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云南省结核病新型防治服务模式实施效果研究

[目的]对云南省结核病新型防治服务模式转型前后的实施效果进行对比,为结核Compound pollution remediation病防治措施的合理制定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云南省2015-2020年实施并完成结核病新型防治服务模式转型的112个县(市、区)肺结核可MK-1775细胞培养疑者就诊情况以及登记治疗的肺结核患者病案信息,对比分析结核病新型防治服务模式转型前后患者来源、治疗转归selleckchem BI 10773、病原学检查结果等资料。[结果]结核病新型防治服务模式转型后与转型前相比,肺结核可疑症状者就诊率、在可疑症状者中开展影像学检查及病原学检查的比例均上升(χ~2=48,909.69,P<0.0001;χ~2=2765.911,P<0.0001;χ~2=11,699.384,P<0.0001),男女患者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28,P=0.21),年龄构成比0岁~组、65岁~组占比升高,15岁~组占比下降,学生占比上升(χ~2=530.337,P<0.001);病原学阳性率呈现逐年升高趋势(χ~2=5834.910,P<0.0001);成功治疗的患者占比下降(χ~2=548.08,P<0.0001);患者就诊延迟中位数由34d下降至26d(Z=38.173,P<0.0001)。[结论]云南省在实施结核病新型防治服务模式后,在肺结核患者的发现及诊断方面都有极大提高。

剪切波弹性成像在评估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肝纤维化和治疗反应中的作用

目的 确定剪切波弹性成像(SWE)在评估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的肝脏硬度值(LSM)和治疗反应中的有效性。方法 收集2017年6月至2022年10月期间入院诊治的AIH患者65例。根据METAVIR分类对AIH肝纤维化状态进行分期。对AIH患者进行标准化治疗,其中类固醇治疗为泼尼松联合或不联合硫唑嘌呤。比较治疗前后不同肝纤维化分期AIH临床资料,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LSM对AIH肝纤维化分期的预测价值。结果 65例AIH患者中F1、F2、F3及F4期分别为16例、21例、15例及13例。F1期AIH患者PLT、Alb为238(193,420)×10~9/L、41.2(38.0,43.3)g/L,F2期为194(130,253)×10~9/L、37.4(36.2,40.4)g/L、F3期为167(92,233)×10~9/L、37.0(35.1,39.0)g/L、F4期为118(74,170)×10~9/L、34.4(32.2,37.1)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1期AIH患者APRI、FIB-4及LSM为2.6(1.7,4.1)、3.0(2.0,4.5)、7.2(5.0,9.7)kPa, F2期为4.4(2.8,6.8)、6.4(3.4,8.3)及12selleck Fer-1.7(7.7,15.3)kPa、F3期为5.7(3.0,7.2)、9.3(5.8,13.2)selleck NMR、13.0(9.2,18.7)kPa、F4期为2.3(1.4,3.8)、8.7(6.4,12.9)、15.4(13.3,21.5)k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SM对≥F2期AIH肝纤维化诊断截断点、AUC分别为8.7 kPa、0.90(0.81~0.96);对F4期AIH肝纤维化诊断截断点、AUC分别为13.6 kPa、0.85(0.75~0.93),高于APRI、FIB-4(P<0.05)。65例AIH患者中接受、未接受类固醇治疗分别为43例、22例。与基线时比,接受、未接受类固醇治疗AIH患者随访时ALT、AST均显著降低(P<0.05);与基线时[4.7(3.4,7.2)、8.2(6.5,13.2)及13.3(9.7,21.5)kPa]比,接受类固醇治疗AIH患者随访时APRI、FIB-4ethnic medicine及LSM均显著下降[0.6(0.4,0.8)、3.3(1.4,4.9)及7.5(3.2,9.4)kPa,P<0.05],而未接受...

术前测定糖链抗原199和癌胚抗原对结直肠癌Ⅱ~Ⅲ期患者预后的评价分析

目的:研究术前测定糖链抗原199和癌胚抗原对结直肠癌Ⅱ~Ⅲ期患者预后的评价分析作用。方法:选DS-3201 molecular weight择扬州大学附属医院从2015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150例结直肠癌Ⅱ~Ⅲ期患者。对所有受试者均开展为期3年的随访观察,将其按照生存状况的差异分作死亡组60例及存活组90例。比较两组术前CEDinaciclib小鼠A以及CA199水平,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明确术前CEA以及CA199水平预测结直肠癌Ⅱ~Ⅲ期患者预后的效能。比较两组各项基线的资料,以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结直肠癌Ⅱ~Ⅲ期患者预后和相关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所有数据使用SPSS22.0软件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1)死亡组术前糖链抗原199(CA199)以及癌胚抗原(CEA)水平均高于存活组(均P<0.05)。死亡组术前 CEA(24.52±3.19*)μg/L 以及 CA199 水平(96.36±20.90*)U/mL 均高于存活组术前 CEA(18.40±2.74)μg/L、CA199水平(81.24±13.26)(均P<0.05)。(2)死亡组年龄、肿瘤直径均高于存活组,且TNM分期为Ⅲ期、分化成为低分化、淋巴结转移人数占比均高于存活组(均P<0.05)。患者性别(男/女):死亡组(37/23),存活组(52/38),差异无统计学意infected pancreatic necrosis义(P>0.05)。患者年龄(岁):死亡组(65.34±10.34*),存活组(60.02±8.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肿瘤直径(cm):死亡组(5.93±1.23*),存活组(4.74±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TNM分期(Ⅱ期/Ⅲ期):死亡组(24/36),存活组(51/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转移:死亡组21(35.00)*,存活组16(1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化程度(低分化/中高分化):死亡组(27/33),存活组(25/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TNM分期为Ⅲ期,肿瘤直径,低分化,淋巴结转移,术前CEA,术前CA199均是结直肠癌Ⅱ~Ⅲ期患者预后不良危险因素(均P<0.05)。影响因素:患者的年龄:95%CI(1.193~2.4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TNM分期为Ⅲ期:95%CI(1.016~2.1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ER-2通过影响EMT增强胃癌细胞的侵袭、迁移及黏附能力

