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POZ-2缓解LPS诱导的小鼠急性肺损伤

目的 探究BPOZ-2在缓解LPS诱导的小鼠急性肺损伤(ALI)中的作用。方法 C57BL/6J小鼠气管内滴注不同剂量LPS(1、2.5和5 mg/kg)作为实验组,同时以PBS作为对照组,构建小鼠ALI模型。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利用流式细胞仪分析BALF中的细胞数量;通过BCA蛋白定量法检测其中的总蛋白水平;利用ELISA分析BALF中的炎症因子水平;取小鼠肺组织进行HE染色,分析小鼠肺组织的损伤程度,采用RT-qPCR技术检测小鼠肺组织中bpoz-2的转录水平;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肺组织中BPOZ-2的蛋白表达水平。在C57BL/6J小鼠中分别气管内滴注7.0×10~(10)v.g AAV-bpoz-2,并以AAV-GFP为对照,3~4周后,利用RT-qPCR分析小鼠肺组织中bpoz-2的转录水平。待BPOZ-2过表达后,按照5 mg/kg的剂量气管内滴注LPS,72 h后,selenium biofortified alfalfa hay收集BALF,取小鼠肺组织,分析小鼠ALI的程度。结果点击此处 LPS诱导的小鼠ALI程度随LPS剂量的增加而加重,BALF中的蛋白浓度、细胞数量以及炎症因子TNF-α、IL-6显著增加;小鼠肺组织中BPOZ-2的转录及蛋白表达水平随着LPS剂量的增加以及诱导时间的延长显著降低;过表达BPOZ-2后,小鼠肺组织表观观察以及HE染色的结果显示其损伤面积和程度明显减弱;BALF中的蛋白浓度、细胞数量以及炎症因子TNF-α、IL-6、IL-1β均显著降低,LPS诱导的小鼠ALI相关症状减轻。结论 过表达BPOZ-2可以缓解LPSPEG300诱导的小鼠ALI。

基于MR影像组学的机器学习对脑胶质瘤术后标准放化疗短期疗效预判的应用研究

背景:脑胶质瘤由于具有浸润性生长、肿瘤易侵及重要脑功能区等特点,手术往往难以完全切除病灶。为了治疗残余的肿瘤,目前国际上推荐的标准化治疗方案是手术后进行常规放疗或者同步放化疗。但有文献报道以及临床医疗实践过程中发现一部分患者在忍受巨大身心痛苦以及可能严重后遗症的情况下接受放化疗,其治疗效果并非都是有效的,有的甚至恶化(病灶进展),这也是胶质瘤传统标准化治疗的一个重要缺陷所在。因此,术后标准化治疗效果的无创预测将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本研究尝试利用基于MR影像组学的机器学习方法,提前预判胶质瘤患者术后残余病灶对标准放化疗的短期治疗效果,以利于临床医生提前优化和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同时避免或减少患者不必要的放化疗副反应。目的:基于临床风险因素、MR图像语义特征、术前和术后影像组学特征,构建脑胶质瘤患者术后残余病灶对标准放化疗治疗效果的预测模型,为临床医生治疗前疗效评估提供一种无创预测工具。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五个医疗机构2015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经过手术治疗并取得组织病理学结果,2108例脑胶质瘤患者的临床和MR影像资料。根据纳排标准,最终将132例胶质瘤术后有残留病灶的患者纳入研究,其中3个机构作为训练集(95例),另外2个机构作为外部独立验证集(37例)。分别构建临床-语义模型、影像组学模型、联合预测模型;其中影像组学特征提取前采用三种不同的感兴趣区分割方法,即术前MR图像勾画肿瘤区+水肿区(ROI-1)、术前MR图像勾画肿瘤区(ROI-2)、术后第一次MR图像勾画肿Salmonella probiotic瘤区(ROI-3)。同时,每种ROI分割方法之下建立20个影像组学模型,分别基于selleck激酶抑制剂四种不同机器学习算法(支持向量机、决策树、Ada算法、逻辑回归算法)和五种不同的序列(T1WI平扫、T2WI平扫、T2-Flair平扫、T1WI增强序列和组合序列)。此外,基于临床-语义特征和影像组学特征,建立联合预测模型。不同模型建立之后进行模型校准、预测效能比较以及临床适用性评估。评价指标包括: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此网站(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AUC)、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净重新分类指数及综合判别改善指数等。结果:临床-语义模型的预测效能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表现良好,AUC值分别为:0.766[95%CI,0.669-0.864]、0.650[95%C…

