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中发出的电磁光谱包括可见光、红外光和紫外光(UV)。太阳光中的delayed antiviral immune response紫外光是研究的热点之一。过去的研究更多关注紫外光对皮肤的影响,因为紫外线是导致皮肤损伤的原因之一,人们对于紫外线对皮肤的生理效应已经比较清晰,但目前紫外线对于人体其他器官的影响以及对人类疾病的影响尚不明晰。本综述指出紫外线照射在减少体重增加、代谢功能障碍和心血管疾病方面有一定的益处。另外紫外线暴露可能在降低糖尿病、结肠炎等疾病的发病等方面有一定的帮助。且紫外线还可能在抑制近视和抑郁症的发展上发挥一定的作用。这给未来人类的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后续的相关疾病的治疗中可以考虑紫外线因素;本文评述了紫外线暴露对于人类非皮肤类疾病的影响,探索到急性的紫外线暴露对Docetaxel核磁于内脏可能会有损伤,而不只停留于皮肤层面,明晰了紫外线对人体的益处和危害,为探究紫外线深层次开发和控制紫外线剂量提供Emricasan理论参考和研究方向。
Author: admin
个体化自我容量管理结合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对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疾病自我感受负担、心功能指标及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个体化自我容量管理结合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在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Aquatic microbiology2021年5月我院收治的90例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施以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施以个体化自我容量管理结合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干预。比较两组的干预Cobimetinib体内实验剂量效果。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的情感负担、身体负担及经济负担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左室射血分数(Lselleck CL 318952VEF)高于对照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小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症状管理、共性管理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个体化自我容量管理结合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在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减轻疾病自我感受负担,促进心功能改善,提高自我效能感。
血管性疾病介入中血管再通顺应性及术后生化指标的对比研究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血管再通顺应性及术后生化指标变化。方法 选取2019年3月—2021年3月341例接受PCI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是否出现早期支架贴壁不良(ESM)将患者分为ESM组(n=35)、无ESM组(n=306),比较两组一般资料、支架内表面与所在血管内表面距离、偏心指数及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血小板聚集率(PAR)、抗凝血酶Ⅲ(ATⅢ)、血小板抑制率(PIR)、D-二聚体(D-D)、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早期与晚期心血管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ESM组支架内表面与所在血管内表面距离、偏心指数高于无ESM组(P<0.05);两组PCI后与PCI前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Belumosudil体内0.05);ESM组PCI后PAR高于PCI前,ATⅢ低于PCI前(P<0.05);无ESM组PCI后PAR低于PCI前,PIR高于PCI前(P<0.05);无ESM组PCI后PAR低于ESM组,ATⅢ、PIR高于ESM组(occult HCV infectionP<0.05);两组PCI即刻TIMI血流分级及早期心血GDC-0068供应商管相关不良事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ESM组26例ESM消失,9例ESM持续存在;无ESM组出现15例获得性支架贴壁不良,与无晚期支架贴壁不良(LSM)患者相比,LSM患者远期心血管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结论 PCI术后ESM发生率较高,可影响凝血功能指标,但不会影响短期内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ESM随访中可消失,也可持续存在,无ESM患者术后亦存在发生获得性支架贴壁不良的风险,ESM持续存在及获得性支架贴壁不良将明显增加远期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
