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冬Ophiopogon japonicus(L.f)Ker-Gawl.为百合科沿阶草属植物,是我国重点开发的中药大品种,含有黄酮、多糖、皂苷和氨基酸等成分,具有清肺止咳和养阴生津的功效。近年研究发现,麦冬须根中黄酮及皂苷类成分高于块根,多糖和氨基酸含量与块根相当,其应用逐渐引起重视。本文以麦冬须根与多味药食两用中药组方制备泡腾片,研究了多元麦tumor immunity冬须根泡腾片的提取工艺、加工工艺、质量和稳定性,并进行了功能评价。本研究以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和提取次数为考察因素,采用单因素结合响应面法,以总皂苷含量与出膏率为指标,优化提取工艺,经权重法得出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时间90 min,提取温度100℃,料液比1﹕6,提取次数2次。继而以提取所得多元麦冬须根浸膏粉为原料,采用酸碱分开制粒法,以单因素结合正交试验法筛选泡腾片配方,筛选出最佳配方为浸膏粉占20%,填充剂糊精占40%,润滑剂PEG6000占6%,甜味剂阿斯巴甜占2%,矫味剂薄荷脑占1%,其余为崩解剂柠檬酸与碳酸氢钠(酸碱比0.9﹕1)。按《中国药典》2020年版相关规定对多元麦冬须根泡腾片进行质量检测。结果所制泡腾片呈浅褐色,水中完全崩解后液体澄清无杂质,味稍甜、微苦,具有麦冬CB-839化学结构须根清香气,平均片重0.989 g,崩解时限2 min 25 s,p H值6.4,脆碎度为0.32%。微生物及重金属检测结果表明,菌落数量、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等均低于要求水平,铅未检测出。GC-MS结果显示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共52种,酯类和其他类风味物质种类丰富,醇类物质相对含量占比较大,构成泡腾片独特的香味。稳定性试验结果显示,多元麦冬须根泡腾片在高温高湿环境中稳定性较好,但在实际生产及运输过程中需对其环境进行严格控制。本研究采用小鼠酚红法考察祛痰作用,结果显示,高剂量组小鼠酚红排泌量为0.750±0.073μg/mPLX4032 IC50l,其祛痰作用显著优于空白组及阳性对照组,中、低剂量组祛痰作用无显著性差异。采用二甲苯耳肿胀试验考察抗炎作用,结果显示,高、中、低剂量组耳肿胀度分别为0.074±0.021 mm、0.106±0.020 mm、0.132±0.019 mm,肿胀率均低于空白组,高剂量组抗炎作用最显著。试验结果表明多元麦冬须根泡腾片具有较好的祛痰抗炎作用。本论文通过对多元麦冬须根泡腾片制备工艺、质量、稳定性以及功能的研究,制得多元麦冬须根泡腾片,其质量均一,符合《中国药典》2020年版的相关规定,稳定性良好,并具有较好的祛痰抗炎作用。
Author: admin
白藜芦醇通过SIRT1/PGC-1α对高糖状态下线粒体氧化应激损伤致足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研究目的:1.通过体内动物实验阐明高糖诱导线粒体氧化应激损伤致细胞凋亡可以损伤肾脏足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症状的出现;2.通过体内动物实验明确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增加致线粒体损伤是启动细胞凋亡机制的重要环节;3.通过体内动物实验监测各组大鼠肾组织中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 1,SIRT1)及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γcoactivator-1 alpha,PGC-1α)的相对表达情况,证实SIRT1/PGC-1α蛋白通路可以调控ROS的表达;4.通过体内动物实验证实白藜芦醇可以通过激活SIRT1/PGC-1α信号通路,减轻足细胞氧化应激损伤,保护肾脏。研究方法:1.动物模型与分组:采用高糖高脂饮食联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糖尿病模型组和白藜芦醇治疗组。正常组及模型组每日给予羧甲基纤维素钠等体积灌胃,白藜芦醇组给予溶于羧甲基纤维素钠的白藜芦醇制剂20mgMCC950/kg灌胃干预。2.肾功能评价:在干预10周末,收集24h尿液,取腹主动脉血及双肾,称取肾重。使用CBB法试剂盒检测24小时尿蛋白(24-hour urine protein,24h Upro),使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和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3.肾脏病理形态及足细胞损伤评价: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 and eosin stain,HE)染色观察肾脏组织一Laduviglusib般形态变化,采用过碘希夫酸染色法(Periodic acid-schiff stain,PAS)及马松染色法(Masson trichrome stain,Masson)观察细胞外基质与肾脏纤维化改变;采用投射电镜观察足细胞、足细胞线粒体及肾小球基底膜(Glomerular basement membrane,GBM)等超微结构;采用免疫组化与免疫印迹检测Synaptopodin的蛋白定位及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检测Desmin蛋白水平,评估足细胞损伤。