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酞普兰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血清学指标的影响及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使用西AM-2282体外酞普兰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内蒙古自治区精神卫生中心收治的97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依据Blebbistatin纯度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患者接受丙戊酸钠治疗,观察组(49例)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西酞普兰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2个月后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倍克-拉范森躁狂量表(BRM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分及治疗1、2个月后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分,治疗前后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以及治疗前后认知功能评分[连线测试(TMT)、持续操作测验-相同配对版(CPT-IP)、Stroop色词测验(SCWT)评分]。结果 治疗2个月后,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与治疗前比,治疗2个月后两组患者BRMS评分、HAMD-17评分及血清MIF、Hcy水平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患bioorthogonal reactions者TMT评分、CPT-IP评分及SCWT中单词、颜色、色词等评分,以及血清BDNF水平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 <0.05);两组患者治疗1、2个月后TE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西酞普兰辅助治疗双相情感障碍可显著提高患者临床疗效,且可更有效调节血清BDNF、MIF、Hcy水平,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与认知功能,且不会明显增加患者不良反应,安全性良好。

蒙药赞丹-3汤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引发心律失常的作用研究

目的:观察蒙药赞丹-3汤对大鼠心脏传导时间、传导速度、传导离散度的影响,并分析大鼠心电图探究赞丹-3汤对大鼠心率、QRS、ERP及房室延搁时间变化的影响。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组观察干预赞丹-3汤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后引发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概率是否有影响,以证实赞丹-3汤对缺血再灌注引发心律失常的干预作用以及可能的机制。方法:(1)将18只SD成年雄性大鼠分为正常组(对照、赞丹-3汤1.25mg/ml、6.25mg/mselleckl、12.5mg/ml)、缺血再灌注模型组、赞丹-3汤6.25mg/ml+缺血再灌注模型组。每组随机分配6只更多大鼠。(2)将赞丹-3汤提取完成后配制成1.25mg/ml、6.25mg/ml、12.5mg/ml等浓度的工作液溶于KH液中,然后将工作液推入心脏,进行Langendorff灌流,采用128通道矩阵式电标测系统对左心房、左心室进行记录。(3)正常组观察不同浓度的赞丹-3汤对大鼠离体心脏窦性、S1S2与6Hz刺激条件下左心房、左心室传导时间、传导速度、传导离散度及心电图的变化。缺血再灌注模型组观察6Hz刺激条件下是否发生早后除极与迟后除极,50Hz刺激诱发室性心律失常的概率。赞丹-3汤6.25mg/ml+缺血再灌注模型组观察干预赞丹-3汤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后早后除极、迟后除极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概率是否有影响。结果:(1)赞丹-3汤对心脏传导影响:(1)在6Hz刺激频率下,当给药浓度为6.25和12.5mg/ml时,左心室传导速度从0.87±0.11mm/ms分别下降为0.44±0.06、0.54±0.05mm/ms,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传导时间从3.06±0.23ms分别延长至3.90±0.26与4.80±0.28ms,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2)窦性条件下,12.5 mg/ml赞丹-3汤干预后,左心室传导时间从1.14±0.10延长至1.44±0.02ms,传导速度从2.65±0.23降低至2.05±0.12mm/ms,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3)分析赞丹-3汤对左心房传导时间的影响发现,药物干预后传导时间有延长趋势,但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传导速度无明显变化。上述药物效果均可洗脱恢复。(2)赞丹-3汤对大鼠心脏传导离散度的影响:(1)6Hz刺激条件下,当12.5mg/ml赞丹-3汤干预后离散度从1.02±0.18mm/ms延长至1.82±0.12mm/ms,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2)窦性条件下各浓度赞丹-3汤对左心房传导离散度有延长趋势,1.25mg/ml赞丹-3汤对左心室传导离散度有降低趋势,但与对照组相比较后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药物效果均可洗脱恢复。(3)赞丹-3汤对大鼠心脏ECG与ERP的影响:(1)当1.25、6.25及12.5mg/ml赞丹-3汤干预后,心率从259.80±5.61BPM分别下降至240.80±3.27、223.20±5.64、188.50±4.93BPM,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2)对QRS波群统计分析发现,当6.25及12.5mg/ml赞丹-3汤给药后QRS间期从13.33±0.92ms分别延长至16.00±0.73与18.00±1.13ms,与对照组相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预测赞丹-3汤可能对Nav1.5通道有影响。(3)赞丹-3汤会影响心室复极过程延长ERP,在SIS2刺激条件下12.5mg/ml赞丹-3汤给药后,从52.00±7.90延长至105.2±6.75ms,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当灌流给药12.5mg/ml赞丹-3汤时可以延长房室延搁时间从43.67±2.38到50.50±1.84ms,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上述药物效果均可洗脱恢复。(4)赞丹-3汤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脏影响:(1)给予缺血再灌注组心脏50Hz刺激,发现室颤的发生概率为83.3Autoimmune retinopathy3%,且6Hz刺激条件下出现早后除极现象。(2)6.25mg/ml赞丹-3汤+缺血再灌注模型组中,给予心脏50Hz刺激时室颤发生概率下降至16.67%,6Hz刺激条件下早后除极现象缓解。结论:(1)本研究通过128通道笔式电极结合Langendorff灌流记录SD大鼠离体心脏电信号,成功构建缺血再灌注模型。(2)蒙药赞丹-3汤有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引发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1.25mg/ml、6.25mg/ml、12.5mg/ml浓度均对心脏传导有一定影响,其中12.5mg/ml浓度时具有显著性差异。(3)赞丹-3汤通过延长QRS、ERP、房室延搁时间及降低心室率等达到抗心律失常的目的。

