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伴HIV感染老年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伴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老年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1年10月因腰椎退行性疾病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骨科接受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的25例老年(≥65岁)HIV感染者(HIV组)的临床资料,选取同一时期因腰椎退行性疾病接受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的35例年龄、性别、症状持续时间、退行性疾病类型、合并基础疾病种类及严重程度、减压类型、融合类型与HIV组相匹配的老年非HIV感染者作为非HIV组,比较HIV组与非HIV组术前腰椎骨密度、CD4~+T淋巴细胞计数、CD4~+T淋巴细胞计数/CD8~+T淋巴细胞计数、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白蛋白、血resolved HBV infection红蛋白、合并感染疾病情况;两组均予以围术期规范化处理及出院后长期健康管理,观察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12个月的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ellecksability index,ODI)、腰椎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及植骨融合情况;统计术RAD001临床试验中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统计HIV组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12个月髋部骨密度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手术顺利,HIV组手术时间147.16±6.58min,术中出血量319.16±26.84ml;非HIV组手术时间145.31±9.77min,出血量309.69±24.43ml。HIV组患者术前腰椎骨密度、CD4~+T淋巴细胞计数、CD4~+T淋巴细胞计数/CD8~+T淋巴细胞计数、BMI、白蛋白、血红蛋白均显著低于非HIV组(P<0.05),HIV组合并感染疾病(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梅毒)例数显著高于非HIV组(P<0.05)。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12个月的VAS、ODI及JOA评分呈持续好转趋势(P<0.05);HIV组术前和术后6个月VAS、ODI及JOA评分明显高于非HIV组(P<0.05),术后12个月VAS、ODI及JOA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IV组患者髋部骨密度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呈持续上升趋势(P<0.05)。HIV组随访19.38±3....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对婴儿癫痫性痉挛综合征患儿及家长的影响

目的 通过在线问卷调查,评估新型冠状病毒(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流行期间对婴儿癫痫性痉挛综合征患者以及家长的影响。方法 该研究为2022年5月—6月进行的横断面研究。调查问卷重点关注患者癫痫发作、就诊方GW4869面以及家长的心理健康评估。结果 共纳入67例婴儿癫痫性痉挛综合征患者。25.37%的患者出现痉挛发作增多。73.13%的患者购买抗癫痫发作selleckchem SB431542药物困难,主要是氨己烯酸和氯巴占购买困难。全部患者均有就诊困难的情况,73.13%的患者选择远程医疗咨询。31.34%的家长感到焦虑,73.14%的家长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结论 COVID-19流行期间就诊困难、买药困难以Neurosurgical infection及家长焦虑和抑郁状态,加重了婴儿癫痫性痉挛综合征患者的管理难度。健全医疗保健体系以及药品管理政策,合理的使用远程医疗资源可以更好的解决这一难题。

应用mNGS技术诊断鹦鹉热衣原体肺炎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 分析总结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临床特征,以提高该疾病早期诊断能力及救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二部、西安交更多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于2018年1月-2022年1月经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方法确诊的14例鹦鹉热衣原体Cartagena Protocol on Biosafety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结果 14例患者中仅2例有明确的鸟类或禽类接触史。所有患者均急性高热起病,10例伴呼吸道症状。白细胞计数正常13例,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7例。所有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血沉均显著升高。所有患者胸部CT均表现为斑片影和/或实变影,可累及不同肺叶,但所有患者肺下叶均受累。所有患者均经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或外周血mNGS检查确诊。经多西环素、米诺环素、莫西沙星、阿奇霉素单药或两药联合方案,13例患者均好转出院,1例死亡。结论 高热伴胸部影像学异常应考虑鹦鹉热衣原体肺炎可能,其快速精准诊断Berzosertib MW有赖于m NGS技术,早期靶向抗生素治疗效果良好。

