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状RNA (circ RNA)是一类通过反剪接产生的连接3′和5′端的共价键构成的环状非bio-based crops编码RNA(non-coding RNA,ncRNA)分子。结直肠癌是现阶段世界上第三常见的恶性肿瘤,死亡率呈上升趋势。环状RNA因其特殊结构目前已证实在细胞生长发育、肿瘤的发生及进展尤其是结直肠癌中发挥重要作用,有望成为新型的潜在分子标志物。研究证实环状RNA通过充当miRNA“海绵”、RNA结合蛋白、激活表观遗传分子及WNT/β-catenin通路活性影响结直肠癌增殖、分化、迁移BMS-907351配制及侵袭,并以此为基础激活EGFR/RAF/MAPK等靶点以及增强结直肠癌细胞敏感性、降低耐药性,从而达到治疗结直肠癌的效果。全文就环状RNA在结直肠癌中的增殖、分化、迁移、侵袭作用机制以及影响结直肠癌细胞敏感性、耐药性发挥治疗作用等方面进行综述,进一MRTX849步阐明环状RNA作为新型生物分子在结直肠癌诊断及治疗中的潜在价值。
Author: admin
柿叶提取物通过TLR4/NLRP3炎症信号通路和肠道菌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机制研究
目的:鉴定柿叶提取物中黄酮类成分,从TLR4/NLRP3炎症信号通路和肠道菌群角度探究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HPLC法对柿叶(persimmon leaf, PL)提取物中5个黄酮类成分进行含量测定。采用3%葡聚糖硫酸钠RepSox核磁(dextran sulfate sodium, DSS)构建小鼠UC模型。每天记录小鼠体质量和饮水量。Elisa法检测血清IL-6,TNF-α,IL-1β,IL-10水平,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的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结肠组织中TLR4,IL-1β,NF-κB p65和NLRP3蛋白的表达,16S rDNA扩增子测序法检测粪便中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与Control组相比,DSS组小鼠体质量、结肠长度、IL-10水平显著降低(P<0.01);疾病活动指数和IL-6,TNF-α,L-1β水平升高(PLapatinib<0.01)。与DSS组相比,给药组小鼠体质量下降缓慢,结肠长度延长,疾病活动指数降低;IL-6,TNF-α,IL-1β水平显著降低(P<0.01),IL-10水平显著升高(P<0.01);TLR4/NLRP3相关蛋白表达显著上升(P<0.01);PL给药组TLR4,IL-1β,NF-κB p65,NLRP3蛋白表达降低(P<0.01);16S rDNA扩增子测序法结果显示鼠乳杆菌、约氏乳杆菌、罗姆布茨菌、艾克曼菌种均有增加的趋势。病理结果显示DSS组小鼠可见结肠组织有严重的黏膜溃疡、隐窝丧失、炎性Segmental biomechanics细胞浸润和杯状细胞耗竭,给药后小鼠结肠组织病变得到改善。HPLC法分离度好、准确度高。结论:柿叶提取物对DSS诱导的UC小鼠肠道损伤有保护作用,可能与抑制TLR4/NLRP3炎症信号通路降低炎症反应从而改善肠道微环境有关。
保妇康栓联合常规化学药治疗细菌性阴道炎临床疗效及其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
目的 观察保妇康栓联合化学药常规治疗细菌性阴道炎临床疗效及其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2020年1月—2022年12月就诊的168例细菌性阴道炎患者,采用类随机方法,对患者进行编号,并且以交替的方式分配到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84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化学药常规治疗(0.1%苯扎溴铵溶液外阴清洗+甲硝唑片口服),观察组在化学药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保妇康栓。疗程均为14 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评分、阴道灌洗液炎症因子水平、甲硝唑耐药率情况、阴道分泌物p H值及分泌物细菌数。治疗结束后1个月随访两组患者性生活质量,治Clinical biomarker疗结束后3个月随访两组患者复发率。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显效率为72.62%,总有效率为94.0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显效率(51.19%)和总有效率(84.5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改善(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4项临床症状评ICI 46474使用方法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阴道灌洗液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IL-6、TNF-α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产生甲硝唑耐药的菌株为5株,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5株(P<0.05)。治疗后,观察组p H值下降至3.8~4.5的正常水平,阴道恢复正常的酸性环境。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1个月,性生活质量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性生活质量改善更好(P<0.05)。治疗结束后3个月,对照组患者细菌性阴道炎复发24例,复发率28.57%,显著高于观察组(8例,9.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MLN4924体外良反应主要为恶心、呕吐和腹部绞痛等。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 保妇康栓联合化学药常规治疗细菌性阴道炎临床疗效显著,能有效减少耐药菌的产生,并显著降低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基于筛查平台对肠息肉镜下切除术后人群的“医院-社区”联动管理干预研究
目的:1.通过文献分析、专家函询、预调查编制结直肠癌防治知识调查问卷。2.依托“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筛查平台,在前期构建的“医院-社区”联动管理模式的指导下,基于IMB技巧模型对肠息肉镜下切除术后居民进行健康管理干预,旨在改善居民结肠镜复Pevonedistat查依从性,提高其结直肠癌防治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水平,降低肠息肉复发率,进而降低城市人群结直肠癌发病率,提高其生存率。方法:1.编制结直肠癌防治知识调查问卷通过文献分析生成问卷的维度及条目池,并经专家咨询形成初始问卷;随后对初始问卷进行预调查,使用项目分析、Cronbach’s α系数、重测信度系数和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问卷的信效度,形成最终的结直肠癌防治知识调查问卷。2.“医院-社区”联动管理干预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南昌市八个行政区97个社区肠息肉镜下切除术后的1200名居民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居民所在社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各600例;其中因工作变迁导致迁居、中断联系、不愿意继续参加研究等原因失访170人,最终共有1030名居民完整参与本研究项目(干预组521名,对照组5RNAi-based biofungicide09名)。