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四妙丸联合关节镜手术治疗湿热蕴Liraglutide生产商结型痛风性膝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Cytoskeletal Signaling抑制剂:选取48例湿热蕴结型痛风性膝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24例。对照组采用关节镜手术治疗,术后予以常规抗感染及镇痛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于术后给予四妙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两周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尿酸(UA)水平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以及术前、术后两个月Lysholm膝关节评分。结果:术后两周,两组患者血清IL-6、CRP、ESR、UA水平均较术前下降(P<0.05),且medial geniculate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周,两组患者VAS评分均较术前下降(P<0.05),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个月,两组患者Lysholm膝关节评分均较术前升高(P<0.05),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四妙丸联合关节镜手术治疗湿热蕴结型痛风性膝关节炎,可降低患者的炎症指标及UA水平,减轻术后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
Author: admin
企事业单位15225例职工健康体检异常心电图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企事业单位在岗职工健康体检心电图异常检出情况及特征,为开展职工预防保健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苏州市相城区Farmed sea bass2022年进行普通健康体检的15 225名在岗职工心电图资料,按不同的性别和年龄对异常心电图人群分布特征和临床特征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总体异常心电图检出率为31.55%,主要异常心电图检出情况如下:窦性心动过缓(简称窦缓)9.07%、ST-T改变5.96%、电轴右偏4.43%、左心室高电压2.58%、窦性心动过速(简称窦速)2.40%、电轴左偏1.89%、完全性右束支阻滞(complete right bundle branch block, CRBBB)1.66%、非特异性室内阻滞1.25%。心电图异常检出率男性高于女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1~60岁组心电图异常检出率高于同性别的其他各年龄组(P<0.05);51~60岁组异常心电图检出率不同性别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项异常心电图指标的检出率表现出较明显的年龄、性别差异:电轴右偏、窦速、短PR间期在21~30岁组检出率较高,窦缓、Z-VAD-FMK浓度ST-T改变、左心室高电压、电轴左偏、CRBBB、早搏、一度房室阻滞、左前分支阻滞在51~60岁组检出率高于其他组;女性的ST-T改变、窦速和加速性房性逸搏心律的检出率显著高于男性,而男性的窦缓、左心室高电压、电轴左偏、CRBBB、非特异性室内阻滞、一度房室阻滞、P波时限延长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女性(P<0.05SCH727965生产商)。结论 企事业单位在岗职工心电图异常检出率较高,与年龄、性别关系密切。定期健康体检和有针对性的健康管理对这类人群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有积极意义。
清热除痹方离子导入在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达标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观察清热除痹方离子导入在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患者达标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60例活动期RA湿热痹阻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清热除痹方离子导入。比较group B streptococcal infection两组患者临床疗效、28关节疾病活动评分(disease activity score in 28 joints, DAS28)、中医证候积分、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及健康评估问卷残疾指数(health assement questionare disability index, HAQ-DI)、关节压痛数(tender joint count, TJC)、关节肿胀数(swollen joint scount, SJC)、晨僵时间的变化及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 hs-CRP)、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 RF)、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抗环瓜氨酸抗体(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 antibody3-MA, CCP-Ab)、血清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 Ig)A、IgG、IgM水平以及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 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 PLR)。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疾病活动度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DAS28≤3.2的病例百分比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Tofacitinib使用方法中医证候积分、VAS评分及HAQ-DI显著降低(P<0.05);两组中医证候积分、VAS评分及HAQ-DI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TJC和SJC及晨僵时间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SJC及晨僵时间的降低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炎症反应物ESR、hs-CRP及免疫学指标IgG、IgA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观察组IgG下降程度优于对...
