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脑出血患者微创术后颅内感染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1年12月于医院行微创术后颅内感染的2型糖尿病合并脑出血患者Erastin使用方法50例作为感染组,根据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Glasgow Coma Score, GCS)评分将患者分为轻度组(GCS≥9分,n=31)和重度组(GCS<9分,n=19),另按病例对照研究法选取同期行微创术后颅内未感染的50例患者为对照组。分析不同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黏度高切(HS)、全血黏度低切(LS)、血浆黏度(PV)和红细胞聚集指数(EAI)]的变化,并采用ROC评估根据术后HS、LS、PV、EAI预测颅内感染预后的效能。结果:感染组患者引流管数、引流管留置时间及脑脊液漏均高于对照组(P<0.05);感染组患者LMultiplex ImmunoassaysS、HS、PV和EAI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重度组患者LS、HS、PV和EAI均高于轻度组患者(P<0.05);预后不良组患者LS、HS、PV和EAI均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HS、LS、PV和EAI预测患者术后颅内感染预后的AUC分别为0.698、0.837、0.690、0.666,最佳临界值为10.22 m Pa·s、5.20m Pa·s、5.05 m Pa·s、14.10。结论:T2DM合并脑出血微创术后颅内感染患者凝血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PS-341体内实验剂量升高,且对病情程度及预后预测中有一定应用价值。
Author: admin
薰衣草挥发油香薰吸入的抗焦虑、抗抑郁作用及其机制
目的 考察薰衣草挥发油(LVO)香薰吸入的抗焦虑、抗抑郁作用,并探究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间氯苯哌嗪(MCPP)和慢性不可预知性温和刺激(CUMS)分别复制小鼠焦虑模型和抑郁模型,通过旷场实验、明暗箱穿梭实验、自发活动实验、悬尾实验、强迫游泳实验等行为学检测,考察LVO香薰吸入的抗焦虑和抗抑郁作用;ELISA法测定小鼠海马组织中五羟色胺(5-HT)、谷氨酸(Glu)、γ-氨基丁酸A受体(GABAA)神经递质水平,同时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颗粒体蛋白(GRN2B)、代谢型谷氨酸受体5(GRHBeAg-negative chronic infectionM5)抗体3-Methyladenine体内、谷氨酸能系统代谢和转运相关蛋白谷氨酸受体1(Glu R1)及囊泡谷氨酸转运蛋白1(VGlu T1)表达,初步探究LVO香薰吸入抗焦虑和抗抑郁的作用机制。结果 与焦虑模型组比较,LVO中、高剂量能显著降低模型动物总活动路程和速度,增加静止时间,降低模型动物在暗箱中的活动路径和速度(P <0.05);同时降低Glu水平,升高5-HT水平及GABA_A水平,提高焦虑模型动物中GRN2B、GRM5蛋白表达。与抑郁模型组比较,LVO能显著增加模型组动物总PF-03084014路程和运动速度,降低静止时间,降低模型动物强迫游泳及悬尾不动时间,升高5-HT和Glu水平,降低GABAA水平,提高抑郁模型动物中GRN2B、Glu R1、VGlu T1蛋白表达。结论 LVO香熏吸入具有一定的抗焦虑、抗抑郁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神经递质分泌及相关蛋白的表达有关。
基于IMB模型的护理干预在冠心病PCI后Ⅱ期心脏康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 探究基于信息-动机-行为技巧(IMB)模型的护理干预在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RAD001)后Ⅱ期心脏康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12月于本院进行Ⅱ期心脏康复的84例冠心病PCI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抽签法将其分GNE-140抑制剂为对照组(42例,常规康复运动)和研究组(42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基于IMB模型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 干预后,研究组的冠心病康复知识、二级预防行为、运动自我效能评分高Microarrays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研究组的最大运动负荷(MWL)、无氧阈(AT)、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6 min步行试验(6MWT)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基于IMB模型的护理干预在PCI后Ⅱ期心脏康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良好,能有效提高其健康知识水平和疾病自我管理能力,增强心肺功能,减少MACE。
