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卡瑞利珠单抗联合伊立替康治疗胃癌的效果及对血清乳腺癌1号基因相关环指蛋白(BARD1)和转录活化蛋白1(STAT1)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4月—2021年11月收治的胃癌120例,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各60例。观察组给予卡瑞利珠单抗联合伊立替康治疗,对照组给予卡瑞利珠单抗治疗。比较2组治疗后临床效果,治疗后1年生存和复发情况,治疗前后血清肿瘤标志物、免疫功能指标、血NVP-TNKS656供应商清BARD1和STAT1,以及治疗期间毒副作用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85.0%,51/60)高于对照组(70.0%,42/60R428浓度)(P<0.05)。治疗后1年,观察组生存期长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P<0.01)。治疗后,CD4+、CDchildren with medical complexity4+/CD8+和STAT1 2组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血清糖类抗原199、癌胚抗原、CD8+、BARD1 2组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2组毒副作用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卡瑞利珠单抗联合伊立替康治疗胃癌患者临床效果较好,可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改善免疫功能,还可下调BARD1,上调STAT1,且安全性较好。
Author: admin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和猪肺炎支原体双重荧光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为了建立快速检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和猪肺炎支原体(Mhp)的双重荧光PCR检测方法,本试验根据NCBI数据库中的PRRSV ORF7和selleck NMRMhp P36基因,分别设计引物和TaqMan探针,通过优化扩增反应条件,建立PRRSV和Mhp的双重荧光PCR检测方法;分析所建立PCR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并初步应用于临床样品检测。结果显示,25μL PCR反应体系中各引物最佳添加量:PRRSV-F 1.5μL、PRRSV-R 1.0μLgenetic mouse models、PRRSV-P 0.8μL、MhVX-661价格p-F 1.2μL、Mhp-R 1.3μL、Mhp-P 0.7μL。优化后的PCR反应程序:50℃反转录20 min, 95℃预变性2 min, 95℃变性5 s, 55℃退火10 s, 72℃延伸20 s (此处收集荧光),40个循环。建立的双重荧光PCR方法特异性较好,与其他猪常见病原体无交叉反应;检测PRRSV和Mhp的敏感性分别为4.2拷贝/μL和9.6拷贝/μL;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均不高于2%,具有很好的重复性。因此,本试验建立的双重荧光PCR方法可同时检测PRRSV和Mhp,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和猪支原体肺炎(MPS)的诊断和防控工作提供支持。
2014—2020年血液病伴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血流感染病原菌耐药性及预后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河北保定市第一医院血液病伴中性粒细胞减少血流感染(BSselleckchem StaurosporineI)患者的BSI类型、病原菌分布、耐药情况及预后影响因素,为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2020年血液病伴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BSI的205例患者的临床资Captisol临床试验料,主要对BSI病原菌分布、耐药情况及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研究。采用BACT/ACERT3D全自动血培养仪进行血培养,采用VITEK-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进行菌种鉴定和药敏试验,药敏试验结果判读折点标准参照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执行标准(M100S)。结果 205例BSI患者中,原发性BSI 80例(39.0%),继发性BSI 125例(61.0%)。205例患者共分离出病原菌235株,其中,革兰阳性菌82株(34.9%),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肠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革兰阴性菌150株(63.8%),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真菌3株(1.3%),主要为热带假丝酵母菌。革兰阴性菌中,大肠埃希菌头孢唑林耐药率达88.2%,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唑林耐药率达90.0%;二者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替坦较敏感,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耐药性很低;铜绿假单胞菌对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较敏感,对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和阿米卡星无耐药性。革兰阳性菌中,人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耐药率达100.0%,对苯唑西林耐药率分别达82.9%、25.0%;主要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均敏感。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感染性休克、白蛋白和血小板为影响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血液病capacitive biopotential measurement伴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BSI病原菌分布广泛,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不同菌种耐药率差异较大,出现多重耐药菌,应根据BSI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积极控制预后影响因素,进而改善预后。
