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磁热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疗效观察及机制

目的 结合传统热疗理念与磁感应技术,原创性用磁热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 KOA)并探索其机制,以建立具有现代医学特色的KOA治疗新方法。方法 建立大鼠原发性KOA模型,并构建以涡旋磁氧化铁纳米环为平台的高效磁热疗介质,在低强度磁场条件下Compound 3对KOA病灶部位进行精准控温加热,通过痛觉、膝关节组织病理学3-Methyladenine、膝关节形态和MicroCT显微骨结构变化等临床指标检测及血清炎症因子含量测定等,观察磁热治疗KOAin vivo infection的疗效及机制。结果 经磁热治疗后大鼠的机械痛阈值相比模型组提高了约48.9%;关节囊和滑膜组织充血、水肿及软骨表面磨损程度较模型组均明显减轻;Mankin及OARSI评分分别降低了约33%和20%;MicroCT结果显示软骨下骨的硬化程度有所改善;血清中炎症因子含量降低。结论 利用涡旋磁氧化铁纳米环设计并构建高效磁热疗纳米制剂,应用于KOA的治疗有确切疗效,其机制与抑制炎症因子有关。

血清AFR、FPR及NLR与早期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辅助化疗疗效及预后的关系

目的 Hepatic angiosarcoma探讨血清白蛋白/纤维蛋白原比值(AFR)、纤维蛋白原/前白蛋白比值(FPR)及中性粒细胞计数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NLR)与早期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辅助化疗疗效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结直肠癌患者95例,治疗后根据临床疗效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比较2组患者年龄、临床分期、组织学分型、肿瘤部位、AFR、FPR、NLR、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分化程度等资料。再根BLZ945体外据随访预后情况将有效组患者分为疾病进展组和疾病未进展组,比较2组患者不同病理资料。结果 患者经手术辅助化疗后,CR 56例,PR 22例,SD 15例,PD 2例,其中有效共78例(82.1%)。有效组与无效组患者年龄、临床分期、AFR、FPR、NLR、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年龄、临床分期、AFR、FPR、NLR、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是早期结直肠癌术后辅助化疗临床疗效的影响因素。随访18个月,有效组患者中疾病进展患者24例(30.8%),疾病进展组与疾病未进展组患者在年龄、临床分期、AFR、FPR、NLR、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方面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年龄、临床分期、AFR、FPR、NLR、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是早期结直肠癌术后辅助化疗临床预后的影响因素。结论 血清AFR、FPR、NLR是早期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辅助化疗疗效及预后的影响因素,可用于观察早期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辅助化疗疗效及判断预后。此外,早期结直肠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ms-275.html癌患者术后辅助化疗疗效及预后与患者年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等相关。

盘龙七片治疗膝骨关节炎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统性评价及作用机制分析

目的:探讨盘龙七片治疗膝骨关节炎(KOA)的有效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对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期刊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关于盘龙七片的临床研究进行检索,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了盘龙七片对膝骨关节炎的主要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结果:共纳入20项研究,共计1805例受试者。Meta分析中,盘龙七片单独应用或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的总有效率、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及巴氏强直计量学指数(BASMI)评分结果显示,95%置信水平(CL)横线都处于无效线右侧[优势比(OR)>1],且异质性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盘龙七片单独应用或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对膝骨关节炎有较好的疗效;在整体研究中对照组833例出现不良反应22例,其概率为2.64%,治疗组972例出现不良反应14例,概率为1.13%,治疗组不良反应出现概率小于对照组,表明盘龙七片单独应用或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治疗KOA时有良好的安全性。通过建立药物-有效成分-重要靶点-关键通路网络,并对其进行了基因本体(GO)生物学过程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初步筛选出盘龙七片242个有效成分、624个与盘龙七片交叉作用的靶点,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分析,发现与KOA相关的有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 (PI3K-Akt)信号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叉头FG-4592体内实验剂量盒O (FoxO)信号通路等,其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的靶点是环加氧酶2 (PTGS2)、雌激素受体1 (Emethylation biomarkerSR1)、肿瘤坏死因子(TNF)、胱天蛋白酶3 (CASP3)、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 (MAPK1),其对应的重要成分是木犀草素、山柰酚、槲皮素、芒柄花素及隐丹参酮等。结论:盘龙七片单用治疗及其联合治疗均能有效治疗KOA,其可MC3分子量能的作用机制为通过调整吞噬细胞等生理活动来清除软骨组织中的炎症因子、调整成骨细胞的表达等。