冲击波辅助抗生素治疗成骨细胞内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及机制研究
研究背景:慢性骨髓炎是发生于骨组织的细菌感染性疾病,常源自开放性骨折、内固定手术、糖尿病足和血源性骨感染等,可导致骨骼和关节严重破坏和畸形,病程较长,容易复发。为了治疗慢性骨髓炎,患者需要长期住院,反复清创和长时间应用抗生素。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ureus)是导致慢性骨髓炎最常见的病原体,往往能够侵入成骨细胞并“隐藏”在细胞内,克服宿主免疫清除和抗生素治疗作用,在细胞内可以长时间存活。此外,内化S.aureus的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能力减弱,导致骨组织形成减少,而且胞内的S.aTaurine配制ureus会引起成骨细胞发生凋亡和坏死,“隐藏”在胞内的S.aureus释放后将会感染其他成骨细胞,最后引起骨组织反复感染,导致慢性骨髓炎迁延不愈,难以治疗。因此,如何有效促使抗生素杀灭成骨细胞内的细菌,是现在治疗慢性骨髓炎的一大难题。冲击波是一种脉冲声波,是压力急剧变化的产物,可安全导入人体,有很好的聚焦性,目前已成为治疗泌尿系结石的重要方法。此SCH772984分子式外,冲击波具有活化成骨细胞、增强成骨活动和促进骨折愈合等作用,现在又被用来治疗骨不连和股骨头坏死等疾病。冲击波还可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进而使不容易通过细胞膜的物质如钙黄绿素和荧光黄进入细胞内,甚至可以促使难以通过细胞膜的化疗药物进入肿瘤细胞,增加其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亲水性抗生素很难通过疏水性的细胞膜进入细胞内抗菌,使得胞内的细菌能够逃避抗生素的杀伤作用。因此,我们推测:冲击波通过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促使抗生素进入成骨细胞内抗菌,有效治疗胞内感染。研究目的:本研究拟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证明冲击波辅助抗生素治疗成骨细胞内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有效性,并探究其作用机制。研究方法:体外实验:1、冲击波辅助抗生素治疗成骨细胞内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有效biologic drugs性验证(1)建立胞内感染S.aureus的(人和小鼠)成骨细胞模型;(2)应用台盼蓝染色法确定对成骨细胞模型无明显损伤作用的冲击波参数;(3)应用CCK-8法确定对成骨细胞模型无明显毒性作用的抗生素浓度;(4)应用BODIPY-FL标记的万古霉素检测冲击波对成骨细胞模型胞膜通透性的影响;(5)应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LPC-MS)检测冲击波对抗生素进入成骨细胞模型的影响;(6)应用平板菌落计数法检测冲击…
基于AMPK/SREBP-1c通路探讨降糖三黄片防治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机制
【目的】观察降糖三黄片(由桃仁、大黄、芒硝、桂枝等组成)对2型糖尿病(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大鼠糖脂代谢、胰岛素抵抗、肝脏组织病理和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甾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REBP-1c)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6只和造模组24只。采用高糖高脂饮食结合链脲佐菌素(STZ)一次性腹腔注射建立T2DM合并NAFLD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再将成模大鼠随机分成模型组、二甲双胍组(0.2 g·kg~(-1)·d~(-1))、降糖三黄片低剂量组(0.675 g·kg~(-1)·d~(-1))、降糖三黄片高剂量组(2.7 g·kg~(-1)·d~(-1)),每组6只。灌胃治疗4周后,检测糖脂代谢指标空腹血糖(FB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游离脂肪酸(FFA)及空腹胰岛素(FINS),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检测肝功能指标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炎LGK-974抑制剂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IL-1β,苏木素-伊红(HE)染色及油红O染色法观察肝脏组织形态变化,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肝组织AMPK/SREBP-1c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空白对照组Raf抑制剂比较,模型组血清FBG、TG、TC、LDL-C、FFA水平升高,HDL-C水平降低,FINS、HOMA-IR水平升高,AST、ALT水平升高,IL-6、TNF-α、IL-1β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01),肝脏明显脂肪变,肝脏组织AMPK、SREBP-1c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及Bioactive ingredientsp-AMPK表达水平下降(P<0.01或P<0.001);与模型组比较,降糖三黄片高剂量组的FBG、TG、TC、LDL-C水平降低,HDL-C水平升高,FINS和HOMA-IR水平降低,AST、ALT水平降低,IL-6、TNF-α、IL-1β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或P<0.001),肝脏脂肪变现象明显改善,p-AMPK、SREBP-1c在肝脏内的表达水平得到改善(P<0.001);与二甲双胍组比较,降糖三黄片高剂量组的FBG、TG、TC、LDL-C、HDL-C、FFA,FINS、HOMA-IR,AST、ALT,IL-6、TNF-α、IL-1β、SREBP-1c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降糖三黄片可有效治疗T2DM合并NAFLD大鼠,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通过调节AMPK-SREBP-1c途径减少大鼠肝脏脂质蓄积,进而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肝脏代谢有关。