果酸换肤联合强脉冲光对痤疮后色素沉着改善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果酸换肤联合强脉冲光(Intensepulsedlight,IPL)对痤疮后色素沉着患者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0年6Nucleic Acid Electrophoresis月在笔者医院确诊的76例痤疮后色素沉Epigenetics抑制剂着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单纯果酸换肤治疗,观察组采用果酸换肤联合IPL治疗,均连续治疗2NVP-TNKS656供应商个疗程。治疗后,评估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后1 h、6 h、12 h和24 h的视觉模拟疼痛(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随访6个月后,采用色素沉着改善效果评分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色素沉着改善效果。结果:观察组痤疮后色素沉着患者有效率为94.74%,高于对照组的78.95%(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1 h、6 h、12 h和24 h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痤疮后色素沉着患者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16%,与对照组的18.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色素沉着改善效果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果酸换肤联合IPL可提高痤疮后色素沉着治疗效果,有效改善皮损,且安全性较高。

美沙拉嗪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讨美沙拉嗪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1年1月—2021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收治的112例UC患者selleck产品选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入院时间分为两组,入院时间2011年1月—2016年12月的患者为1组,入院时间2017年1月—2021年12月的患者为2组,各56例。1组给予美沙拉嗪治疗,2组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治疗。评价临床selleck Barasertib治疗效果,治疗前后两组炎症因子水平及肠道菌群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总有效率高于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炎症因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炎症因子水平均低于immune-checkpoint inhibitor治疗前,2组低于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肠道菌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多于1组,大肠埃希菌数量少于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美沙拉嗪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治疗UC效果优于美沙拉嗪,能够有效下调患者机体炎症因子,改善肠道菌群情况。