缬沙坦联合马尼地平治疗慢性肾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缬沙坦联合马尼地平对高血压合并慢性肾病患者的抗白蛋白Baricitinib尿作用。方法 将高血压合并慢性肾病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在空腹状态下口服缬沙坦80 mg,每天1次,持续治疗2个月;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马尼地平,初始剂量为5 mg,每天1次,口服,之后可根据患者情况适当增加药量,每天最大给药量不超过20 mg,持续治疗2个月。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血压变化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smoothened-agonist-sag-hcl.html、肾功能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对照组101例,试验组100例。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5.00%和5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和human cancer biopsies对照组的收缩压(SBP)分别为(128.52±5.62)和(132.52±4.63)mmHg,舒张压(DBP)分别为(81.62±5.12)和(89.92±6.52)mmHg,血清肌酸酐分别为(89.82±19.52)和(109.52±21.82)μmol·L~(-1),血尿素氮分别为(9.13±2.15)和(13.52±2.41)mmol·L~(-1),24 h尿蛋白定量分别为(79.52±12.52)和(102.82±19.52)mg·L~(-1),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别为(109.82±23.27)和(259.82±24.82)μg·min~(-1),β2-MG分别为(21.18±9.82)和(30.48±9.75)mmol·L~(-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出现头晕2例、恶心及呕吐7例、脚踝水肿1例,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90%;对照组出现头晕1例、恶心及呕吐9例、心悸2例,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00%,2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高血压合并慢性肾病患者应用缬沙坦联合马尼地平治疗降压疗效显著,同时可降低尿微量白蛋白的排泄率,改善肾功能,延缓病情发展,从而改善患者长期预后。

超声引导Pecs阻滞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镇痛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探讨超声引导下单点注射法胸肌神经(Pecs)阻滞在乳腺癌根治术后镇痛的应用效果。选取屯昌县人民医院行全身麻醉下乳腺癌根GNE-140抑制剂治手术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在麻醉诱导后行超声引导下Pecs,注射罗哌卡因2次(0.patient medication knowledge25%,30 m L),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两组术后均采用静脉自控镇痛(PCIA);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安静、活动情况下患者的疼痛程度,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的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记录并对比两组术中舒芬太尼Taurine、术后24 h使用吗啡剂量、不良反应。结果显示,在术后2 h~24 h患者的疼痛程度,研究组均低于对应时间点对照组(P<0.05);术前研究组和对照组的血清IL-6、IL-10、TNF-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 IL-6、IL-10、TNF-α水平,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前研究组和对照组CD3~+、CD4~+、CD8~+、CD4~+/CD8~+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研究组患者的CD3~+、CD4~+、CD4~+/CD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舒芬太尼用量研究组术中及术后24 h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麻醉相关性不良反应发生率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超声引导下Pecs阻滞有利于减轻乳腺癌根治术后疼痛,减轻手术引起的炎症反应及手术麻醉及镇痛引起的不良反应。

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液治疗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液治疗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给予脑梗死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右莰醇浓溶液15 mL,静脉滴注,bid。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4 d。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氧簇(ROS)、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各入组40例,治疗过程中无患者脱落;随访期间脱落8例。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5.00%(38例/40例)和77.50%(31例/4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BAY 73-4506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GSH-Px分别为(40.06±8.12)和(35.32±5.68)U·L~(PAMP-triggered immunity-1),ROS分别为(1.07±0.25)和(2.64±0.82)mol·L~(-1),TNF-α分别为(1.62±0.70)和(2.06±1.13)ng·L~(-1),IL-1β分别为(11.43±1.62)和(25.85±2.37)ng·L~(-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3个月,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分别为(5.77±1.54)和(9.48±1.29)分,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分别为(1.82±0.27)和(1.97±0.2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的药物不良反应主要有胃肠道反应和肝功能异常,对照组的药物不良反应主要有出血性脑梗死、胃肠道反应和肝功能异常。E1 Activating抑制剂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为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液能抑制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的过氧化反应,清除氧自由基,抑制炎症反应,从而起到神经保护作用。

