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及目的: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是指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静脉溶栓(IVT)后各种原因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进一步加重,与ACI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为更好地了解ACI患者IVT后发生END的原因,以便对ACI患者进行预防性决策,本研究调查分析了ACI患者IVT后END的发生率、END的原因、危险因素并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连续收集了2020年12月至2022年10月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selleckchem IDN-6556院急诊科抢救室接受IVT的ACI患者199例,根据溶栓药物的不同分为阿替普酶(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bio-inspired sensornogen activator,rt-PA)组178例和尿激酶(UK)组21例,再根据IVT后是否发生END,分为END亚组及非END亚组。将END定义为AC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24小时内NIHSS评分较溶栓前增加≥4分或者死亡。收集入组患者的所有临床资料,包括人口统计学信息:年龄、性别、体重、吸烟史、饮酒史;临床特征:合并症(高血压、糖尿病、房颤病史、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高脂血症)、既往使用抗凝药物治疗、既往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入院时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入院时舒张压(diastolicand systolic blood pressure,DBP)、溶栓后2小时SBP、溶栓后2小时DBP、溶栓前NIHSS评分、溶栓后24小时NIHSS评分、发病至溶栓时间、溶栓药物(rt-PA、UK)、TOAST病因类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小动脉闭塞型/心源性栓塞型);入院时实验室指标: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小板计数、红细胞比容、血小板压积、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Belnacasan供应商)、D-二聚体、肌酐、尿酸;入院时影像学资料:是否脑白质疏松、是否大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梗死面积(腔隙性脑梗死/中等面积脑梗死/大面积脑梗死)。分析ACI患者IVT后END的发生率及原因。通过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确定影响rt-PA静脉溶栓后EN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及影响系数。然后根据筛选出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进行预测,并将预测值进行ROC曲线分析,评估其预测价值。使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代表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在纳入的199名接受IVT的ACI患者中,有59名(29.6%)患者发生END。其中rt-PA静脉溶栓的ACI患者中52名(29.2%)患者发生END;UK静脉溶栓的ACI患者中7名(33.3%)患者发生END。脑出血(27名患者,45.8%)是END的主要原因,其次是脑梗死进展(13名患者,22.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白细胞计数[OR=1.283,95%CI(1.060-1.553),P=0.011]、INR[OR=1.257,95%CI(1.803-8.756),P=0.008]、D-二聚体[OR=1.297,95%CI(1.034-1.628),P=0.025]及大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OR=6.830,95%CI(2.789-16.729),P=0.000]是接受rt-PA静脉溶栓的ACI患者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大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OR=6.830,95%CI(2.789-16.729),P=0.000]与END发生关联性最强。而PT[OR=0.000,95%CI(0.000-0.009),P=0.009]是其保护性因素。联合独立危险因素指标预测值进行ROC曲线分析,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813(CI:0.737-0.888,P=0.000),预测能力较好。结论:END的发生比较常见,并且选择rt-PA或UK静脉溶栓治疗对END的发生率没有影响。静脉溶栓治疗后发生END最主要的原因是脑出血,其次为脑梗死进展。较高的白细胞计数、INR及D-二聚体和存在大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是rt-PA静脉溶栓后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在评估END发生上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Author: admin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乐脉颗粒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作用机制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探讨Medullary thymic epithelial cells乐脉颗粒治疗血管性痴呆(VD)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CMSP数据库筛选乐脉颗粒的活性成分及靶点;VD的相关靶点由GeneCard、OMIM、DrugBank等数据库获取,合并去重后得到交集靶点。通过Cytoscape 3.9.0软件对“药物-活性LGK-974供应商成分-靶点”网络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到核心活性成分和核心靶点;运用R 4.2.1软件对交集靶点进行GO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利用AutoDock Vina 1.5.6软件进行分子对接。结果:槲皮素、木犀草素、山柰酚等可能是乐脉颗粒治疗VD的核心活性成分,核心靶点包括AKT1、PTGS2、肿瘤坏死因子等;GO分析主要与对肽反应、细胞对化学应激的反应等相关;KEGG主要涉及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PI3K-Akt信号通路等。分BMS-907351细胞培养子对接结果显示核心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的结合活性较强。结论:乐脉颗粒通过多靶点、多通路发挥其对VD的治疗作用,其分子机制主要涉及抑制炎症反应、调节神经细胞凋亡等方面。
