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外周血瘦素(Leptin)、辅助性T细胞17(Th17)/调节性T细胞(Treg)与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3月~2020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明基医院收治的UC患者87例,根据是否存在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将所有患者分为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组(A组,30例)和非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Digital histopathology组(B组,57例)。收集所有患者基线资料(性别、年龄、病程、病变范围、病情程度、吸烟史)及治疗前实验室检查指标selleck合成[外周血Leptin、C反应蛋白(CRP)、IL-17、Th17及Treg],计算Th17/Treg比值并对上述指标分组进行比较。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各主要指标与UC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之间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外周血Leptin、Th17/Treg对UC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发生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 A组患者外周血CRP、IL-17、Leptin水平、Th17百分比及Th17/Treg比值均高于B组,Treg百分比低于B组EGFR抑制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CRP、IL-17及Leptin水平和高Th17/Treg比值均为UC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外周血Leptin、Th17/Treg单独及联合预测UC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均>0.80,有一定预测价值。结论 UC患者高外周血Leptin水平和高Th17/Treg比值均为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早期监测UC患者外周血Leptin水平和Th17/Treg比值,对预测其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发生有一定价值。
Author: admin
纳武利尤单抗致免疫相关性结肠炎文献回顾分析
目的:分析PCI-32765核磁纳武利尤单抗致结肠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案,为其安全合理使用提供依据。方法:检索PubMed、Embase、Elsevier、SpringerLink、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对纳入病例的基本信息和结肠炎发生特点等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27例患者,来自5个国家,intraspecific biodiversity患者中位年龄64岁(42~89岁)。不良反应症状包括腹泻、腹痛、便血等,主要发生在给药1~19次后;10例患者检查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显示均高于正常范围;96.30%(26/27)的患者行消化道内镜检查,主要表现为结肠黏膜发红斑、血管纹理减少、糜烂和溃疡,组织病理学检查中70.37%(19/27)的患者提示慢性炎症,37.04%(10/27)的患者有隐窝脓肿形成。96.30%(26/27)的患者停用纳武利尤单抗并给予糖皮质激PUN30119素、美沙拉嗪、英夫利昔单抗治疗后症状缓解。结论:临床应关注纳武利尤单抗相关结肠炎,针对发生腹泻、腹痛、便血的患者,可结合内镜及影像学检查排除其他病因并给予治疗,提高对免疫相关结肠炎的识别和管理水平。
杞菊润目颗粒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干眼症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杞菊润目颗粒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干眼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36例(272眼)干眼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68例。对照组给予玻璃酸钠滴眼液,每眼1滴/次,3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杞菊润目颗粒,1袋/次,3次/d,开水冲服。两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后两组角膜荧光素染色(FL)评分、无表面麻醉的SchirmerⅠ试验(SⅠt)结果等眼表功能指标,眼表疾病指数(OSDI)量表、标准干眼状评估(SPEED)问卷评分,视觉质量参数值及泪液中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白细胞介素(IL)-2、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1(Nod-1)、转化生长因子-β2(TGF-β2)水平。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是94.1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35%(P<0.05)。治疗后,两组FL评分LY2835219体外均显著降低,无表面麻醉的SⅠt和荧光素染色泪膜破裂时间(FBUT)均显著增加(P<0.05);治疗后,治疗组FL评分低于对照组,而无表面麻醉的SⅠt和FBUT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OSDI量表评分、SPEED问卷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OSDI量表评分、SPEED问卷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泪Response biomarkers膜动态客观散射指数(TF-OSI)均显著降低,而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MTF cutoff)均显著增加(P<0.05);视觉质量参数均以治疗组改善更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泪液中TSLP、IL-2、Nod-1水平均显著下降,泪液中TGF-β2水平均BIBW2992使用方法显著上升(P<0.05);均以治疗组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 杞菊润目颗粒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干眼症可获得良好疗效,能有效改善患者眼表功能,缓解干眼症状,提高视觉质量,促进眼部炎症及病情缓解,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基于肠道菌群调控探讨泰山蛹虫草多糖对ob/ob小鼠肝组织脂质代谢和炎症反应的影响