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对膝骨关节炎患者膝关节功能、VAS评分及效果的影响

目的:分析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对膝骨关节炎患者膝关节功能、VAS购买INCB28060评分及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4例膝骨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的抽签方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2例。对照组实施用药和康复训练的综合疗法,研究组则增加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生活质量及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和Lysholm评分比较,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月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和Lysholm评分均改善,且研究组患者VAS评分低于对照组,Lysholm评分高于对Fumed silica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月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均有提高,且研究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selleckchem5)。结论:经皮神经电刺激能够显著改善膝骨关节炎患者的VAS评分和膝关节功能评分,提高整体临床效果。

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骨关节炎中软骨生成祖细胞损伤的差异基因及中药预测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骨关节炎(OA)中软骨生成祖细胞(CPC)损伤的差异基因表达,并找出关键基因来预测可用于诊断或治疗CPC损伤的生物标志物及中药。方法:从GEO数据库下载CPC数据。共包含样本8例。以R语言处理数据,得到差异表达基因。再使用DAVID数据库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对显著差异表达的前100个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分析后绘制蛋白质-蛋selleckchem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图。比较关键基因在OA组织及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筛选网络中显著模块及关键基因,最后预测作用于关键基因的中药。结果:共筛选出DEGs 1027个,其中上调基因327个,下调基因700个。DEGs显著富集于细胞外基质(ECM)受体相互作用、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粘着斑、人乳头瘤病毒感染medical testing、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肺结核等通路。前7个关键基因为:基质金属肽酶3(MMP3)、脂多糖结合蛋白(LBP)、基质金属肽酶1(MMselleck NMRP1)、脂质运载蛋白(LCN2)、人血浆丝氨酸蛋白激酶(SERPINA5)、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颗粒酶B(GZMB)。其中MMP3和LBP为核心基因。MMP3和LBP出现显著表达,预测出治疗CPC损伤的潜在代表中药有黄芩、淫羊藿、桃仁等。结论:MMP3和LBP的显著表达有助于区分OA中的CPC,并且有望成为诊断和治疗CPC损伤的生物标志物。

温针齐刺法治疗风寒湿痹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清TNF-α、IL-1β水平的影响

目的:比较温针齐刺法与常规CP-456773针刺法治疗风寒湿痹型膝骨Tissue Culture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TNF-α、IL-1β水平的影响。方法:将70例风寒湿痹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温针齐刺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30 min/次,每周3次,治疗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WOMAC量表评分、血清TNF-α和IL-1β水平的变化以及治疗后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前两组一般资料、中医症状评分、WOMAC量表评分、血清TNF-α和IL-1β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中医症状评分、WOMAC量表评分、血清TNF-α及IL-1β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临床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齐刺法可有效改善风寒湿痹型膝骨性关节炎CL 318952半抑制浓度患者膝关节功能,降低血清TNF、IL-1β水平,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法。

伴系膜癌结节的结直肠癌与错配修复蛋白表达的关系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肠系膜癌结节(TD)的临床病理意义及其与DNA错配修复(MMR)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NBVbe medium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术后经病理确诊并进行免疫组化检测MMR蛋白4项(MLH1、MSH2、Entinostat供应商MSH6、PMS2)的393例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将4项蛋白全部阳性归为错配修复完整(pMMR)组,其余为MMR缺陷(dMMR)组,根据肠系膜TD数目分为TD阴性组、TD阳性组(TD数目≥1),比较各组间差异。结果 dMMR组40例(10.2%),pMMR组353例(89.8%);TD阴性组331例(84.2%),TD阳性组62例(15.8%);TD与肿瘤分级、T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性别、年龄、部位等无关(P>0.05);MMR蛋白表达与年龄、肿瘤分级、是否黏液腺癌有关(P<0.05),与肿瘤T分期、淋巴结转Q-VD-Oph使用方法移、远处转移和TD无关(P>0.05)。结论 结直肠癌肠系膜TD是结直肠癌预后不良的指标,或可等同于转移阳性淋巴结进行分期;MMR蛋白表达缺失是青年、低分化、黏液性结直肠癌重要发病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