血清TK1和G17联合检测对胃癌患者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血清胸苷激酶1(TK1)、胃泌素17(G17)联合检测在胃癌患者中的诊断价值分析。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收治的108例胃部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经病理学诊断标准确诊为胃癌组(n=44)Compound C半抑制浓度、胃溃疡组(n=33)、慢性胃炎组(n=31)。比较3组患者的血清TK1、G17水平及TK1、G17指标单项检测与联合指标检测对胃癌诊断的价值。结果 胃癌组患者的血清TK1、G17水平均高于胃溃疡组及慢性胃炎VX-765采购组患者(P<0.05);胃癌组TK1、G17联合检medieval London测与TK1、G17单项检测的AUC值分别为0.8011、0.6266、0.7568;TK1、G17联合检测对胃癌诊断的敏感性优于单项指标检测(P<0.05);两者特异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TK1、G17联合检测对胃癌诊断的敏感性优于单项指标检测,对胃癌早期与其他胃部疾病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但其特异性不高,若要进一步明确胃癌的诊断,还需结合临床其他相关检查及指标。
某妇幼保健院孕妇产前传染病指标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 观察某妇幼保健院孕妇传染病指标检测结果。方法 对射阳县妇幼保健院2021年1月—4月住院分娩及产前检查的孕妇410例进行传染病指标检测。Pidnarulex生产商结果 410例中阳性37例(9.02%),其中HBs Ag阳性30例(7.32%)点击此处、HCV-Ab阳性4例(0.98%),梅毒阳性3例(0.73%)。年龄19~24岁阳性3例(4.92%)、25~34岁阳性32例(10.63%)、35~43岁阳性2例(4.17%),各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孕妇阳性27例(16.07%),高于高中及以上者的10例(4.13%)(P<0.05);无固定职业人员阳性21例(19.63%),高于稳定职业的16例(7.population precision medicine88%)(P<0.05);未采取避孕措施、多次婚姻史、存在多个性侣、输血或血制品史阳性16例(18.39%),高于其余阳性21例(6.50%)(P<0.05)。结论 孕妇产前传染病指标检测在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型肝炎母婴传播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值得推广。
超氧化物歧化酶对结直肠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全球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是机体内一种清除活性氧的金属酶,在需氧生物中普遍存在,被认为是抗氧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一扇屏障,能够特异性清除正常机体代谢过程中生成·_2O~-,从而降低DNA氧化应激损伤和突变,避免其向肿瘤演化。癌症具有潜伏期长、早期症状不典型等特点,且我国人口基数大,各地区、城乡医疗资源差距明显,基于我国基本国情,寻求一种便捷、高效、经济的早期筛查指标,本文将探讨超氧化物歧化酶对结直肠恶性肿瘤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通过西安市中心医院电子病历管理系统及瑞美实验室管理系统共收集129例结直肠癌患者,133例结直肠息肉患者。采集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诊断、既往史、术后病理等基本信息及相关临床确认细节检验数据如: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otal S uperoxide dismutase,T-SOD)、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等。使用SPSS统计软件26.0版本分析血清T-SOD在结直肠癌不同分期中水平差异。根据ROC曲线确定T-SOD以及T-SOD与TC及CEA联合指标的AUC、截断值和对应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分析其对于结直肠癌的诊断价值。结果:1.血清T-SOD表达情况结直肠癌组T-SOD水平(147.61±29.54)低于息肉组(171.62±19.63),有统biophysical characterization计学意义上的差异(t=7.725,P<0.05)。2.血清T-SOD在不同部位及不同TNM分期表达情况。直肠癌血清T-SOD水平(159.44±31.24)显著高于右半结肠癌(137.45±25.08)和左半结肠癌(142.07±26.53),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F=7.846,P<0.05)。结直肠癌TNM分期中血清T-SOD随着分期增高而降低,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F=6.736,P<0.05)。3.血清T-PF-6463922体外SOD及TC、CEA对结直肠癌诊断价值基于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对血清T-SOD、TC、CEA临床数据绘制ROC曲线,检索当约登指数最大值时,其所对应的血清T-SOD截断值为151.5,AUC=0.760,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6.7%和85.0%。血清T-SOD与TC组合AUC=0.788,敏感度69….
