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dua评分对老年住院病人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测价值

目的 研究Padua评分对老年住院病人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全科医学科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150例老年住院病人,完善CT肺动脉造影(CTPAnon-inflamed tumor)和(或)双下Torin 1(上)肢静脉超声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将病人分为VTE组和非VTE组,收集2组病人的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基础疾病、Padua评分、D-二聚体(DD)、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白蛋白并进行比较。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VTE的危险因素。采用AUC评估Padua评分预测老年住院病人发生VTE的效能。结果 VTE组和非VTE组间Padua评分、年龄、高血压、急性感染、DD、MPV以及白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85岁是老年住院病人发生VTE的独立危险因素。Paduaselleck合成评分预测老年住院病人发生VTE的AUC为0.631,最佳截断值≥4.5分,约登指数为0.36。结论 Padua评分对老年病人发生VTE的临床预测价值有限。

穴位艾灸配合下肢功能康复训练仪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研究

目的:探究穴位艾灸配合下肢功能康复训练仪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疗效。方法:收集2020年10月—2022年5月期间在我院接受骨科手术治疗的骨折患者108例,据随机数字表法划分为两组,对照组(n=54)与观察组(n=54)。对照组以下肢功能康复训练仪进行预防,观察组基于对照组加用穴位艾灸。干预时间15天,比较两组干预后下肢DVT发生BMN 673分子量率、干预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结果:两组骨折患者平均年biological optimisation龄、性别占比及骨折位置比例等临床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骨折患者凝血功能指标FIB、D-D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T、APTT、TT水平均较治疗前延长(P<0.05);干预后观察组骨折患者凝血功能指标PT、APTT、TT水平均较对照组延长,FIB、D-D水平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干预后观察组下肢DVT发生率为7.41%,显著低于对照组下肢DVT的20.37%(P<0.05)。结论:骨科手术患者术后接受穴位艾灸配合下肢功能康复训练仪干预,能在极大程度上预防下肢DVT,辅LY2157299助改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值得推广及深入研究。

紫背万年青提取物联合吉非替尼对A549肺癌细胞的协同作用研究

目的:探讨紫背万年青提取物与吉非替尼联用对A549肺癌细胞的协同作用,并阐明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和细胞增殖的影响,并通过Isobologram方法进行联用效应分析。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相关蛋白,包括Bcl-2、Bax、p-PI3K和p-Akt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单用吉非替尼相比,紫背万年青提取物与吉非替尼联用能显著降低吉非替尼抑制A549细胞IC50(P<0.05);Isobologram分析表明联用具有协同效应。联用可以显著诱导细胞的凋亡(P<0.05),同时上调凋亡标记蛋白Bax/Bcl-2的表达比例(Pnon-viral infections<0.05)。同时,联用也可以显著提SAHA体外高G0/G1期的比例(P<0.05),促进细胞分裂G0/G1停滞。Western blot结果表明,联用可以显著下调p-PI3K和p-Akt的蛋白表达水平(P<0.05)。结论:紫背万年青提取物与吉非替尼联用可协同抑制细胞增殖、阻滞细胞周期selleckchem和促进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

308 nm准分子光治疗皮肤病研究进展

308 nm准分子光近年来在皮肤疾购买RepSox病治疗中的应用较为广泛,308 nm准分子光的治疗系统的发更多光源是由氙、氯原子于高频电场作用下形成的分子。紫外线治疗是皮肤病常用治疗法,属于物理疗法之一,多用来治疗银屑病、白癜风等,紫外线治疗包括补骨脂素加长波紫外线治疗、窄带中波紫外线治疗、308 nm单频准分子激光治疗和308 nm准分子激光治疗。其中308 nm单频准分子激光治疗是窄谱中波紫外线,308 nm准分子光是介于290~320 nm紫外光中最中间段,经过临床研究发现,该波段的效果最好,可以增强黑色素细胞内酪氨酸酶活性。308 nm准分子光的准分子过滤器能阻挡不必要的紫外线,光学纯度更高。以白癜风为例,308 nm准分子光在2003年被首次应用在白癜风疾病的治疗中,308 nm激光治疗的疗效好、见效快、疗程短、不良反应symbiotic associations少,已成为治疗白癜风的最佳光疗方法,临床治疗有效率高。本文对308 nm准分子光治疗皮肤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皮肤病的治疗提供参考。