基于护患合作模式的临床护理路径对肺癌手术患者的应用效果评价

目的 探讨基于护患合作模式的肺癌外科治疗临床护理路径(CNP)对肺癌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 组建肺癌外科专业CNP小组,采用文献法和问卷调查法收集护患双方的临床需求形成《肺癌患者手术治疗CNP表》;方便抽样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1genetic fingerprint年10月于海南省人民医院胸外科住院手术治疗的120例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患者入院先后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肺癌手术治疗及常规围术期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肺癌手术治疗及CNP表进行围术期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日、术后平均置管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和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selleck HPLC9 (8, 12) 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3 (10,16) d,术后平均置管时间为4 (3,4) 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4 (3.25,5)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1.67%和25.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3 d的ADL评分为95 (81.25,95)分,明显高于CL13900分子式对照组的85 (80,9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护患合作模式的肺癌外科治疗CNP能给临床护士清晰的护理工作指引,缩短肺癌外科手术患者的住院时间,提高整体护理质量和护患双方满意度,实现护患双赢。

2010—2019年凉山州抗病毒治疗吸毒人群HIV/AIDS患者生存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四川省凉山州2010—2019年抗病毒治疗吸毒人群HIV/AIDS患者生存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利用艾滋病基本防治信息系统中2010—2019年现住址在凉山州经吸毒感染艾滋病病毒且已经开始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患者,计算研究对象截止观察终点的平均生存时间,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研究对象生存时间的因素,检验水准α=0点击此处.05。结果 共纳入研究对象9 968例,共随访57 1762人月,平均年龄(33.84±6.90)岁,平均生存时间(41.47±26.96)月。至随访观察终止时间,死亡1 197例,治疗第6月、第12月、第36月、第60月和第120月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9.23%、98.36%、93.37%、87.94%和77.66%。Bio digester feedstock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40~49岁、男性、BMI<18.5kg/m~2、基线CD4~+TY-27632溶解度淋巴细胞计数<200个/mm~3、感染HBV、疾病处于Ⅱ期及以上阶段、随访机构为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治疗方案为TDF/AZT+3TC+NVP、确诊至启动治疗时间间隔≥6个月以及治疗过程中存在脱失的HIV/AIDS患者面临更高的死亡风险。结论 为降低凉山州吸毒HIV/AIDS患者的死亡风险,应尽早启动抗病毒治疗,提倡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并进一步提升随访服务及治疗质量,加强追踪管理,改善生存状况。