aVR导联T波直立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后发生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关系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体表12导联心电图a VR导联T波直立(a VRT+)与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的相关性,并进一步明确a VR导联T波直立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院及远期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选取2021年1月至2021年7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收治的595例A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AMI患者入院时采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前体表12导联心电图,并根据心电图a VR导联T波直立与否分为a VRT波倒置(a VRT-)组392例患者和a VRT波直立(a VRT+)组203例患者。同时,收集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心梗类型、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史、高脂血症病史、心肌梗死病史、既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病史、吸烟史、相关实验室指标[血肌酐、血糖、超敏肌钙蛋白(cardiac troponin I,c 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MB,CK-MB)、N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 BNP)]、左心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PLX5622研究购买ejection fraction,LVEF)、收缩压、舒张压、入门至球囊扩张时间(door to balloon,D2B)、发病至球囊扩张时间(symptom onset-to-ballon,S2B)、病变部位(前壁、后壁、下壁、侧壁)、术中情况(多部位梗死、PCI术后复流情况)病变血管支数以及在院时间;并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在院MACE发生率,包括心源性死亡、心源性休克、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并通过对出院患者为期1年的追踪随访,分别记录两组患者1年内MACE发生率,包括心源性死亡、心力衰竭、复发心绞痛的发生率。分别根据发生在院MACE及1年内MACE为结局进行相关临床项目的单因素分析,得到组间差异对比;并分别将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同时结合ROC曲线分析,评价a VR导联T波改变程度对在院及远期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的诊断效能。结果:(1)与a VR导联T波倒置组相比,a VR导联T波直立组的性别、心梗类型占比、有糖尿病史者占比、有高血压史者占比、有高脂血症史着占比、有心肌梗死史着占比、有PCI史者占比、有吸烟史着占比、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收缩压、舒张压、D2B、S2B、心肌梗死病变部位、多部位梗死、PCI术后复流情况、1年内心源性死亡发生率、1年内复发心绞痛发生率未见统计学差异(所有P>0.05);(2)与a VR导联T波倒置组相比,a VR导联T波直立组的年龄、血肌酐、血糖、c TNI、NT-pro BNP、LVEF、病变血管支数、在院时间、在院MACE发生率存在统计学差异(所有P<0.05);且在院MACE复合终点事件中心源性死亡、心源性休克、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共有41例(6.9%)患者发生在院MACE,其中心源性死亡18例(3.0%),心源性休克13例(2.2%),室性心律失常10例(1.7%);a VR导联T波直立组发生在院MACE的患者有33例(16.3%),发生率高于a VR导联T波倒置组8例(2.0%),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a VR导联T波直立组发生心源性死亡的有14例(6.9%),a VR导联T波倒置组4例(1.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a VR导联T波直立组发生心源性休克的有9例(4.4%),a VR导联T波倒置组有4例(1.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6);a VR导联T波直立组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有10例(4.9%),a VR导联T波倒置组没有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3)对康复出院的患者进行为期1年跟踪随访,并将由心血管死亡、心力衰竭、复发心绞痛组成的复合终点事件作为1年内MACE,随访过程中,两组患者发生复合终点事件的共有63例(10.6%),其中发生心源性死亡的患者1例(0.2%),发生心力衰竭的患者23例(3.9%),复发心绞痛患者39例(6.6%);a VR导联T波直立组1年内发生心力衰竭的有19例(9.4%),a VR导联T波倒置组有4例(1.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两组患者之间1年内发生心源性死亡和复发心绞痛的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341,P=0.554)。