改良早期预警评分联合预见性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康复效果
目的:探讨改良早期预thylakoid biogenesis警评分(MEWS)联合预见性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将2020年5月-2022年11月河南省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符合研究要求的AMI患者114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57例,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和改良早期预警评分联合预见性护理干预。记录并比较两组干预前、后心功能及并发症。结果:干预组干预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以及心输出量(CO)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干预组干预后D-二聚体(D-D)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AMI患者给予改良早期预警评分联合预见KD025性护理干预www.selleck.cn/products/byl719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及D-D与CK-MB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基于FOCUS-PDCA理论的护理管理对冠心病患者服用阿司匹林的影响
目的Belumosudil体内:探讨基于FOCUS-PDCA理论的护理管理对冠心病患者服用阿司匹林的依从性、自我效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9年5月—2022年8月收治的冠心病介入治疗后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1∶1随机简单分配原则把患者分为FOCUS组48例与对照组48GSK1349572体内例。两组均给予阿司匹林口服治疗,对照组在阿司匹林口服治疗期间给予常规护理,FOCUS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给予基于FOCUS-PDCA理论Microalgal biofuels的护理管理,比较两组服药依从性、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自我效能及生活质量。结果:FOCUS组服药依从性发生率为100.00%,高于对照组的89.58%(P<0.05)。FOCUS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FOCUS组护理后自我效能、心理功能、物质生活、躯体功能、社会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FOCUS-PDCA理论的护理管理能提高冠心病患者服用阿司匹林的依从性,也可提高自我效能,降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持续提高生活质量。
硅基固相DNA提取结合等温扩增检测肺炎支原体新方法研究
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是引起呼吸道感染和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的常见病原体,对成人和儿童的生命健康具有较大威胁。因此,早期快速诊断肺炎支原体感染对防控CAP的流行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快速、准确检测肺炎支原体,本研究使用氨基偶联剂对硅胶膜进行了氨基化改性,开发了氨基改性硅胶膜(Amino-modified silica membrane,AMSM)提取DNA的新方法。与未进行改性的硅胶膜相比,AMSM对DNA吸附能力提高了约11倍。直径为3 mm的AMSM对DNA的吸附量约为133.5 ng,单位面积吸附量约为18.89 ng/mm~2,吸附效率接近90%。AMSM具有较高的DNA吸附能力,且吸附效果稳定。本研究提出的AMSM提取DNA的方法简单、快速且无需高速离心步骤,可在3 min内完成DNA的快速捕获和富集。这为开发集成固相DNA提取和等温扩增检测肺炎支原体的新方法奠定了基础。等温核酸扩增技术不需要昂贵的扩增仪器,更适合在资源匮乏地区和即时检验(Point-of-care testingPF-02341066 MW,POCT)环境中检测肺炎支原体。本研究将AMSM提取DNA的方法与等温扩增方法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快速、简便且灵敏的肺炎支原体检测新方案。AMSM对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和变性泡介导的链交换扩增(Strand exchange amplification,SEA)均无显著影响,且AMSM/DNA复合物可不经过洗脱步骤直接进行扩增反应。灵敏度分析结果表明,AMSM结合比色法LAMPDorsomorphin半抑制浓度可检出含有1.0×10~0 copies/μL的DNA样本,AMSM结合比色法SEA可检出含有1.0×10~1 copies/μL的DNA样本。此外,对45个肺炎支原体真实样本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结合了AMSM的比色LAMP法的阳性符合率为96.67%,结合了AMSM的比色SEA法的阳性符合率为93.33%。本研究提出的基于AMSM的肺炎支原体检测方案无需高速离心步骤,整个过程可在60 min内完成检测,实现了检测结果的可视化。综上所述,本研究所提出的肺炎支原体检测方案简单、快速,可用于低浓度样本的检测,适bioorthogonal reactions合在资源贫乏的地区和POCT环境中进行肺炎支原体的快速检测,为未来开发自动化检测装置和用于其它病原体的快速检测提供了方法参考,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抗抑郁药治疗痴呆症躁动的疗效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及网状meta分析