4.肾脏组织SIRT1、PGC-1a蛋白表达及凋亡评价:采用免疫组化检测肾脏组织SIRT1、PGC-1a、Bcl-2、Caspase9、Caspase3蛋白表达;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SIRT1、PGC-1a、Caspase3蛋白表达。结果:1.白藜芦醇对SD大鼠肾功能的影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Scr、BUN及24h Upro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白藜芦醇组Scr、BUN及24h Upro下降(p<0.05)。2.白藜芦醇对SD大鼠肾脏病理形态及足细胞损伤的影响:(1)病理形态变化: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肾小球肥大,肾小球系膜细胞及系膜基质Anthocyanin biosynthesis genes广泛增生。白藜芦醇组上述病变各有改善。(2)超微结构观察:正常组大鼠基底膜厚度均匀,足突形态规则,线粒体形态饱满,嵴结构清晰排列整齐,模型组大鼠基底膜不均匀增厚,足突融合、脱落,线粒体肿胀,基质稀薄,嵴紊乱。经过药物干预10周后,白藜芦醇组上述情况得到改善。(3)Desmin与Sypaptopodin的蛋白表达: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Desmin免疫组化检测表达增多(p<0.05)、Sypaptopodin免疫组化及免疫印迹检测表达减少(p<0.05)。与模型组比较,白藜芦醇组Desmin表达减少(p<0.05)、Sypaptopodin表达增加(p<0.05)。3.白藜芦醇对SD大鼠肾脏SIRT1,PGC-1α的蛋白表达及凋亡的抑制作用: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SIRT1、PGC-1α免疫组化及免疫印迹检测水平明显下降(p<0.05),Bcl-2蛋白免疫组化检测表达水平下降,Caspase9免疫组化检测升高、Caspase3免疫组化及免疫印迹检测表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白藜芦醇组SIRT1、PGC-1α蛋白表达增多(p<0.05),Bcl-2蛋白表达上升,Caspase9、Caspase3表达下降(p<0.05)。结论:糖尿病肾病大鼠存在明显的线粒体氧化应激损伤,白藜芦醇可以减少高糖状态下足细胞凋亡,此作用可能与上调SIRT1/PGC-1α表达改善线粒体功能,减少ROS生成有关。
ADAM8的表达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小鼠的影响
目的 探究CRISPR/Cas9技术靶向抑制去整合素-金属蛋白酶8(ADAM8)在小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 18只6~8周龄健康雌性昆明小鼠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NVP-TNKS656体外正常组、酒精组和质粒组,每组6只。正常组不做处理,质粒组采用水流动力学注射法尾静脉注射利用CRISPR/Cas9技术抑制ADAM8基因的三合一重组质粒ADAM8-sgRNA3(3 g/kg),酒精组尾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酒精组和质粒组采用50%(v/v)分析纯乙醇一次性灌胃(14 mL/kg)诱导急性肝损伤。禁食16 h后进行眼球取血检测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活性;苏木素-伊红(HE)和过碘酸-雪夫(PAS)染色检测肝脏损伤和糖原变medicinal chemistry化情况;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肝组织中ADAM8、细胞色素CYP450 2E1(CYP2E1)、热休克蛋白70(HSP70)及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通路相关因子的表达。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酒精组ALT和AST升高,肝损伤评分增加,糖原含量减少,ADAM8、CYP2E1、p-ERK1/2、磷酸化的p38(p-p38)MAPK以及Gefitinib-based PROTAC 3临床试验磷酸化的c-Jun氨基未端激酶(p-c-Jun)的表达升高,而HSP70的表达降低(P<0.05)。与酒精组相比,质粒组ALT和AST降低,肝损伤评分降低(P<0.05),糖原含量增多;ADAM8、CYP2E1、pERK1/2、p-p38以及p-c-Jun的表达降低,HSP70的表达增加(P<0.05)。结论 利用CRISPR/Cas9技术靶向抑制ADAM8的表达,可以通过MAPK信号通路改善小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究喻氏凉茶抗炎的作用机理