目的:研究HER-2表达对胃癌细胞侵袭、迁移及黏附的影响,并探讨HER-2表达与EMT相关蛋白的关系。方法:利用小干扰RNA技术,在MKN-45胃PUN30119癌细胞中沉默HER-2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及Western blot法验证HER-2沉默效果,并将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和HER-2沉默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及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EMT相关蛋白E-cadherin、VTaurineimentin、Snail的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采用Transwellmedical malpractice小室技术检测细胞侵袭及迁移能力;MTT实验检测细胞黏附能力。结果:沉默MKN-45胃癌细胞株中HER-2表达后,HER-2沉默组Vimentin、Snail表达水平以及侵袭、迁移及黏附能力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HER-2沉默组E-cadherin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胃癌细胞中,HER-2可能通过影响EMT相关蛋白表达从而增强胃癌细胞的侵袭、迁移及黏附能力。

磷霉素对体外培养巨噬细胞吞噬和杀伤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的影响及其机制

目的 探讨磷霉素对体外培养巨噬细胞吞噬和杀灭胞内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hvKP)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磷霉素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值;采用hvKP感染巨噬细胞(THP-1)建立感染模型,加入不同浓度的磷霉素孵育细胞,对照组加入PBS缓冲液,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测处理4 h后细胞吞噬细菌的数量;单克隆形成实验检测不同浓度磷霉素处理12 h及8μg/ml磷霉素处理不同时间后胞内hvKP的数量;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结果 磷霉素对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的MIC>256,体外无抑菌活性;经磷霉素处理后,巨噬细胞中被吞噬的细菌数量高于空白www.selleck.cn/products/z-vad-fmk对照组(P<0.05);高剂量组在感染12 h后胞内细菌的数量少于空白对照组(P<0.05),且少于低剂量组(P<0.05);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磷霉素能抑制胞内hvKP的存活;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低剂量和高剂量的磷霉更多素均增加了巨噬细胞中ROS的水平及氧化应激相关基因的表达(P<0.05)。Lipid biomarkers结论 磷霉素能促进巨噬细胞对hvKP的吞噬作用,且高剂量的磷霉素效果更加显著,呈现剂量依赖性;磷霉素能促进巨噬细胞对胞内hvKP的杀伤,其机制主要是通过增加细胞内ROS的释放水平来发挥作用。

Impact of Metabolic Risk Factors on Liver-related Event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背景与目的:慢性乙肝患者中约有三分之一会发展为晚期肝病,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代谢危险因素,如肥胖、糖尿病和高血压等,可使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发生不良结局的风险增加。本研究旨在评估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代谢危险因素对肝脏相关事件(包括肝硬化及其并发症、肝细胞癌和肝脏相关死亡)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对基于人群的队列研究进行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系统检索Pub Med、Embase、Web of Science和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检索时限从创Thermal Cyclers建至2022年11月13日。纳入报道与无代谢危险因素的成年慢性乙肝患者相比,有代谢危险因素的成年慢性乙肝患者发生肝脏相关事件风险的研究。使用预后研究质量评估工具评估偏倚风险。使用随机效应模型汇总未调整和调整风险GSK1349572比(Hazard ratio,HR)及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同时进行敏感性分析、亚组分析和发表偏倚评估。结果:共检索到4435篇文献,筛选出34项研究,包括28个队列,研究对象共计超过52万人。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糖尿病(调整HR:PLX3397 molecular weight1.42,95%CI:1.23-1.63)和代谢综合征(调整HR:3.18,95%CI:1.53-6.64)与发生肝脏相关事件显著相关;高血压(调整HR:1.15,95%CI:1.02-1.30)和肥胖(调整HR:1.15,95%CI:1.04-1.28)与发生肝脏相关事件相关性较低。亚组分析显示,糖尿病与慢性乙肝患者发生肝细胞癌及肝脏相关死亡的风险增加相关,合并调整后HR分别为1.38(95%CI:1.16-1.64)和1.55(95%CI:1.14-2.11);代谢综合征与慢性乙肝患者发生肝细胞癌显著相关(调整HR:2.85,95%CI:1.64-4.95)。结论:合并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未来发生肝脏相关事件尤其是肝细胞癌的风险显著增加。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应实施包括改变生活方式、减重和针对代谢紊乱的药物干预在内的综合治疗方法,以防止肝病进展。

