不利于肾上腺皮质癌、膀胱癌、宫颈鳞癌和腺癌等13种肿瘤的预后(P<0.05),而利于胸腺癌的预后(P=0.000 53)。ANLN的共表达基www.selleck.cn/products/incb28060因主要富集于细胞分裂、DNA复制及细胞周期相变等基因模块;其参与的信号通路主要包括细胞周期、DNA复制及p53信号通路等。此外,泛癌症分析显示ANLN与DNA甲基化过程中的甲基转移酶具有一定相关性。结论:ANLN在泛癌分析中普遍高表达,而在急性髓细胞样白血病中低表达。且ANLN表达利于胸腺癌的预后,而不利于肾上腺皮质癌、膀胱癌、宫颈鳞癌和腺癌等13种肿瘤的预后,可作为上述肿瘤的潜在预后标志物及治疗靶点。

沙格列汀联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效果

目的 探讨沙格列汀与胰岛素联合用药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效果。方法 选择2021年8月至2022年4月沁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8例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NSC 127716价格组39例。对照组采用胰岛素治疗,观察组采用胰岛素联合沙格列汀治疗。比较两组血糖指标(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糖波动指标(immune architecture平均血糖波动幅度、日间血糖绝对差均值)、血糖达标时间selleck RSL3、胰岛素用量均值及低血糖发生率。结果 两组治疗前血糖指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有改善(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血糖波动指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平均血糖波动幅度、日间血糖绝对差均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糖达标时间更短,胰岛素用量均值更低,低血糖发生率更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2DM采取沙格列汀联合胰岛素治疗,可更好地避免血糖波动,缩短血糖达标时间,减少胰岛素用量,有效避免低血糖发生。

赋能教育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及心理弹性的影响

目的 分析赋能教育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与心理弹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21年4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86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健康教PF-02341066育,观察组患者以赋能教育模式开展健康教育,分别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自我管理行为与心理弹性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血糖监测评分为(60.40PR-171分子式±5.10)分,高低血糖处理评分为(61.80±5.60)分,运动依从medical reference app性评分为(65.80±4.80)分,饮食依从性评分为(67.40±4.80)分,均明显高于干预前,也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乐观性评分为(13.60±1.50)分,力量性评分为(28.60±4.10)分,坚韧性评分为(44.50±6.80)分,均明显高于干预前,也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采用赋能教育可有效改善其心理弹性,有助于帮组患者建立应对疾病的积极心理状态,并能够提高其自我管理行为,从而为改善分娩结局奠定良好作用。

胱抑素C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研究血清胱抑素C与代谢综合征Carcinoma hepatocellular(MS)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IACS-010759—2011年4月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患者和体检者的病历资料共506例,其中代谢综合征患者191例、代谢异常患者210例,健康体检者105名。按照血清胱抑素C水平又将入选者分为3组:下三分位数组(T1组)165例,中分位数组(T2组)172例,上三分位数组(T3组)169例,检测体重指数(BMI)、腰围、ZD1839临床试验腰臀比、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肌酐、估计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尿微量白蛋白(MAU)、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差及胱抑素C,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T1、T2、T3三组间BMI、腰围、腰臀比、FPG、HbAlc、LDL-C、TG、肌酐、eGFR、MAU、收缩压、舒张压和脉压差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随着三分位数水平的增加,T1、T2、T3组MS患病率均显著增加(均P<0.01)。(3)T1、T2、T3三组间患者的MS组分积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随着MS组分评分分值的增加,患者的胱抑素C水平逐渐增加,即MS组分值越高,患者血清的胱抑素C水平越高。(4)MS组患者的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腰围、LDL-C、FBG、HbAlc和血压密切相关(均P<0.05),与TG水平无明显相关(P=0.059);与HDL-C水平负相关(r=-0.352,P=0.01)。(5)腰围、胱抑素C、LDL-C、MAU和脉压差与MS显著相关,其中胱抑素C与MS的OR=2.943(95%CI 1.276~3.914)。结论胱抑素C与MS显著相关,随着MS积分的升高,胱抑素C呈上升趋势。