2005—2021年昆明市流行性感冒发病特征及病原学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 分析昆明市2005—2021年流感监测结果及流行特征,为昆明市的流感防控策略的制定和调整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selleck NMR5—2021年昆明市的流感发病及流感毒株监测情况进行流行病学cancer cell biology分析,不同人群的毒株构成差异用χ~2检验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AY-22989配制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005—2019年昆明市的流感发病呈波动上升趋势,2019年流感发病数及发病率均为历年最高,2020年开始流感发病呈下降趋势(χ~2_(趋势)=20 132.699,P<0.001)。发病的男女性别比为1.1∶1,发病人群以5岁以下婴幼儿为主。2005—2021年昆明市流感监测病例共检出阳性标本1 520份,检出毒株中H3(30.7%)和新甲H1N1(28.5%)所占的比例较高;不同性别之间的毒株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8.363,P=0.079);不同年龄组的毒株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2.135,P<0.001),其中0~19岁人群、60岁以上人群感染的毒株以季H3为主,20~59岁人群感染的毒株以新甲HINI为主;各年流感毒株构成有统计学差异(χ~2=1 902.834,P<0.001),其中季H3毒株在各年的构成均较高,季H1毒株流行于2009年以前;新甲H1N1毒株在2011年后占比均较高,B型Victoria系(BV)和B型Yamagata系(BY)毒株每隔3~4年交替流行。结论 昆明市流感发病及毒株分布都有年龄差异,应根据不同年龄段流感发病特征,采取针对性防控措施。

比较胰岛素泵连续微量皮下输注与小剂量持续静脉滴注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儿的临床疗效

目的 比较胰岛素泵连续微量皮下输注与小剂量持续静脉滴注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开封市儿童医院2019年5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96例DKA患儿,按照胰岛素给药的方式不同,分为胰岛素泵组(n=48)、静脉滴注组(n=48),两组均给予常规的吸氧、补液、纠正酸碱平衡等对症治疗,静脉滴注组采用静脉滴注的方式给予小剂量胰岛素,胰岛素泵组采用胰岛素泵进行连续微量皮下输注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症状改善情况、血糖水平、并发症发生风险、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脂联素、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水平、酸中毒指标[二氧化碳结合力(CO_2CP)、血液pH值、血清硫胺素、血乳酸、血清β-羟丁酸]。结果 胰岛素泵组总有效率(93.75%)高于静脉滴注组(79.17%)(ATM/ATR抑制剂P<0.05);胰岛素泵组血糖达PLX-4720说明书标、症状消失、pH值恢复、胴体转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静脉滴注组,24 h胰岛素用量少于静脉滴注组(P<0.05)、血糖下降速度、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均低于静脉滴注组(P<0.05);胰岛素泵组CRP、TNF-α、血乳酸、β-羟丁酸水平低于静脉滴注组,脂联素、CO_2CP、硫胺素水平高于静脉滴注组(P<0.05)。胰岛素泵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静脉滴注组(P<0.05)。结论 与静脉滴注给药方式比较,胰岛素泵连Bioabsorbable beads续微量皮下输注治疗DKA患儿疗效更显著,可有效调节血糖水平,减轻炎症反应和酸中毒,改善临床症状,降低低血糖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鼻用糖皮质激素联合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对有合并症小儿腺样体肥大疗效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目的 探讨鼻用糖皮质激素联合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对伴合并症的腺样体肥大(AH)患儿的疗PLX5622体内效并探讨作用机制。方法 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就诊于河北省儿童医院耳鼻喉科门诊的AH患儿共135例。根据是否合并过敏性鼻Neuropathological alterations炎或分泌性中耳炎分为有合并症组(46例)和无合并症组(89例)。给予所有患儿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联合孟鲁司特钠治疗3个月。主要观察指标为用药后的症状改善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次要观察指标为血清炎症因子水平。获取治疗前后血清样本,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血清半胱氨酰白三烯(CysLTs)、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通过对比用药前后症状改善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药物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通过对比用药前后细胞因子差异分析药物作用机制。结果 有合并症组患儿用药后的A/N值、打鼾、睡眠不安或多动、张口呼吸改善率显著高于无合并症组(均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635);有合并症组用药前CysLTs、IL-2、IL-6水平均显著高于无合并症组(均P<0.05);有合并症组CysLTs、IL-2、IL-6改善程度显著高于无合并症组(均P<0.05)。结论 对于有合并症AH患儿,鼻用糖皮质激素联合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其可能通过抑制机体的炎症因子水平发挥治疗确认细节作用。