目的:探讨蛹虫草多糖对高脂高胆固醇诱导ob/ob小Belumosudil鼠肝组织脂质代谢、炎症反应和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40只雄性ob/ob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非诺贝特组[20 mg/(kg·d)]及蛹虫草多糖低、中、高剂量组[25、50、100 mg/(kg·d)],均以高脂高胆固醇饮食(脂肪34.9%,胆固醇22.8%)饲养。12周末,取新鲜肝组织匀浆,ELISA方法检测肝组织脂质代谢相关酶脂肪酸合成酶(FAS)、长链脂酰辅酶A脱氢酶(LCAD)活性及C反应蛋白(CRP)、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核转录因子κB亚基p65(NF-κB p65)、白介素6 (IL-6)含量。另取小鼠新鲜粪便,采用16S rDNA扩增子测序,检测多糖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相比,高剂量蛹虫草多糖可Breast biopsy显著降低FAS含量(P<0.05),显著提升LCAD含量(P<0.01);高、中剂量蛹虫草多糖显著抑制CRP表达(P<0.01,P<0.05),同时明显降低MCP-1和SAA表达(P<0.05)。与模型组比较,3个剂量蛹虫草多糖能显著抑制NF-κB p65和TNF-α表达(P<0.01,P<0.05),高剂量多糖可降selleck合成低IL-6水平(P<0.05),而低、中剂量组无显著性差异。16S rDNA检测显示,高剂量多糖可逆转肠道有益菌群Marinifilaceae、Odoribacter、Lachnospiraceae等在模型组小鼠中的丰度降低。结论:泰山蛹虫草多糖可通过调控肠道菌群改善肝组织脂质代谢,减轻炎症反应。
通痹胶囊治疗膝骨关节炎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有效性的二次分析
目的 系统评价通痹胶囊治疗膝骨关节炎(KOA)的效果及安全性,为临床应用通痹胶囊治疗KOA提供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数据库、万方、PubMed、Embase和Cochrane图书馆,筛选通痹胶囊治疗KOA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为数据库建库至2022年6月。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本次研究共纳入10篇随机对照试验,共1 05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通痹胶囊与常规治疗对KOA的有效率无显著差异(P=0.10);通痹胶囊治疗KOA在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的GSK126 molecular weight疼痛改善、僵immunesuppressive drugs硬程度以及关节功能方面与常规治疗均无显著差异(P=0.31、0.32、0.32);与常规治疗比较,通痹胶囊可显著降低KOA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以及白细胞介素Colforsin小鼠-1(IL-1)水平(P<0.05);通痹胶囊治疗KOA在不良反应发生率上与常规治疗无显著差异(P=0.29)。结论 通痹胶囊可降低KOA患者的血清CRP、TNF-α以及IL-1水平。未来仍需设计更严格、高质量的多中心研究,采用公认的疗效指标评估通痹胶囊治疗KOA的长期效果及安全性。
二维超声与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对甲状腺结节患者分别给予二维超声以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occult HCV infection取济宁市兖州区人民医院于2020年3月—2022年5月收治的80例甲状腺结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临床对同一批患者分别展开二维超声诊断、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在将术后病理诊断作为金标准前提下,就两种方法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结果展开比较。结果:对80例甲状腺结节患者完成术后病理检查后,甲状腺恶性结节患者30例(37.50%),甲状腺良性结节患者50例(62.50%)。对80例甲状腺结节患者完成二维超声检查后,甲状腺恶性结节患者17例(21.25%),甲状腺良性结节患者63例(78.75%);对80例甲状腺结节患者完成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后,甲状腺恶性结节患者29例(36.25%),甲状腺良性结节患LY-188011溶解度者51例(63.75%)。二维超声检查甲状腺结节患者诊断特异度86.00%(43/50)、灵敏度33.33%(10/30)、准确度66.25%(53/80);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甲状腺结节患者诊断特异LGK-974度98.00%(49/50)、灵敏度93.33%(28/30)、准确度96.25%(77/80);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甲状腺结节患者各诊断效能均高于二维超声(P <0.05)。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价值评分以及显影质量评分显著高于二维超声(P <0.01)。结论:临床对甲状腺结节患者在实施疾病诊断期间,二维超声应用后,存在一定的缺点。在此种情形下,为确保疾病可以获得更好的筛查,彩色多普勒超声用于甲状腺良恶性结节诊断,可将疾病诊断效能显著提高。
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对川崎病患儿合并肺部感染的预测价值
目的 探讨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SII)对川崎病(KD)患儿合并肺部感染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我科收治的73例初次诊断为KD的患儿资料,根据胸部影像学结果分为肺部感染组(31例)和无肺部感染组regular medication(42例)。收集两组患儿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前血常规结果,计算SII、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KD患儿合并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应用ROC曲线评价其预测价值。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发热持续时间、最高体温、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NLR、PLR、Telaglenastat试剂SII、C反应蛋白(CRP)在肺部感染组的中位数明显高于无肺部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II(OR:1.002,95%CI:1.001~1.002)和CRP(OR:1.018,95%CI:1.004~1.031)是KD患儿合并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SII大于最佳截断值1311.8×109/L,以及CRP大于最佳截断值103.96 mg/L时对KD患儿合并肺部感染的预测价值较好。结论 SII、CRP水平升高,对KD合并肺AZD2281部感染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RAB25沉默抑制结直肠癌细胞铁死亡的作用研究