白癜风维医不同证型在皮肤镜下的表现与调理治疗阶段疗效观察研究

目的:对比和分析调理治疗(成熟、清除疗法)前后的白癜风特征性皮肤镜图像变化,为治疗异常黏液质型白癜风的评价指标奠定基础。方法:1.本课题选取2020年10月—2023年3月期间在我院皮肤科中心住院治疗符合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的涩味黏液质型、咸味黏液质型、无味黏液质型白癜风患者136例。入选患者以异常体液质分型的不同给予相应的成熟剂、清除剂(调理治疗)治疗,在调理治疗前后皮损处进行皮肤镜监测,观察皮损处的皮肤镜下特征性图像变化,如背景颜色、血管形态、边界情况、毛发、毛囊、色素、皮肤表面的纹理特征变化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selleck激酶抑制剂:通过皮肤镜检查可知:无味黏液质型白Empagliflozin小鼠癜风:(1)经过调理治疗后,乳白色和瓷白色背景颜色的出现频率明显减少,淡白色和红白色背景颜色的出现频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经过调理治疗后,边界清晰的出现频率明显增加,边界模糊的出现频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经过调理治疗后,皮周色素加深、易见色素岛的出现频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经过调理治疗后,周边点状、不规则色素减退斑、白斑区域内可见斑片状色素残留、白斑处皮肤颜色暗淡、毛囊周色素残留的出现频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涩味黏液质型白癜风:(1)经过调理治疗后,乳白色背景颜色的出现频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经过调理治疗后,边界清晰的出现频率明显增加,边界模糊的出现频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经过调理治疗后,皮周色素加深、易见色素岛的出现频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经过调理治疗后,周边点状、不规则色素减退斑、白斑区域内可见斑片状色素残留、白斑处皮肤颜色暗淡的出现频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咸味黏液质型白癜风:(1)经过调理治疗后,乳白色背景颜色的出现频率明显减少,瓷白色、淡白色、红白色背景颜色的出现频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经过调理治疗后,边界清晰的出现频率明显增加,边界模糊的出现频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经过调理治疗后,皮周色素加深、易见色素岛的出现频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Human Tissue Products.05);(4)经过调理治疗后,周边点状、不规则色素减退斑、白斑区域内可见斑片状色素残留、白斑处皮肤颜色暗淡的出现频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三种异常体液质型白癜风治疗后在皮肤镜下的特征为:(1)无味黏液质型白癜风:经过调理治疗后,(1)乳白色及瓷白色背景颜色、边界模糊、周边点状、不规则色素减退斑、白斑区域内可见斑片状色素残留、白斑处皮肤颜色暗淡、毛囊周色素残留的出现频率明显减少;(2)淡白色及红白色颜色背景、边界清晰、皮周色素加深、易见色素岛的出现频率明显增加;(2)涩味黏液质型白癜风:经过调理治疗后:(1)乳白色颜色背景、边界模糊、周边点状、不规则色素减退斑、白斑区域内可见斑片状色素残留、白斑处皮肤颜色暗淡的出现频率明显减少;(2)边界清晰、皮周色素加深、易见色素岛的出现频率明显增加;(3)咸味黏液质型白癜风:经过调理治疗后:(1)乳白色颜色背景、边界模糊、周边点状、不规则色素减退斑、白斑区域内可见斑片状色素残留、白斑处皮肤颜色暗淡的出现频率明显减少;(2)瓷白色、淡白色及红白色背景颜色、边界清晰、皮周色素加深、易见色素岛的出现频率明显增加;2.皮肤镜可作为白癜风治疗过程中疗效评价及疾病判愈的客观监测手段。通过皮肤镜特征性图像可知,维医调理治疗(成熟、清除疗法)对于白癜风的不同证型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苦参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变化及其对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小鼠作用对比