本研究旨在通过网络药理学的方法,解析喻氏凉茶清热解毒的关键靶点及分子作用机制。通过TCMSP数据库挖掘获得喻氏凉茶中药材的有效成分,运用Uniprot和GeneCards数据库获得与药效成分互作的炎症靶点基因,对交集靶点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以及KEGG信号通路分析。利用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药材-成分-靶点”网络关系图。通过STRING平台构建蛋白-蛋白互作网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利用Cytoscape 3.7.2进行拓扑分析,确定喻氏凉茶抗炎的核心靶点。利用AutoDockTools-1.5.7将喻氏凉茶抗炎核心靶点与对应的药物有效成分进行分子对接,运用Discovery Studio 2019可视化。从喻氏凉茶10种药材中共获得139种有效成分,297个作用靶点基因。PPI互作网络的核心靶点为肿瘤坏死因子(TNF)、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受体(PPARG)、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VX-661使用方法3(MAPK3)、过氧化氢酶(CAT)、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蛋白3(STAT3)。GO功能富集分析与KEGG信号通路分析表明,靶点基因涉及876个生物过程,83个分子功medical textile能、36个细胞组分以及119条通路。分子对接结果表明,核心靶点与Canagliflozin供应商相应的有效成分有结合活性。本研究初步探究了喻氏凉茶抗炎的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机制,为解析喻氏凉茶清热解毒功效提供了理论支撑,为后续的深入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非缺血性心力衰竭新型生物标志物与机器学习模型预后评价研究
第一部分非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新型生物标志物临床预后价值分析第一节高敏心肌肌钙蛋白Ⅰ在非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预后价值分析研究目的:目前有关高敏心肌肌钙蛋白Ⅰ(autoimmune thyroid diseasehigh-sensitivity cardiac troponin I,hs-cTnI)在非缺血心力衰竭(心衰)患者中的分布特点及其预后价值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分析hs-cTnI在中国非缺血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分布特点、预后价值与临床效能。研究方法:本研究为一回顾性研究。入选650例于2006年12月至2017年10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衰重症监护病房住院且具有基线hs-cTnI资料的非缺血性心衰患者,主要研究终点为全因死亡。应用密度图与箱线图描述hs-cTnI在整体人群及不同病因非缺血性心衰患者中的分布特点。运用单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及Kaplan-Meier生存分析探究hs-cTnI与患者预后相关关系。应用一致性评分(concordance index,C-index)、赤池信息准则(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贝叶斯信息准则(Bayesian information criterion,BIC)、布里尔评分(Brier评分)及综合判别改善指数(integrated discrimination improvement,IDI)和净重新分类指数(net reclassification index,NRI)评价在基础心力衰竭预后模型(包括年龄、性别、收缩压、血红蛋白浓度、血钠水平、估测的肾小球滤过率、NT-proBNP、左室射血分数、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分级、糖尿病史、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治疗、β受体阻滞剂治疗)基础上,hs-cTnI的预后增益。运用决策曲线分析评价应用hs-cTnI的临床效能。研究结果:在中位随访1036天期间,共163例患者发生终点事件。基于生存资料的最大选择检验分析结果显示,hs-cTnI最优截断值为0.011ng/ml。Hs-cTnI检出率为94.8%,79.7%患者hs-cTnI水平位于正常参考上限的第99百分位值以内。不同病因心衰患者hs-cTnI水平分布无统计学差异。