对于1年内MACE,a VR导联T波直立组发生35例(17.2%),高于a VR导联T波倒置组28例(7.1%),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4)分别以是否发生在院及1年MACE为结局进行分组,通过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有糖尿病史者占比、血肌酐、血糖、NT-pro BNP、LVEF、D2B、病变血管支数、在院时间和a VR导联T波直立均与在院MACE相关(P<0.05);有糖尿病史者占比、血糖、病变血管支数和a VR导联T波直立均与1年MACE相关(P<0.05);(5)通过对上述单因素分析得到有组间差异的临床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发现,a VR导联T波直立是在院MA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8.730,95%CI(3.116,24.459),P<0.001],更长的入门至球囊时间(D2B)也是在院MA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47,95%CI(1.003,1.093),P=0.035],同时,更高水平的左心射血分数(LVEF)是发生在院MACE的独立保护因素[OR=0.908,95%CI(0.856,0.963),P=0.001]。对AMI患者出院1年内发生MACE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发现T波直立也是1年MA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2.711,95%CI(1.581,4.649),P<0.001],同时,更多的病变血管支数也是1年MA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479,95%CI(1.079,2.027),P=0.015];(6)在NSTEMI患者亚组分析中,a VR导联T波直立是NSTEMI患者发生在院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OR=35.160,95%CI(3.716,332.669),P=0.002];也是发生1年内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OR=3.164,95%CI(1.291,7.753),P=0.012]。在STEMI患者亚组分析中,a VR导联T波直立是STEMI患者发生在院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OR=4.910,95%CI(1.385,1Education medical7.410),P=0.014];也是1年内MA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2.965,95%CI(1.453,7.753),P=0.003];(7)根据患者a VR导联T波振幅程度,将振幅<-0.2m V赋值为1,-0.2≤T<-0.1m V赋值为2,-0.1≤T<0m V赋值为3,0≤T<+0.1m V赋值为4,+0.1m V≤T<+0.2m V赋值为5,≥+0.2m V赋值为6;通过ROC曲线提示,a VR导联T导联改变程度用于诊断在院MACE的曲线下面积为0.764,最佳截断值为3.5,即a VR导联T波振幅≥0m V对AMI患者PCI术后发生在院MACE有较高的预测价值;a VR导联T导联改变程度用于诊断远期MACE的曲线下面积为0.635,最佳截selleckchem GSK2118436断值为3.5。结论:在AMI患者中的a VR导联T波直立,与患者在院及远期MACE相关,是其独立危险因素;且对于在院不良事件的发生有一定的预测价值;AMI患者中a VR导联T波直立的检出率为34.1%,其中STEMI患者a VR导联T波直立检出率为33.2%。
阿莫西林、奥美拉唑联合克林霉素治疗Hp阳性十二指肠溃疡的临床疗效研究
目的 研究阿莫西林、奥美拉唑联合克VEGFR抑制剂林霉素治疗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阳性十二指肠溃疡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lipid mediator62例Hp阳性十二指肠溃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Bucladesine研究购买。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治疗,观察组给予阿莫西林、奥美拉唑、克林霉素联合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治疗前后胃肠激素指标[胃泌素(Gas)、胃动素(MTL)、肾上腺髓质素(AM)]、炎症反应指标[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55%,高于对照组的70.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Gas、MTL、AM、IL-6及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90%,与对照组的6.4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莫西林、奥美拉唑联合克林霉素治疗Hp阳性十二指肠溃疡,可显著改善患者胃肠功能,减轻机体炎症反应,疗效确切。
新疆一枝蒿结肠靶向定位片的研制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肠道疾病,因其发病机制未知、疾病易反复、并发症严重已极大地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当前对其治疗主要以药物控制为主,重症患者常需要手术进行治疗,但均不能根治,寻找副作用较小的新替代药物已成为当前的热点研究,其中中医药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报道屡见不鲜。新疆一枝蒿是菊科蒿属植物岩蒿Artemisia rupestris L.的全草,也是维吾尔医的常用药材,其生长在海拔较高的地区,在当地民间沿用已久且药效显著,在众多“维药”中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纲目拾遗》和《维吾尔药志》中均详细记载新疆一枝蒿具有“清热解毒、活血、祛阴寒”等功效,现代研究也表明其具有抗炎、抗病毒、保肝、抗氧化等多种药理作用,尤其是其抗氧化能力显著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潜在治疗药物。