目的:针对苦参现代多为生用,而传统多制用的用药差异,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对从古籍中有记载的苦参8种炮制品中筛选出的麸炒苦参、米泔制苦参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通过考察苦参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变化、苦参炮制前后对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以及苦参炮制前后对湿热型UC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解析苦参的炮制原理,为苦参炮制品临床应用提供依据。对优选出的米泔制苦参炮制工艺进行优化,建立生苦参、米泔制苦参质量标准,为米泔制苦参的炮制工艺、质量标准研究及临床合理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材料与方法:材料:苦参购自四川新荷花中药饮片股份有限公司,经辽宁中医药大学尹海波教授鉴定为为豆科植物苦参Sophora flavescens Ait.的干燥根;Waters Acquity ~(TM)I-class超高效液相色谱仪,配有Masslynx4.1质谱工作站(美国Waters公司);Waters e2695高效液相色谱仪;Multiskan MK3酶标仪;TLR4、My D88、NF-κBp65抗体购自Cell Signaling生物科技有限公司;C57BL/6小鼠,购自辽宁长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方法:1.基于UPLC-Q-TOF-MS~E分析的苦参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差异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E),在正、负离子模式下,结合苦参总化学成分数据库及UNIFI信息平台中内置化学成分数据库结合作为筛选数据库,对生苦参、麸炒苦参、米泔制苦参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分析。同时,利用SIMCA-P软件,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hepato-pancreatic biliary surgery法,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寻找生苦参与麸炒苦参,生苦参与米泔制苦参间化学成分差异标志物。2.苦参及其炮制品对湿热型UC小鼠作用及对TLR4/My D88/NF-κB通路的调节作用将SPF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8组,分别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组、生苦参组、麸炒苦参组、米泔制苦参组、麦麸辅料组、米泔水辅料组,每组6只。通过自由饮用3%葡聚糖硫酸钠(DSS)蒸馏水,配合高糖高脂饮食蜂蜜水和持续高温高湿环境,建立湿热型UC小鼠模型。造模同时给予灌胃给药,连续10 d,进行一般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第11 d处死小鼠,取diABZI STING agonist NMR结肠并测BYL719细胞培养量长度,酶联免疫法检测小鼠血清中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0(IL-10)以及结肠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HE染色观察病理切片,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TLR4、My D88、NF-κBp65 m RNA及蛋白表达。3.苦参及其炮制品对湿热型UC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通过自由饮用3%葡聚糖硫酸钠(DSS)蒸馏水,配合高糖高脂饮食蜂蜜水和持续高温高湿环境,建立湿热型UC小鼠模型。造模同时给予灌胃给药,连续10 d,末次灌胃给药后,采集空白组、模型组、阳性组、生苦参组、麸炒苦参组、米泔制苦参组小鼠粪便,保存至无菌EP管,迅速放入液氮中,-80℃保存。每组6个样本进行肠道菌群多样性检测,采用Illumina Mi Seq测序平台,运用荧光定量分析法对16S r RNA V3-V4区有效序列进行Mi Seq的2×468bp双端测序。4.米泔制苦参炮制工艺优化根据《雷公炮炙论》中对米泔制苦参的炮制工艺记载,以蒸制时间、浸泡时间、米泔水浓度为考察因素,以米泔制苦参的3种增量黄酮类成分三叶豆紫檀苷、异黄腐醇、槐属二氢黄酮G为考察指标,采用正交设计法,优化米泔制苦参的最佳炮制工艺。5.生苦参、米泔制苦参质量标准研究在最佳米泔制苦参炮制工艺优化基础上,以米泔制苦参中的增量成分三叶豆紫檀苷、槐属二氢黄酮G作为生苦参、米泔制苦参的薄层鉴别及含量测定的检测指标,检查生苦参、米泔制苦参中的水分、灰分,并对生苦参、米泔制苦参的浸出物、性状鉴别、显微鉴别进行系统研究,建立生苦参、米泔制苦参质量标准。