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超声造影参数特征及其与颈部淋巴结转移、微血管密度的关系,为临床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安宁市第一人民医院2021年1月至12月收治并经病理学确诊的5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作为恶性组,另选取同期收治并经病理确诊的50例良性甲状腺疾病患者作为良性组,进行前瞻性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并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将恶性组分为转移组(27例)、未转移组(23例)。所有患者均接受超声造影检查,比较良性组、恶性组及未转移组、转移组超声造影参数Medicago falcata与微血管密度(MVD),分析超声造影参数与颈部淋巴结转移、MVD的相关性。结果 与良性组比,恶性组患者平均渡约时间(MMT)、达峰时间(TTP)均显著延长,峰值Compound C小鼠强度(PI)、MVD水平均显著降低,曲线下面积(AUC)显著缩小(MK-1775使用方法均P<0.05);恶性组患者开始增强时间(AT)水平短于良性组,但两组间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未转移组比,转移组患者的PI、MVD水平均显著升高,AUC显著增大(均P<0.05);未转移组与转移组患者的MMT、AT、TTP水平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发现,PI、AUC与转移(r值=0.451、0.344)、MVD(r值=0.713、0.948)水平均呈正相关(均P <0.05),MTT、AT、TTP与转移、MVD无明显的相关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超声造影参数特征显著,与颈部淋巴结转移、MVD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临床医师可参考超声造影参数判断肿瘤的良恶性质及是否发生转移,从而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
Author: admin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香砂枳术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作用机制与实验验证
目的:借助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思路,探寻香砂枳术丸(XSZZW)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作用机制,并使用动物实验进行验证。方法:使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和中药分子机制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BATMANTCinternet of medical thingsM)筛选活性成分和靶点,借助Perl语言与UniProt将靶点进行标准化;通过TTD、DrugBank、OMIM以及GeneCards数据库筛选FD相关靶点;利用Cytoscape构建“中药复方-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网络;使用STRING数据库分别构建活性成分和疾病相关靶点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并导入Cytoscape软件,以度值、接近中心性和介度中心性为条件筛选核心靶点;将核心靶点映射到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此网站析。最后,使用分子对接和动物实验进行结果验证。结果:获得活性成分75个以及靶点292Lapatinib体内个,FD相关的疾病靶点666个,经筛选最终获得核心靶点90个;GO富集分析主要在同源蛋白结合、酶结合、蛋白结合等生物学调控方面;KEGG富集分析得到信号通路103条,主要涉及癌症、细胞凋亡、炎症通路等方面。结论:香砂枳术丸可通过调控PI3K-AKT、FoxO、核因子κB、神经营养因子信号通路来预防或治疗FD。
两孔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目的 探讨两孔腹腔镜结直肠癌(CRC)根治术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许昌中医院外二科201GW48699-09—2022-09行腹腔镜CRC根治术的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两孔腹腔镜组(两孔组)和单孔腹腔镜组(单孔组),各3CHIR-990214例。比较2组手术情况、术后恢复指标、并发症发生率。手术前后检测2组患者的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应激反应指标水平。结果 2组切口长度和术中淋巴结清扫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孔组的手术时间及术后下床活动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单孔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单孔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第7天,2组患者的Cor、NE、E水平均较术前升高,其中两孔组的水平低于单孔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孔与单Mutation-specific pathology孔腹腔镜CRC根治术的效果相当,但两孔腹腔镜CRC根治术能优化手术指标,减轻机体应激反应程度,缩短患者术后恢复进程。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免疫球蛋白水平与肠道菌群构成变化及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与肠道菌群构成变化及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04PLX-4720试剂例UC患者为UC组;同期6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根据内镜严重指数(Baron评分)将UC组分为1~2分组(n=12)、2分组(n=41)和3分组(n=51);根据菌群失调分度将UC组分为菌群正常或Ⅰ度失调组(n=53)、Ⅱ度菌群失调组(n=25)和Ⅲ度菌群失调组(n=26);依照Mayo评分将UC组分为活动期组(n=65)和缓解期组(n=39)。