对照组实施常规健康管理,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医院-社区”联动管理集中干预5个月,定期随访2年居民结肠镜复查情况、肠息肉复发情况,采用结直肠癌防治知识调查问卷和中文修订版的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HPLP-Ⅱ R)评定居民干预前、后结直肠癌防治知识掌握情况和健康行为改善情况。结果:1.编制的结直肠癌防治知识调查问卷包括基本认知、风险感知、三级预防认知3个维度19个条目。问卷信效度:①Cronbach’s α系数:问卷总体Cronbach’s α系数为 0.939,三个维度Cronbach’s α系数为 0.899~0.956;②重测信度系数:问卷总体重测信度系数为0.747,三个维度重测信度系数为0.809~0.855;③专家内容效度:各条目I-CVI均大于0.80,各个维度和问卷总体S-CVI/Ave均大于0.90;④结构效度:问卷Bartlett’s球形检验P<0.001,KMO=0.796,采取主成分分析配合正交旋转得到3个Kaiser特征值大于1的公因子,累积解释方差变异量为75.007%,各条目因子载荷值均>0.4。2.“医院-社区”联动管理干预2.1两组居民一般资料分析:干预组和对照组一般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2两组居民结肠镜复查依从情况:两组共1030人完成随访,491人按时复查,结肠镜复查依从率为47.67%。其中干预组521人完成随访,308人按时复查,结肠镜复查依从率为59.12%;对照组509人完成随访,183人按时复查,结肠镜复查依从率为35.95%。两组复查依从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Galunisertib采购2.3两组居民肠息肉复发情况:两组共491人按时复查,192人息肉复发,肠息肉复发率为39.10%。其中干预组308人按时复查,105人息肉复发,肠息肉复发率为34.09%;对照组183人按时复查,87人息肉复发,肠息肉复发率为47.54%。两组居民肠息肉复发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2.4两组居民结直肠癌防治知识知晓率比较:干预前,两组居民结直肠癌防治知识知晓率各维度及总体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居民结直肠癌防治知识知晓率各维度及总体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前后居民结直肠癌防治知识各维度及总体知晓率组内比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干预组差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5两组居民健康行为水平比较:干预前,两组居民健康行为水平各维度得分及总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居民健康行为水平的五个维度及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仅人际关系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70)。干预前后组内比较,对照组居民健康行为水平的五个维度得分及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仅体育运动维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干预组居民健康行为水平的五个维度得分及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仅人际关系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干预组居民健康行为水平的五个维度得分及总分干预前后差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仅人际关系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07)。结论:1.结直肠癌防治知识调查问卷编制流程规范合理,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作为测量肠息肉切除术后人群的结直肠癌防治知识知晓率的评估工具。2.“医院-社区”联动管理对改善肠息肉切除术后人群结肠镜复查依从性、降低肠息肉复发率、提高结直肠癌防治知识知晓率和促进其健康行为具有积极意义,可为政府部门癌症防控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也为其他癌症高危人群的健康管理提供了新途径与新模式,具有一定的社会推广价值。
超声双重造影在结直肠癌术前T3与T4分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超Tamoxifen化学结构声双重造影(DCEUS)对结直肠癌术前T3与T4分期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58例T3与T4期结直肠癌患者术前DCEUS的声像图表现,并与病理GDC-0973体内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术前超声表现中T3期的最长径、最厚径、形态、浆膜面、血流分级、强化范围、强化均匀度、消退时间对比direct to consumer genetic testingT4期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增厚类型、肠壁隆起、尖角征、开始时间、达峰时间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增厚类型、肠壁隆起、尖角征与病理T分期呈低度正相关性(r值分别为0.338、0.359、0.310),开始时间、达峰时间与病理T分期呈高度负相关性(r值分别为-0.488、-0.439)。DCEUS对结直肠癌T3与T4期诊断的准确度及总体准确度分别为90.0%、66.7%和82.8%,相应Kappa值为0.756、0.414、0.585,与病理结果均具有中度一致性。结论 DCEUS是判断结直肠癌术前T3与T4分期的有效诊断方法,可为肿瘤术前T分期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基于知信行理论的健康教育联合健康日记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 将基于知信行理论的健康教育联合健康日记护理干预应用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探讨其对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服药依Captisol MW从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reconstructive medicine方法 选取2019年2月—2021年2月本院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12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实施基于知信行理论的健康教育联NSC 125973 IC50合健康日记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服药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结果 