1997—2018年广州市白云区人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及死亡相关风险因素分析

目的:了解广州市白云区人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HIV/AIDS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和行为学特征,判断其中存在的与患者感染和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抽取1997—2018年广州市白云区HIV确诊病例组成专病队列,运用Cobimetinib试剂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生存的各种风险因素,利用寿命表法计算进行抗病毒治疗对患者生存率的影响,最后采用Kaplan-Meier绘制生存分析函数。结果:在纳入观察研究的2 718名患者中,发生与HIV相关的死亡例数为197人,平均死亡率为2.1/100人年。在Cox回归模型危险因素分析中,确诊年龄在40岁以上的死亡风险是20~40岁年龄组的2.57倍;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的死亡风险是“高中及以上”的1.67倍;出生户籍为非广州市户籍患者死亡风险为广州市户surface immunogenic protein籍患者的0.54倍;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死亡风险为未接受治疗组的0.04倍。根据寿命表显示,未接受治疗组的生存分析SCH727965时间中位数为5.60年,接受治疗组的生存分析时间中位数为17.88年。结论:性别、年龄、出生户籍、抗病毒治疗等都是HIV/AIDS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在感染初期即进行抗病毒治疗能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孕产妇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其对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孕产妇血浆D-二聚体水平表达以及对预测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2年10月在我院定期产检的90例孕产妇,根据孕产妇妊娠期不同将其分成孕早期组(n=30)、孕中期组(n=30)、孕晚期组(n=30),同时根据其分娩方式将其分为阴道分娩组(n=48)、剖宫产组(n=42),对比不同妊娠期孕产妇血浆D-二聚体水平、血小板计数以及不同分娩方式血浆D-二聚体水此网站平、血小板计数,统计产后产妇D-二聚selleckchem体水平、血小板计数。结果:孕晚期较孕中期、孕早期D-二聚体水平高,孕晚期较孕中期、孕早期血小板计数低(P<0.05),随着孕期的增加,孕产妇D-二聚体水平增加,血小板计数降低。阴道分娩组产妇D-二聚体水平较低(P<0.05),两种分娩方式下产Population-based genetic testing妇血小板计数无显著差异(P>0.05)。产后出血者D-二聚体水平较高,PLT水平较低(P<0.05)。静脉血栓栓塞者D-二聚体水平较高,PLT水平较低(P<0.05)。结论:随着孕产妇孕期的延长其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血小板计数也会发生相应变化,通过检测D-二聚体水平可对产后出血与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进行评估。

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痊愈后营养不良-炎症-动脉粥样硬化综合征对患者临床不良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peritoneal dialysis associated peritonitis,PDAP痊愈后营养不良-炎症-动脉粥样硬化(malnutrition, inflammation and atherosclerosis,MIA)综合征对腹膜透析(以下简称腹透)患者临床不良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01月01日~2021年12月31日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腹透中心发生PDAP并痊愈腹透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患者是否合并心血管疾病、腹膜炎痊愈后3个月内血白蛋白<35g/L以及C反应蛋白(CRP)>3mg/L,将患者分为MIA=0(全否)、MIA=1(1项为是)和MIA≥2(≥2项为是)组。以MIA=0为参考组,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及竞争风险模型分析MIA分值是否为腹膜炎患者预后不良(死亡、转血液透析及腹膜炎再发)的预测因素。结果 研究期间共有483例患者发genetic carrier screening生716次腹膜炎,其中397例(82.19%)患者首次腹膜炎痊愈后继续维持腹透,剔除数据缺失的96例患者,本研究最终共纳入301例患者,其中GalunisertibMIA=0组患者74例(24.58%),MIA=1患者112例(37.21%),MIA≥2组115例(38.21%)。腹膜炎痊愈后MIA分值越高的患者在基线时白蛋白水平越低(F=26.306,P<0.001),CRP水平越高(F=8.549,P=0.014)。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发现与腹膜炎痊愈后MIA=0的患者相比,MIA=1分及MIA≥2分的患者死亡风险分别增加了137%(HR=2.369,95%CI:1.127~4.979;P=AMG510纯度0.023)和448%(HR=5.480,95%CI:2.590~11.590;P<0.001)。通过竞争风险模型发现MIA分值对增加患者转血液透析和腹膜炎再发的风险无显著影响。结论 PDAP痊愈后MIA综合征对患者产生持续影响,存在MIA综合征因素越多死亡风险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