结果:1.基于UPLC-Q-TOF-MS~E分析苦参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差异正离子模式下鉴定化合物75个,以黄酮类、生物碱类成分为主,其中黄酮类成分50种,生物碱类成分16种,三萜类成分4种,二苯甲基衍生物3种,糖苷类成分1种,蒽醌类成分1种;负离子模式下鉴定化合物44个,以黄酮类成分为主,其中黄酮类成分41种,生物碱类成分1种,二苯甲基衍生物1种,糖苷类成分1种;生苦参与麸炒苦参比较,在正、负离子模式下共鉴定了6种差异性成分,大部分为黄酮类化合物。生苦参与米泔制苦参比较,在正、负离子模式下分别鉴定了9种和1种差异性成分,大部分为黄酮类、三萜类化合物。2.苦参及其炮制品对湿热型UC小鼠作用及对TLR4/My D88/NF-κB通路的调节作用与空白组比较,湿热型UC模型小鼠DAI评分升高;结肠长度减少;结肠病变严重,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血清中MIF、TNF-α、IL-6、IL-1β、IL-8含量升高,IL-10含量降低(P<0.01);结肠组织中MDA含量升高,SOD含量降低(P<0.01);结肠组织中TLR4、My D88,NF-κBp65 m RNA及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均能降低湿热型UC小鼠DAI评分;增加其结肠长度;减轻结肠病变严重程度及淋巴细胞浸润程度;降低湿热型UC小鼠血清中MIF、TNF-α、IL-6、IL-1β、IL-8含量,升高IL-10含量(P<0.01);降低结肠组织中MDA含量,升高SOD水平(P<0.01);降低结肠组织中TLR4、My D88,NF-κBp65 m RNA及蛋白表达(P<0.01);麦麸辅料和米泔水辅料组较模型组未见明显差异(P>0.05)。苦参及其炮制品具有治疗湿热型UC的作用,经麸炒或米泔制后效果更好。3.苦参及其炮制品对湿热型UC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Alpha多样性分析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湿热型UC模型小鼠肠道菌群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显著降低(P<0.01);Beta多样性分析显示,空白组与模型组两者之间肠道菌群结构及多样性存在差异;在门分类水平上,湿热型UC模型小鼠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相对丰度均下降,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相对丰度显著上升(P<0.01);在属分类水平上,湿热型UC模型小鼠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norank_f__Muribaculaceae属、螺杆菌属(Helicobacter)、拟杆菌属(Bacteroides)、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Prevotellaceae_UCG-001属、Parabacteroides属、Odoribacter属、g__Lachnospiraceae_NK4A136_group属、Candidatus_Saccharimonas属、Prevotellaceae_Ga6A1_group属、杜氏乳杆菌属(Dubosiella)相对丰度明显降低(P<0.01),肠杆菌属(Enterobacter)、大肠杆菌-志贺氏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相对丰度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Shannon、Simpson指数均显著提高(P<0.01);各给药组小鼠肠道菌群结构及多样性较接近空白组;各给药组能明显上调厚壁菌门、拟杆菌门丰度,下调变形杆菌门丰度(P<0.05,P<0.01);与生苦参组比较,麸炒苦参组上调厚壁菌门作用更显著(P<0.05),米泔制苦参组上调拟杆菌门作用更佳(P>0.05);生苦参、麸炒苦参、米泔制苦参给药组能明显上调乳杆菌属、norank_f__Muribaculaceae属、螺杆菌属、拟杆菌属、双歧杆菌属、Prevotellaceae_UCG-001属、Parabacteroides属、Odoribacter属、g__Lachnospiraceae_NK4A136_group属、Candidatus_Saccharimonas属、Prevotellaceae_Ga6A1_group属、杜氏乳杆菌属相对丰度,明显下调肠杆菌属、大肠杆菌-志贺氏菌属相对丰度,且每种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麸炒苦参组出现了大量Prevotellaceae_Ga6A1_group属、杜氏乳杆菌属、双歧杆菌属,米泔制苦参组出现了大量的Prevotellaceae_Ga6A1_group属,相对于模型组及生苦参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4.米泔制苦参炮制工艺优化通过正交试验优选出的最优米泔制苦参炮制工艺为:取生苦参饮片,加入浓度为0.2%的米泔水浸泡6 h后取出,用清水淘洗2次,常压蒸制6 h,取出,晒干。