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基线hs-cTnI水平升高与非缺血性心衰患者随访期全因死亡事件发生风险升高相关[每增加log2单位,风险比(hazard ratio,HR):1.23,95%置信区间(confidential interval,CI):1.13-1.33]。基线hs-cTnI>0.011ng/ml者,随访期间发生全因死亡事件风险增加1.54倍(HR:1.54,95%CI:1.11-2.15)。在基础心力衰竭模型基础上增加hs-cTnI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风险分层及预测能力(C-index:0.745比0.733,P=0.002;IDI:1.58%,95%CI:0.38-2.79%,P=0.01;NRI:23.41%,95%CI:4.52-44.49%,P=0.021),在12.5%-62.5%事件阈值概率范围内,提高预后模型的临床效能。研究结论:绝大多数非缺血性心衰患者高敏心肌肌钙蛋白Ⅰ水平在正常范围内,不同病因高敏心肌肌钙蛋白Ⅰ水平分布无统计学差异。高敏心肌肌钙蛋白Ⅰ升高与非缺血性心衰患者全因死亡事件发生风险升高有关。在心衰基础预测模型基础上联用高敏心肌肌钙蛋白Ⅰ可进一步改善非缺血性心衰患者全因死亡事件风险分层及预测能力,提高预后模型的临床效能。第二节非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炎症-代谢指标相关性及预后价值分析研究目的:炎症与代谢功能紊乱是心力衰竭常见的病理生理学特征,二者相互作用,共同影Talazoparib化学结构响心衰患者预后。目前有关炎症及代谢标志物在非缺血性心衰患者中预后价值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利用血常规、血生化等常用实验室指标,分析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to-lymphocyte ratio,PLR)、红细胞分布宽度-白蛋白比值(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to-albumin ratio,RAR)、高敏 C 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及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triglyceride and glucose index,TyG)在非缺血性心衰患者中的预后价值及临床效能,探究炎症-代谢指标联合应用在非缺血性心衰患者危险分层、预后评价及改善临床获益中的价值。研究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回顾性研究。入选2077例于2006年12月至2017年10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衰重症监护病房住院且基线血常规、血生化、血脂、血糖指标完整的成年非缺血性心衰患者。研究主要终点为全因死亡或心脏移植。应用Pearson或Spearman相关性分析探究炎症与代谢指标间的相关关系。运用单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及Kaplan-Meier生存分析探究NLR、PLR、RAR、hs-CRP及TyG与患者预后相关关系。对于经多因素校正后仍与结局事件显著相关的标志物,应用一致性评分(concordance index,C-index)、赤池信息准则(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贝叶斯信息准则(Bayesian information criterion,BIC)、布里尔评分及综合判别改善指数(integrated discrimination improvement,IDI)和净重新分类指数(net reclassification improvement,NRI)评价在既有心力衰竭预后模型(包括年龄、性别、收缩压、血红蛋白浓度、血钠水平、估测的肾小球滤过率、NT-proBNP、左室射血分数、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分级、糖尿病史、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治疗、β受体阻滞剂治疗)基础上各标志物的预后增益。应用决策曲线分别评价炎症、代谢指标各自及其联合应用的临床效能。研究结果: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1433(1341.21,1524.79)天,由于性别变量在1150天后不再符合Cox 比例风险假定,因此本研究将随访时间截点设置为患者出院后1095天。共500例患者发生终点事件。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hs-CRP、NLR、PLR与RAR两两间呈正相关关系,与TyG呈负相关关系。多因素Cox回归表明NLR、RAR、hs-CRP升高与患者全因死亡或心脏移植事件发生风险升高有关,每升高log2单位,患者终点事件发生风险分别增加21.1%[风险比(hazard ratio,HR):1.211,95%置信区间(confidential interval,CI):1.068-1.373,P=003]、132.9%(HR:2.329,95%CI:1.677-3.237)和 7.5%(HR:1.075,95%CI:1.007-1.147)。