背景:痴呆症是一种常见于老年人的临床综合征。躁动是痴呆患者较常见的神经精神症状之一,对痴呆患者的生活质量有严重影响,且发病率逐年上升。一些抗抑郁药物已被证明对躁动的痴呆患者可能有效,但目前没有直接比较它们之间疗效及安全性的研究。我们进行了网状荟萃分析(NMA)来评估这些抗抑郁药物治疗痴呆症躁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资料与方法:本研究在8个公开数据库(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进行了检索,检索字段采取主题词和自由词的结合,检索日期从数据库建立之日至2022年11月6日,检索结果不限制发表类型。研究类型: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对象:各种类型的痴呆患者。干预措施:试验组采用抗抑郁药,对照组采用抗抑郁药或安慰剂治疗,筛选文献提取信息:(1)纳入研究的文献来源信息及一般特征;(2)干预措施;(3)干预持续时间;(4)结局指标。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采用Cochrane 5.4系统评价手册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Meta分析结果采用网状图呈现,存在异质性则分析异质性来源,必要时进行敏感性分析检验和亚组分析。基于频率学的方法,采用Stata14.2软件对纳入的文献结果进行分析。本研究已在PROSPERO注册,注册号寻找更多:CRD42022320932。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12项研究,共1146名参与者。根据躁动评分的结果表明,西酞普兰(SMD-0.44,95%CI-D-Lin-MC3-DMA0.72,-0.16hip infection)疗效显著优于安慰剂。根据总不良事件的结果,曲唑酮(OR=4.58,95%CI=1.12,18.69)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安慰剂。结论:在纳入研究的所有抗抑郁药物中,根据从基线到干预结束的躁动改善及在安全性方面与安慰剂的比较情况,西酞普兰可能是治疗痴呆症躁动的最佳抗抑郁药。
阶梯式心理护理在子宫切除术后抑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目的 分析阶梯式心理护理在子宫切除术后抑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22年2月~20primary sanitary medical care23年1月,选取此期间曹县人民医院收治的子宫切除术后抑郁患者9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进行分组,其中48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IDN-6556半抑制浓度规护理干预,另48例研究组患者在其基础上采取阶梯式心理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抑郁情绪、自我负担感受、生活质量,以及护理满意度。正态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 干预3个月后,研究组抑郁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身体负担、情感负担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满意率对比中,研究组结果较对照组显著更高(P<0.05)。结论 子宫切除术后抑郁患者采用阶梯式心理护理干预后能够有效缓解抑郁情绪,减轻自我负担感受,保障生Alpelisib纯度活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
研究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对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治疗效果
目的 分析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疾病特点,评价联合超声乳化、小梁切除术治疗的优势,为眼科提供治疗selleck NMR参考。方法 方便选取2019年8月—2020年6月赤峰市医院眼科收治的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n=46)采取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组(n=46)采取超声乳化+小梁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视力、眼压、生活质量变化情况。结果ImmunoCAP inhibition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7.82%)高于对照组(78.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64,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6.52%)低于对照组(26.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52,P<0.05);观察组术后视力与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眼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elleck合成P<0.05)。结论 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并发症较少、术后眼压平稳、视力恢复良好,提升了患者的治疗效果,是有效术式。
全日面矢量磁像仪成像光学系统及其偏振特性研究