艾司洛尔联合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快速型心律失常疗效及对心电图的影响
目的 探讨艾司洛尔联合胺碘PF-02341066体内实验剂量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的疗效及对心电图的影响。方法 抽选60例急Z-IETD-FMK IC50性心肌梗死合并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使用胺碘酮,观察组联合使用艾司洛尔和胺碘酮进行治疗,观察2组疗效和治疗前后心电图水平。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心电图PR周期比对照组长,QT间期比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UTI urinary tract infectionLVEDD)、左室舒缩末期内径(LVESD)比对照组低,左室射血(LVEF)、每搏量(SV)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β_2微球蛋白(β_2-MG)、同型半胱氨酸(Hcy)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艾司洛尔联合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快速型心律失常起效快,效果明显,可显著缩短心电图QT间期,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改善心功能。
紫杉烷类药物相关心脏器官不良事件信号挖掘研究
目的 对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不良反应报告系统(FAERS)中紫杉烷类药物相关心脏不良事件(ADE)数据进行挖掘,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自FAERS数据库提取2017年第一季度至2021年第四季度紫杉烷类药物ADE报告,从中筛选出累及心脏器官疾病报告,采用报告比值比法(ROR)和英国药品和保健品管理局综合标准法(MHRA)检寻找更多测信号。结果 高位组语(HLGT)层面,紫杉醇的信号Populus microbiome有报告744份,分布于心律失常类疾病,心肌类疾病,各类心脏衰竭、Nirogacestat浓度心脏相关疾病,症状和体征,冠状动脉类疾病和心包类疾病;多西他赛的信号有报告74份,分布于心肌类疾病和各类心脏衰竭、心脏相关疾病;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的信号有报告85份,分布于心律失常类疾病,心肌类疾病,各类心脏衰竭和心包类疾病。结论 心脏器官相关ADE中,紫杉醇和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多见心律失常、心脏传导阻滞和心肌缺血,多西他赛多见左心室功能障碍和心肌缺血,可供临床参考。
针刺结合归脾汤治疗卒中后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观察
目的:本课题属于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通过对针刺联合归脾汤治疗卒中后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的睡眠改善情况评估,探讨该方法对卒中后心脾两虚型失眠的独特干预作用,并总结其优势及特点。材料与方法:本次试验选取62例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就诊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脑K1病房且符合纳入标准的卒中后失眠受试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两组受试者均接受基础内科治疗以及基础康复治疗。治疗组给予针刺腧穴与口服归脾汤结合疗法,对照组给予睡前口服西药右佐匹克隆片疗法。治疗组针刺日一次30分钟,对照组右佐匹克隆片3mg日一次睡前半小时口服,两组均以1周为—疗程,连续4个疗程。在治疗前后分别使用心脾两虚型中医症候积分表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对两组受试者进行睡眠质量的评估,观察受试者治疗周期前后两个评分量表的变化。然后用office excel建立数据库。将数据的统计分析及录入均应用SPSS27.0统计软件进行。结果:1.基本概况:在治疗过程中,共产生脱落病例2例,故最终完成本研究的共有60例患者。2.一般资料: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卒中类型、年龄、病程、PSQI评分、中医心脾两虚型失眠症候学积分量表评分方面的比较上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PS寻找更多QI评分:治疗后两组PSQI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而且在具体的PSQI各项评分中,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睡眠障碍、日间障碍、入睡时间方面在治疗前后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睡眠效率、催眠药物以及总体睡眠质量改善上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提示试验组在减少催眠药物使用、提高睡眠效率方面有更好的疗效。经过治疗后,试验组总有效率达90.00%。4.心脾两虚型失眠中医症候量表积分比较结果确认细节显示:试验组该表的单项积分及总积分均明显下降,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总有效率达86.67。结论:针刺联合归脾汤治疗卒中后心脾两虚型失眠,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口服右佐匹克隆片Plant symbioses能有效降低卒中后失眠受试者的PSQI及中医证候量表总积分,减少催眠药物使用、提高睡眠效率。