TyG 升高与患者终点事件发生风险降低有关[每增加一个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SD),HR:0.798,95%CI:0.708-0.899],PLR与患者结局事件无显著相关关系(每增加log2 单位,HR:1.029,95%CI:0.881-1.202,P=0.881)。在既有预测模型基础上,RAR与TyG可显著模型区分度、校准度及再分类度(P均<0.001)。NLR与hs-CRP仅可改善模型区分度与校准度,对模型再分类度改善不明显。联合应用TyG和RAR不仅可显著改善既有心衰预测模型预测效能[C指数:0.769比0.758;AIC:1470.16比 1495.74;BIC:1554.37 比 1569.73;布里尔分数:0.156 比 0.156;IDI:1.69%(0.88%-2.50%);NRI:24.53%(8.54%-32.81%),P 均<0.05],也可进一步提升 RAR或TyG带来的预后增益(P均<0.05),并在阈值概率12.5%-90%范围内,有良好的临床效能。研究结论:Hs-CRP、NLR、PLR与RAR两两间呈正相关关系,与TyG呈负相关关系。不同炎症指标对非缺血性心衰患者全因死亡或心脏移植事件的预测效能不同,临床效能也存在一定差异。胰岛素抵抗在非缺血性心衰患者中可能具有保护作用,TyG升高与患者结局事件发生风险降低相关。联合应用TyG与RAR可显著改善非缺血性心衰患者全因死亡或心脏移植事件风险分层及预测能力,提升预后模型临床效能。第二部分:非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机器学习预后模型的构建与评价研究目的:机器学习模型能有效预测心力衰竭(心衰)患者不良预后事件。现有机器学习模型尚不能充分反映非缺血性心衰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特点,缺乏机器学习模型在心衰长期预后价值的临床证据。本研究基于非缺血性心衰患者,分析机器学习模型的预后价值与临床效能,探究机器学习算法临床特征筛选的作用,评价基于不同筛选策略机器学习模型的临床及预后价值。研究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入选2150例于2006年12月至2017年10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衰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成年非缺血性心衰患者。研究主要终点为由全因死亡和心脏移植事件组成的复合终点事件。收集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血压、心率及入院后24小时内血常规、血生化等实验室指标和左心室射血分数、左房前后径、左室舒张末径超声影像学指标等82个临床变量。结合变量缺失值情况、临床意义、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定义为变量间相关性>0.7或多重线性回归方差膨胀因子>10)以及与结局事件相关关系(单因素Logistic回归P值≤0.2)最终入选56个临床变量。通过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selleck NMRachine,SVM)、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和最小绝对收敛和选择算法(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进行机器学习变量筛选。应用五折交叉验证极致梯度提升(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oost)算法构建 XGBoost-All、XGBoost-SVM、XGBoost-RF 及 XGBoost-LASSO 四个机器学习模型。一个由 1 2 个变量(包括年龄、性别、收缩压、血红蛋白浓度、血钠水平、估测的肾小球滤过率、NT-proBNP、左室射血分数、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分级、糖尿病史、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治疗、β受体阻滞剂治疗)构建的Logistic回归模型作为本研究基准预测模型。应用模型准确度、精确度、召回率、F1分数、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精确度-召回率曲线(precision-recall curve,PR曲线)、布里尔分数评价模型预测性能,应用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评价模型临床效能。研究结果:患者中位随访期为1433(1341,1525)天,共699例患者发生结局事件。SVM,RF和LASSO算法分别筛选出14,30和22个临床变量。