基于失巢凋亡相关基因识别结肠癌分子亚型及预后模型的建立和验证
目的:结肠癌已成为全球第三大致癌类型,且是癌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失巢凋亡(Anoikis)是细胞死亡的一种程序性形式,已被证明在肿瘤发展和癌细胞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全面分析失巢凋亡相关基因(ARGs)在结肠癌患者中的潜在功能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从TCGA数据库和GEO数据库下载结肠癌患者的表达矩阵及临床数据,同时从Genecards和Harmonizome数据库下载ARGs,过滤出在正常组织和结肠癌组织之间表达差异表达的失巢凋亡相关基因(DE-ARGs)作为候选基因。对上述基因进行GO、KEGG和PPI分析。使用单因素COX回归获得与预后相关的DE-ARGs并对其进行了单核苷酸变异(SNVs)、拷贝数变异(CNVs)和甲基化分析。同时利用Consensus Cluster Plus包将TCGA+GEO 626例结肠癌患者分为2个亚型。我们比较了speech language pathology2种亚型的生存状态、临床特征和免疫细胞浸润的差异;将结肠癌患者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划分为训练组和验证组。对训练组数据采用AG-221临床试验LASSO回归与多因素Cox回归构建了风险预后模型,使用训练组的预后模型风险评分的中位数,将样本分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接着,采用生存曲线分析、ROC曲线分析以及列线图等方法,探究该模型在预测患者预后方面的价值。此外,还探究了不同风险分组的样本进行免CL 318952疫细胞浸润差异。然后,评估了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之间肿瘤突变负荷、药物敏感性、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和免疫检查点基因表达的差异。最后,我们还通过免疫组化实验鉴定了结肠腺癌组织与正常组织中NAT1和OGT蛋白表达情况,并探究了蛋白表达与临床特征和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1)共筛选出了161个DE-ARGs。GO富集分析表明,DE-ARGs主要富集于腺体的增殖、细胞有丝分裂周期的调节、肌细胞增殖和内在凋亡信号通路等;KEGG富集分析显示,DE-ARGs主要富集于肿瘤相关mi RNAs、p53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和细胞周期等。单因素COX分析显示32个基因与结肠癌患者的预后相关,且SNVs、CNVs和ARGs甲基化与ARGs的表达水平相关,然而,这些因素对结肠癌患者的预后影响并不显著。(2)根据32个DE-ARGs的表达将结肠癌患者分为两个亚型(Cluster A和Cluster B),大多数ARGs在Cluster B结肠癌亚组中呈现高表达。不同的亚型分别与结肠癌患者的临床性状、预…
基于FoxP3、RORγt及相关细胞因子探讨半夏泻心汤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干预机制
目的 基于叉头框蛋白P3(FoxP3)、RAR相关孤儿受体γt(RORγt)及相关细胞因子探讨半夏泻心汤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干预机制。方法 将48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6只和模型制备组42只,模型制备组以脱氧胆酸钠加氨水联合法建立CAG模型。造模成功后,除去意外死亡及用于模型验证的12只大鼠,将剩余的3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半夏泻心汤低剂量组、半夏泻心汤中剂量组、半夏泻心汤高剂量组、叶酸组,各6只。给予空白组和模型组大鼠灌胃生理盐水,给予叶酸组大鼠灌胃叶酸,分别按照4.185 g/kg、8.370 g/kg、16.740 g/kg给予半夏泻心汤低剂量、半夏泻心汤中剂量、半夏泻心汤高剂量组大鼠灌胃半夏泻心汤,均连续干预12周。实验期间观察各组大鼠一般情况。给药结束后,取各组大鼠胃黏膜组织观察病理学变化及细胞凋亡情况,并检测FoxP3 mRNA、RORγt mRNA表达水平,取血清标本检测白细胞介素(IL)-10、IL-17、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含量。结果 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毛色泛黄且光泽度下降,食欲降低,大便稀溏,肛周潮湿,体质量下降,胃黏膜固有层腺体数量减少,凋亡细胞增多,血清IL-10、IL-17、TGF-β含量及胃黏膜组织FoxP3 mRNA、RORγt mRNA表达水平均升高(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半夏泻心汤各剂量组和叶酸组大鼠毛色光泽度及大便性状有所改善,食欲增大,肛周毛发干燥,体质量增长,胃黏膜固有层腺体数量不同selleck产品程度增加,凋亡细胞减少,血清IL-10、IL-17、TGF-β含量及胃黏膜组织FoxP3 mRNA、RORγt mRNA表达水平均下降(均P<0.05)。在半夏泻心汤各剂量组中,半夏泻心汤低剂量组上Lorlatinib molecular weight述指标改善最为明显。结论 半夏泻心汤能够有效改善CAG大鼠的临床症状和病理改变,低剂量的半夏泻心汤可获得最佳的干预效果。半夏泻心汤干预CAG的机制可能与其下调大鼠胃黏膜Foxp3、RoRγ t的mRNA表达及相关semen microbiome细胞因子的表达有关。