高温直接打击法与逐步升温法建立经典型热射病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小鼠模型的对比及评价
目的 比较两种温度策略建立的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经典型热射病(CHS)小鼠模型的差异。方法 将66只雄性C57BL/6J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直接热打击(DHS)组(n=28)、逐步升温热打击(SHS)组(n=28)及对照组(n=10)。前两组分别使用41℃直接打击法及25.0~39.5℃逐步升温法建立CHS小鼠模型。将小鼠放入模拟气候舱,密切观察其活动规律及意识状态,并监测直肠温度(Tr),待达到造模终点后出舱。每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抽取4只小鼠,于热暴露结束后恢复24 h取其MLN4924核磁血样和肝、肾、肠、肺、脾组织,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肌酐(CREA)、血尿素氮(BUN)、碱性磷酸酶(ALP)、乳酸脱氢酶(LDH)和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水平,采用多因子检测试剂盒测定白细胞介素(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及转化生长因子(TGF)-β水平,并对小鼠不同器官进行组织学观察及病理损伤评分;对剩余小鼠进行72 h生存分析。结果 两种热打击策略均可成功建立CHS小鼠模型,但与DHS组比较,SHS组小鼠热暴露的时间较长[(181.61±41.88) min vs.(104.72±18.68) min,P<0.001],脱水百分比较高[(11.59±1.52)%vs.(7.07±1.84)%,P<0.001],72 h内致死率较高(73.68%vs. 22.22%,P<0.05)。恢复24 h后,SHS组ALT、AST、CREA、BUN水平均明显高于DHS组[(875.63±241.24) U/L vs.(139.38±188.22) U/L,P<0.01;(2406.75±1008.69) U/L vs.(208.13±149.23)U/L,P<0.01;(79.88±41.39) U/L vs.(18.75±10.51) U/L,P<0.05;(134.33±52.54) U/L vs.(17.75±7.3Bafilomycin A1生产商1)U/L,P<0.01],各器官组织病理学评分均明显高于DHS组(P<0.05);此外,SHS组MCP-1水平明显高于DHS组[(22.89±1.97) pg/ml vs.(15.97±3.91) pg/ml,P<0.05],TGF-β水平明显低于DHS组[(936.46±30.17) pg/ml vs.(1453.50±129.81) pg/ml,P<0.00immune variation1]。结论 使用逐步升温法建立的CHS小鼠模型成功率及致死率均较高,各器官损伤较重,是一种更符合CHS病理生理状态的动物模型。
穴位敷贴治疗合并过敏性鼻炎哮喘的疗效评价及对血清IL-33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中医外治法联合西医治疗合并过敏性鼻炎哮喘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白细胞介素33(IL-33)的影响。方法 将60例过敏性鼻炎哮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穴位敷贴组30例,予中药穴位敷贴联合西医基础治疗;西药组30例,予常规西药治疗。评价两组患者急Wound Ischemia foot Infection性发作次数、感染次数、肺功能、哮喘症状控制水平(ACT)、哮喘生存质量(AQLQ)、视觉模拟评分(VAS)及血清IL-33水平。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33改善情况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穴位贴敷组患者急性发作次数、感染次数较去年有明显降低;西药组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前后,穴位敷贴组ACT三个等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0.0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穴位敷贴组组内比较,除AQLQ-心理(P=0.126>0.05)、PLX5622临床试验AQLQ-刺激原(P=0.169>0.05)、AQLQ-自我关心(P=0.130INCB28060体内>0.05)外,其余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穴位敷贴组除流涕、鼻痒症状外,喷嚏、鼻塞均有改善,且与单纯西药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肺功能:治疗后两组组间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穴位敷贴联合西药常规治疗可明显减少患者急性发作次数,哮喘控制情况得到改善、过敏性鼻炎症状,可改善患者肺功能、生活质量,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并且可下调血清IL-33水平。
女性乳腺癌患者术后上肢水肿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其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构建