研究表明,机器学习预测模型效能整体优于基准Logistic回归模型,XGBoost-All模型整体预测效能最好[准确度0.782;精确度0.638;召回率76.4%;F1分数0.695;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ROC curve,AUC):0.842(0.824-0.860);PR 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PR curve,AUPRC):0.715;布里尔分数0.15],其次为XGBoost-RF模型[准确度0.767;精确度 0.622;召回率 72.4%;F1 分数 0.669;AUC:0.829(0.811-0.847);AUPRC:0.704;布里尔分数 0.16],XGBoost-SVM 与 XGBoost-LASSO 模型预测效能相当。决策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在阈值概率5%-90%的范围内,四个XGBoost模型临床效能均优于基准Logistic模型。在阈值概率范围5%-50%内,XGBoost-All相较于其他XGBoost模型有更好的临床净获益,在阈值概率>60%时,四个XGBoost模型临床净获益水平相近。研究结论:机器学习预测模型可显著改善非缺血性心衰患者结局事件预测效能,提升预测模型临床效能,有助于优化和改善非缺血性心衰患者管理水平。
小组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同伴交往能力提升的研究
在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由于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农村青壮年人口不断流入城镇,而他们的子女又不得不被迫留在农村,使得农村的留守儿童数量在不断增加,随之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值得关注的留守儿童问题。研究者对农村留守儿童同伴交往能力方面的介入主要是通过小组工作的方式进行的。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是河南省D村留守儿童,采用参与观察法和半结构式访谈法及量表评定法相结合的方式对D村留守儿童目前的同伴交往情况进行分析。经过实地调查,该村现有留守儿童存有非语言及语言能力不足、敏感多疑和暴躁等情绪障碍、自卑等自我认知偏差问题、交往主动性不强以及合作意识不强等bioimage analysis问题。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研究者进而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其影响因素包括家庭结构不完整、C59说明书日常活动较为单调、学校重视度不足、过度使用手机等。基于这些分析,笔者根据D村留守儿童在同伴交往能力量表中的得分情况,选取了其中若干名测评得分相对较低的儿童作为本次介入活动的服务对象,并以认知行为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为基础,根据当地留守儿童同伴交往存在的问题分多个阶段多个主题予以针对性的干预,引导服务对象纠正认知偏差并学习同伴交往相关技能等,对其这方面的能力进行提高。在活动中通过设计相应的游戏环节、模拟演练等活动,使他们能够将小组中学到的技巧和方法应用到同伴交往中,使其交往能力不断得到增强。主要通过对服务对象及服务对象身边的人进行访谈和运用量表对服务对象的同伴交往能力进行再一Adavosertib次测量,将所测得的前后测结果进行比对分析,进而对小组活动的介入成效进行评估。最后对此次研究的过程及结果进行总结及反思。
基于PI3K/Akt/GSK3β信号通路探索黄芪甲苷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肥厚的影响
目的 探讨黄芪甲苷对慢性心力衰竭(CHF)大鼠心肌肥厚的影响,及对磷酸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糖原合成酶激酶-3β(PI3K/Akt/GSK3β)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方法 用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法建立CHF大鼠模型,并随机分为模型组、对照组和低、中、高剂量实验组,每组8只;另取8只大鼠仅挂线,不结Tumor-infiltrating immune cell扎,作为空白组。低、中、高剂量实验组分别按照5 mL·kg~(-1)的剂量灌胃给予20、40、80 mg·mL~(-1)黄芪甲苷溶液;对照组按照5 mL·kg~(-1)的剂量灌胃寻找更多给予1.50 mg·kg~(-1)赖诺普LEE011利溶液;空白组和模型组均灌胃给予等体积的0.9%NaCl。6组大鼠每天给药1次,连续给药8周。