因此,本研究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对新疆一枝蒿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有效成分、作用靶点和作用通路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优化新疆一枝蒿的超声提取工艺,进行药效学考察,设计制备结肠靶向定位片剂,并对片剂进行初步质量检查和稳定性研究,以期对其临床应用提供思路,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分析新疆一枝蒿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有效成分。通过文献检索和Swiss Target PrediImmunity boosterction,获取新疆一枝蒿的化学成分和成分作用靶点,并在Gene Cards等数据库检索UC相关靶点;通过STRING数据库对新疆一枝蒿与UC交集靶点进行PPI、GO、KEGG分析,用Cytoscape、微生信对结果作图;通过Auto Dock Vina对治疗UC关键成分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实验结果显示,符合要求的成分共有12个,成分作用靶点277个,UC靶点5045个,交集靶点174个;PPI结果显示,新疆一枝蒿治疗UC核心靶点25个,最核心靶点5个(TNF、AKT1、SRC、EGFR、HSP90AA1);GO分析结果显示,新疆一枝蒿治疗UC主要涉及对药物的反应、凋亡过程的负调控等生物过程;KEGG结果显示,主要涉及的通路有癌症通路、抗病毒感染、PI3K-Akt等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木犀草素、槲皮素、山奈酚、蒙花苷均与5个最核心靶点有较好的结合活性,木犀草素、槲皮素、山奈酚、蒙花苷为可能的治疗UC有效成分。(2)超声提取新疆一枝蒿的工艺优化。以总黄酮、多酚提取率、DPPH清除率和ABTS清除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筛选提取工艺,Plackett-Burman试验筛选主要影响因素以及Box-Behnken设计优化实验工艺。单因素结果筛选工艺为一枝蒿20%-60%乙醇,浸泡0.5-1.0 h,20-40℃,30-60 k HZ,1:20-1:50 g/m L料液比提取10-40 min,反复提取3次;Plackett-Burman试验结果表明乙醇浓度、提取时间以及提取温度为主要影响因素;优化实验工艺为51%乙醇,33℃下提取28 min。(3)新疆一枝蒿治疗UC的药效学考察。以TNBS诱导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灌胃给药不同剂量的新疆一枝蒿提取物(1.05 g/kg获悉更多、2.1 g/kg和4.2 g/kg)进行治疗,实验结果发现模型组大鼠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组织损伤(CMDI)评分、组织病理学(HS)评分均显著(P<0.01)高于正常组,说明UC造模成功,且新疆一枝蒿中、高剂量组大鼠三者评分均显著(P<0.05)低于模型组。此外,新疆一枝蒿中、高剂量组大鼠能显著(P<0.05)降低造模大鼠体内的MPO、NO、MDA含量,增高SOD活力,降低TNF-α、IL-1β和IL-6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实验结果表明,新疆一枝蒿提取物对UC具有治疗作用。(4)制备新疆一枝蒿结肠靶向定位片。采用压制包衣、喷雾包衣的方法制备结肠靶向定位片,以总黄酮累积释放度为指标,分别考察压制包衣时滞材料处方比例、包衣用量、上下层填料比例,p H控释层处方比例与包衣增重等。经过考察,压制包衣处方为EC-PEG6000(4:1),压制包衣0.1 g,压制包衣上下层填料(1.5:1),p H控释层Eudragit FS 30D-Eudragit L30 D-55(2:1),包衣增重7%时制得结肠靶向定位制剂在0.01 mol/L盐酸(2 h)溶液中不释药,在p H 6.8 PBS溶液中(4 h)累积释放度小于10%,在p H 7.5 PBS溶液中(6 h)累积释放度大于80%。经过筛选后的结肠靶向定位片能够实现结肠定位释放的目的且体外释放稳定。(5)新疆一枝蒿结肠靶向定位片剂的初步质量检查和稳定性检查。按照2020版《中国药典》的要求,对制备的新疆一枝蒿结肠靶向定位片剂进行初步的含量考察、质量检查和影响因素实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片剂样品进行分析,测定其中关键活性成分槲皮素的含量,并从稳定性、精密度、线性与范围等方面进行方法学考察。考察结果显示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专KD025属性强、测定结果稳定可靠。初步质量检查发现片剂的性状、重量差异、脆碎度、释放度等项均符合要求,稳定性实验显示片剂在60℃和湿度90±5%RH及光照影响因素条件下,有很好的稳定性。
闭合性血气胸动物模型制备与评价
目的 fine-needle aspiration biopsy建立闭合性血气胸动物模型,为闭合性血气胸救治实战化训练及考核提供可靠的动物模型。方法 选取14头4~6个月龄健康长白猪为研究对象。将实验猪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各7头。两组造模方法相同。对照组造模LGX818生产商后不给予救治措施干预,实验组造模后由7名受训人员行胸腔闭式引流。记录并比较两组实验猪造模后各项生命体征。记录实验组受训人员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完成情况。设计一种新的战伤动物模型评价方法用以评价血气胸模型,指标采用百分制评分,记录受训人员对闭合性血气胸动物模型的评分。结果 对照组术后呼吸速率、脉搏频率高于实验组,动脉血氧分压低于实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名受训人员的胸腔闭式引流时间最短为12 min,最长为35 Laduviglusib生产商min,平均(23.9±7.1)min;引流效果评估最低5分,最高10分,平均(7.9±1.8)分。实验组中,受训人员对动物模型的伤情真实感、模型标准化、造模时间、模型参数、麻醉与伦理、模型推广性、训练效果7个方面给予动物模型评价较好(平均分>7分);对造模时间、造模工具、考核要素3个方面评价一般(平均分5~7分)。结论 成功建立闭合性血气胸动物模型,能够满足闭合性血气胸救治实战化训练和考核需求。