2型糖尿病患者术前血糖水平与肺切除术后肺部并发症之间的关系

目的 探讨行胸腔镜下肺切除术且术前合并2型糖尿病的患者术前空腹血糖水平与术后肺部并发症(postoperative pulmonary complications,PPCs)之间的关系,为临床上预测和预防PPCs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1年3月于我院首次择期行胸腔镜下肺切除术且术前合并2型糖尿病1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5例(57.7%selleck产品)、女55例(42.3%),平均年龄(63.5±9.0)岁。根据术前1 d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水平,将上述患者分为三组:低血糖水平组(<6.1 mmol/L)、中血糖水平组(≥6.1 mmol/L且<8.0mmol/L)和高血糖水平组(≥8.0 mmol/L);根据是否FG-4592生产商发生PPCs,分为PPCs组和non-PPCmedical librariess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PPCs的危险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明确术前空腹血糖水平对PPCs的预测价值。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non-PPCs组患者相比,PPCs组的患者术前空腹血糖水平更高、吸烟史比例更高(53.1%vs.34.5%,P=0.036)、手术时间更长[3.3(2.5,4.1)h vs. 2.7(1.8,3.4)h,P=0.004]。术前1 d高空腹血糖水平、手术时间和体重指数≥24 kg/m~2是PPC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空腹血糖阈值6.79 mmol/L是预测PPCs发生的最佳临界值[AUC=0.653,95%CI(0.559,0.747),P=0.003]。结论 术前空腹血糖水平值和术后PPCs发生有一定相关性,有可能作为预测PPCs发生的指标。

子宫颈机能不全行子宫颈环扎术患者发病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行子宫颈环扎术患者的子宫颈机能不全(CI)发病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产科收治的单胎妊娠合并CI并实施经阴道子宫颈环扎术(CC)的患者209例为研究组(CI组),另随机按1∶2比例选择同期Neuroscience Equipment产科出院的非CCP-456773纯度I的患者348例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CI的危险因素。根据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出预测概率,产生新变量多指标联合,进行ROC曲线的绘制,判断预测能力。结果:(1)单因素分析示:CI组患者体质量、孕前体质量指数(BMI)均值、孕前肥胖及超重、早产史、自然流产史、既往多胎妊娠史、体外受精-胚胎移殖(IVF-ET)/促排卵、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GDM)和孕前糖尿病(PGDM)]、合并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比例均高于非CI组((印)P(正)<0.05),而孕期增重及经产妇比例少于非CI组((印)P(正)<0.05)。(2)多因素分析示:既往有多胎妊娠史、IVF-ET/促排卵及合并GDM/PGDM、合并PCOS、子宫畸形均是C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印)OR(正)>1,(印)P(正)<0.05)。GDC-0068生产商(3)ROC曲线下的面积(AUC)显示:多指标联合(AUC=0.728)>糖尿病(AUC=0.614)>IVF-ET/促排卵(AUC=0.586)>多囊卵巢综合征(AUC=0.539)>既往多胎妊娠史(AUC=0.548)>子宫畸形(AUC=0.510)。结论:既往多胎妊娠史、IVF-ET/促排卵受孕、糖尿病(GDM和PGDM)、子宫畸形、PCOS增加了CI发病的风险,多指标联合对于CI有一定的预测能力。