(米泔水的制备:取过4号筛的米粉与水混匀,搅拌得混悬液,即得。每2 g米粉,用1000m L水,米泔水用量以没过苦参片为度)5.生苦参、米泔制苦参质量标准研究暂订生苦参、米泔制苦参的质量标准为:生苦参的显微鉴别同2020版药典(一部),与生苦参相比,米泔制苦参显微鉴别应无淀粉粒;在254 nm、365 nm紫外光下,生苦参、米泔制苦参供试品在三叶豆紫檀苷、槐属二氢黄酮G标准品相应的位置上,应显相同颜色的斑点;生苦参、米泔制苦参水分均不得过11.0%;生苦参、米泔制苦参总灰分均不得过8.0%;生苦参水溶性浸出物不得少于20.0%,米泔制苦参水溶性浸出物不得少于13.7%;生苦参含三叶豆紫檀苷的量不得少于0.09%,米泔制苦参含三叶豆紫檀苷的量不得少于0.14%,生苦参含槐属二氢黄酮G的量不得少于0.09%,米泔制苦参含槐属二氢黄酮G的量不得少于0.14%。结论:1.生苦参经麸炒、米泔制之后黄酮类化合物、三萜类化合物发生了改变,为生制品间的差异性成分。2.苦参及其炮制品均能抑制TLR4/My D88/NF-κB通路从而发挥治疗湿热型UC的作用,经麸炒或米泔制后效果更好。3.苦参及其炮制品均能调节湿热型UC小鼠肠道菌群结构,从而达到缓解肠道炎症反应的治疗作用,其中麸炒苦参、米泔制苦参的作用优于生苦参。4.采用正交试验获得米泔制苦参最佳炮制工艺,该方法稳定、可行。5.制订的以米泔制苦参中增量成分三叶豆紫檀苷、槐属二氢黄酮G作为含量测定指标的质量标准,可为米泔制苦参的炮制工艺评价和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针刺治疗女性围绝经期失眠的取穴规律及针药结合临床疗效评价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总结针刺治疗女性围绝经期失眠的核心腧穴,并将穴位与国医大师孙申田教授的经颅重复针刺疗法相结合,再联合酸枣仁汤治疗心肾不交型围绝经期失眠,为今后治疗心肾不交型围绝经期失眠提供参考与借鉴。方法:1.数据挖掘部分:检索中国知网、维普期刊、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电子数据库中有关针刺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的文献,将筛选后的文献录入Office Excel 2010形成穴位数据库,对穴位频数、频率、特定穴、所属经络、人体部位分布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出现频次≥5次的穴位进行聚类分析,使用SPSS Modeler 18.0软件对穴位进行关联规则分析。2.临床疗效部分:本课题共纳入32例符合纳入标准患者,研究期间脱落2例患者,实际完成30例患者。采用自身前后对照方式,对纳入患者给予经颅重复针刺疗法结合酸枣仁汤治疗,统计患者治疗前后FSH水平、PSQI评分、Kupperman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变化,使用SPSS 21.0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1.数据挖掘部分:共涉及57个穴位,总使用频次371次,使用频次≥10次的穴位有15个,累计使用频次为253次,占总使用频次68.19%,百会、三阴交、神门三个穴位使用频率最高;共涉及8类特定穴,使用频次最多的特定穴为原穴、其次是五腧穴、背俞穴、募穴、八脉交会穴、八会穴、络穴、下合穴;常用经络中多取任脉、足太阳膀胱经、督脉上的穴位,总频次为164次,占比44.20%。最常用的穴位分布在下肢部、头面颈项部、胸腹部,总频次为267次,占比71.97%;关联规则分析:共生成了15条支持度大于0.3,置信度大于0.8关联规则,发现了关元-神门-三阴交、气海-关元等具有很强的关联以及关元、神门、三阴交、气海、太溪、百会等穴位属于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的核心穴位。3个聚类群,聚1类:肾俞、Taurine抑制剂心俞、肝俞、神庭、本electromagnetism in medicine神、获悉更多合谷;聚2类:百会、内关、三阴交、神门、天枢、子宫、中脘、下脘、关元、气海、足三里、印堂;聚3类:照海、申脉、太溪、太冲、四神聪、安眠。2.临床疗效部分:治疗后的FSH水平、PSQI评分、Kupperman评分、中医症候积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中医证候总有效率在96.67%,综合疗效的总有效率在93.33%。结论:1.针刺治疗围绝经期失眠取穴方面:百会、三阴交、神门三个穴位使用频率最高;在特定穴中,原穴、五腧穴、背俞穴这三类特定穴使用频率最高;在人体部位分布上,多取下肢部、头面颈项部、胸腹部上的穴位;在所属经络中,多取任脉、足太阳膀胱经、督脉上的穴位;在关联规则中,发现了关元-神门-三阴交、气海-关元等具有很强的关联,是治疗围绝经期失眠常用的穴位配伍以及关元、神门、三阴交、气海、太溪、百会等穴位属于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的核心穴位。2.经颅重复针刺疗法结合酸枣仁汤治疗心肾不交型围绝经期失眠,可延长患者睡眠时间、提高睡眠质量并减少其中医证候并且研究期间未发现不良反应,可适用于临床。