目的:分析女性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LE)的危险因素,构建女性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Probiotic product析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行手术治疗的女性乳腺癌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采用χ~2检验或t检验初步分析与LE相关的因素,再进一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导致LE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R软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通过绘制校准曲线评价模型预测结局概率与实际概率的一致程度,以C-index表示。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以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列线图预测模型对LE的预测能力。结果:489例女性乳腺癌患者纳入研究,术后LE发生率为16.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后LE与体重指数(BMI)(t=-3.716,P<0.001)、糖尿病(χ~2=36.784,P<0.001)、高血压病(χ~2=4.525,P=0.033),肿瘤TNM分期(χ~2=3.955,P=0.047)、术后功能锻炼依从性(χ~2=7.011,P=Liproxstatin-1半抑制浓度0.030),新辅助化疗(χ~2=4.025,P=0.045),腋窝淋巴结清除(χ~2=5.197,P=0.023),放疗(χ~2=8.068,P=0.005)有关。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BMI(OR=1.182,95%CI:1.083~1.291,P<0.001),糖尿病(OR=5.126,95%CI:2.924~8.989,P<0.001),术后功能锻炼依从性(OR=0.242,95%CI:0.083~0.701,P=0.009),新辅助化疗(OR=2.181,95%CI:1.101~4.319,P=0.025),行腋窝淋巴结清除(OR=1.996,95%CI:1.156~3.447,P=0.013),放疗(OR=1.986,95%CI:1.109~3.556,P=0.021)是L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此构建出列线图预测模型,模型总分220分,通过校准曲线可见该列线图模型的预测概率与实际概率有较好的一致性,C-index值为0.775(95%CI:0.716~0.833),所绘制的ROC曲线显示其曲线下面积为0.775,提示该列线图预测模型对LE有较强的预测能力。结论:BMI、糖尿病、术后功能锻炼依从性、新辅助化疗、腋窝淋巴结清LY2157299纯度除、放疗是L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这6项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可以直观地预测术后出现LE的风险。
运动康复训练改善支气管哮喘儿童运动能力及生活质量的效果
目的:研究运动康复训练对支气管哮喘儿童运动能力及生活质量改善效果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200例均为开封市儿童医院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患儿,入组时间确认细节在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以随机抽签法完成分为对照及观察组,各100例。两组患儿均接受offspring’s immune systems规范治疗,对照组患儿予以常规指导,包括以营养支持、生活习惯培养及家庭呼吸练习等。观selleckchem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运动康复训练。比较干预后肺功能、运动能力、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干预后两组患儿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且干预后观察组患儿FVC、FEV1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两组患儿6 min步行距离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疲劳程度评分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且干预后观察组患儿6 min步行距离高于对照组,疲劳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两组患儿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且干预后观察组患儿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儿的疾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支气管哮喘儿童在专业指导及监督下开展运动康复训练,有助于改善患儿肺功能,并促进其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提升,还可降低后期疾病复发率。
基于“养肝扶脾”理论的针刺与颞三针联合治疗产后缺乳性偏头痛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基于“养肝扶脾”理论的针刺结合颞三针治疗产后缺乳性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2例产后缺乳性偏头痛患者采用“养肝扶脾”选穴针刺并配合颞三针治疗。选穴:膻中、少泽、肩井、乳根,颞三针,并随症加减。膻中、乳根采用叩刺法,余穴常规针刺,颞三针连接电针,每次留针30 min,每天1次,5天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疗程间隔2天。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头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和头痛积分变化情况及临床疗效;通过乳汁分泌评估缺乳情况,分析缺乳与头痛疗效的相关性。结果:首次治疗后、疗程结束后以及随访期患者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疗程结束后及随Cell Lines and Microorganisms访期患者VAS评分均低于首次治疗时(P<0.05);随访时患者的头痛积分低于治疗前(P<0MLN4924生产商.05);头痛总有效率为90.6%,缺乳总有效率为87.5%,且头痛疗效与缺乳疗效有相关性(P<0.05)Panobinostat抑制剂。治疗过程中及随访期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基于“养肝扶脾”理论针刺结合颞三针对产后缺乳性偏头痛患者头痛和缺乳均有疗效,二者疗效存在关联性,且针刺具有操作安全、起效迅速、持久镇痛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