不同中药注射液联合常规治疗对重症肺炎的疗效及安全性的网状Meta分析

目的 本研究旨在评价不同中药注射液(CMI)联合常规治疗对重症肺炎(SP)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维普(VIP)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和Web of Scienceregeneration medicine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22年1月1号。由2名研究人员独立进行文献的搜集,按照Cochrane风险评估工具进行质量评价,应用Stata17.0进行网状Meta分析。结果 纳入54篇,共4011例患者,涉及7种中药注射液。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主要结局指标方面,①提高临床有效率疗效在联合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痰热清注射液点击此处+西医常规>醒脑静注射SCH727965 IC50液+西医常规>血必净注射液+西医常规>喜炎平注射液+西医常规>热毒宁注射液+西医常规>参麦注射液+西医常规>参附注射液+西医常规>西医常规;②降低病死率,参麦注射液+西医常规>血必净注射液+西医常规>热毒宁注射液+西医常规>醒脑静注射液+西医常规>西医常规;在次要结局指标方面,联合西医治疗热毒宁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在减少住ICU时间(d)、总住院时间(d)、降低CPIS评分及APACHE评分方面疗效显著,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此7种中药注射液均可提高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较好。其中血必净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及痰热清注射液联合西医治疗在提高临床有效率及降低病死率方面有一定优势,但由于本研究的文献质量总体不高,未来希望有更多高质量、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对本研究结果加以验证。

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预防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目的 观察人粒细胞刺激因子(G-CSF)注射液预防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减少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2年9月广西玉林S pseudintermedius市红十字会医院收治的98例ALL患儿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9例。两组均予以CAM(环磷酰胺+盐酸阿糖胞苷+巯嘌呤)化疗方案治疗,观察组予以G-CSF注射液预防性治疗,对照组予以常规促白细胞生成药预防性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ANC减少发生率、发生持续时间、严重程度、相关继发症及用药安全性。结果 观察组患儿的ANC减少发生率为22.4%,明显低于对照组(5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ANC减少持续时间为(9.56±2.08) d,明显短于对照组[(17.61±2.17)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ANC最低值、最高值分selleck KPT-330别为(0.1Taurine分子量5±0.02)×10~9/L、(0.88±0.02)×10~9/L,均高于对照组[(0.04±0.02)×10~9/L、(0.53±0.03)×10~9/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ANC减少继发症发生率为8.2%,明显低于对照组(2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14.3%)与对照组(12.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CSF注射液可预防儿童ALL化疗后ANC减少的发生,并有助于缩短ANC减少期,减轻ANC减少的程度,并可预防相关继发症发生,且治疗相对安全。

巩固强化期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症状群与核心症状的研究

目的 探讨巩固强化期急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dorsomorphin-2hcl.html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症状群并识别核心症状,为精准症状管理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6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血液肿瘤科病房收治的巩固强化期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记忆症状评估量表-儿童版进行调查。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并结合R软件MASS包ginv函数和qgraph包wi2net函数计算症状间偏相关系数来提取症状群,基于Fruchterman-Reingold算法和中心性指标构建症状群网络并确定核心症状。结果 巩固强化期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存在5个症状群,即自我形Genetic dissection象受损症状群、皮肤黏膜症状群、躯体症状群、胃肠道症状群、口腔相关症状群,其Cronbach α系数分别为0.876、0.825、0.821、0.882、0.703;在症状群网络中,疼痛的强度中心性、紧密中心性、中介中心性均最高,确定为巩固强化期的核心症状。结论 巩固强化期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经历以疼痛为核心的多个症状群困扰。护理人员可基于CX-5461体外核心症状和症状群制订干预措施,提高该化疗期症状管理效能。