根据活动度将UC活动期组分为轻度活动组(n=20)、中度活动组(n=27)、重度活动组(n=18)。比较不同分组对象的血清IgA、IgG、IgM水平,分析其与UC患者疾病活动度、内镜严重指数Baron评分和菌群失调度的关系。结果:UC组患者血清IgA、IgG、IgM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活动期组medical protection患者血清IgA、IgG、IgM水平低于缓解期(P<0.05);CP-690550采购不同内镜严重指数UC患者血清IgA、IgG、IgM水平比较:1~2分组>2分组>3分组(P<0.05);不同菌群失调分度UC患者血清IgA、IgM水平比较:菌群正常或Ⅰ度菌群失调组>Ⅱ度菌群失调组>Ⅲ度菌群失调组(P<0.05);不同疾病活动程度UC患者血清IgA、IgG、IgM水平比较:重度活动组<中度活动组<轻度活动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UC患者血清IgA、IgG、IgM水平与疾病活动度和内镜严重指数Baron评分均呈负相关(P<0.05);血清IgA、IgG水平与菌群失调程度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UC患者外周血免疫球蛋白水平低于健康人群,且随菌群失调加重、疾病活动度与内镜严重指数增加进一步降低。
假性蛋白激酶3及微小RNA-1827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假性蛋白激酶3(T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incb28060.htmlrib3)、微小RNA-1827(miR-1827)在结直肠息肉和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选取97例结直肠癌患者癌组织作为结直肠癌组,选取同期86例结直肠息肉患者息肉组织作为息肉组,选取同期行结直肠镜检查的92例健康体检者正selleckchem GSK126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不同组织中Trib3表达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不同组织中miR-1827表达水平;分析Trib3、miR-1827表达水平与结直肠息肉和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分析结直肠息肉组织及结直肠癌组织中Trib3与miR-1827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探讨影响结直肠息肉和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 结直肠癌组Trib3高表达比率高于息肉组和对照组,miR-1827水平低于息肉组和对照组;息肉组Trib3高表达比率高于对照组,miR-1827水平低于对照组;上述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Trib3、miR-1827表达水平与结直肠息肉患者息肉直径、组织病理学分型、息肉数目有相关性(P<0.01)。Trib3、miR-1827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患者肿瘤直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有相关性(P<0.05)。Trib3、miR-1827在结直肠息肉组织及结直肠癌组织中均呈负相关(r=-0.349、-0.397,P<0.05)。Trib3是结直肠息肉患者治疗无效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miR-1827是结直肠息肉患者治疗无效的保护因素(P<0.05)。Trib3、临床分期是结直肠癌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miR-1827是结直肠癌患者死亡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Tthree dimensional bioprintingrib3、miR-1827表达水平在结直肠黏膜组织癌变进程中分别上调和下调,检测二者表达变化可监测结直肠息肉恶变过程,进而早期预防结直肠癌病变。
盆腔炎汤联合康妇炎胶囊治疗湿热瘀阻型盆腔炎的效果
目的:探讨盆腔炎汤联合康妇炎胶囊治疗湿热瘀阻型盆腔炎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2年6月于漳州市中医院诊治的84例湿热瘀阻型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应用康CX-5461半抑制浓度妇炎胶囊和盆CL13900腔炎汤,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的炎性因子水平和临床症状积分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高于对照组,白细胞介素–2(IL–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Phenylpropanoid biosynthesis义(P <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白带增多、子宫压痛、盆腔积液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湿热瘀阻型盆腔炎患者联合应用康妇炎胶囊和盆腔炎汤效果理想,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临床症状积分和炎症因子水平。
肌肉骨骼超声对类风湿关节炎疾病活动度及诊断准确率的影响
目的:评价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应用肌肉骨骼超声对于疾病活动度、诊断准确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2年6月间庆阳市中医医院收治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94例,设为研究组;并选择同期的94例非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设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肌肉骨骼超声检查,总结肌肉骨骼超声表现以及诊断效能;比较两组患者的超声血流信号异常率;比较研究组不同活动障碍患者的滑膜厚度、血流信号分级。结果:在94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通过肌肉骨骼超声确诊13例骨侵蚀,27例滑膜肥厚/增生,29例肌腱炎,22例关节积液。肌肉骨骼超声对于类风湿关节炎诊断的灵敏度为97.85%,特异度为96.84%,阳性预测值为96.81%,准确率为97.3AG-221体内实验剂量4%。研究组超声血流信号异常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94例患者根据DAS28评分分成不同活动度组,包括32例轻度活动障碍,43例中度活动障碍,19例高度活动障碍。在研究组中,轻度immune response活动障碍患者的滑膜厚度、血流信号分级低于中度活动障碍患Lapatinib者和高度活动障碍患者;中度活动障碍患者的滑膜厚度、血流信号分级低于高度活动障碍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肌肉骨骼超声的诊断准确率比较高,且可有效评估患者的疾病活动度。