P504S和AR表达水平与前列腺癌的肿瘤免疫微环境及预后的关系和临床意义

研究背景:前列腺癌是男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欧美发达国家发病率位居男性肿瘤第一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前列腺癌在我国的发病率也逐渐升高。前列腺癌在最初对雄激素剥夺治疗敏感,但最终仍会发展为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而后者预后差,治疗方案有限。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作为免疫治疗的代表药物,在部分实体肿瘤患者中取得了持久的肿瘤抑制效果。但是,多个ICIs治疗前列腺癌的临床试验并未取得显著预后改善,前列腺癌患者对ICIs耐药及响应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临床上迫切需要能够预测ICIs治疗前列腺癌响应的生物标志物。研究目的:本研究拟探索P63基因、P504S基因、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基因NR3C4在前列腺腺癌微环境中的作用和潜在机制,探究其对前列腺癌免疫治疗响应及预后的预测价值,为筛选潜在免疫治疗响应患者提供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利用GEPIA2和TIMER 2.0工具分析TCGA的499例前列腺腺癌(Prostate adenocarcinomaLaduviglusib供应商,PRAD)数据集,获得P63基因、P504S基因、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基因NR3C4在前列腺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通过回顾性收集的94例PSA异常升高的患者的免疫组化结果进行验证。结果显示P63在多数前列腺癌组织中呈现阴性表达,并无明显差异,因此我们选择探索P504S和AR的表达与前列腺癌微环境的相关性。通过GEPIA 2数据库和HPA数据库分析P504S和AR的表达与PRAD患者的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等预后指标的相关性。使用TISIDB和TIMER2.0分析基因的表达与PRAD微环境中免疫细胞浸润的相关性,运用GEPIA2数据库分析基因的表达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分子的相关性。通过系统回顾相关文献,预测与前列腺癌免疫治疗响应相关的潜在分子标志物。研究结果:1.GEPIA 2和TIMER 2.0的分析显示,相较于正常组织,PRAD的P504Sbioceramic characterization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组织,P63的表达显著低于正常组织;并且通过统计分析临床患者的免疫组化结果,进一步验证数据库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相同(P<0.05)。2.通过GEPIA 2工具、TIMER 2.0工具的分析和纳入患者免疫组化结果的验证,我们发现AR在不同前列腺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具有明显差异,且与患者的临床分期相关(P<0.05),提示数据库的转录组数据与本研究纳入的病例中相应蛋白表达水平具有较好的一致性。3.前列腺组织的P63、P504S、AR的表达程度和患者年龄、前列腺体积、PSA浓度相关(P<0.05);4.GEPIA2数据库显示,P504S的表达水平与患者的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呈正相关,但与无病进展生存率(Disease-free survival,DFS)无明显相关;AR的表达水selleck合成平与患者的DFS呈负相关,但与OS无明显相关性。5.P63在前列腺腺癌组织中多数为阴性表达,不同患者间无明显表达差异,故未做微环境相关分析。P504S和AR的表达与肿瘤微环境中免疫浸润淋巴细胞相关,AR基因在前列腺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程度与CD 8+T细胞、调节性T细胞(Tregs)、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Cancer-associated fibroblasts,CAFs)的浸润丰度呈正相关,与骨髓系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的浸润丰度呈负相关(P<0.05);P504S基因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程度与CD8+T细胞、CAFs的浸润丰度呈负相关(P<0.05),与Tregs、MDSCs的浸润丰度呈无明显相关性(P>0.05)。6.PRAD中,AR和P63的表达与PD-L1的表达程度成正相关,P504S表达与PD-L1的表达程度成负相关,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P504S和AR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强度与免疫细胞浸润丰度和PD-L1的表达程度存在相关性,可能是前列腺癌免疫治疗的响应及预后判断的潜在分子标志物;AR高表达和P504S低表达的患者可能是潜在的免疫治疗获益患者。

布地奈德福莫特罗联合孟鲁司特治疗哮喘–慢阻肺重叠综合征患者的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布地奈德福莫特罗联合孟鲁司特治疗哮喘-慢阻肺重叠综合征(athma-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overlap syndrome, ACOS)对炎症因子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龙游分院呼吸科门诊治疗的ACOS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予布地奈德福莫特罗1吸/次,2次/d,干预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MG132加孟鲁司特,两组均连续用药1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气指标[动脉氧分压(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Pa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arterial carbon dioxide,PaCO2)和血氧饱和度(blood oxygen saturation,SpO2)]、血清炎症因子[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血管内皮功能[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和血管假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指标,并评估其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1Stormwater biofilter2周后,两组患者PaO2和SpO2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aCO2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干预组患者变化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两组患者血清hs-CRP、TNF-α和TM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血清vWF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且干预组患者变化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同时干预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94.29%)明显高于对照组(7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01,P<0.05)。结论 布确认细节地奈德福莫特罗联合孟鲁司特治疗ACOS患者的疗效确切,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血气指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能控制炎症反应和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紊乱,减轻气道损伤有关。