腹腔镜尾侧入路与腹腔镜中间入路法治疗右半结肠癌的疗效

目的:探究腹腔镜尾侧入路与腹腔镜中间入路法治疗右半结肠癌的疗效及对胃肠功能恢复和并发症情况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新郑华信民生医院2018年9月至MK-4827半抑制浓度2021年9月收治的122例行腹腔镜手术的右半结肠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69例经腹腔镜尾侧入路法治疗为尾侧组,53例经腹腔镜中间入路法治疗为中间组。记录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术后恢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2周肿瘤标志物[胸苷激酶1(TK1)、糖类抗原19selleck HPLC9(CA199)]差异。结果:两组患者中转开腹、淋巴结清扫数量、术后genetic sequencing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尾侧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肠系膜上静脉损伤率及术后排气时间、术后恢复流质饮食时间均低于中间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2周,两组患者血清TK1、CA199水平均低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效果及安全性相近,但腹腔镜尾侧入路法在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方面效果优于腹腔镜中间入路法。

脑电图异常与热性惊厥患儿临床特征、预后的关系

目的 分析脑电图异常与热性惊厥患儿临床特征、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我院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治疗的62例热性惊厥患儿,根据脑电图检查情况将其分为对照组(脑电Ipatasertib临床试验图正常,32例)与研究组(脑电图异常,30例)。收集两组患儿的相关资料,分析影响患儿脑电图异常的危险因素。两组患儿均进行苯巴比妥钠注射液+地西泮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预后效果。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3岁、有惊厥家族史、局部型发作、惊厥持续时间≥15 min、发热温度≥38.5℃获悉更多以及发作次数≥5次是影响热biologic medicine性惊厥患儿脑电图异常的危险因素(P<0.05)。研究组的复发率与癫痫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电图可用于热性惊厥的诊断,脑电图异常率与患儿年龄、惊厥家族史、惊厥发作类型、持续时间、发热温度及发作次数有关,脑电图异常的热性惊厥患儿预后更差。

舒尼替尼诱导耐药白血病细胞K562/ADR焦亡的作用及其通路研究

目的:探讨舒尼替尼(SU11248)对耐药白血病细胞K562/ADR死亡的诱导作用及其相关信号通路。方法:使用不同浓度舒尼替尼干预K562/ADR细胞,分别于24、48、72、96 h收集各组细胞,采用MTS法检测舒尼替尼对K562/ADR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确定适当的舒尼替尼干预时间和浓度。通过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舒尼替尼干预后K562/ADR细胞的凋亡相关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变化。使用4种不同细胞死亡抑制剂Nec-1、VX-765、CQ、Fer-1检测舒尼替尼干预后K562/ADR细胞的死亡方式。通过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舒尼替尼干预后K562/ADR细胞的焦亡相关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变化。结果:舒尼替尼可明显抑制K562/ADR细胞的增殖,抑制效果呈一定的时间及浓度依赖性(r_(48 h)=0.9579、r_(4μg/ml)=0.9740),其48 h的IC_(50)为(3.96±0.14)μg/ml;舒尼替尼干预后K562/ADR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ax、BCL-2、Caspase-3、Cas购买RepSoxpase-9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无明显变化;4种不同细胞死亡抑制剂处理后,仅焦亡抑制剂VX-765能够明显逆转舒尼替尼对K562/ADR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P<0.01);舒尼替尼干预后K562/ADR细胞焦亡相关基因Caspase-1、CaEntinostatspase-4、Caspase-5、NLRP3、GSDMD、IL-1β的mRNA和multi-gene phylogenetic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结论:舒尼替尼可诱导耐药白血病细胞K562/ADR发生焦亡,深入研究细胞焦亡相关信号通路有望为耐药白血病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利用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采样站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思考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疫情自2019年12月暴发以来,已形成全球大流行,严重危害人Liproxstatin-1 IC50类生命安全。Acute care medicine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是确诊感染的首要诊断标准,核酸检测是有效排查、精准防控的重要手段。医疗机构作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的重要场所、疫情防控的前线,建设相对固定的核酸采样站是开展正常诊疗的重要保障。随着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从应急状态转为常态化“后疫情时代”,大规模核酸采集已不再常规开展,但类似传染病仍有暴发可能,诸如批量检测抗原等类似的生物样本采集应对模式,亦有相应的应用空间。本文结合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在新型冠状病毒流行期间建设核酸采样站的实践经验,分析核酸采样站的建设要点与selleckchem Bafilomycin A1注意事项,从核酸采样站的功能分区、器材配备、配套设施、运行保障等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并在流程、布局等方面与其他集中采样站点建设模式进行比较,分析优劣,以期在应对类似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为建设科学合理的采样站提供有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