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参与维生素E琥珀酸酯激活人胃癌细胞内质网应激和自噬的调控
目的:研究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PERK)在维生素E琥珀酸酯(VES)激活人胃癌细胞发生内质网应激(ERS)与自噬中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胃癌细胞系MKN28和MKN45,通过CCK-8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根据生长曲线确定用药剂量。不同剂量的VES处理细胞24 h后,qRT-PCR检测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和beclin-1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GRP78、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beclin-1及PERK的蛋白表达。用2μmol/L GSK2606414 (GSK)抑制PERK,设置对照组、GSK组、VES组和VES+GSK组,Western bPLX-4720lot检测PERK、GRP78、LC3和beclin-1的蛋白表达。结果:CCK-8实验结果显示,VES对两种人胃癌细胞系的活力均有显著抑制作用(P<0.01)。qRT-PCR结果显示,两种细胞中beclin-1和GRP78的mRNA表达均随着VES剂量的增加而不断升高(均P<0.05Obesity surgical site infections)。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VES均可selleck合成以显著上调两种细胞中GRP78、PERK、LC3和beclin-1的表达(均P<0.05);抑制PERK后,两种细胞中p-PERK/PERK的比值显著下降(P<0.01),相较VES组,VES+GSK组GPR78、LC3和beclin-1的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均P<0.05)。结论:VES激活人胃癌细胞发生ERS和自噬的同时上调PERK的表达,而PERK参与了VES对ERS和自噬的调节。
小儿T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预后分析
目的 T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属于小儿少见且高度恶性的肿瘤性疾病,研究其预后因素及临床特点,为临床带来一定的参考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收治的54例T-ALL患儿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采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SCMC-ALL-2009化疗方案。统计分析研究对象的病史、实验室检查报告、影像学资料、预后情况等。采用Kaplan-Meier方法分析。结果 54例患儿的中位生存时间为43.5个月,2个疗程后的完全缓解率为90.7selleck PLX-47204%,3年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分别为81.48%和77.78%,其中24例(44.44%)初诊时伴有纵隔占位。54例中有10例(18.51%)死亡,其中6例(11.11%)死于复发。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初诊白细胞数、D19是否缓解、D35是否缓解、初诊乳酸脱氢酶、纵隔占位、脾浸润、门冬酰胺酶总量是否足量对3年OS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P=0.004)、D35骨髓是否缓解(P<0.001)、DFer-1研究购买35 MRD(P<0.001)、LDH(P=0.019)是影响患者3年总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SCMC-plant immunityALL-2009方案对小儿T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总体疗效较好,少数患儿死亡主要是疾病复发,初诊时乳酸脱氢酶、年龄及D35缓解情况是独立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