本文选题于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Advanced Space-based Solar Observatory,ASO-S)”。全日面矢量磁像仪(Full-disc vector MagnetoGraph,FMG)作为 ASO-S 三大载荷之一,其主要科学探测任务为进行太阳全日面矢量磁场测量,研究太阳磁场的发生、发展、相互作用、以及作用的后果,进而深入理解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的内在物理机理,并为空间天气事件预报提供观测基础。针对FMG进行太阳磁场观测的稳定性与精确性要求,论文从太阳磁场测量原理和仪器设计需求出发,对FMG入射窗、光学系统及光学系统偏振特性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1介绍了基于塞曼效应的太阳磁场测量原理及其测量方法。针对不同的测量方法,详细地分析了太阳磁场望远镜的获悉更多关键光学系统及其组成,比较了不同结构形式的成像光学系统和偏振光学系统的组成形式及其优缺点,为太阳磁场望远镜光学系统选型奠定基础。2针对FMG光学系统的在轨适应性问题,研究了 FMG光学入射窗。首先总结分析了复杂的ASO-S在轨空间环境对光学玻璃及膜系的影响,据此选择熔融石英玻璃作为入射窗材料。随后通过模拟仿真,对比研究了胶合、单片、双分离等三种JQ1试剂不同结构入射窗的热稳定性,据此选择双分离结构为入射窗的初始结构。结合上述研究,提出了入射窗膜系构型。最后通过实验研究了 FMG面临的紫外辐照、电子辐射等主要空间环境因素对入射窗性能的影响。3基于塞曼效应的太阳磁场测量原理和光学系统的成像特性,分析了光学系统偏振误差来源。首先针对成像光学系统成像质量对系统测量偏振精度的影响,利用标量衍射理论和像差理论,并结合太阳磁场测量方法,建立了光学系统与偏振精度之间的评价模型;结果表明成像系统波像差RMS优于λ/38时误差变化趋于恒定;针对FMG系统偏振本底0.0005Ic、偏振串扰误差0.015的观测需求,成像光学系统波像差RMS需优于λ/25。随后针对成像光学系统仪器偏振特性对系统偏振测量精度的影响,建立了基于斯托克斯参数表征的FMG光学系统偏振传输模型,通过数值仿真分析了入射窗、光学望远镜、成像镜、偏振分光棱镜、1/4波片等光学元件的偏振效应对系统偏振精度的影响。该工作为FMG及其他用于偏振测量的光学系统的前期设计和后期系统测量精度评估提供了理论依据。4根据FMG观测波长532.4 nm、分辨率1″的科学观测需求,设计了一种偏振本底低、串扰小、偏振模型简单、无光子损失的Genetic heritability光学系统方案。为了满足精确地在轨测量需求,设计了一种光学系统定标调焦方案,并对入射窗结构进行了优化,优化后入射窗杂散光下降了 68.61%。为了验证FMG成像光学系统的性能,搭建了光学偏振特性测试平台,测量结果表明FMG入射窗及成像光学系统的光学成像质量和仪器偏振误差均符合FMG系统测量精度要求。最后对比了FMG与其他同类太阳磁场望远镜的观测效果,结果显示FMG在轨观测精度远高于地面太阳磁场望远镜的观测精度,在太阳局部纵向磁场细节的观测上,几乎与国际上最先进的HMI观测结果完全一致。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尿毒症皮肤瘙痒的相关因素分析及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1.调查本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尿毒症皮肤瘙痒(Uremic Pruritus,UP)的患病率及相关临床特点;2.分析UP发生的相关因素,探讨影响UP发生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3.调查UP与焦虑、抑郁及睡眠之间的相关EPZ-6438细胞培养性及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共纳入本中心2021年04月至2021年09月的227名MHD患者,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临床资料以及相关实验室指标。使用5-D瘙痒量表(the 5-D itch scale,5D-IS)评估皮肤瘙痒程度,医院用焦虑抑郁量表(the 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HADS)量化焦虑抑郁,阿森斯失眠量表(Athens insomnia scale,AIS)评估睡眠。使用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MHD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及各量表数据(5D-IS、HADS、AIS)进行单因素分析,比较不同组间MHD患者各项指标间的差异,对单因素分析中具有统计学意义差异的相关因素再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与UP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及危险因素。就UP与焦虑、抑郁、睡眠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探讨,以评估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1.符合纳入标准的MHD患者共227例,在227例MHD患者中,患UP的有153例(患病率为67.4%),男性125例(55.1%),女性102例(44.9%),老年组73例(32.2%),非老年组154例(67.8%),透析龄中位数为36月,无瘙痒患者有74例(32.6%),瘙痒患者有153例(67.4%),其中,轻度瘙痒患者有73例(32.2%),中度瘙痒患者有74例(32.6%),重度瘙痒患Etoposide纯度者有6例(2.6%)。2.MHD患者中患有UP的患者在年龄、C反应蛋白(CRP)、血清肌酐(SCr)、血清胱抑素-C(serum cystatin C,Cys-C)及甘油三酯(TG)较无皮肤瘙痒的患者更高(P<0.05);而在不同瘙痒程度的UP的患者间,年龄、CRP及血清无机磷(serum inorganic phosphorus,IP)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差异的各指标经过组间多重比较,发现年龄及CRP在重度瘙痒组中相对较高,高于轻度瘙痒组(P<0.05);而IP在中度瘙痒组中相对较高,高于重度瘙痒组(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methylomic biomarker果显示,高龄、高SCr、高Cys-C及高TG水平是MHD患者发生UP的独立危险因素。3.在MHD患者UP与焦虑、抑郁及睡眠之间相关性分析中,MHD患者5D-IS评分与HADS的焦虑评分之间成极弱正相关(r=0.137,P=0.04),即MHD患者皮肤瘙痒与焦虑之间存在极弱的正相关性,与AIS评分成弱正相关(r=0.308,P<0.001),即MHD患者皮肤瘙痒与失眠之间存在弱正相关性。结论:1.本中心MHD患者UP的患病率较高;2.年龄、CRP、SCr、Cys-C及TG水平为UP发生的相关因素,高龄、高SCr、高Cys-C及高TG水平是导致U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3.本中心MHD患者UP与焦虑之间存在极弱正相关性,与失眠之间存在弱正相关性,即患有UP的MHD患者更易焦虑与失眠,故MHD患者的皮肤瘙痒会给其生活质量带来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