喹硫平、奥氮平及氟哌啶醇对痴呆精神行为症状的影响
目的 分析喹硫平、奥氮平及氟哌啶醇治疗痴呆精神行为症状(BPSD)的效果和对心电图及血糖的影响。方法 选取BPSD患者160例,根据治疗所采用的抗精神药物进行分组,A组55例患者给予奥氮平治疗,B组54例患者给予喹Panobinostat硫平治疗,C组51例患者给予氟哌啶醇治疗,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4、8周后的痴呆病理行为评定量表(BEHAVE-AD)、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比较3组患者治疗8周后的血糖、心电图及临床疗效。结果 3组患者BEHAVE-AD评分及PANSS评分比较,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治疗8周后,治疗2、4、8周后,A、B组患者的评分低于C组,治疗2、4周后A组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A、B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C组患者QTc间期值、心电图异常发生率高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喹硫平与奥氮平治疗BPSDIDN-6556患者有利于缓解临床症状,但cellular bioimaging可引起患者血糖升高,氟哌啶醇虽对BPSD患者血糖无影响,但治疗后较易导致心电图异常。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伴脑出血及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1例
目的 分析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寻找更多VST)伴脑出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及治疗allergy immunotherapy手段。方法 总结1例CVST伴脑出血、PNH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发病诱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和治疗方法。结果 CVST的病因包括口服避孕药、妊娠、激素替代治疗、肿瘤、感染selleck Mirdametinib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CVST临床表现包括头痛、局灶性神经症状、癫痫以及昏迷等,诊断主要依据影像学检查,抗凝是CVST治疗的主要方式,危重患者多联合局部溶栓、机械取栓、机械碎栓和抗凝治疗多种治疗方案。结论 CVST伴脑出血、PNH是一种罕见的脑血管疾病。对于长期口服雄激素和糖皮质激素的患者,当出现意识障碍、头痛和癫痫表现时,用常规的脑血管病不能解释,要考虑CVST的可能,及时给予磁共振静脉造影(MRV)等检查,对明确诊断的CVST患者根据病情给予抗凝或机械取栓等治疗。
联合检测血常规、D-二聚体及降钙素原与新生儿败血症继发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关系
目的 探讨血常规、D-二聚体(D-D)及降钙素原(PCT)与新生儿败血症继发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Blebbistatin关系。方法 选择2019年8月至2022年9月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收治的100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根据是否继发NEC分为NEC组(n=12)和非NEC组(n=88)。收集两组患儿及孕母围生期的临床资料及检测血常规[白细胞计数(WBC)、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血小板计数(PLT)、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D-D及PCT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新生儿败血症继发NEC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血常规、D-D及PCT对新生儿败血症继发NEC的预测价值。结果NEC组和非NEC组患儿的胎龄、喂养方式、脐静脉置管、WBC、MPV、D-D及PCT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79、5.11Fulvestrant分子式4、5.634、5.357、4.951,χ~2=7.181、13.145、4.495,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喂养方式、MPV、WBC、D-D及PCT均是新生儿败血症继发NEC的独立有关(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MPV、WBC、D-D、PCT及四者联合检测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85、0.821、0.784、0.703、0.906,优于单一检测(P<0.05)。结论 MPV、WBC、D-D及PCT水平均与新生儿败血症继发NEC有关,联合检测对新生儿败血症继发NEC有良好Medial proximal tibial angle的预测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