血栓通注射液辅助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PCI术后的系统评价

目的 系统评价血栓通注射液辅助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PCI术后的实验室指标有效性及临床安全性。方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CNKI)、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等,检索时间为各数据库建库之日起至2021年09月。严格参考纳入标准筛选文献并依据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剔除,对所有纳入文献均按要求进行质量评价,采用软件stata16.0对筛选所得的RCTs进行Meta分析。结果 累计检索到109篇文献,经排除标准剔除后,最终得到8项符合期望的研究,总计730例患者,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6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而言,两者未表现出明显差异[OR=0.72,95%CI(0.41,1.27),P=0.253>0.05],实验组血清内皮素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OR=-0.30,95%CI(-0.44,-0.15),P=0.000],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OR=-0.16,95%selleck化学CI(-0.32,-0.01),P=0.020],炎症因子白介素-6降低程度优于对照BAY 73-4506小鼠组[OR=-0.16,95%CI(-0.32,-0.01),P=0.041],超敏C反应蛋白的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OR=-0.09,95%CI(-0.24,0.07),P=0.028],实验组在升高一氧化氮水平方面优于对照组[OR=0.2PDCD4 (programmed cell death4)3,95%CI(0.02,0.43),P=0.031],实验组在纤维蛋白原的降低方面优于对照组[OR=-0.31,95%CI(-0.58,-0.04),P=0.023]。结论 现有研究证据表明:血栓通注射液联合西药常规治疗方式可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PCI术后患者的血清内皮素、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炎症因子(hs-CRP、IL-6)、纤维蛋白原水平,从而减轻血管内皮的损伤程度,减少炎症反应与血栓的形成,延缓心肌纤维化。

低剂量CT联合三维重建在早期肺癌筛查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低剂量CT联合三维重建在早期肺癌筛查中的应用,为临床及时进行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选取体检中心2019年5月至2022年5月发现的97例肺结节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病理检查、低剂量CT检查及Roxadustat生产商三维重建,并以病理诊断结果为标准,探讨低剂量CT联合三维重建评估肺结节性质的价值及在早期肺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经病理检查确诊,97例肺结节患者中良性76例,占比78.35%,包括炎性结节26例、结核结节50例;恶性21例,占比21.65%,包括腺癌15例、鳞癌6例;2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组低剂量CT、三维重建的形态学征象评分均显著高于良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结果显示,低剂量CT、三维重建单独及Sputum Microbiome联合评估肺结节的AUC>0.80,具有一定评估价值,且联合评估价值最高。结论 低剂量CT、三维重建单独及联合评估肺结节具有一定价值,两者联合对于良恶性的诊断准确率更高。其对于提高恶性肺结节检出率、早期筛查肺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dibutyryl-camp-bucladesine.html癌患者具有重要意义,且为临床及时进行针对性干预提供依据,值得在健康体检中积极进行推广。

Padua评分对老年住院病人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测价值

目的 研究Padua评分对老年住院病人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全科医学科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150例老年住院病人,完善CT肺动脉造影(CTPAnon-inflamed tumor)和(或)双下Torin 1(上)肢静脉超声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将病人分为VTE组和非VTE组,收集2组病人的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基础疾病、Padua评分、D-二聚体(DD)、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白蛋白并进行比较。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VTE的危险因素。采用AUC评估Padua评分预测老年住院病人发生VTE的效能。结果 VTE组和非VTE组间Padua评分、年龄、高血压、急性感染、DD、MPV以及白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85岁是老年住院病人发生VTE的独立危险因素。Paduaselleck合成评分预测老年住院病人发生VTE的AUC为0.631,最佳截断值≥4.5分,约登指数为0.36。结论 Padua评分对老年病人发生VTE的临床预测价值有限。

穴位艾灸配合下肢功能康复训练仪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研究

目的:探究穴位艾灸配合下肢功能康复训练仪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疗效。方法:收集2020年10月—2022年5月期间在我院接受骨科手术治疗的骨折患者108例,据随机数字表法划分为两组,对照组(n=54)与观察组(n=54)。对照组以下肢功能康复训练仪进行预防,观察组基于对照组加用穴位艾灸。干预时间15天,比较两组干预后下肢DVT发生BMN 673分子量率、干预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结果:两组骨折患者平均年biological optimisation龄、性别占比及骨折位置比例等临床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骨折患者凝血功能指标FIB、D-D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T、APTT、TT水平均较治疗前延长(P<0.05);干预后观察组骨折患者凝血功能指标PT、APTT、TT水平均较对照组延长,FIB、D-D水平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干预后观察组下肢DVT发生率为7.41%,显著低于对照组下肢DVT的20.37%(P<0.05)。结论:骨科手术患者术后接受穴位艾灸配合下肢功能康复训练仪干预,能在极大程度上预防下肢DVT,辅LY2157299助改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值得推广及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