血清25-(OH)D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
目的 探讨血清25-(OH)Compound C采购D水平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 选取结直肠癌患者234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25-(OH)D含量,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含量,同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直肠癌病理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表达情况。结果 结直肠癌患者血清25-(OH)D水平低于正常健康人群,其中女性患者血清25-(OH)D水平显著低于男性患者,右半结肠癌患者血清25-(OH)D水平低于infection of a synthetic vascular graft左半结肠和直肠癌患者,肿瘤浸润深度突破肌层的患者血清25-(OH)D水平显著低于未突破肌层患者,TNM分期中T4期患者血清25-(OH)D水平显著低于T1、T2和T3期,N1、N2患者血清25-(OH)D水平低于N0,Ⅱ、Ⅲ、Ⅳ期患者血清25-(OH)D水平低于Ⅰ期,肿瘤分化程度为低分化与中分化患者血清25-(OH)D水平低于高分化者;结直肠癌患者CEA异常组血清25-(OH)D水平低于正常组;VEGF、EGFR阳性表达组血清25-(OH)D水平低于阴性组(P<0.05)。结直肠癌患者年龄、肿瘤类型、肿瘤最大直径以及CA199水平与血清25-(OStaurosporine化学结构H)D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不同性别、肿瘤位置、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及临床分期的结直肠癌患者血清25-(OH)D水平存在差异,异常CEA水平以及VEGF、EGFR阳性表达的结直肠癌患者的血清25-(OH)D水平较低,血清25-(OH)D水平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可能存在密切关联。
左甲状腺素钠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究左甲状腺素钠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上海市宝山区仁和医院收治的50例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时间为2018年7月至2019年5月。采用抽签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接受左甲状腺素钠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甲状腺激素水平以及血管内皮功能等指标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TT_4、TT_3、FT_CCRG 81045抑制剂4、FT_3水平高于对照组,TSH水平低于对照组;观察组AT-Ⅲ以及HDL-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CRP、FIB、LDL-C以及T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确认细节总有效率依次为96%、76%,且观察组使用左甲状腺素钠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左甲状腺素钠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有利于患者改善甲状腺激素水平以及血管内皮功能,也能提升患者临床治Zemstvo medicine疗效果,对于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结直肠癌中NDRG2的表达与微卫星不稳定的相关性及其联合检测的意义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CRC)中N-myc下游调节基因2(NDRG2)的表达及其与微卫星不稳定(MSI)的相关性,进一步探索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7-06—2021-12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病理科存档的结直肠癌组织蜡块标本262例,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NDRG2以及4种错配修复(MMR)蛋白(MLH1、MSH2、MSH6、PMS2)的表达情况,统计学分析其相关性及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NDRG2表达阴性的肿瘤浸润较深,分化差,淋巴结易转移,TNM多处于Ⅲ~Ⅳ期(P<0.05)。相较于MSI-L/MSS,MSI-H好发生于女性、多位于右半结肠、Autoimmune disease in pregnancy肿瘤浸润较浅、多为黏液腺癌、淋Dolutegravir分子式巴结不常转移、TNM多为Ⅰ~Ⅱ期(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NDRG2阳性表达与MSI-H具有正相关性(r=0.145,P=0.027)。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NDRG2表达阴性和MSI-L/MSS的结直肠癌患selleckchem者总生存率更低(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TNM分期Ⅲ~Ⅳ期及NDRG2阴性表达是结直肠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NDRG2阳性表达与MSI-H呈正相关,且可以预测良好的预后,联合检测可以为结直肠癌患者提供更多有益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