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问卷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服药依从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炎性肠病生存质量问卷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基于知信行理论的健康教育联合健康日记护理干预能提升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服药依从性,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与微卫星状态在低分化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 1,PD-L1)与微卫星状态(microsatellite stconsolidated bioprocessingatus, MS)在低分化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89例CRC患者临床资料及石蜡标本,其中低分化腺癌49例(试验组);中高分化腺癌40例(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RC组织的MS和PD-L1表达情况,评估低分化CRC MS及PD-L1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低分化CRC患者MS及PD-L1表达水平与无病生存期(disease free surviv获悉更多al, DFS)间关系,并利用Cox多因素分析对DFS危险因素进行评估。结果 CRC中MSI为17例,发生率为19.10%(17/89),试验组与对照组在肿瘤位置、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MS及PD-L1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化CRC组织中MS在肿瘤位置、淋巴结转移、T分期及临床分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性别和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化CRC组织中PD-L1表达在淋巴结转移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化CRC的MSI患者DFS明显长于MSS患者(P=0.016CP-456773浓度),低分化CRC的PD-L1-患者DFS明显长于PD-L1+患者(P=0.002),PD-L1+/MSS亚组DFS短于PD-L1-/MSS亚组和PD-L1-/MSI亚组(P<0.05)。结论 MS与PD-L1表达是评估CRC预后的重要指标,具有MSI的低分化CRC患者可获得较好的预后,PD-L1阳性表达是影响低分化CRC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人参通脉合剂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气虚血瘀证患者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人参通脉合剂对冠状Fasciola hepatica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气虚血瘀证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血脂、心功能及selleck化学肾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玉林市中医医院收治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气虚血瘀证患者74例,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各37例,其中西药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肠溶片、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中药组患者在西药组的基础上联合人参通脉合剂治疗,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血脂、肾功能及心功能相关指标水平。结果 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胸闷、心悸、乏力、舌CL13900说明书有斑点或紫黯等中医证候积分均降低,且中药组低于西药组;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胱抑素C(CysC)水平均降低,中药组低于西药组;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升高,中药组高于西药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降低,中药组低于西药组(均P<0.05)。结论 人参通脉合剂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气虚血瘀证患者,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调节血脂水平,同时改善心、肾功能。
血尿酸与肠道菌群在不同严重程度冠心病患者中的关系
目的 探讨血尿酸与肠道菌群在不同严重程度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CHD)患者中的关系。方法 选择新乡市中心医院(新乡医学院第四临床学院)于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175例冠心病患者及50例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冠心病的严重程度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n=40)、不稳定型心绞痛组(n=42)、稳定型心绞痛组(n=43)、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n=50)和对照组(n=50)。收集nano bioactive glass各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微生物检测,比较一般资料、血尿酸等指标的差异性和粪便肠道菌群情况,分析血尿酸与肠道菌群在不同严重程度冠心病患者中的相关性。结果各组间基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冠心病患者的体质指数(BMI)、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C-反应蛋白(CRP)、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急性心肌梗死组尿酸水平最高,明显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稳定型心绞痛组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P<0.05);急性心肌梗死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稳定型心绞痛组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的尿酸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人群(P<0.05);急性心肌梗死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稳定型心绞痛组