卡瑞利珠单抗联合伊立替康治疗胃癌效果及对血清BARD1、STAT1影响

目的 探讨卡瑞利珠单抗联合伊立替康治疗胃癌的效果及对血清乳腺癌1号基因相关环指蛋白(BARD1)和转录活化蛋白1(STAT1)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4月—2021年11月收治的胃癌120例,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各60例。观察组给予卡瑞利珠单抗联合伊立替康治疗,对照组给予卡瑞利珠单抗治疗。比较2组治疗后临床效果,治疗后1年生存和复发情况,治疗前后血清肿瘤标志物、免疫功能指标、血NVP-TNKS656供应商清BARD1和STAT1,以及治疗期间毒副作用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85.0%,51/60)高于对照组(70.0%,42/60R428浓度)(P<0.05)。治疗后1年,观察组生存期长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P<0.01)。治疗后,CD4+、CDchildren with medical complexity4+/CD8+和STAT1 2组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血清糖类抗原199、癌胚抗原、CD8+、BARD1 2组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2组毒副作用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卡瑞利珠单抗联合伊立替康治疗胃癌患者临床效果较好,可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改善免疫功能,还可下调BARD1,上调STAT1,且安全性较好。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和猪肺炎支原体双重荧光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为了建立快速检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和猪肺炎支原体(Mhp)的双重荧光PCR检测方法,本试验根据NCBI数据库中的PRRSV ORF7和selleck NMRMhp P36基因,分别设计引物和TaqMan探针,通过优化扩增反应条件,建立PRRSV和Mhp的双重荧光PCR检测方法;分析所建立PCR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并初步应用于临床样品检测。结果显示,25μL PCR反应体系中各引物最佳添加量:PRRSV-F 1.5μL、PRRSV-R 1.0μLgenetic mouse models、PRRSV-P 0.8μL、MhVX-661价格p-F 1.2μL、Mhp-R 1.3μL、Mhp-P 0.7μL。优化后的PCR反应程序:50℃反转录20 min, 95℃预变性2 min, 95℃变性5 s, 55℃退火10 s, 72℃延伸20 s (此处收集荧光),40个循环。建立的双重荧光PCR方法特异性较好,与其他猪常见病原体无交叉反应;检测PRRSV和Mhp的敏感性分别为4.2拷贝/μL和9.6拷贝/μL;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均不高于2%,具有很好的重复性。因此,本试验建立的双重荧光PCR方法可同时检测PRRSV和Mhp,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和猪支原体肺炎(MPS)的诊断和防控工作提供支持。

2014—2020年血液病伴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血流感染病原菌耐药性及预后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河北保定市第一医院血液病伴中性粒细胞减少血流感染(BSselleckchem StaurosporineI)患者的BSI类型、病原菌分布、耐药情况及预后影响因素,为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2020年血液病伴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BSI的205例患者的临床资Captisol临床试验料,主要对BSI病原菌分布、耐药情况及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研究。采用BACT/ACERT3D全自动血培养仪进行血培养,采用VITEK-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进行菌种鉴定和药敏试验,药敏试验结果判读折点标准参照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执行标准(M100S)。结果 205例BSI患者中,原发性BSI 80例(39.0%),继发性BSI 125例(61.0%)。205例患者共分离出病原菌235株,其中,革兰阳性菌82株(34.9%),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肠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革兰阴性菌150株(63.8%),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真菌3株(1.3%),主要为热带假丝酵母菌。革兰阴性菌中,大肠埃希菌头孢唑林耐药率达88.2%,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唑林耐药率达90.0%;二者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替坦较敏感,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耐药性很低;铜绿假单胞菌对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较敏感,对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和阿米卡星无耐药性。革兰阳性菌中,人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耐药率达100.0%,对苯唑西林耐药率分别达82.9%、25.0%;主要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均敏感。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感染性休克、白蛋白和血小板为影响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血液病capacitive biopotential measurement伴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BSI病原菌分布广泛,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不同菌种耐药率差异较大,出现多重耐药菌,应根据BSI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积极控制预后影响因素,进而改善预后。

血清TK1和G17联合检测对胃癌患者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血清胸苷激酶1(TK1)、胃泌素17(G17)联合检测在胃癌患者中的诊断价值分析。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收治的108例胃部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经病理学诊断标准确诊为胃癌组(n=44)Compound C半抑制浓度、胃溃疡组(n=33)、慢性胃炎组(n=31)。比较3组患者的血清TK1、G17水平及TK1、G17指标单项检测与联合指标检测对胃癌诊断的价值。结果 胃癌组患者的血清TK1、G17水平均高于胃溃疡组及慢性胃炎VX-765采购组患者(P<0.05);胃癌组TK1、G17联合检medieval London测与TK1、G17单项检测的AUC值分别为0.8011、0.6266、0.7568;TK1、G17联合检测对胃癌诊断的敏感性优于单项指标检测(P<0.05);两者特异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TK1、G17联合检测对胃癌诊断的敏感性优于单项指标检测,对胃癌早期与其他胃部疾病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但其特异性不高,若要进一步明确胃癌的诊断,还需结合临床其他相关检查及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