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大鼠心脏功能,用小麦胚凝集素染色法观察心肌细胞横截面积,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PI3K、Akt和GSK3β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高剂量实验组、对照组、模型组和空白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分别为(66.27±5.18)%、(67.75±4.98)%、(46.67±3.68)%和(81.65±6.46)%,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分别为(0.53±0.05)、(0.55±0.05)、(0.45±0.02)和(0.57±0.05)mm,心肌细胞横截面积分别为(1.97±0.13)、(1.61±0.18)、(3.56±0.59)和(1.00±0.04)mm,磷酸化PI3K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45±0.04、0.71±0.07、0.11±0.02和0.85±0.06,磷酸化Akt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43±0.05、0.75±0.06、0.10±0.03和0.82±0.06,磷酸化GSK3β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47±0.04、0.85±0.05、0.12±0.04和0.89±0.08。高剂量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上述指标与模型组比较,在统计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黄芪甲苷可改善CHF大鼠心功能障碍、抑制心肌肥厚,可能与调节PI3K/Akt/GSK3β信号通路有关。
SUA、TC和AGR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狼疮肾炎发生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血清尿酸(SUA)、总胆固醇(TC)和白蛋白/球蛋白比值(AGR)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狼疮肾炎(LN)发生的诊断价值。方法 200例SLE患者购买DS-3201分为LN组(86例)和非LN组(114例)。比较两组临床指标和实验室指标,分析SLE患者发生LN的独立影响因素,分析SUA、TC和AGR与肾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绘制ROC曲线,分析SUA、TC和AGR单独及联合检测对LN发生的诊断效能。结果 与非LN组比较,LN组女性患者比例、年龄和AGR减少,而SUA、SCr、TC、胱抑素C、IL-23和24-h尿MS-275蛋白水平升高(P<0.05或P<0.01)。年龄越大、高AGR为SLE患者发生LN的独立保护因素(P<0.01),女性、高水平SUA、高水平TC和高水平24-h尿蛋白是SLE患者发生LN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或P<0.01)。SUA与24-h尿Automated Microplate Handling Systems蛋白、SCr呈正相关(P<0.01),与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呈负相关(P<0.01)。AGR与24-h尿蛋白、SCr呈负相关(P<0.05或P<0.01),与eGFR呈正相关(P<0.01)。SUA、TC和AGR单独检测诊断SLE患者LN发生的AUC分别为0.767、0.646和0.766(P<0.01),且三者联合检测诊断的AUC最高,为0.857(P<0.01)。结论 SUA、TC和AGR均可单独诊断SLE患者LN发生,三者联合检测时诊断效能最高。
线上营养教育干预对7-8岁儿童饮食行为与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学龄儿童的饮食营养与心理健康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7-8岁的儿童正处于特殊的发展时期,其生理成长过程变得缓慢而稳定,自我效能开始发展。此时儿童进入小学二年级,渡过了刚入学的适应困难时期,饮食行为正受到学校与家庭的规范引导,心理状况趋于稳定。这个阶段对饮食行为习惯的形成十分重要。研究营养教育干预对Etoposide使用方法7-8岁儿童良好饮食行为的促进作用,可以为儿童进入青春发育期做好营养认知与饮食习惯准备,也能为7-8岁儿童的营养教育干预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查阅学习关于儿童营养教育、饮食行为以及心理健康的文献,结合目前实习阶段的教学工作和实践观察,以及与学生及家长充分沟通,发现7-8岁儿童的饮食习惯、营养状况并不理想。