1990年与2019年中国居民归因于高血压的死亡负担分析

目的 了解1990年和2019年中国及各省归因于高血压的死亡负担及其变化情况,为国家开展高血压防控工作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利用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 2019)中国部分的研究结果,评估1990年和2019年中国分性别分年龄组归因于高血压的死亡人数和死亡率,分析高血压导致各类疾病的归因死亡负担,并对各省归因于高血压的人群归因分值(PAF)、死亡人数和标化死亡率进行比较。统计分析软件为SAS 9.4和Excel 2016。结果 中国居民归因于高血压的死亡人数从1990年的122.22万例增长到2019年的259.99万例,增长了112.72%;归因死亡率从1990年的103.25/10万增长到2019年的182.79/10万,增长了77.04%。2019年男性的归因死亡人数(144.12万例)和归因死亡率(198.83/10万)均高于女性(归因死亡人数为115.87万例,归因死亡率为166.11/10万),且男性1990—2019年的高血压归因死亡例数和归因死亡率的变化幅度(134.49%、97.40%)同样大于女性(90.7Baf-A1生产商1%、56.80%)。随着年龄增长,归因于高血压的死亡负担逐渐加重。与1990年相比,2019年50~69岁男性和女性的归因死亡率均有明显下降(下降率分别为26.91%和48.82%),15~49岁女性的归因死亡率也明显下降(下降率为29.60%),而15~49岁男性的归因死亡率明显上升(增长率为42.61%)。2019年,中国与高血压有关的疾病中,影响最大的为脑卒中(归因死亡人数为112.60万例,归因死亡率为79.17/10万)。1990—2019年,高血压所致缺血性心脏病死亡负担的增幅最大(归因死亡人数增长了264Bayesian biostatistics.66%,归因死亡率增长了203.47%)。2019年中国各省归因于高血压的标化死亡率明显呈现北方高、南方低的特征。除云南省、甘肃省Ubiquitin抑制剂、青海省、陕西省和宁夏以外,1990—2019年中国其他省份的高血压归因标化死亡率变化率均呈下降趋势。结论 与1990年相比,2019年中国因高血压导致的死亡负担仍然沉重,需注意针对老年人群、中青年男性等重点人群和西部重点地区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MIF激活lncRNA-ZEB1-AS1/miR-200b信号通路促进结肠癌增殖和转移作用研究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在结肠癌中发挥的作用及其可能调控机制。方法:MIF在结肠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表达以及其对结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antibiotic-bacteriophage combination;qRT-PCR和免疫荧光检测MIF在结肠癌细胞HCT116和正常肠上皮细胞HIEC-6中表达;si-RNA沉默MIF在HCT116细胞中的表达,CCK-8、Trans-well和细胞划痕观察HCT116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变化,同时检测长链非编码RNA锌指E-盒结合同源异形盒1-反义链1(longnon-coding RNA,Zinc finger E-box binding homeobox 1 antisense 1, lncRNA-ZEB1-AS1)的表达;starBase数据库(网址:http://starbase.sysu.edu.cn/)预测分析lncRNA-ZEB1-AS1和miR-200b之间的关系,双荧光素酶进行验证;分别过表达lncRNA-ZEB1-AS1和沉默miR-200b后检测HCT116增殖能力变化。结果:MIF在结肠癌组织中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且MIF过表达导致患者预后较差;MIF在HCselleck NMRT116细胞中表达显著高于HIEC-6细胞;靶向沉默MIF表达后HCT116细胞增殖和转移能力降低且lncRNA-ZEB1-AS1表达随着MIF沉默而显著降低;starBase数据库预测以及双荧光素酶标记实验结果表明lncRNA-ZEB1-AS1抑制miR-200b表达,且过表达lncRNA-ZEB1-ASselleck Taurine1和沉默miR-200b均可逆转沉默MIF导致的细胞增殖能力下降。结论:MIF可能通过激活ZEB1-AS1/miR-200b信号通路促进结肠癌增殖和转移作用。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土茯苓治疗乳腺癌的作用机制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土茯苓治疗乳腺癌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分析平台(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atabase Analysis Platform,TCMSP)获取土茯苓的主要活性成分及其靶点。以TCMSP预测的活性成分为基础,通过Swiss、SEA、TCMSP和Pharselleckchem GDC-0973mMapper数据库预测、合并土茯苓主要活性成分的靶点;从OMIM、CTD、Genecards、PharmGKB和DisGeNET数据库获取乳腺癌主要作用靶点;通过取交集到土茯苓与乳腺癌的共同靶点;STRING数据库对共同靶点进行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robone biomechanicstein-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PPI)分析、Cytoscape 3.8. 2软件构建PPI网络;采用Metascape平台对核心靶点进行GO富集分析与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并利用微生信在线绘图平台进行可视化处理。结果 从土茯苓中筛选得到15种活性成分及614个作用靶点,与2 195个乳腺癌相关靶点取交集,得到273个共同靶点;土茯苓治疗乳腺癌的有效活性成分有异黄杞苷、花旗松素、槲皮素、柚皮素、落新妇苷、谷甾醇、β-谷甾醇、豆甾醇和薯蓣皂苷元等;关键靶点为RAC-α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肿瘤细胞抗原、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等;涉及生物学通路较多,主要功能有细胞代谢、细胞生长、细胞增殖、转移、凋亡和血管生成等,且多数通路与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结论 土茯苓治疗乳腺癌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特点,通过分子网络的内在联系预测到土茯苓可能通过PI3KBAY 73-4506使用方法/AKT信号通路发挥治疗乳腺癌的作用,这为其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