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的厚壁菌门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心肌梗死组的厚壁菌门明显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稳定型心绞痛组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P<0.05);急性心肌梗死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稳定型心绞痛组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的拟杆菌门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急性心肌梗死组的拟杆菌门明显低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稳定型心绞痛组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P<0.05);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在所有患者中无显著性差异(P>0.05)。急性心肌梗死组的梭杆菌门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心肌梗死组的大肠埃希菌、幽门螺杆菌、产气杆菌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心肌梗死组的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显著低于其余四组(P<0.05);急性心肌梗死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稳定型心绞痛组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患者的大肠埃希菌、幽门螺杆菌、产气杆菌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尿酸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r=0.72,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rselleck产品=0.46,P<0.05)、稳定型心绞痛(r=0.41,P<0.05)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r=0.36,P<0.05)均具有相关性。急性心肌梗死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稳定型心绞痛组患者中的尿酸水平与大肠埃希菌有相关性(分别为r=0.46,P<0.05;r=0.38,P<0.05;r=0.36,P<0.05),急性心肌梗死与幽门螺杆菌具有一Etoposide半抑制浓度定相关性(r=0.39,P<0.05)。结论 不同疾病严重程度的冠心病患者肠道菌群结构改变,与尿酸水平升高有关,临床可采用肠道菌群结构和尿酸水平预估患者冠心病的严重程度,并可提供有效治疗方案。
miR-23b对风湿关节炎大鼠滑膜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及破骨细胞的影响
背景:研究表明,miR-23b水平升高与风湿关节炎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故抑制miR-23b的表达可作为治疗该病的一个新靶点。目的:探究miR-23b对风湿关节炎大鼠滑膜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调节及对破骨细胞活性的抑制作用。方法:选取60只SPF级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miR-NC组、miR-23b inhibitor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他3组大鼠采用弗氏完全佐剂法进行风湿关节炎建模,建模成功后,对miR-NC组尾静脉注射20μL 1×10~8L~(-1)的miR-NC,miR-23b inhibitor组尾静脉注射20μL 1×10~8L~(-1)的miR-23b inhibitor,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同期尾静脉注射同体积生理盐水。21 d后,苏木精-British Medical Association伊红染色法检测大鼠关节组织病理形态;Real-time PCR法检测大鼠selleck HPLC血清中miR-23b的mRNA相对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滑膜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蛋白表达;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法及鬼笔环肽染色法检测破骨细胞活性。结果与结论:(1)正常对照组大鼠关节滑膜细胞结构正常且排列整齐,模型组、miR-NC组出现明显滑膜细胞增生且排列紊乱,同时可见毛细血管及纤维结缔组织明显增生,且出现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现象,miR-23b inhibitor组可见滑膜细胞轻度增生及少量炎性细胞浸润,水肿、充血情况明显改善;(2)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中miR-23b相对表达明显升高(P<0.05),模型组与miR-NC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 0.05),miR-23b inhibitor组血清中miR-23b相对表达较miR-NC组明显降低(P <0.05);(3更多)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滑膜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 <0.05),模型组与miR-NC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 0.05),miR-23b inhibitor组滑膜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蛋白表达较miR-NC组明显降低(P <0.05);(4)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滑膜成纤维细胞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可见大量阳性表达的典型多核破骨细胞(P<0.05),模型组与miR-NC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 0.05),miR-23b inhibitor组破骨细胞体积及数目较miR-NC组明显减少(P<0.05);(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破骨细胞鬼笔环肽染色可见明显纤维肌动蛋白环形成(P<0.05),模型组与miR-NC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 0.05),miR-23b inhibitor组纤维肌动蛋白环面积较miR-NC组明显缩小(P<0.05);(6)上述结果说明,降低miR-23b表达可对风湿关节炎起到治疗作用,其可有效抑制大鼠滑膜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降低破骨细胞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