粪便FC蛋白联合血清CA125、CRP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预后评估
目的 探讨粪便钙卫蛋白(FC)联合血清糖类抗原(CA)125、C反应蛋白(CRP)对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22年2月黄山首康医院收治的UC患者82severe bacterial infections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组(n=21)、中度组(n=34)和重度组(n=27)。比较三组基线粪便FC蛋白及血清CA125、CRP水平,分析三者与UC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及三者联合检测的UC患者预后早期预测效能。结果 三组粪便FC蛋白及血清CA125、CRP水平比较,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F=67.262,64.264,79.080,均P<selleckchem BIBW29920.001)。粪便FC蛋白及血清CA125、CRP水平与UC病情严重程度均呈正相关(r=0.826,0.683,0.771,均P<0.001)。不良组年龄、病程、重度患者比例、粪便FC蛋白及血清CA125、CRP水平均高于良好组(均P<0.05)。患者粪便FC蛋白及血清CA125、CRP水平均为UC患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均P<0.05),且三者联合应用的UC患者预后早期预测效能最佳[AUC(95%CI)=0.996(0.988~1.000)]。结论 粪便FC蛋白、血清CA125、CRP水平在UC患获悉更多者中均较高,且与其病情和预后均相关,可作为UC病情和预后早期评估参考指标。
炙甘草汤辅助治疗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效果研究
目的:观察炙甘草汤联合PF-07321332常规西药治疗对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Dolutegravir生产商1月—2022年1月收治的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患者1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配法将患者分为不同治疗的四组,即美托洛尔组(A组)、盐酸胺碘酮片组(B组)、Medium Recycling美托洛尔联合炙甘草汤组(C组)和盐酸胺碘酮片联合炙甘草汤组(D组)。比较四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心室率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四组总有效率均在80%以上,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D组中医证候评分、室性期前收缩、房性期前收缩以及房室交界期前收缩次数均小于A、B两组(P<0.05);C、D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A、B组(P<0.05)。结论:对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采用炙甘草汤联合治疗的疗效更为确切,能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心室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而且能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应用。
炎性相关抑郁症肠道菌群和短链脂肪酸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抑郁症是一种精神疾病,对人类的身心健康有着严重的影响。先前的研究表明,炎性相关抑郁症是一种耐药抑郁症亚型,与特定症状和生物学异常相关。肠道微生物群可能是低度炎症的来源。因此,本研究对炎性相关抑郁症患者的肠道菌群和短链脂肪酸水平进行分析,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旨在为炎性相关抑郁症的早期识别、防治和预后提供理论基础。方法:1.招募未Decitabine生产商进行抗抑郁治疗的抑郁症患者85名,健康被试85名,收集受试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使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估受试者的焦虑和抑郁程度,采用16S r RNA基因测序技术检测两组肠道菌群序列,比较两组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物种组成,鉴定两组的差异菌种。分别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血浆中的短链脂肪酸和炎性因子水平,比较两组受试者肠道菌群、短链脂肪酸、临床症状和炎性因子的差异,并对上述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2.