本研究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疫情期间国内开展营养健康教育与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实际情况,对武汉市内7-8岁儿童的饮食习惯及心理健康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为线上营养教育活动课提供干预实验的依据,以期能提高儿童的健康饮食行为与心理健康状况,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研究一以武汉市J小学的429名儿童及其家长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法,深入了解7-8岁儿童的饮食习惯及心理健康现状,寻找饮食行为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探索饮食行为与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为研究二中线上营养教育干预改善儿童饮食行为,进而提升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并为后续研究的干预方案设计提供指导。研究一的主要结论如下:(1)武汉地区7-8岁的儿童饮食行为在限制性饮食与外部性饮食得分较高;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性格缺陷、学习障碍与行为障碍是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前三位问题;(2)不同性别儿童在心理健康状况与饮食行为的关系上存在差异,男童的学习障碍、行为问题、性格缺陷、社会适应困难方面分别与饮食行为显著相关,女童的心理健康与饮食行为相关不显著;不同BMI儿童在心理健康状况与饮食行为的相关上存在差异,正常体重儿童的行为障碍、超重体重组儿童的品德障碍、肥胖体重儿童的情绪障碍和不良习惯分别与饮食行为显著相关;(3)武汉地区7-8岁儿童的营养知识十分匮乏,同时存在部分儿童蔬果牛奶摄入不足、含糖饮料及油炸食品摄入过多等不健康National Biomechanics Day饮食行为,但其对学习营养知BMN 673研究购买识的态度普遍积极,显示了学校开展营养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二采用实验组对照组前测后测的方法,以是否开展线上营养教育活动课为自变量,饮食行为与心理健康水平为因变量,以儿童版荷兰饮食行为量表(DEBQ-C)的得分测量饮食行为,以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MHRSP)的得分测试心理健康水平,并分析因变量变化是否显著。研究对象选取武汉市内J小学二年级两个班的儿童,实验组进行线上营养教育活动课干预,对照组为空白对照,不进行任何实验处理。研究二的主要研究结论:线上营养教育干预可显著改善7-8岁儿童的情绪性饮食行为与外部性饮食行为,但对限制性饮食行为的影响不显著;在心理健康方面,线上营养教育干预对学习、情绪、行为及不良习惯方面的问题有显著改善作用。
CircRTN4通过调节单核细胞源性TNF-α参与狼疮性肾炎肾小球硬化
目的: 探明环状RNA-0054595(hsa_circ_0054595, circRTN4)是否通过调控单核细胞源性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参与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肾小球硬化过程,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RT-qPCR和免疫荧光技术检测LN患者单核细胞中TNF-α的表达,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circRTN4的表达。THP1细胞中分别转染circRTN4-siRNA及阴性对照NC-siPUN30119说明书RNA,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TNF-α的表达,ELISA检测THP1培养上清中TNF-α的表达水平。THP1细胞中分别转染mircoRNA的模拟物,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TNF-α的表达。回复实验及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486-3p与TNF-α及circRTN4的直接结合。Chronic HBV infectionMRL/lpr狼疮模型小鼠通过尾静脉注射敲低circRTN4重组腺相关病毒,RT-qPCR检测circRTN4在小鼠外周血单核细胞中的表达;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TNF-α的表达水平;HE、PAS染色观察肾脏组织病理改变,免疫荧光检测纤连蛋白FN的表达。结果: LN患者单核细胞中TNF-α及circRTN4的表达水平升高(P<0.05);LN组THP1中TNF-α表达显著升高(P<0.01),敲低circRTN4可抑制TNF-α的合成与分泌(P<0.05),并且该效应是通过结合miR-486-3p实现的(P<0.01)。体内实验中,敲低MRL/lpr小鼠外周血单核细胞circRTN4可减少血清中TNF-α的表达(P<0.05),并改善肾小Regorafenib分子式球细胞过度增殖及细胞外基质蛋白FN的沉积。结论: 在狼疮性肾炎单核细胞中,高表达的circRTN4通过结合miR-486-3p促进下游靶基因TNF-α的表达,参与肾小球硬化的发生和发展。