某高校不同睡眠时型大学生的睡眠特征和情绪症状的比较:一项横断面研究

研究目的:描述大学生睡眠PI3K抑制剂时型的分布特征;分析睡眠时型与睡眠模式、睡眠困扰和情绪症状的关系。研究方法:通过横断面调查,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广东省某高校的在校学生中进行在线问卷调查。收集并分析调查对象的一般社会人口学资料、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上课日和周末的睡眠模式,通过清晨型与夜晚型量表-5项量表(MEQ-5)、失眠严重程度指数量表(ISI)、Epworth嗜睡量表(ESS)、Beck抑郁量表-13项(BDI-13)和焦虑自评定量表(SAS),评价研究对象的失眠、日间思睡、抑郁及焦虑症状,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睡眠时型与大学生出现睡眠困扰和情绪症状的相关性。以P值<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本研究共回收问卷1607份,其中有效问卷1569份PUN30119,有效率为97.6%。研究对象的年龄范围在15~27岁,平均年龄为19.86± 1.16岁,包括681名男性和888名女性。Pre-operative antibiotics本研究中大学生清晨型、中间型和夜晚型睡眠时型占比分别为14.9%、71.5%和13.6%。以中间型睡眠时型为参考,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睡眠时型与睡眠困扰和情绪症状的关联,研究结果提示夜晚型与周末睡眠补偿呈正向相关(OR=2.443,95%CI:1.740~3.429),而清晨型与周末睡眠补偿呈负向关联(OR=0.623,95%CI:0.392~0.990)。此外,夜晚型与失眠症状(OR=2.000,95%CI:1.428~2.801)、抑郁症状(OR=2.068,95%CI:1.496~2.858)以及焦虑症状(OR=2.188,95%CI:1.387~3.451)均呈正向相关。然而,本研究在睡眠时型和白天思睡症状之间关联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本研究发现夜晚型与周末睡眠补偿、失眠、抑郁和焦虑症状相关,对早期识别和及时干预夜晚型及其伴随的睡眠问题和精神症状具有重要意义。

0~2岁早产儿屈光发育随访研究

目的:研究0~2岁早产儿的屈光状态特点和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4—11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门诊进行眼底筛查的73例(146眼)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确诊为轻度视网膜病变且无需治疗的15例(30眼)早产儿纳入早产儿视网膜病(ROP)组,58例(RSL3116眼)无眼底病变的早产儿纳入对照组。分析早产儿屈光发育的相关因素,比较两组屈光状态发育情况,分析早产儿不同年龄段屈光度。结果:体重、直系亲属屈光状态、ROP严重程度是早产儿屈光发育的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正视、远视、近视、散光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时早产儿远视储备较足月儿低,随着年龄增长,远视发生率逐渐降低。结论:早产儿屈光发育危险因素有低体BMS-907351供应商重、直系亲属suspension immunoassay屈光状态、ROP严重程度高;早产儿远视储备较足月儿低,屈光发育过程出现散光的概率较大。

炎症因子介导黑素细胞衰老对窄谱UVB光疗反应性的影响研究

背景目的白癜风是一种由自身免疫反应介导黑素细胞选择性破坏导致的色素脱失性皮肤病。活动期白癜风皮损存在干扰素g(IFNg)和肿瘤坏死因子a(TNFa)参与的I型炎症。目前白癜风治疗原Emricasan抑制剂则包括活动期控制皮损发展,稳定期诱导复色,维持治疗抑制皮肤常驻记忆T细胞(skin-resident memory CD8+T lymphocytes)活化造成的复色皮损再脱色。308nm准分子单色光(或激光)和311nm窄谱UVB光疗被证实是诱导白癜风复色的最有效治疗。然而,临床观察发现光疗反应性因人而异。我们推测白癜风炎症微环境可能介导SB431542半抑制浓度黑素细胞衰老,直接影响了光疗/复色的应答。方法引进和培养正常人黑素细胞PIG1和白癜风皮肤黑素细胞PIG3V;测定IFNg和TNFa两种炎症因子对黑素细胞衰老表型和标记分子表达的影响;测定黑素细胞存活受体c-KIT膜型和分泌型比例变化。结果 IFNg和TNFa可协同增加窄谱UVB诱导的黑素细胞衰老。两种促炎Genetic instability因子能明显抑制黑素细胞存活受体c-KIT膜型和分泌型比例。用逆转录病毒使细胞过表达c-KIT或添加外源性人重组干细胞因子(rhSCF),可阻止炎症因子介导黑素细胞衰老。结论白癜风表皮炎症微环境存在IFNg和TNFa炎症因子,加速了窄谱UVB诱导黑素细胞衰老。借助抗炎治疗(OMP间歇口服糖皮质激素或JAK抑制剂)以清除表皮炎症微环境中的炎症因子,可提高白癜风光疗的反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