根据外周血hs-CRP浓度将抑郁症患者(n=85)分为炎性相关抑郁症组(n=42)和非炎性相关抑郁症组(n=43)。健康受试者85名。通过比较三组受试者肠道菌群、短链脂肪酸、临床症状和炎性因子间的差异,并对上述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3.从炎性相关抑郁症组(n=42)中随机选取20例患者,从健康对照组(n=85)中随机选取20例受试者。采用宏基因测序技术在物种水平上鉴定与炎性相关抑郁症密切相关的特异性菌种及其功能。结果:1.抑郁症组和健康对照组在年龄、性别和体重指数(BMI)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抑郁症组的受教育年限明显少于健康对照组(P<0.001)。抑郁症组的HAMD-17总分和HAMA总分,HAMD-17的5项因子分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1)。抑郁症组的hs-CRP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1),而丙酸和丁酸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两组之间alpha多样性和beta多样性有差异。LEf Se分析鉴定出了两组间有21个有显著差异的特征物种(LDA>2)。相关性分析发现hs-CRP与HAMD-17总分,HAMD-17的4项因子分(焦虑/躯体化、认识障碍、阻滞、睡眠障碍),HAMA总分,乙酸水平呈正相关,而与梭菌属相对丰度呈负相关(P<0.05)。2.炎性相关抑郁症组、非炎性相关抑郁症组和健康对照组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上无明显差异(P>0.05)。三组受试者在受教育年限,HAMD-17总分,HAMD-17的5项因子分和HAMA总分存在差异(P<0.05)。IL-6、丙酸和丁酸浓度在三组间有差异(P<0.05)。炎性相关抑郁症组和非炎性相关抑郁症组在一般人口学资料、临床症状、短链脂肪酸和除hs-CRP外的炎性Caspase抑制剂因子均无明显差异(P>0.05)。通过LEf Se分析发现炎性相关抑郁症患者中促炎菌拟杆菌科和拟杆菌属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非炎性相关抑郁症组和健康对照组,而抑炎菌梭菌科、粪杆菌属和梭菌属等的相对丰度较低。相关性分析发现,梭菌科和梭菌属的相对丰度与焦虑/躯体化、认识障碍、阻滞、睡眠障碍的分数呈负相关。3.采用鸟枪宏基因组测序法测定粪便样本。我们进行LEf Se分析发现,在物种水平上,炎性相关抑郁症组中有43种细菌的相对丰度降低,有9种细菌富集。炎性相关抑郁症组中富集的Mogibacterium diversum与hs-Cporous biopolymersRP水平和HAMD-17总分呈正相关。并且我们发现炎性相关抑郁症组中K00244(富马酸还原酶A)的表达明显降低。然后将K00244注释到KEGG Pathway Maps中,我们发现丁酸盐代谢(map00650)异常。结论:1.与健康人群相比,抑郁症患者外周血丙酸、丁酸水平降低,hs-CRP水平升高,肠道菌群组成发生变化。2.炎性相关抑郁症患者的促炎菌拟杆菌相对丰度较高,产生短链脂肪酸的抑炎菌梭菌、粪杆菌相对丰度较低。3.炎性相关抑郁症患者外周血丙酸、丁酸水平降低;拟杆菌相对丰度与丙酸、丁酸含量呈负相关,与抑郁症状严重程度呈正相关。4.炎性相关抑郁症患者的K00244(富马酸还原酶A)的表达明显降低,丁酸盐代谢(map00650)异常。
基于机器学习的冠心病辅助诊断研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冠心病的患病率越来越高,患病群体进一步年轻化。传统的医疗手段尽管可以识别出大多数冠心病患者,但成本高、效率低,并且依赖于医生的丰富经验和专业水平,还需要根据众多复杂的医学指标做出判断,加重了医务负担。因此,利用机器学习辅助诊断是否患有冠心病是一种简单、方便、高效的方法。基于此,本文利用机器学习算法构建冠心病分类模型,用于冠心病的辅助诊断。首先,本文基于Kaggle平台上的某冠心病数据集,对原始数据进行了预处理,为了解各特征变量对冠心病患病的影响,对数据进行了可视化分析。其次,数据集中患有和未患有冠心病的数据比例约为1:11,存在不平衡问题。为了提高后续模型的有效性和稳定性,分别利用ADASYN算法、SMOET算法和SMOTE-ENN算法三种方法对不平衡数据进行处理,并建立了逻辑回归、决策树、KNN和selleck合成随机森林四种模型,通过对比模型性能,选择SMOTE-ENN算法用于后续研究。为了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和学习能力,采用嵌入式方法进行特征选择,并通过建立决策树、随机森林和Ada Boost三种模型得到特征重要性排序,最终确定GSI-IX核磁17个特征变量全部用于后续建模分析中。然后,针对冠心病辅助诊断研究问题,本文分别构建了决策树、逻辑回归和KNN三个单一模型,以及Ada Boost、light GBM和随机森林三个集成模型。对比测试集的F1值及AUC值发现,单一模型中,KNN的F1值和AUC均达到0.9以上,效果最好;三个集成模型的FAggregated media1值和AUC值整体高于单一模型,其中随机森林的F1值和AUC达到了0.9627和0.9944,分类效果最好。最后,利用Stacking算法对六个模型以九种组合方式建立融合模型。对比所有模型评价指标发现,Stacking融合模型的F1值与AUC值整体高于同质集成模型,其中以随机森林、Adaboost和Light GBM为初级学习器,KNN为次级学习器建立的Stacking融合模型的泛化能力最好,且模型不存在过拟合问题,具有较强的稳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