目的 :探讨沉默RAS相关结合蛋白25(ras-associated binding protein 25, RAB25)在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细胞铁死亡中immediate effect的作用。方法:利用GEPIA (Gene Expression Profiling Interactive Analysis)数据库分析RAB25的表达水平及与铁死亡关键基因表达之间的关联。在CRC细胞系HCT116上构建慢病毒介导的RAB25沉默细胞株(shRAB25),应用定量实时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59分子式ction, qRT-PCR)和蛋白印迹法检测RAB25的表达情况。应用细胞增殖与毒性检测法(CCK8)检测不同浓度的(0~20μmol/L)铁死亡诱导剂erastin对沉默RAB25后细胞活力的影响;利用荧光显微镜和透射电镜分别观察erastin对沉默RAB25后的细胞形态和线粒体结构的影响;使用C11-BODIPY染色和流式细胞仪FG-4592体外检测erastin对沉默RAB25后的细胞脂膜过氧化水平的影响。检测erastin与西妥昔单抗对沉默RAB25后的细胞活力的联合作用。结果:RAB25在CRC中表达升高(P<0.01);RAB25表达与铁死亡关键基因表达明显相关。当erastin≥10μmol/L时,与阴性对照组(空载慢病毒感染阴性组)相比,RAB25沉默组抑制了铁死亡导致的细胞杀伤(P<0.000 1),细胞形态和线粒体结构更清晰完整;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提示,细胞脂膜过氧化水平明显下降(P<0.000 1)。RAB25表达使erastin和西妥昔单抗对HCT116细胞的联合杀伤作用明显增强。结论:沉默RAB25可抑制erastin诱导的CRC细胞铁死亡;RAB25可协同铁死亡诱导剂erastin诱导铁死亡,增强西妥昔单抗的疗效。
美沙拉嗪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讨美沙拉嗪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1年1月—2021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收治的112例UC患者选为研究对象PI3K/Akt/mTOR抑制剂,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入院时间分为两组,入院时间2011年1月—2016年12月的患者为1组,入院时间2017年1月—2021年12月的患者为2组,各56例。1组给予美沙拉嗪治疗,2组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治疗。评价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两组炎症因子水平及肠道菌群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总有效率高于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炎症因子Naporafenib体内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炎症因子水平均低于治疗前,2组低于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肠道菌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Tau and Aβ pathologies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多于1组,大肠埃希菌数量少于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美沙拉嗪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治疗UC效果优于美沙拉嗪,能够有效下调患者机体炎症因子,改善肠道菌群情况。
间隙平衡器下平衡技术与测量截骨技术在全膝关节置换中的应用
背景:目前测量截骨技术和间隙平衡技术是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最常用的技术,各有优缺点:间隙平衡技术通过调整截骨角度可以减少对软组织的松解,得到更平衡的屈伸间隙,临床效果更优,但缺乏工具的间隙平衡技术,易受术者手术经验及主观判断影Medial approach响,存在更多的误差;测量截骨法学习曲线短,但依赖解剖标志,容易定位不准而出现多种并发症。近年来,许多器械公司相继研发并推出了间隙平衡工具以期提高手术质量,但目前关于该工具的相关报道仍较少。目的:对比结合间隙平衡器的间隙平衡技术与传统测量截骨应用于全膝关节置换的临床疗效,以探究间隙平衡器在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85例全膝关节置换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2组,A组44例采用结合间隙平衡器的间隙平衡技术进行全膝关节置换;B组41例采用测量截骨技术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膝关节活动度、下肢力线改变及术后并发确认细节症的发生情况,以评估结合间隙平衡器的间隙平衡技术在全膝关节置换中的应用效果。结果与结论:(1)8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2)两组术后膝关节C59半抑制浓度活动度均较术前提高(P <0.05),且A组较B组改善更明显(P <0.05);(3)两组术后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均较术前提高(P <0.05),且术后2周、术后1,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A组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高于B组同期(P <0.05);(4)手术时间A组较B组稍短,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5)术后两组下肢力线均较其术前改善,但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6)术后A组并发症发生率(2%)较B组(7%)低,但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7)提示相较于测量截骨技术,结合间隙平衡器的间隙平衡技术可提高临床效果,改善膝关节功能及活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